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2021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510305 上传时间:2021-02-0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6.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2021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学习2021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学习2021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学习2021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学习2021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习2021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2021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2021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观后感 2021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一新年伊始,一架架飞机掠过广袤的西北高原,带队飞行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大队长辛嘉乘俯瞰翼下大地,心中已勾勒出下一步飞播蓝图。自改革开放以来,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长期担负飞机播种和防风治沙任务,战斗在改善生态、助力脱贫第一线,飞播航迹遍布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多个县(市),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播撒草籽树种万余吨,在荒漠地区、沙漠地带筑起绿色屏障,助力当地群众摘掉“贫困帽”,被誉为“飞播绿鹰”。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官兵与播区蒙古族群众在

2、一起。丁少轩摄/光明图片斩断两大沙漠的“握手”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西部地区的生态治理就引起了国家高度重视。辽阔西部,或是崇山峻岭,或是荒漠戈壁,飞播造林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响应党和国家“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的专业飞行任务”的号召,人民空军迅速改装一批飞机、训练一批机组人员飞赴各地执行任务。第一代“飞播人”、老飞行员薄文玉忆起往昔,仍然初心澎湃:“听令飞播,责无旁贷!”追溯搜救团一大队的飞播历程,可以看到一条闪耀的航迹1982年5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林场,搜救团一大队官兵在无资料、无设备、无经验的条件下,首次执行飞播造林任务,开启空军部队在祖国西部的飞播序章;1983年,搜救

3、团一大队进驻陕北榆林。20XX年,榆林的飞播治沙取得阶段性胜利,860万亩流沙得到控制,榆林植被覆盖率从1.5%上升到45.2%,成为陕西省畜产品基地和粮仓;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搜救团一大队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飞播造林581万亩,当地植被覆盖率由5%提高到12.8%以上,有的地方甚至达到了50.4%。在腾格里沙漠东缘建成长350公里、宽320公里,在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建成长110公里、宽3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斩断了两大沙漠的“握手”之势。“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赋予了大队飞播任务新的时代内涵,也更加坚定了官兵定让沙漠变绿洲、不播成林不收兵的决心。”搜救团一大队政

4、治教导员杨淑坤表示,凭着这份信念,官兵曾创下3架飞机一天作业38架次,18天飞播40.2万亩的纪录。离地50米,感觉飞机就像往地上扎“下种啰!”在牧民热切的目光中,一架绿色军用运输机的机腹下倾泻出飘逸的“彩带”密密麻麻的种子奔向大地。驾驶舱内,辛嘉乘全神贯注地观察种子的播撒情况,他说:“飞播造林,并不是将种子从飞机上撒出去落地那么简单,每平方米落多少都有科学规划。如果飞不到位、撒不到点,漏掉播带,出苗率、成林率就会受影响。在沙丘起伏的播区,飞行员要保持离地直线距离50米的高度飞行,因为这是种子落地的最佳高度。”离地50米,对飞行员来说,是难度高、挑战大的超低空飞行。90后飞行员王斐无法忘记首次

5、下降到离地50米飞行的情景,他说:“感觉飞机就像往地上扎。”如今,王斐熟练操控飞机,能快速精准让种子撒进播带。“飞播区域大都在沙漠荒原,一般就在土坡上推出临时跑道用于起降。”飞行中队长高鹏告诉记者,为了让种子被风沙盖住,提升种子发芽率,官兵会刻意选在风沙大、暴风雨即将来临的危险时刻作业。“每年飞播窗口期只有两三个月,为了抓住这个短暂的有效期,官兵们配合治沙专家反复试验,共同探索出精准的飞播治沙技术,自主研制出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对搜救团一大队赞不绝口,“如果没有他们,消灭榆林境内毛乌素沙地,当地群众至少还得再干30年”。“好日子是飞播官兵带来的”搜救团一大队官兵让

