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的社会情境.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09493 上传时间:2023-06-13 格式:PPT 页数:28 大小:34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格的社会情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人格的社会情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人格的社会情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人格的社会情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人格的社会情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格的社会情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格的社会情境.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人格的社会情境,一、社会与人格的相互作用论,(一)社会学中的相互作用论 从社会学观点来看,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生活的主要部分。最早提出对相互作用进行研究的社会学家是M.Weber(18641920)。Weber指出,当一个动作的意义与他人有关时,这个动作就具备了社会意义。但真正对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进行系统研究的是G.H.Mead。Mead指出,人在行动时不会像动物一样只是简单地反应,而会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和周围的环境。他认为,人类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是由文化意义规定的,而许多文化意义是象征性的,人类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就是以有意义的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行动过程。,(二)人格心理学中的相互作用

2、论 在人格心理学中,研究人格与社会的关系实质上就是讨论人格与情境的关系。有研究者按照复杂水平以由低到高的顺序将情境分为五个层次:(1)情境刺激,由情境中的物体或行为组成,只具有客观的意义;(2)情境事件,由单个或多个个体相互关联的行为组成,是总体情境的一个特定组成部分;(3)总体情境,由情境刺激和情境事件组成,是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一种特殊存在;(4)一般情境,在此情境中,我们将会发现某些典型事件几乎以相同的方式发生;(5)生活情境,包括在特定发展阶段影响个体的所有自然、社会因素。,Mischel借鉴了社会学习论的相互作用观,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人格的认知情感系统理论。该理论认为,个体稳定的人

3、格系统结构由认知情感单元以某种稳定的组织关系构成,反映着个体人格的独特性。在Mischel看来,个体人格的差异是认知建构能力、解码策略、结果预期、结果价值和自我管理系统等认知层面的人格变量共同作用的结果。个体稳定而独特的人格结构是个体经验、社会学习史与决定气质和遗传的生化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这一人格系统不断地与外部环境发生动态的交互作用:由人格系统产生的行为影响着社会环境,影响着个体对即将面临人际情境的选择;这些情境反过来又影响人格系统。,认知情感系统理论认为,个体人格是通过生物、环境、社会及文化因素在整个生命过程中相互作用的结果。人格系统与社会环境在个体的一生中形成了一个长期的互动过程。例如

4、,高攻击性父母的后代在遗传上可能也具有攻击性的气质倾向。然后,在家庭抚养的过程中,这些孩子可能会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并得到父母的强化,从而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此外,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更容易将他人的动机解释为攻击性的,并期待他人也有攻击行为,因此在社会情境中产生更具攻击性的反应。这样,攻击性就会变成一种固定的行为模式,并体现在他的人格特征中。人格与情境的互动贯穿人的一生,影响着个体的整个生命历程。这种相互作用具有累积效应,能影响到个体将来与社会的互动。,因此,有关研究者就提出了两种潜在机制。第一个机制是累积的连续性。行为结果不断积累,导致个体只能处于某种情境和环境中,并会影响个体后继的行

5、为,因而强化了最初的人格因素。例如,坏脾气的孩子最终接受了较少的教育,这使他们只能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这意味着他们将更容易失业,更可能变得易怒。第二个机制是互动的连续性,是指源于他人的反应,它由一个行为引起,并维持了个人的这一行为。例如,坏脾气的儿童可能会引发同伴、老师或父母的愤怒情绪和攻击行为,这种愤怒情绪反过来又维持并强化了他的攻击行为。这两种机制都说明,人格和情境并不是对行为不同的、对立的解释,而更可能以复杂的变化关系结合在一起,并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得以持续和发展。,二、社会塑造人格,人格是社会的产物,只能通过社会互动产生。C.N.Cooley 人格是不断重复的人际情境的一种相对持久的

6、模型。H.S.Sallivan 性格是人在与自然、他人、自己的关系即人的基本处境的基础上形成的满足需要的方式和稳定的情感倾向。Fromm,(一)社会化与人格形成 社会化是个体在整个生命历程中学习社会或群体规范的过程。个体人格的发展集中体现在自我意识的形成上,自我意识是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James指出,我的自我源于我对你的了解,而我对你的了解源于我对自己的分析。这说明自我是在人际关系范畴内形成的,充分体现了自我与个体对他人了解间的密切关系。Baldwin也提出,个体人格自我的结构好似洋葱,具有许多层面,由浅入深,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我们展现的人格自我深度不一。Cooley认为个体的自我是在人际

