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安徽乡土地理.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184061 上传时间:2023-06-1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7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安徽乡土地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专题十安徽乡土地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专题十安徽乡土地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专题十安徽乡土地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专题十安徽乡土地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十安徽乡土地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安徽乡土地理.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专题十 安徽乡土地理,一、安徽自然地理特征,1小麦成熟早晚受热量、光照强度、土壤性质、空气湿度、干热风等因素影响。右图是安徽部分地区小麦收割等日线分布图。结合材料和示意图,回答(1)(3)题。(1)导致安徽小麦收割日期自南向北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地形 B纬度 C土壤肥力 D降水,(2)导致Q地小麦收割较晚的原因可能是()A选择了生长期长、产量高的小麦品种B土壤肥力低,小麦生长缓慢C地势低洼,光照不足D地下水位高,空气湿度大,小麦成熟期长(3)导致P地小麦收割较早的原因不可能的是()A品种的原因B受干热风的影响C地形与土壤D在成熟期化肥、除草剂的大量使用,解析:第(1)题,南北变化是受热量的

2、影响,即纬度因素。第(2)题,紧临长江,地势低,地下水位高,空气湿度大,生长期长,小麦产量高。第(3)题,成熟期化肥的使用会使小麦返青,成熟减缓;与除草剂使用无关。答案:(1)B(2)D(3)D,1位置:安徽省位于中国东南部,是中国东部襟江近海 的内陆省份,安徽跨长江、淮河中下游,以 长江、淮河为界,形成了淮北、江淮、江南 三大地域。东连江苏、浙江,西接湖北、河南,南邻江西,北靠山东。2地形:(1)全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形地貌南北迥异,复杂多 样。长江、淮河横贯省境,将全省划分为淮北平原、江淮丘陵和皖 南山区三大自然区域。淮河以北,地势坦荡辽阔,为华北平原的一 部分;(2)江淮之间西部为大

3、别山区,东部为丘陵地形;长江两岸 地势低平,河湖交错,平畴沃野,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皖南山 区层峦叠峰,峰奇岭峻,以山地丘陵为主。,3河流和湖泊:主要有长江、淮河、新安江和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 湖。4气候:地处暖温带过渡地区,以淮河为分界线,北部属暖温带半湿润 季风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主要特征是气候温和,日照 充足,季风明显,四季分明。5资源:(1)土地资源。全省耕地面积408万公顷,土地肥沃,适宜各种 农作物生长。(2)水资源。全省水资源总量约680亿立方米。全省重要的水利工程为 淠史杭灌溉工程,驷马山引江灌溉工程。,(3)动植物资源。全省林业用地4.18万平方公里,占12%,

4、全省植物种类丰富,共有木本植物1 300余种,草本植物约2100余种,动物约500余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以扬子鳄、白鳍豚最为珍贵。(4)矿产资源。安徽省是矿产资源大省,矿产种类较全,储量丰富。全省已发现有用矿种130余种,已探明储量的有67种。其中煤、铁、铜、硫、明矾石为五大优势矿产。,二、安徽人文地理特征,2根据我国某省区的相关材料,回答下列各题:,(1)上图为我国某省区图,比较该省甲河以南和以北地区自然条件与农业生产的差异。,答案:,(2)结合下表指出A地区农业生产最容易导致的生态问题,并分析A地区该生态问题所造成的危害比B地区(位于黄土高原)大的原因。,答案:生态问题:水土流

5、失。原因:A地区比B地区人均土地少,单位面积土地产量高,造成经济损失大;土层薄,山地石质容易裸露,土壤恢复困难。,(3)图一为A地区土地垂直分布与土地利用状况图,图二为A地区农村生活能源构成图,试分析应如何促进A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图一,图二,答案:走立体农业道路,发展多种经营,系列开发优势资源;退耕还林(封山育林);开发新炭林和沼气,解决农村能源问题。,解析:淮河是我国重要的自然地理界线。南部低山丘陵可发生水土流失现象,要合理利用低山丘陵发展经济,防止沙土流失的发生;北部以平原为主,粮田集中连片分布。南北的热量条件(气候类型)不同,作物熟制上有差异。,1人口、城市 2009年,全省人口出

