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学基础PPT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64790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7.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学基础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中医儿科学基础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中医儿科学基础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中医儿科学基础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中医儿科学基础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学基础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学基础PPT课件.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医学课件,1,中医儿科学基础,医学课件,2,中医儿科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体系为指导,用中医传统的治疗方法为手段,研究从胎儿至青少年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生理病理、喂养保健,以及各类疾病预防和治疗的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医学课件,3,第一章儿科学基础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学习要点】1、了解中医儿科学的起源、形成与发展。2、熟悉历代著名儿科医家的成就与著作。3、掌握儿科学在宋代以后的重大发展及有突出贡献的医家和医著。,医学课件,4,第一节中医儿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儿科学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医家为了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为了儿童的健康成长,在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对于儿科疾

2、病,无论在诊断、辨证、治疗、护理和预防保健方面,都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宝贵的临床经验,为中医儿科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随着中医学的发展,中医儿科学逐步形成了区别于临床其他学科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并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不断充实发展,渐趋完善。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历史,一般划分为四个时期。,医学课件,5,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南北朝隋朝)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成熟期(金元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医学课件,6,一、中医儿科学的萌芽期(远古-隋唐),4000年前商代殷墟甲骨文中就记载了20余种病名,“龋”(龋

3、齿)、“蛊”(寄生虫病),直接记载小儿疾病的有“贞子疾首”,是指商王武丁妹妃之子头部生病。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名闻天下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五十二病方这部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里,有“婴儿病痫”、“婴儿瘛”的记述。对于小儿脉证方面的记载,在现存医书中,首推黄帝内经为最早。,医学课件,7,病因病机素问奇病论又说:“人生而有病巅疾者,病名曰何?安所得之?歧伯曰:病名为胎病,此得之在母腹中时,其母有所大惊,气上而不下,精气并居,故令子发为巅疾也”。病症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歧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歧伯曰:喘

4、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灵枢论疾诊尺篇也说:“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瓣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医学课件,8,体质与针刺灵枢逆顺肥瘦篇说:“黄帝曰:刺婴儿奈何?歧伯曰: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上述四段经文,是儿科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法、预后和针刺疗法以及小儿体质特点的最早记载。,医学课件,9,从秦到两汉时期,儿科已经有了最早的医案记载,如西汉名医淳于意曾以“下气汤”治婴儿“气鬲病”,还有东汉名医华佗曾以“四物女宛丸”治2岁小儿“下利病”。东汉末年,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

5、以六经辨证治疗外感病,以脏腑辨证论治杂病,对后世儿科学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继东汉之后,儿科医学在两晋、南北朝时代又有所进展。分科开始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医药书中专门列出了儿科、产科、妇科等医事分科,同时也出现了儿科医学著作,如王末钞的小儿用药本草2卷,徐叔响的疗少小百病杂方37卷等。,医学课件,10,专科教育隋唐时期,朝廷设立“太医署”,由“医博士”教授医学,其中专设少小科,培养专门的儿科医生,学制5年。隋代巢元方主持编撰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书中论小儿杂病诸候共6卷255候;巢氏将小儿外感病分为伤寒、时气两大类,内伤病以脏腑辨证为主,为钱乙建立中

6、医儿科学辨证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医学课件,11,该书倡导的“小儿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软,便易伤损。天和暖无风之时,令母抱日中嬉戏,数见风日,则血凝气刚,肌肉硬密,堪耐风寒,不致疾病。”以及“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常当节适乳哺”等正确的小儿养育观。其思想被后世通俗化地归纳为“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与寒”世代流传,充分显示了它对儿童保健的指导意义。,医学课件,12,唐代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本着“生民之道,莫不以养小为大,若无于小,卒不成大”的观点,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首列妇人、少小婴孺方于诸病之前,将小儿病证分门别类叙述,计有序例