6、一粒粒从天而降的种子扎根荒漠,播撒出的是一个个乡村振兴的希望。在阿拉善左旗沙日布拉格噶查80后基层干部宝红的记忆里,小时候从家步行两三公里,就能走到腾格里沙漠,“每次刮风都黄沙漫天,我们只好在漏风的土房子里躲着”。如今“沙窝窝”变“金窝窝”,宝红笑着说,“绿飞机”撒下的草籽给沙漠带来了生机,灌木长出来,农牧民家里养的羊和骆驼都肥壮起来了。宝红所在的嘎查有120户农牧民依托播区植物园种植肉苁蓉,2020年种植了近2000亩,每亩年均收入2.5万元以上。“好日子是飞播官兵带来的!”宝红言辞间饱含感激。“空军官兵与我们并肩作战,改善生态环境,大幅提高了农牧民生活水平。”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

7、说,2020年年底,当地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益于飞播带来的经济效益,全部摘掉“贫困帽”。2021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二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扎根荒漠持续飞播造林、防风治沙39载,播撒草籽树种1万余吨,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航迹遍布西部大地,助力群众摆脱贫困、实现绿色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队以参战姿态参与脱贫攻坚,加大西部飞播造林力度,在陕西榆林制服毛乌素沙漠,在飞播禁区阿拉善左旗造林242万亩,创下世界治沙史上的奇迹”1月25日,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荣誉室里,大队长辛嘉乘向受邀回部队讲传统的7名飞播老前辈汇报近年来的工作,赢得阵阵掌声。今年,该大队执行飞播造林任

8、务跨入第40年。几十年来,一代代飞播人矢志不渝,接续奋斗,在西部广袤荒漠上播撒希望的种子,打造绿水青山,助力生态扶贫,向党和人民交上一份优异答卷。该大队长期担负飞机播种造林和防风治沙任务,自1982年5月以来,连续奋战在飞播一线,航迹遍及7省(自治区)130多个县(市)300多个播区,播撒草籽树种1万余吨,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几十年来,飞播人在艰难中起飞,战胜重重困难,成功处置空中特情10余起,自主创新“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探索出适合西北地区的一整套飞播经验,使落种率、存活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们把飞播战场当成检验绝对忠诚、砥砺初心的考场,融入治沙系统工程全链路发挥作用,精播抢播确保高

9、质高效,曾创下“18天飞播40万亩”的奇迹,生态扶贫效益不断显现。近年来,受到全国全军表彰20多次,荣立集体二等功。翻开西部地区历年卫星遥感地图,记者看到,绿色林地草场从星星点点,逐渐连成片片希望的绿野、道道锁住沙漠的“绿色长城”。据介绍,该大队在国家“三北”防护林飞播超过1000万亩;为陕北播撒出165个万亩以上连片绿化基地;播成2条生物治沙锁边带,成功阻止了乌兰布和、巴丹吉林、腾格里三大沙漠在内蒙古阿拉善盟境内“握手”。荒漠绿了,日子甜了。曾因毛乌素沙漠扩张被迫3次南迁的陕西省榆林市,20XX年飞播治沙取得阶段性胜利,860万亩流沙得到控制,如今成为国家森林城市、陕西省著名畜牧产业基地和粮

10、仓。近年来,飞播造林有力带动阿拉善左旗畜牧、种植、护林、旅游等产业发展,促进了群众增产增收。曾经的贫困牧民毛积华欣喜地告诉记者,所在村26户6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已全部脱贫,自己承包了2000多亩草场,去年收入近13万元。2021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三驻守在我国西北地区的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长期担负飞机播种和防风治沙任务。39年来,他们助力脱贫攻坚,创造生态奇迹,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在荒漠地区、沙漠地带筑起了一道道绿色屏障,飞出了听党指挥、勇于担当的壮丽航迹。“嘴里是沙,碗里是沙,吃的饭都是沙,睡一觉起来就成兵马俑”直到今天,说起30多年前的陕北榆林,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

11、长石长春还是止不住地摇头。面对“沙进人退”的困境,当年的榆林人从未想过,这座曾被预言即将消失的城市,有朝一日会成为陕西省有名的畜产品基地和粮仓。一场冬雪过后,记者在榆林城郊见到了石长春,他向记者揭晓了答案:从黄沙漫天变身绿野沃土,这一奇迹的产生,得益于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官兵,是他们为当地送来一片片飞播林。飞机播种,防风治沙,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的绿色航迹,始于改革开放初期。那时,生态治理已引起国家高度重视。而飞播造林规模大、速度快、成本低。可是,一大队官兵作为先行者,面对的却是无资料、无设备、无经验的开拓性工作。大多数时候,他们只能在土坡上推出临时跑道用于飞机起降,有的跑道从空中看像一根

