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病因与发病.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病因与发病.ppt(8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医病因与发病 共和县中医院 杨志明,病因,病因的概念致病因素破坏人体阴阳相对平衡状态而引起疾病的原因。病因的分类宋代 陈言的三因学说 外因:六淫邪气内因:情志所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当不内外因:跌仆金刃、虫兽所伤、痰饮、瘀血、结石,中医病因学的特点,-整体观-辨证求因:以病证的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疾病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依据的方法。,研究病因的方法,类比法:症状体征.自然界事物.联系比较.询问法:询问发病经过.有关情况.推病因.辨证求因法:分折症状体征.推求病因.直接观察法:凭经验.将疾病与环境联系.,发病,正气 人体内提供的能完成各种机能活动及祛邪抗病、修复损伤的物质。(
2、1)抵御外邪入侵(2)祛邪外出(3)修复调节能力(4)维持脏腑经络的机能活动邪气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邪气是发病的主要条件,外感病因,外感病因:是指来自外部环境中,从肌肤或口、鼻而入,引起外感病的致病因素。其致病具有发病较急的特点,大致可分为“六淫”和“疠气”两类。,第一节 外感病因六淫,一、六淫的概念及共同致病特点(一)六淫的基本概念(二)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一)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六气”风、寒、暑、湿、燥、火(热)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气候变化及类型,其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当其在正常范围内的更替或重复变化时,被称作“六气”。六气
3、没有致病性。,六气变为六淫的条件(“六淫”的相对性)变化骤剧气候异常变化 非其时而有其气 时、气失序 有其时而非其气 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机体反应性 发病 气候并非异常变化 自我调节能力下降个体正气不足 不能适应气候变化疾病,“六淫”的概念具有相对性,这是因为“六气”为天人相应,而“六淫”为是天人失应,而界定“六气”与“六淫”的关键在于机体是否发病。,(二)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1、外感性2、季节性3、地域性4、相兼性5、转化性,1、外感性:邪气来源于外界 1)途径:邪从肌表、口鼻而入 2)症状特点浅在、肌表症状:恶寒发热,鼻塞,咽痛 2、季节性:邪气与季节有关:春天风邪;冬天寒邪;夏天暑邪;长夏
4、湿邪;秋天燥邪3、地域性:与居住地区和环境有关 西北高原寒邪致病 东南沿海湿热邪气致病 久居潮湿湿邪致病4、相兼性:常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同时侵犯人体。5、转化性:六淫致病在一定条件下,其证候可发生转化。,二、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一)风邪,凡致病具有善动不居、轻扬开泄等特性的外邪称风邪。,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2)风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风为百病之长,(1)风为阳邪,轻扬开泄,易袭阳位,其质轻阳邪 浮而上扬 主动 腠理疏松 恶风其性开泄 汗孔开张 汗液外泄 头面:头痛阳位 项背:项背强 肌肤:恶风 肺:咳嗽“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伤于风者,上先
