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13572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前 言 货币银行学课程是教育部指定高等院校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高等财经院校金融专业基础理论课。货币银行学课程体系的建设与改革对提高金融专业基础理论课教学水平,提高学生金融理论素养具有重要意义。该课程充分反映国内外成熟的货币银行学教学及科研的新成果。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金融专业实务知识,构建与现代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培养“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经济管理专门人才,该课程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更新,既照顾货币银行学理论的脉络,又符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要求。从而建立起既有明确研究对象,又有内在联系的独立完整的课程体系。 本课程修读对象为金融学科各专业的本科

2、学生。该课程旨在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从事金融理论与实务工作所必须的金融知识。讲授内容共17章。课程体系力求做到层层递进。这种安排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学生由浅入深,由通至精,全面理解课程内容。本课程以我国现行有关法规为依据,借鉴国内外科研成果,考虑到金融专业的特点,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和基本技能训练,重点内容是货币及货币理论、信用及信用工具、银行及银行业务、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货币政策及金融监管。本课程的先导课程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等基础课程。货币银行学教学大纲目录教学内容 1第一章 货币 1第二章 货币制度 2第三章 货币流通 3第四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 4第五章 利息与利率 4第六章 金融机构体系 5

3、第七章 商业银行 6第八章 中央银行 7第九章 金融市场 8第十章 货币供给 9第十一章 货币需求 10第十二章 货币均衡 11第十三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 11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 13第十五章 金融创新 14第十六章 金融风险 15第十七章 金融监管 15重点章节 (重要问题) 17参考书目 18课时分配 191919天津财经学院系列教学大纲 (2002年修订版) 货币银行学教 学 内 容第一章 货 币教学要求:这一章,我们将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介绍有关货币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货币的产生、货币形式的演变、货币的定义、货币概念的发展及货币的职能和作用。从社会再生产过程来看,如果把社会再生产比作有生

4、命的机体,货币就是这个生命机体的血液;如果把社会再生产比作没有生命的机器,货币就是这台机器上的润滑油。从人们的日常生活来看,无论人们生活中的柴米油盐,还是人们所从事的种种投资活动,都不能脱离货币而单独进行。可以说,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随时随地都与货币发生着密切的联系,货币以其特有的渗透力,影响着社会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内容结构:第一节 货币的产生与货币形式的演变一、货币的产生1历史上观点不同的货币起源说2马克思的货币起源说二、货币形式的演变1实物货币2金属货币3代用货币4信用货币第二节 货币的定义一、西方经济学的货币定义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货币定义 第三节 货币概念的发展及多层次货币一、货币概

5、念的发展1狭义货币论2广义货币论二、货币层次的划分1划分货币层次的标准2国外和我国货币层次划分第四节 货币的职能与作用一、货币的职能1西方经济学货币职能论2马克思的货币职能论二、货币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本章重点(重要问题):代用货币 存款货币 准货币 金融资产流动性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马克思货币产生理论的主要内容 货币形式的演进过程 信用货币特征 划分货币层次的依据 我国的货币层次划分 选择货币重点控制层次的标准 目前各国选择的货币重点控制层次 货币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中心环节 货币是社会再生产的第一推动力第二章 货币制度教学要求:货币的产生,解决了商品交换的困难;但是货币产生以后,如何统一

6、其价值、确定其重量和成色、以及如何有效地组织货币流通并充分发挥货币流通的作用,又成了新的矛盾与问题。这就迫切要求国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及条例,形成完整的货币制度,来解决上述矛盾与问题。因此,货币产生以后,货币制度随之也就产生了。本章将主要介绍货币制度及其演进过程、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和类型、国际货币制度与地区货币一体化等问题。内容结构:第一节 货币制度的形成及构成要素一、货币制度及其形成过程二、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二节 货币制度的演进及类型一、 货币制度的演进过程二、货币制度的类型和特点三、人民币制度第三节 国际货币制度与地区货币一体化一、国际货币制度二、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本章重点(重要问题):

7、货币制度 本位币 辅币 单本位制 复本位制 格雷欣法则 信用货币制度 布雷顿森林体系 牙买加体系 货币制度的形成过程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金银复本位指是一种不稳定的货币制度 信用货币制度的主要内容 人民币制度的主要内容第三章 货币流通教学要求:商品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环节,对社会经济活动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货币流通不仅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而且也是商品流通借以实现的形式。货币流通的状况对商品流通从而对社会再生产状况都将产生直接的、深远的影响。本章将在前两章的基础上在抽象的研究货币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继续以货币的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为对象,研究其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主要包括货币流通的形式

