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522470 上传时间:2021-02-12 格式:DOC 页数:40 大小:33.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doc(4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 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1五年级科学上册测量力的大小教学设计执教:三岔小学 刘洪明教学内容:测量力的大小 背景和目标: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有小,下一课研究摩擦力的时候也需要知道摩擦力的大小是多少。这一课让他们认识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是适时的。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还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弹力的认识。教材分析:本课有三个活动。第一,认识弹簧测力计。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要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计量单位和刻度标示。第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教科书提示了用弹簧测力计测重力的三

2、点注意事项,提供了测物体重力的记录表,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测量技能。第三,制作橡皮筋测力计。这个活动是作为拓展内容来安排的,教师可以灵活处理。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单位是“牛”。 过程与方法: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制作简易的橡皮筋测力计。 情感、态度、价值观:3树立细致、有步骤工作的态度。教学重点: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教学难点:估计被测物体的重力。 教学准备:1、教师为每个小组准备:弹簧测力计、钩码、用于测量重力的小物体、长条形硬纸板、像皮筋圈、回形针。2、教师准备:几种不同样式的弹簧测力计。

3、3、课件。教学过程:一、游戏引入(课前准备)。师:出示体育器材弹簧拉力器,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生:知道,这是弹簧拉力器。 师:谁想来玩一玩? 生异口同声:我想玩。师:请一名力气小的女生上来玩。 师:弹簧有什么变化?生齐声回答:弹簧被拉长了一点,放松后弹簧又还原了。 师:再请一名力气大的男生上来玩。 师:弹簧有什么变化?生齐声回答:弹簧被拉得很长,放松后弹簧又还原了。 师:谁能告诉大家这是为什么呢? 生1、女生的力气小,男生的力气大。生2、弹簧受的力小,拉得就短,弹簧受的力大,拉得就长。 生3、松手后,没有在弹簧上用力,弹簧就还原了。评析:本课以游戏导入,选择了学生上体育课时既熟悉又喜欢玩的

4、的拉力器,一下就激发了学生好玩的天性,从而将学生的兴趣引导到本课的内容上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二、自读静思(探究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 师:给各小组分发弹簧测力计、钩码等学具。 生:分小组玩弹簧测力计。师:你们能从弹簧测力计上发现哪些信息?生1、我发现弹簧测力计上有: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析、挂钩。 生2、我发现弹簧测力计能拉长,还能还原。生3、我发现在弹簧测力计上用的力大,弹簧就拉得长些,用力小,弹簧就拉得短些。生4、我能用弹簧秤称量文具盒的重量。 .师:同学们真会玩,很聪明,发现了许多弹簧秤的秘密。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怎样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并板书课题测量力的大小。评析:刘

5、老师通过让学生玩弹簧秤,让学生在玩中发现了知识,收获了能力,刘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三、互读汇思(认识弹簧测力计)师:出示幻灯片,介绍几种弹簧秤:平板式、手柄式、圆筒式、条形测力计。 生:分小组观察弹簧测力计。 师:弹簧测力计的组成有哪些? 生1、提环、指针、刻度板。 生2、还有挂钩。师:虽然有这么多款式的弹簧测力计,但它们的功能都是一样的,都是用来测量力的大小。师:弹簧测力计的各部分有什么作用? 生1、提环用来提起要称量的物体。生2、刻度板用来显示所称量物体的重量。 生3、指针用来指示所称量物体的重量。 生4、挂钩用来

6、挂起所称量的物体。师:这几位同学都回答得非常好,希望继续发扬,其他同学要向他们学习,多动脑筋。师:请各小组认真观察刻度板,有什么秘密?第一小组:我们发现力的单位是牛顿,用字母N表示,1牛100克力。 第二小组:我们小组发现这个弹簧测力计最多能称量5N的力。第三小组:我们小组发现这个弹簧测力计最多能称量3N的力,我们还发现这个弹簧测力计的测力范围在03N之间。第四小组:我们小组有一个同学的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到0,不知怎么办? 师:同学们都善于观察,善于发现问题。如果那个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指向0,就把它调0,并演示调0的方法和过程。师: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时要注意些什么?请同学们看书P78。