5、受之。,(2)风善行而数(shuo)变,“善行”,指风邪具有善动不居、行无定处的特点。致病特点:病位游移,行无定处典型病证:风瘾疹/“痹证”(“行痹”、“风痹”)。“数变”,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迅速、变幻无常及传变较快的特性。如风瘾疹之突发;风中头面部之突发口眼喎斜等。发病急、变化快 破伤风发病急;皮疹此起彼伏(变化快);素问风论说:“风者,善行而数变。”,(3)风性主动,自然界的风为大气流动所致,具在极强流动性,常致物体动摇。动摇之状:眩晕、抽搐 上视风动 项强 物移之状口眼喎斜 角弓反张“风性主动”,“诸暴强直,皆属于风”,风为百病之长,长,始也。风邪为先导,诸邪易乘虚而入风邪致病的多发性和
6、广泛性故风邪被称为“百病之长”。甚至古人以风邪来统称外感病邪。,(二)寒邪,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结、收引等特性的外邪,称寒邪。,伤寒与中寒,寒邪致病有伤寒、中寒之别。伤寒:伤于肌表,郁遏卫阳 脾胃中寒 直中于里,损及脏腑阳气 心肾平素机体阳气不足之人,最易感受寒邪。,2、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寒性凝滞寒性收引,(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为阴气盛的表现,故其性属阴,故为阴邪。正常状态时:阳气制约阴气异常状态时:不足以驱除寒邪 寒象阴寒偏盛 机体的阳气 遏制或耗伤 机能,温煦气化,寒伤阳气,所以感受寒邪,最易损伤人体阳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胜则寒”,“阴胜则阳
7、病”。伤寒:肌表,卫阳被遏:恶寒寒 脾胃:脾阳受损:脘腹冷痛,呕吐,腹泻 直中 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精神萎靡,脉微细等症。,凝,指凝结;滞,指阻滞不通。寒能致物凝结,寒邪犯人,则致人体气血津液凝滞而运行不畅,甚或不通,疼痛是寒邪致病的重要表现。寒性凝滞致血脉不通与寒性伤阳密切相关。,(2)寒性凝滞,寒性收引,(三)湿邪,凡致病具有重浊、粘滞、趋下等特性的外邪,称湿邪。,湿为长夏主气。长夏为夏历六月,或夏至到立秋这一段时间。但由于地区的差异,故起止时间及持续日数则因地而异。,“收引”,有收缩牵引之意。气机收敛:气滞腠理汗孔缩闭,卫阳被郁:恶寒发热、无汗
8、寒邪经络、关节、筋脉紧缩:肢体挛急屈伸不利或冷厥不仁 气血凝滞 血脉 头身疼痛,脉紧 血脉挛缩素问举痛论说:“寒则气收”,“寒气客于脉外则脉寒,脉寒则缩蜷,缩蜷则脉绌 急,绌急则外引小络,故卒然而痛。,2、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2)湿性重浊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1)湿为阴邪,易损伤阳气,阻遏气机,湿与水同类,由水所化,故为阴邪。脏腑 聚湿邪(有形)经络 气机阻滞 痰 关节 血瘀 胸膈 脾胃 下焦 关节胸闷 呕吐,脘腹痞胀 小便短涩 关节肿胀不利 便溏下利不爽,损(遏)伤阳气,湿为阴邪,阴盛则阳病,所以湿邪侵犯机体,最易伤阳,但其伤阳,以困遏损伤为主
9、,特别容易遏伤脾阳。其一,脾湿同类,均属土,同类易相招;其二,脾性恶湿而喜燥,湿易犯所恶之脏;其三,脾主运化水湿,得阳始运。因此,湿邪外感,最易犯脾,遏伤脾阳,导致脾阳不振,运化无权,发为腹泻、水肿、腹部胀满而不思饮食等。,(2)湿性重浊,“重”,有沉重、重着之意。湿:有形质重 头昏沉重如裹布帛,症状沉重感 体四肢困重如负重物阳气困遏清阳不展 病位重着不移 关节疼痛重着固定不移(“湿痹”、“着痹”),“浊”,有秽浊、污浊之意。湿邪秽浊,其为病,常致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洁或出现各种秽浊症状,面垢(gou)眵(chi)多,苔腻。湿疹浸淫,破溃流水。大便溏泄或下痢粘液脓血。小便浑浊。妇女白带量多等。
