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食养食疗学的特点.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65932 上传时间:2023-06-10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3.3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食养食疗学的特点.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中医食养食疗学的特点.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中医食养食疗学的特点.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中医食养食疗学的特点.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9页
中医食养食疗学的特点.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食养食疗学的特点.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食养食疗学的特点.ppt(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食养食疗学,特点原则,特 点,体现以预防为主的思想 注重辨证(质)食治方法 强调食物的四性五味 因人因时因地择食 时时调护脾胃之气 注意饮食禁忌,中华民族在很早就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膳食结构理论将食物中的营养称之谓“精微”物质、“水谷之精气”,“后天之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素问 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 五果为助 五畜为益 五菜为充 气味合而服之 以补精气,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五谷杂粮为主食 果、畜、菜为副 主副比例适当的 饮食结构,一、预防为主的思想,中华民族积累了正确选择食物、合理配用膳食、用食物进行养生防病的丰富经验“以食代药”“药补不如食补”“上工治未病”,二、注重“辨证(质)食治”方

2、法,辨证论治、辨证施膳、辨证食治 辨质施食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疾病的原因、病位、病性,以及邪正关系;,病,证1,证2,内经“虚者补之”,偏虚的体质用具补益作用的食物;“实者泻之”,类似实证的体质用具泻下作用的食物;“寒者热之”,类似寒证的体质用具温热作用的食物;“热者寒之”,类似热证的体质用具寒 凉作用的食物,施食用膳的原则,体质,1、晦涩质:可见肤色晦滞,口唇色暗,眼眶暗黑,肌肤甲错,脉沉涩缓,舌质暗紫。此类型体质可进一步发展为瘀血证,体质,忌:生冷、寒凉食物 宜:活血祛瘀、偏温,体质,2、腻滞质:可见体型肥胖,中脘痞满,舌甜粘,身重,胸满昏睡,脉濡或涩,舌苔

3、腻。此类体质与中医辨证中痰湿证类似,体质,忌:生冷、寒凉、油腻食物 宜:化痰利湿、温阳散寒的食物,苡米、薏米,体质,3、燥红质:可见形弱消瘦,口燥咽干,内热便秘,尿黄短少,少眠心烦,脉细数,舌红少苔。此类型体质与中医辨证中阴虚内热、阳盛内热证类似,体质,忌:温热食物 宜:偏寒凉、具补阴生津、清热凉血,体质,4、迟冷质:可见形体白胖,面色不华,形寒怕冷,唇淡,四肢冷,夜尿清长,脉沉无力,舌质淡胖,边有齿痕。此类体质与中医辨证中阳虚寒证类似,体质,忌:生冷、寒凉食物 宜:温阳散寒,体质,5、倦恍质:可见面色恍白,气短乏力懒言,动辄汗出,月经淡少,脉细无力,舌质淡。此类型体质与中医辨证中气血两虚证类

4、似,体质,忌:生冷、寒凉食物 宜:补益气血,辨质食治辨质施食,三、强调食物的四性五味,四性:寒凉温热温热食物对迟冷质、倦恍质以及寒证、阳虚者适合;寒凉的食物对燥热质以及热证阴虚火旺者适合,食物中属平性较多,故大多可久服长服而不致体质的偏颇 长服寒凉食物可致脾胃虚寒,损及脾阳;长服温热食物可致内热内火炽盛而致燥热、阴虚,脾胃虚寒、体质属迟冷者,过多食用西瓜、蟹类、海蛤类食物而致腹泻、胃脘疼痛阳热亢盛、燥热内盛、阴虚火旺体质病证者,过食温热性质食物如辣椒、狗肉、羊肉等而致口舌生疮、大便秘结,甚至痔疮出血,重视食性寒热平衡,吃寒性食物必需佐配热性食物:如螃蟹属寒性,生姜属热性,吃螃蟹时佐以姜末等,对

