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6527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308.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目的要求:,熟悉中医外科发展的基本历史;了解各个历史阶段的中医外科的主要特点;掌握主要的中医外科著作及主要学派的基本特点。,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分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皮肤病、肛门、直肠疾病和外科杂病等。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经历了起源、形成、发展、逐渐成熟等不同阶段。,一、起源:原始社会周朝,原始社会人们生活相当简陋,夏日与酷暑相争,冬天和霜雪作抗,身体抵抗力较强,同时穴居野外,人口散住,各种病菌的传染不够条件,而且社会因素也简单(社会化程度较低),所以一般内科疾病相对少些,但与大自然作斗争的过程中,更容易遭受外来伤害,创伤感染。在自我救助的过程中(原始的清创

2、、止血、切开等)逐步发展了最原始的、简单的外科基本处理,也发展了砭针等原始的医疗工具,成为中医外科的最早萌芽。,发展到奴隶社会夏商周时代。商代开始有了外科病名的记载。殷墟甲骨文记载有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等疾病。山海经中说:“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说:“砭针,治痈肿者。”在当时,砭针是切开排脓的工具,也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本书还记载了38种疾病,其中痈、疽、痹、瘿、痔、疥等是外科疾病。,外科成立为独立专科。周代有了医学分科:医生分为“疾医”、“疡医”、“食医”、“兽医”。疡医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周礼.天官篇有了人工炼制汞剂来治疡(外科疾病)的

3、记载。“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刮杀之齐。”这里的祝药即是敷药,刮是刮去脓血,杀是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齐是疮面平复。,1973年在马王堆出土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记载了感染、创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皮肤病等很多外科疾病。还记载了割痔的方法。如“杀狗,取其脬(膀胱),以穿竹管入直肠中,吹之,引出,徐以刀缘去其巢,冶黄芩而屡傅之”。,二、形成,还有用地胆等药外敷“牡痔”,用滑润的“铤”作为检查治疗漏管的探针等。战国时出现了有记载的第一个外科名医医竘,尸子中关于他的记载有:“为宣王割痤,为惠王割痔,皆愈。”,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本系统的中医基本

4、理论专著,除了对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诊断、治疗原则论述外,还记载有外科病名,并最早提出了截趾术治疗脱疽。灵枢.痈疽所载的外科疾病病名有17种,对痈疽的病因病理已有一定的认识,为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灵枢.玉版说:“病之生时,有喜怒不测,饮食不节,阴气不足,阳气有余,荣气不行,乃发痈疽。”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营气不从,逆于肉里,乃生痈肿”。灵枢.痈疽篇说: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外科化脓性感染疾病的病因病机和临床表现特点。,重视手术治疗:如灵枢.痈疽篇:“发于足趾,名曰脱

5、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这是施行手术治疗脱痈(肢体缺血性坏疽)的最早记载。内经是对中医外科学的理论和治疗经验的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水平,对中医外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升丹:如周礼天官篇中有“凡疗疡以五毒攻之.”。郑玄注五毒说:“今医人有五毒之药,含黄婺,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其中,烧三日夜,其烟上着,以鸡羽扫取以治疡。”即是现在升丹的炼法和应用。,汉代中医外科鼻祖:华佗,第一个应用麻沸散,作为全身麻醉剂,进行剖腹术。后汉书中说:“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洸,除去疾秽;既而

6、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世界上最早的剖腹手术。在欧洲19世纪中叶末才发明乙醚、哥罗仿等现代麻醉药,我国开展麻醉术和外科手术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伤寒论、金匮要略肠痈(急性腹腔感染)、寒疝、狐惑病等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肠痈治疗用大黄牡丹皮汤,主要是早期使用,主要目的是泻热破瘀,散结消痈。而肠痈内已经成脓时常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排脓消肿。西汉前后的金创瘈疭方是我国第一部专著,可惜已失传。到了汉代,从理论、实践、药物、手术、著作多方面看,中医外科已初步形成了一个独立学科。,三、发展,在两晋南北朝、陏唐五代时期。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用海藻治疗瘿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食物治疗甲

