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辩证.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165849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173 大小:4.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辩证.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3页
中医诊断学-辩证.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3页
中医诊断学-辩证.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3页
中医诊断学-辩证.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3页
中医诊断学-辩证.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辩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辩证.ppt(17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诊断学辩证,证”,是指证候,即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所出现若干症状的概括。例如,感冒病人有风 寒证、风热证的不同,所谓“风寒证”是以病人出现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舌苔薄 白、脉浮紧,或鼻塞流清涕,咳嗽等症状的概括。它表示疾病在这一阶段的病因是感受 风寒之邪,病位在表,病性属寒,邪正力量的对比处于邪盛正未衰的局面等。,辨证,辨证,辨证,就是分析、辨认疾病的证候,中医学中的“症”、“证”、“病”的概念是不同的,但三者之间又有着密切联系,“症”,是指疾病的单个症状,以及舌象、脉象等体征。如发热、畏寒、口苦、胸闷、便溏、苔黄、脉弦等,症是疾病的现象,证则反映疾病的本质,病是对疾病全过程特点与

2、规律概括。,辨证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望、闻、问、切所获得的一系列症 状,进行综合分析,辨明其病变部位、性质和邪正盛衰,从而作出诊断的过程。而临床 上根据疾病的主要表现和特征,来确定疾病名的过程则称为辨病,“病”与“证”的确定,都是以症状为依据的。一病可以出现多证,一证可见于多病之中。因此,临床 上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使诊断更加全面,准确。历代医家通过长期临床实践,逐渐发展形成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脏腑辨证、六经 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这些辨证方法,虽有各自的特点和侧重,但在临床应 用中是可以相互联系,互相补充的。其中病因辨证是着重从病因

3、角度去辨别证候,是外感 病辨证的基础。脏腑辨证主要应用于杂病,是各种辩证的基础。六经、卫气营血和三焦辨 证,主是是运用于外感热怀病。经络辨证与气血津液辨证,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相互 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一、六淫、疫疠证候,辨证,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第一节 病因辩证,三、饮食、劳逸证候,二、七情证候,辨证,四、外伤证候,一、气病辩证,(一)风淫证候,(二)寒淫证候,(三)暑淫证候,(四)湿淫证候,(五)燥淫证候,(六)火淫征候,(七)疫疠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第一节 病因辩证,三、饮食、劳逸证候,(一)饮食所伤证,(二)劳逸所伤证,(三)房室所伤证,二、七情证候,辨证病因辩证,四、外伤

4、证候,(一)金刃、跌仆所伤证,(二)虫兽所伤证,辨证,第一节 病因辩证,病因辨证是以中医病因理论为依据,通过对临床资料的分析,识别疾病属于 何种因素所致的一种辨证方法,内容,六淫疫疠,七情,饮食劳逸,外伤,属外感性病因,为人体感受自然界的致病因素而患病,七情为内伤性病因,常使气机失调而致病,饮食劳逸则是通过影响脏腑功能,使人生病,外伤属于人体受到外力损害出现的病变,一、六淫、疫疠证候,六淫包括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来的致病邪气,致病特点,一是与季节和居住环境有关,如夏季 炎热,患暑病的人多;久居潮湿 之地,易感受湿邪,二是六淫属外邪,多经口鼻、皮毛侵 入人体,病初常见表证,三是六淫常相合

5、致病,而在疾病发展 过程中,又常常相互影响或转化,疫疠为自然界一种特殊的病邪,其致 病具有传染性强,并迅速蔓延流 行的特点,(一)风淫证候,辨证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辨证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一)风淫证候,【证候分析】风邪袭表,伤人卫气,使腠理开合失常,故见发热恶风、头痛、汗出。风邪犯肺,肝气失宣,故见咳嗽、鼻塞流涕。脉浮缓、苔薄白,为 风邪犯卫之证候。风邪侵袭经络,经气阻滞不通则见麻木,口眼歪 斜,强直,抽搐。风邪搏于皮肤,故见皮肤瘙痒。,风证,是指因感受风邪而引起的一类病证。因风为百病之长,其性轻扬开泄,善行数变,故具有发病急、消退快、游走不

6、定的特点。,【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咳嗽,鼻塞流涕。苔薄白、脉浮缓,或 肢体颜面麻木不仁,口眼歪斜,或颈项强直,四肢抽搐,或皮肤瘙痒,(二)寒淫证候,【证候分析】寒邪束表,清冷收引,腠理闭塞,卫阳之气被遏而不得宣发,故 见发热恶寒,无汗;寒邪郁于经脉,则头痛,身痛;肺合皮毛,皮毛受邪,内舍于肺,肺气先宣降,故喘咳,鼻塞;脉浮紧,苔 白簿,乃寒袭于表的征象。若寒邪郁结于经脉、阳气损伤,壅遏 气机,则手足拘急;寒邪凝结,阳气不达四肢,则四肢厥冷;寒 凝,气失温煦,筋脉收缩,而脉微欲绝。若寒中于里,损及脾胃 之阳,升降失常,运化不利,则见腹痛,肠鸣,呕吐,泄泻。,【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无汗

7、,头痛,身痛,喘咳,鼻塞,苔白薄,脉浮紧。或手足拘急,四肢厥冷,脉微欲绝;或腹痛肠鸣,泄泻,呕吐等。,寒证,是指因感受寒邪引起的一类病证。因寒为阴邪,其性清冷,凝滞收引,故易伤人阳气,阻碍气血运行,辨证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一)风淫证候,(二)寒淫证候,(三)暑淫证候,暑证,是指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暑性炎热升散,故为病必见热 象,最易耗气伤津,且暑多挟湿,常与湿邪相混成病,【临床表现】伤暑,感热,汗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脉象 虚数。中暑,发热,卒然昏倒,汗出不止,口渴,气急,甚或昏 迷惊厥,舌降干燥,脉濡数,【证候分析】伤暑,为感受暑,湿之邪,