6、生率为13.07,比上年上升0.02个千分点;死亡 率为6.6,与上年持平;自然增长率6.47,上升0.02个千分点。年 末全省户籍人口6 794.5万人,比上年增加53.7万人;常住人口6 131万 人,减少4万人。安徽省会合肥市,共有17地级市,5县级市,44市辖 区,56县。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42.1%,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2经济 2009年,全省实现生产总值(GDP)10 052.9亿元,成为GDP万亿元俱 乐部第十四个成员。比上年增长12.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 值1 495.6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4 902.8亿元,增长 16.8%;第三产业增加值365

7、4.5亿元,增长11.1%。三大产业结构为 14.948.836.3。2009年,全省全年进出口总额156.4亿美元,比上年下降22.5%。其 中,出口88.9亿美元,下降21.8%;进口67.5亿美元,下降23.5%。,(1)经济发展优势安徽襟江带淮,吴头楚尾,承东启西,是长江三角洲地区无缝对接的纵深腹地。基于各区域资源分布的不同及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存在差异性。多年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加快推进,经济地理的内容较过去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业强省、东向发展、融入长三角等等,促进了安徽经济地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度调整,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的重新定位。(2)安徽经

8、济地理新变局:合淮同城、滁马向东、芜安跨江安徽经济地理新的变局,主要考量是:合淮同城,滁马向东,芜安跨江。合淮同城,虽是合肥市区与淮南市区之间的城市合作,但意味着淮南地区南下,划入皖中地区。滁马向东,指的是安徽环南京地区的滁州、马鞍山等地东向发展,融入南京都市圈,并明确为皖东地区。芜安跨江,指的是芜湖、安庆两地,由沿江变成跨江。,(3)安徽经济发展前景安徽省制造业发展和区域布局“一极”:充分发挥合肥市产业基础好、科技资源丰富等优势,大力提升汽车、机械装备、信息家电、橡塑制品、化工等产业层次,壮大综合实力,打造合肥制造业增长极,带动巢湖、六安等周边地区制造业发展。“两带”:即建成沿江、沿淮两大产

9、业带。沿江地区按照率先融入长三角为指向,加大开发、开放力度,建设沿江城市带,努力提升汽车、钢铁、有色金属、建材、机械装备、化工、轻纺等产业集聚和辐射功能,形成以马芜铜宜为主导的制造业产业带。沿淮地区加大资源开发力度,突出发展煤化工和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加快构筑“两淮一蚌”重化工业走廊,形成沿淮产业带。皖南、皖西地区要充分发挥生态、农副产品和矿产等资源优势,以培育龙头企业和产业集群为重点,加快资源开发利用。加强与苏浙毗邻地区的产业对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特色产业集聚。,(4)综合交通体系全省交通以干线铁路、高速公路、主要航道和重点机场为骨架,已初步形成综合交通网。京沪铁路、陇海铁路、宁西铁

10、路运量巨大,京沪高铁正在建设中;以合肥为中心的省内陆地交通十分完善;水运集中在长江、淮河及南方河湖上。,3.自然灾害 安徽省地处南北过渡带,年际间气候变化大,加上长江、淮河流域地 势低洼、生态恶化,造成自然灾害发生频度高、地域广、危害大。“三年一旱,四年一涝,旱多于涝,涝重于旱”,是安徽省大部分地区 旱涝灾害的真实写照。安徽省自然灾害的种类主要有洪涝、干旱、干 热风、高温热害、低温冷(冻)害、冰雹、龙卷风、动植物暴发性病虫 害等。灾害严重时,连续几年或同一年内几种自然灾害同时或交替发 生,对人民生命财产破坏性极大。,三、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江经济地带是

