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马铃薯.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28906 上传时间:2023-06-15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30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物栽培学马铃薯.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作物栽培学马铃薯.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作物栽培学马铃薯.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作物栽培学马铃薯.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7页
作物栽培学马铃薯.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物栽培学马铃薯.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栽培学马铃薯.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作物栽培学 马铃薯,马铃薯(土豆,山药蛋地蛋、洋芋)学名:Solanum tuberosum L英文名:potato.,第一节 概 述,一、马铃薯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1.马铃薯是一种分布广泛、适应性强、产量高、营养丰富的宜粮宜菜宜饲宜作工业原料,具有多种用途的经济作物。是非谷类作物中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高产,早熟,分布广,既是粮又是菜。2.马铃薯所含营养价值是人体所必须的。淀粉蛋白质糖类脂肪矿物质盐类和维生素B、C等,3、马铃薯又可以制作淀粉、糊精、酒精,葡萄糖、合成橡胶,人造丝、电影胶片、糖浆等数十种工业产品,还可以加工成油炸片、油炸条、全粉,茎叶还是多种家畜和家禽的优质饲料。4、在轮作中是肥

2、茬。生产中中耕培土消灭了杂草,结薯使土质疏松,播期伸缩性大,早熟60天,晚熟100天,故可以作补救作物。还可与其他作物间套复种(耐荫凉),茎叶作绿肥比等量紫云英含N、P、K高。,二、马铃薯的起源 根据考证,马铃薯有两个起源中心:栽培种的起源中心为秘鲁和玻利维亚交界处的“的的喀喀湖”盆地中心地区。野生种的起源中心则是中美洲及墨西哥,在那里分布着系列倍性的野生多倍体种。马铃薯栽培种在南美洲栽培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数千年。考古学家认为:南美洲秘鲁以及沿安第斯山麓智利海岸以及玻利维亚等地区都是马铃薯的故乡。,三、我国马铃薯的分布与栽培区划1.分布:全国每个省(区)都有马铃薯栽培。主产区在东北、华北、西

3、北和西南等地区,中原和东南沿海各地较少。常年栽培面积在40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四川、黑龙江和甘肃,36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内蒙古、山西和湖北,30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陕西、云南和贵州,25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河南,100万亩以上的省(区)有吉林和辽宁。四川省在我国栽培马铃薯面积最大,常年在600万亩左。分布特点是北方多,山区多,杂粮区多。近年随着新品种的选育及种薯的推广,许多不适宜种植的地方推行间套作也有了大面积的种植,如闽粤等省利用冬闲地种植作蔬菜,不但满足当地还出口港澳地区。,2.栽培区划:滕宗蕃等,根据我国马铃薯种植地区的气候,地理,栽培制度及品种类型等条件划分为四个马铃薯栽培区

4、:北方一作区 包括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二省和辽宁省除辽东半岛以外的大部,华北地区的内蒙古、河北北部,山西北部,以及西北地区的宁夏、甘肃、陕西北部,青海东部和新疆天山以北地区。占全国面积的50以上。本区无霜期多在100150天,年平均气温不超过10,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不超过24,大于5积温在20003000之间,一般年降雨量100800mm,一年只栽培一季。,中原二作区 包括辽宁,河北、山西、陕西四省的南部,湖北,湖南二省的东部,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各省,面积占全国小于5。本区无霜期较长,为180300天,年平均气温在1018,最热月份平均2228,大于5积温35006500,年降雨量

5、5001750mm。,南方二作区 包括广西、广东,海南,福建,台湾等省(区)。本区无霜期在300天以上,最长可达365天,即终年无霜,年平均气温1824,最热月份平均气温为2832,大于5积温在65009500之间,年降雨量为10003000mm。西南一、二季垂直分布区 本区包括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及湖南、湖北二省的西部山区。,四、马铃薯的生产发展状况 世界:马铃薯生产在粮食作物中占第五位,各大洲有125个国家种植,主产国前苏、中国、波兰,三国面积之和占世界总面积的65左右,产量之和占世界总产量的585。前苏、中国以大面积获高产,世界平均单产1000公斤,而英国、北欧、波兰、美、加

