005城市发展战略.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88297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26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05城市发展战略.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005城市发展战略.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005城市发展战略.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005城市发展战略.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005城市发展战略.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05城市发展战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05城市发展战略.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城市规划纲要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第五讲 城市发展战略,第一节 城市发展战略的概念,“战略”一词源于军事科学,战略是对战争全局的策划和指导。泛指重大的、带有全局性的、长期性的、相对稳定的、决定全局的谋划。什么是城市发展战略?从本质上讲,城市的总体规划可以说就是城市发展的战略安排。“战术”的“动用”无不是为了“战略”的“目的”,以此来指导和规范城市规划的行为,树立城市规划的战略思想。,第二节 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城市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它在一定的系统环境中生存与发展。经济社会的发展是城市发展基础。城市发展战略的制定就必须研究

2、城市的区域发展背景,必须研究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以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确立城市发展的目标,在城市发展一定时期内,城市的性制的确定和城市发展可能规模的预测(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使城市规划建立在可靠的科学的基础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第七条明确规定:“城市总体规划应与国土规划、区域规划、江河流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协调”。,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国土规划,“国土规划”一词有时指有关国家土地的规划行为。因此各种有关土地的规划工作也常都被称为国土规划。定义:国土规划是对国土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的规划。区域规划概论内容:包括土地、水、矿产生物等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3、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的布局和地区组合与发展;环境保护以及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要害问题的解决等。,全国、省级、地级土地利用规划应划定主要农田保护区、土地管理区、土地复垦区、土地开发区等。县级划定土地用途分区,按农业用地区、种植园用地区、林业用地区、牧业用地区、城镇建设用地区、村镇建设用地区、独立工矿用地区、自然与人文景观保护区及其它用途区等九类用地划界。并将各类用地控制指标逐级分解落实到土地空间。土地用途分区和控制指标的确立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本内容。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国土规划的专项控制和有机组成部分。,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

4、根据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长期计划及设想,对一定地区范围内,在综合分析评价各种自然、技术经济因素基础上,作出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建设的综合安排,主要包括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区域发展方向,合理配置工业和城镇居民点,安排区域性交通、能源、水利、园林、疗养院、旅游、环境保护等各项区域服务性工程设施。区域规划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深化,空间布局、物质基础的落实。因此它为城市规划和专业工程规划提供了宏观、区域范围的技术经济依据。要做好区域规划,自然要有国土规划为基础,如果没有具体国土规划作依据,在着手区域规划时,就必须进行国土规划中应进行的工作,如区域的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基础的分析等。,城市

5、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具有整体性、层次性、关联性、动态性和开放性的特征。城镇体系是客观存在的,但往往由于其自发性,不可能形成合理、高效的系统,这就需要研究其内在规律,通过科学的规划以便更好地组织成系统。编制城市体系规划,为政府引导区域城镇发展提供宏观调控的手段和依据,谋求整体协调发展而制定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1)以区域为整体研究如何完善区域发展的环境,确立区域城镇发展的战略和政策,防止以邻为壑,合理分配区域资源,建立良好的区域化的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2)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前提下,对区域开发活动的空间布局和时序进行引导、协调和控制,泛指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通过合理

6、、妥善的组织,实现区域基础设施及较大型公建的共享,降低区域开发成本,防止城镇间各自为政,重复建设和互相脱节。(3)引导投资活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建立合理的产业结构,防止不当竞争。,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决定了规划的重要内容。“一化二系三结构”即预测各发展阶段区域城市化水平;规划交通、通讯、供水、供电以及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系统和区域生态环境系统,即研究各城镇的人口规模(规模等级结构)、各城镇在体系中的职能分工(职能结构)以及城镇的布局空间结构(如空间发展轴,发展过程中增长极、生长点的研究),确定其时续关系和动态空间结构。以构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相结合协调发展的区域整体。,城市发展战略的背景研究 城镇体

7、系规划,第三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 城市规划纲要,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的性质和类型城市的规模,一、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一般包括城市的基本状况、地位、优势、潜力和制约因素的分析,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目标,制定城市发展的规划以及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对策和措施等。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除了战略目标、城市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城市大的空间部署外,一般都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划指标进行分析和预测。,主要指标有:(一)经济发展指标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每万元GDP综合能耗国民收入财政收入相当于GDP的比例工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社会商品零售额三次产值构成比例,

8、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二)社会发展指标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研究与开发经费占GDP的比例中小学普及率每万人医生数、床位数(三)城市的基础设施、环境指标人均道路面积人均电话门数人均绿地面积 以及其他等等,二、城市总体规划纲要,城市总体规划应该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将其战略目标在城市物质空间上加以落实、具体化。主要内容有:论证城市国民经济发展条件,原则确定城市发展目标论证城市在区域中的地位,原则确定市(县)域城镇体系的结构与布局原则确定城市性质、规模、总体布局、选择城市发展用地、提出城市规划区范围的初步意见研究确定城市能源、交通、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开发建设的重