11、兼顾自然地理、人文脉络、经济区的整体功 能和行政区的完整性等诸多因素的一种经济区形式。图为长江经济地 带空间结构示意图。,材料二长江上游区域各大城市的等级体系,(1)简要说出长江经济地带空间结构中的主轴与辅轴的分布规律。(2)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沪宁杭工业基地,是长江经济地带上最重要的经济区域。说明该工业基地的区位条件。(3)长江上游区域的各大城市服务功能差异明显,简要分析重庆市发展成为本区域中心城市的条件。(4)简要分析皖江城市带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的优势条件。解析:本题综合考查了长江沿岸经济带的发展条件和区位优势情况。以上海、南京、杭州为中心的沪宁杭地区、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地区、以重庆

12、为中心的西部地区是三大经济核心体,以这三个基地为中心点,辐射长江沿岸其他地区,形成具有一定产业联系、区域协作的长江经济带。皖江位于沪宁杭和华中工业基地的中间地段,许多地区位于长三角辐射圈范围内,具有较好的区位条件,同时本地区的产业基础、劳动力资源等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可能。,答案:(1)主轴沿长江干流分布,辅轴沿铁路(或沪杭浙赣一湘黔贵昆线)分布。(2)有利条件:水源充足;地形平坦;水陆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工农业基础好;技术力量雄厚;工业协作条件好;市场广阔;地理位置优越。不利条件:能源、资源缺乏;污染严重;用地紧张。(3)地处长江上游区域中心,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交通枢纽,有利于得到周围广大

13、地区原材料、劳动力、农产品供应和广大市场;面积、人口、GDP规模最大,城市级别最高。(4)位于长三角产业辐射区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劳动力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科技水平较高,为产业发展和升级提供保证;承东启西,是联系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纽带;有一定的产业基础和区内协作能力。,皖江城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地理特征及发展方向1位置范围:皖江城市带包括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安庆、池 州、巢湖、滁州、宣城九市,以及六安市的金安区和舒城县,共59个 县(市、区)。由于紧邻我国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主要城市都在长三 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因此,皖江城市带又被称为承接长三角产业 转移的“桥头堡”。

14、2区位优势:皖江城市带在区位优势、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环境承 载、内需拉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皖江城市带的主要城市都在长三角经济区的辐射半径内,是长三角 向中部地区转移产业的最近区域。,皖江城市带具有突出的资源要素比较优势。皖江城市带岸线资源丰富,一级和二级岸线总长近300公里,占总岸线的近四成,特别是巢湖、安庆、池州等地分别拥有数十公里的深水宜港岸线,具备发展重化工业的环境资源。(2)皖江城市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大量的熟练产业工人,劳动力平均成本低可以有效吸引并承接未来来自长三角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同时,安徽全省70%的科教资源在这里集中,能够为产业转移和升级提

15、供强有力的人才和科技支撑。皖江城市带还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和综合配套能力。(3)皖江城市带在内需拉动方面也具有优势,是国家启动内需的重点区域。无论是国内生产总值还是社会消费额,安徽及周边地区在全国占很大比重,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3“一轴双核两翼”: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依托现有的产业基 础,继续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在空间布局上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以合肥和芜湖两市为“双核”,以滁州和宣城两市为“两翼”,构筑“一轴 双核两翼”产业分布的新格局。4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立足安徽,依托皖江,融入长三角,联结中 西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不断探索科学发展新途径,努力构建区域分 工合作、互动发展新格局,加快建设长三角拓展发展空间的优选区、长 江经济带协调发展的战略支点和引领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5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意义:首先,设立示范区,是顺应国内外产业转移新趋势,建立承接产业转移新模式的客观需 要。其次,设立示范区,是加快中部地区崛起,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的重要途径。第三,设立示范区,是更好地发挥皖江城市带综合优 势,推动安徽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要求。另外,设立示范区,是应 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保持全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大举 措。,点击此处进入 高考冲刺演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