5、食物的要求,色、香、味、形养,五味:辛、甘、酸、苦、咸 辛味具行气、行血、发散作用治疗气血阻滞、外邪束表证。如辣椒、胡椒、葱、姜、薄荷等。此类食物多含有辣椒碱,可引起粘膜皮肤的烧灼感,从而反射性地提高体温与血压,甘味具和中、缓急、补益作用治疗虚证、拘急疼痛、脾胃虚寒蜂蜜、饴糖、甘草对金属类毒物有一定的解毒作用,酸味具收敛、固涩、开胃作用治疗汗症、泄泻、遗精如乌梅、山楂、石榴等。此类食物可以增加胃液酸度,抑制病原体的繁殖,有利于促进食欲、消化食物和防止消化道感染,苦味具宣泄、清热、燥湿作用治疗热证、心烦、湿证、咳喘如苦瓜、莴苣、马兰等。此类食物具有消炎、抗菌作用,其中钙、镁含量较高,咸味具散结、

6、软坚作用治疗瘰疬(颈淋巴结核)、痰核、瘿瘤如海带、海蛰、海藻、海蛤壳等此类食物中的钾、钠氧化物、溴化物及碘化物含量较高,素问五脏生成论,多食咸,则脉凝泣(血流不畅)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皮肤不润泽)而毛拔(毛发脱落)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指甲干枯)多食酸,则肉胝肘(变硬皱缩)而唇揭(口唇掀起)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五味调和,不可偏嗜,五味调配1,甘甜之食有补气血、解除肌肉紧张和解毒功能,但多食则易影响食欲;酸味可增加食欲、健脾开胃,且可增加肝脏功能,提高钙磷的吸收率,但过食酸味可损伤胃粘膜而致溃殇发生,影响牙齿的坚固,使消化功能紊乱;,五味调配2,苦味可除湿、利尿,且对肝、肾功能

7、有益,但苦味过浓可抑制味觉神经,导致呕吐恶心辛辣能刺激胃肠蠕动,增加消化液分泌,促进血液循环和机体代谢,但过食辛辣对眼疾、口腔炎及痔疮不利,五味调配3,咸可调味,增加食欲促进水盐代谢,但食咸过量可使水盐代谢紊乱、血容量增加而血压升高,五味调和,相得益彰一味偏嗜,有损健康,个人年龄个人体质个人疾病季节气候地方区域自然环境,四、因人因时因地择食,现代营养学认为婴幼儿、青少年、孕妇、产后、中老年在各年龄阶段都有其特殊的营养要求,应因人制宜制定各自的食养食疗方法及食谱,因人而宜,食疗学家认为食物的产地不同,则食物的性质亦有变化 调疾饮食辨:“南人食米,北人食面,均可滋生气血,长育子孙”各地人群饮食习惯

8、有差异,但只要服食得当,均可滋生气血,因地而宜,食物的时性非常强,如同一谷类,由于播种、收获季节不同,其性质也可不同 各种食物,在一年四季中的营养成分亦可有变化 河蟹在夏季瘦空,而在9、10月份最肥最壮,营养最好,因时而宜,脾胃之气为人“后天之本”食养食疗学家认为,时时注意护养胃气是食物养生主要手段即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五、时时调护脾胃之气,美饮食,养胃气 所谓美者,要在乎生冷勿食,粗硬勿食,勿强食,勿强饮。凡此数端,皆损胃气,非惟致疾,亦乃伤生。,遵生八笺高濂,医说:食不欲急,急则损脾,法当熟嚼令细。唾液具有助消化、抗菌、延缓衰老、消炎、增强免疫、抗癌等多种生物功能,缓嚼慢咽,进食方法上