8、、渠道、数量,以及与此相关的一些问题,以便为一步从理论上讨论货币供求及其它各章内容打下现实的基础。内容结构: 第一节货币流通及货币流通量一、货币流通的含义二、货币流通速度三、流通中的货币数量第二节货币流通形式及渠道一、现金流通二、非现金流通三、两种形式货币流通的关系第三节货币流通正常化的标志一、影响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因素二、衡量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标志第四节 货币流通的管理一、管理货币流通的意义二、我国货币流通管理的主要内容本章重点(重要问题):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速度 货币存量 货币流量 现金流通 非现金货币流通 理解流通中的货币均是银行贷款的结果这一结论 影响货币流通正常与否的因素 衡量货币流

9、通状况的标志 我国货币流通管理的主要内容第四章 信用与信用工具教学要求:如果说在商品货币经济条件下,没有货币和货币流通,经济生活无法运转的话,那么在这里我们可以进一步说,倘若经济生活中仅有货币和货币流通,而无信用活动,则经济社会对货币或货币资金的使用就是极不充分的,使用效率也是极其低下的,更不必说在当代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下,货币本身就是银行信用活动的产物,货币供求的变化与信用的扩张与收缩紧密相关,以至于离开信用活动根本无法说清货币问题了。本章将在研究货币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继续讨论借助于信用活动,货币和货币资金是如何被进一步充分有效地加以使用的。主要内容包括信用的基本原理、信用的形

10、式和信用工具。内容结构:第一节 信用概述一、信用及其产生与发展二、信用的要素及类型 三、信用的职能与作用 第二节 信用形式一、商业信用二、银行信用三、国家信用四、消费信用五、国际信用第三节 信用工具一、信用工具及其特征二、信用工具的种类本章重点(重要问题):信用 信用工具 信用媒介说 信用创造说 信用调节说 商业信用 银行信用 消费信用 国际信用 国家信用 商业汇票 银行本票 信用创造说和信用调节说的核心 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的特点 国家信用对经济生活的作用 国家信用的规模 第五章 利息与利率教学要求:利率水平的高低、利息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储蓄和投资以及金融资产的价值,并进而对整个经济活动发生广

11、泛的影响。利息与利率是社会信用活动的基础,也是反映资源相对稀缺性的信号,还是市场资源在各种用途之间进行配置的重要方式。因此,要对市场机制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要对信用活动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就必须了解利息和利率。本章我们将对利息和利率的有关问题作一介绍。主要内容有:利息的形成及其性质、利息的计算、利率的种类及结构体系、利率的变化及利率水平的确定、利率的功能等。内容结构:第一节 利息的形成及其性质一、利息的形成二、利息的性质第二节 利息的计算一、利率及利率的表示方法二、利息计算方法第三节 利率的种类及结构体系一、利率的种类二、利率体系第四节 利率的变化及利率水平的确定一、利率的变化二、利率水平决定

12、理论第五节 利率的功能一、利率的一般经济功能二、利率在不同经济活动主体中的功能本章重点(重要问题):利息 利率 单利法 复利法 实际利率 名义利率 利率体系 现值 终值 利率市场化 利率的决定因素 利率的计算方法 利率理论 利率的功能第六章 金融机构体系教学要求:金融是货币信用关系及其运动形式的总称。金融机构与金融工具、金融市场共同构成了金融活动的有机统一体金融体系。在这三个相互关联的环节中,金融机构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环节,它是金融活动的载体。如果说货币是社会再生产生命机体的血液,那么,金融机构就是输送血液的脉络。可以说,没有金融机构,就没有金融业。这一章我们将学习有关金融机构的内容,主

13、要包括:金融机构体系及其构架、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国际金融机构等。内容结构:第一节 金融机构体系及其构架一、金融机构及金融机构体系二、金融机构体系的构架第二节 银行一、中央银行二、商业银行三、专业银行第三节 非银行金融机构一、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特点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主要类型第四节 国际金融机构一、国际金融机构的形成与发展二、主要的国际金融机构本章重点(重要问题):金融机构体系 银行 中央银行 商业银行 政策性银行 非银行金融机构 专业银行 储蓄银行 融资租赁 国际金融机构 1979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改革过程 中央银行在金融机构体系中的地位 现代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第七章 商业银行教学要求:

14、通过第十章金融机构体系基本框架的学习,我们对商业银行及其性质和职能、当代商业银行的发展态势等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本章将进一步对现代银行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的商业银行进行专门的介绍。主要内容包括:商业银行的产生及组织形式、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和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理论等。此外,关于商业银信用货币创造的问题,请参阅本教材有关货币供应与需求问题的相关内容。内容结构:第一节 商业银行的产生及组织形式一、商业银行产生二、商业银行的组织形式 第二节 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一、安全性原则二、流动性原则三、盈利性原则第三节 商业银行的主要业务一、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二、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三、商业银行

15、的资产业务四、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第四节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理论一、资产管理理论二、负债管理理论三、资产负债综合管理理论本章重点(重要问题):商业银行 单一银行制度 总分支行制度 银行持股公司制 安全性 流动性 盈利性 商业银行的负债业务 资产业务 中间业务 表外业务 交易账户存款 证券回购协议 真实票据 同业拆借 核心资本 商业银行的三项经营原则之间矛盾的解决 商业银行三大类业务之间的内在关系第八章 中央银行教学要求:中央银行制度是在经济和金融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当今世界各国都实行中央银行制度。中央银行作为一个国家银行体系的中心环节,制定和执行国家货币金融政策,是一个国家信用制度

16、的枢纽和金融管理最高当局。本章对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中央银行制度类型、结构及中央银行业务和相对独立性问题作一介绍。内容结构:第一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类型一、中央银行的产生二、中央银行制度的初创和发展三、中央银行制度的类型第二节 中央银行制度的结构与相对独立性一、中央银行制度的结构二、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三、中央银行与各方面的关系第三节 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一、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一般原则二、中央银行业务活动的法律规范三、中央银行的主要业务四、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本章重点(重要问题):单一式中央银行制度 复合式中央银行制度 跨国中央中央银行制度 类似中央银行制度 中央银行独立性 再贴现业务 中央

17、银行资产负债表中央银行资产 中央银行负债 中央银行的相对独立性 中央银行业务活动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第九章 金融市场教学要求:在现代经济系统中,有三类重要的市场对经济的运行起着主导作用,这就是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金融市场在市场机制中扮演着主导和枢纽的角色,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本章在系统地介绍金融市场的含义、特征、要素、构成、分类、功能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着重阐述金融市场的几大子市场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包括股票市场和长期债券市场)的基本概念、其本原理和运行机制,并就金融市场衍生工具的产生、发展、分类及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内容结构:第一节 金融市场概述一、金融市场及其特二、金融市场的构

18、成要素三、金融市场的类型四、金融市场的功能五、金融市场的趋势第二节 货币市场一、货币市场概述二、同业拆借市场三、商业票据市场四、银行承兑汇票市场五、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六、短期政府债券市场七、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市场八、回购市场第三节 资本市场一、资本市场概述二、股票市场三、债券市场第四节 金融衍生工具一、 金融衍生工具及其发展二、金融衍生工具的分类三、金融衍生工具的作用本章重点(重要问题):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公开市场业务 现货市场 资产证券化 商业票据 政府债券 期货合约 股票 债券 期权合约 互换合约银行承兑汇票 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 金融市场衍生工具 同业拆借市场金融市场构成要素

19、 金融市场功能 回购市场交易原理 股票和债券的区别 影响股价的因素第十章 货币供给教学要求:随着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对于货币供给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化。在当代经济生活中,货币不仅影响一国经济的总体状况.也影响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与之相适应,人们也就不仅关注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货币供给量的多少,而且更为关注控制货币供给量的方式和策略.本章主要介绍和探讨货币供给及其决定因素、供给及其决定因素,货币供给中的经济主体、货币供给理论及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内容结构:第一节 货币供给的基本原理一、货币供给的含义二、货币供给的决定因素三、货币供给中的多重经济主体第二节 货币供给理论一、货币数量理论二、信用媒介

20、与信用创造理论三、现代货币数量理论第三节 货币供给的内生性与外生性一、内生性和外生性二、内生性和外生性理论分歧的焦点及现实意义三、中国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和外生性本章重点(重要问题):货币供给 存款创造 部分准备金制 基础货币 内生性 外生性 货币乘数与存款乘数的关系 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 信用媒介说和信用创造说的区别 弗里德曼关于货币供给的主要观点第十一章 货币需求教学要求:我们知道,供求关系是市场经济的基本关系,供求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因此,经济学家在研究经济问题时,大多将供求分析作为基本的分析方法,对货币问题的研究也不例外。在前一章介绍和探讨货币供给问题的基础上,这一章我们来学习有关货币