10、,湿性粘滞一是指症状的粘滞性二是病理过程的粘滞性祛湿棘手,难以速去,有望缓图。,湿性趋下,易袭阴位,“阴位”,指腰以下的部位。湿性类水,水质沉趋下,故湿邪为病,或起于下部,或以下部症状突出。如妇女带下、小便混浊、泄泻下痢、阴部湿疹,水肿以下肢为显等。故 问太阴阳明论说:“伤于湿者,下先受之。”,(四)燥邪,凡致病有干燥、收敛等特性的外邪,称燥邪。,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性干 体表:皮肤、毛发:皮肤干燥吸水 甚或开裂 头面官窍:口、鼻干燥、咽干口渴 两目干涩 脏腑:小便短少 大便干结,燥易伤肺,口鼻(鼻为肺窍)燥邪 肺 皮毛(肺之外
11、合)耗伤 宣发肃降 失清润 肺津 干咳少痰,痰液胶粘难咳 大肠津伤 痰中带血,喘息胸痛 大便干结,(五)火(热)邪,凡致病具有炎热升腾等特性的外邪,称火邪。,火、热、温火有内外之别:,君火 人身之阳气。少火 内火相火“少火生气”壮火:病理之火。“壮火食气”火 外火:即外感热邪。,热可由外来,也可内生,常火热并称。温只讲外感。热势程度为:“温为热之渐,火为热之极”“六气皆从火化”(化热化火),温无此说法。火一般指局部热盛,热多指全身有热。,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火热为阳邪,其性趋(炎)上火易扰乱心神火易伤津耗气火易生风动血火易致疮,火热为阳邪,其性趋(炎)上,燔灼 亢奋火热之邪 躁动 阳邪 口舌
12、生疮 升腾 牙龈肿痛 上炎:头面部的火热症状突出 目赤肿痛 高热 咽喉肿痛阳偏盛 产热增加:火热征象 恶热 面红“阳胜则热”肌肤灼热 小便短赤,易扰乱心神,火热,通于,心,躁动,心神失宁,轻:心烦、失眠。狂躁 重:神昏谵语,火易伤津耗气,火为阳邪,具有烧灼蒸迫之性。烧灼津液火邪 伤津 蒸迫津液 汗出 阳气机能亢奋 口渴喜饮、咽干舌燥、产热过多 小便短赤、大便燥结耗气:少气懒言、疲乏无力 阳虚、亡阳,火易生风动血,火热可引起如风之“动症”,故谓之“生风”。躁扰 火热 肝 肝阳亢逆变动 燔灼劫伤 肝经之阴津 四肢抽搐 筋脉失濡 风 目 睛上视“热极生风”颈项强直 角弓反张,脉道扩张火性急迫 血流迫
13、疾 出血 灼伤脉络 发病急 传变速 故“生风”及“动血”都很急速。,火易致疮疡,入于火热 血分 结聚局部 气血壅聚不散 败血腐肉灼肉坏血 痈肿疮疡 红肿热痛 局部 化脓溃烂,暑邪,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暑邪致病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发生于夏至以后,立秋以前。暑邪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其在天为热,在地为火,其性为暑。”,暑邪的性质和致病的特点,(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2)暑性升散,扰神伤津耗气(3)暑多挟湿,暑与火热伤津耗气比较,暑邪较之火热之邪,均易伤津耗气,但机理不尽相同。,(3)暑多挟湿,暑天既热且湿,热蒸湿动,湿热弥漫于空间,故暑邪致病,常易兼挟湿邪为患。其临床
14、表现除发热、烦渴等外,还可见四肢困倦、胸闷呕恶、不思饮食、大便溏泄不爽等湿阻症状。,疠 气,疠气以其“为病颇重”、“如有鬼厉之气”而名。,一、疠气的基本概念,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邪。“疫毒”、“疫气”、“毒气”、“乖(guai)戾(li)之气”、“戾气”、“时行疫气”、“杂气”等名称。由疠气所致的疾病称为“疫疠”、“瘟病”、“瘟疫”、“疫病”。,疠气与六淫的异同,这一类致病因素由于是从口鼻或肌肤侵入人体,故与六淫均属外感病因。但其性质和特点又与六淫明显不同,表现在五个方面:一、疠气的孽生及存在与季节气候无确定的对应关系,不同于六淫可以直接感受或观测到,住住来而不知,感而不觉;二、其致病
15、具有强烈的传染性;三、病变的发生及传变与机体正气强弱无关;四、病邪所致病理变化不会发生相互转化;五、发病骤急且病势险恶。,疠气与现代传染病的关系,疠气所致疾病包括大头瘟(腺鼠疫)、虾蟆瘟、疫痢、烂喉痧、天花、霍乱等,实际上包括了现代许多传染病和烈性传染病。,二、疠气的致病的特点,(1)发病急骤,病情危笃,疠气,脏腑气血,高热,多属热毒,生风,动血,扰神,剧烈吐泻,伤津,耗气,耗血,发病急骤,来势凶猛,骤然,变化多端,(2)传染性强,易于流行,疠气,脏腑气血,发病,空气,食物,其他,传染,小范围,散发,大面积,流行,(3)一气一病,病状相似,某种疠气,脏腑经络,特异性,致病特点,病变规律,临床特