7、生:看书。师:分小组进行汇报。生: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重时应注意: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不是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老师用幻灯片展示出来。 生:齐读一遍。师:用幻灯片展示不同重物的刻度,并让学生读数。 全班学生:小声读出刻度板上的读数。师:每个小组推荐一人读出刻度板上的读数。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分别推荐一人读出刻度板上的读数。评析:刘老师让学生观察弹簧测力计的外部结构,学生观察得非常认真、细仔,同时又发现了个别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批向0,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全班共同解决问题,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培养了学

8、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的主体地位也得到了肯定。四、共读深思(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师:请各个小组打开钩码盒,用钩码体验0.5N,1N,2N,3N不同力的大小。 生:分小组进行体验,每个同学都把上述不同力的大小体验一遍。 师:怎样才能做到不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呢? 生:讨论。生:先估计,再测量。在测力时要慢慢提起物体,不要用力过猛,如指针已经达到最大数值还没有提起重物,应停止测量,或改用测量范围更大的测力计。师:很好,同学们都很动脑筋。各小组先估量一个钩码的重量,再测量它的实际重量并记录。生:估量,测量、记录。师:你们估量的重量与实际的重量

9、有区别吗?生1:有区别,我们小组估量的重量与实际的重量相差了0.1牛。生2:我们小组估量的重量与实际测得的重量也有区别,相差了0.2牛。 生3:我们小组估量的重量与实际测得的重量相差了0.4牛。 师:有误差是正常的。师:各小组再多测量一些随身携带的物品,先估量,再测量,并记录下来。 生:分小组进行估量、测量、记录。 师:分小组进行汇报。第一小组、第二小组.分别用投影仪进行汇报自己小组的测量结果。 师:你们的估量与实际测量的结果相比较如何? 生:我们估量的值与实际测量的值误差变小了。师:同学们做得非常棒。只要同学们在生活中经常估量与测量,我们的估量与实际测量误差会更小。 评析:刘老师先让学生体验

10、不同力的大小,再尝试测量一个钩码所受重力的大小,从汇报的不统一数据中,分析出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方法,并安排了测量自己随身带来的物品的活动,使学生对弹簧秤的使用方法更加清晰、准确。五、拓读延思(把自己所学的书本知识向课外延伸,用于实际生活) 师:请各个小组称量你们的笔袋的重量并记录下来。 生:各小组实际进行称量,并记录下来。师:请各小组在桌子上用测力计拖笔袋,并记录下来实际用的力的大小。 生:各小组实际进行操作并记录拖笔袋时所用的力。 师:拖笔袋与提笔袋相比较,力的大小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为什么?生1、因为拖笔袋时,笔袋的重量主要在桌面上,所以用的力要小一些;而提笔袋时,笔袋的重量全部

11、在挂钩上,所以用的力要大一些。生2、因为拖笔袋时测量的是摩擦力,而提笔袋时测量的是重力,这两个力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同学们都很动脑筋,老师很高兴,只要大家积极动手,认真动脑,你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有许多发现。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生1、我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是什么。生2、我知道了弹簧测力计的指针没有批向0时,使用时应当调0才能使用。 生3、我知道测力计在测量物体的重量时,不能超过测力计的测量范围。 生4、我知道估计的物体重量与实际的重量是有误差的。 生5、我知道了在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生6、我知道一个物体的重力要比它在桌面上的摩擦力大。 .师:每位同学回家后自己制作一

12、个橡筋测力计。 师:需要哪些材料?生:橡皮筋、硬纸板、曲别针。师:明天小组长把每个同学做的橡筋测力计收起来,看谁做得既美观又实用。 评析:刘老师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弹簧测力计,体验弹簧测力计的测力原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动脑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 点评:测量力的大小是小学科学五年级的内容,刘老师精心设计了教学过程,重新整合了教学内容,使科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本节课围绕着认识并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设计了“观察弹簧秤”、“玩弹簧秤”“估量与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三个学生活动,让学生在称量练习中能进行正确的实验操作。总体上,本节课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衔接紧密,学生活动设置恰当。一是