7、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还提出了镜像自我的概念,是指我们通过设想别人如何评价我们的行为和外貌来了解自己而形成了这一自我概念。,自我是社会化的产物,婴儿在出生时,不能将自己与周围的事物区分开来。随着与他人互动的积累,婴儿会逐渐形成了自我概念。婴儿开始觉察到自己的身体与周围事物的区别。而后,通过体验自己与父母间的爱,通过与父母、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儿童会逐渐认识到自己与父母、与教师的关系,以及自己作为子女、学生和玩伴的自我身份和社会角色。但是个体通过社会化形成自我的具体过程是怎样的呢?Mead对此做出了较为详尽的论述。Mead认为自我是社会的产物,由主体自我(I)与客体自我(me)两部分组成。客体自

8、我代表了自我的社会的一面,即内化了的社会环境的要求和个人对这些要求的领悟。主体自我包括生物性的基础,也是自动自发和主动的我。Mead将对个体自我形成具有影响的人分为两类。一类是重要他人,指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与孩子有重要关系的他人,通常是以父母为主,以亲友、教师和同伴为辅;另一类是概念化他人,是指使儿童产生社会期待和要求的概念的整体。,Mead认为,客体自我在社会化过程中要经历三个阶段才得以形成。(1)模仿阶段。在一岁以内,个体因智力发展的限制,只能与特殊具体的人发生联系。(2)游戏阶段。一般发生在两岁到四岁之间,主要通过扮演他人角色的游戏来实践重要他人所期待的行为和态度。在此阶段,客体自我开

9、始形成,并开始将自己看作社会客体。(3)博弈阶段。个体开始与家庭以外更多的个体和团体发生联系,开始关心自己在非家庭群体以至整个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开始形成社会要求和期待的概念,即形成“概念化他人”。这样,当个体自我逐渐趋向抽象化和概括化,并以社会规范和人际规范为依据时,客体自我就完全形成了。,(二)影响人格形成的宏观社会背景,宏观社会背景是指大范围的、复杂的、持续的环境模式,包括历史背景、社会结构等。个体在宏观社会背景下形成了人格与他人相似的一面,如基本人格、社会性格、民族性格等。不同的宏观社会背景对人格的作用方式、作用内容都不同。1.历史背景对人格的影响 影响人格的社会历史背景可分为两大类,包

10、括通常所说的宏观历史背景和人们出生并成长于其中的特定历史时期所处的时代,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的经历是大相径庭的。社会学家Kar Mannheim促成了现代人格心理学领域对人们所处时代与人格关系的研究。他首次提出了代的概念,指在同一历史时期出生、并形成共有的世界经验、信念组织、目标系统和生活方式的所有个体。他指出,不同时代的人,由于历史经历和发展途径不同,人格特征也会有所不同;而同一时代人的人格都会受到发生在这一时代的重要社会、历史事件的影响。特别在青少年晚期和成人早期即人格形成的关键期,重要的社会和历史事件对个体未来人格会产生重大的影响。,2.社会阶层对人格的影响对个人社会阶层的区分主要取决于个体

11、所拥有的物质财富和与之相关的其他因素如社会声望、职业地位、受教育程度、机会以及对自己生活的控制程度。研究表明,在保守激进这一人格维度上,不同的社会阶层有显著的差别。商人多半较保守,劳动者则多半激进。还有研究表明,低阶层的人是“追随冲动的”,高阶层的人则是“克制冲动的”。有研究通过比较不同阶层的男孩在各种作业过程中的表现发现,劳工阶级的男孩倾向于以行动来传达想法并解决冲突,而中产阶级的男孩则倾向于以观念来传达想法并解决冲突。其他研究发现,劳工阶级的男孩比较缺乏控制力,随时可能打架,喜欢“就地解决问题”,而不是“先让心情平静下来”;而中产阶级的男孩更可能抑制攻击行为,除非不得已要自卫,他们更习惯于

12、使用语言攻击和智能竞争的方式。此外,劳工阶级的男孩更多地倾向于在女孩子面前表现出刚强、冷硬、勇武、支配等特质,而中产阶级的男孩在女孩面前则讲究细心、体贴入微、花言巧语。当较低阶层男孩的社会地位提高时,行为方式和价值观也往往与较高阶层更接近。,不同社会阶层个体的人格差异是如何形成的呢?研究者发现,不同社会阶层的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式不同:劳工阶级妇女在惩罚孩子时不易克制自己,并更多使用体罚,这很可能会使孩子形成直接表达攻击的习惯;而中产阶级妇女则较能克制自己,并更多地以心理约束的方式管教孩子,这很可能使孩子形成不直接表达攻击的习惯。中产阶级父母要求孩子从小就接受一些价值观,如整洁、爱护财物、克制性

