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农委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精选.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220347 上传时间:2023-06-14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8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县农委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精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县农委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精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县农委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精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县农委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精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县农委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精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县农委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精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县农委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精选.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县农委工作总结和工作安排今年以来,我委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一号文件以及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确定的“五大改革、五大发展、五大建设”重点工作部署,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加快推进特色农业“两品三化”战略,在农业自然灾害频发的不利形势下,强化措施,狠抓落实,较好地完成了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了稳中有进、持续向好的发展态势,各项工作成效明显,亮点突出。县成功跻身第四届“中国名茶之乡”;乡被评为全国第四批“一村一品”示范乡;村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县原生态果菜专业合作社被

2、评为国家级示范社;“翠兰”茶叶、“良奇”牌茶叶、“咏鹅”牌工艺被等3个商标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翠兰”在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被评选为“最具经营力品牌”,价值达9.18亿元;“良奇”牌翠兰茶获第十二届中国国际(青岛)农交会农产品金奖;蚕桑生产综合指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一、农业生产形势总体保持稳定今年农业各项指标基本完成,预计实现农业生产总产值26.76亿元,增长8%。(一)传统粮油生产实现既定目标今年先后遭遇雨雪、台风、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通过宣传引导,加强田间管理,科学防灾减灾,最大限度减少了粮油损失,粮油产量稳中有增。粮食播种面积25.87万亩,增加0.95%;总产9.09万吨,增长4.92

3、%。油料种植面积3.02万亩,总产3623吨,同比分别持平。(二)特色产业加速转型发展一是茶叶生产创新高。总体呈现“产量产值增加,中低档茶比重提高,均价略有下降,用工情况整体偏紧,市场销售保持顺畅”的平稳势头。茶园面积15.44万亩,无性系茶园面积4.64万亩。干茶总产4450吨,增长8.53%;茶叶产值5.586亿元,增长3.44%;中小型茶叶加工厂(企业)501家,QS认证茶叶企业34家。二是蚕桑综合指标全省领先。因气候、蚕丝市场需求及蚕茧质量影响,今年蚕茧价格较去年明显下降,但由于政策支持力度加大,技术指导加强,全县蚕农蚕积极性不减,饲养量保持稳定。桑园面积65346亩,实际养蚕面积49

4、009亩,养蚕农户18593户;全年四季四批共发蚕种71263盒,减少2.11%;鲜茧总产3371吨,增加2.85%;鲜茧均价37.67元/公斤,下降16.25%;鲜茧总产值1.1亿元,减少14.06%。三是畜牧业生产忧中有喜。生猪和家禽价格受市场因素和禽流感影响大幅下降,养殖总量下降,但有机黑猪、山地鸡、山羊等特色养生态殖发展迅速,规模养殖不断扩大。预计全年生猪存栏9.8万头,出栏10.1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0.75万头;牛存栏1.1万头,出栏0.25万头;羊存栏2.8万只,出栏0.6万只;家禽存栏55万只,出栏90万只。养殖业产值5.0亿元,同比略有下降。四是生态水产养殖加快发展。渔业呈

5、现“传统渔业平稳发展,特色渔业迅速发展,休闲渔业快速发展”的良好形势。渔业养殖面积9615亩,其中池塘养殖3450亩,水库养殖面积6165亩;茭田特色综合套养面积6000亩,茭田套养甲鱼试验示范110亩,套养泥鳅试验示范120亩;水产品总量1150吨,产值4100万元,分别增长4.5%、5.5%。五是其它多经产业稳步发展。其它多经生产以中药材(含茯苓、天麻、瓜蒌等)、水果为主,总产值达4.6亿元。其中瓜蒌面积2.04万亩,总产3880吨,产值0.88亿元;猕猴桃面积2000亩,产值2000万元。(三)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全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重点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断提升,牵动和引领

6、农产品加工业的作用显著提高。全年实现农产品加工产值69.2亿元,增长18.36%,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农产品加工总产值64.04亿元,增长18.45%。二、主要工作进展情况及措施(一)重点工作1、着力实施 “两品三化”战略,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1)打造标准化板块基地。结合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围绕建设“百万亩绿色产业基地”目标,新发展和改造了一批高标准生产基地和种苗基地。建设种植业基地7900亩,其中茶园4000亩,桑园1180亩,中药材等多经作物2720亩;改造茶园5000亩,桑园3000亩;建立茶叶良种母穗园和扦插圃1600亩,强桑1号”桑树新品种示范园1个,桑枝

