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5102353 上传时间:2023-06-04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9.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3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2023年3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2023年3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2023年3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2023年3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3年3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3年3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3年3月国开电大本科中国现代文学专题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说明:本试卷总分为100分,占考核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90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要求: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错选或多选均不得分)1.五四时期发表人的文学一文,倡导“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的是(B)。A.鲁迅B.周作人C.胡适D.沈雁冰2 .与冰心同为“小诗运动”重要诗人的是(B)。A.汪静之B.宗白华C.徐志摩D.郭沫若3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使用“幽默”一词的人是(D)。A.鲁迅B.沈从文C.丰子恺D.林语堂4 .中国话剧正式拉开序幕的标志是1906年成立的社团(A)。A.春

2、柳社B.进化团C.民国戏剧社D南国社5 .20世纪30年代的文坛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三类文学各自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它们是(D)。A.左翼文学、民族文学、新感觉派文学B.左翼文学、京派文学、解放区文学C.京派文学、新感觉派文学、国统区文学D.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京派文学6 .下列茅盾小说中不属于农村题材的是(A)。A.动摇B.春蚕C.秋收D.残冬7 .1930年加入左联,曾受到国民党的软禁,逃脱后前往陕北革命根据地继续进行创作的女作家是(B)。A.萧红B.丁均C.谢冰莹D.冰心8 .张恨水小说中被认为与红楼梦有诸多相似之处的是(D)。A.啼笑因缘9 .八T梦C.五子登科D.金粉世家10 在

3、三四十年代的诗歌创作中,代表了“左翼”诗歌潮流新发展的是(A)。A.七月诗派B.后期新月派C.现代诗派D.象征派10.描写东北地区一个叫元茂屯的村子从1946到1947年土地革命全过程的作品是(A)。A.暴风骤雨B.李家庄的变迁C.太阳照在桑干河上D.三里湾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30分。要求:书写规范,不得有错别字)I1.鲁迅的补天理水非攻等改写神话和历史题材的小说收入小说集。答案:故事新编12 .郁达夫的小说,开创了现代小说中的“者”形象系列。答案:零余13 .1920年,胡适的白话诗集出版,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个人诗集。答案:尝试集14 .郭沫若的诗集一体现了五四狂飙突进的精神,给文坛

4、带来了一股奇异的浪漫主义雄风。答案:女神15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出自鲁迅的杂文。答案: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16 .J年,中国左翼剧团联盟成立,之后又改组为以个人名义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成为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下成立的重要左翼文艺组织。答案:193017 .雷雨在戏剧结构的安排上遵循了古典主义的“律”。答案:三一18 .前期左翼小说作家对革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随意增添“革命加”的故事情节,人物脸谱化、结构公式化,内容宣传化。答案:加恋爱19 .4家的第一部小说集南行记,描写了作者早年漂泊于云南边境

5、和缅甸时的所见所闻,塑造了各种流民形象,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答案:艾芜20 .富迅在为萧红的所做的序言中,评价这部作品写出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并展现了“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答案:生死场21 .张爱玲的小说集于1944年出版,收录了金锁记倾城之恋封锁等十篇短篇小说。答案:传奇22 ./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是作为七月派作家贡献给新文学的重大收获。答案:路翎23 .1936年出版其第一本诗集大堰河的诗人是o答案:艾青24 .在现代诗派中,戴望舒是主情派的代表,是主智派的代表。答案:卞之琳25 .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水生嫂、吴召儿、秀梅等可敬可爱、光辉照人的女性形象。

6、答案:孙犁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要求:内容贴切,逻辑清晰,文字通顺)26 .闻一多提出的“三美”主张是“早期新月诗派”的重要理论纲领,请简要说明“三美”主张的主要内容。答:“三美”:新月派的新诗主张,闻一多提出了“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并纠正了五四运动以来白话新诗过于松散、随意等不足,对中国现代新诗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特有的贡献。具体而言,“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绘画美”强调词藻的选择要秋丽、鲜明,有色彩感;每一句诗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存在的画面。“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其主要目的是在诗的内