13、冲动和攻击冲动、责任感、成就动机等。因而,孩子常把成败得失看得过重,并时常有罪恶感。而低阶层孩子的欲望则较少受到人为的限制,如可以得到较多的母乳喂养、大小便训练也较晚,因而较少有中产阶级孩子因管教严格而产生的焦虑和罪恶感。中产阶级的孩子往往是“过度社会化”,而低阶层的孩子则可能在某些方面“社会化不足”。,有研究者通过对不同国家进行分阶层研究发现,与较低社会阶层的人相比,较高社会经济阶层的人显示出了不同的态度和行为模式。较高社会经济阶层的人更关注工作是否有趣、能否实现自我潜能,而不仅仅关注是否稳定收入的来源;倾向于报告更高的工作满意感、生活满意感和幸福感;更多持性善论观点。与之相反,较低社会经济

14、阶层的人在工作中则更看中安全感视,而且对人性往往持宿命和悲观的看法。,3.支配权对人格的影响支配权是指在人类社会中,因权力的不平等分配而形成的一种关系模式。当有一定关系的人或群体间的权力不同时,就存在着支配权,使得人们间的行为不对等,进而影响人们的人格。研究者指出,拥有和运用支配权会使个体的认知发生改变。掌权者因只看到“我命令,他人服从命令”的结果,往往会夸大自己对世界的影响力,并易于将结果只归为自己的行动而不是外部原因,并很少将被施以权力的人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这种认知改变会导致掌权者道德水平的下降。因为掌权者将权力的对象较少看作是与自己平等的人,必然会轻视这些人,并以不道德的方式对待他们

15、。在战争中经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每一方的士兵都会以残忍、不人道的方式对待敌方的俘虏。,(三)微观社会背景与人格,微观社会背景是指影响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微观人际环境。在实际社会生活中,个体往往都生活在特定的组织或亚社会中,与他人结成了独特的人际关系,并经历不同的生活事件。这些都是人格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K.Horney认为,我们的情感和心态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生活环境,取决于交织在一起的不可分割的文化环境和个体环境。1.家庭对人格的影响家庭是一个微型的社会机构,能够为个体心理在整个生命周期的发展提供一个社会情境。因此,家庭对个体人格的影响也是持续终生的。家庭对个体人格的影响不仅包括家庭中以血缘

16、为纽带的亲子互动的影响,而且包括以婚姻为媒介的配偶间的影响。从儿童期开始,所有家庭成员都可能发生相互影响,不仅亲子间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儿童与其兄弟姐妹的互动也影响着彼此人格的发展。有研究者认为,亲子互动导致了特定心理机制的形成,进而促进了个人的发展。亲子互动主要通过两个心理中介系统产生影响:一种是情绪系统,统管着情绪的解释和表达;一种是认知表象系统,指引和约束社会行为。其中情绪系统主要通过情绪的译码技能和编码技能、理解情绪的原因和结果、情绪调节等起作用;认知表象系统则通过目标、策略、期待的结果、效能信念等起作用。父母的上述两种心理系统通过直接和间接的作用影响儿童的同伴互动。,而且,通过制度化的

17、教养方式,父母对个体人格特征的独特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根据父母感情表达方式和对儿童的控制程度两个维度,可以将父母分为四种类型:(1)专制型父母,通过一系列绝对的标准实施控制,强调尊重权威,维持秩序,保持亲子间距离;(2)权威型父母,父母坚持严格的规则、标准、约束力,但与孩子能更为开放地交流,能认识到孩子的权利,并积极促进孩子的个性和责任感的发展;(3)放纵型父母,父母维持与儿童的感情关系,但不坚持严格而一致的纪律和标准。(4)忽略型父母,从来不向孩子提出任何要求,也不关心孩子。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教养方式会导致孩子形成不同的人格,其中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和与年龄相适应的情境结构能促进儿童的社会能

18、力和适应性的发展,并能增强儿童的个人效能感。,2.同伴对人格形成的作用同伴是处于同等地位并以相似的行为互动的个体。从儿童期到青少年期,儿童与同伴共处的时间不断增加,甚至超出了与成年人共处的所有时间。Harris在群体社会化理论中指出:儿童在家庭外习得的行为与在家庭内习得的行为是两个独立的系统;家庭外的社会化发生在从童年期至青少年期的同伴群体中。因此,对个体人格具有长期影响的并非家庭环境,而是与同伴的共享环境。同伴已成为影响人格发展的重要因素。总的来看,同伴对儿童人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儿童通过与同伴群体的交往而发展其社会认知和社交技能;第二,儿童在与同伴交往的过程中通过综合自我