12、火柴棍,有的跑道尽头就是悬崖峭壁。大队长辛嘉乘坦言,驾驶飞机在荒漠里播种,难度并不亚于搏击空天战场。50米,18层楼的高度,是飞播造林的最佳高度。不同于翱翔万米蓝天,超低空作业意味着飞行员遭遇险情时,处理时间将更为有限。有一年初夏,为了抢夺雨季飞播窗口期,飞行员李睿在任务返航时,遭遇了最不理想的情况暴风雨。绿了大地,暖了民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赋予了官兵飞播任务新的时代内涵,大家更加坚定了“定让沙漠变绿洲、不播成林不收兵”的决心。近年来,一大队官兵自主研制的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等新技术、新器材投入使用后,飞播造林的落种率、存活率等多项指标达到先进水平。从高原土坡到

13、秦岭深处,从内蒙古腹地到毛乌素沙漠边缘,39年来,一大队的飞播航迹遍及内蒙古、四川、贵州、陕西等7省(自治区)130多个县(市)。聚成块、连成片的飞播林,为当地民众送去了绿水青山,也带去了金山银山。“共产党好,解放军好!”百姓发自内心的感谢,在绿意盎然的土地上久久回响。“走遍了山山水水,美不过辽阔的草原”冬日的阳光下,阿拉善左旗的蒙古族小伙宝红骑着骏马,开心地唱起我的根在草原这首歌。短短几年间,宝红家的收入翻了几番,还办起了一家乐器琴行。截至2020年底,当地3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受益于飞播造林带来的经济效益,全都过上了致富的新生活。2021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四空军某运输搜救

14、团一大队一架架“绿鹰”掠过西北高原的沟沟壑壑,该大队大队长辛嘉乘带队超低空飞行,俯瞰翼下,曾经的荒山沙地如今树木成林,大家成就感满满。“接着飞,再播一片美丽山川!”这些年轻的飞行员在心中谋划着新年度的飞播任务蓝图。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自改革开放之初,连续39年担负飞机播种造林和防风治沙任务,在加强战备训练的同时,扎根荒漠、播撒绿色,飞播航迹遍布内蒙古、川、黔、陕、甘、青、宁等7省(区)130多个县(市),作业面积2600余万亩,播撒草籽树种1万余吨,在荒漠地区、沙漠地带筑起“绿色长城”,助力脱贫攻坚,创造了生态奇迹。“飞播在这里创造了奇迹”一场风雪过后,气温骤降,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已是天寒地冻

15、、呵气成冰。而严寒并没有影响牧民阿拉腾巴根的劳动热情,他依旧早早来到自家的养殖场,给小牛添草加料、清理圈舍。看到空军官兵回访播区,58岁的阿拉腾巴根拖着不太灵便的双腿急忙赶过来,热情地将大家迎进宽敞明亮的新房里。“是飞播让这片沙漠变成了绿洲,我今年卖了80多头牛、300多只羊,收入有100多万元”官兵们围着火炉刚坐下,阿拉腾巴根便欣喜地“晒”出今年的营收账。阿拉腾巴根所在的左旗浩坦淖日嘎查,处在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交会地,上世纪80年代,这里草场沙漠化越来越严重,牧民的牛羊越养越少、越喂越瘦。1992年春,阿拉腾巴根在曾经放牧的草场上空看到一架绿色的飞机。飞机一次次超低空掠过家门前的沙漠,