16、征,年龄,性别,(一)流行的原因,疠气肆虐而致疫疠流行的因素很多,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流行的原因,气候因素,久旱、酷热、洪涝、湿雾、瘴气等,环境及饮食因素,严重的环境污染,毒气外泄,空气、水源及食物,蚊虫叮咬,疫病,隔离防疫措施,社会因素,政府对卫生工作的态度,社会医疗保障制度及医疗条件,民族素质及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社会变故所致战乱、灾荒,第二节 内伤病因,七情饮食失宜劳逸失当,七情,七情的概念:喜怒思忧悲恐惊七种情志的正常变化,是人体正常的情神状态表现。“内伤七情”的概念 突然或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人体生理活动的调节范围,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导致疾病的发生,此时的七情,称为内伤
17、七情。包括喜、怒、悲、思、忧、恐、惊,七情与内脏气血的关系,情志活动是五脏功能的反应,而脏腑功能活动主要依赖气的温煦、推动和血的濡养。不同的情志的变化,对脏腑有不同的影响,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五志脏腑气血的变化,也会影响情志的变化,如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怒,不足则恐”。灵枢本神:“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七情的致病特点,1、直接伤及内脏 七情皆从心发(心藏神)七情变化心影响相应的五脏(1)七情活动的物质基础是五脏的精气血;(2)七情与五脏具有相互对应关系 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志为(思),肾志为(恐),肺志为(悲)(3)正常的七情
18、变化,有助于脏腑功能活动和气血调畅(4)异常的七情则损伤相应的脏腑,并引起气血逆乱 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悲伤(肺),七情,2、影响脏腑气机气机紊乱(1)怒则气上肝气上逆头胀而痛,面红目赤、或呕血,甚则昏厥卒倒。(2)缓解紧张情绪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使营卫通利,心情舒畅。心气涣散暴喜过度心气涣散神不守舍,出现精神不能集中,甚则失神狂乱等症。(3)悲则气消肺气耗伤气短、神疲、咳嗽(4)惊则气乱心气紊乱心悸、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惊恐不安(5)恐则气下肾气不固二便失禁 恐惧不解伤肾精骨酸痿厥、遗精等症(6)思则气结脾气郁结脾失健运纳呆、脘腹胀满、便溏,七情,
19、3、情志异常波动,可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高血压病的患者,若遇事恼怒,肝阳暴张,血压可以迅速升高,发生眩晕,甚至突然昏厥,或昏仆不语,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心脏病患者,亦常因情志波动而使病情加重或迅速恶化。,过饱 脾胃损伤 过饥 气血两虚 饮食不洁:生熟不分、不良卫生习惯 寒:月经痛、月经不调 饮食偏嗜 热:痔疮、出血,饮食失宜,饮食不节,饮食不节,过饥摄食不足,气血生化之源缺乏,得不到足够的营养补充。久之则气血衰少,正气虚弱,抵抗力降低,也易继发其它病证。饮食过饱摄入过量,久则营养过剩,出现肥胖症;若暴饮暴食,超过脾胃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可导致饮食物阻滞,脾胃损伤,出现脘腹胀满、嗳腐泛酸、厌食、
20、吐泻等食伤脾胃病证,“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过食肥某厚味,则易于化生内热,甚至引起痈疽疮毒等病症。,饮食不洁,病原物入胃,易引起多种胃肠道病变,出现腹痛、痢疾等。引起寄生虫病,如蛔虫、蛲虫、寸白虫等。进食有毒物,常出现剧烈腹痛、吐泻等中毒症状,重者可出现昏迷或死亡。,饮食,饮食偏嗜 1、五味偏嗜-精神气血都由五味所资生。五味与五脏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偏嗜日久伤及相应的五脏,过食甘伤(脾),过食咸伤(肾)2、寒热偏嗜(1)过食寒凉之品脾胃阳气损伤,寒湿内生腹部冷痛,泄泻。(2)过食辛温燥热之品胃肠积热口臭,腹满胀痛,便秘,或痔疮下血。3、偏嗜饮酒 饮酒过量湿热内生,损伤脾
