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围魏救赵》.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188010 上传时间:2023-06-12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1.1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围魏救赵》.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围魏救赵》.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围魏救赵》.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围魏救赵》.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围魏救赵》.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围魏救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五年级语文下册第30课《围魏救赵》.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围魏救赵,原指战国时齐军用围攻魏国的方法,迫使魏国撤回攻赵部队而使赵国得救。后指袭击敌人后方的据点以迫使进攻之敌撤退的战术。,事件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是讲战国时期齐国与魏国的桂陵之战。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欲释失中山的旧恨,便派大将庞涓前去攻打。这中山原本是东周时期魏国北邻的小国被魏国收服,后来赵国乘魏国国丧伺机将中山强占了,魏将庞涓认为中山不过弹丸之地,距离赵国又很近,不若直打赵国都城邯郸,既解旧恨又一举双得。魏王从之,欣欣然似霸业从此开始,即拨五百战车以庞涓为将,直奔赵国围了赵国都城邯郸。赵王急难中只好求救于齐国,并许诺解围后以中山相赠。,孙膑,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

2、。今山东鄄城人,汉族。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61cm,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膑刑(即挖去膝盖骨),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本名不详,人称为孙膑,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山东省临沂银雀山出土残简,有一万一千余字。,孙膑故居,围魏救赵,田忌依孙膑的计策而行。果然,魏军离开邯郸,归路中又陷伏击与齐战于桂陵(桂陵之战),魏部卒长途疲惫,溃不成军,庞涓勉强收拾残部,退回大梁,齐师大胜,赵国之围遂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围魏救赵”的故事。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

3、败遂。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自学提示一:,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拼读本课生字,读读文中的生字新词。勾出文中的四字词,读一读,试着理解词意。,y b yng di 逸 痹 佯 怠 jin hung ku ku 兼 惶 盔 溃,安逸 麻痹 佯装 怠慢,兼顾 惶恐不安 盔甲 崩溃,所向披靡 势如破竹 惊慌失措 乘虚而入 人心惶惶 士气低落 精疲力竭 稳操胜券 丢盔弃甲 溃不成军 落荒而逃 以逸待劳日夜兼程 措手不及 天罗地网 大获全胜 危在旦夕 胸有成竹严严实实 乘胜追击 急急忙忙,():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待来攻

4、的敌人疲劳后,给予迎头痛击。():形容像劈竹子一样,劈开上端之后,底下随着刀刃分开。形容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指危险就在眼前。():比喻做事之前已有通盘的考虑。():趁着某些虚弱的地方而侵入。():():指魏军大败时的惨状。,以逸待劳,势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虚而入,所向披靡,比喻力量所到之处,一切障碍全被扫除,溃不成军,():指有绝对的把握取得胜利。():白天和黑夜都在赶路。():形容惊慌恐惧,不知如何办是好。():比喻对敌人、逃犯等设下的严密包围。():形容非常疲乏,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临时来不及应付。():形容打败仗后狼狈逃跑的情形。,稳操胜券,日夜兼程,惊慌失措,天罗地

5、网,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丢盔弃甲,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并自主完成下列习题。(1)、文中涉及的国家有()、()、()。,魏国,齐国,赵国,围魏救赵,涉及人物齐:齐威王、田忌、孙膑魏:庞涓、魏王赵:赵国国君,(2)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战国时期,魏国攻打赵国,赵向齐国求救,齐王派田忌、孙膑出征,他们围魏救赵,最终解救了赵国之危。,(3)根据本文叙述,试着把课文分成四部分,并把括号中的内容补充完整。(赵国被围,向齐国求救)()()(孙膑设伏,齐军大胜)。,田孙商议、直取大梁,佯攻襄陵、围魏救赵,1-2,3-8,9-12,13-14,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

6、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反映了魏国强大的兵力。,原因:,返回,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结果:,返回,反映了围魏救赵这一策略的成功。,魏国将军庞涓率领八万精兵出征赵国,一路所向披靡,势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赵国都城邯郸,把一个小小的邯郸城围得严严实实。,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原因:,结果:,为什么所向披靡的魏军会落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返回,1.田忌打算(),2.孙膑反对,理由是(),3.孙膑对自己的计谋有多少胜算,从哪儿看出来的?(),4.“乘虚而入”魏国“虚”在哪里?,5.由此看出孙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直奔大梁,去救赵国