7、木耳超过30万棒,区域试种红心猕猴桃239亩。引进和推广湘云鲫、鲟鱼等名特优水产品种,新增茭白(稻)田综合种养3500亩,仿生态繁殖大鲵7677尾,投放鲟鱼苗种7.5万公斤,累计10万尾。新增省级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场1家、市级4家,出栏生态黑猪6.2万头,规模养殖比重达35。(2)培育推介特色优势品牌。强化统筹协调,积极构建“突出特色、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品牌创建模式。一是狠抓品牌认证。开展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茶之乡申报,新增中国驰名商标3件,其中“翠兰”商标填补了安庆市茶叶商标空白。全县中国驰名商标数达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二是加大广告投放宣传力度。落实奖补

8、政策,在合安高速沿线投放高炮广告10块,协调6家骨干茶企在合肥金寨路收费站投入大型LED显示屏广告。三是加强展示展销推介。组织企业和合作社参加上海、合肥、青岛“三大”农交会以及各类展销会、制作大赛、茶博会等活动近10次,取得了良好的宣传推介效果。四是强化市场引导。召开了以茶叶、蚕桑、蔬菜等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发展现场会3次,同时通过举办茶叶销售形势座谈会,建设茶叶专业超市、组建合作社联合社抱团发展以及发展电子商务等措施,打造新的销售模式,拓展销售渠道。五是利用新兴媒体开展公益宣传。配合央视7套、江苏卫视开展专题片拍摄3个,成功完成“翠兰”歌词征集及歌曲MV翠兰说制作、发布工作,第十三期徽茶杂志

9、对茶业进行了专版宣传。六是抓好“三品一标”认证管理。10万亩水稻获无公害产地认证,6个系列产品获有机认证。不定期开展市场督查,对企业农产品、食品、产地认证进行重点检查。七是培育发展“一村一品”。开展调研,制定规划,指导“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督查考评,组织申报全国、省级“一村一品”示范乡(村),今年新增全国“一村一品”示范乡1个,全县“一村一品”村镇发展到24个。(3)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制定扶持政策。出台县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实施细则,广泛宣传并落实市、县关于龙头企业发展的奖补政策,积极提供政策信息技术咨询服务。二是争取资金支持。配合财政部门对2013年中央财政贷款贴息项目进行验收,争

10、取省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项目180万元、市级现代农业发展奖补资金160万元;三是开展银企对接。组织3家企业参加市政府组织的银企业对接座谈会,联系县金融部门为6家企业提供授信业务。四是动态考评认定龙头企业。认真开展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考评、调整和认定,替补申报省级龙头企业1家;截止目前,全县有涉农企业660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77家,国家级1家,省级10家,市级36家,县级41家。2、狠抓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1)启动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工作。结合实际,将毛尖山乡确定为试点乡镇,强化组织领导、宣传造势和业务培训,积极推进外业测绘工作。截至目前,外业测绘

11、工作已覆盖6个村、133个村民组、3936户、9739个地块,测绘率达100%,正进入内业数据处理阶段,预计年内可全面完成。我县试点工作进度在全市除被省确定为整县试点的潜山、宿松外,位居第一。(2)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合县人大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调研,围绕省级农民合作社示范县创建目标,引导合作社开展规范化、信息化和示范社建设,同时积极探索促进家庭农场发展新模式,不断规范引导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健康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511家,县级以上示范社38家,其中国家级2家(今年新增1家),省级2家(今年新增1家),市级14家(今年新增7家),县级20家(今年首批认定)。组建

12、专业合作社联合社2家,县级规范化合作社57家;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64家,其中省、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分别为1家和6家。(3)进一步壮大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公益性服务能力建设,突出培育经营性服务主体,截至目前,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户1487户,农机专业服务组织12个,病虫害统防统治组织65个。(4)精心打造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把菖蒲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作为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突破口,按照省市要求,以菖蒲镇为核心基地,示范辐射周边4个乡镇,围绕茶叶主导产业,重点开展了茶园基础建设、绿色防控、绿化等工程和茶园基地、良种展示园建设工作,示范区主体辐射带动功能明显提升。截止7月上旬,示范

