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药解闲谈.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219016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421.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沙药解闲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长沙药解闲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长沙药解闲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长沙药解闲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长沙药解闲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沙药解闲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沙药解闲谈.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沙药解闲谈atklmad 于 2011/10/161985 年 8 月 26 日想到哪就顺手写两笔,没有章法大家勿怪。长沙药解是黄元御理论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一部书。之所以说黄元御的学术思想可以自成一派,主要还是因为理论著作的完整。很多朋友都不认同中医流派间的巨大差异,认为中医是门统一的,兼容并包的学科。这么说没错,各流派之间确实有着共同的基础,但是着眼点得不同使得各流派见的认识与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别。比如说,人是怎么来的?黄元御说,人先有祖气,祖气分升降,升降化四维,即:中气脾胃肝、心、肺、肾。有点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得得意思。而郑钦安就认为,人先有君相二火,二火相合生中土。即:心肾脾胃肝肺

2、。不同的认识就造成了两个人治法的巨大区别。二人同为重阳派医家,但是黄元御更注重中阳,即先调脾胃再有肾阳与君相二火。郑钦安则侧重心肾阳气,即先调心肾再及脾胃。至少对于初学者来说广读各家学说未必是个好的入门路径。中医入门一定要有条主线,再辅以各家学说方成圆满。就好比盖楼,框架只能有一个,添砖加瓦却可以海纳百川。黄元御的理论体系十分完整,包括对经典的解读,对外感内伤的治法,尤其是对药性的理解。为什么说药性尤为重要呢,因为药解可以说是黄元御思想的枢纽,医理无非是“认识+方法。比如说,水寒土湿是病机认识,温燥水土就是治法。但是如何温燥水土就要靠药性来贯穿。各流派的的药性理论也是完全不同的,伤寒中留下了“

3、是什么”,内经留下“为什么”,这两者之间怎么连接,就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半夏止呕,诸家都承认,但是半夏为什么止呕就说法不一了。我们的中医教材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张家的方,李家的法,赵家的药解搞得初学者无从下手。说点正经的。长沙药解怎么读,首先是目录问题。目录四卷,怎么分的累呢,卷一,土药。依次是,木药、金药、水火药。剩下的就是结合理、法去一一对应着读。先分清同类药的区别,比如中土药,甘草,人参,白术,薏米。各有什么偏性,比如说,甘草,纯粹的建中气;人参,带有温阳的生津的作用。白术带有生津、化湿的作用;薏米也有化湿的作用。那么人参和白术的生津有什么区别?人参是直补五脏津液,白术是化水湿为津液。薏米

4、和白术的化湿有什么区别?白术是燥土的,薏米功效比较多,清气+燥土+利水。然后是各药的副作用,比如白芍,地黄都润木,但是白芍性凉,火衰慎用,地黄泻下,便溏慎用。还有一点最重要的,就是药解的总结性论述,这个总结性论述是其他书中没有的。这个总结一般在各药最后一两段。比如,药解薏米最后一段: “百病之来,湿居十九,悉缘于太阴脾土之阳衰也。泻湿而燥土者,未必益气清金,而利水者,未必补中。能清能燥,兼补兼泻,具抑阴扶阳之力,擅去浊还清之长,未可得于凡草常木之中也。” 这一段是重要的“化湿六法”:1、燥土,2、益气,3、利水,4、补中,5、扶阳,6、还清(还津液)。但是寻常草木不可能六法皆全,故当权衡病机择

5、药而用。再举个例子:药解干姜倒数第二段:“五脏之性,金逆则生上热,木陷则生下热。吐衄呕哕、咳嗽喘促之证,不无上热,崩漏带浊,淋涩泄利之条,不无下热。而得干姜,则金降木升,上下之热俱退,以金逆而木陷者,原于中宫之湿寒也。干姜温中散寒,运其轮毂,自能复升降之常,而不至于助邪。其上下之邪盛者,稍助以清金润木之品,亦自并行而不悖。若不知温中,而但清上下,则愈清愈热,非死不止!此庸工之遗毒,而千载之奇冤,不可不辨也。”这一段是“清虚热四法”:复升降、温中、清上下、清金润木(即:生津养血 或者叫 润肺柔肝)再如药解半夏倒数第三段:“甲木下行而交癸水者,缘于戊土之降。戊土不降,甲木失根,神魂浮荡,此惊悸眩晕

6、所由来也。二火升炎,肺金被克,此燥渴烦躁所由来也。收令不遂,清气堙郁,此吐衄痰嗽所由来也。胆胃逆行,土木壅迫,此痞闷膈噎所由来也。凡此诸证,悉宜温中燥土之药,加半夏以降之。其火旺金热,须用清敛金火之品。然肺为病标而胃为病本,必降戊土,以转火金,胃气不降,金火无下行之路也。半夏辛燥开通,沉重下达,专入胃腑,而降逆气。胃土右转,浊瘀扫荡,胃腑冲和,神气归根,则鹤胎龟息,绵绵不绝竭矣。”这一段讲“不降诸病”即:神、火、气、胃。多的例子就不举了,抛砖引玉。黄元御讲药性,一般思路比较直,不会出现一个药一大堆功效的事情。反正是从升降上找突破点。比如桂枝,主流认为,解表、通经、助阳、平冲降逆。黄元御认为就一