13、创设情境有新意。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让学生玩弹簧秤开始了新的知识的学习。二是实验用品选取恰当,有利于突破重难点。“测量几种物品的重力”活动中,测量的对象为学生的一些学习用品。这些物品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不仅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而且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建立起力的单位概念。估计被测物体的重力是难点,教师选择用钩码来引导学生思考,最后得出利用钩码来估计被测物的重力大小,学生在这个活动过程激中发了思维,同时教师充分指导学生运用工具来进行科学测量。三是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整个教学设计从观察到实验操作的教学都非常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发现,提出问题,讨论解决,教师在过程中仅充当一个引导者的角

14、色。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在课堂中去充分动手、动脑,这是非常值得提倡的。本节课以学生活动为主,很考验学生的观察、讨论以及汇报的有效性。在观察、讨论活动时,学生的配合度较高,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中很快找出恰当的方法和正确的答案。当然,本课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过于分享自己的想法,没有注意倾听别人的答案;还有就是教师在讲解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不够细致。正确使用弹簧秤的操作除了教材上的三点,还有“测量重物时,测力计应当保持竖直”,同时应当渗透重力方向的教学。不超出量程的操作,除了估计之外,还要慢慢提起,同时教师还要进行示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多地考虑了如何完成教学内容,落

15、实教学环节,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就围绕自己的设计展开课堂教学,以自己心中的设计为主线,因而就没有放开手脚来让学生进行探究,造成了流于一定的形式,这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进行改进。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2测量教学设计富锦市砚山镇中心小学杨秋迪测量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测量。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测量、比较等活动,感受1分米和1毫米有多长,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动手操作能力。2、通过实际测量,学习米、分米、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根据具体情境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发展学生的估测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的任务是让学生知道1分米和1毫

16、米有多长,通过实际测量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教材中创设了“估一估”、“量一量”铅笔有多长的活动情境,引导学生在估测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测量、比较、找实物等活动体验分米、毫米的实际意义,掌握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培养学生的估测、操作、分析、判断等能力。设计思路:本课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未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看一看、量一量、比一比、找一找中,通过具体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获得关于“毫米”、“分米”的直观体验。教学中注重挖掘身边的课程资源,通过比身高,观察直尺,估测纸条长度,测量书的厚度,判断公共汽车的长度、硬币的厚度等内容,帮助学生建立长度单位的数学模型,发展学生的空间

17、观念。教学流程:一、沟通情感,激发兴趣2 师:初次见面,老师为每一位新朋友准备了一件小礼物,就放在你们的书桌中,快找一找,拿出来看看吧!(生找出直尺)师:(出示尺子卡通图)这是把什么样的尺子呢? 生:一把直尺。 生:一把透明的格尺。师:你们一定不知道,老师送给你们的可是一把神奇的尺子。 生:为什么说这是一把神奇的尺子呢?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自己就会找到答案。二、观察尺子,认识毫米师:仔细观察一下手中的尺子,看看你能发现些什么?和伙伴一起说一说。生:尺子上有一些数字,还有一些线。师:(指着展台上的尺)这些线叫什么名字,你们知道吗? 生:刻度线。生:尺子上有一些1厘米的格,格中还有一些小格。

18、 师:谁知道1厘米中的这些小格,叫什么名字吗? 生:毫米。师:(板书:毫米)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看书知道的,书上说格尺上的一个小格就是1毫米。 师:没错,书是我们共同的老师,有了问题可以直接向书请教。(指着黑板上的“毫米”)“毫米”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新朋友,它还可以用字母“mm”表示。(板书:mm)(生齐读两遍毫米)师:(指着尺子上的小格)格尺上1格小格是1毫米,2格小格呢?6 3 格小格呢?生:2毫米、6毫米。师:接着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生:1厘米中有10个1毫米的小格。师:你发现了厘米和毫米之间的关系,能把这个发现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吗?生:1厘米=10毫米师:(生齐读两遍。师板书:1