7、容和诗的格式上都拥有美。三美的具体体现【再别康桥:它是体现三美的经典代表,多方面美的融合让它从众多诗作中脱颖而出。文字方面,比如“星辉斑斓”等生动形象的刻画出了一副鲜活的美景,这首诗文字的精髓就是色彩直击人心,很好的体现了绘画美的特点。格式上它节奏整齐,韵脚鲜明,在工整的同时又十分灵动,令人印象深刻。2,沪杭车中:这首诗寓情于景巧妙的表达了作者的情思,也很好的体现了三美的特征。首先文字方面,开票就用了九个经典的意象,刻画了经典而又悠然的秋色,枫叶鲜红,一条船一支带游荡人间,这是绘画美。叠词与对称词的作用,文章工整而灵活,这是建筑美。声、影等多个字构成的韵脚让诗歌富有节奏感,层层的递进中表达了作

8、者的情感,三美的融合不仅辅助了诗歌的美感,更加强了整体的情致。27.简要说明子夜围绕吴菰甫和赵伯韬所展开的三条主要故事线索。答:子夜是中国现代作家巴金的小说,主要围绕着吴恭甫和赵伯韬这两个人物展开了三条主要故事线索。第一条故事线索是关于吴君甫的。他是一个年轻有为、才华横溢的青年,但却因为父亲被冤枉而陷入了深深的痛苦之中。在经历了种种挣扎后,他最终选择离开家乡去追求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东西。第二条故事线索则是关于赵伯韬的。他是一个富有、权势滔天的大地主,在社会上拥有很高地位和影响力。然而,他也面临着内心深处无法解决的问题,并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做出来的牺牲并没有带来真正意义上对生命价值观念上改变。第三

9、条故*线索则涉及到各类次要角色,通过描写这些角色与各自遭遇发生联系,展示出当时社会阶层分化以及人民群体生活状态等方面内容.总之,子夜通过多重视角刻画了那个时代下不同阶层人们所面临和感受到得压抑、挣扎以及对未来期望等情感状态,并反映出作者对当时社会现实存在问题进行思考与探讨。四、分析题(30分。要求:在以下两题中任选一题;不得照抄教材或他人文章;论述深入,分析具体,逻辑清晰,文字通顺。答案不得少于600字)28 .在同时代作家们争先表现青年知识分子的觉醒和“出走”时,鲁迅先生带着新文化运动退潮后的困惑和凄迷,率先对曾经勇猛抗争的知识分子进行了冷峻的剖析和反思,请结合具体的知识分子形象,分析鲁迅先

10、生诗如何审视知识分子的心灵的。答:(-)觉醒反抗的知识分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一个真战士。他既是一个在半封建社会中因受迫害而致精神失常的患者,又是一个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叛逆者。“狂人”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耳闻目睹了家族制度和礼教的罪恶,从“满页都写着仁义道德”的历史中,看出“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毫不留情地剥去了历代反动统治阶级标榜的“仁义道德”的假面具,一针见血地揭穿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下吃人和被吃的真实历史和现实。“狂人”是因二十年以前要“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等子,踹了一脚”,受到以赵贵翁为代表的封建统治者们的迫害而致狂的战士。他在被迫害发狂以后,反复思考自己被迫害的原因,经过观察现实、

11、研究历史,认识了旧中国是吃人的社会,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是吃人的历史,并识破了吃人者的各种伎俩,勇敢地起来同他们展开面对面的斗争,虽遭失败,仍不退缩,而是总结经验,同旧社会、旧家庭和旧我彻底决裂,最后找到了从“救救孩子”入手的新的革命途径,成为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战士。因而,从实质上来说,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是在战斗中逐步成长的彻底反封建的“精神界战士”。它真实地写出了一个彻底反封建的思想革命战士思想性格成长的过程。作品揭示出中国“四千年来”的历史“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揭穿了封建统治阶级种种吃人的“老谱”,提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社会理想,并向整个社会发出了“救救孩子”的战斗呼唤。鲁