7、个,疏肝。解表:是因为肝主营血,解营郁表证。通经:肝主血,主升。助阳,桂枝升肝生的是阴中阳魂,阳魂升极方为心火。平冲降逆:这个就得结合黄元御的医理来解释了,黄认为,其上冲胸,是肝气的异常疏泄,肝性生发,欲升不得必寻他路,或走下窍为漏、泻、遗、溺。泻相火,为膀胱湿热。或不得发则有郁而化热。反则其母,迫肾气寻肾经上冲即为此证。总之治法只有一个:疏肝!再就是用量,药解不讲用量,心源、悬枢用量基本就是二钱、三钱。没啥变化。实际上用量本来就没有定法,全在权衡病机的侧重与轻重。心源、悬枢诸方只是立个框框,内容还得“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比如,黄氏附子一般就是3钱,实际应用中,完全可以按照火神派的计量去用,

8、只要辩证准一百两百都没问题(当然煎服法得严格,附子先煎一小时,期间不能断火不能添水)。按笔者经验,黄氏的方+火神的量,效果比单纯的火神或者黄元御方子效果还好些。总之不可拘泥于2、3钱的死板用量。至于这一钱是多少。各朝代不一样不能通用,清朝是1钱=3.69克,1两36.9克,1斤=16两=590克。asia_fisher兄弟能否分享一下脉法心得?脉法另写了一篇黄元御脉法独特之处仅供参考,里面有我的回复也可以参考,我学的时间不长,见供参考,怕误导大家的思想,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默雷特,希望大家能学出自己的黄元御。3838:樓主文章寫的不錯,但部份見解恐有誤,貽誤後學,特提出以供參考!所謂化濕六法

9、之文,元御是指薏米一物而同時具有-泻湿而燥土,益气清金,利水,补中之能。謂其能清能燥,兼补兼泻,不可多得,譬如茯苓能瀉濕燥土,卻不能清金;澤瀉能利水,卻不能補中,非言化濕之法另則还清之意亦非指还津液,而是指濕濁一去,己土復其升清的作用下文所謂“清虚热四法”亦同此理!呵呵,这个我保留意见,君子和而不同。“未可得于凡草常木之中也”我觉得这个薏米应该属于凡草,人参尚不能脱离凡草的圈圈,何况它呢。所以还是认为这几句话不是单说薏米。至于津液复生,黄把水湿与津液分的比较清楚,比如,五苓散的口渴,就是湿去津液复生的一个例子五苓证一太阳四十一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

10、五苓散主之。中风发热六七日,经尽不解,而且烦渴思饮,外而发热,是有表证,内而作渴,是有里证。内渴欲饮水,而水入则吐者,是有里水瘀停也,此名水逆。由旧水在中,而又得新水,以水济水,正其所恶,两水莫容,自当逆上也。五苓散,桂枝行经而发表,白术燥土而生津,二苓、泽泻行水而泻湿也。多服暖水,蒸泻皮毛,使宿水亦从汗散,表里皆愈矣。五苓证二太阳四十二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伤寒汗后,阳虚湿动,君相二火浮升,故作燥渴。其渴者,湿邪较甚,故用五苓。不渴者,湿邪较轻,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泻水而疏木,和中而培土,防其湿动而生水瘀也。3838:只要再仔细研读,要了解元御文中所言

11、”薏苡一物而三善备焉”之义并不难!治湿之法,惟在土燥,土生于火,而火死于水,泄水补火,扶扬抑阴,中气轮转,清浊复位,不易之法也,何必旁生枝节,另立六法?君子和而不同,大概不是不同的问题,是嗎?呵呵atklmad 于 2011/10/18 呵呵随您怎么理解“和而不同”我觉得“薏苡一物而三善备焉,上以清气而利水,下以利水而燥土,中以燥土而清气。”清气、利水、燥土此为“三善备焉”,未能尽得六法。即使薏米可以间接养津液,补中气,也绝无扶阳之力。味甘,气香,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此条也未见温热之性。3838:治湿六法是您的高创,元御何来六法?看来您犹未识医中趣,补阳何需一定用温热阳药?古哲云:见痰休治

12、痰,见血休治血.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堪笑道中人,未到知音处.。此种程度尚属一般,离元御境界犹远,当能了解补阳不用温热阳药,则元御之说也许能得六七矣!哈.哈.浮云悠悠,惯看秋月春风作为元御学说的追随者与实践者,乐见大家用心探讨与领悟其精髓,楼主这篇文章将长沙药解归纳总结的很好,值得好好欣赏,惟一败笔,不该再巧立所谓治湿六法、清虚热四法,初学之人难识其误,若不知更用心体悟原作,歧路亡羊,将难有所成,为后学计,与元御著作不被曲解,故出言提醒。世人普谓元御喜用温热,实不识元御治病之绝,元御心中以阳为贵,但治病随寒治寒,随热治热,上下反治,左右互调,招招简洁,精采绝伦,纵观古今,无人能出其右;惜其文

