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159955 上传时间:2023-06-0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313.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民事诉讼法2012年春,2,教材与主要参考书目,江伟:民事诉讼法(第五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主要参考书目1.张卫平:民事诉讼法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2.肖建华主编:民事诉讼法学,厦门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3.唐力:民事诉讼法精要与依据指引,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4.李浩:民事诉讼法学,法律出版社2011年版,3,第一章 民事诉讼与民事诉讼法,第一节 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第二节 民事诉讼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第四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4,第一节 民事纠纷解决机制,一、民事纠纷概念:平等主体之间发生的,以民事权利义务 为内容的社会纠纷。特征:分类:1、财产权益方面的民事

2、争议;2、人身权益方面的民事争议。,1.主体之间法律地位平等。,2.内容是对民事权利义务的争议。,3.具有可处分性。,5,二、民事纠纷解决机制,6,(一)自力救济:纠纷主体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纠纷,以达到维护自己的权益,包括自决与和解。(二)社会救济:依靠社会力量处理民事纠纷的一种机制。包括调解和仲裁。例如人民调解委员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行政调解(交通事故、治管条例、农地承包争议、专利商标侵权)等。(三)公力救济:纠纷双方凭借国家的公权力解决纠纷的方式,特定国家机关作为中间人参与纠纷的解决。包括行政救济和司法救济。1、行政救济(行政裁决)(1)相邻土地的权属纠纷裁决(2)农地承包争议仲裁(3)

3、注册商标争议裁决 2、司法救济(民事诉讼),7,三、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纠纷解决机制:指一个社会为解决纠纷而建立的由规则、制度、程序和机构(组织)及活动构成的系统。狭义的纠纷解决机制,主要指国家通过相关法律、法规建构或界定的、由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制度或程序构成的综合性解纷系统;广义的纠纷解决机制,还包括非制度化的临时性、个别性纠纷解决活动,以及民间社会自发形成的各种私力或自力救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是指由各种性质、功能、程序和形式不同的纠纷解决机制共同构成的整体系统。在这种多元化的系统中,各种制度或程序既有其独立的运行空间,又能形成一种功能互补,以满足社会和当事人的多元化需求和选择自由。多元化纠

4、纷解决机制的概念既包括非诉讼机制,也包含司法和诉讼机制。,8,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ADR)Alternative Dispute Resolution:又称为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诉讼外纠纷解决机制,该概念源于美国,原来是指20世纪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诉讼外纠纷解决方式,现已引申为对世界各国普遍存在着的、诉讼制度以外的非诉讼纠纷解决程序或机制的总称。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外延要大于ADR。ADR以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为基本内涵,同时亦关注与司法制度及诉讼程序的衔接。在多种解决纠纷方式并存的情况下,究竟通过什么途径解决,取决于当事人的选择,9,第二节 民事诉讼,一、民事诉讼的概念、特点人民法院、当事人和

5、其他诉讼参与人,在审理民事诉讼案件的过程中所进行的各种诉讼活动,以及由这些活动所发生的各种诉讼关系的总和。特点1诉讼对象的特定性:民事权益争议案例2当事人处分权利的自由性3双方当事人在诉讼上对抗的特殊性(平等性)4民事诉讼程序的严格规范性与正当性民事诉讼程序流程图5纠纷解决的强制性、最终性与权威性。,10,11,陈丁祥于2005年7月24日从原上海书城(现为上海新华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下属上海书城福州路店,(下称上海书城)购买一本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10版新华字典。陈丁祥称经其认真阅读、仔细分析和深入论证,发现该本新华字典存在知识性、逻辑性、体例性等编校差错数千处,差错率达0.797%,属于质重严

6、重不合格。故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确认上述差错;上海书城停止销售、商务印书馆停止出版发行第10版新华字典,并分别在全国性媒体上公开道歉等。2006,6,31,人民法院报p6,12,起诉 审查立案 审前程(证据交换等)开庭 裁判 自行改判上诉 开庭审理 裁判 维持原判 发回重审申请再审 适用一审程序 决定再审 再次审理 抗诉 适用二审程序,13,与其它解决民事纠纷的方式比较,民事诉讼具有以下特点:1、民事诉讼具有公权性;2、民事诉讼具有强制性;3、民事诉讼具有程序性;4、民事诉讼具有终局性。与刑事诉讼、行政诉讼相比较,民事诉讼具有反映自身特质的如下特征:1、当事人地位的互换性;2、审理对象的民事性