16、播撒花棒、沙拐枣等草籽树种。由于飞得低,阿拉腾巴根能看见飞行员,他还向他们招手致意。他听说这叫飞播造林,“这样在沙漠上播种,能长出来吗?”“一年两年不见绿,三年四年见成效。”从那以后几年,每个夏天,阿拉腾巴根都能听见飞机的轰鸣声。但地上的嫩苗消除了他心里的嘀咕,这片79万亩的沙漠逐渐从荒滩变为花棒海。这几年,他在政府扶持下开办了养殖场,利用飞播种下的优质牧草,采取休牧轮牧、半舍半饲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养殖业,年出栏黄牛150头、羊500只。“飞播造林改变了我们一家的命运。”阿拉腾巴根自豪地说,自家富裕以后,他在养殖场成立了残疾人扶贫基地,为周围牧区有听力、视力等障碍的牧民提供相对简单、轻松的就业岗

17、位。“我也要像空军部队飞播撒种一样,让周围的困难群众都过上好日子。”阿拉腾巴根说。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的飞播历史,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当时党和国家号召“空军要参加支援农业、林业建设的专业飞行任务”。人民空军很快改装了一批飞机,训练了一批能够执行飞播任务的机组人员,飞赴各地执行飞播造林和种草任务。1982年5月,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林场,该大队官兵在无资料、无设备、无经验的条件下,首次执行了播撒油松种子的任务。此后,他们飞播造林的航迹从未间断。党的十八大以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赋予了大队飞播任务新的时代内涵,大家更加坚定了“定让沙漠变绿洲、不播成林不收兵”的决心。陕西榆林

18、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历史上曾3次被迫南迁。“榆林市现在放眼望去高楼林立,可当年我们治沙所就建在沙漠里,而且是这片唯一的建筑。榆林沙区林草覆盖面积还不到1%。”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深有感触地说,空军在榆林飞播治沙32年,整个毛乌素沙地约四分之三林地的基础都是飞播林,拴牢了陕西860万亩流沙,榆林地区的植被覆盖率从1.5%上升到45.2%。“飞播在这里创造了奇迹!”石长春感激地说。“种子是子弹,敌人是荒漠”“那机场跑道只有9.9米宽,从空中看就像一根火柴棍,而我们平时飞的跑道一般有30多米宽。”飞行员李铜回想起13年前自己刚参加飞播任务时在陕北那座土机场起降的经历,至今仍心有余悸。20XX年

19、盛夏,老飞行员兴伟带着李铜从本场驾机飞往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县播区机场。李铜按照兴伟的提示,以河谷为标识物目视寻找机场,可是盘旋了一圈却怎么也找不见。“在那儿!”看李铜干着急的样子,兴伟伸手一指。这时飞机距离机场只有5公里,李铜向下望去,机场看起来还是只有烟头般粗细,简直不敢相信前些年这里的飞播竟然一直用这样狭窄简陋的机场。飞机着陆后,李铜好奇地用脚步去丈量跑道宽度,只迈了9步就走完了,他担心地问:“跑道万一遇到大侧风还能降落吗?”这条“火柴棍”跑道不仅窄,而且很短,只有600多米。本来飞播队每天早起,赶在没有风的上午飞行,可有一次大风提前来了,迎面吹来的风速达到8米/秒,飞机已经接地却又被吹了起

20、来,再次接地、刹车,终于停下来时几乎已经到了跑道尽头,差点就冲出去了。“这条跑道对飞行技术要求特别高,我们在那里飞了五六年,锤炼了一批新同志。”时任大队长刘松说。飞播是一场改善大自然的艰苦战斗,“种子是子弹,大地是战场,敌人就是荒漠和贫穷。”头顶星月起、脚踏夜路归是官兵执行飞播任务的工作常态。该大队原飞行员宋占清说:“我们首先考虑的不是工作条件是否艰苦,而是气候条件是否利于种子生长。”有一年初夏,为了抢夺雨季窗口期,他们每天早上5点起床,赶早进机场,日均工作近10个小时。飞播区烈日当头,机舱里如同蒸笼,一个架次下来,他们大汗淋漓,喝水稍作休息,便再次驾机升空作业。执行飞播任务39年来,该大队官