6、等国地处北纬,夏季冷凉,适合马铃薯生产,单产水平较高,其中荷兰是著名的种薯出口国,平均单产在2500公斤左右,我国约为660公斤左右,不及一半。,中国:我国1950年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为2339万亩,总产87Mt,平均亩产372,19791980年,全国马铃薯栽培面积迅速发展,达到7000万亩,是我国历史上栽培面积最大的时期。进入80年代以来,各省(区)调整农作物布局,播种面积有所下降,近几年在6000万亩左右,居世界第二位,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宁夏:面积小,总产低,主要集中在山区,平均单产低于全国水平(1998年687kg/公顷,但山区高,一般在1000kg以上。,第二节 马铃薯形态特征,马

7、铃薯是茄科(Solanaceae)茄属(Solanum)的草本植物。生产应用的品种都属于茄属结块茎的种(Solanum tuberosum L.),染色体数2n=2x=48。市场上多用块茎繁殖,也称多年生植物。,一、根根分直根系种子繁殖所发生的根,有主侧根之分。须根系块茎繁殖所发生的根,为不定根,无主侧根之分。须根系根据其发生的时期、部位,分布状况可分为两类:不定根:在初生芽的基部34节上发生的不定根,称为芽眼根或节根,这是发芽早期发生的根系,分枝能力强,分布宽度30cm左右,深度可达150200,是马铃薯的主体根系。匍匐根:在地下茎的上部各节上陆续发生的不定根,称为匍匐根,一般每节上发生36

8、条,分枝能力较弱,长度较短,一般为1020crn,分布在表土层,生育后期培土有利此类根系生长。匍匐根对磷素有较强的吸收能力。,二、茎马铃薯的茎包括地上茎、地下茎、匍匐茎和块茎,都是同源器官,但形态和功能却各不相同。(一)地上茎 由块茎芽眼萌发的幼芽发育形成的地上枝条(简称茎)。,特点:1.栽培种大多直立,有些品种在生育后期略带蔓性或倾斜生长。2.茎是多汁的,成年植株的茎,节部坚实而节间中空,但有些品种和实生苗的茎部节间为髓所充满,而只有下部多为中空的。3.茎具有分枝的特性,因品种不同,分枝形成的早晚、多少、部位和形态也不相同,一般早熟品种茎秆较矮,分枝发生得晚,而中晚熟品种,大多数茎秆粗壮,分

9、枝发生得早而多,并以基部分枝为主。,4.茎的再生能力很强,在适宜的条件下,每一茎节都可发生不定根,每节的腋芽都能形成一棵新的植株。茎的高度和株丛繁茂程度,因品种而异,也受栽培条件的影响。多数品种茎高为30l00Cm。茎节长度也因品种而异,一般早熟品种较中晚熟品种为短,但在密度过多、肥水过大时,茎就变得高大细弱,节间显著伸长,后期容易倒伏。,(二)地下茎 马铃薯的地下茎,即主茎的地下结薯部位。表皮为木栓化的周皮所代替。皮孔大而稀,无色素层。从地表向下至母薯,由粗逐渐变细。地下茎的长度因品种、播种深度和生育期培土高度而异,一般为10左右。节数多数品种为8节,个别品种也有6节,在播种深度和培土高度增

10、加时,可略有增加。在地下茎每节的叶腋间,通常发生匍匐茎13个,在发生匍匐茎前,每个节上已生长出放射状匍匐根36条。,(三)匍匐茎 是由地下茎节上的腋芽发育而成,顶端膨大形成块茎。一般为白色,因品种不同,也有呈紫红色的。匍匐茎发生后,略呈水平方向生长,其顶端呈钥匙形的弯曲状,茎尖在弯曲的内侧,在匍匐茎伸长时,起保护作用。匍匐茎数目的多少,因品种而异,一般每个地下茎上能发生48条,每株(穴)可形成2030条,多者可达50条以上。通常匍匐茎多形成块茎数也多,但不是所有的匍匐茎都能形成块茎。,北方地区,匍匐茎一般在出苗后710天开始发生,发生后1015天便停止生长,顶端开始膨大形成块茎(图102)。经