7、;3、当事人处置权利的自由性;4、法院解决纠纷方式的二元性。,14,二、民事诉讼的目的和基本价值目标(一)民事诉讼的目的:国家设立民事诉讼制度所期望达到的目标或结果正确确定和理解民事诉讼目的,可以使立法者制定的民事诉讼法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可以使法院对民事诉讼法做出更为合理、适当的解释。,15,(二)国外学者关于民事诉讼目的论的学说,1.私权保护说19世纪初期,德国萨维尼,2.维护私法秩序说20世纪初期,德国标罗,3.纠纷解决说二战后,日本兼子一,4.程序保障说英美、日本(井上治典),5.权利保障说日本,竹下守夫,6.多元说,16,(三)民事诉讼的基本价值取向,法律价值是指主体的人与作为客

8、体的法律之间需要与满足需要的特殊的效应关系 诉讼公正:是指社会主流对利益分配关系公认合理的价值标准。诉讼公正包括诉讼过程的公正和诉讼结果的公正(程序公正的基本要求)程序公正在民事司法中具有如下功能:(1)有助于实现结果公正;(2)会产生使结果正当化的效果;(3)有限制恣意的功能。判断程序是否公正的标准:(1)裁判者的中立性;(2)程序的平等性;(3)程序的参与性;(4)程序的自治性;(5)程序的公开性。诉讼效益:是指纠纷当事人和国家在民事诉讼中,以比较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获得较好的效果。,17,讨论:司法公正与?法律适用的社会效果、社会认同司法公信力裁判、民意诉讼模式、能动司法、社会管理创新

9、,18,第三节 民事诉讼法,一、民事诉讼法的概念与性质概念: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法院和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性质:部门法;程序法;基本法。渊源: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渊源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4民事诉讼法的关系法5涉及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其他法律6民族自治地方贯彻实施民事诉讼法制定的变通或者补充规定7最高人民法院贯彻执行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19,再审程序,20,二、民事诉讼法与相邻部门法的关系,(一)与民事实体法的关系1、民事诉讼法保障民事实体法的实施2、民事诉讼法促进民事实体法的发展3、在某些方面相互融合

10、4、民事诉讼法有独立价值自由、公正、效益,21,(二)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关系,1.民事诉讼法与刑事诉讼法的联系与区别 区别:目的、主体、原则、具体程序上差别 民刑交叉的处理: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现状、趋势)2.民事诉讼法与行政诉讼法的关系 区别:主体、诉讼发生条件,举证责任、适用调解的范围等行政附带民事诉讼,22,23,24,(三)民事诉讼法与人民调解制度的关系二者是基本法与一般程序法的关系调解协议的效力人民调解与诉讼的衔接,25,关于人民调解的相关规定,国务院人民调解委员会条例司法部人民调解工作若干规定2002最高法院关于审理涉及人民调解协议的民事案件的若干规定法释200229

11、号最高人民法院、司法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人民调解工作的意见2007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发挥诉讼调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积极作用的若干意见 2007-3-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诉讼与非诉讼相衔接的矛盾纠纷解决机制的若干意见(法发200945号)人民调解法(2011年),26,调解协议的效力民诉法:当事人对达成的协议,应当履行;调解反悔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司法解释:具有民事合同性质,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调解法:经司法确认,可以申请强制执行。,27,人民调解与诉讼的对接,在法院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综合调解办公室、人民调解窗口等常驻机构进行调解;由法院委托较为专业化的人民调解组织

12、 进行立案前或诉讼中的调解。司法的最终解决并不等于 唯一解决,也并不一定 是最优的解决。司法并 不是万能的。,人民调解对于提高社会解决纠纷的整体质量的意义?,28,(四)民事诉讼法与仲裁制度的关系1.仲裁制度的特点:当事人自主性强;可仲裁争议范围小;仲裁审理不公开;一裁终局。2.民事诉讼法与仲裁的关系:(1)仲裁协议排斥民事审判权(裁讼择一)(2)法院通过民事诉讼确认仲裁协议的效力由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所在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仲裁协议约定的仲裁机构不明确的,由仲裁协议签订地或者被申请人住所地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3)仲裁裁决的撤销(法院裁定)(4)仲裁裁决的执行与不予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