21、兵战胜了地形复杂、天气多变、技术苛刻等困难,成功处置复杂天气中多种险情10余起;自主研制出“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探索出适合西北地区飞播的方法,使得落种率、存活率等多项指标达到先进水平,与地方林业部门共同多次获得国家及军队科技进步奖。“现在的生活比蜜还甜”“现在的生活比蜜还甜!”在秦岭东段南麓的陕西省丹凤县林关镇,蜂农宋军涛站在一片空军飞播林前,一边熟练地抽出蜂巢,一边对前来调研的该大队教导员杨淑坤说。宋军涛住在飞播林区附近,养蜂数量达到103箱,还带动了18个贫困户分散养殖蜜蜂,使更多播区群众依托林海酿造甜蜜日子。2020年12月,杨淑坤先后去了榆林、延安、宝鸡、阿拉善左旗等地。回营后,为

22、官兵做了图文并茂的专题教育,讲述飞播区的生态、生活变迁。他感慨:“在播区,我们听到最多的是老百姓交口称赞党的富民惠民政策,看到最多的是因为飞播带来的发展机会和巨大变化。”“飞播林,幸福林、致富林!”在曾经为沙所困的陕北横山县孙家湾村,村民孙有文谈起飞播有说不完的心里话。孙家湾村位于毛乌素沙漠边缘,早年沙尘暴天气特别多。上世纪90年代末,空军飞播官兵载着花棒、沙打旺等植物种子,飞到了孙家湾村的上空。看着种子洋洋洒洒地飘落下来,孙有文和村民既惊奇又兴奋。飞播林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而且为牛羊带来丰富的牧草。孙有文指着自家圈养的20多只白绒山羊笑开了花:“这么肥的羊,一只少说也卖两千块哩,可离不开飞机

23、播种子、治沙子!”“绿了山沟沟,种下甜根根。”在甘肃临夏,该大队首次执行飞播任务的太子山林场,如今已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里也是旅游胜地,每年春夏季节全国各地的游客络绎不绝,带动了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创收。“飞机还能种树?”39年前的1982年5月2日,就是在太子山脚下简陋的土机场上,在围观群众期待、好奇的目光中,飞行员宋占清驾驶着某型运输机将油松种子精准撒在播区,拉开了该大队飞播任务的序幕,“一代代官兵的青春从此同飞播紧紧联系在了一起”。2021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先进事迹心得体会五39年前,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开始执行飞机播种和防风治沙任务,此后虽经历大队更名、人员变换,但飞播航迹从

24、未断线。克服低飞等多重困难,他们播撒草籽、树种上万吨,作业面积超2600万亩,落种率、存活率达到先进水平,在茫茫大漠撒下无边的绿色。1982年5月2日,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太子山下,简易的土机场跑道边,聚集了大量群众听说要用飞机种树,许多人前来围观。当年,空军某运输搜救团一大队积极开展飞机播种造林、种草任务。他们的不懈坚持,创造了一个个绿色奇迹:在“三北”防护林带飞播成林超1000万亩,在腾格里沙漠东缘、乌兰布和沙漠南缘分别建成长350公里、宽3到20公里和长110公里、宽3到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矢志不移耕耘蓝天,造就丰硕生态成果“飞机播种,只有保持50米左右的飞行高度,才能使树种、草籽精

25、准落在播区并间隔均匀。”第一茬飞播人之一、今年已经72岁的宋占清说,“高度越低,飞机越不好控制”。当年,尽管一无资料、二无设备、三无经验,但为圆满完成任务,宋占清等人多次向民航及林业部门请教,不断改进飞播方案。近了,更近了宋占清驾驶一架飞机,不断降低高度。离地五六十米时,种子倾泻而下。播带上9张一米见方的测试白布都接到了种子,而且数量达标首次飞播试验圆满成功。首战告捷,拉开了该大队执行飞播任务的序幕。此后39年,他们的飞播航迹从未断线。其间,大队先后4次更名、转战多地,但无论番号怎样改、人员怎样换,他们始终坚决落实党的政策,年年执行飞播任务。上世纪70年代,陕西榆林老城区面积仅有5平方公里,四