7、、初生、惊痫、客忤、伤寒、咳嗽、癖结、腹满痈疽瘰疬、杂病等九门,列方325首,千金翼方又载方75首,共380首,其书理论较精,方法多效,总结了唐代以前的儿科诊疗经验,是儿科学的重要历史文献。,医学课件,13,相传至今的最早儿科专著颅囟经,流行于唐末宋初,现存版本是从明代永乐大典中辑出,共分上、下二卷。上卷开宗明义提出三岁以下小儿体属“纯阳”的观点,首论脉候至数之法小儿与成人不同,次论受病之本与治疗之术,尤其是对小儿惊痫癫和疳痢证治的论述皆切中肯綮,要言不烦;下卷论火丹证治15种,后论杂病16证,尽皆简明扼要。书中共载56方,内服药多采用丸散剂,外治方28首,广泛用于小儿内外五官诸种疾病。,医学

8、课件,14,二、中医儿科学的形成期(宋朝-金),宋代科学技术的巨大发展,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随着专门儿科医家和专门儿科著作的不断出现,中医儿科理论体系逐渐形成。北宋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医儿科学形成的主要标志。,医学课件,15,北宋钱乙,字仲阳,为儿科之圣。他的学术建树由其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编写成小儿药证直诀3卷,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列医案23则,下卷为方剂。该书将小儿生理特点概括为“脏腑柔弱”,“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病理特点概括为“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对儿科临床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在儿科四诊中尤重望诊,主要是观察“面上证”、“目内证”;对痘疹、水痘、麻疹等几种发疹性传染病和惊风与痫证已能

9、进一步加以鉴别。,医学课件,16,钱乙首创了儿科五脏辨证体系,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各脏证有虚、实、寒、热之分,方有温、清、补、泻之别。其中肺、脾、心、肝有虚有实,补泻兼备;而肾常不足,有虚无实,有补无泻。论治法从五脏补虚泻实出发,又注意柔润清养,运补兼施,攻不伤正,补不碍邪。他善于化裁古方(如六味地黄丸)、研制新方如异功散、泻白散、导赤散、七味白术散等,创134方,其中丸剂70方、散剂45方、膏剂6方、汤剂6方、外用7方,许多方剂至今仍为临床医师所习用。钱乙对中医儿科学体系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因而被誉为“儿科之圣”。,医学课件,17,北宋

10、时期,各地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山东名医董汲擅用寒凉法治疗,撰写了小儿斑疹备急方论,书中记录了用白虎汤及青黛、大黄等药物的治疗经验,是为天花、麻疹类专著之始。南宋刘昉等编著幼幼新书40卷,627门,许多散失的宋以前儿科著作被收录其中而得以流传,其中脾胃病占l4,民间歌诀90余首,方剂2000余首,内容极其丰富,并记载了宋代以前各医家察看小儿虎口三关指纹的方法。现存医书有指纹记载者,当推此书为最早。幼幼新书是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儿科学专著,有较高的学术及文献价值。,医学课件,18,不著纂人姓氏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20卷,从初生到年长儿童,各类疾病广泛收录论述,如认为脐风的病因是断脐不慎所致,和成

11、人破伤风为同一病源,提出了戒用冷刀断脐,主张用烙脐饼按脐上,同时烧脐带的预防方法。是书在论“诸不治病”时还指出:“昔人之不能,而后人得之,千载之后,必有治今人不治之病者。”。南宋陈文中,于1241年著小儿痘疹方论,首论痘疹受病之源,次论痘疹治疗之法,后集痘疹经验良方。主张痘疹宜于温补,是治痘温补学派的创始人。陈氏1254年又著小儿病源方论四卷,陈文中治痘疹主温补与钱乙、董汲主寒凉两种学术思想的争鸣,促进了中医儿科学的发展。,医学课件,19,三、中医儿科学的发展期(金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金元四大家各有特长,刘完素在宣明论方小儿科论中说:“大概小儿病者纯阳,热多冷少也”。并用辛苦寒凉治疗小儿