19、cm=10mm)师:现在到你的身边找一找,那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呢? 生:这张电话卡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一分钱的硬币厚度大约是1毫米。 生:这把尺子厚度大约是1毫米。三、猜一猜,认识分米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玩一个猜一猜的游戏,好吗?游戏需要一样道具,就是你们学具袋中的纸条,快拿出来吧!(生从学具袋中取出纸条)师:不能用格尺测量,猜一猜纸条有多长? 生:我猜这张纸条大约长10厘米。 生:我猜它是11厘米。师:一诈的长、手指的宽都是我们熟悉的。估测物体长度的时候经常要请它们帮助,它们是藏在我们身上的尺子。师:纸条究竟多长呢? 生:(经过测量)10厘米。师:(板书:10厘米)10厘米还

20、可以用另一个长度单位来表示,谁知道是什么?4 生:分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师:(板书:1分米=10厘米)这也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感谢你们把新知识介绍给大家。它可以用字母dm表示。(板书:dm)试着在本上写一写表示分米的字母。(生在本上试写,全班学生齐读一遍)师:(出示米尺)谁能在这把米尺上找一找,从哪到哪之间的长是1分米。生:从10到20之间是1分米。 生:从45到55之间是1分米。师:你们找的明明不一样,你们怎么都说对呢? 生:因为他们找的都是10厘米,10厘米就是1分米。师:对,像这样10厘米的一段就是1分米。和同桌一起在你们的格尺上找一找1分米吧!(生互相交流)师:现在我们一起,找一

21、找你身边有没有大约长1分米的物体吧。 生:这个橡皮大约长1分米。 生:我的这支铅笔大约长1分米。师:只要你细心观察,藏在身边的一分米朋友自己就会跳出来。 师:(出示一条彩带)猜一猜它多长? 生:我猜大概是1米吧! 生:我猜可能是80厘米。师:大家猜的不一样。请前后桌4个人为一个小组,一起想办法测量它的长度,好吗?(生分组测量)组1:我们把4把尺子接起来量,彩带长100厘米,就是1米。(师板 5 书:1米)组2:我们用这个长1分米的小纸条一段一段地量,量出来正好是10分米。师:(板书10分米)这个办法怎么样? 生:很好,因为他们动脑筋了,用纸条来量。师:对,只要善于动脑筋,一张普通的小纸条,同样

22、是一把神奇的尺子。师:你们在测量彩带长度的时候发现了什么?生:我发现1米就是10分米,因为1米是100厘米,1分米是10厘米,100厘米就是10分米,1米也就是10分米。师:(板书:1米=10分米)这么快就把新知识和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到一起了。师:刚刚同学们就在动手做,在做中观察和思考、学习中认识了新朋友,获取了新知识。四、情境练习,巩固新知师:除了老师送给你的尺子以外,你们还见过什么样的尺子? 生:米尺、皮尺、卷尺、三角尺。(课件展示不同的尺子图片,学生认读名称)师:生活中尺子的种类很多很多,这些形形色色的尺子能方便我们的学习和劳动。师:现在我们来轻松一下,一起看一段淘气的故事(课件出示:淘

23、气的故事)(生边看边笑) 师:你们笑什么?6 生:淘气说错了,公共汽车不能是8厘米,应该是8米。生:机灵狗也不能是5毫米,5毫米(比尺子)就这么点,太小了,应该是师:谁来帮助他?生:机灵狗高大约是5分米。生:一元硬币不能是2分米,那得是20厘米,不可能,应该是2毫米。 生:淘气怎么能高138米呢?太高了,应该是138厘米。师:说一说吧,你们怎么这么快就发现并改正了淘气的错误呢?有什么奥秘吗?生:应该根据实际来看。 师:你亲自量过它们吗? 生:没有。师:看来奥秘还是它神奇的尺子师: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这神奇的尺子,它在哪呢? 生:(举起格尺)这呢!师:对,这是一把神奇的尺子,还有呢? 生:(边

24、比边说)一诈、一指、一臂。师:对,生活中这些藏在我们身上的尺子往往更加神奇。同学们,其实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神奇的尺子,只不过现在它们藏起来了,藏在小朋友的(指)眼睛里,藏在我们的脑子里,藏在了每一个人的心里。【评析】本节课有以下几个特点:1、创设了生动、活泼的活动情境,注重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感悟 7 数学知识。2、加强了对学生估测能力的培养,通过估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想像等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关注了学生学习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关注了学生的终身发展。4、教师采用了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并能机智地在总结、评价中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指导,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评价语言丰富,富有启发