26、周被沙漠包围。“春栽夏死秋天拔,冬天熬了罐罐茶。”这句流传在群众中的顺口溜,道出了单纯人工植树造林的窘境。陕西省治沙研究所所长石长春说,沙漠里没有路,造林物资运不进去,水、肥、人、牲口、机械处处受限。1983年,空军飞播队伍进驻,榆林治沙迎来转机。“飞机播种规模大、见效快。”石长春说,更让人感动的是,执行飞播任务的官兵不仅专业过硬,而且干劲足、作风好。空军在榆林治沙飞播32年,造就了丰硕的生态成果。到20XX年,毛乌素沙地榆林沙区境内860万亩流沙得到固定或半固定。石长春说,按原来每年人工造林10万亩的速度计算,需要86年才能完成治理,而在空军官兵不懈飞播下,仅用了32年。困难面前毫不退缩,筑

27、起一道道绿色屏障该大队是改革开放初期较早承担专业飞播任务的部队,至今仍在担负此项任务。播区不是山区就是荒漠,地形复杂多变、气流变幻莫测。执行飞播任务的运5飞机,没有自动或辅助驾驶设备,全靠飞行员手动操作。飞行过程中,遇到在半山腰陡坡上的播带,他们必须紧握驾驶盘,不断在山谷间做盘旋、上升、下降的飞行动作。更危险的是,飞播高度只有50来米,属于超低空飞行,技术难度大、风险挑战多、突发情况多。39年来,该大队官兵成功处置10多起险情。老一代飞播人崔光允,曾遭遇两次发动机停车险情。“第一次是1992年,当时我正在加油,准备返回本场。”崔光允回忆,刚飞出跑道,飞机突然失去动力,“幸好跑道外是还算比较平坦

28、的戈壁滩,我赶紧迫降、成功着陆。”第二次更为危险。1994年6月6日拂晓,崔光允从一处简易机场起飞驶向播区。12分钟后,在200米左右高度,发动机仪表指针指向“0”。这意味着发动机停车,飞机失去动力了。“我一看,前方是村庄,只有左后方有块农田,而且是个缓坡。”崔光允说,接地时,飞机剧烈颠簸,顺着坑坑洼洼的田地猛向前冲。他死死把住驾驶盘,终于迫降成功。“从发现故障到降落,前后只有30多秒。根本来不及害怕,满脑子想着如何处理,后来回想起来一身冷汗。”可尽管如此,崔光允仍然选择坚守:从1983年起,他连续23年执行飞播任务。狂风暴雨、烈日酷暑、强沙尘暴该大队官兵多次遭遇恶劣天气,但在困难面前毫不退缩

29、。39年来,该大队飞播航迹遍及7省(区)130多个县(市),作业面积超过2600万亩,播撒草籽、树种1万多吨,筑起一道道绿色屏障追逐沙海,不见绿水青山不收兵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全国拥政爱民模范单位在该大队展览馆,20多项表彰、88面锦旗,镌刻着一代又一代官兵在广阔蓝天留下一道道听从党的号令、忠诚担当使命的壮丽航迹。以天为帐、以地为席,该大队官兵执行飞播任务时,吃住都在野外。头顶星月起、脚踏夜路归,是飞播官兵的工作常态。许多飞行员都表示,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气象条件是否适合飞播。为了抓住一年中短暂的飞播时间窗口,该大队誓言“太阳不落飞机不停”,在榆林创下“3架飞机一天飞播38架次,18天飞播40万亩”的纪录。战风斗沙三十九载,该大队官兵战胜了地形复杂、天气多变等困难,自主研制出空中可调式定量播种器,探索出适合西北地区的飞播方法,使得落种率、存活率等多项指标达到先进水平,先后多次获得国家和军队科技进步奖。“飞播林,既是生态林,又是致富林!到去年为止,该大队累计帮助我们完成飞播造林581万亩。”内蒙古阿拉善左旗林业工作站站长刘宏义说,飞播区235户农牧户的生活大幅改善,35户贫困户已经全部脱贫。“在我们眼里,飞播是一场守护生态的战斗,风沙是敌人,种子是弹药。”面向未来,该大队大队长辛嘉乘话语铿锵:“我们是群追逐沙海的兵。哪里有需要,哪里就会有我们的身影,不见绿水青山绝不收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党团建设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