12、迅在狂人日记中,通过一个精神病患者的意识流程,展示出知识者自我认识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狂人发狂之始,感到“精神分外爽快”;而以前的三十多年则“全是发昏”。这样,他就把自己从过去的常规性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以迫害狂患者的视点来观察客观外界,从而有一种陌生感。路人那铁青的脸色,怪眼睛的目光,母亲打儿子时要咬几口的话语,狼子村吃人的传闻等,使他隐随地感到不安,产生了人们是不是想吃自己的疑惧。在他冷静的观察和清醒的反思中,逐步觉察到他们是要吃人。在对历史的研究中,又从仁义道德中看到吃人的字眼。当他联想到自己也将被吃时,就产生出一种无比恐怖的意识。这种恐怖正是从麻木中清醒过来后的一种情感体验,也是清醒地

13、认识到自己处境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同时,也逐步认清了食人者的手段:不敢直接杀了,怕有祸祟,而要逼他自戕。由此,也达到了对客观现实的清醒认识。对此,狂人并没有消极的顺应,而是力图改变这吃人的状杰。于是,便去“劝转吃人的人”。但对大哥的劝告却换来疯子的恶名。从大哥的态度中,狂人进一步思索出妹子死掉的原因,并领悟到自己也许在无意中充当了吃人者的角色,也是这人肉宴席上的帮凶!这是何等残酷的现实,心情又是何等的悲愤沉痛:“有了四千年吃人履历的我,当初虽不知道,现在明白,难见真的人!”这悲愤的呼声冲破了中华民族在自我认识上的蒙昧状态,使人们认清了“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的本质。狂人从吃人认识的确立,到自己也将

14、被吃的预感,再到发现自己也是一个食人者,这是一个从对现实的发狂到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是一个自我认识能力逐渐增强的过程,是一个从不安、疑惑、恐怖到绝望的情感体验过程,也是一个从自我肯定到自我否定的过程,终究还是被封建统治者迫害致死。(二)追求自由的知识分子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等,都是在狂人的呐喊声中最早觉醒的知识者。涓生和子君只是希望获得婚姻自主和爱情上的自由,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一个小小的愿望,但那些“仁义道德”却容不下他们的叛逆,他们需要的是奴隶。一个“忠诚”的奴隶,在那些“德高望重”的封建卫道士和“铁屋子”里面的“沉睡者”们,他们都不允许他们的“屋子”里出现叛逆者!在那间“铁屋子”里,人们永

15、远地维护着他们认为是无法替代,无法逾越的礼教精神。封建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诸如节烈、孝道。“以不情为伦理,都是吃人”的东西,最低限度也是压制人的个性的东西。渭生和子君在追求自己爱情和婚姻的自由的时候,便触动了“仁义道德”者们。在他们的眼中,青年男女之间是没有爱情自由可言的,有的应该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旦脱离了他们的准线,那就是“叛逆者”,当然,他们是不会让那些“叛逆者”好过的。于是,渭生和子君便生活在一个众人白眼的环境里。渭生和子君经过他们自己的努力,他们成功地同居了,找到了自己的爱情,在他们自己看来,一切都是幸福的。但在那些封建卫道士的眼里,他们这些坏纲乱常的“激进分子”是不允许存在

16、的!“我觉得在路上时时遇到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人们为什么要用这样的眼光来看他们?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他们破坏了人们一直以来所认同的“道德”o封建的伦理道德沉重地压在每一位生活在“铁屋子”里面的人们身上,他们一旦脱离了这些准则,在社会上就难以走动。男女之间如果没有经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便结合,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盛”了,在社会里很难抬得起头来。一不小心便要落个身败名裂,更有甚者连命都保不住。但是在五四新思潮影响下成长起来的子君和涓生,都是具有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他们有个性解放,男女平等,恋爱和婚姻自主的新思想。为了争取恋爱和婚姻自由,敢于同旧势力进行较量,勇敢

17、地背叛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家庭,高傲地宣称: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力。这是子君反封建专制的战斗宣言。她和涓生同居,表现了她对封建道德和封建婚姻制度的勇敢的反抗。涓生和子君是勇敢的,对爱情也是真挚的,也是令人感动的。他们以强烈的批判意识重新估价现存的一切,发现和肯定人的价值,力图从过去的蒙昧状态中挣脱出来。他们谈论自由平等、婚姻自主,冲出封建家庭,表现出对传统文化的自觉反叛和与传统彻底决裂的勇气。这不仅是自我意识的觉醒,也是时代的觉醒,更是民族的觉醒。(三)彷他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觉醒的自我意识同社会现实的矛盾对立,必然带来情感体验上的巨大痛苦。鲁迅在小说中,往往把主人公放在极其痛苦的