11、催芽处理的种薯,往往在出苗前即发生匍匐茎。匍匐茎具有向地性和背光性,入土不深,大部集中在地表0一l0cm土层内;匍匐茎长度一般为3一l0cm,野生种可长达13m。匍匐茎比地上茎细弱得多,但具有地上茎的一切特性,担负着输送大量营养和水分的功能,在其节上能形成纤细的不定根和23次匍匐茎。,(四)块茎 马铃薯的块茎,是一缩短而肥大的变态茎,既是经济产品器官,又是繁殖器官。当匍匐茎顶端停止极性生长后,由于皮层,髓部及韧皮部的薄壁细胞的分生和扩大,并积累大量淀粉,从而使匍匐茎顶端膨大形成块茎。,块茎具有地上茎的各种特征。1.在块茎生长初期,其表面各节上都有鳞片状退化小叶,无叶绿素,呈黄白或白色,至块茎稍

12、大后,鳞片状退化小叶凋萎脱落,残留的叶痕呈新月状,称为芽眉。芽眉内侧表面向内凹陷成为芽眼。芽眼的深浅,因品种和栽培条件而异,芽眼过深是一种不良性状。每个芽眼内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未伸长的芽,中央较突出的为主芽,其余的为侧芽(或副芽),发芽时主芽先萌发,侧芽一般呈休眠状态。,2.芽眼在块茎上呈螺旋状排列,顶部密,基部稀。块茎最顶端的一个芽眼较大,内含芽较多,称为顶芽。在块茎萌芽时;:顶芽最先萌发,而且幼芽生长快而壮,从顶芽向下的各芽眼,依次萌发,其发芽势逐渐减溺。,3.块茎的大小决定于品种特性和生长条件,一般每块重50250g,大块可达1500g以上。块茎的形状因品种而异,但栽培环境和气候条件,使块

13、茎形状产生一定变异。块茎形状大致分为三种主要类型,即圆形、长筒形、椭圆形。在正常情况下,每一品种的成熟块茎,都具有固定的形状,是鉴别品种的重要依据之一。,4.马铃薯块茎的皮色有黄、白,紫、淡红、深红、玫瑰红,淡蓝、深蓝等色。块茎的肉色有白、黄、红,紫,蓝及色素分布不均匀等;食用品种以黄肉和白肉者为多。一般品种的块茎都具有固定的皮色与肉色。5.块茎表皮光滑,粗糙或有网纹,其上分布有皮孔(皮目),有与外界交换气体和蒸散水分的功能,在湿度过高的情况下,由于细胞增生,使皮孔张开,表面形成突起的小疙瘩,既影响商品价值,又易病菌侵入。,三、叶单叶:马铃薯无论用种子或块茎繁殖时,最初发生的几片初生叶均为单叶

14、。复叶:随着植株的生长,逐渐长出奇数羽状复叶。复叶互生,呈螺旋排列,叶序为25、38或513。每个复叶由顶生小叶和37对侧生小叶,侧生小叶之间的小裂叶,侧生小叶叶柄上的小细叶和复叶叶柄基部的托叶构成。顶生小叶叶形略大,形状和侧生小叶的对数,是品种的特征之一。,四、花 马铃薯为自花授粉作物。花序为聚伞花序。花柄细长,着生在叶腋或叶枝上。每个花序有25个分枝,每个分枝上有48朵花,在花柄的中上部,有一突起的离层环,称为花柄节。花冠合瓣,基部合生成管状,顶端五裂,并有星形色轮。花冠有白、浅红、紫红及蓝色等,雄蕊5枚,雌蕊1枚。子房上位,由两个连生心皮构成,中轴胎座,胚珠多枚。,五、果实与种子果实:果

15、实为浆果,呈圆形或椭圆形,果皮为绿色、褐色或紫绿色。果实内含100250粒种子。种子:很小,呈扁平卵圆形,淡黄或暗灰色,千粒重为0406g。刚收获的种子,一般有6个月左右的休眠期,充分成熟或经日晒的浆果,其种子休眠期可缩短。当年采收的种子发芽率一般为50一60,经过贮藏一年的种子发芽率较高,一般可达85一90以上。通常在干燥低温下贮藏78年,仍不失发芽力。,第三节 马铃薯的生物学特性,一、马铃薯的生育时期 马铃薯从块茎的芽条萌发,到新的块茎成熟,经过不同的生育时期,了解不同生育时期的生育特点,器官建成以及与产量形成的相互关系,是制定技术措施的基础。马铃薯的全生育过程划分为六个生育时期:,(1)

