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师范大学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091725 上传时间:2023-06-0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4.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京师范大学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南京师范大学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南京师范大学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南京师范大学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南京师范大学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南京师范大学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京师范大学 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南京师范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一)南京师范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简介)实验室基本简介南京师范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始建于1955年,其前身为南京动力高等专科学校动力工程系实验室。中心现设有能源环境工程实验室、热能动力工程实验室、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室、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实验室和机械电子工程实验室等五个专业实验室,二十多个实验分室,分别承担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学生实践教学。能源动力工程实验中心大门)实验室研究队伍赵孝保、卢平、黄虎、杨宏旻、卫明、张奕、李传统、吴薇、周卫东、鹿世化、余跃进、解晓健、牛宝

2、联、李超、徐文胜、栗合营、朴桂林、谢浩、林福建、祝秀明、袁冬雪、李奇贺、张忠斌、吕庆齐、王力友、禇红燕。)实验室装备设施、研究贡献及研究方向1. 能源环境工程实验室实验室下设四个实验分室,可开展水处理、环境工程、能量转换、碳基燃料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教学实验与科研工作。1.1主要可以进行如下教学实验:1)混凝处理最优; 2)加药量的确定水中硬度和钙离子的测定; 3)水中氢氧根、碳酸根、碳酸氢根的测定; 4)水中氯离子的测定与水中电导率的测定; 5)水中pH值和pNa值的测定; 6)水中二氧化硅和炉水磷酸根的测定; 7)树脂运行工况及工交的测定;8)污水处理方法与设备;9)空气净化系统与设备;10)

3、垃圾处理系统与设备。1.2加压煤气化技术实验平台加压煤气化试验平台由滴管炉本体、温度测量系统、压力测控系统、配气系统、气体加热系统、样品采集系统、加料系统和计算机采集控制系统等八部分组成。炉体为立式结构,高温恒温区最高13001500,压力10Bar,内径50mm,有效加热长度1000mm,加煤量10-25kg/h。气体和煤粉从上口进入,高温气体从下口排出。加压煤气化试验平台可开展如下研究:用于煤加压气化特性的试验研究;开展生物质气化试验研究;对煤和生物质混合气化技术进行探索,开发出既适用于我国高灰熔点煤种、又能实现生物质能大规模应用的新型气化技术。主要研究方向:1)在不同O/C摩尔比、气化温

4、度、给煤量等多参数组合变工况下,进行加压气流床煤气化实验,获取我国不同煤种的最佳气化工艺参数,为工业试验提供基础数据;2)利用该实验装置,对我国不同煤种、生物质、废弃物(城市固体垃圾、干燥污泥和油泥)等固体燃料的气化反应动力学特性及微量或痕量元素的排放特性进行实验研究;3)对实验系统中各部件内的灰渣进行灰渣表面扫描电镜分析,从微观角度观察灰渣的熔融特性,分析高灰熔点煤固态排渣工艺的可行性,并根据气化过程中不同时段、不同灰熔点煤的煤灰熔融变化过程,为进一步开发固态排渣气流床气化工艺提供基础数据。为开发大型化加压气流床气化炉及其系统设计提供参考数据。加压煤气化技术实验平台2. 热能动力工程实验室2

5、.1热能动力工程实验室10个实验分室,主要进行以下实验:1)传热学和流体力学两个学科门类的实验教学。包括管状导热系数的测定、空气横掠柱体时局部换热系数的测定和大容器内水沸腾实验;水静压力、流体能量的转换、水管阻力和纵掠平板边界层等;2)铁碳合金平衡组织的观察与分析;3)分析天平的使用、工业分析、发热量测定、烟气分析、灰熔点测试、含硫量测定;4)工程CAD绘图;5)热力设备安装工艺实习基地可以学会使用一般设备的安装工具及相关的仪器仪表,以及管道连接及阀门研磨、转动机械的安装与检修、锅炉本体安装;6)动静平衡、轴承检修、靠背轮(联轴器)找正实习;2.2燃烧源多污染物联合净化试验平台燃烧源多污染物联

6、合净化试验平台主要由烟气发生装置、脱硝反应器、湿法烟气脱硫装置并耦合等离子体反应器、尿素添加装置、液相氧化吸收装置、硫酸雾添加装置、烟气分析装置等部分组成。利用该试验平台,可在现有技术装备上逐步探索开发新型等离子体催化氧化、液相氧化吸收、尿素还原方法等多种同时脱硫脱硝脱汞新技术,拓展新的烟气净化技术在常规净化设备上的耦合和协同作用,最大限度的降低新型多污染物联合净化技术的投资和运行成本,满足越来越高的排放标准的要求。实验平台研究方向:1)系统研究在湿法烟气脱硫基础上,利用等离子体催化氧化、液相氧化吸收工艺相结合,实现燃煤工业锅炉烟气中SO2/NOx/Hg联合净化脱除和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工艺的关键

