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保健学第一章健康概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育保健学第一章健康概述.ppt(5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体育保健学,运动对人体的影响,监控,预防,治疗,体育保健学,体育保健学是研究人体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保健规律与措施的一门应用科学。它是在医疗保健和体育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综合、交叉学科。它研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各方面的影响及人体对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适应。,一、体育保健学的概念:,二、体育保健学的任务,1.研究体育运动参加者的身体发育、健康状况和训 练水平,为合理安排体育教学、运动训练和比赛提供科学依据,并给予医务监督和指导;,2.研究影响体育运动参加者身心健康的各种外界环境因素并制定相应的体育卫生措施;,水立方高原环境热环境冷环境,3.研究常见运动性伤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防治措施;
2、,4.研究伤病后的训练以及多种疾病的体育康复的手段与方法。,Neuromuscular control,4、研究伤病后的训练及疾病的体育康复。,四、研究内容,1.体育卫生:研究健康促进、运动与环境、运动与营养以及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体育卫生。,2.医务 监 督:研究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制及其消除方法、体育教育、运动训练、竞赛的医务监督和运动性病症等。,3.运动损伤:研究运动损伤发生的规律、运动损伤的急救、病理与处理;人体各部位运动损伤的原因、症状、治疗及预防。,4.运动按摩:研究按摩的基本手法和在运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常用穴位和穴位按摩法。,5.医疗体育:研究医疗体育理论与实践、运动处方、运动损
3、伤后训练与机能康复以及常见疾病的医疗体育等。,四、体育保健学发展简史,运动保健-运动医学-体育保健学体育保健学属群众体育研究,为推动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服务。,应该说体育保健学的发展滞后于运动医学的发展,运动医学发展史:体育的发展和产生就导致了运动医学的产生与发展,公元前776年,古代奥运会就开始产生。体育随着经济的发展,就逐步形成一种体育文化。19世纪,英国的殖民侵略导致体育文化的传播1906年,德国奥运会选手必须参加运动医学的体格检查1911年,德国首次完整的展出了运动医学实验室1924年,德国首次成立了运动医学联盟,1928年,成立了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1951年,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得到
4、了国际奥委会的承认1980年9月22日,我国正式加入运动医学联合会(首任主席:曲绵域(北医)周士枋(南医)1980年10月,正式成立体育科学大会。运动医学的发展促进了体育的发展,五、学习要求,1.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人体结构与机能之间,有机体局部与整体之间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关系。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影响结构。体育锻炼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配合来共同完成的。,2.正确树立机体与外界环境相互统一的观点,运用相关科学的方法与手段,不断改善运动环境,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进行合理的体育锻炼,才能达到促进身体发育、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目的。,3.坚
5、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学以致用,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4.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在实践中注意不断总结经验,为提高体育教学、训练的科学水平,为增强学生体质和增迸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做出贡献。,第一章 健康概述,第一节 现代健康观第二节 现代体育的健康观第三节 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第一节 现代健康观,一、健康的概念(一)健康概念形成与演化 远古时代:人的健康是由鬼神决定 近代社会:人是机器 19世纪末:自然科学疾病观形成雏形 20世纪初:形成综合性健康概念,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其宪章中定义健康,“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而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