13、章,部分点而未明,读者须用心思考,方能有得,不过这也正是其奥妙迷人之处;吾不喜与人争辩,善意提醒,识者识之,不识者谓吾多事可也,哈哈.atklmad朋友说的有理。有时候我也矛盾,自己的理解说还是不说,说出来大家交流自然是好事,能帮自己找毛病,可说出来又难免碍了后学者的思路。说句最掏心的话,读书最好就是,一遍一遍的读,读出自己感悟,初学莫受他人影响。读黄元御的所有疑惑都能在书中找见答案,带着问题去读会读出文字之外的东西。我所谓的六法、四法无非是帮自己整理个思路,读者倘能借鉴一二实在是额外的功德。诚如您所言,这六法能指导我临床,却未必能指导读者学习,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呵,自知这几篇文字,未必能引起

14、新手多大兴致。也不算害人吧。看黄元御这么久了,难得有个同道,向来是别人听我说。我又何尝不想有人给我讲讲。发自肺腑的希望能看到朋友的论述,哪怕只言片语,真心求教,还望朋友收了辱我之心,留下一二真言。言语不周,先道歉了。xiaodiega 于 2011/10/20 14:02 编辑随便谈几句我的观点(仅代表我目前的认识。不一定对)化湿分为“六法”,确实有点多,个人认为楼主所分的六法也不甚恰当。至少益气、补中本身并没有化湿的作用。在湿邪较甚的时候,单纯的益气补中往往还有恋邪之弊。对于湿热,扶阳也不甚妥当。还清更是不太好理解。如果说把湿邪转化为正常的津液,似从未看到过这种提法。实际上湿邪可以分为暂病之

15、实邪,以及久病之虚中夹湿。对于暂病、偏实的湿邪,可采用不同特性的药物,以燥之(类似于用些干燥剂去吸掉水分)、利之(类似于打通下水道以排水)、用芳香疏达之品以化之(风能胜湿。疏达肝气同时也有利小便之功),或解表以散之。在治疗上往往肝、脾、肺同治。因湿邪之去,除了脾能运湿之外,还有赖于肝气之条达(或从汗解或从小便解),以及肺之肃降以通调水道。同时若湿从寒化,则可佐以温阳之品;若湿从热化,则当佐以清热之品。然而对于久病正虚,虚实夹杂之湿邪,单纯治湿往往效果不好,需要虚实同治。根据阴阳气血虚损的情况,在化湿之同时,酌加益气、养血、滋阴、温阳之品。甚至对于正虚为主,湿邪只是兼夹证的情况,还可以扶正为主,

16、可以少用甚至免去化湿之品。因化湿之品,同样伤及津液伤及正气。就像彭子益说的,对于暂起之湿邪,尚可燥之利之;对于久病,湿邪已与津液混为一体,一味化湿利湿,徒然伤及津液而已。而对于阴虚之人,中焦亦多从湿化或寒湿兼夹,现舌苔白腻、畏冷饮冷食等证。但这种寒湿往往只是一种结果和表面现象,其本质原因,还是因为水涸木枯、相火不降。就像长夏之令暑热在上,当降未降之时熏蒸地气,地面湿气较重,墙上容易长出霉斑。但秋风一吹,秋雨一降,秋金肃杀,将暑热之气敛入地下,霉斑湿气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人体内的道理也同样如此。火在土上则生湿,火在土下则生气。若能养肝木,降胆火,润肺金以行秋收之道,在上之暑热相火之气得能潜入地下,

17、藏于肾水之中,以作为少火生气之源,则不温阳而阳自温,不化湿而湿自化。证之以伤寒。舌上较为厚腻的白苔,个人感觉形象上很像长夏湿气当令之时墙上长出的霉斑。而伤寒论中论述舌苔的条文很少。然小柴胡汤相关条文有“舌上白胎”一语。既是舌上白胎,很容易当作湿病而去化湿、利湿。然小柴胡汤并无多少化湿利湿之品,仅是扶中州而降二阳胆胃之逆气,相火一降,土湿自去。栀子豉汤证同样有“舌上胎者”一语。然栀子豉汤同样偏于降火。因逆火一降,土湿自去。至于黄师,个人感觉确实“水寒土湿”“扶阳抑阴”多了点,至少在讲理方面是这样,而且论述绝大部分病,都把水寒土湿作为病根、作为万病之源,而把“阴”作为“阳”的对立面,把“水”作为火

18、土的对立面,这就有些偏颇了(虽然不同的流派,讲的“阴”、“水”未必是同一个东西)。其处方虽亦多阴阳平调之品,却大多将茯苓、干姜作为建中州的主打药物。然学者当明中土未必尽是寒湿,寒湿之比例未必能达到黄师所说的十中有九(就像世人“阳虚”者未必有火神派所说的九成九),何况即使中土从寒从湿,也当辨别是久病还是暂病,是虚是实,是标是本。然而就如彭叟所说,初学者一学黄师,极易学偏,往往不论中土有无寒湿证据,率以茯苓、干姜、平胃之品投之,误事多矣。须知河图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肾中一点元阳,原是要靠六点真阴来顾护收藏的。此阴何多之有?天三生木,地八成之。木气之温柔调达,正靠八点阴血之滋养。故厥阴用药当三分阳药