19、概念和同伴的评价得以形成稳定的自我;第三,同伴交往能满足儿童的一些在家庭中得不到满足的心理需求,例如儿童加入某个同伴群体能满足其归属于某一个群体的心理需求,并在与其他儿童的交往过程中获得社会支持。,3.教育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教师通过明确或微妙的非言语线索,可以为学生们创造不同的教育环境,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业成绩,还影响着学生心理的其他各个方面,包括学生的人格。教师对学生的期望甚至能够影响同伴对某个学生的信念,进而改变他在同伴中的声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影响学生对成败的归因,而这种归因会影响学生的动机和成就。此外,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能对学生的自我判断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与以往教育相比,当今教育有三

20、个显著特征:(1)更大范围的教育选择自由;(2)自学技术的可得性不断提高;(3)继续接受教育的需要会不断增加,并超过了传统的学校教育年限。这对学生的自我效能感、自我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社会环境的发展变化,迫使人们重新评价所接受教育的有效性,进而影响他们的自我效能感。,4.大众传媒对个体人格的潜移默化大众传媒是指人们用于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各种手段,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大众传媒无处不在、无所不能,迅速、及时地传播大量的信息,提供社会角色模式和流行的价值观,对人的社会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某种程度上甚至改变了人们的交往方式。这里,我们将主要探

21、讨电视和网络对人格的影响。谈到电视,人们往往会想到电视的许多负面影响。的确,大量实证研究证明,媒体暴力会增强收看儿童的攻击或反社会倾向。而且电视还是儿童社会刻板的来源,使儿童对从未接触的职业、民族和种族形成一些刻板印象。但是,研究表明,电视也是儿童社会化的有效工具。好的电视节目可以完善儿童的学习经验,促进情绪和社会性的发展。收看亲社会节目的儿童与同学感情更深,更能体谅他人,与人合作,并能更好地协助他人。,当代社会,网络对个体的社会化和人格也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年人接触网络较多,因而网络对青年社会化的影响尤为深刻。网络中的巨量信息具有高度流动性和虚拟性,使得信息交流和沟通等活动超出了传统范畴。尽管

22、网络中大量快捷的信息使人类实现信息共享,克服交流和沟通的时间和地域限制,但同时也可能给个体的社会化带来许多负面影响。网络创造了一种虚拟空间,用人机互动代替了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使得人际关系日趋淡薄。在网络空间里,一切都比现实自由,很容易使人放任自己而不关心现实世界,最终会使自己脱离社会,重返现实后孤独感会明显增强。,由于互联网的迅速普及和扩散,加之互联网具有匿名性、便利性、逃避性等特点,使人的生活方式产生了重大变化,人的活动出现新趋向。主要表现在:(1)学习方式的改变;(2)交友方式的改变;(3)思维方式的改变。因为网络社会是虚拟性和真实性并存,所以为人的个性发展和德性解放从技术角度提供了“温

23、床”,创造了机遇。正如托夫勒所说,“技术决不会限制我们的个性,却会大大增加我们选择的余地,大大增加我们的自由”。但是当上网已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人们在网上过着一种全新的生活时,我们也不无遗憾地看到网络正在受到侵蚀。正如马克.斯劳卡所言:“在这个杂糅的世界,每一种潜在的价值都变成了它自己的阴暗面;自由,成了种种恶习和折磨他人的自由;匿名,成了肆无忌惮的色情电话的匿名;而脱离物质躯体的解放,成了折磨他人虚拟躯体的邀请函。当真实世界用各种检查制度和权衡措施把住邪恶之门时,人性中所有恶魔却在极短时间内跳到赛博空间里重新开张营业。显然,网络的设计者们忽视了一个简单的事实:自由仅仅存在于某种限制之

24、内,道德仅在现实世界中才有意义”。当然,也有不少用户因为过度地、无节制地使用互联网,严重影响了他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从而产生了一种新的心理疾病,称为病理性互联网使用(pathological internet use,简称PIU).它也有不同的命名,如:互联网成瘾(internet addition,简称IA)、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简称IAD)、问题性互联网使用(problematic internet use)、互联网成瘾(internet dependency)、互联网过度使用(internet heavy use

25、)、科技成瘾(technology addition)、计算机成瘾(computer addition)等。,5.工作对人格的影响工作体现着成人在社会结构中扮演的角色和所处的地位。工作决定着人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方式,由此影响到人们的自我定向和价值观,进而影响到人们的人格。在各社会分层中,工作地位越高,人们会将自我也就看得越重要,也就更自信。研究表明,工作的实际复杂性、接受管理的严格度和工作活动的多变性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的自我定向,而这种职业上的自我定向进而会影响人们在其他各个领域的自我定向,如由职业中获得的能动性能增强个体的自我意识,并增强一个人在社会中扮演某种主动角色能力的信念。与工作