9、注意保护脾胃之气在饮食性味上也注意佐以甘味调和胃气疾病后期中医多采取甘温补胃气、甘凉养胃阴的方法,保护胃气,寒性体质和病证 宜:热性食物 禁:寒性食物热性体质与病证 宜:寒性食物 禁:热性食物,六、注意饮食禁忌,“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人合一,1、食物与季节的禁忌,春夏为阳气升发之季,不可服食辛辣之物,以致助发,而致内热、内火产生;,春 夏,夏季不可过食油腻,不可贪食生冷,而致脾胃功能失调、内湿中生;,夏 季,秋季燥热过甚,可致口干咽燥、干咳,仍不可过食甘温、辛温之品,而致温热伤阴,使燥热更甚;,秋 季,冬季为封藏之季,过食寒冷则克伐阳气,可致封藏不固、温养失司。因此,冬季禁食过寒。温补之

10、法多在冬令进行,一则可御寒,二则可养精,多用血肉有情之品,冬 季,疾病过程 加重疾病 恢复期 不利于恢复,2.食物与疾病的禁忌,食物,虾蟹等海产品“发物”可加重疾病或引起其他不良反应组胺过敏体质者 过敏反应 轻者引发潮红 头晕、荨麻疹 重者致持续哮喘、休克,过敏性疾病忌虾蟹等海产品,过敏性疾病患者 过敏性哮喘 过敏性鼻炎 荨麻疹 过敏性结肠炎 过敏性紫癫,过敏性疾病忌虾蟹等海产品,过敏体质,钠离子水在体内潴留细胞间液和血容量增加可致组织间水肿 加重血压升高,高血压、水肿患者忌盐,各类心脏病而致的心源性水肿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而致的肾源性水肿肝硬化而致腹水,高血压、水肿患者忌盐,低盐或无盐饮食,

11、代谢性疾病 高脂血症 肥胖症 痛风 糖尿病,代谢性疾病患者忌过剩物质,少吃点,代谢性疾病 高脂血症 肥胖症 痛风 糖尿病,代谢性疾病患者忌过剩物质,与遗传有关,预防!,病应忌酒与脂肪胰腺炎需禁食经期忌冷饮 月经过多、出血时忌热性食物 咳嗽时忌过甜、咸、冷、辣食物 胃脘痛忌酸辣、生冷、硬食物,其他食忌,食物的搭配合理可有协同增效作用,搭配不当,轻则食疗作用被抵消,重则对机体可产生有害作用,3.食物与食物配合的禁忌,大葱忌蜂蜜柿子忌茶白果忌鸡蛋,食物搭配禁忌,鲫鱼忌鹿肉鸭蛋忌鳖甲、李子、桑椹,食物搭配禁忌,雀肉忌猪肝牛奶忌酸果,食物搭配禁忌,药食相忌的原则沈李龙在食物本草会篡日用家钞凡服药,不可杂

12、食肥猪犬肉,油腻羹烩腥臊,陈臭诸物;并不可多食生蒜胡荽生姜诸果,诸滑泄之物。,4、食物与药物配合的禁忌,人参忌萝卜铁剂忌浓茶白术忌桃、李、大蒜,药食禁忌,蜂蜜忌土茯苓半夏、菖蒲忌羊肉,药食禁忌,牛膝忌牛肉商陆、杏仁忌狗肉,药食禁忌,茶含有过多茶单宁、咖啡因可抑制胃液分泌 强烈剌激胃粘膜咖啡因刺激可致神经衰弱、升高血压,引起心绞痛茶叶中成分可影响铁质的吸收,导致缺铁性贫血,浓茶与药物,胃功能失常,消化不良,降低胰岛素的效价酒后服镇静药、抗过敏药会使血压下降,出现脑缺氧和呼吸障碍酒后服阿司匹林易致胃出血酒后服抗高血压和忧郁症的苯胺氧化酶抑制药物,反使血压升高,甚至脑溢血,酒与药物,酒后服利尿药可导致失水和血压降低酒后服呋喃唑酮(痢特灵)、甲硝唑(灭滴灵)、降糖灵,或药后12h内饮酒,可出现“双硫醛样”中毒反应酒可降低苯妥英纳的疗效,酒与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