12、热性病,如将凉膈散灵活应用于儿科临床。张从正治热性病善用攻下。李杲重视调理脾胃,强调升降补泻。朱丹溪倡导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注重养阴,认为六味地黄丸立意极好,同时认为“凡一岁以下有病者,多是胎毒,并宜解毒为急”。朱丹溪著幼科全书,对麻疹理论的阐述甚详,具有不少创见,对“麻疹合并肺炎”症状病机他形容为“胸高气促肺家炎”,符合临床实际。,医学课件,20,元代名医曾世荣从医60年,编著活幼心书3卷、活幼口议20卷。详论初生诸疾,是中医新生儿学较早的集中论述。曾氏以调元散、补肾地黄丸治疗胎怯,并对多种儿科疾病证候分类治法作了详尽的论述,如将急惊风归纳为“四证八候”,提出镇惊、截风、退热、化痰治

13、法,立琥珀抱龙丸、镇惊丸等疗惊方,沿用至今。关于痫证,在理论上,他首先肯定了痫证的怪叫声是痰,其“惊风三发便成痫”以及“瘀血成痫”等创见性的提法,很有科学价值。曾氏将小儿病因病机诊治等编成七言四句歌诀,并加以注解,以便初学者理解和记诵,对儿科学知识的普及应用起到了促进作用。,医学课件,21,明代儿科医家鲁伯嗣著婴童百问10卷,他将儿科病证设为百问,每问一证,必究其受病之源,详其治疗之法,列方886首,其中以麻疹和水痘的鉴别与治法尤详。明代薛铠、薛己父子精于儿科,著保婴撮要20卷,论儿科病证221种,列医案1540则。除小儿内科病外,论及小儿外、皮肤、骨伤、眼、耳鼻咽喉、口齿、肛肠科病证70多种

14、,脏腑、经络辨证用药,内治、外治、手术兼备,对中医小儿外科学的形成作出了重大贡献。提出“烧灼法断脐”以预防“脐风”。,医学课件,22,明代儿科世医万全,字密斋,著作颇丰,仅儿科就有育婴家秘4卷、幼科发挥2卷、痘疹心法23卷、片玉心书5卷、片玉痘疹13卷等。就儿童养育的不同阶段,倡导“育婴四法”,即“预养以培其元,胎养以保其真,蓐养以防其变,鞠养以慎其疾”,形成了中医儿童保健学的系统观点。他在朱丹溪提倡养阴的思想基础上,系统提出了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不足,即“三有余,四不足”的小儿生理病理学说。治疗方面提出“首重保护胃气”,“五脏有病,或泄或补,慎勿犯

15、胃气”。他的处方用药精练而切合病情,并将推拿疗法用于儿科。,医学课件,23,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综述诸家论说,结合阐明已见,内容广博,可谓明代集幼科之大成的学术著作。该书辨析透彻,条理清晰,博而不杂,详略分明。张介宾景岳全书有“小儿则”等儿科8卷,重视母乳与婴儿之间的关系,“大抵保婴之法既病则审治婴儿,亦必兼治其母为善”。学术上多承钱乙、陈文中、薛氏父子之论,辨证重在表里寒热虚实,倡导小儿“阳非有余”,“阴常不足”,治疗上认为“脏气清灵,随拨随应”,用药注重甘温扶阳。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搜集了防治儿科411证的方药,颇有临床效应,具有参考价值。,医学课件,24,清代儿科医家夏禹铸著幼科铁镜

16、,认为“小儿病于内,必形于外,外者内之著也”,首重望诊,主张望形色,审苗窍,从外知内,辨别脏腑的寒热虚实;他运用“灯火十三燋”治疗脐风、惊风等证,有其独到之处;重视推拿疗法在儿科的应用。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由清代朝廷组织编写,是书广泛搜集清代以前有关儿科的证治经验,加以分析归纳编纂,立论精当,条理分明,为了便于记忆,均以歌括列前,注解立后,颇受初学者与临床医生的欢迎,内容丰富,方法多效,既适用于临床,又适用于教学。清雍正年间陈梦雷编辑医部全录儿科上、下两册,共100卷,收录历代儿科医学文献120余种,内容宏富。,医学课件,25,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是一部麻疹专著,详细阐述了麻疹各期及合并症的辨证