19、,八分阴药,以全体阴用阳之理,不可过用刚燥疏达之品,以伤阴体。否则阴体一伤,相火不能敛藏而发露于外,诸病生矣。天五生土,地十成之。中土枢纽(五个阳点,那个十字架)之正常运转,有赖脾胃之阴(十个阴点)之涵养包容。倘过用温燥之品,化湿不成反伤脾阴。中土阴不养阳,极易酿成虚劳。关于四逆温阳:对于肾阳衰微、风寒内盛,一点微烛摇摇欲熄之人,须当机立断,处以姜桂附大剂温阳之品。否则烛火一灭,阴精再多,也是死阴,复有何用?对于肾阳不甚衰、而寒湿或痰浊淤滞较盛之人,借大剂温阳、桂附通破之力以决逐阴浊,增强一气周流使其渐复正常,亦常建殊功。然四逆大法究竟是耗阳、动用阳气之法,顾用而不顾体。故对于以上两者,亦时有

20、治标不治本之憾,在温阳建功后,后期亦多须佐以金收水藏之品,助精气之收藏以增强体质(有些火神门人,喜用黄连阿胶汤来收功。另归、地、芍、山药、麦冬、龙、牡、山萸、五味等品,皆可斟酌用之)。而对于阴虚体质之人,久虚阴损及阳,亦多现阴阳两虚、中土湿化之象(这种情况其实在亚健康人群中很常见。很多女孩子瘦瘦小小的,胃滞,一到冬天手脚冰凉,看着很像“阳虚”)。然对于这种情况,却不宜使用四逆温阳。河水已然干涸,泵开得再猛,复有何益?徒然竭泽而渔、助肝热而耗散真阴而已。其治之法,在左当润养乙木,息风木之盗泄,敛少阳之相火,稍佐以疏浚散滞之品,以绝耗水之去路。在右当补土生金,助金气之收藏,以宏其水源。俾天一生水,

21、涓涓成流,且相火归根,少火生气,不温阳而阳气自复。而润养乙木之品多从水性,多偏于柔润;肺金之收敛亦多借助凉降之力(天气下为雨。一场秋雨一场凉。而秋雨之降,所赖者高处不胜寒。高处不寒反热,秋雨何以得降?)。借凉润之品以助阳气归宅,这大概便是3838朋友所谓的“补阳不用温热阳药”了吧?而这种“补阳”,乃是真正的增强体质,而不是四逆法的短效“温阳”。当然凉润之品也不可过用,须防伤及中土运化之力,这其中的分寸,要靠经验去把握了。3838:这篇文章不谈六法四法,绝对是佳作,对后学必有裨益;但当君之”诸法”出现,则影响亦随之而至,因”法”者,人之所当遵偱也!君善于归纳重点,但恕吾直言,重点之中的精髓,或因

22、忽略并未全悟,此可惜之处,以君天资之优,倘能回首再细心领悟,功力更增,指日可期。补阳不必定用温热阳药,xiaodiega兄已言之甚详;”还清”之义,容吾再作赘述:湿浊一去,土燥脾运,中气得复,枢轴轮转,清阳上升,寒热互济,精神互根,自然邪不能存;且脾土温燥,则肺金得令,化气为水,精华滋于经络,洒于脏腑,润于孔窍,渣剩输于膀胱,此吾所以说”还清”非指”还津”,还津不过是还其脾土升清作用中之一节而已。最后重申,为文出自善意,言语若有不当,切莫留心!atklmad 于 2011/10/20 18:47 回复xiaodiega的帖子高人啊!讲的太到位了。脑子里几个困惑已久的问题,一下子解开了,不胜感激

23、,无以言表,无以言表。倘有时间,一定再发些不成熟的想法,还请前辈多多指教。回复3838的帖子看了您和楼上的帖子收获很大,很感慨,很感慨。关于养阴的的问题,想了很久了,有点感觉,思路确始终凌乱。二位这么一说清晰了好多。果然境界不同,小弟自学时日尚短,刚满一年,渴望前辈多多指教。关于还清的说法表示赞同,当时在看的时候也有这种感觉,落于笔下只是为了强调,津液的重要性,免得读者落一派温燥的套子,现实当中自己也从没有“补津液”把专列一法。也许是学院派“八股”写的多了,就好总结个框框,帮助自己记忆而已,见笑。随后再发文字望前辈多多批评指教。呵呵,有个问题,您给解释解释,这个胃火和胃阳是嘛关系,脾寒和胃热会

24、同时出现吗,很纠结,看了你这个阴虚的解释有点感觉,还是想听听您怎么说xiaodiega 于 2011/10/26 12:53 编辑回复atklmad的帖子 这个胃火和胃阳是嘛关系,脾寒和胃热会同时出现吗这个问题很复杂,我也只能谈一点我目前的理解,不一定对,仅供参考。阴和阳,很多时候是体与用的关系。五脏六腑,大抵如此。以肝木为例。肝是最明显的体阴用阳的脏器。以阴血为体,以肝气之疏达为用。若阴血充沛,则肝气条达而柔和,若阴血不足,则肝气或疏达太过,或疏达不及。疏达太过,则多见风燥消渴、汗多小便多、月经崩漏等证,此为阴不足以敛阳涵阳,体虚而用太过之象,多从热化。疏达不及,多见四肢冰凉、无汗尿少、月经