13、区建设累计投资8000万元,2013年度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同时及时启动20年度示范区建设工作。3、推进重点项目和招商引资,不断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认真贯彻落实省直单位帮扶座谈会精神,把向上申报争取农业项目资金作为推进农业工作的主要动力和重要抓手,主动加强与省农委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和联络,积极捕捉信息,认真研究部署项目谋划、编制、争取和实施工作。今年组织编写储备项目建议书5个,组织申报项目3个,在建农业项目20多个、总资金达3000多万元。连续4年实施现代农业(茶叶)发展项目,20年项目资金达1100多万元。目前现代农业(茶叶)发展项目、合作社示范县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沼气池建设、全

14、国基层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生猪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畜禽渔业标准化健康养殖等项目有序推进,项目资金使用规范,质量和形象进度均符合要求;切实抓好招商引资业务工作,及时报送第七招商团招商信息和资料,狠抓在谈项目对接推进工作,编制上报招商项目3个,安徽徽宏发展有限公司总投资5000万元的精制红茶加工项目已落地动工,翠兰大市场在建工程累计完成投资5900万元。(二)基础工作1、加大农业综合监管力度,确保农业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一是组织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活动。以水溶性肥料、高毒高残留农药、种子市场专项整治为重点,全面加强农资市场管理。共出动车辆316台次,参加检查人员435人次,检查市场门点327个,抽检农

15、资35份,查处农业违法违规案件27件,未发生一起行政复议和诉讼案件。二是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重大节假日期间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定期对全县蔬菜生产基地、收贮运环节进行常态化监督抽检,1-11月份共检测蔬菜瓜果样品1735个,合格样品数为1706个,合格率98.3%。开展“瘦肉精”等违禁投入品和水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检查人员1248人次,检查养殖户(场)、经营户987个,没有发现经营“瘦肉精”等违禁投入品行为。三是狠抓动物疫病防控。以H7N9禽流感和小反刍兽疫监测防控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完成布病防控总体目标,全县无重大动物疫病发生,动物疫情稳定。共完成注射猪口蹄疫苗、牛羊

16、口蹄疫苗、禽流感H5N1二价苗等各类疫苗172万毫升、34.3万头份、190万羽,发放猪、牛、养耳标20万付,免疫卡8万张,免疫档案10万张,无害化处理病死猪1180头。四是加强渔政管理。严格执行天仙河禁渔制度,加大非法捕鱼执法力度,严厉打击非法捕鱼行为。出动执法人员240人次,查获电鱼案75起,调查毒鱼案件6起,收缴电鱼工具75套,行政处罚8起。五是扎实开展农民负担监管。出台了工作意见和工作方案,召开了推进会,将国土、林业、公安、电力等涉农收费列为重点监管对象,开展自查自纠和明察暗访,对查出的问题要求有关单位进行整改。六是及时部署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发挥农业部门牵头职能作用,抽调专人办公

17、,强化宣传、日常巡查、县区互查、信息报送等环节,全县秸秆禁烧工作保持了稳定良好态势,未发生群体性、大规模露天焚烧秸秆现象。2、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广应用农业良种良法,发挥高产创建、绿色示范和品种展示区(园)、区域试验示范作用和功能,切实解决农业科技转化“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全县推广应用粮油作物良种18.5万公斤,水稻旱育稀植15万亩、水稻抛秧4500亩,建立机插秧示范片5个、3000亩,创建冶溪水稻高产示范区片11256亩,温泉水稻、玉米新品种展示园120亩;农作物病虫草鼠害防治93.49万亩次,绿色防控面积2500亩。面向专业防治组织

18、发放喷雾器械240部,建立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示范片1万亩,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5万亩次,水稻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30%。发布病虫害防治情报8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全县配方施肥应用面积40.41万亩,配方肥施用面积25万亩,推广配方施肥7240吨。采集配方施肥土样100个,植株样品200个,配方施肥试验14个,完成品化验932个、9348项次。3、认真贯彻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一是及时兑现农业补贴资金。认真开展种粮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工作,全县通过“一卡通”发放良种补贴资金372.2万元,农资综合补贴资金1627万元、粮食直接补贴资金232.41万元;农业保险勘察定损面积6万亩,