8、汗出过多,耗伤津气所致。暑性炎热,蒸腾津液,则恶热,汗多而口渴,尿黄;暑病汗多,气随汗泄,故疲乏而脉虚数;暑挟湿邪,湿泛上焦,故苔白或黄。至于中暑,则是人在夏令烈日之下劳动过久,暑热炎蒸,上扰清窍,内灼神 明,因而卒然昏倒。暑热之热,灼气伤津,故发热,口渴,汗出,气急;暑热扶湿,蒙蔽清窍,内陷心色,则神昏;暑热伤津耗气,肝风内动,阳气不达四肢,则惊厥;暑热炽甚,营阴受灼,舌绛 干燥,脉濡数,(四)湿淫证候,辨证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一)风淫证候,(二)寒淫证候,(三)暑淫证候,(四)湿淫证候,湿证,是指感受湿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湿性重着,粘滞,易阻碍气机,损 伤阳气,故

9、其病变常缠绵留着,不易速去,【临术表现】伤湿,则头胀而痛,胸前作闷,口不作渴,身重而痛,发热体倦,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濡或缓。冒湿,则首如裹,遍体不舒,四 肢懈怠,脉来濡弱,湿伤关节,则关节酸痛重着,屈伸不利,【证候分析】伤湿,是湿邪犯表,发于多雨季节外感病初期,亦称表湿证。湿 性重着粘滞,阴碍气机,清阳失宣,故见头胀而痛,胸前作闷,体倦,身重而痛等症状。湿邪与卫气相争,故发热,汗出而热不 退。湿为阴邪,不伤津液,故口不渴。小便清长,舌苔白滑,脉 濡或缓,是湿邪为患之征。冒湿则是冒犯雾露,或感受湿邪,阳气被遏所致,湿在头部,清 阳被困,则头重如裹。湿邪弥漫全身,阳气不得敷布,则遍体不舒。四肢

10、懈怠,脉来濡 弱,亦为湿邪困遏之征。湿邪侵入关节,气血不畅,故酸痛,湿 性重滞,故感受重着,临床称之为“着痹”。,(五)燥淫证候,辨证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一)风淫证候,(二)寒淫证候,(三)暑淫证候,(四)湿淫证候,(五)燥淫证候,燥证,是指感受燥邪所致的一类病证。燥性干燥,容易伤津液,临床有凉燥 与温燥之分。,【临床表现】凉燥,恶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咳嗽,喉痒,鼻塞,舌白 而干,脉象浮,温燥,身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口渴心烦,干咳痰少,甚或痰中带血,皮肤及鼻咽干燥,舌干苔黄,脉象浮数,【证候分析】凉燥多因深秋气候转凉,燥邪与寒邪合而致病。燥寒袭于肺卫,故见恶

11、寒重、发热轻、头痛、无汗等类似外感风寒表证的现象,又见咳嗽、鼻塞、咽痒舌干,脉象浮等肺燥的证候。温燥则是秋 初气候尚热,炎暑未消气候干燥,燥热迫于肺里,灼伤津液,故 见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等类似风热表证的现象,又见干 咳、痰粘量少,皮肤及咽干燥,口渴心烦等燥热伤津的症状。舌 干苔黄,脉浮而数,均为燥热之证,(六)火淫征候,火证,是指广义火热病邪所致的一类病证。因火热之邪,其性燔灼急迫,为 病常见全身或局部有显著热象,容易耗伤阴津,使筋脉失于滋润而动 风,亦可迫血妄行而出血。,【临床表现】壮热,口渴,面红目赤,心烦,汗出,或烦躁谵妄,衄血,吐 血,斑疹,或躁扰发狂,或见痈脓,舌质红绛,脉象

12、洪数或细数,【证候分析】火热之邪侵入气分,则见壮热、口渴、面红目赤、脉洪数。若邪 气在气分不解,进入营血,耗血动血,逼血妄行,则吐血、衄血、发斑、发疹。火热壅盛,心肝受灼,则躁扰发狂。火毒壅于血肉之 间,积聚不散,则肉腐血败而见痈脓。舌红绛,脉数,是火热深入 营血之征候,辨证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一)风淫证候,(二)寒淫证候,(三)暑淫证候,(四)湿淫证候,(五)燥淫证候,(六)火淫征候,(七)疫疠证候,疫疠又名温病,是指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传染性病证。疫疠致病的一个 特点是有一定的传染源和传染途径,传染源,一是自然环境,即通过空气传染,二是人与人互相传染,即通过接触

13、传染,其传染 途径是通过呼吸道与消化道,一特点是传染性强,死亡率高,【临床表现】,病初恶寒发热俱重,继之壮热,头身疼痛,面红或垢滞,口渴引饮,汗出,烦躁,甚则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舌红绛,苔黄厚干燥或苔白如积粉,脉数有力。若兼有头面,颈部红肿疼痛,咽喉剧痛,为大头瘟,兼有发热,咽喉红肿糜烂疼痛,全身遍布猩红色皮 疹,为烂喉痧,兼有咽喉肿痛,复盖白膜,咳声嘶哑,状如犬吠,吞咽,呼吸困难,为疫喉。若病初恶寒发热,继而阵阵痉咳不止,咳剧则面色青紫,涕泪俱出,呕吐,咳止时伴有鸳鸯样叫声,多见于 小儿,为疫咳,又称为“顿咳”、“顿呛”、“百日咳”。兼有腹痛,下痢赤白脓血,里急后重,时时欲泻,为疫毒痢,辨证