6、。”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又提出“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方面的健康标准。,(二)健康概念的特点,指向健康而不是指向疾病,其内涵扩大了涉及人类生命的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基本侧面健康不仅是个体健康,还包含群体健康生物、心理和社会三个基本侧面形成了健康的三维立体概念,即三维健康观,(三)健康的标志与标准,WHO提出了健康的10条标志: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任务不挑剔;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5、对一般感冒和传染病有抵抗能力;,6、体重适当,体态匀称,头、臂、臀比例协调;7、眼睛明亮,
7、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8、牙齿清洁,无缺损,无疼痛,牙龈颜色正常,无出血;9、头发光洁,无头屑;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WHO提出了人类新的健康标准,“五快”:1、吃得快:进餐时,有良好的食欲,不挑剔食物,并能很快吃完一顿饭2、便得快:一旦有便意,能很快排泄完大小便,而且感觉良好3、睡得快:有睡意,上床后能很快入睡,且睡得好,醒后头脑清醒,精神饱满4、说得快:思维敏捷,口齿伶俐5、走得快:行走自如,步履轻盈,“三良好”:,1、良好的个性人格:情绪稳定,性格温和;意志坚强,感情丰富;胸怀坦荡,豁达乐观 2、良好的处世能力:观察问题客观、现实,具有较好的自控能力,能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
8、 3、良好的人际关系: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对人际关系充满热情,二、健康的分类,按照不同的角度把健康进行分类,以便于科学研究和实践。(一)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健康(二)个体健康和人群健康(三)第一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一)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 适应健康,1、身体健康:主要脏器无疾病、对疾病的抵抗能力2、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更重要的是指一种积极的、适应良好的、能充分发展其身心潜能的丰富状态3、社会适应健康,(二)个体健康和人群健康,从微观和宏观角度可以将健康分为个体健康和人群健康个体健康是指个人的综合健康状况人群健康是指不同地域或不同特征的人群的整体健康状况,(三)第一
9、状态、第二状态和第三状态,根据健康评估的综合判断将健康分为第一状态 健康状态(MDI得分85分以上)5%第二状态 疾病状态(MDI得分75分以下)20%第三状态 亚健康状态(MDI得分70-85分)70%Multifunctional Microscopy Diagnostic Instrument多功能显微诊断仪,三、影响健康的因素,第二节 现代体育的健康观,一、自然体育的健康观(一)运动促进机体健康 人们通过大量实验和运动体验发现,运动负荷(运动强度、运动时间)成为运动对健康影响的关键因素。适量运动增进机体健康,过量运动和运动缺乏会损害健康或引发一些健康问题,体育运动能促进全身从整体-系统
10、器官-细胞分子统一协调的锻炼,使人体各级机能得到全面提高。它作用于人体,使之产生良好的健康效应,其价值不在于以往人们所描述的某一局部特征,而在于通过主动运动,使人体各个层次之间功能关系得到全面锻炼。,(二)运动促进心理健康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情绪乐观、意志坚强、有较强的抗干扰、抗刺激的能力),减轻或消除紧张、焦虑和抑郁,培养自觉性、坚韧性、竞争意识,提高自控能力,使人学会超越,超越别人。,(三)运动带来积极的生活方式 世界卫生组织有关专家明确指出,缺乏运动是导致疾病与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当今最不合理的生活方式之一。健康的生活方式就是要在个人的生活中建立促进健康的行为,体育运
11、动在形成健康生活方式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世界卫生组织将2002年4月7日定为世界卫生日,主题为“体育锻炼”,口号为“运动有益”。,二、人文社会科学的体育健康观 人文视野中的健康观更多的是在社会系统中看待健康,对象既可以是个体,又可以是群体,乃至社会。其主要含义包括健康的权利、健康的责任和义务、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协调。人文社会科学的体育观主要是从人的社会属性出发。所谓体育的人文观就是要主动表现体育对人类生存意义及价值的终极关怀,同时回到以人为本的真实体育世界。,(一)体育要面向全人类发展的根本需要面向21世纪,中国体育要转轨,转到为满足人类全面发展的普通和根本需求的轨道上来。实现以人为本、辐射多种层
12、面、走向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长远关注个体和人类发展的立体层次。,(二)促进人类健康是体育的终极目的 熊斗寅先生概括了体育的含义:体育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它以身体与智力活动为基本手段,根据人体生长发育、技能形成和机能提高等规律,达到促进全面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与全面教育水平、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能力、改善生活方式与提高生活质量的一种有意识、有目的、有组织的社会活动。从这个概括中可以看出体育与人的发展、体育与健康的密切关系。,现代体育必须与社会大系统同步发展,必将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其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是以健康为基础的,体育的特征和功能决定了体育必然要承担促进人类健康的重任,必然以人类健康作为其