16、芽条生长期 种薯播种后,从萌发开始,经历芽条生长,根系形成,至幼苗出土。块茎萌发时,首先幼芽发生,其顶部着生一些鳞片小叶,即“胚叶”,随后在幼芽基部的几个节上发生幼根。同时,在幼芽基部形成地下茎,其上有68个节,每个节上分化并发生匍匐茎,在匍匐茎的侧下方产生36条匍匐根。,(2)苗期 从幼苗出土,经历根系发育,主茎孕育花蕾,匍匐茎伸长及顶端膨大块茎具雏形,为幼苗期。由于马铃薯种薯内含有丰富营养和水分,在出苗前便形成了相当数量的根系和胚叶。出苗后根系继续扩展,茎叶生长迅速,多数品种在出苗后710天匍甸茎伸长,510天顶端开始膨大,同时顶端第一花序开始孕育花蕾,侧枝开始发生。此期的生长中心是茎叶和

17、根系的生长。技术措施是促根,促苗,协调茎叶与块茎的生长。,(3)块茎形成期 从块茎具有雏形开始,经历地上茎顶端封顶叶展开、第一花序开始开花、全株匍匐茎顶端均开始膨大、直到最大块茎直径达340、地上部茎叶干物重和块茎干物重平衡为止,为块茎形成期。,(4)块茎增长期 从地上部与地下部干物重平衡期开始,即进入块茎增长期。此期叶面积已达最大值,茎叶生长逐渐缓慢并停止,地上部制造的养分不断向块茎输送,块茎的体积和重量不断增长,是决定块茎体积大小的关键时期。,(5)淀粉积累期 从茎叶开始逐渐衰老,到块茎体积和重量继续增加。该期生长特点是地上部向块茎中转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灰分,块茎日增重达最大值。淀粉的

18、积累一直延续到茎叶全部枯死之前。技术措施的任务是尽量保持根、茎,叶减缓衰亡,加速同化物向块茎中转移和积累,使块茎充分成熟。,(6)成熟及收获期 在生产实践中,马铃薯没有绝对的成熟期,收获时期决定于生产目的和轮作中的要求,一般当植株地上部茎叶黄枯,块茎内淀粉积累充分时,即为成熟收获期。,二、马铃薯块茎的休眠刚收获的马铃薯块茎,具有休眠现象。休眠又分为自然(生理)休眠和被迫休眠两种。自然休眠是由内在生理原因支配的。被迫休眠是由于外界条件不适宜块茎萌发造成的。,休眠原因:块茎休眠及其解除受内在因素和外界环境所支配。块茎内存在着抑制剂(脱落酸类物质)等植物激素,这些激素抑制了淀粉酶、淀粉酶、蛋白酶、核

19、糖核酸酶的活性和氧化磷酸化过程,从而使芽缺少所需要的可溶性糖类和进行代谢活动所需的能量,迫使块茎保持休眠状态。,影响因素:块茎休眠期间,外界的温度、湿度对休眠的长短有较大的影响。在高温、高湿条件下能缩短休眠期,低温、干燥则能延长休眠期。如有些品种在14贮藏条件下,休眠期可达5个月以上,而在20左右条件下2个月就可发芽。,三、马铃薯生长发育对环境条件的要求 1.温度 马铃薯性喜冷凉,不耐高温,生育期间以日平均气温1721为适宜。块茎萌发的最低温度为45,芽条生长的最适温度为1318在这个温度范围内,芽条茁壮,发根早,生长速度快,新收获的块茎,芽条生长则要求2527的高温,但芽条细弱,根数少。,茎

20、的伸长以18最适宜,69伸长极缓慢,高温则易引起茎徒长。叶在16较低温度比在27高温下生长较快,叶生长的最低温度为7,在低温条件下,比之高温叶数较少,但小叶较大而平展,在1214下有利增加叶重,18有利增加茎重。对花器官的影响主要是夜间温度,12形成花芽,但不开花,18时大量开花。块茎形成最适宜温度是20。低温块茎形成较早,如在15出苗后7天形成,25出苗后2天形成,2732高温则引起块茎发生次生生长,形成畸形小薯。,块茎增长的最适宜温度为1518,20时块茎增长速度减缓,25时块茎生长趋于停止,30左右时,块茎完全停止生长。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块茎膨大,特别是较低的夜温,有利于茎叶同化产物向块