14、病因辩证六淫、疫疠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一)风淫证候,(二)寒淫证候,(三)暑淫证候,(四)湿淫证候,(五)燥淫证候,(六)火淫征候,(七)疫疠证候,疫疠又名温病,【临床表现】,【证候分析】,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或内伏膜原,表里分传,故病初即 见恶寒发热俱重,疫毒迅速弥漫三焦,则致壮热,头 身疼痛,瘟疫疠邪上攻,则见面红,舌红绛。若移浊疫邪上蒸于舌 面,可致苔白如积粉,面色垢滞,热盛迫津外泄,故汗出量多。,热扰神明,则见烦燥,重者神昏谵语,热极生风,筋脉拘急,可见四肢抽搐,若风温毒邪壅滞于少阳胆经,致使气血壅滞于局部,而见 头面、颈部红肿疼痛,咽喉剧痛,若疫毒壅滞于肺胃,上攻咽喉,则咽喉

15、红肿糜烂,舌体鲜 红;外泄于肌肤,全身遍布猩红色皮疹,若燥火疫毒从口鼻而入,毒聚咽喉不散,则咽喉肿痛;复 生白膜,拭之不去;若白膜覆盖,阻滞气道,致咳声 嘶哑,状如犬吠,吞咽、呼吸困难,若内有伏痰,又感疫疠之邪,疫毒与痰互结,深伏于肺,致肺失清肃,肺气上逆,而见阵发性痉咳不止。咳剧 则气机逆乱,可出现面色青紫涕泪俱出,呕吐等症。若饮食不洁,湿热疫毒侵袭胃肠,阻滞气机,灼伤气 血,致腹痛,时时欲泻,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辨证,第一节 病因辩证,辨证病因辩证,二、七情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当精神刺激超越了病人自身的调节能力时,便可发生疾病。七情征候均见于内

16、伤杂病。,特点,一是由耳目所闻,直接影响脏腑气机,致脏腑 功能紊乱,气血不和,阴阳失调。如怒则 气上,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悲则气消,思则气结,喜则气缓,二是与个人性格、生活环境有关。如性格急躁者,易被怒伤;而性格孤僻者,常被忧思所伤,三是不同的情志变化,所影响的内脏也不同。如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伤肺、恐伤肾,临床实践证明,情志所伤,能够影响内脏的功能,这是肯 定的,至于具体伤哪一内脏,引起何种气机变化,并 不一定象上面所说的那样机械,只有详细审察病情,才能做出更为准确的诊断,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辨证病因辩证七情证候,二、七情证候,【临床表现】,喜伤,可见精神恍惚,思维不集中,甚则神志

17、错乱,语无伦次,哭笑无常,举止 异常,脉缓,怒伤,则见头晕或胀痛,面红目赤,口苦,胸闷,善叹息,急躁易怒,两胁胀满 或窜痛,或呃逆,呕吐,腹胀,泄泻,其则呕血,昏厥,脉弦,思伤,可见头晕目眩,健忘心悸,倦怠,失眠多梦,食少,消瘦,腹胀便溏,舌淡,脉缓,忧伤,则情志抑郁,闷闷不乐,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脉涩,悲伤,见面色惨淡,时时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脉弱,恐伤,少腹胀满,遗精滑精,二便失禁,惊伤,则情绪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甚至神志错乱,语言举止失常,【证候分析】,辨证病因辩证七情证候,二、七情证候,【临床表现】,【证候分析】,喜为心之志,过喜,可使心气涣散,神不守舍,而见精神恍惚,思维不

18、集中,重 者神明失主,致神志错乱,语无论次,举止异常。,怒为肝之志,怒则气上,大怒可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而致两胁胀痛,胸闷,善叹息,或见急躁易怒。肝气横逆,克犯脾胃,胃失和降则致呃逆、呕吐;脾气不升则见腹胀泄泻。肝气上逆,血随气升,气血并走于上,故致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甚至气血蒙蔽清窍,而突然昏厥,血随气妄行,则见呕血,思发于脾而成于心,思虑太过,可使脾气耗伤,心血亏虚。脾气虚则运化失健,则见食少,腹胀便溏。心血不足以养心,致心悸,失眠多梦。形体不得气 血濡养,则清瘦,倦怠,头晕目眩,健忘,舌淡脉缓。,恐则气下,极度恐骇,可使肾之精气下劫,肾气不固,则遗精,滑精,二便失禁,下焦气机不畅,而

19、见少腹胀满。,忧愁日久不解,耗伤脏腑之气,故见神疲乏力,食欲不振。,过度悲哀,则使气消,故见面色惨淡,时时吁叹饮泣,精神萎靡不振,惊则气机逆乱,心神不能安藏,则情绪不安,表情惶恐,心悸失眠,重者神志 错乱,语言举止失常,辨证病因辩证,辨证,第一节 病因辩证,二、七情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三、饮食、劳逸证候,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辨证病因辩证饮食、劳逸证候,三、饮食、劳逸证候,饮食、劳逸是人类生存的需要。但不知调节,也能成为致病因素,(一)饮食所伤证,饮食所伤证,是指饮食不节而致脾、胃肠功能紊乱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饮食伤在胃,则胃痛,恶闻食臭,食纳不佳,胸膈痞满,吞 酸嗳腐,舌苔厚腻,