21、需求的内容。本章主要介绍和探讨货币需求及其决定因素,货币需求函数及货币需求理论等问题。内容结构:第一节 货币需求的概念和决定因素一、货币需求的含义二、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第二节 货币需求函数一、货币需求函数及相关变量二、 货币需求函数的作用第三节 货币需求理论 一、传统的货币数量理论二、现代西方经济学的货币需求理论三、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货币理论本章重点(重要问题):货币需求量 规模变量变 交易性货币需求 预防性货币需求 投机性货币需求 费雪的货币需求函数与剑桥方程式的区别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 弗里德曼货币需求理论 评价各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贡献第十二章 货币均衡教学要求:货币均衡不是货币供给和货

22、币需求简单的数量相等,而是一种动态的均衡。伴随货币制度的发展,货币均衡的形式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现代经济生活中,由于货币供求均衡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社会总供求的均衡,所以研究货币均衡问题有着十分明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章主要介绍和探讨货币均衡与非均衡、简单货币均衡以及当代经济理论中的货币均衡等问题。内容结构:第一节货币的均衡与非均衡一、货币均衡的含义二、货币失衡的含义及原因三、货币均衡与社会总供求平衡第二节简单的货币均衡一、金属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均衡二、信用货币制度下的货币均衡三、我国现阶段货币均衡的含义第三节 当代经济理论中的货币均衡一、货币市场的均衡二、宏观经济ISLM模型中的货币均衡三、开放

23、经济条件下的货币均衡本章重点(重要问题):货币均衡与非均衡 交易性货币需求函数 投机性货币需求函数 货币总需求函数 货币供求和社会总供求的关系 开放经济的ISLM模型特点。第十三章 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教学要求: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是货币流通状况不正常的两种表现形式。一旦出现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方面都将受到严重的影响。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都没有过去那么严重了,但是,世界各国大都仍然在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之间进行着艰难的平衡。因此,无论是经济学家,还是国家政策的制定者们,都对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给予极大的关注。本章将着重介绍有关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一些基

24、本问题,主要包括: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的定义、测度标准、成因、效应及治理对策等方面的内容。内容结构:第一节 通货膨胀的内在含义与测度标准一、通货膨胀的含义1西方经济学关于通货膨胀定义的主要观点2马克思通货膨胀理论的主要观点二、通货膨胀的测度标准第二节 通货膨胀的成因与类型一、通货膨胀的成因二、通货膨胀的类型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2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3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第三节 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一、通货膨胀与经济增长二、通货膨胀与资源分配三、通货膨胀与收入和财富分配四、通货膨胀与失业五、通货膨胀与经济秩序六、通货膨胀与社会秩序第四节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一、货币政策二、财政政策三、收入政策四、供给政策

25、五、指数连动政策第五节 通货紧缩一、货紧缩的定义及判断标准1通货紧缩的定义2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二、通货紧缩的效应三、通货紧缩的治理本章重点(重要问题):通货膨胀 帕氏指数 拉氏指数 消费者价格指数 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 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 菲利浦斯曲线 供求混合型通货膨胀 结构型通货膨胀 指数连动政策 通货紧缩 通货膨胀产生的具体原因 通货膨胀的国际传递途径 通货紧缩的判断标准及治理 通货膨胀的治理对策。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教学要求:货币政策作为宏观经济间接调控的重要手段,在整个国民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货币政策目标的正确选择、决策程序的科学合理和政策工具的正确使用是货币政策作用有

26、效发挥的重要前提。货币政策目标确定后,中央银行必须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选择适当的中介指标并运用相应的政策工具,对宏观金融进行调节,以保证政策目标的实现。这一作用过程的传导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政策能否实现预期效果,需要检验和衡量;而要准确地检验货币政策效果,则需考察货币政策与其他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与财政政策的配合问题,这就是货币政策效应问题。本章将对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内容结构:第一节 货币政策概述一、货币政策的定义二、货币政策的特征三、货币政策的内容四、货币政策功能第二节 货币政策目标 一、货币政策目标体系 二、货币政策目标的内涵 三、货币政策目标的统一性和矛盾性 四、货币政策目标的选

