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差异图解.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176309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52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西文化差异图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中西文化差异图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中西文化差异图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中西文化差异图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中西文化差异图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西文化差异图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文化差异图解.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西文化差异图解,Wtlee 2007.9,左:西方人 右:中国人 1、表达个人观点时,2、生活方式,3、准时,4、人际关系,5、表达愤怒方式,6、排队,7、自我,8、星期日街景,9、聚会,10、餐馆里,11、胃痛时的饮品,12、旅游时,13、审美,14、处理问题方式,15、一日三餐,16、交通工具,17、老人的晚年生活,18、洗澡时间,19、心情与天气,20、领导,21、时尚,22、孩子,23、对待新事物,24、左图是老外心中中国人的形象,右图是中国人想象中的老外的生活。,结论:,汗,狂汗,晕,彻底晕,中美常用口语的异同,“山羊”一词,在汉语里没有什么特殊意义,而goat在英语中却表示“色鬼

2、”的意思。那么“山羊牌闹钟”就变成“色鬼牌闹钟”了。美国人说:Excuse me.原谅我,中国人说,劳您驾。或者借(您的)光。,美国人问:You dont like it,do you?你不喜欢它,是吧?回答:no,I dont like it.不,我不喜欢它。这个不,是指自己。或者,Yes,I like it.这儿就让老中晕乎一下,翻成中文,是,我喜欢它。还是,不,我喜欢他呢?搁着国人怎么说,你不喜欢它,是吧?回答,是,我不喜欢它。这个是,是指对方的意见。或者,不,我喜欢他。这个不,也是针对对方而言。看出区别了吗?老美是以自己为主,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为主。国人以对方为主,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意见

3、为主。两种文化的差异由此可见一斑。,美国人说can I help you?我能帮你什么忙吗?又是以我为主。中国人说,您有什么事吗?又是以你为主。美国人问,您喝点什么?一遍就打住。中国人一定要再问,真的不喝?还是喝点儿吧?美国人讲,我饿极了,可以吃下一匹马。I can eat a horse.中国人讲,我可以吃下一头牛。真牛!比老美牛。美国人一石二鸟,中国人一箭双雕。国人比老美厉害多了。美国人讲 Lucky dog,狗和儿子一样;中国人讲幸运儿。美国人接电话:This is Mr.Wang.中国人:我就是老王。,美国许多事情和中国是倒着的:除了美国是黑夜,中国是白天以外,美国人说good mor

4、ning.好早上。中国人说,早上好。美国人很少用量词:one table,one dog,one horse.中国人说,一张桌子,一条狗,一匹马。要是说,一桌子,一狗,一马,人家马上就说你是外国来的。可要不是在中国长到十岁再来美国,这事儿还真不容易搞清楚。回答提问:中国人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对方的话来确定用“对”或者“不对”。如:“我想你不到20岁,对吗?”“是的,我不到20岁。”(“不,我已经30岁了。”)英语中,对别人的问话,总是依据事实结果的肯定或否定用“Yes”或者“No”。如:“Youre not a student,are you?”“Yes,I am”(“No,I am

5、 not”),亲属称谓: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uncle”和“aunt”,而中文“伯伯、叔叔、舅舅等,姑妈、姨妈等”。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 niece”是不分侄甥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不分堂表、性别。,考虑问题的主体:中国人喜欢以对方为中心,考虑对方的情感。比如:你想买什么?您想借什么书?而英语中,往往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如

6、:Can I help you?What can I do for you?问候用语:中国人打招呼,一般都以对方处境或动向为思维出发点。如:您去哪里?您是上班还是下班?而西方人往往认为这些纯属个人私事,不能随便问。所以他们见面打招呼总是说:HiHello!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night!How are you?Its a lovely day,isnt it?,面对恭维:中国人的传统美德是谦虚谨慎,对别人的恭维和夸奖应是推辞。如:“您的英语讲得真好。”“哪里,哪里,一点也不行。”“菜做得很好吃。”“过奖,过奖,做得不好,请原谅。”美国人从来不过分谦虚,对恭维