20、脉滑有力,饮食伤在肠,则见腹痛泄泻,若误食毒品,则恶心呕吐,或 吐泻交作,腹痛如绞,或见头痛、痉挛、昏迷等,【证候分析】,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运化功能,致食物不能及时腐熟运 化,胃气不降,浊气不得下行,则见恶闻食臭,食纳不 佳、胸膈痞满、吞酸嗳腐等症状,饮食伤在胃,气滞不通,故胃痛。饮食伤在肠,影响小肠受 承和大肠传导的功能,气机不利,则见腹痛、泄泻,误食毒品,骤伤胃肠,气机缭乱,则吐泻交作甚至出现头痛、痉挛、昏迷等严重中毒的症状,(二)劳逸所伤证,劳逸所伤证,是指因体力或脑力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所引起的一类病证,【临床表现】过劳,则倦怠乏力,嗜卧,懒言,食欲减退。过逸,则体胖行动 不便,动

21、则喘喝,心悸短气,肢软无力,证候分析】过劳则消耗,致元气损伤而见倦怠无力、嗜卧、懒言、饮食减退。过逸,则气血运行不畅,脂肪蓄积,身体肥胖,加之肥人多痰,痰湿内阻;故动则心悸短气、喘喝等,(三)房室所伤证,辨证病因辩证饮食、劳逸证候,三、饮食、劳逸证候,(一)饮食所伤证,(二)劳逸所伤证,(三)房室所伤证,房室所伤证,是指性生活过度,或早婚,产育过多,导致肾亏而表现为生殖系 统疾患的症证,【临床表现】,肾虚则带脉不束,故带下清稀量多。阴虚不能制阳,虚火内 生,扰动精室,故男子遗精,女子梦交,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形体消瘦,男子遗精,早泄,阳萎,女子梦交,宫寒不孕,经少经闭,带下清稀量多,【证候分析

22、】,肾精亏虚,不能滋养形体则消瘦,腰膝酸软,肾精受伤,无以生髓,脑髓不充,元神失养,故头晕耳鸣,肾主生殖,阳虚火衰,故男子阳萎、早泄,女子宫寒不孕、经少经闭,辨证病因辩证,辨证,第一节 病因辩证,二、七情证候,一、六淫、疫疠证候,三、饮食、劳逸证候,四、外伤证候,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四、外伤证候,辨证病因辩证外伤证候,外伤征候,是指外受创伤,如金刃、跌打、兽类咬伤及毒虫螫伤所引起的局部症状及整体所反映 的征候。外伤致病主要伤及皮肉筋骨,导致气血瘀滞。其次为染毒,毒邪入脏,神明 失主,甚至危及生命,(一)金刃、跌仆所伤证,本证,是指因金刃、跌仆等意外事故所致皮肉筋骨或内脏损伤的一种类病证,【临

23、床表现】,轻者局部青紫。肿胀、疼痛,活动不便,或破损出血,重者伤筋折骨,疼痛剧烈;若内伤脏腑,则吐血、下血,若陷骨伤脑,则戴眼直视,神昏不语,【证候分析】,局部受伤,脉络破损,血渗于肌肤之间,故见患处青 紫,肿胀、疼痛、活动不便,若损伤皮肉,血液流于脉外,则见出血,如损伤过重,致筋伤骨折,疼痛剧烈,若伤脏腑,络 破血溢,则见吐血,下血,若头部受伤,骨陷伤脑,元神损伤,故致戴眼直视,神昏不语,(二)虫兽所伤证,四、外伤证候,辨证病因辩证外伤证候,(一)金刃、跌仆所伤证,【临床表现】,【证候分析】,(二)虫兽所伤证,本证,是指由毒虫、毒蛇、狂犬等动物伤害人体所引起的病证,毒虫螫伤,轻者局部红肿疼痛

24、,出疹,肢体麻木疼痛;重者 头痛,昏迷,毒蛇咬伤,则见伤口疼痛,麻木,或肿胀,起水泡,甚则伤 口坏死,形成溃疡,若全身中毒,则见头晕,视物模糊,胸闷,四肢无力,牙关 紧闭,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迟弱或结、代,狂犬咬,发病后怕光、恐水、畏声、怕风、吞咽、呼吸困难,四肢抽搐,若毒蜂、蝎子、蜈蚣、毛虫等伤人,局部损伤,则见红肿疼 痛;若毒邪侵入经脉,则见肢体麻木疼痛;若毒邪弥 漫全身,扰及清窍,则致头晕,昏迷,毒蛇伤人,邪毒聚于患处,致伤口麻木疼痛,或肿胀,起水泡,甚则局部坏死,形成溃疡;若毒邪流窜全身(一般在受 伤后16小时),可见头晕,胸闷,视物模糊,牙关紧 闭,四肢无力,呼吸困难,瞳孔散大,狂

25、犬咬伤,一般潜伏1560天,长者达一年以上,毒邪逐渐 弥漫扩散周身,使肌肉麻木,肌肉麻痹,吞咽困 难,遇风、光、水声或其它响声,则四肢抽搐,辨证气血津液辩证,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一、气病辩证,(一)气虚证,(二)气陷证,(三)气滞证,(四)气逆证,二、血病辨证,()血虚证,(二)血瘀证,(三)血热证,(四)血寒证,三、气血同病辩证,()气滞血瘀证,(二)气虚血瘀证,(三)气血两虚证,(五)气随血脱证,(四)气不摄血证,四、津液病辨证,()津液不足证,(二)水液停聚证,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辨证,第一节 病因辩证,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一、气病辩证,气血津液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中气血津液的理论,分