26、地位相比,失业对人格的影响可能更大。失业阻碍了个人能力的发展,并将个人排除于正常的社会关系之外。此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工作对人格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例如,同样的工作升迁,对中年人的影响比老年更大,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目标越来越以家庭生活为中心,而不是以职业发展为中心。,(四)社会化塑造人格的过程,个体在这个社会系统中,通过社会化过程,持续地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从“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我们不仅掌握某种语言、人际交往规则,而且学会了以社会允许的方式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包括物质的和社会的。社会化使我们在许多方面与社会中的其他成员保持一致,但更重要的是,社会化也使得个体产生了独特的人格。,

27、儿童的社会化一般包括操作性条件反射、观察学习和内化三种过程。操作条件反射是个体因正强化或负强化而习得在特定情境中如何反应的过程。如在教儿童打扫房间时,如果儿童从地上拾起玩具,父母会给予他们某种奖励,以后,当儿童看到家里的地上有其他的东西时,也会拾起来。观察学习是指儿童在观察他人行为及其结果的基础上习得某种行为。儿童通过观察习得了某种行为,但只有适当的情境刺激才能使个体表现出这种行为。有了适当的情境刺激,个体是否表现出该行为还要受到两个条件的制约。一是示范者的行为结果;其二是示范者的特征。内化是指外在的行为标准变成个体指引其以后行为的内在过程。在此过程中,行为逐渐建立在内化的标准的基础上,而不再

28、受奖惩可能性的左右。内化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化过程,导致了自我控制的运用。实现了内化,即使没有他人的监督和奖励,个体仍会表现出该种行为。,社会化过程不仅发生在儿童期,而且会持续终生。然而在不同的时期,社会化的中心任务也不同。在儿童期,社会化的任务指向一些基本的结果,如性别角色、语言和社会技能的获得。在青少年期,社会化的重点在于某些人格特质的习得上,如独立性、责任感的形成。而在成人期,社会化的重点在于使个体能有效地履行其成人角色。成人社会化的过程也需要分析。在成人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根据情境改变自己的角色,成人从一种角色转变为另一种角色时,都要涉及角色的获得(role acquisition),即习

29、得与新角色相联系的期望和技能并进入这种角色。,三、人格作用于社会,1.人格对家庭的影响 人格对家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婚姻关系和亲子关系上。一般认为,神经质是导致婚姻不稳定的一种重要的人格特质。而且人格特质还与社会态度、性别角色定位、需要、价值观等共同作用,影响个体的婚姻满意度。一些人格特质不仅有助于维持婚姻的稳定,而且有助于个体适应为人父母的角色,进而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亲子关系的建立,不仅有赖于知觉到的需要,而且依赖于知觉到的自我效能感。,2.人格对个体所处社会阶层的影响 个体人格会影响到个体所处的社会阶层。不同社会阶层个体所特有的人格特征会通过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影响下一代的人格特征,并导致两代

30、在社会结构中保持相对一致的社会地位。有研究发现,中产阶级父母更为强调目标和自我定向,下层和劳动阶层父母在家庭中更多地强调服从权威。因而,那些具有专业的、高社会地位工作父母的孩子倾向于以鼓励自我定向的方式实现社会化,尤其当儿童成长并追求需要专业知识的职位时,自我定向本身变成了对儿童很有价值的一笔财富。相反,那些从事低地位职业父母的孩子则倾向于服从权威。然而,这样一种社会化模式虽然符合下层阶级工作和家庭生活的需要,但它不能使这些儿童为以后努力爬到上层社会做准备。下层和劳动阶层家庭将安全感看作首要的,并向孩子灌输这种思想。相反,中层阶级家庭可能具有更好的教育和经济条件,父母可能有着专业性工作,他们的孩子可能在一种具有不同价值、信念以及世界观的宏观系统中实现社会化,这种社会化过程最终使得下层和劳动阶级的后代更可能位于社会的下层,而中上阶层的后代更可能处于社会的中上阶层。但现代社会很多人也可以通过自身努力从所处的社会下层上升到社会上层。究其原因,除了现代社会所提供的平等、自由、允许社会阶层变迁等机会外,个体自身的人格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勤奋、坚忍不拔等特质。相反,中产阶级的后代,由于其自身的人格缺陷,也可能沦落到社会底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