25、性。 8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3测量电阻教学设计欧姆定律应用之一隆尧县 固城中学 刘彦云学习目标:1、2、知道利用伏安法测电阻的原理会用电压表和电流表,会根据欧姆定律算出电阻;能用电压-电流图像来研究导体电阻的变化规律。3、会设计电路图;会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学习重难点:重点: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过程。 难点:探究实验的设计。 学习资料:多媒体课件、电池、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定值电阻、导线。 学习过程: 新课探究:用电压表测出一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是7.2V,用电流表测出通过这段导体的电流为0.4A,这段导体的电阻是多少?(通过该题计算,你们有什么启发?)(学生回答后讨论P76小明设计

26、的电路有什么不足,应怎样改进?) 实验原理:R=U/I 设计电路:学生设计并板演电路图。 进行实验 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哪些问题。连接电路时开关应处于什么状态?闭合开关前滑动变阻器是否处于最大值处,滑动变阻器在本实验中的作用?电压表电流表正负接线柱是否接反了,是否通过“试触”进行量程的选择,是否认真检查电路确认无误后闭合开关等。 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来改变待测电阻两端的电压,并记下相应的电压表示数和电流表示数填在表格中。 断开开关,整理器材,结束实验。 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大小及电阻的平均值并填入如表格 设计表格:根据表格数据画出U-I图像分析与讨论:除

27、了计算出待测电阻的阻值,还能获得什么信息?(学生讨论,教师点评) 交流与评估:完成实验后大家交流在实验中出现了哪些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课堂小结:(见课件) 拓展练习(课件出示)在“伏安法”测电阻实验中,如果电压表损坏了,只给你一个电压不变的电源,一只电流表一个阻值已知的电阻R0开关和几根导线,你能测出未知电阻RX的阻值吗? 要求:画出电路图说出测量步骤写出RX的最后表达式。 布置作业:1、2、3、4、阅读课文自我评价P791、2、3 百分百P54P56预习下一节等效电阻(结合百分百自主课堂)板书设计:1、实验原理:R=U/I2、实验电路图。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4测量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认

28、识长度单位毫米教学内容:第23页的内容及练习一第1至第2题。 教学过程:一、引言二、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三、学生动手测量实际长度1、让学生用学具测量数学书的长、宽、厚。2、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四、揭示课题:板出:毫米的认识五、建立1毫米的概念1、认识尺度上的1毫米有几长。2、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3、举例子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是1毫米。六、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七、巩固发展1、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八、全课小结。第二课

29、时 分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材第4第7页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学生动手测量课桌的桌面的长、宽。1、两人为一组测量桌面的长、宽。2、全班交流。3、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二、建立1分米的空间观念1、让学生观察尺子,尺子上0刻度到刻度10之间的长度就是1分米,请学生数一数几厘米是1分米。2、让学生找一找、比一比4、用手比划1分米有多长。5、闭上眼睛想一想1分米有多长。三、认识几分米1、在尺子上认识几分米。2、出示课件让学生认识几分米四、用分米量五、巩固发展1、练习一的第三题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三第4、5、6、7题。六、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教学内容:第七至第八页例三和例四

30、教学准备:要求学生到路边观察路标,教师制作一块路标。 教学过程:一、认识千米1、学生汇报到路边观察到什么。2、出示老师制作的第一块路标,让学生理解、体会从某路口到南宁市外环线6千米的含义,3、让学生看书第七页的例三,理解到叶镇21千米、灵山23千米的意义。4、小结:千米是比米大的长度单位。二、建立1千米的长度概念1、让学生到运动场看一看跑道,想一想5圈约有多长。2、让学生动手测量1千米的跑道有多少米。3、举出例子说一说在我们生活周围有1千米长的物体吗?四、全课总结: 第四课时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第8页例四 教学过程:一、复习1、让学生说说1千米有多长,1米、1分米、1厘米、1毫米呢?2、填空