26、析气、血、津 液所反映的各科病证的一种辨证诊病方法,由于气血津液都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而它们的生成及运行又 有赖于脏腑的功能活动,在病理上,脏腑发生病变,可以影响到气血津液的变化,而气血津液的病变,也必然要影响到脏腑的功能,气血津液的病变,是与脏腑密切相关的。气血津液辨证应与脏腑辨证 互相参照,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气病辩证,一、气病辩证,气的病证很多素问举痛论篇说:“百病生于气也”,指出了气病的广泛性。但气病临床 常见的征候,可概括为气虚、气陷、气滞、气逆四种,(一)气虚证,气虚证,是指脏腑组织机能减退所表现的证候。常由久病体虚,劳累过 度,年老体弱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少气懒言,神疲乏

27、力,头晕目眩,自汗,活动时诸证加剧,舌淡苔白,脉虚无力,【证候分析】本证以全身机能活动低下的表现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 织功能活动的强弱与气的盛衰有密切关系,气盛则机能旺 盛,气衰则机能活动减退。由于元气亏虚,脏腑组织机能 减退,所以气少懒言,神疲乏力;气虚清阳不升,不能温 养头目,则头晕目眩;气虚毛窍疏松,外卫不固则自汗;劳则耗气,故活动时诸症加剧;气虚无力鼓动血脉,血不 上营于舌,而见舌淡苔白;运血无力,故脉象按之无力。,(二)气陷证,气陷证,是指气虚无力升举而反下陷的征候。多见于气虚证的进一步发 展,或劳累用力过度,损伤某一脏器所致。,【临床表现】头晕目花,少气倦怠,久痢久泄,腹部有坠胀

28、感,脱肛或 子宫脱垂等。舌淡苔白,脉弱。,【证候分析】本证以内脏下垂为主要诊断依据。气虚机能衰退,故少气 倦怠。清阳之气不能升举,所以头晕目花。脾气不健,清 阳下隐,则久痢久泄。气陷于下,以致诸脏器失其升举之 力,故见腹部坠胀、脱肛、子宫或胃等内脏下垂等证候。气虚血不足,则舌淡苔白,脉弱,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气病辩证,一、气病辩证,(一)气虚证,(二)气陷证,(三)气滞证,气滞证,是指人体某一脏腑,某一部位气机阻滞,运行不畅所表现的证 候。多由情志不舒,或邪气内阻,或阳气虚弱,温运无力等因 素导致气机阻滞而成,【临床表现】胀闷,疼痛,攻窜阵发,【证候分析】本证以胀闷,疼痛为辩证要点。气机以畅顺为贵

29、,一有郁滞,轻则胀闷,重则疼痛,而常攻窜发作,无论郁于脏腑经络肌 肉关节,都能反映这一特点。同时由于引起气滞的原因不同,因而胀、痛出现的部位状态也各有不同。如食积滞阻则脘腹 胀闷疼痛;若肝气郁滞则胁肋窜痛;当然气滞于经络、肌肉,又必然与经络、肌肉部位有关。所以,辨气滞证候尚须与辨 因辨位相结合,(四)气逆证,气逆证,是指气机升降失常,逆而向上所引起的证候。临床以肺胃之气 上逆和肝气升发太过的病变为多见,【临床表现】肺气上逆,则见咳嗽喘息;胃气上逆,则见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则见头痛,眩晕,昏厥,呕血等,【证候分析】本证以症状表现是气机逆而向上辨证要点。肺气上逆,多 因感受外邪或痰浊

30、壅滞,使肺气不得直发肃降,上逆而发 喘咳。胃气上逆,可由寒饮、痰浊、食积等停留于胃,阻 滞气机,或外邪犯胃,使胃失和降,上逆而为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上逆,多因郁怒伤肝,肝气升发太过,气火上逆而见头痛、眩晕、昏厥;血随气逆而上涌,可致呕血,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辨证,第一节 病因辩证,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一、气病辩证,二、血病辨证,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血病辨证,二、血病辨证,血的病证表现很多,因病因不同而有寒热虚实之别,其临床表现可概括为血虚、血瘀、血 热、血寒四种证候,()血虚证,血虚证,是指血液亏虚,脏腑百脉失养,表现全身虚弱的证候。血虚证 的形成,有禀赋不足;或脾胃虚弱,生化乏源;或各种

31、急慢性 出血;或久病不愈;或思虑过度,暗耗阴血;或瘀血阻络新血 不生;或因患肠寄生虫病而致,【临床表现】面白无华或萎黄,唇色淡白,爪甲苍白,头晕眼花,心悸 失眠,手足发麻,妇女经血量少色淡,经期错后或闭经,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证候分析】,本证以面色、口唇、爪甲失其血色及全身虚弱为辨证要点,人体脏腑组织,赖血液之濡养,血盛则肌肤红润,体壮 身强,血虚则肌肤失养,面唇爪甲舌体皆呈谈白色,血虚脑髓失养,睛目失滋,所以头晕眼花。心主血脉而 藏神,血虚心失所养则心悸,神失滋养而失眠,经络失滋致手足发麻,脉道失充则脉细无力,女子以血为用,血液充盈,月经按期而至,血液不足,经血乏源,故经量减少,经色变淡,