13、发展的终极目的。,健康四大基石,合理营养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调节和诱导心理适应能力加强自我保健、初级保健,第三节 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一、适量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 适量运动是指根据运动者的个人身体状况、场地、器材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合的运动项目,使运动负荷不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运动过程中的运动强度、持续时间和运动频率适宜,运动时的心率范围控制在120-150次min之间;机体无不良反应,运动后略觉疲劳,恢复速度快;情绪和食欲良好,睡眠质量高,醒后感觉精力充沛。,世界卫生组织(WHO)发表报告,指出适量规律的体育锻炼至少有以下好处:减少过早死亡。减少心脑血管病的死亡,全世界1/3的死亡是由心脑血管病
14、引起的。减少心脏病和直肠癌发病危险性50%。减少II型糖尿病发病危险性50%。帮助预防和减少高血压病,世界1/5的人口受该病的影响。帮助预防和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可减少妇女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50%。,减少背下部疼痛发生的危险促进心理健康,减少抑郁症、强迫症和孤独感的发生帮助预防和控制不良习惯,特别是对儿童和年轻人,可帮助他们远离烟草、酒精、药品滥用以及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暴力帮助控制体重,与久坐少动的人相比,可减少肥胖发生率50%帮助强健筋骨、肌肉和关节,使有慢性疾患及残疾的人改善他们的耐久力帮助减轻疼痛,如背部疼痛和膝疼痛,二、适量运动对人体心理功能的影响(1)通过提高本体运动感知觉,使人对
15、自身更加了解(2)通过运动表象,提高认知和记忆能力(3)适量运动对思维的发展有良好的促进作用(4)适量运动对人的情绪有良好的影响(5)适量运动可使运动者产生特殊的体验(6)适量运动可促进心理建设,三、过度运动对个体健康的影响过度运动是发生于体育运动中的一种运动性疾病,其发生发展过程既有运动方面的因素也有运动恢复、营养、心理及其他方面的因素,往往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过度运动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运动负荷超过人体的承受能力;二是当身体的某些功能发生改变时,恢复手段无效、营养不良、情绪突变、思想波动等,使正常的负荷变成超量负荷,四、运动缺乏对个体健康的影响(一)运动缺乏的概念 运动缺乏是慢性
16、非传染疾病(指一组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高脂血症、肥胖、糖尿病等)的一级危险因素。运动缺乏的含义包括久坐习惯、机体缺乏运动应激刺激,不运动很少运动。如果每周运动不足3次,每次运动时间不足10 min,运动强度偏低,运动时心率低于110次min,则为运动缺乏。运动缺乏将对人体康产生不利的影响。,大量的研究证实,体力活动缺乏和许多慢性疾病的发生及由此而引起的死亡密切相关,缺乏体力活动至少会引起各种非健康状态或疾病的发生,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力衰竭、II型糖尿病、关节疼痛、腺癌、结肠癌、忧郁症、消化不良、胆结石、高血压、高血脂、认知能力下降、高密度脂蛋白
17、胆固醇降低、停经综合征、过度肥胖、骨质疏松、腺癌、外周血管疾病、体力不支、前列腺癌、呼吸不畅、睡眠性呼吸暂停和脑卒中等,现在有一种倾向认为“体力活动缺乏”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问题,其本身就是一种非健康状态的体现,体力活动缺乏综合征,(二)运动缺乏对人体生理功能的不良影响 长期缺乏运动,人的新陈代谢功能降低,由此很容易引起各种运动系统疾病,如肩周炎、骨质疏松等,同时也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等。运动缺乏对人体的不利影响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运动缺乏可导致氧运输能力低下,血管弹力减弱、心脏收缩力不足,心功能降低,易引发心血管疾病。,(2)对呼吸功能的影响:运动缺乏可使肺通气和换
18、气功能下降,肺血流量减少,气体交换效率下降。呼吸表浅,每分钟呼吸次数增加,呼吸肌的调节能力减弱,进而导致呼吸功能降低(3)对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运动缺乏可使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减慢,使人记忆力与大脑工作的耐久力都比较差,大脑皮质分析、综合和判断能力减弱,反应慢、不敏锐,使大脑工作效率降低,(4)运动缺乏易导致肥胖:缺乏运动可使成人和儿童体内储存过多的脂肪,导致肥胖或体重超出正常;缺乏运动还可发生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高血压、高甘油三脂、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糖耐量降低等症状,引起代谢紊乱综合征,(5)对运动系统功能的影响:运动缺乏易导致骨质疏松,使骨重量降低、活动功能下降、骨周围肌肉组织肌力减弱、姿势不稳、容易跌倒,从而引发骨折。运动缺乏还可使关节灵活性和稳定性减低,肌纤维变细、无力,肌肉收缩能力减退,(6)对胃肠功能的影响:久坐不动者的胃肠蠕动慢,正常摄人的食物聚积于胃肠,使胃肠负荷加重,长此以往可导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或出血等(7)运动缺乏可导致亚健康:运动缺乏可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难集中、精神不振、对自己的健康担心、多梦、疲劳、情绪不稳定、用脑后疲劳、耐力下降、困倦、烦操、健忘、虚弱、活动后疲劳、易激怒、失眠、压抑感、易怒、总怀疑自己有病、思维效率低、易感冒、嗜睡、四肢乏力、不愉快感、头晕、目眩、抑郁、头疼、腰膝酸痛、脱发等亚健康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