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预防保健知识.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165928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2.1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预防保健知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中医预防保健知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中医预防保健知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中医预防保健知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中医预防保健知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预防保健知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预防保健知识.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预防保健知识讲座,概 述,一、中医预防医学的基本概念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各种预防方法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传变或复发的一门学科。二、中医预防医学的任务 防病:预防疾病的发生 避免和减轻疾病对人体的危害。保健:保持人们的身体健康。,健康与寿命,生命与寿限 庄子盗趾:“人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六十。”影响寿夭的原因:先天禀赋 后天摄养 生存环境,“健康不仅是身体没有疾病和虚弱现象,而且还要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WHO对健康的新概念:,长寿的标志,“黄帝曰:人之寿夭各不同,或夭寿、或卒死,或病久,愿闻其道。岐伯曰: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2、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灵枢天年篇 现代对健康状态进行测量和评估,“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素问上古天真论,生命的先天与后天,太极 阴阳 五行(水火),命门(元神)元阴(元精)元阳(元气、相火)五脏(肾水、心火),界定年龄的三大因素,生理年龄 心理年龄 社会年龄,初

3、老期:45-59岁老年期:60-79岁 长寿期:80岁以上,成熟期:20-59岁60岁以上为衰老期,取决于个人的社会地位,对社会的贡献,三、防病和保健的关系,防病能够保健,保健可以防病,两者既互为目的又互为手段,在具体操作时互相促进,互相为用,互相配合,共同构成以“内养外防”为特色的中医预防医学的主要内容。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四、中医预防医学的根本目的,1、保障人们的身心健康。2、防止衰老的提早到来,延长寿命,使人们能够“尽享天年”。3、根本目的在于人们能够享有既健康又长寿的高质量生命过程。,五、中医预防的有效措施,通过“内养外防”养生保健等有效措施的综合运用以推迟衰老的到来,延长人体的

4、寿命。温疫预防:传染病的预防人痘接种:人工免疫法劳动保护:避免职业病自我保健:养生健身防病,六、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手段,精神养生环境与养生起居作息与养生睡眠养生饮食养生房事与养生,运动养生浴身保健娱乐养生保健针灸按摩药物养生等,第一节 中医预防学历史和特色,一、中医预防学的历史1、远古起源期 膳食养生、环境养生、针灸按摩、导引吐纳术2、先秦奠基期 周易、道家、儒家、黄帝内经 3、秦汉魏晋丰富期 董仲舒、神农本草经 王充、张仲景、华佗 葛洪、陶弘景4、隋唐充实期 巢元方、孙思邈、佛家思想,5、宋金元发展期,老年医学得到不断发展、医药养生保健方法日臻完善、饮食养生丰富多彩、“金元四大家”的贡献,6

5、、明清推广期,养生重“命门”和“宝精”说、动静结合养生、导引武术健身、重视老年颐养,7、近现代弘扬期,预防保健取得显著成就、开展养生保健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重视养生保健教育,二、中医预防学的特色,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灵枢.岁露形神合一动态平衡预防观,第二节 未病先防,“未病先防”是“治未病”的一方面重要内容,是中医学一贯强调的预防思想。,中医学主要是从人体的信息规律入手开展研究,在健康保障方面是用整体调节的方法来调整人体状态的,使其保持在一种平衡的稳态,一、未病先防(预防为主),“未病先防”的要旨在于通过各种“内养外防”的综合调摄措施,慎避外来虚邪贼风的侵害,调摄补养体内的精

6、气神,从而保持正气的旺盛充沛。“未病先防”是最主动积极的预防措施。这种防患于未然的“治未病”观念,是中医预防医学中最宝贵、最值得重视的思想。,治未病的渊源及内涵,“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经文注解,灵枢缪刺论:“夫邪之客于形,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内连脏腑,散于肠胃,阴阳俱盛,五脏乃伤。此邪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难经七十七难:“所谓治未病者,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于脾,故先实脾土,无令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见肝之病,不

7、晓相传,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此之谓也。”素问五常政大论,无代化,无违时:王冰注,“夫生长收藏,各应四时之化,虽巧智者,亦无能先时而致之,明非人力所能及。由是观之,则物之生长收藏化,必待其时也。物之成败理乱,亦待其时也。物既有之,人亦宜然。”“盖凡物之生化,各有其自然之道。人之所为,只能察而知之、顺而用之,不可违逆。”,二、已病防变(早治),“已病防变”是“治未病”的另一方面重要内容,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后,采取

8、各种措施,预防病情的蔓延和恶化,促进疾病的痊愈和机体的康复。“已病防变”的措施有针灸、药物等治疗手段,是将息调养和护理法则及临床防治疾病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已病防变”是一种“退而求其次”的措施。,“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府,其次治五藏。治五藏者,半死半生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上工救其萌芽,必先见三部九候之气,尽调不败而救之,故曰上工。下工救其已成,救其已败。救其已成者,言不知三部九候之相失,因病而败之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三、瘥后防复(康复),“瘥后防复”是属于“治未病”的范畴,也是中医预防医学所强调的原则性问题之一。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

9、防复,是“治未病”原则的三个方面内容,这三方面内容贯穿于中医防病保健的整个过程之中。,病后防复,是指疾病经治疗后,病邪基本消除,正气尚未复原,处于初愈的康复阶段,此时任不可掉以轻心,应谨防疾病反复。包括:老复 食复 房复,第三节 预防保健常用方法,一、内养正气 调气 养神 健形“综合调摄”保精精、气、神、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四者之间既有互相依存、互相资生的互动关系,互相配合、互相协调,才能获效。,内经综合调摄的思想与内容,“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