32、经期迁延,甚则闭经,(二)血瘀证,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血病辨证,二、血病辨证,()血虚证,(二)血瘀证,血瘀证,是指因瘀血内阻所引起的一些证候。形成血瘀证原因有:寒邪 凝滞,以致血液瘀阻,或由气滞而引起血瘀;或因气虚推动无 力,血液瘀滞;或因外伤及其它原因造成血液流溢脉外,不能 及时排出和消散所形成,【临床表现】,疼痛和针刺刀割,痛有定处,拒按,常在夜间加剧,肿块在体表者,色呈青紫;在腹内者,紧硬按之不移,称为症积,出血反复不止。色泽紫暗,中夹血块,或大便色黑如柏油,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口唇爪甲紫暗,或皮下紫斑,或 肤表丝状如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筋青胀痛等,妇女常见经闭。舌质紫暗,或见瘀斑瘀

33、点,脉象细涩,【证候分析】,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血病辨证,二、血病辨证,()血虚证,(二)血瘀证,【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本证以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肿块,唇舌爪甲 紫暗,脉涩等为辨证要点,由于瘀血阻塞经脉,不通则痛,故疼痛是瘀血证候中 最突出的一个症状,瘀血为有形之邪,阻碍气机运行,故疼痛剧烈如针刺,部位固定不移,由于夜间血行较缓,瘀阻加重,故夜间痛甚。积瘀不 散而凝结,则可形成肿块,故外见肿块色青紫 内部肿块触之坚硬不消,出血是由于瘀血阻塞络脉,阻碍气血运行,致血涌络 破,不循经而外溢,由于所出之血停聚不得,故 色呈紫暗,或已凝结而为血块,瘀血内阻,气血运行不利,肌肤失养,则见面色黧黑

34、,肌肤甲错,口唇、舌体、指甲青紫色暗等体征,瘀血内阻,冲任不通,则为经闭。丝状红缕、青筋显 露、脉细涩等,皆为瘀阻脉络,血行受阻之象。舌体紫暗,脉象细涩,则为瘀血之症,(三)血热证,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血病辨证,二、血病辨证,()血虚证,(二)血瘀证,(三)血热证,血热证,是指脏腑火热炽盛,热迫血分所表现的证候。本证多因烦劳,嗜酒,恼怒伤肝,房室过度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咳血、吐血、尿血、衄血、便血、妇女月经先期、量多、血热、心烦、口渴、舌红绛,脉滑数,【证候分析】,本证以出血和全身热象为辨证要点,血热逼血妄行,血络受伤,故表现为各种出血及妇女 月经过多等,火热炽盛,灼伤津液,故身热、口渴。火热

35、扰心神则心烦,热迫血行,壅于脉络则舌红绛,脉滑数,血分火热炽盛,有内伤外感之别,此处所指血热主要为内伤杂病。在外感热病辨证中,有热入血分的“血分证”亦是指血热,但于此处所指的血热在概念上完全不同。外感热病之 血热,详见“卫气营血辨证”。,(四)血寒证,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血病辨证,二、血病辨证,()血虚证,(二)血瘀证,(三)血热证,(四)血寒证,血寒证,是指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的征候。常由感 受寒邪引起,【临床表现】手足或少腹冷痛,肤色紫暗发凉,喜暖恶寒,得温痛减,妇女月经衍期,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舌紫暗,苔白,脉沉迟涩,【证候分析】,本证以手足局部疼痛,肤色紫暗为辨证要点,寒

36、为阴邪,其性凝敛,寒邪客于血脉,则使气机凝滞,血行不畅,故见手足或少腹冷痛,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所以喜暖怕冷,得温痛减,寒凝胞宫,经血受阻,故妇女经期推迟,色暗有块,舌紫暗,脉沉迟涩,皆为寒邪阻滞血脉,气血运行不畅之征,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辨证,第一节 病因辩证,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一、气病辩证,二、血病辨证,三、气血同病辩证,()气滞血瘀证,(二)气虚血瘀证,(三)气血两虚证,(五)气随血脱证,(四)气不摄血证,四、津液病辨证,()津液不足证,(二)水液停聚证,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气血同病辩证,三、气血同病辩证,气血同病辨证,是用于既有气的病证,同时又兼见血的病证的一种辨证方法,气和血具有相互

37、依存,相互资生,相互为用的密切关系,因而在发生病变时,气血常可相 互影响,既见气病,又见血病,即为气血同病,气滞血瘀,气虚血瘀,气血两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分类,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气血同病辩证,三、气血同病辩证,()气滞血瘀证,气滞血瘀证,是指由于气滞不行以致血运障碍,而出现既有气滞又 有血瘀的征候。多由情志不遂,或外邪侵袭,导致肝 气久郁不解所引起,【临床表现】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性情急躁,并兼见痞块刺痛拒按,妇女经闭或痛经,经色紫暗夹有血块,乳房痛胀等症,舌质紫暗或有紫斑,脉弦涩,【证候分析】,本证以病程较长和肝脏经脉部位聘的疼痛痞块为辨证要点,肝主疏泄而藏血,具有条达气机,调节情志的功能,

38、情志不遂,则肝气郁滞,疏泄失职,故见性情急 躁,胸胁胀满走窜疼痛,气为血帅,气滞则血凝,故见痞块疼痛拒按,以及 妇女闭经痛经,经色紫暗有块,乳房胀痛等 症。脉弦涩,为气滞血瘀之征,(二)气虚血瘀证,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气血同病辩证,三、气血同病辩证,()气滞血瘀证,(二)气虚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是指既有气虚之象,同时又兼有血瘀的证候。多因久 病气虚,运血无力而逐渐形成瘀血内停所致,【临床表现】面色淡白或晦滞,身倦乏力,少气懒言,疼痛如刺,常见于胸胁,痛处不移,拒按,舌淡暗或有紫斑,脉沉涩,【证候分析】,本证虚中夹实,以气虚和血瘀的征候表现为辩证要点,面色谈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之症,气虚运