31、:1千米=()米1米=()厘米 1米=()分米1分米=()毫米二、学生实践(把全班学生分为10个小组进行测量)1、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走一走,数一数你走了几步,看一看100米有多远。3、汇报: (1)请学生说一说你走了100米你走了几步,如果你走1000米大约走了多少步。(2)提问;一个小组量出100米,10个小组一共量出多少个100米?是多少千米?(3)让学生讨论从学校门口到什么地方是非曲直千米。4、体验1000米有多远。第五课时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教学内容:第八页的例五及练习二的第三、五、六题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出示情景图: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

32、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2、选钥匙开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二、巩固、运用三、全课总结第六课时 吨的认识教学内容:第11页至第13的内容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1、猜一猜物体的质量(1)老师手里握着一枚胸花,让学生猜一猜,老师手里有什么,并估测它的质量。(2)、猜一猜老师约有多重。 (3)、再猜一猜2、讲故事3、认识吨,建立1吨的质量概念。(1)牛

33、妈妈、马爸爸、猪姐姐、熊哥哥能一起过桥吗?请看第十一页的例6。(2)各学习小组议一议,这四只动物能一起过桥吗?为什么? (3)汇报;4、小结:二、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中的例72、汇报3、总结单位名称的换算方法。三、巩固、运用新知1、让学生说一说用吨作单位的物品有哪些?2、独立完成练习三的第一题和第二题。3、指导学生完成做一做的第二题和练习三中的第三题和第四题。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教学内容:第14页的内容教学过程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1、复习长度单位: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一)自学课本第14页的内容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4、3、全班交流(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三、全课总结: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5走进实验室教学设计荣成市第二实验中学王晓燕一、课标解读1、会根据生活经验估测长度和时间。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和时间。2、利用步长估测教室的长度。二 、教材分析科学探究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观察和测量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长度及时间的测量是最基本的物理测量。刻度尺的使用和读数方法,是使用温度计、天平以及电子仪表等有刻度仪器、仪表的基础,所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并学会读数十分重要,它是学生真正步入物理殿堂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的良好时机。本节走进实验室是*走进物理的中心节。本节

35、课先带领学生参观了实验室,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习了两种基本测量工具的使用,认识了国际单位制及误差。通过本节的学习,为下一节像科学家一样探究奠定了测量的基础,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测量对物理学的重要意义。三、学情分析一、知识层面学生在小学学过长度测量,实际生活中也可能尝试过对一些物体长度的测量,但细致和严密的长度测量可能不会有很多学生经历过。二、能力层面初三的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但急进冒动,遇事常对三落四,以形象思维为主,简单的抽象思维也需要具体事例的支撑,容易产生片面性。由于日常生活的粗略性和简略性,使学生虽有一定的使用刻度尺经验,但在实际使用中往往觉察不到测量错误,漏写单位也是学生初学测量

36、常犯的错误。尽管学生前面学习过大部分长度单位及时间单位的换算关系,对于指数的科学计数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不熟练。四、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认知规律,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道时间和长度的单位,会进行单位换算。2、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长度。3、知道测量有误差,知道误差和错误的区别。知道测量的注意事项。4、通过观察实验室,了解观察对物理学的意义,了解收集信息的途径。5、体验通过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计长度和时间的方法。五、评价设计1、通过“模块一”中的长度的测量以及“反馈练习一” ,检测目标1、2的达成效果。2、通过“模块二”以及“反馈练习二”,检测目标3的达成效果。

37、六、教学过程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先分小组带领学生参观实验室,让组长带笔记录小组同学观察实验室的过程,并记录学生观察过程,并记录学生观察过程中提出问题。结合课本第7页的内容,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观察结果,引导学生阅读相关链接,了解观察的相关知识。2、在班级找两位身高相似,但由于体形等原因容易造成视觉错误的两位同学(事先考察),分别站在讲台的左右两侧。提问:目测,哪位同学高一些?比较,用一人的身高去测量另一人的身高,引出原始尺(一人的高)。 找一参照物,分别与他们的身高比较,引出刻度尺(参照物)。提问:若一人在我们教室,而另一人在遥远的美国,怎样方便地知道谁高呢? 师生共同合作讨论,确定解决方案。【