21、胃脘腹胀满,口苦口腻。,劳逸,劳力:耗伤机体之气气虚 过劳 劳神:心脾损伤 房劳:肾的精气损伤 过逸:气血流通不畅 肥胖 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减退心脾肺功能低下为主心悸、纳少、气短、动则气短汗出,过劳,劳力过度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劳则气耗,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神过度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又为情志致病因素之一。房劳过度性生活不节,房事过度。肾藏精,主封藏,不宜过度耗泄,房事过频则肾精耗伤,临床常现肾精亏虚病证。,过度安逸,人体需要适当的活动,气血才能流畅。过度安闲,长期不运动,使人体气血不畅,可出现食少乏力,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
22、气喘及汗出等,或继发它病。久卧伤气。,第三节 其他病因,一、外伤及虫兽伤及皮肤、肌肉、筋骨甚至内脏,引起出血、肿痛,筋骨骨折或脱臼等症,甚至危及生命。二、致病病理产物:痰饮、淤血、结石。,可致病的病理产物,1、病理产物的概念 人体在发病过程中,因为脏腑功能的失调,而又产生的一些不利于脏腑气血活动的有害物质。2、病理产物病因的概念 病理产物导致脏腑气血失调,而形成新的病证时,则成为病因。3、病理产物性病因的分类 水湿痰饮、瘀血、结石,痰饮,有形之痰 痰:稠厚痰饮 无形之痰 饮:清稀 痰饮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是津液在体内停滞而成。湿聚水饮痰,痰饮,有形之痰饮与无形之痰饮的概念(1)
23、有形之痰:视之可见,触之可及,闻之有声之痰饮,多停于肺,如咳嗽咯痰,喉中气道痰鸣。(2)无形之痰:视之不见,触之难及,闻之无声,但表现出痰饮在致病过程中常见的一些临床表现,如头晕、舌苔腻、痰核,所以仍可确定为痰饮病证。,痰饮,3、痰饮的形成(1)形成的主要因素 六淫,疫疠,内伤七情,饮食劳逸(2)痰饮形成与脏腑的关系 肺、脾、肾、肝、三焦、膀胱(3)痰饮侵犯的部位 随气升降流行,内而脏腑,外致筋骨皮肉,痰饮,4、痰饮的致病特点:(1)阻滞气机,阻碍气血 痰饮停肺肺气失于宣降咳喘 痰饮停于胃脾胃气机阻滞脘腹胀满、呕吐、便溏 痰饮阻于经络气血运行不畅麻木,屈伸不利,半身不遂(2)致病广泛,变化多端
24、 1)水饮逆于上眩晕 2)水湿注于下足肿 3)饮停于肺(支饮)咳喘 4)饮停于胸胁(悬饮)胸胁疼痛,咳唾加剧,痰饮,5)痰结于皮下经络痰核 6)痰结于咽喉(梅核气)咽中如有物梗 7)饮停于胃胃脘胀满,胃中有振水音(3)病势缠绵,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癫痫、瘿瘤、痰核痰湿所致(4)易扰乱神明 痰迷心窍痴呆、癫证 痰火扰心失眠、易怒(5)多见滑腻苔,瘀血,气虚 气滞形成 血寒 血热 疼痛表现 肿块 出血,淤血,1、瘀血的基本概念:脉内血液运行不畅而致血液停滞,或离经之血积于体内不能及时消散之蓄血。2、瘀血的形成(1)气滞、寒邪、气虚、痰湿血行不畅瘀血(2)热邪耗伤血中津液血行不畅瘀血(3)气虚、热邪、外伤出血停于体内瘀血 气虚无力行血致瘀,气虚不能统摄出血致瘀:补气摄血,黄芪、当归、阿胶 气滞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配合理气 药,如郁金、川芎、香附 血寒寒性凝滞:温里药,如肉桂、艾叶,淤血,血热煎熬津液成瘀,血热妄行出血留瘀:清热凉血,如丹皮、赤芍 外伤直接引起瘀血:三七、云南白药 出血:离经之血未除,过用寒凉:既能活血又能止血,如蒲黄、三七 3、瘀血的致病特点:疼痛固定不移、刺痛 肿块固定不移、质硬 出血血色紫暗或有血块 紫绀面,口唇,爪甲 舌质紫暗 脉涩或结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