27、择第三节 货币政策工具 一、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 二、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 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第四节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间目标二、西方经济学关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 三、我国体制转轨时期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第五节 货币政策效应 一、货币政策效应的含义及决定因素 二、货币政策的作用时滞及局限性理论 三、货币政策的适应性分析 四、货币政策效应的检验和衡量第六节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关系 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本章重点(重要问题):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目标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业务基础货币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效应流通性陷阱 货

28、币政策主要功能 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与选择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基本区别 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与配合 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第十五章 金融创新教学要求:金融创新是金融发展的世界性趋势,它的出现,反映了金融活动追求高效率和规避风险的内在要求。金融创新内容丰富,影响深远且方兴未艾。经济学家们为此提出种种假说对之进行解释。本章在简要介绍金融创新基本内容基础上,着重研究金融创新的缘由及效应,并对当代金融创新理论流派进行了探讨。内容结构:第一节 金融创新概述 一、金融创新的含义 二、金融创新的种类 三、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第二节 金融创新的缘由及效应 一、金融创新的国际背景 二、金融创新的效应 三、金

29、融创新提出的挑战第三节 金融创新理论假说 一、西尔柏的约束诱导型金融创新理论 二、凯恩的规避型金融创新理论 三、制度学派的金融创新理论 四、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创新理论 五、其他流派的金融创新理论本章重点(重要问题):金融创新金融创新的种类 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 金融创新的效应第十六章 金融风险教学要求:金融风险作为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物,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和防范,任其发展便可能引发金融危机,使一国的经济生活遭受重大打击。因此如何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不仅是各国政府及金融当局的重要职责,也是金融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本章将从三个方面对金融风险问题进行分析和介绍,主要内容包括:金融风险

30、概述、金融风险的类型及成因、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内容结构:第一节、 金融风险概述一、 金融风险的含义二、金融风险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三、金融风险的特征 四、金融风险的传导 五、金融风险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第二节、 金融风险的类型与成因一、系统性金融风险与成因二、非系统性金融风险与成因第三节、 金融风险的识别与防范一、金融风险的识别二、 金融风险的防范本章重点(重要问题):金融风险 系统性金融风险 非系统性金融风险 金融风险的隐蔽性 金融风险的复杂性 金融风险的加速扩散性 贷存比率 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对称性 金融风险特征 金融风险传导途径 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采取的措施第十七章 金融监管教学要求:随着现

31、代科技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的不断涌现,金融业务之间的界限不断被打破,不同金融机构之间和不同金融工具之间的区别日益模糊,金融国际化和国际资本流动不断扩张,与此同时,金融领域的风险也在急剧增大。由于金融业的特殊性和金融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显著增强,通过监管保证金融业的稳健运行越来越成为经济与社会健康发展的关键。本章就金融监管的基本知识,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作具体分析,并对金融监管的相关问题进行国际比较。内容结构:第一节 金融监管概述一、金融监管的含义及必要性二、金融监管的目标与原则三、金融监管的基本内容四、金融监管体制第二节 金融监管理论分析一、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二、中央银行监管职能的逐步强化第三节

32、金融监管的国际比较一、金融监管体制比较二、市场准入比较三、风险控制比较四、危机处理的比较五、存款保护比较本章重点(重要问题):金融监管 集中监管体制分业监管体制中央银行金融监管的目标、原则和主要内容 金融监管的一般理论。重 点 章 节第一章:第3、4节第三章:第2、3节第四章:第2、3节第五章:第2、4节第七章:第3节第八章:第2、3节第九章:第2、3节第十章:第2、3节第十一章:第1、3节第十二章:第2、3节第十三章:第2、4节第十四章:第2、3节参 考 书 目1黄达:货币银行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2郑道平、龙玮娟:货币银行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3曹龙骐:货币银行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戴相龙:领导干部金融知识读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5李崇怀、黄宪:西方货币银行学原理,中国金融出版社,1995。课时分配表:章节总课时授课课时辅导练习第一章431第二章44第三章541第四章33第五章431第六章44第七章532第八章541第九章541第十章422第十一章541第十二章44第十三章44第十四章33第十五章22第十六章22第十七章11合 计645410说明:本课程为学期课,按每学期16教学周、 4 课时/周计算,共 64 课时。其中:讲授 54 课时,占 84 ,实践环节课时,占 16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