9、大原则问题实施城市规划的重要措施,三、城市规划的性质,(一)城市性质1.含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性质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区、国家以至更大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处的地位和所担负的主要职能。”,城市规划的性质,2.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确定城市性质的意义及作用:1)是城市规划的依据:有利于合理选定城市建设项目 有利于突出规划结构的特点 不同性质的城市其布局及建设项目的选定均不同,不同城市的性质,决定不同城市规划的特征。2)以便确定城市的发展方向城市性质的确定与国家经济状况有关。随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政治经济的不同,不断变化,所以城市性质也应在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中,不会一成不变。,城

10、市规划的性质,3.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城市性质应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特点及个性。1)国民经济计划对于城市的职责 一个城市在国民经济计划中应有一定作用,表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方面。2)组成城市的基本因素 城市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因素。一个城市的组成要素是多种多样的,促使其发展的因素也很多,但要了解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除工业以外,对外交通、科研、政治、经济、文化等对确定城市性质影响均极大。总之,城市性质是城市形成及发展的主导因素的特点所决定的,由这些因素组成的基本部门的主要职能去体现。,城市规划的性质,4.城市类型按城市性质分类:(1)工业城市:A 单一工业城市;如玉门、鞍山、抚顺。B 多种工业的

11、城市.如株洲、常州、南通。(2)交通港口城市:A 海港城市.如大连、塘沽、旅顺。B 内河港埠.如九江、宜昌、裕溪口。C 铁路枢纽城市.如宝鸡、徐州、鹰潭。(3)商贸城市 如义乌、台洲的独立组团路桥区(4)科研教育城市 陕西的杨凌(西北农业大学为核心),国外较多如牛津、剑桥等,城市规划的性质,(5)综合性中心城市 全国性中心城市 北京、上海、天津、重庆等 地方性中心城市 如省会广州、成都、乌鲁木齐或自治区首府拉萨等。(6)县 城.如夹江、眉山、仁寿(7)特殊职能城市:A革命纪念城市.如延安、遵义、井冈山。B风景游览、疗养城市.如柳州、桂林、北戴河、泰安。C 边贸城市 二连浩特、满洲里、伊宁市等

12、一个城市实际上还兼有居于次要地位的其它基本因素,因而,规划同一类型的城市时,必须注意城市的基本因素(或职能)的主要和次要两方面,具体分析,区别对待,切合实际,反映该城市的特点。,城市规划的性质,按城市人口规模分类 按人口规模分类各国均不一样,不能随意套用或相比。我国按人口规模分类:(1)大城市:50100万人.(2)中等城市:2050万人(3)小城市:20万人以下 但一般习惯将100万人以上的城市划分为特大城市,城市规划的性质,5.分析确定城市性质的依据和方法确定城市性质方法(1)定性分析:从全局出发,考虑方针、政策在该城市的作用来定性。即全面分析该城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如

13、“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历史名城”。(2)定量分析:根据城市的基本因素在城市中所占的比例来确定城市性质。A 主要生产部门在全国、地区的作用和地位。B 主要生产部门经济结构主次 C 主要生产部门用地结构,城市规划的性质,城市性质是具体的特性,每个城市不完全相同,并且每一个城市性质不一定是单一的,可以从几个方面表达,但其中有主导的,它们之间互不妨碍。城市性质确定以后,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建设的发展或由于客观的需要,或因客观条件的变化,城市在重新规划(修编)时,可以重新给城市定性质。一般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以定性分析为主 确定城市性质时应注意的问题 确定城市性质时应避免:以城市

14、“共性”作为城市性质,而忽视了它的特点;不区别城市基本因素的主次,全部罗列出来。,(二)城市职能及其类型1、城市职能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职能是指“城市在一定地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和承担的分工”。,城市规划的性质,2、城市职能的类型(1)一般职能与特殊职能一般职能是指每一个城市所必须具备的功能,如为本城市居民服务的商业、饮食业、服务业和建筑业等。特殊职能是指代表城市特征的、不为每个城市所共有的职能,如风景旅游、采掘工业、冶金工业等。特殊职能一般较能体现城市性质。,城市规划的性质,(2)基本职能与非基本职能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城市以外地区服务的职能;非基本职能是指城市为自身居

15、民服务的职能。基本职能是城市发展的主动和主导的促进因素。(3)主要职能和辅助职能主要职能是城市职能中比较突出的、对城市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职能。辅助职能是为主要职能服务的职能。,城市规划的性质,四、城市规模,(一)城市规模的含义国标城市规划基本术语标准:城市规模是指“以城市人口和城市用地总量所表示的城市的大小”。,(二)城市人口规模1、城市人口规模计算中基数的确定包括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所有居住人口:城市非农业人口;居住在城区的非农业人口;一年以上的暂住人口。,城市规模,2、城市人口规模的预测方法(1)劳动平衡法;(2)职工带眷系数法;(3)综合平衡法;(4)一元回归法;(5)城市化水平法;等3、