18、境地,来审视其灵魂颤栗、痉挛的过程,从而创造出具有深刻历史感的心理真实。头发的故事中的N先生那愤世嫉俗的话语中,压抑着多少悲愤的情愫;在酒楼上吕纬甫那平静的叙述中,又凝聚着多少难以言传的痛苦。他把自己的做法视作无聊,就说明他的认识还未从以前所达到的高度上退下来,内心还有所不安,是一种不甘于此而又不得不如此的无可奈何的心理状杰。尤其是孤独者魏连殳,要求平等自由,却被寒石山的村民看作异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房东的孩子,却被认为低声下气;要求获得独立的人格,得到的却是冷眼、流言和失业。在现实的沉重压力下,自我意向进行反思,他要寻求一种对现实的报复。他认为只有利用社会上普遍存在的等级观念,作为自己向社会

19、报复的手段,才能成功。于是,他当上了师长的顾问,获得了尊敬,也失去了自我人格。这一转变伴随着痛苦的折磨,他在给申飞的信中,流露出无限的沉痛和悲哀,他意识到自己这样做是堕落、失败,无异于精神自戕、个性毁灭。他更加趋于内向,将本来的面目隐藏起来,而将玩世的态度示给人们。结果他胜利了,频繁的应酬取代了以前的孤独寂寞,众人的捧场慰藉着空虚的灵瑰。如果他能心安理得于这捧场和颂扬的话,也许能保持心理的平静而免除痛苦,然而恰恰相反,他是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巳经真的失败”,失去了往日的理想,失去了个人的尊严和人格。那“惨伤里夹杂着愤怒和悲哀”的长嗥里,既包含着对人的尊严的呼唤,也裹戴着巨大的痛苦和悲愤。这一切是

20、难以靠精确的定量分析所能测定的,只能从心理趋向上来体验揣摸这痛苦的巨大容量。魏连殳徘徊于新旧势力之间。从行为方式上看魏连殳做军阀的顾问是向旧势力的妥协;但是,魏连殳的倒戈只是表面现象,在思想意识上他还能清醒地意识到这样做是失败了,还能感知到失败带来的痛苦。他那求自我实现而不得的痛苦,在个人与社会的冲突中无法解脱的悲愤,对于社会的失望,汇成了一种绝望的情绪。这种情感效应使他在自暴自弃中寻求一种对社会的报复,在报复中求得发泄这种情绪的快意,因而这是一种绝望的抗争。他在宾客应酬、打牌纵酒中求得一种自我麻醉,在对房东一家的耍戏中获得一种报复前仇的精神快慰。这是觉醒的个性意识在与社会争斗中败下阵来之后,

21、经过自我调节达到与社会环境的一种表面的平衡和谐,谁也不理解的孤独和悲哀依然存在于心底,外在的放浪形骸掩饰不住内心的痛苦。他彻底绝望了,对理想、对社会,也对他自己。因而不能说他的行为是对社会的消极顺应,而是一种变态的反抗。他要为“不愿意我活下去的人而活下去”,在结算往昔仇隙的快意中发泄郁结在心头的悲愤,在游戏人生中嘲弄黑暗的社会和愚昧的庸众。29 .雷雨有着紧张激烈的戏剧冲突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但也被认为“太像戏了”,人工痕迹较浓。请结合作品,谈谈你对雷雨戏剧结构和戏剧风格的认识。答:雷雨可以说是中国话剧史上不落的太阳,整部剧情节跌宕起伏,其中的那些不期而遇和处处伏笔都倾泻在了最后的那倾盆雷雨