7、状腺疾病的记载。用狗脑敷治疯狗咬伤,在世界上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先河。在抱扑子里,总结练丹术的经验,促进了化学药制药的发展。后世外科所用的“红升”、“白降”丹药,就是在此基础上的进展。,南北朝龚庆宣著刘涓子鬼遗方,是我国最早的外科学专著,对痈、疽、金疮、疮疖、皮肤病等的诊断和治疗有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共列有内治疗法、外治疗法方剂140首。外伤用止血、收敛、止痛;痈疽用清热解毒;肠痈用大黄汤,说脓成不可服,都是很符合临床实际的。,对疮疡辨脓的方法和切开引流术颇有经验。如:“痈大坚者,未有脓;半坚薄半有脓;当上薄者,都有脓,便可破之。所破之法应在下,逆上破之,令脓得易出。.”使用水银膏治疗皮肤

8、病,比其他国家应用要早600年。因此,该书在中医外科中占有一定的地位。,隋唐时期(公元589907年),中医外科发展较快。,隋朝由巢元方等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理学专著,书中对外科疾病病因的认识显示出一定的科学水平。“在头生疮,有虫,白痂甚痒”,是指发癣;“湿疥者,小疮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虫,人往往以针头挑得,状如水内祸虫”,指的是疥疮。认为“人有禀性畏漆,但见漆便中其毒”。认识到漆疮与过敏体质有关。,隋唐时期,在金疮肠断候中,对“腹珊”(网膜)脱出的手术,指出应先用丝线结扎血管,然后再截除。对肠吻合的记载:“肠两头见者,可速续之,先以针缕如法连续断肠,便取鸡血涂其际,勿令气泄,

9、即推内之”。当时对于腹部外伤的处理已达相当高的水平。,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临床实用百科全书脏器疗法,采用食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食羊ye、牛ye治疗甲状腺肿大,都是现代科学证实了经验。用葱管导尿,要比法国发明的橡皮管导尿法要早1200多年。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6000多种,其中有不少外科方剂,都是很有价值的参考文献。,宋代(公元9601279年)理论上更加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治疗上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内外治相结合。圣济总录提出了“五善七恶”这个辨别外科疾病预后的辩证学说。太平圣惠方提出应鉴别“五善七恶”,同时总结了内消、托里等内治方法。用砒剂治疗痔疮、用蟾酥酒

10、止血止痛、应用烧灼法消毒手术器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新经验。,公元1227年魏岘的魏氏家藏方已载有痔核周围先涂膏剂,以免灼痛,使枯痔疗法更为完善。卫济宝书专论痈疽,用方已注明加减方法,并记载了很多医疗器械的用法。李迅著的集验背疽方,对背疽病源、症状、治疗作了全面论述。陈自明撰外科精要,强调对痈疽应辩证施治,区分寒热虚实对症疗法。强调了疮疡的整体疗法,载有托里排脓的多个方药,至今仍在临床应用。,元代有朱震享的外科精要发挥,继承和发展了陈自明的观点。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创伤外科专著,在整骨方面有精确的记述,记载了使用夹板、铁钳、凿、剪刀、桑白线等器械;记载使用全身麻醉,进行各种创伤手术,该书对麻醉药的组

11、成、适应证、剂量均有具体说明。,元代齐德之著的外科精义总结了元以前各种方书的经验,从整体出发,指出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治疗疮疡应辨别阴阳虚实,他认为“治其外而不治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是不对的,采取内外治相结合的方法。,四、成熟,明清:名家辈出,著作如林,学术争鸣。薛已著外科发挥、外科枢要记载了有关外科病的理论、经验、方药,第一次详细叙述了对新生儿破伤风的诊治。汪机的外科理例:“治外必本诸内”的思想,强调“外科必本于内,知乎内,以求乎外,其如视诸掌乎治外遗内,所谓不揣其本而齐其末。”并创制玉真散治疗破伤风。,王肯堂著证治准绳疡医,内容丰富,是外科较重要的参考书。申斗垣著外科