21、茎运转。马铃薯抵抗低温能力较差,当气温降到零下1一2时,地上部茎叶将受冻害,4时,植株死亡,块茎亦受冻害。马铃薯生长全生育期需要有效总积温为10002500(以10cm土层5以上温度计算),多数品种为15002000,芽条生长期需有效积温为260300。早熟品种要求较低,而中晚熟品种则要求较高。,2.光照 马铃薯的光饱和点为30000400001x。光照强度大,叶片光合强度高,块茎形成早,块茎产量和淀粉含量均较高。每天日照长短对马铃薯植株的生育和块茎形成及增长都有很大影响。每天日照时数超过15小时,茎叶生长繁茂,匍匐茎大量发生,但块茎延迟形成,产量下降,。每天日照12小时以下时,块茎形成早,同

22、化产物向块茎运转快,块茎产量高。一般早熟品种对日照反应不敏感,在较长日照条件下亦能结薯,晚熟品种则必须在短日照条件下才能形成块茎。,日长、光强和温度三者有互作的影响。高温一般促进茎伸长,不利于叶片和块茎的发育,在弱光下更显著,但高温的不利影响,短日照可以抵消,能使茎矮壮,叶片肥大,块茎形成早。因此,高温短日下块茎的产量往往比高温长日照较高。高温弱光和长日照,则使茎叶徒长,块茎几乎不能形成,匍匐茎形成枝条。开花则需要强光、长日照和适当高温。因此,马铃薯基本属长日照作物。马铃薯各个生育时期,对产量形成最有利的条件是:幼苗期短日、强光和适当高温,有利于促根、壮苗和捉早结薯,块茎形成期长日,强光和适当

23、高温,有利于建立强大同化系统,块茎增长及淀粉积累期短日、强光、适当低温和较大的昼夜温差,有利于同化产物向块茎运转,促进块茎高产。,3.水分 马铃薯的蒸腾系数在400600之间。如年总降雨量在400500mm,且能均匀分布在生长季,即可满足马铃薯对水分的需求。整个生育期间,土壤湿度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一80为最适宜。萌芽和出苗,可以靠种薯自身所含水分,故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幼苗期间,由于植株小,需水量不大,约占一生总需水量的10一15,土壤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5左右为宜。块茎形成期,茎叶开始旺盛生长,需水量显著增加,该期需水量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30左右,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0一75为宜

24、。块茎增长期,茎叶和块茎的生长都达到一生的高峰,需水量最大,亦是马铃薯需水的临界期,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75一80为宜。淀粉积累期需水量减少,占全生育期总需水量的10左右,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60一65即可。后期水分过多,容易造成烂薯,影响产量和品质。,4.土壤 马铃薯对土壤要求不十分严格,但以表土层深厚,结构疏松,排水通气良好和富含有机质的土壤为最适宜,特别是孔隙度大,通气良好的土壤,才能满足根系发育和块茎增长对氧气的需要。砂壤土上栽培马铃薯,出苗快,块茎形成早,薯块整齐,薯皮光滑,产量和淀粉含量均高。马铃薯对土壤酸碱度的要求以pH5.56为最适宜,实际在北方的中性甚至偏碱性土壤上亦能生长良

25、好。但土壤含盐量达到001时,植株表现敏感,块茎产量随土壤中氯离子含量增高而降低。,5.营养 马铃薯为了正常生长发育,需要十多种营养元素,即C,H,O、N,P、K、S、Ca,:Mg、Fe、Cu、Mn、B,Zn、Mo。Cl等。除C、H、,O是通过叶片光合作用,从大气和水中得来以外,其它营养元素主要是通过根系从土壤中吸收。马铃薯对肥料三要素的需求量,以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据试验,每生产500kg块茎,需要吸收氮2,530kg,磷1kg,钾45kg。在马铃薯一生中,幼苗期需肥较少,占全生育期需肥总量的25左右,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需肥最多,约占全生育期需肥总量的50以上,淀粉积累期需肥又减少,约