22、之中,封建思想和自由主义的强烈对抗最终在轰隆隆的雷声中铸造了一个家庭的悲剧亦是一个国家的悲剧。骨肉分离却以仇人的身份相见,兄妹手足却迸发出了爱情的火花,对伦理纲常的悖逆,对人情冷暖的无视,雷雨可以说是一部彻头彻尾的悲剧,悲到让人无从流泪无从释然。在整部剧的内容上,严格遵循“三一律”。雷雨描写两个家庭中的八个人物,在一天的时间里牵扯出了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可以说是剪不断,理还乱,人物的对白之中句句都埋藏着悲剧的种子,最后悲剧爆发在一场倾盆的大雨之中。剧中纠缠着周朴园与繁漪,周朴园与侍萍,周朴园和鲁大海三对主要矛盾。严酷的现实让四凤无法承受,她冲向花园,碰到漏电的电线而死,周冲去救她也触电身亡,周萍

23、开枪自杀了,两个妇人疯了。整部戏的八个人物中有三个人物以死亡而告终。死亡自此成为了曹禺剧作中挥之不去的情节。这样的内容集中反映了封建思想对人性的摧残和虐杀,痛斥了资本家的虚伪和凶残,表达了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情,揭示了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源(封建等级意识),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的悲悯情怀。雷雨在结构上,大致有如下特点一、情节曲折,故事性强,富有传奇色彩二、结构严密,集中紧张三、明暗双线,纵横交错,引人入胜在三十年前旧景重现的基础上,将戏剧矛盾推向高潮,爆发了一连串的惨剧,剧中八个人物的命运有交织也有不同,但都还是逃脱不了“悲剧”二字。剧本以扣人心弦的情节,简练含蓄的语言,各具特色的人物,和极为丰富的

24、潜台词。如刀刃一般在读者的心弦上缓缓滑过,那抖颤而出的余音,至今未息。当然本剧在导演和表演上也是下了极大的功夫的。本剧导演不惜浓墨重彩,极力用音响和灯光渲染了整个舞台上的悲剧色彩。而演员也是使劲浑身解数去刻画人物的语气语调,眼神和气息。两个家庭,八个人物,一台悲剧。曹禺的这一台雷雨演的是家中,却处处都是国事的影子。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网络,各不相同的人物性格,三十年的恩恩怨怨,在二十四小时内得到了爆发,重重悬念和伏笔在狭小的戏剧舞台上以一场倾盆的雷雨得到爆发,让人回味无穷。雷雨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作者对旧家庭的生活非常熟悉,对所塑造的人物有着深切的了解,对人物性格的把握相当准确。周朴园的专

25、横伪善,繁漪的乖戾不驯,都给人以鲜明的印象。雷雨接受了希腊命运悲剧的影响,洋溢着一种不可名状的悲剧气氛。作者善于把众多的人物纳入统一的情节结构之中,制造出一个又一个紧张的场面和强烈的戏剧冲突,再加上语言的活泼和生动,使雷雨获得空前的成功。当我看完雷雨时,我想到康德的一句话:“恶折磨我们的人,时而是因为人的本性,时而是因为人的残忍的自私性。”当我们摘下玫瑰色的眼镜看看这个现实的世界,就在我写了上面的这段话的时间内,世界上又发生了多少战争、暴力、抢劫。提到善恶,正如一千个观点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人心目中也许会有一千个善恶标准。曹操说过:“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路易十五也说:“

26、在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这就是人贪婪、罪恶的本性。周朴园是一个人物。我对他的评价,仅此而巳,他是在那个年代中最典型的标本。整个故中交织着人类的贪欲,而周朴园在人类无节制的欲望中,将他的本性发挥得淋淳尽致。菜漪,就像是一片黑暗中的一团烈焰,她的可爱正是因为她所表现出来的“不可爱”。她真切得看到了周朴园恶的本性,她以她无力的抵抗,表达她的不满。可结果呢?而周萍、周冲、四凤三个完全无辜的孩子,他们是受害者吗?他们的死,是苍白的,也许仅表示了他们的“愤世嫉俗”,他们无法去抑制这个本性恶的世界,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解脱。在这样一个贪婪与罪恶同飞的社会,我们对“人性本恶”的社会应持一种理性的认识。认识“性本恶”不是一种耻辱,而是一种进步,是人类对自己本身的自省。就如从他律走向自律,从执法走向立法是人类的一种进步一样。让贪欲在无节制中得以抑制吧!正如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