7、一般表示谢意,表现出一种自强自信的信念。,请随便:“请随便”是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 还是Please make yourself homely。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Please make yourself athome”的意思。它指的是别人到你家里做客,开门进屋时说的一句客套话,意为“请随便,或象在自己家里一样”。中国人这么做,美国人也这么做。在美语中表示“rather ugly”的意思。把homely 错当为at home。实际上,这两句意思完全不一样。,知识分子和intellectual:很多词典上都把“知识分子”译成“intellectual”。实际上

8、“,知识分子”在汉语里一般包括大学教师、大学生、医生、工程师等一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和从事教育工作的人。但在英语中,intellectual指personwho has or shows good reasoning power(牛津现代高级英汉双解词典),它只包括大学教授等有较高学术地位的人,而不包括普通大学生,所以这个词在使用时比汉语中的“知识分子”范围要小得多。,干部:汉语里的“干部”一词也不能对等译成cadre。美国人一般用official(官员、行政人员)、administrator(行政官员)或functionary(机关人员)。休息室:汉语中的“休息室”,很多人译成rest roo

9、m,这是不妥的。Terry 讲,在美语中rest room 是剧院、大商店或大型建筑物中的一间房子,里面设有厕所、盥洗设备等供顾客、雇员等使用,这也是浴室、厕所的委婉说法。“休息室”应译成lobby 或lounge。大忙人:汉语中的“大忙人”不应译成busybody,因busybody 相当于汉语中“爱管闲事的人”,应译成a very busy person。类似的例子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直线式思维方式:语言是思维的反映,每门语言都代表着一种思维方式,有其独到的特点。汉语里在描述人或物时,往往在中心词前加上一系列的修饰语,如“那个身穿红衣,站在门口和我们英语老师交谈的小女孩”。由此可见,中

10、国人的思维方式是“螺旋式”的。这句译成英语为:The little girl in red who is standing at thedoor talking with our english teacher is Lihong.英美人很直截,先明确小女孩,然后再用介词短语和定语从句加以限制,让人一目了然。由此可见,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式”的。,时态:汉语里没有时态变化,在表示时间时常会用一些时间状语或加“着”、“了”、“过”、“已”等。但在英语中,汉语的时间状语如“现在”、“过去”、“将来”等用时态变化来表示就可以了,完全可以不用再加上at present,in the past,in

11、 the future 等。如:A:目前政府正全力改善税收制度The government is working hard to improve taxation(at present).B:我已经学了很多英语单词。I have learned many english words.,修饰词:中国人学英语很喜欢用very 和kinds 等修饰词。一看到汉语句子里有“十分”、“各种”,就喜欢用very,all kindsof 来表达“各种”。实际上美国人喜欢直接用名词的复数形式来表达“各种”。汉语中用“十分”起强调作用,而英语中恰恰相反,very 减弱了原来形容词的意思。如:A:我们面临的各种问

12、题是复杂的。The problems we are meeting with are complicated.B:他的故事十分乏味。His story is(very)dull.,待客方面:汉语里有句话“死要面子活受罪”。此话一点也不假。如果到老外住处拜访,进屋寒暄之后,老外问:“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drink?”,出于中国人的礼貌,笔者回答“No,thank you.”结果,老外就什么都没给拿,就那么坐着谈。说实在的,当时他自己很难为情。就中国人而言,这种情况会完全相反。不管客人是否想喝,主人都给客人倒杯水或茶,并一再催客人喝,以示礼貌。客人要走时,主人往往劝多玩一会,并主动替客人开门,送出好远,一再说“下次再来,路上小心”等类似的客套话。而老外则不,走时只有一句简单的话“Good bye”,然后客人自己开门回去。让人感到受了冷落。其实,这是两国不同的文化、习俗等原因造成的。当然,在“入乡随俗”的观念冲击下,老外慢慢地也变成“中国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