25、迟滞等证,此为左路阴阳俱损,体虚而用亦不足之象,多从寒化。另乙木阴体不足,甲木亦往往过旺,而现少阳相火诸多见证。以肾水为例。肾亦是体阴用阳,以阴精为体,肾阳为用。所藏之阴精充沛,肾阳乃能发挥正常的温煦全身的作用。你可以把肾想象成一盏油灯。灯油充足,则火焰柔和而明亮,且光晕能形成一个气场,对火焰起到遮护防风的作用(卫气的作用)。若灯油不足,灯芯渐渐枯燥,则往往燃烧过于炽烈。此即表现出所谓“肾阴虚”“阴虚火旺”的种种病象。而燃烧越是炽烈,灯油消耗得越快。此时只有两个办法:一是润一润灯芯,把火焰调低一些,不要烧得这么炽烈,这是走左路润乙木、泻肝火、凉血热,息风木之盗泄的路子,以绝耗水之去路。二是多添

26、一些灯油,这是走右路金收水藏的路子,以增水之来源。灯油不足的另一后果是火焰黯淡,烧不旺。这种情况可能由前一种情况发展而来,即先是阴虚,逐渐转为阴阳两虚,由体虚用旺、体中之温气外散太过,渐变为体虚用亦不足。也有可能一开始,就是一种阳用不足的格局,比如这盏灯长年处于风寒较盛的环境中,火焰一直在寒风中颤抖,受不到很好的保护;或者是灯芯沾水了,烧不大旺(痰饮水湿停滞,影响了阳气的周流)。但不管怎样,阳用/火焰不足,多多少少应该也有阴体/灯油不足的因素在内。圣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未有阴精充旺,而阳虚内寒者。灯油充足的话,外感之风寒再盛,只要不是一下子把火吹熄了,火焰终将暗而复明。寒湿之邪再盛,只要不

27、是当头一盆冷水,一下子把火灭掉,即使灯芯沾了水,火焰终究能靠自己的力量将其逐渐烘干。而在灯油将尽、火焰将熄之时,原先暗淡的火焰会突然猛爆一下,发出最后的光明,温气四散,随后油灯很快熄灭。此为阴盛格阳(此处的“阴”为内生之阴寒,不是指阴精),浮阳外越,此时病人已近油尽灯枯回光返照,病已几不可救,勉强救之,则急当温阳回阴,如通脉四逆加猪胆汁证即是。且温阳回阴需并重。若但是姜附温阳而不加敛阴,则微阳顺势外散;若但是胆汁、人尿寒泻之品以敛阴,则光焰本已摇摇欲坠,冷水一浇,立刻熄灭。以上肝、肾的阴阳关系其实比较好理解。如果不喜欢以上的二元论观点,不喜欢把阴精看作收藏蓄养阳气的另一种东西的话,也可以持一元

28、论观点,即把“阴”看作元阳的收藏蓄积状态,而把“阳”看作元阳的释放功用的状态。就像同一根弹簧,当将其压缩时,动能转化为势能,就是处于“阴”“精”的状态。而一旦松开手,弹簧回弹,势能再转化为动能,就是一种“阳”“气”的状态,可发挥温煦、推动等诸种功用。而弹簧之所以回弹有力,有赖于压缩态所蓄积的势能。压得越紧,弹得越猛。(一张一弛,文武之道。一个人晚上睡觉睡得越香,白天精力就越充沛。)如果用以压缩弹簧的力量不够,那么或者弹簧的回弹力也较弱(阴阳两虚),或者就是在压缩的过程中突然回弹而伤人(阴不敛阳,阴虚火旺,体虚而用太过)。但不管压缩还是回弹,弹簧总还是这根弹簧,并不会随着状态的改变就变成另一种东

29、西了。我们可以把压缩态的弹簧命名为“阴”“精”,把回弹态的弹簧命名为“阳”“气”,但这些都只是一些名相而已。名可名,非常名,不管如何命名如何称呼,弹簧仍是这根弹簧,元阳仍是这个元阳。其实,从一元论角度理解也好,二元论角度理解也好,都是不同的指月的指,是帮助我们见到月亮的。学者可因指见月,却不可见指忘月。啰啰嗦嗦扯得有点远了,呵呵。回到你的问题。对于中土脾胃,阴与阳的关系,不像前面肝肾的问题这么好理解,前人的论述也不多,且多相互矛盾。但个人感觉其实道理上也是相通的。阳明胃之阳用在于受纳、降浊(手阳明大肠之功用赅在其中。统称“胃家”)。太阴脾之阳用在化物、升清、输运精微灌溉四邻(小肠之功用赅在其中