17、和治疗。王清任医林改错记载了小儿尸体解剖学资料,提出“灵机记性不在心在脑”的观点,阐发了活血化瘀法在儿科紫癜、惊风、疳证、小儿痞块等病证中的应用。陈复正,字飞霞,是清代儿科名家,于1750年著幼幼集成6卷。对于儿科诊法以及内治诸法叙述皆详。他对指纹诊法颇有见地,将虎口脉纹辨证概括为“浮沉分表里、红紫辨寒热、淡滞定虚实”,其“风轻、气重、命危”,现概括为“三关测轻重”,至今为临床所采用。他漫游四方,搜集了不少单方验方和外治法。书中内容既不单纯地引经据典,亦不人云亦云,切合临床实用。,医学课件,26,明清时期,由于天花、麻疹等时行疾病流行,当时儿科医家十分重视痘疹的防治。仅13681840年400

18、多年间的儿科专著,在查考的约200余种、600余卷中,痘疹专书即占了120余种、320余卷。这一时期,应用人痘接种预防天花已广泛传播。博集稀痘方论(1577年)载有稀痘方,三冈识略(1653年)载有痘衣法。痘疹金镜赋集解(1727年)记载,明隆庆年间(15671572年),宁国府太平县的人痘接种法已盛行各地。后来,我国的人痘接种法流传到俄罗斯、朝鲜、日本、土耳其及欧非各国,较英国琴纳氏发明牛痘接种(1796年)早200多年,是世界免疫学发展的先驱。,医学课件,27,吴瑭温病条辨解儿难,提出了“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者也”的生理特点;易于感触,易于传变的病理特点;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的用药特点;六

19、气为病、三焦分证、治病求本等观点。论述精当,方药切用,对儿科外感、内伤疾病辨证论治具有指导意义。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兴起,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大家完整地创立了温病学体系,运用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治疗温热疾病提高了疗效,降低了病死率,更进一步促进了中医儿科学向成熟完善的方向发展。近代对许多急性传染病如小儿暑温的治疗,就是依据温病学说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经验而取得显著成效的。,医学课件,28,清朝后期,随着西医学传入我国,儿科界也开始有人提出宜中西医合参。何炳元新纂儿科诊断学中除传统中医内容外,引入检诊一项,用于检查口腔、温度、阴器等的变化。民国时期儿科疾病流行,许多

20、医家勤求古训,融会新知,如近代儿科名医徐小圃擅用温阳药回阳救逆,救治了许多时行病危重变证患儿,由此而闻名遐迩,至今被广泛学习应用。,医学课件,29,四、中医儿科学的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开始了现代中医中等及高等教育,7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硕士生教育,80年代开始中医儿科学博士生教育,90年代又开始进行在职医师的继续教育,不仅培养了大批中医儿科人才,而且使中医儿科队伍素质不断提高,成为学科发展的有力保证。这一时期,编写了不同层次的中医儿科学教材、教学参考资料、各种类型题库,整理出版了历代儿科名著,挖掘了一大批对临床具有理论指导和实践应用价值的可贵资料,出版了大批中医儿科

21、学术著作。,医学课件,30,医学课件,31,医学课件,32,医学课件,33,医学课件,34,医学课件,35,医学课件,36,王伯岳、江育仁主编的中医儿科学,是20世纪下半叶出版的第一部现代大型中医儿科学术专著,系统论述了中医儿科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常见病的辨证论治。,医学课件,37,张奇文主编的儿科医籍辑要丛书1套6册,全面整理了历代中医著作,选辑其中对现代儿科临床有指导意义的内容作了归类点注。江育仁、张奇文主编的实用中医儿科学,分基础篇、临床篇、治法篇,是一部紧密结合临床、具有实用价值的学术著作。,医学课件,38,汪受传主编的中医药学高级丛书中医儿科学,全面反映了现代中医儿科临床进展,介绍了中医