26、占全生育期需肥总量的25左右。,第四节 马铃薯的栽培技术,一、轮作换茬 为了经济有效地利用土壤肥力和预防土壤传播的病虫害及杂草,应与谷类作物,豆类作物轮作,轮作年限3年以上。避免与茄科作物、块根,块茎类作物轮作。,二、整地及施肥 马铃薯喜砂壤或壤土,实行秋深翻晒垄,耙耱保墒或起垄等作业。耕地深度,一般以1520cm为宜。南方雨水多,整地时做成高畦,畦面宽23m,两畦间沟距和沟深各25一30cm。结合耕地施足基肥,氮素施用量占全生育期所需养分总量的80左右,磷、钾素全部。基肥应以腐熟的堆肥为主,每亩施用量按纯厩肥计为12t。在基肥不足时,集中施入播种沟内。,三、播 种(一)播前种薯准备 1种薯出

27、窖与挑选 种薯出窖的时间,应根据当时种薯贮藏情况,预定的种薯处理方法,以及播种期等三方面结合考虑。2种薯处理 催芽 催芽可促进种薯解除休眠,缩短出苗时间,促进生育进程。催芽的常用方法:,a.出窖时种薯已出芽至1左右时,将种薯取出窖外,平铺于光亮室内,使之均匀见光,当白芽变成绿芽,即可切块播种。b.种薯与湿砂或湿锯屑等物层积。先铺砂36cm,上边放种薯,再盖砂,砂的厚度以盖没种薯为度,如此34层后,表面盖5cm左右的砂,并适当浇水至湿润状况;以后保持1520和一定湿度,经1015天,即可萌芽。c.将种薯置于明亮室内或室外向阳背风处,平铺23层,并经常翻动,使之均匀见光,大约经过4045天,幼芽萌

28、发至1cm左右,即可切块播种。,种薯切块 切块种植能节约种薯,并有打破休眠,促进发芽、出苗的作用。但采用不当,容易造成病害蔓延。切块大小要适当,切块过小,养分和水分不足,不抗旱,产量低;切块过大,产量虽较高,但用种量过大,往往经济效益不高。一般以切成2030g左右为宜。单作每亩用种量150kg左右,间套作每亩用种量约100120kg。,切块时,应采取自薯顶至脐部纵切法,使每一切块都尽可能带有顶部芽眼,若种薯过大,切块时应从脐部开始,按芽跟顺序螺旋向顶部斜切,最后再把顶部沿顶芽中间切成两块。切块时要剔除病薯,切刀要严格消毒,以防传病。,若种薯小,可整薯作种具有避免切刀传病,减轻青枯病,疮痂病,环

29、腐病等发病能最次限度地利用种薯的顶端优势和保存种薯中的养分、水分,并有抗旱能力强,出苗整齐健壮、生长旺盛、结薯数增加,显著增产等作用。此外,还有节省切块用工和便于机械播种等优点。整薯的大小,一般以2050g健壮的小整薯为宜。,种薯药剂处理 种薯表皮常带有疮痂病、粉痂病等病原菌体,可用40福尔马林兑水200份,在催芽前喷洒种薯堆或浸种5分钟后,用薄膜覆盖闷蒸2小时,再堆成薄层通风晾干,有较好的防病作用。种薯催芽 用0.5一lppm赤霉素液或0.1一0.2的高锰酸钾液浸种1015分钟,或用2硫脲液浸种30分钟,均有打破种薯休眠,提高催芽效果的作用。,(二)播种期 适于马铃薯块茎生长发育的平均温度,

30、大致在1523,这段适于块茎生长发育的时间持续的愈长,产量也愈高。在此前提下,各地可结合当地的温度变化状况和耕作栽培制度来安排播种适期。宁夏南部一般在当地气温稳定在57,10cm土温恒定在78时播种,干旱区在4月中旬,半干旱区4月下旬,阴湿区5月上旬。,(三)播种方法 马铃薯适于垄作形式。在高寒和阴湿地区,土壤粘重、地势低洼、生育期间降水较多的地方,大多采用垄作。例如我国东北、宁夏南部、新疆的天山以北各地均采用垄作。垄作的播种方法根据播种后种薯在垄中的位置,分为三类:种薯播在地平面以上或是与地面相平。把种薯种在地平面以下。平播后起垄。在宁夏南部干旱地上以平作培土、旱坡地水平沟种植、深播浅盖或坑