12、启玄,有外科学的基础理论和各种外科疾病,主要辩证论治,疮疡脓熟不宜开迟,死肉当去等。陈文治的疡科选粹、窦梦麟的疮疡经验全书都很有特色。,学术空气活跃,不同的观点和学派开始形成,“正宗派”,以陈实功著的外科正宗为代表。该书详载病名,各附治法,条理清晰,十分完备,自唐到明的外科治法,大多收录。后人对其评价说:“列证最详,论治最精”。学术思想:重视脾胃。如说:“盖脾胃盛则多食而易饥,其人多肥,气血亦壮;脾胃弱,则少食而难化,其人多瘦,气血亦衰。故外科尤以调理脾胃为要。”,主要成就:以外治和手术方面比较突出。用腐蚀药或刀针清除坏死,放通脓管,使毒外泄。手术方法记载14种,如创制鼻痔(息肉)的摘除工具、

13、腹腔穿刺排脓术、指关节离断术(用利刀寻至本节缝中,将患趾/指徐顺取下,血流不止,用金刀如圣散止之)等都很有实用价值。倡导脓成切开,位置宜下,切口够大,腐肉不脱则割,肉芽过长则剪,这些有效方法沿用至今。,提出换药室应“净几明窗”,对患者冲洗创口应注意卫生。无菌观念已见萌芽。外治法则更多,有熏、洗、熨、照、湿敷等。对疮疡、皮肤病等均有详尽的论述。并正确指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和手术原则。,祁坤著外科大成,继承了外科正宗的理论和治疗经验。其子祁昭远,继承了父业。其孙祁宏源参与了以吴谦为主的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编著工作,他们以外科大成为蓝本,系统总结了清代以前历代外科医家的经验,成为著名的中医

14、外科学专著。以上三家称为“正宗派”。,王洪绪著外科证治全生集。将疮疡分为阴证与阳证两大类,并作为辩证论治的依据。强调“以消为贵,以托为畏”为其学术思想。对阴证疮疡治疗,更具独特见解:“诸疽白陷者,乃气血虚寒凝滞所致,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殊不知毒即是寒,解寒而毒自化,清火而毒愈凝。”,公开家传秘方阳和汤、醒消丸、犀黄丸、小金丹等名方。王氏学术观点被以后许克昌、毕法著外科证治全书所宗之。形成了中医外科的“全生派”。,高锦庭著疡科心得集。揭示外科病因的一般规律。立论以鉴别诊断为主。并将温病学说融汇于辩证论治之中,应用犀角地黄汤、紫雪丹、至宝丹治疗疔疮走黄,疗效大为提高。因用

15、心得形式著书,故后世称为“心得派”。,陈司成著霉疮秘录,是我国第一部论述梅毒的专著,书中指出了本病是由传染所得,且可遗传,主张应用丹砂、雄黄等含砷的药物治疗。这是世界上最早应用砷剂治疗梅毒的记载。顾世澄著疡医大全,汇集了前人的著作,网罗浩博,不愧为大全之称。余听鸿著外科医案汇编,每个病例都有附论,阐发自己的心得体会。吴师机著理瀹骈文,为外治疗法专著,论述了药膏的外治法,是学习中医外科的重要文献。,近代张山雷于1927年所著的疡科纲要,内容简要,立论、辩证、用药,对外治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解放后,在党的中医政策指引下,大力继承和发展中医事业,中医外科得到了新生,从而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195

16、4年成立了北京中医研究院1956年以来各地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1960年中医研究院编著中医外科学简编,1960年、1964年、1983年由上海中医学院主编全国中医学院中医外科学教材中医外科学,同时还编著和重印了大量的中医外科专著。1980年广州中医学院主编中医专业用的外科学,作为全国中医学院外科教学的统一教材,使学生能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中医外科学的理论知识,为培养中医外科人才打下了良好基础。在全国各市县成立了中医院,科研工作也有很大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果。,继承宝贵遗产,努力学习中医外科历史发展到今天,正确继承和发展中医外科的任务,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努力学习和继承中医外科这份宝贵遗产,并且不断总结和提高,让古老的中医外科学,展现出新的生命力。,复习思考题:,1.中医外科的发展经历了那些历史阶段?各个阶段有那些主要特点、有那些主要著作?2.中医外科对人类医学有那些突出贡献?3正宗派、全生派、心得派各有那些主要学术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