22、儿科学科研方法,适用于中医儿科学专业研究生教学和继续教育。,医学课件,39,现代中医儿科基础理论研究的学术争鸣活跃,在许多问题上认识渐趋一致。在儿科诊法方面,对色诊定量、舌诊微观化、闻诊声音分析、脉图分析等进行了研究,尝试把利用血液化学、超声影像等现代技术方法取得的微观辨证资料与四诊宏观辨证资料相结合,丰富了传统四诊内容,发展了儿科辨证学。对中医儿科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进行了规范化研究。中医儿科临床研究和新药研究方法,已初步建立,并不断完善。在预防医学方面,对胎黄、胎怯的预防取得了有创新意义的成果;对反复呼吸道感染、哮喘、肾病的防治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中药保健药品、食品、外用药物的开发应用,对

23、增强体质,保护易感儿,降低发病率,发挥了积极作用。,医学课件,40,在临床医学方面,科研成果不断涌现,诊疗水平日益提高,如对流行性乙型脑炎、哮喘、肺炎喘嗽、厌食、泄泻、癫痫、胎黄等疾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对病毒性心肌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肾病综合征、新生儿硬肿症等疾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研制推广了大批中成药,如雷公藤制剂等,并产生了一批中药注射剂,如双黄连、清开灵、穿琥宁、鱼腥草、醒脑静、参麦注射液等,成为小儿急重症常用药。,医学课件,41,1983年9月成立了中国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各省、市、自治区相继建立了中医儿科专业委员会,对于促进全国中医儿科界

24、的团结和学术交流、推动中医儿科学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医儿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已有数千年的历史,目前正在向着学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科学研究是其必由之路,人才培养是其基础工程。21世纪的中医儿科学学科骨干将在中青年中成批涌现,可以相信,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医儿科学的现代化,将会随着整个中医学的现代化而逐步实现。,医学课件,42,小结,中医儿科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萌芽期(远古南北朝隋朝)形成期(宋朝)发展成熟期(金元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新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学习此节要了解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著作、学术特点:颅囟经小儿药证直诀婴童百问保婴撮要幼科发挥麻科活人全书幼幼集成

25、,小儿年龄分期,胎儿期受孕分娩孕母受不利因素侵扰时,可使胎儿正常生长发,加强孕期保健和胎儿保健,防止生长发育发生障碍,致死胎、流产、早产、先天畸形。(围生期28周至生后7天)新生儿期分娩生后足28天易发生体温不升、体重下降,易发生产伤、窒息、出血、溶血、感染、先天畸形。加强保温、喂养、清洁卫生、皮肤及消毒隔离等护理。婴儿期生后28天1周岁易发生脾胃疾病,如婴儿泄泻、积滞呕吐。提倡母乳喂养、及时增加辅食,幼儿期周岁周岁脾胃较薄弱,容易造成吐泻、疳证,时行疾病发病率明显增高。合理喂养,按时接受计划免疫接种。学龄前期周岁周岁感染机会相应增多,变态反应疾病增多。学龄期周岁12周岁疾病过程基本接近成人,

26、肾炎、哮喘、风湿热等变态反应性疾病增多。保护视力,防止龋齿。青春期12周岁18周岁形体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小儿生长发育,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小儿生长发育是个连续的过程;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生长发育一般规律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生长发育存在个体差异,小儿体格发育,体重体重是作为衡量小儿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指标,也是临床给药、输液的根据。足月新生儿出生时体重平均为kg,体重在婴儿期增长迅速,岁后逐渐减慢,岁至青春期稳步增长。各年龄大约体重可用下列公式计算:个月体重(kg)出生时体重.月龄12个月体重(kg)个月时体重.(月令)10岁体重(kg)年龄,小儿体格发育