31、种的方式种植。,四、密 度(一)产量结构 马铃薯的产量主要由单位面积上的株数与单株结薯重量构成。单位面积株数是由密度决定的,而单株结薯重则是由单株结薯数和平均薯块重量所决定,单株结薯数又由单株主茎数和平均每主茎上结薯数决定。单位面积产量可用下式表示,单位面积产量=每亩株数单株结薯重(单株结薯重=单株结薯数平均薯块重;单株结薯数=单株主茎数平均每主茎结薯数)。,(一)合理密植 密度是构成产量的基本因素。增加种植密度,可使单位面积上的株数和茎数增加,叶面积系数提高,结薯数增加。因而在密度偏低的情况下,增加密度可有效地提高产量,但在密度过大时,单株性状过度被削弱,产量反而下降。合理密植在于既能发挥个

32、体植株的生产潜力,又能形成合理的田间群体结构,进而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目前生产水平下,北方一作区以每亩38005500株为宜(以茎数计每亩90001200茎为宜),南方地区,由于多采用早熟品种,生育期短,所以密度比北方偏高,一般每亩都在6000株以上。在相同种植密度下,通常以宽窄行方式和放宽行、株(穴)距,适当增加每穴种薯数的方式较好,可改善田间的光照和小气候条件,提高光合强度,使群体和个体能得到协调地发展,从而获得较高产量。,五、田间管理(一)出苗前管理 北方一作区,马铃薯从播种到幼苗出土约30天左右。这期间气温逐渐上升,春风大,土壤水分蒸发快并容易板结,田间杂草大量滋生,应针对具体情况,

33、采取相应的出苗前管理措施。垄作地区,由于播种时覆土厚,土温升高较慢,在幼苗尚未出土时,进行苗前耪地,以减薄覆土,提高地温,减少水分蒸发,促使出苗迅速整齐,兼有除草作用。在西北,内蒙古西部等地有“闷锄”习惯,作用与上相同,应掌握适时,协勿碰断芽尖。在出苗前,如土壤异常干旱,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苗前灌水。,(二)查苗补苗 当幼苗基本出齐后,即应进行查苗补苗。据试验,行内缺苗1株时,两侧相邻的植株有补偿作用,由于营养面积的扩大,可以补偿缺株损失的50(相邻两株各补偿25),但缺苗过多,形成断垄,影响产量甚大。据调查,缺苗20时减产238,缺苗40时减产368,缺苗60时减产402。,(三)中耕除草和培土

34、 中耕松土,使结薯层土壤疏松通气,利于根系生长、匍匐茎伸长和块茎膨大。齐苗后,及早进行第一次中耕,深度810,并结合除草,有促进根系生长的作用。第二次中耕距第一次1015天,宜稍浅。现蕾时,进行第三次中耕,宜较第二次更浅。后两次中耕结合培土进行,第一次培土宜浅,第二次稍厚,总厚度不超过10,以增厚结薯层,避免薯块外露而降低品质。,(四)追肥 田间营养诊断是确定追肥的重要依据。据研究,马铃薯的看苗诊断,以倒数第4叶片(充分展开的幼龄叶子)叶柄的氮、磷、钾含量作为诊断指标,例如,生育前期、中期和后期倒数第4叶叶柄中NO3-态氮的含量分别在800012000ppm,60009000ppm和30005

35、000ppm范围内,表示氮素营养正常,若低于下限则宜迫肥。,(五)灌溉和排水 马铃薯苗期植株较小,耗水不多,但若干旱时,仍需灌水,以利幼苗生长。块茎形成至块茎增长期,需水量最多,如土层干燥,应及时灌溉。生育后期,需水量逐渐减少,但若过度干旱,也需适当轻灌。在各生育阶段,如雨水过多,都需要清沟排水,防止涝害。,(六)防治病虫害 马铃薯的病害较多,除病毒病外,常见的有晚疫病、青枯病、环腐病、疮痂病、癌肿病等。晚疫病多在雨水较多时节和植株开花期前后时大量发生,喷洒波尔多液或瑞毒霉等,可收到较好效果。青枯病药剂防治较难,除选用抗病品种外,可采用合理轮作,小整薯作种或从无病、少病地区调种等措施,减轻其危