30、)。而其阳用,皆有赖于阴体之涵养。胃阳是个生理的概念,若胃阴不足,不能敛阳,则易从生理的胃阳转变为病理的胃火。以火盛为主的则为伤寒阳明诸证,以阴虚为主的则多见口燥咽干,饥不欲食,胃脘嘈杂、痞胀嗳气,大便燥结等症。若胃阳不足,病理表现则多见胃脘隐痛,遇寒则发,喜温喜按,饮食减少且喜进热食,干呕清涎等症。 而对于脾,阳用不足的情况较为常见,多见水湿滞留、腹满停食、气虚气陷、全身倦怠、泄利脱肛等等,多从寒化。关于脾阴虚的论述则较少,病理表现有纳呆,腹胀,便结,体瘦倦怠,涎少唇干(脾之外荣在唇。唇皮易于干裂其实就是脾阴不足的外现),低热等,但有时也笼统地归在胃阴虚里面。其实中土脾胃,其病理有时候分得不

31、是太清,各家的论述往往较为笼统,寒湿往往多归于脾,燥热往往多归于胃(黄师似乎就是如此。黄师理论里没有脾阴虚一说,胃阳虚也很少见)。在这一意义上,脾寒和胃热,个人认为可以同时出现。总之是中土枢轴不运,在上则热,在下则寒,如泻心诸证,可以认为是这种情况。(伤寒论原文中,生姜泻心汤: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甘草泻心汤: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总而言之,阴为体,阳为用。除开外感实证,在内伤虚证中,笼统来讲,阳用不足,则为虚寒;阳用太过,则为虚热;而阳用的不足与太多,多多少少与阴体的不足有关。治时当养护而不可伤及阴体。而即使

32、是所谓的“外感实证”,从本质上来讲,也是天人六气相感的本气自病。所谓伤寒专死下虚人,若阴体素旺,则外邪亦不可侵。既得外感,则亦多与阴体不足有关。从这一角度来说,“阴”确乎只有不足,无有太过。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滋阴、养阴、护阴尚且不及,又何来扶阳抑阴之说?但中医的问题,坏就坏在汉字的含义太丰富,阴阳二字所赅者太广。阴盛阳虚之“阴”,与“阴虚内热”之“阴”,真的就是指同一个东西?黄师与火神的扶阳抑阴,与丹溪的滋阴降火,这其中的“阴”字,真的就是同一个东西?这些学派的开山宗师或许心中了了,但月虽相同,指月之手指却异。且因其天时地利不同,境遇各异,辩证论治的侧重点亦有所不同。对于大师,天资过人,理论

33、上偏是偏一点,但尚能融汇各家之长为我所用。到了这些大师的弟子门人,根器不如大师,又往往偏学大师一家,信之不疑,见指而忘月,遂在偏路上愈行愈远,一代不如一代。道可道,非常道,在精微的大道面前,言语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圣人多么想抛却语言,纯然的以心达心。然释祖拈花,微笑者不过迦叶一人。对于慧根薄浅的芸芸众生,仍需以言语开化。但因后世众生对先圣微言大义的理解不同,遂歧义分出,诸家各执其说,党同伐异,医道从此乱矣。而对于我辈初学者,稍微多看几本书,则见这家扶阳抑阴,那家扶阴抑阳,不免一头雾水,茫然无所从之。多少人因此释卷长叹、废然而止,或以为中医不科学,无标准,而走上了反中医的道路。医道亦因此衰矣。回复

34、everns的帖子我觉得彭子益的圆运动挺好的,深入浅出,条理清楚,原本就是按教材的体例编著的,而且是民国期间著作,文言功底不好的朋友可以考虑。还有麻瑞亭的书,基本就是四圣心源的摘抄加上自己的医案,比较容易上手。回复xiaodiega的帖子好奇问一句,你是学院派出身吗?说的有道理,结合上一篇帖子可以看出你对“阴”很重视,对我启发很大。但有些观点也不太认同。我是学院派出身,但是很抵触学院派的东西,花了好些时间才把教科书上的东西抛开。我觉得医学流派的分歧是不能忽视的,认为医学可以大同的观点我不赞成。先明一家,建立大的框架,再以各家之言添砖加瓦,才能得其中真意。抛开教科书之后,我一直专注于看黄元御的书

35、,起初很多东西不理解,甚至觉得他说的自相矛盾,砍得久了就发现,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能在他的书中找到答案,只不过答案可能在某个角落,看过你的帖子之后,再看黄的书,就会发现,黄对阴的重视程度其实很高,以前我没注意到,他只是嘴上不承认重阴,或者说,他用了其他的概念表述。比如,木郁生风一词,很多时候说的就是阴虚,黄说的阴虚,却并非教科说上的阴虚,就像你说的一样,指月之手不同。要想知道黄氏阴虚的真正含义唯一办法,就是抛开别家的干扰,让自己的思路与他靠近,去模拟的他的思维方式。所以我觉得还是得专注一家,才不至于断章取义。都说博览群书,我倒觉得不在于看了几本,而在于吃透了几本。就跟练武一样,不再于练了几套拳,而