7、技术与运行参数的优化方案。2)对采用湿法脱硫脱硝脱汞一体化技术探索反应机理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获得一套高效、经济、产物可资源化利用的脱硫脱硝脱汞一体化技术工艺方案和参数。3)为未来新型燃煤烟气多污染物联合净化工艺的工业放大和技术示范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燃烧源多污染物联合净化试验平台 1燃烧源多污染物联合净化试验平台 22.3生物质气化液化综合利用试验平台生物质气化液化综合利用试验平台采用喷动流化床热解系统,设计生物质最大处理量为20kg/h。本试验装置主要由喷动流化床主体、加料系统、气固分离系统、分级冷凝系统和热解尾气循环系统组成。主要研究方向:1)系统研究喷动流化床热解生物质制取生物油过程以

8、及热解产物特性,探索生物质油生产工艺的关键技术与运行参数的优化方案。2)采用催化加氢方法对模型化合物及生物油进行改性精制,探索生物油催化加氢反应机理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获得一套高效经济的生物质油改性提质工艺方案和参数。3)为热解制油的工业放大和催化加氢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及理论依据,在此平台基础上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质快速热解制油的工业示范工程及推广。生物质气化液化综合利用试验平台3.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室3.1实验室下设5个实验分室,主要实验项目有:1)制冷空调综合性能试验,采用空气焓差法测量原理,可以准确测定单元式空调器及风机盘管制冷量、风冷冷水机组、风量、等技术参数。2)压缩

9、机性能测试实验,了解氟里昂制冷系统的工作特点和各种不同工况下制冷压缩机的参数变化对制冷的影响。学会制冷压缩机性能测试的一种方法,同时掌握相关的仪器、仪表及检修工具的使用方法。通过实验让学生对各种实际系统的运行情况能有个感性的认识,产生学习兴趣。3)制冷模拟试验、空调模拟试验、制冷空调常见故障模拟试验、制冷空调电气控制模拟试验。进行制冷过程演示、空调过程演示、制冷空调常见故障演示、制冷空调电气控制演示。4)通过风速、风量的测定实验,了解皮托管及倾斜式测压计的使用原理和国标规定,掌握测量风速、风量的基本技能。3.2制冷空调综合性能试验平台试验平台可以准确测定管道机、风机盘管、风冷单元式空调机、水冷

10、单元式空调机和风冷(热泵)冷水机组的制冷量和耗功等技术数据。设备运转采用可编程控制器,直观性和可靠性都有了非常可靠的保证;测量值由计算机进行数据采集处理并存档,自动打印试验报告,并可分析试验结果和测试数据。测试平台可以完成的测试项目有:1)管道机性能测试,室内侧采用空气焓差法测试供冷(热)量和风量;室外侧仅提供工况环境;2)风机盘管性能测试,空气侧采用空气焓差法测试供冷(热)量,水侧采用量热计法;3)风冷热泵型冷热水机组性能测试,空气侧仅提供工况环境,水侧采用量热计法;4)风冷单元式空调机性能测试,室内侧采用空气焓差法测试供冷(热)量和风量;室外侧仅提供工况环境;5)水冷单元式空调机性能测试,

11、空气侧采用空气焓差法测试供冷(热)量,水侧采用量热计法。4. 机械工程实验室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实验室下设6个实验分室,主要承担的实验项目为:1)液压传动原理与组成、泵和阀的结构、液压泵性能、压力与液阻形成等节流调速回路;多级调压回路;减压、卸荷、双泵回路、溢流阀的性能等基本回路(实验时按计划选择开设12个回路进行实验);常见气压元件结构、气压元件原理和气压回路;2)材料拉压时的机械性质;掌握弹性模量的测定方法;圆轴扭转时的现象;3)深度、高度、角度卡尺、0级83块组以及千分尺的综合使用;用TR100及JB-4C测量表面粗糙度;通过实验,实际测量形位误差的每一项值;用工具显微镜测量螺纹参数;4)p

12、roE、CAXA、solidworks、仿真系统等多款CAD/CAM软件应用;5)范成法加工渐开线齿轮的基本原理,渐开线齿轮产生根切现象的原因及避免方法;掌握齿轮基本参数的测量方法;认识机器中典型机构的工作原理和结构;分析和了解减速器的结构。6)验证操作和测试三相交流异步电机的应用特性。包括启动、制动、机械特性,重点在于变频调速特性的测试;7)机械工程领域中常用传感器如电容、霍尔、半导体等结构和应用特性实验;8)认识电阻应变片的结构、规格、及变换原理;电阻应变片灵敏度的测定,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与测试数据的处理方法;9)模拟环境下悬臂梁参数测试实验。 (二)实验室风采展示实验室外景一角建筑环境

13、与能源应用工程实验室生化培养箱Nova 1000e比表面积分析仪德图360多功能烟气分析仪微机控制电子扭转试验机(三)实验室在管理创新、发展规划、资源共享等方面的文章2002年全国热工课程教学改革研讨会发表“新世纪热工基础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索”,作者:张 奕;2011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工程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作者: 朱玉芳 杨继全2011年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面向就业的制图课程教改初探”,作者:刘 巍 杨松祥 王守芳2010年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面向高职教学的工程制图教材建设浅析”,作者:刘 巍 杨松祥 王守芳2010年南京师范大学学报(教学研究专版)发表“浅谈教学团队与个人成长的互动路径”,作者:吴 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