39、血无力,血行缓慢,终致瘀阻络脉,故面色晦滞,血行瘀阻,不通则痛,故疼痛如刺,拒按不移,临床以心肝病变为多见,故疼痛出现在胸胁部位,气虚舌淡,血瘀紫暗,沉脉主里,涩脉主瘀,是 为气虚血瘀证的常见舌脉,(三)气血两虚证,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气血同病辩证,三、气血同病辩证,()气滞血瘀证,(二)气虚血瘀证,(三)气血两虚证,气血两虚证,是指气虚与血虚同时存在的证候。多由久病不愈,气 虚不能生血,或血虚无以化气所致。,【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少气懒言,乏力自汗,面色淡白或萎黄,心 悸失眠,舌淡而嫩,脉细弱等,【证候分析】,本证以气虚与血虚的征候共见为辨证要点,少气懒言,乏力自汗,为脾肺气虚之象,心悸失眠,为

40、血不养心所致,血虚不能充盈脉络,见唇甲淡白,脉细弱,气血两虚不得上荣于面、舌,则见面色淡白或萎 黄,舌淡嫩,(四)气不摄血证,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气血同病辩证,三、气血同病辩证,()气滞血瘀证,(二)气虚血瘀证,(三)气血两虚证,(四)气不摄血证,气不摄血证,又称气虚失血证,是指因气虚而不能统血,气虚与失 血并见的证候。多因久病气虚,失其摄血之功所致,【临床表现】吐血,便血,皮下瘀斑,崩漏,气短,倦怠乏力,面 色白而无华,舌淡,脉细弱等,【证候分析】,本证以出血和气虚证共见为辨证要点,气虚则统摄无权,以致血液离经外溢,溢于胃肠,便为吐血、便血;溢于肌肤,则见皮下瘀斑,脾虚统摄无权,冲任不固,渐成月

41、经过多或崩漏,气虚则气短,倦怠乏力,血虚则面白无华,舌淡,脉细弱,皆为气血不足之证,(五)气随血脱证,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气血同病辩证,三、气血同病辩证,()气滞血瘀证,(二)气虚血瘀证,(三)气血两虚证,(五)气随血脱证,气随血脱证,是指大出血时所引起阳气虚脱的证候。多由肝、胃、肺等脏器本有宿疾而脉道突然破裂,或外伤,或妇 女崩中,分娩等引起,【临床表现】大出血时突然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甚至晕 厥。舌淡,脉微细欲绝,或浮大而散,【证候分析】,本证以大量出血时,随即出现气脱之症为辨证要点,气脱阳亡,不能上荣于面,则面色苍白,不能温煦四肢,则手足厥冷;不能温固肌表,则大 汗淋漓;神随气散,

42、神无所主,则为晕厥,血失气脱,正气大伤,舌体失养,则色淡,脉道先 充而微细欲绝,阳气浮越外亡,脉见浮大而 散,证情更为险恶,(四)气不摄血证,辨证气血津液辩证,辨证,第一节 病因辩证,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一、气病辩证,二、血病辨证,三、气血同病辩证,四、津液病辨证,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津液病辨证,四、津液病辨证,津液病辨证,是分析津液病证的辩证方法。津液病证,一般可概括为津液不足和水液停 聚两个方面,()津液不足证,津液不足证,是指由于律液亏少,失去其濡润滋养作用所出现的以 燥化为特征的征候。多由燥热灼伤津液,或因汗、吐、下及失血等所致,【临床表现】口渴咽干,唇燥而裂,皮肤干枯无泽,小便短少,大

43、便 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证候分析】,本证以皮肤口唇舌咽干燥及尿少便干为辩证要点,由于津亏则使皮肤口唇咽干失去濡润滋养,故呈干 燥不荣之象,津伤则尿液化源不足,故小便短少,大肠失其濡润,故见大便秘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皆为津亏内热之象,(二)水液停聚证,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津液病辨证,四、津液病辨证,()津液不足证,(二)水液停聚证,水液停聚证,是反指水液输布,排泄失常所引起的痰饮水肿等病证。凡外感六淫,内伤脏腑皆可导致本证发生,1.水肿,水肿,是指体内水液停聚,泛滥肌肤所引起的面目、四 肢、胸腹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1)阳水,发病较急,水肿性质属实者,称为阳水。多 为外感风邪,或水湿浸淫等因素

44、引起,【临床表现】,眼睑先肿,继而头面,甚至 遍及全身,小便短少,来势迅速,皮肤薄而光亮。并兼有恶寒 发热,无汗,舌苔薄台,脉象浮紧,或兼见咽喉肿痛,舌红,脉象浮数,或全身水肿,来势较缓,按之没指,肢体沉重而困倦,小便短 少,脘闷纳呆,呕恶 欲汪,舌苔白腻,脉沉,【证候分析】,2.痰饮,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津液病辨证,四、津液病辨证,()津液不足证,(二)水液停聚证,1.水肿,(1)阳水,【临床表现】,【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急,来势猛,先 见眼睑头面,上半身 肿甚者为辨证要点,风邪侵袭,肺卫受病,宣降 失常,通调失职,以致 风遏水阻,风水相搏,泛溢于肌肤而成水肿,风为阳邪,上先受之,风水 相搏,