19、赔付资金60万元。二是扎实推进农业民生类项目。主要是沼气池建设工程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截止目前,已完成8个农村沼气网点、10个养殖小区沼气工程、800户农村户用沼气池建设任务,分专业、分阶段、分模块培训了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150人。三是深入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组织183名技术指导员包村联户、进村入户,结合网络书屋学习应用竞赛活动,围绕农民需求和农时需要,扎实推进一些列服务指导活动。我县春季农业科技下乡工作动态获央视新闻联播栏目报道。四是加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监督管理。加强对筹资筹劳的范围、对象、标准、议事程序、所筹资金和劳务管理等关键环节的监管,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进行了验收。五是进

20、一步规范土地流转。争取农业部仲裁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加强服务指导,积极调处农村土地纠纷,共调处各类土地权属纠纷11起,没有出现恶性上访事件。六是加快推进美好乡村。全力做好2013年度12个重点中心村省市考核验收工作,我县荣获安庆市2013年度美好乡村建设先进县称号,3个中心村荣获安庆市2013年度美好乡村建设模范村称号。完成10个省级中心村规划编制任务,大力推进中心村产业发展,累计完成建设投资2000万元。七是有序开展农村“三老”身份及工龄认定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共收到乡镇上报材料320份,第一批农村“三老”人员补助资金已经到位;农村实用人才工作即将结束,预计首批认定188人。4、精心部

21、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全面加强自身建设2月份以来,根据县委统一部署,紧扣活动主题,坚持总体要求,抓好“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做好结合文章,贯彻落实三个关键环节重要内容,坚持边学边查边改,完善相关规章制度,确保了教育实践活动各个阶段任务的圆满完成,实现了预期目标。结合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加大机关考勤、岗位责任制、公务招待、车辆管理等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公文交办、会议、物资采购、项目管理等流程体系,加大制度执行力;积极开展文明单位创建,完成县级文明单位创建工作任务,落实“门前三包”和路段责任,组织开展送科技下乡、结对共建、扶贫帮困、志愿者服务等文明创建活动;精心组织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

22、组织生活会,开诚布公查摆问题、交心通气、交流意见,领导班子协调高效运转,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加强对外宣传,编印工作通报10期,政府信息公开915篇,网上发布信息2713条。切实抓好农情信息工作,及时准确报送农情信息196条。进一步深化人事改革。9月份开展了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职称竞聘和民主测评工作,55人参加续聘民主测评,22人参加8个中、高级技术职务的竞聘。认真办理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涉农议案、提案回复工作,深入基层面对面征求委员、代表意见,高质量完成13个提案、议案办理工作,代表和委员对办复工作满意率达100%。及时处理县委、县政府交办的督查回复办理事项35个。进一步抓好扶贫村、选

23、派村帮扶工作,按照要求稳步推进老干部、关心下一代、信访维稳、拥军优属、安全生产等工作。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一是今年以来,受前期雨雪、后期暴雨及低温寡照天气影响,导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偏重,对粮油、蔬菜等生产造成一定影响。二是农产品价格市场波动较大,特别是家禽和生猪价格持续下滑,茶叶、蚕茧价格同比下降,农业生产成本上涨,加大了农民的生产支出,农业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影响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三是农业生产经营水平不高,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配套资金严重不足,部分企业缺乏生产流动资金,信贷担保门槛高,社会主体投入少,企业融资困难。四是农业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农民负担、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行政执法、渔政管理等行

24、业监管和动物防疫、农业环境污染保护、品牌宣传推介工作是农业部门常年重点专项工作内容,加上基层农业部门职能公益性的进一步确立,财政安排预算与实际工作经费相比缺口较大,日常工作运转艰难,基层人员待遇较低,影响队伍稳定。四、2015年工作安排(一)工作思路全面贯彻党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巩固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以农村综合改革为切入点,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力打造特色现代农业,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不断创新农村经营体制机制,强化科技、项目支撑,努力促进农业农村经济