36、在于练精了几套拳。xiaodiega 于 2011/10/29 16:00 我不是学院派的。我是纯业余爱好者,纯自学的。但我算是有些学院派的底子。实际上我学医分为前后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十年多前在大国企的时候,比较空,学了一年半。啃的是教材(那时候没条件上网,也不知道该看什么书,只好看教材),啃掉了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内科等几门基础课。当时学习纯凭兴趣,目的性不明确,学了无以致用(光棍一条,无妻无子,家里长辈也尚健康。何况当时开个方子,抓药都没地方抓。不像现在,淘宝上哪儿都能买到药),后来换了工作,一忙起来,就忘得一干二净。这一抛就是近10年。直到近两年来感于亲友多故,家人多病,特别是家父

37、之病日重一日百治无效,又偶然读到罗大伦的古代中医故事,颇受感动,遂起了求医不如求己的念头。于是从去年夏天开始恢复学习。所幸现在碰上了网络发达的好时代,对于如何学习、如何入手,看哪些书比较管用,网上可供参考的帖子颇多。于是先花了点时间对中基和学院派的东西稍作复习,后面的主要学习轨迹就是伤寒论-火神派-四圣心源-金匮-黄师其他著作(灵素三书除外)-彭子益,当然中间杂七杂八也穿插着看了些闲书,到现在为止,屈指也近一年半矣。但这一年半来学的路子自认为比十年前要好,而且目的性明确(一半是为了治我爸的病),有一定的实践,所以进步得比十年前快些。对于学院派教材,个人觉得也不能过于否定。其他教材不论,内科教材

38、的缺点,个人觉得是分型较为死板,脏腑辩证味道太重,缺乏对病理的全局认识和对阴阳盈虚五行生克的把握。学者如果悟性不够,往往对着病名、按照内科学中的分型去机械地套(比如套个肝火上炎、肝风内动、肝阳上扰、套个肾阴虚、肾阳虚、阴阳两虚.),并套用其中的成方。这样治下来,疗效自然很差。因为人体虚实寒热往往错综复杂,没有哪个病人,得的病是按照书上的描述得的。只知分型并机械套用,不知灵活变通,如何能行?当然中医学到最后,非大智慧者不能悟得彻底。对于一般的学中医的学生,根器有限,有时也是没办法,面对错综复杂的疾病,能够按照书上教的分成几种证型,并分别施以不同的方子,这样也算是不错了。比起不伦不类的中西医结合,

39、拿银翘散牛黄解毒丸代抗生素、拿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抗癌肿,能够按照教材上教的这样分型施治,也算走的是中医的路子、中医的思维了。但是内科教材也有内科教材的优点。其优点就在于对于各种病症,总体来讲,分型还是分得较细并全面,而且观点较为中正客观(毕竟是群体智慧编写,且总结了历代各流派医家治疗这些疾病的分型经验),至少可以作为参考书。在有了对医学的原理上的总体认识之后,再回过头来翻翻这些教材,还真能学到些东西,或感悟到一些以前有所忽略、有所偏颇的地方。而单独的医家写的书,前后思路较为连贯而一气呵成,但往往难免偏颇之弊,且多主观论断。就如咳嗽一证,中医内科学就按外感内伤,分为风寒袭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痰

40、湿蕴肺、痰热郁肺、肝火犯肺、肺阴亏耗几种证型,且摘录了较多的古今文献和论述。虽然分得很机械,却至少比四圣心源咳嗽篇所讲的“土湿胃逆,肺金不降,气滞痰生;肺家或有上热,脾肾必为湿寒”要全面而客观很多。关于黄元御:其实我现在基本赞同彭子益在唯物论最后章节的评价。为免口水仗,此处不再赘述。关于彭子益:与黄师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黄师之所长在于其著作比彭子更为系统,而且对内难伤寒金匮均有独到的详细注解,学者可借黄师之路进入古中医经典之门。其缺点则在于理想化、主观化、武断化的论述多了些,偏于理论推导,实践部分不足(至少书中是如此)。相形之下,彭子仅有寥寥两三本书,内容相互重合的还较多。其在原理上的描述十

41、分精彩,对经方的分析相当精辟,且有些地方的理解恐比黄师更高一筹,至少文字上剖析的更为细密。彭子的临证实践经验,似比黄师也更为丰富。其不足在于这两三本书内容太少,大多是描述原理和分析经方了,最多再加点温病时病的见解,但并没给出多少建设性的原创方子。而且内容较为零散,在连贯、系统、全面方面不与黄书11种相比,单比四圣心源也是大大不如。一般未入门者,多以为彭师圆运动是山寨版四圣心源,彭师的学问是抄袭黄元御的。其实细读两书,就会发现,两者的理论只是形似,都有那么点“圆”。而核心理念和侧重点,其实颇有不同。彭师的书由于以上缺点,并不适合作为初学中医的入门读物。但读了伤寒、金匮与黄师著作之后,再读彭子之书

42、,适足以纠黄师之偏。另外,有类似的“圆运动”,或“土枢四象”理念的,历代医家也非止黄师一人(读中医各家学说的李东垣篇,就有那么点土枢四象雏形的味道在内)。只是黄师的四圣心源,观点更为明确、特色更为鲜明而已。其实大家都是来自内经。一看彭子益讲肝脾升胆胃降,就认为一定是抄黄元御,未免有点冤枉。至于麻老医师,其书的原理篇基本摘自四圣心源,并无多少自己的东西在内。而临证篇则处方较为机械板重,在领悟的层次上似有所不足。个人以为只可比拟于金庸小说里那些资质平平、学得一板一眼的门人弟子,因出身名门,学的路子比较正,在江湖上虽也允称高手,却未臻开宗立派的宗师巨匠之列。3838前辈拿麻瑞亭与彭子益相提并论,未免