27、,身长是反映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出生时平均身长为cm,生后前半年每月平均长.cm,后半年每月长.cm,第一年平均增长cm,第二年平均增长cm。岁后身长每年增长cm,可按以下公式计算:身长(cm)77年龄,小儿体格发育,头围是反映脑和颅骨发育程度的指标。新生儿头围平均cm,生后半年增加cm,后半年增加cm,第二年内又增加cm,约为cm,岁时已接近成人。胸围主要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cm,平均为cm,周岁时头围于胸围基本相等,平均为cm。周岁后胸围大于头围。,小儿体格发育,囟门囟门有前囟、后囟。后囟关闭时间在出生后个月(部分出生时已关闭),前囟为额骨和顶

28、骨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大小约1.5(对边中点连线),个月时逐渐缩小,个月时关闭。囟门早闭见于小头畸形,晚闭多见于佝偻病、呆小病或脑积水。前囟饱满见于颅内压增高者,是婴儿脑膜炎、脑炎的重要体征。囟门凹陷常见于脱水及极度消瘦小儿。,小儿体格发育,牙齿小儿出生后10个月开始出乳牙,于2030个月出齐20颗乳牙,岁后开始换为恒牙,并长出第恒磨牙,12岁左右长出第恒磨牙,18岁以后开始出现第恒磨牙(智齿)。恒牙共32个,一般于2030岁时出齐。24个月正常小儿牙齿数,可用下列公式计算:牙齿数月龄或,小儿体格发育,脉搏(次分)呼吸(次分)新生儿 24 45新生儿岁 13 03岁 10 37岁 7岁 7

29、血压小儿年龄越小,血压越低。岁以上小儿血压可按下列公式计算:收缩压(mmhg)80年龄舒张压约为收缩压的。,小儿运动发育,一听二视三抬头,四撑五抓六翻身,七坐八爬九扶站,1岁娃娃会走路。,小儿生长发育规律-变蒸学说,始见于西晋王叔和的。婴幼儿处于人一生生长发育最旺盛的阶段,形体、神智都在不断的快速变化,蒸蒸日上,故称为变蒸。是正常生理还是病理的描述-明代为分界现代医学相关认识-枢纽学说,小儿生理特点,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万全-三有余,四不足。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病理特点,发病容易,传变迅速。病因上-六淫、疫戾之邪、伤食、易受惊恐、易受外伤、先天疾病。易于传变-脏腑传变,并病。易寒易热、易

30、虚易实。脏器轻灵,易趋康复。病因单纯、少七情之害。,几个重要学说-纯阳说,首见于颅囟经小儿从先天所禀之肾中元阴元阳尚未耗伤,所以生机特别旺盛,生长发育速度迅速,有如旭日东升,草木方萌,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因发育迅速,对水谷精气的需求量大,为适应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要求,所以常常相对地感到阴的不足,需要不断地加以补充。“纯阳”不等于盛阳,也不是有阳无阴。,几个重要学说-稚阴稚阳说,清吴鞠通在温病条辨解儿难中对稚阴稚阳的认识进行了归纳和解说,他提出:“古称小儿纯阳,此丹灶家言,谓其未曾破身耳,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小儿时期无论脏腑气血、筋脉骨肉等物质基础还是生理功能方面均处于幼小的状态,成而未全,全而未壮。也就是说,“阴”和“阳”均是幼稚的。,几个重要学说-少阳说,是两种学说的统一,指出了纯阳学说的强调生长发育迅速的一面,同时也兼顾了小儿生长发育不完善,幼稚的一面。明代万全-小儿体属少阳,生机旺盛。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盖小儿虽为少阳之体,而少阳实为稚阳。王冰-阳气未大,故曰少阳。,小儿病因特点,易受外邪六淫、疫戾之邪。易于伤食。易于胎产致病。禀赋不足致病。情志致病。易于外伤。,小儿四诊概要,望神色望形态审苗窍辨斑疹察二便察指纹,小儿治法概要,内治法外治法其他疗法,医学课件,61,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