16、对预测结果的检核与综合,城市规模,(三)城市用地规模根据人口规模预测的结果和国家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用地规模 人口用地指标,城市规模,(四)城市环境容量城市环境容量是环境对于城市规模及人的活动提出的限度。即:城市所在地域的环境,在一定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在一定的经济水平和安全卫生条件下,在满足城市生产、生活等各种活动正常进行的前提下,通过城市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社会文化历史等的共同作用,对城市建设发展规模及人们在城市中各项活动的状况提出的容许限度。,城市规模,五、其他技术经济指标,(一)技术型指标,如日照、防火、防震等(二)经济型指标,如居住标准、公建标准、基础设施标准等,第四节 城市环境

17、和可持续发展,城市与生态环境 城市自然环境分析 城市人为环境分析 城市用地评价,(一)城市环境1、人 自然环境 城市环境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类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城市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结果 城市环境的作用积极作用人类生活环境中有了大幅度改善消极作用城市内部问题很多,对整个自然环境的破坏作用很大城市规划的作用充分发挥城市的积极因素,尽量抑制消极因素,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2、城市环境与城市规划城市对环境的选择自然条件影响城市选址商业城市多在水陆交通干线上 大运河沿线、尼罗河沿线军事要塞多选择易于攻守地形 雅典、北京工业城市多靠近矿产资源产地 唐山、阳泉,克拉玛依、大庆自然条件制约城市规模和形态水对

18、北方地区或土地资源对山区城市的制约地形地貌对城市形态的制约 兰州、江南水乡山区城市的道路系统自然条件的改变影响城市的衰落丝绸之路的兴衰影响敦煌、嘉峪关 陇海铁路影响沿线大运河的兴衰 矿产资源的发现和枯竭,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的营造绿化、景观减少城市污染减少城市灾害可持续发展,城乡一体化田园城市的梦想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城市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用地结构变化,地面植被被破坏 北京西山的森林元明清被砍伐,风沙很大城市能量释放,形成“热岛效应”巴黎的热岛效应,绿化的温度比较超量开采地下水,引起地面沉降 上海、天津、太原的地面沉降,水源由地下水改为地表水城市污染,影响全球

19、生态环境废气、污水、固体废弃物、噪音 电磁波 城市发展,影响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城区下面的煤矿不能开采,密云水库周围的旅游、铁矿被禁止,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二)城市自然环境1、地质条件工程地质条件地耐力(土地承载力)地质构造冲沟、崩塌、滑波沙土液化、地质断裂带地下矿藏,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2、水文与水资源条件水文与水文地质水体的作用:有利因素:水源、水运、改善气候、泄洪、排水、稀释污水、美化不利因素:洪水(城市防洪设防准)、淤积(河床高于城市)、污染水文条件:地表水流量、流速、水位、水质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的存在方式、水深、水位、含水层的厚度、矿化度、硬度、水温等,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水

20、资源 地下水与地表水的总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流域规划、中水系统、节约用水解决北方城市缺水的措施 节约农用水、南水北调城市对水文环境的影响地面径流比例增加 渗透、蒸发比例减少,地下水补给少地面径流峰值增高 排水不畅,城市受淹,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3、气候条件太阳辐射日照标准 日照小时数、无日照日数、卫生条件建筑间距 影响到技术经济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用地建筑朝向 主要能源温度温度对城市的影响 南方与北方、建筑、采暖、地下管道热岛效应逆温层对流和城市大气污染,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风象风力风向玫瑰图与城市布局的关系降水与湿度 雨、雪、冰雹等的总称对城市防洪、排涝、排水及用地有直接影响雾都酸雨

21、,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4、地形地貌条件地形地貌分类 山地(高、中、低山)、丘陵、平原(高原);台地、阶地、盆地、冲积平原、水系、河漫滩、沙洲、礁石、沟坳等地形地貌与城市规划建设高程、高差与城市规划建设高程 高原城市的高山反应,滨海(江河)城市的防洪高差 城市道路系统、竖向规划、建筑布置、城市形象坡度与城市规划建设有利于城市排水影响城市道路、铁路、机场等建设适宜坡度地形地貌与城市布局形态 平原城市规矩,山区城市自由,水乡城市活泼 威尼斯2000多桥,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三)城市与减灾1、城市与自然灾害震灾 地面震动、地表断裂、房屋倒塌、引起海啸水灾 山洪、溃坝、冰凌、泥石流、水土流失风灾

22、台风、龙卷风2、城市与人为灾害火灾 人为因素居多,窒息公害 水、气、酸雨交通事故 死亡人数很多原生灾害与次生灾害 地震与火灾,暴雨与滑坡、泥石流3、城市减灾规划城市生命线保证系统,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四)城市用地的选择1、城市用地的评价城市自然环境条件的分析城市用地的评定结果一类用地 适于城市建设的用地二类用地 需要采取一定工程措施,才能建设的用地三类用地 不宜进行城市建设的用地2、城市用地的选择选择利用有利自然条件 平坦、地耐力高、不受淹、投资少尽量少占农田 尤其保护农田区 保护文物和矿藏满足建设要求 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可持续发展,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五)可持续发展战略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1987年,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概念:“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2、可持续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指改善和保护人类美好生活及其生态系统的计划和行动的过程,是多个领域的发展战略的总称。它要使各方面的发展目标,尤其是社会、经济及生态、环境的目标相协调。,城市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