7、,不等我们赶到,邯郸就会失守,,你这样做又有什么用呢?,胸有成竹,魏国集中全国的主力去打邯郸,自己的都城大梁却只剩下了一些老弱残兵。,善于分析,因势利导,反映了孙膑避实就虚的策略。,田孙商议 直取大梁 光说不练假把式,让我们来看看那孙膑的计谋管用吗?请同学们自读912自然段,然后交流。,孙膑的计谋是如何实施的呢?(先干什么,为什么?然后干什么;最后干什么,为什么?),先故意派两个无名将领佯攻襄陵,麻痹庞涓。,然后主力直奔大梁。,最后桂陵设伏。因为此地通往魏国的交通要道,地势险峻,易守难攻。,(1)为了麻痹庞涓,孙膑如何做的?,(2)就在孙膑派兵佯攻襄陵的同时,齐军主力在干什么?,故意派出两个无

8、名将领,率一部分兵力去强攻魏国的襄陵。,早已绕道直奔大梁而去了。,这一连串计谋的实施,说明了孙膑又是怎样的一个人?,返回,聪明、足智多谋、善于分析,魏军措手不及,被杀得丢盔弃甲,溃不成军。,首先,用比较的方法得出结论:_,所以不能去邯郸。第二,分析敌情,作出判断,要围魏救赵:_。这里,“围魏”是手段,“救赵”是目的。“围魏”必须能够达到“救赵”的目的才是成功的。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对敌情的分析。第三,半路伏击,以逸待劳。齐军半路埋伏,处于主动地位;魏军急于回防,必然奔波劳累,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打败魏军,不但彻底地解了赵国之围,还可以增强齐国的实力。真是以逸待劳,一箭双雕。,跟魏国主力硬拼,伤亡一

9、定很大,乘虚而入,直取大梁。庞涓必然回师自救,赵国之围自然就解了,孙膑提出“围魏救赵”的计策,有理有据,胜算在握。至此,田忌恍然大悟,众将也高兴地赞成。,孙膑的分析是绝对正确的:庞涓亲率8万大军包围邯郸,国都大梁必然兵力空虚。外实而内虚,避实击虚,围魏救赵肯定成功。,当堂训练1、读了这个故事,你想对孙膑说些什么?2、完成课后作业第3题。,又后十三年,齐魏之军再度相交于战场,庞涓复又陷于孙膑的伏击自知智穷兵败遂。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这个典故是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三十六计”,中国古典文学文库三十六计归纳为:胜战计:瞒天过海、围魏救赵、借刀杀人、以逸待劳、趁火打劫、

10、声东击西敌战计:无中生有、暗渡陈仓、隔岸观火、笑里藏刀、李代桃僵、顺手牵羊攻战计:打草惊蛇、借尸还魂、调虎离山、欲擒故纵、抛砖引玉、擒贼擒王混战计:釜底抽薪、浑水摸鱼、金蝉脱壳、关门捉贼、远交近攻、假道伐虢并战计:偷梁换柱、指桑骂槐、假痴装癫、上屋抽梯、树上开花、反客为主败战计:美人计、空城计、反间计、苦肉计、连环计、走为上计,古语,原为虚指,极言计策之多。后人予以附会,凑为三十六实数。,马陵之战后,田忌遭宰相邹忌的陷害,被迫流亡楚国。孙膑辞官归隐,潜心军事理论研究,终于写成了流传千古的军事名著孙膑兵法。由于年代久远,竹简残缺不全,损坏严重。经竹简整理小组整理考证,文物出版社于1975年出版了

11、简本孙膑兵法,共收竹简364枚,分上、下编,各十五篇。对于这批简文,学术界一般认为,上篇当属原著无疑,系在孙膑著述和言论的基础上经弟子辑录、整理而成。,孙膑兵法木犊,【现代案例】,1911年4月,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冈起义”前,黄兴押运一条装有武器弹药的商船到了广州码头,清政府盘查得很严。几个稽查员上船打开了几个箱子,里面是香蕉、衣物,如果再往下查,就是武器弹药了。黄兴不由急中生智:他让两名船员扛起二个箱子就往岸上跑,稽查以为是违禁物品,赶忙追上去,打开箱子一看,却只是两箱满满的外国好酒。黄兴赶上,故意骂船员是“不要命的酒鬼”,又殷勤地把两箱好酒敬献给稽查。事后,去酒馆请稽查饱餐了一顿。这顿饭吃了有几个小时,等稽查醉熏熏地返回时,船上的武器弹药早已搬走。黄兴以“虚”化“实”的计谋,巧妙地运用了“围魏救赵”之声东击西的计策,从而化险为夷。,作业:把这个故事讲给小伙伴听,用上以下词语。,所向披靡 势如破竹 胸有成竹 乘虚而入 稳操胜券 丢盔弃甲 溃不成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