25、协调、稳定、健康发展。(二)主要目标力争实现粮食总产8.5万吨,油料总产3000吨;农业增加值增长8%以上,特色农业产值达到2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6%以上;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动物疫情,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三)重点工作1、稳定发展传统粮油生产。落实粮油作物补贴、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维持粮油主产区种植面积不大幅减少。推广轻简高效粮油生产技术,实施无公害水稻生产10万亩。抓好全省粮食生产发展专项基金和开展水稻高产创建项目,确保粮油生产增产增收。2、加快打造优势特色主导产业。以“扩基地、创品牌、育龙头、拓市场”为主线,进一步调整优化茶、桑、菜、药、

26、生态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特色农业做大做强。一是壮大提升产业规模。发展高标准无性系茶园3600亩,新改扩建标准化茶厂35个;新建高产优质桑园2000亩,饲养蚕种7万盒以上;新增瓜蒌、百合、金银花等中药材面积2500亩,建设红心猕猴桃试验示范基地150亩;改造低产茶园6400亩、桑园3000亩;推广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技术,发挥养殖龙头企业、大户的带动作用,年出栏有机黑猪、生态黑猪年保持在6万头以上。二是培育特色品牌。加强农特产品宣传,充分利用营销、促销活动平台,组织企业、合作社在“三大”农交会及各类农展会上宣传我县农特产品;规范中国驰名商标和地理标志管理,继续跟进有机黑猪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27、产品申报,提升特色品牌效益,提高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三是加快发展“一村一品”。鼓励引导各地结合自身资源特色、区位优势和种养加传统,大力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一村多品”。扩大“三品”种植面积,力争完成农产品有机认证1-2个,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2万亩,10万亩无公害水稻产地通过复查换证。四是加快农特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建设。引导企业在省内外大中城市建设农产品专营店、连锁店,设立销售网点,扩大销售渠道,新增专营店10个。五是引导发展电子商务,力争实现网上销售收入增长20%以上。3、加大项目争取和招商引资工作力度。一是积极储备、编报和争取项目。开展调研论证,谋划“十三五”课题研究、重点项目和规

28、划,加大项目申报、争取、实施力度,储备一批高质量的后备项目,编报农业项目8个,力争项目总投资增长10%以上。二是实施好在建项目。根据项目建设要求,抓好20年现代农业(茶叶)发展项目、农民合作社示范县建设、包村联户项目、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沼气池建设项目、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农技推广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建项目,确保项目高质量、高质量、高效率完成,顺利通过省市验收。三是扎实开展20年度菖蒲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茶叶交易市场、标准化茶厂、绿色防控等建设内容,抓好茶园有机转换认证,加大茶叶综合开发力度,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四是狠抓招商引资工作。服务指导翠兰茶叶大市场、徽宏公司精

29、制红茶加工建设等在建招商引资项目,创新招商机制,新引进1-2家大型农业深加工企业,完成年度招商引资任务。4、大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争取省市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支持,加大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力度,力争全县农产品加工产值增长15%以上。开展龙头企业运营监测,实行动态监测,优胜劣汰,加快转型发展。大力创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和示范县,出台合作社示范县创建财政奖补资金管理办法,对规范、示范合作社实行常态化、动态化管理,新增县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20个,力争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1家。5、进一步推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持续加大农资市

30、场监管、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渔政管理、农民负担等监管工作力度,全力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维护农民利益。高度重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加强现场督查、巡查、互查,提高秸秆还田利用率,杜绝焚烧秸秆现象,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6、强化农业科技支撑服务。以全国农技推广补助项目为载体,切实增效农业科技服务能力,大力推广良种良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节本增效技术,提高单产,提升品质,降低成本,增加收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7、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试点和土地流转服务工作。认真总结试点工作经验,争取在全县全面推开试点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颁证管理系统,逐步实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强化农村土地流转工作服务指导,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土地流转的政策咨询、信息发布、合同鉴证等服务,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依法、规范流转。8、提高推动农村改革发展能力。巩固深化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文明单位创建成果,加强学习调研,转变工作作风。强化反腐倡廉和政风行风建设,建立健全惩防体系,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强制度建设和监督检查,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