38、设计意图】通过情境展示和对四个递进式问题的设计,让学生体会长度测量的价值。 模块一、长度的测量 一:测量的实质1、对照课本78页的“想想议议”,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得出下列结论: (1)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大小不可靠。 (2)测量的本质就是比较。 (3)测量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单位。【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测量的意义、本质、单位建立的重要性。2、向学生介绍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并介绍长度单位米。学生阅读小资料,了解米的规定。【设计意图】了解长度的国际单位制单位-米二:体验长度标准1、合作体验,看谁划得准:以同桌为一合作组,一同学用双掌比划出印象中的一米,然后另一同学用米尺(刻度尺已被白纸覆盖)去比较,

39、同时修正两掌间的距离,然后角色互换。2、教师用刻度尺已被白纸覆盖的米尺,去量指甲的长度,作迷惑状,提问:“方便吗?”引出长度的其他标准。讨论:你所知道的长度单位,并说出它与1m的关系。 (可能的补充:微米、纳米、光年,让学生领悟科技的发展)撕去覆盖在米尺上的白纸,露出刻度,和同学们一起体验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关系和它们的单位长度。3、多媒体展示,长度单位换算关系。引导学生学习用负指数进行长度单位关系的描述。 归纳总结:单位换算规则。4、多媒体展示:不同物体的空间尺度。【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各种物体的空间尺度有一个较为整体的理解,进一步丰富学生对长度的感性认识。 三:使用刻度尺1、认识刻度尺

40、观察:请学生观察自带的不同类型刻度尺,找出它们与测量长度有关的相同点。 合作讨论、总结归纳:零刻度线、一次能够测量最大范围、每一大格、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并由此推出最小刻度值等概念,并让学生读出最小的刻度值。 方法渗透:从不同之处,寻找共同点,是科学思维中的常用方法。2、使用刻度尺学生分组实验,共同讨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步骤:全班分成两大组,一组测课桌的长度,一组测量教材的宽度,同桌为一合作组要求他们分别测同一研究对象,然后总结、交流。 强调注意不要漏写单位。练习:课本宽为16.8,课桌长约为1.2,让学生试填单位,认识其中的错误,说明单位的重要性。提问:请大家再十分仔细地观察,课本的宽确实是

41、16.8cm吗?实际长度是这样吗?引导学生讨论认识长度测量需要进行估读。3、误差提问:对于物理课本的宽度和课桌的长度,你和你同桌的读数相同吗? 学生讨论归纳出:由于测量的人不同或使用工具的不同,对同一研究对象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引导学习阅读课本第13页,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讨论减少误差的方法。 学生再次测量课本的宽度三次,并计算平均值,减少误差。4、组织学生随堂测量练习,要求学生用自带的刻度尺测量有关自己身边的一些长度(如铅笔、铅笔盒、课本、桌子.)【设计意图】强化技能训练。四、估测,建立一个人体刻度尺提问:如果我们手边没有刻度尺,又需要粗略地知道物体(如科学课本、课桌、教室.)的长度时,你有

42、什么办法吗?(提出,给出了建立人体尺度的目的)【设计意图】有利于因地制宜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反馈练习一1、用普通的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积累法) 2 、测量出硬币的直径、周长(滚动法等)3 、在中国政区图上测出长江的大致长度。(以曲代直等)【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学习目标1、2、3的达成效果。 模块二:时间的测量1、时间的测量方法:观察太阳的位置,判断时间,然后利用钟表进行时间的确认。2、学习使用停表播放视频,学生观看,并用停表测量一分钟自己脉搏跳动的次数。3、估测,建立一个人体的时钟:请一位同学从教室一端走向另一端,一部分同学用停表测量时间,另一部分同学用数脉搏的方法。学生阅读“科学世界”,了解“计时工具的变迁”。【设计意图】通过估测时间的活动体验,提高学生的估测能力。 反馈练习二用手表测量自己的脉搏跳动10次、50次、100次所用的时间。分别计算每次测量中脉搏跳动一次的时间。【设计意图】检查学生学习目标5的达成效果。七、板书设计走进实验室1、参观实验室2、长度的测量3、误差4、时间的测量四年下测量活动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