10、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素问上古天真论,内经综合调摄的思想与内容,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一)精神养生,1、情志变化:影响因素 社会 环境 病理 情志对健康的影响 刺激的性质和程度 个体差异,“帝曰:凡未诊病者,必问尝贵后贱,虽不中

11、邪,病从内生,名曰脱营。尝富后贫,名曰失精。诊有三常,必问贵贱 素问疏五过论,2、精神调摄法 清静养神 立志养德 开朗乐观,人类已进入情绪负重的非常时代,3、情绪调摄法 节制法 疏泄法 转移法 制约法,“人之情,莫不恶死而喜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灵枢师传,以情胜情-自我调控法,“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悲可以治怒,以怆恻苦楚之言感之;喜可以治悲,以谑浪亵狎之言娱之;恐可以治喜,以恐惧死亡之言怖之;怒可以治思,以污辱欺罔之言触之;思可以治恐,以虚彼志

12、此之言夺之。”金元张从正儒门事亲,怒则气上喜则气和而志达素闻举痛论,丧生之本,养生之要,养性之都契,重视养性抑情节欲,孙思邈养生理论与方法,(二)饮食养生,1、饮食的作用 强身防病 益寿防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2、进食保健3、食后养生,缓:细嚼慢咽专:“食不语”乐:情绪、气氛良好,摩腹散步漱口,素问生气通天论,“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饮食养生,

13、“不知食宜者,不足于存生”,“安身之本,必资于食”,饮食宜忌,合理饮食注重饮食安全,“勿食生菜、生米、小豆陈臭物”,提倡饮食清淡,“学淡食”,“每食不用重肉,喜生百病”,少食多餐,“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如饱中饥,饥中饱耳”,食物治疗,“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起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夫为医者,当须先洞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4、饮食调养的原则 合理搭配 定时、定量 饮食卫生,“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藏气

14、法时论,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五味所宜,肝色青,宜食甘。心色赤,宜食酸。肺色白,宜食苦。脾色黄,宜食咸。肾色黑,宜食辛。,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素问宣明五气论,(三)运动养生,1、运动养生机理、特点和原则 掌握要领

15、 适度 持之以恒,流水不腐,户枢不蠹,运动养生,“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导引,按摩,散步,调气内视,其他方法,运动养生,欲不可绝,欲不可纵,房事禁忌,房中养生方药,房室养生,(四)房室养生,(五)药物养生,1、药物养生的机理 顾护先天、后天 着眼于补虚泻实 意在调理阴阳,“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素问生气通天论,2、药物养生的应用原则 不盲目进补 补勿过偏 辩证进补 盛者宜泻、泻不伤正 用药缓图,3、益寿延年的中药,熟地 人参,坤静,乾运,“阳气虚,非人参不可;阴血虚,非熟地不可”“治世之良药”-张景岳,4、益寿延年的“名方”左归丸(饮)阳中求阴 右归丸(饮)阴中求阳,滋阴

16、益精: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等补阳:鹿角胶、菟丝子,温补肾阳:肉桂、附子、鹿角胶等滋阴:熟地、山萸肉、枸杞、当归等,(六)因时养生,1、因时养生的原则 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春捂秋冻 慎避虚邪,四时养生,“人能依时摄养,故得免其夭枉也”。“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春冻未泮,衣欲上厚下薄,养阳收阴 冬时天地气闭,血气伏藏,人不可作劳出汗发泄阳气,有损于人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四季养生的基本内容,1、精神养生2、起居养生3、饮食养生4、运动养生5、防病保健6、交节前后的自

17、我调养,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春三月,此为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勿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勿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

18、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极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二、外避邪风,1、预防六淫外邪侵袭2、预防情志过激3、预防劳逸过度4、预防饮食起居失节5、预防意外伤害,三、除害灭病,1、消除病原2、消灭传染媒介3、改造致病环境4、控制传染源,第四节 重点人群预防保健,一、老年人养生保健二、妇女养生保健三、儿童保健,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

19、,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今五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

20、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揭示了人类“早衰”的原因,一、老年人保健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2、养老保健,延缓衰老的知识“六大举措”,1、蛋白质2、抗氧化维生素3、抗氧化物4、适量且多样化的运动5、保持心理健康6、忌嗜烟酒,少吃油炸加工食品,3、老年病的防治4、临终关怀5、老年常见病的社区干预措施,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癌症骨关节病老年痴呆,二、妇女保健,1、妇女的生理特点 经 带 胎 产,青春期更年期,2、妇女的各期保健 月经期保健

21、孕期保健 哺乳期保健 更年期保健,三、儿童保健,生理病理儿童与儿科的特点生长发育儿童保健计划免疫儿童营养,1、发病容易,传变迅速2、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小儿的生理特点:,1、脏腑娇嫩,形气未充2、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小儿的病理特点:,纯阳之体,不足于阴,第五节 常见病的中医预防保健,瘟疫冠心病糖尿病肿瘤抑郁症痛风卵巢早衰亚健康的干预,结束语,养生重在生活方式的科学化,并将科学的生活方式积极主动地融入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养生是一种文化。,“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灵枢本神,谢谢!,“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素问上古天真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