43、低估了彭子益,而高估了麻瑞亭。(当然麻老的书拿到手后我只是翻了翻,并未深入细读,以上评价可能比较主观。)以上的对比,只是我个人读书(包括临证体悟)到现在的一点看法,并无不敬前贤的意思在内。特别是这里黄师的铁杆粉丝众多,请勿砸砖。实际上我个人以为,黄师实乃仲景之后诸医家中的佼佼者,其四圣心源文辞优美,说理清晰,内容系统全面,比起医学心悟一类的书,不知高明出多少。我学医至今,受黄师的影响也最深、时间最长。以至于现在开出的方子中,除经方影子外,心源的影子最明显。而我所不赞成的,只是过于迷信、崇拜乃至神化某个医家,奉为圣人,其每一句话都奉为金科玉律、微言大义,甚至认为只需背下一本四圣心源,就能深刻领悟

44、医道,临证无往不利。说这些话的人,试问又有多少临证经验?无非主观想象而已。临证情况的复杂,治病之艰难曲折,处方之随机应变,远不是区区一本四圣心源所能概括的。关于重阴与重阳:实际上从我学的路子来讲,一开始完全是重阳的。总体处方的平均比例,大致七分阳药,三分阴药。而且往往重用姜附。只是实践中遇到的挫折太多,才逐渐转向阴阳并重,并慢慢地阴药多了起来。从我这一年半来的临证来讲,自以为思路与风格上有两次突破。第一次发生在今年年初,开始从火神路子转向四圣心源之后;第二次则发生在前两个月,开始学习彭师的书、纠正了以前处方、特别是中土药方面的一些偏颇,且养阴药逐渐增多以后。而实际疗效,也是一次比一次好。如果跳

45、出医学圈子,从传统文化与哲学的角度来看,则重阴重阳之争,在历史上从未停止过。大体来讲,儒家尊阳,道家重阴。儒家的修齐治平人生四阶段,本身就有种阳气由内向外逐渐升发的感觉。孟夫子的吾善养吾浩然之正气,也颇具阳刚之气。而道家讲清修无为,致虚极守静笃,则纯然是元气归宅、重体而抑用的一路。老子一书,也多是阴柔克阳刚,水能胜万物。从社会发展的角度,当然应该推重阳刚之气。儒家之学便是要经世济用、兼利天下的。而从个人养生的角度,个人却以为应以养阴静守、收摄神魂、无使过用为主。黄元御是儒生,理念上当然重阳。而重阴的道家在养生方面,却实是胜过了儒家。试问同为爬行类,四处乱窜的蜥蜴与一动不动的乌龟,哪个活得更长?

46、儒生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以一股浩然之气敢为天下之先,自然值得敬仰,但若论平均寿命,却未必及得上无忧无虑的普通小民,更不必与隐逸山林的修真之士相比。当然全然的隐逸清修不问世务,从人生与社会责任角度来讲也未免消极了一些。或者将两者相结合,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挫折沉沦之时以儒家精神鼓舞自己积极向上,名利缠身之时则时时以道家的理念提醒自己不要过于执迷,方是两者最好的结合吧。xiaodiega:回复everns的帖子对于胡希恕这一路,我颇有些看法。详见以下帖子的跟帖(这个帖子对于经方方证对应派的讨论颇为激烈,有兴趣可以看一下):随便摘两段我的观点:.现代方证对应派大师胡希恕的书我也看过(昨晚跟帖后

47、又拿出来翻了翻),里面对阴阳五行是持批判态度的,认为都是穿凿附会胡说八道,中医仅仅就是来源于经验总结,只是对人体病理规律的一种黑箱探索。这种观点我很不认同。而且胡的伤寒论讲话,我现在复习了前12条,里面的很多“唯物主义”解释我都觉得很不怎么样。比如认为太阳伤寒恶寒就是由于体温高了,与外界的温差大了,所以恶寒。那么请问,冬天人体体温与外界相差更大,为什么一盖被子,人就觉得暖和?而夏天人得了伤寒,即使房间密不透风,盖上几层被子,仍然瑟瑟发抖?体温再高也高不过四十一二度,难道这点温度与夏天外界气温之间的温差,还能高出冬天正常体温与正常外界温度的温差不成?(我现在的工作就是与热物理相关的,这种用粗浅的物理知识来解释中医和人体,外行人和初学者看看很有道理,却哄不了我)还有胡老解释温病同样发热为何不恶寒,很搞笑地用上了巴甫洛夫的反射学说。还有胡老理解不了伤寒论中的“伤阳”一语,觉得伤寒论中的“伤阳”明明就是伤津液的表现嘛,于是认为在东汉时代,或者在伤寒一书中,阳字就是指津液(这个我昨晚没看到。是凭一年前的印象。记错莫怪。但印象中他讲的就是这样)。真是肤浅。岂不知阳气与津液,就如同水蒸气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