13、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若干问题的解释(法释20067号)3.劳动争议仲裁前置(有条件限制的),29,1民诉法第111条第2项规定了凡有仲裁协议的,不得向人民法院起诉,只能由仲裁机构受理,但仲裁无效的除外。2仲裁法第26条规定了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未声明有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受理后,另一方在首次开庭前未对人民法院受理该案提出异议的,应视为放弃仲裁协议,人民法院应当继续审理。3 民诉法第255、257条规定了涉外经济纠纷以当事人有无书面仲裁协议为根据,来划分涉外仲裁机构与人民法院的主管范围,以及当事人约定仲裁后不得向法院起诉的或裁或审制度。4 仲裁法第20条规定,当事人对仲裁协议的

14、效力有异议的,可以请求仲裁委员会作出决定或者请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5 民诉法第256条规定了涉外仲裁机构采取保全措施,应提请法院裁定的程序。6 民诉法第213、258条规定了仲裁机构生效裁决执行程序及对其不予执行的情形。,30,仲裁的性质与特点,民事纠纷双方主体在民事纠纷发生前或后达成仲裁协议或根据法律规定,将纠纷交特定中立组织进行审理,并作出具有法律效力的裁决。自愿仲裁为常态。强制仲裁为例外。民间性:仲裁主体是民间组织或社团法人;仲裁机构间平等;仲裁权来源于当事人的授权自治性:是否仲裁;仲裁机构;仲裁员;开庭方式;是否继续、和解、调解;有条件地选择法律适用;但即使仲裁中未达成合意,也有权裁决

15、。法律性:不得排除强行法适用;仲裁程序法;仲裁裁决执行力、既判力;同民事诉讼存在诸多联系。当事人自主;可仲裁争议范围小;仲裁审理不公开;一裁终局,31,(1)仲裁严格限于请求的范围。(2)仲裁程序灵活(3)仲裁以不公开审理为原则(4)仲裁中不能列第三人(5)限于仲裁协议的相对性和仲裁的保密性原则,仲裁只能一个一个案件的审理,一个一个地作出裁决书;(6)仲裁中的答辩只能是消极地反对当事人的请求,不能抵消当事人的请求,只有提出反请求才能抵消对方的请求;(7)在事实认定上,仲裁员的自由裁量权大于法官(8)裁判结论的形成规则不同。(首席仲裁员意见裁决);(9)在涉外或国际事件的处理上,仲裁员可以较为自

16、由地决定法律适用问题。(10)仲裁庭独立作出裁决,不服从任何其他人的意见和干预;,32,(五)与公证法的关系联系:1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2诉讼前证据保全,由公证机关根据当事人的申请,以公证证明方式予以保全,在当事人起诉后,把保全的证据移送受诉人民法院审查。3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33,三、我国民事诉讼法的效力1对人的效力:民事诉讼法第4条: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进行民事诉讼,必须遵守本法。2对事的效力:民事诉讼法第3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

17、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3空间效力:民事诉讼法第4条4.时间效力:,34,第四节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一、概述,(一)含义民事诉讼法律、法规调整的人民法院、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间存在的以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为内容的具体的社会关系。,实质受民事诉讼法调整的社会关系主体法院、检察院、诉讼参与人内容民事诉讼权利义务,35,由审判法律关系和争讼法律关系构成。一面关系说到多面关系说的发展体现了审判权与诉权的有机结合。,特征,36,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要素,1、主体 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与诉讼主体2、内容3、客体,37,诉讼主体,(1)内涵 诉讼

18、行为能够引起民事诉讼程序发生、变更或消灭的主体。(2)外延法院检察院当事人:原告、被告、共同诉讼人、诉讼第三人、诉讼代表人诉讼代理人:法定诉讼代理人、指定诉讼代理人、特别授权的委托诉讼代理人,38,其他诉讼参与人(包括诉讼代理人、证人、鉴定人、翻译人员、勘验人员和协助执行人),诉讼主体法院、检察院和当事人(包括共同诉讼人、诉讼代表人、诉讼第三人),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与诉讼主体关系示意图,民事诉讼法律关系主体,39,(二)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内容,1.人民法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2.人民检察院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3.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4.诉讼代理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 5.其他诉讼参与人的诉讼权利和诉讼义务,40,(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的客体,案件事实和争议的民事实体法律关系,案件事实,人民法院生效裁判所认定的事实和适用法律的行为,41,三、民事诉讼法律关系发生、变更和消灭的法律事实(一)诉讼事件(二)诉讼行为当事人的诉讼行为:取效性诉讼行为(无法单独直接获取其所要求的诉讼效果)与效性行为(无须法院介入直接发生诉讼效果的行为)法院的诉讼行为:裁判行为、执行行为、其他诉讼行为(诉讼指挥、查证、释明等)(三)诉讼契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