45、故水肿起于眼睑 头面,继而遍及肢体,若伴见恶寒,发热,无汗,苔薄白,脉浮紧,为 风水偏寒之征,如兼有咽喉肿痛,舌红,脉 浮数,是风水偏热之象,2.痰饮,(2)阴水,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津液病辨证,四、津液病辨证,()津液不足证,(二)水液停聚证,1.水肿,(1)阳水,【临床表现】,【证候分析】,若由水湿浸渍,脾阳受困,运化失常,水泛肌肤,塞阻不行,则渐致全身 水肿,水湿内停,三焦块渎失常,膀胱气化失同,故见小便短少,水湿日甚而无出路,泛溢肌 肤,所以肿势日增,按 之没指,诸如身重困倦,脘闷纳呆,泛恶欲呕,舌苔白腻,脉象沉缓等,皆为湿盛困脾之象,(2)阴水,2.痰饮,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津液病辨证,四、

46、津液病辨证,()津液不足证,(二)水液停聚证,1.水肿,(1)阳水,(2)阴水,发病较缓,水肿性质属虚者,称为阴水。多因劳倦内伤、脾肾阳衰,正气虚 弱等因素引起,【临床表现】身肿,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 不易恢复,脘闷腹胀,纳呆食 少,大便溏稀,面色晃白,神 疲肢倦,小便短少,舌淡,苔 白滑,脉沉缓。或水肿日益加 剧,小便不利,腰膝冷痛,四 肢不温,畏寒神疲,面色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无力,【证候分析】,本证以发病较缓,足部先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 不起为辨证要点,由于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所以脾虚或肾虚,均能导 致水液代谢障碍,下焦水 湿泛滥而为阴水,2.痰饮,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津液病辨证

47、,四、津液病辨证,()津液不足证,(二)水液停聚证,1.水肿,(1)阳水,(2)阴水,【临床表现】,【证候分析】,阴盛于下,故水肿起于足部,并以腰以下为甚,按之 凹陷不起,脾虚及胃,中焦运化无力,故见脘 闷纳呆,腹胀便溏,脾 主四肢,脾虚水湿内渍,则神疲肢困。腰为肾之 府,肾虚水气内盛,故 腰膝冷痛。肾阳不足,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肢 体,故四肢厥冷,畏寒 神疲,阳虚不能温煦于上,故见 面色晃白,舌淡胖,苔白滑,脉沉迟 无力。为脾肾阳虚,寒水内盛之象,2.痰饮,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津液病辨证,四、津液病辨证,()津液不足证,(二)水液停聚证,1.水肿,2.痰饮,痰和饮是由于脏腑功能失调以致水液停滞所产

48、生的病证,(1)痰证,痰证是指水液凝结,质地稠厚,停聚于脏腑,经络,组织之间而引起的病证。常由外 感六淫,内伤七情,导致脏腑功能失调 而产生,【临床表现】咳嗽咯痰,痰质粘稠,胸脘满 闷,纳呆呕恶,头晕目眩,或 神昏癫狂,喉中痰鸣,或肢体 麻木,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舌苔白腻,脉滑,【证候分析】,(2)饮证,本证临床表现多端,所以 古人有“诸般怪证皆 属于痰”之说,在辨证上除掌握不同病变 部位反应的特有症状 外,一般可结合下列 表现作为判断依据:吐痰或呕吐痰涎,或 神昏时喉中痰鸣,或 肢体麻木,或见痰核,苔腻,脉滑等,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津液病辨证,四、津液病辨证,()津液不足证,(二)水液停

49、聚证,1.水肿,2.痰饮,(1)痰证,【证候分析】,(2)饮证,痰阻于肺,宣降失常,肺 气上逆,则咳嗽咯痰,痰湿中阻,气机不畅,则见 脘闷,纳呆呕恶等,痰浊蒙蔽清窍,清阳不升,则头晕目眩,痰迷心神,则见神昏,甚 或发为癫狂,痰停经 络,气血运行不利,可见肢体麻木,停聚于局部,则可见瘰疠、瘿瘤、乳癖、痰核等,苔白腻,脉滑皆痰湿之征。,【临床表现】,辨证气血津液辩证津液病辨证,四、津液病辨证,()津液不足证,(二)水液停聚证,1.水肿,2.痰饮,(1)痰证,(2)饮证,饮证是指水饮质地清稀,停滞于脏腑组织之 间所表现的病证。多由脏腑机能衰退等 障碍等原因引起,【临床表现】咳嗽气喘,痰多而稀,胸闷心

50、悸,甚或倚息不能半卧,或脘腹痞胀,水声漉漉,泛吐清水,或头晕目 眩,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 酸困,苔白滑,脉弦,【证候分析】,本证主要以饮停心肺、胃肠、胸胁、四肢的病变为主,饮停于肺,肺气上逆则见咳嗽气喘,胸闷或倚息,不能半卧,水饮凌心,心阳受阻则见心悸,饮停胃肠。气机不畅,则 脘腹痞胀,水声漉漉,胃气上逆,则泛吐清水,水饮留滞于四肢肌肤,则肢体浮肿,沉重酸困,小便不利,饮阻清阳,则头晕目眩,饮为 阴邪,故苔见白滑,饮 阻气机,则脉弦,()津液不足证,(二)水液停聚证,辨证脏腑辨证,辨证,第一节 病因辩证,第二节 气血津液辩证,第三节 脏腑辨证,辨证脏腑辨证,脏腑辨证,脏腑辨证,是根据脏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