36、害。疮痂病可用0.1升汞水浸种15小时或用02福尔马林浸种4分钟进行防治。环腐病则要注意作好切刀消毒工作或采用小整薯作种,即可减轻发病。马铃薯常见的虫害有蛴螬、蝼蛄、地蚕、二十八星瓢虫、蚜虫等,一般采用药剂防治。,六、收获及贮藏(一)收获 当植株大部分茎叶枯黄时,块茎很容易与匍甸茎分离,周皮变硬而厚,块茎干物质含量达到最高限度,为食用块茎的最适收获期。种用块茎应提前5一7天收获,以避免低温霜冻危害提高种性。,(二)贮藏 1块茎在贮藏期间的生理生化变化 刚收获的块茎,呼吸作用旺盛,在515下所产生的热量可达3050kJth,如果温度增高或块茎受伤感病等情况下,呼吸强度更高。在贮藏期间块茎水分散发

37、,经过贮藏,块茎约损失重量6.5一11左右。新收的块茎,糖分含量很低,休眠结束时显著增高,萌发时由于自身消耗,糖分含量又下降。块茎内淀粉含量在1015下较稳定,10以下淀粉含量开始下降,糖分含量逐渐增加,如在0下长期贮藏,会引起糖分大量积累使块茎变甜,降低食用品质。,2贮藏的基本条件和方法 贮藏地点或贮藏窖,要具有通风、防水湿,防冻和防病虫传播的条件。贮藏前将块茎分级和摊晾715天,进行“预贮”,使伤口愈合,薯皮紧实,降低呼吸强度。伤口愈合的适宜温度为1520,相对湿度为90左右。预贮后,剔除愈合不良的伤薯、病薯、畸形薯等,即可进行贮藏。贮藏期间最适宜的温度为14,最高不得超过7。相对湿度以8

38、5一95为宜。不能见光,以免积累龙葵素。贮藏方法有架藏法、窖藏法两种。,第五节 马铃薯病毒病害及其防治途径,一、马铃薯的“退化”与病毒病害 马铃薯退化”,早在16世纪,马铃薯由南美洲引到欧洲时,人们就发现了一种通过种薯世代相传的特殊病态。1676年,英国人安迪松称这种现象为“退化”。从此,围绕所谓退化原因,经过近300年的研究、争论和探讨,终于搞清了所谓“退化”的原因,是由于病毒感染引起的病毒病害。病毒病害一般减产20一30,重者减产50以上。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比低纬度、低海拔地区较轻。,二、病毒病害的种类及发病原因 种类:马铃薯的病毒病害种类多种,我国常见的有卷叶病是由卷叶病毒(PLRV)

39、引起,花叶病是由马铃薯X病毒(PVX)或马铃薯A病毒(PVA)引起,条斑花叶病是由马铃薯Y病毒(PVY)引起;皱缩花叶病是由马铃薯X病毒和Y病毒复合侵染引起,束顶病是由纺锤块茎类病毒(PSTV)引起。这些病毒通过机械磨擦,蚜虫、叶蝉和土壤线虫等媒介传播侵染。有的是一种病毒单一侵染,有的是两种或多种病毒复合侵染。病毒侵染植株地上部后,逐渐向块茎移动,并在块茎中潜伏和积累,通过无性世代传给后代。,原因:温度对传毒媒介(蚜虫等)有明显的影响,据调查,冷凉高海拔地区蚜虫少,而温暖低海拔地区则多;高温能使马铃薯自身的抗病性减弱,高温有利于病毒迅速侵染和复制,加重了发病程度,变温对病毒有抑制作用。此外,栽

40、培和贮藏过程中的其它条件,也影响植株生长和病毒侵染为害程度。在相同条件下,由于品种的抗病耐病能力不同,有感病轻重之别。,三、防止马铃薯病毒病害的途径(一)抗病育种 培育具有高度抗病毒,经济性状优良的马铃薯品种,是防止病毒病害最经济有效的途径。由于马铃薯可被多种病毒感染,给育种工作造成很大困难。在我国目前应以抗Y病毒和纺锤块茎病毒为育种工作的重点,并兼顾其它病毒。长期栽培的品种,都对Y病毒具有一定的抗性,如早熟种丰收白和白头翁等。,(二)建立马铃薯无病毒良种繁育体系 利用茎尖组织培养法,培育和繁殖了一批优良的无毒种薯。(三)生薯的利用 在马铃薯病毒中,除纺锤块茎类病毒外,均不通过种子传播。因此,利用实生苗繁殖种薯,可以排除病毒。,(四)治蚜防病 防治蚜虫对防止卷叶病毒等的传播十分有效,尤其在马铃薯无病毒繁育体系中的各级种薯田,更应进行防治蚜虫。(五)淘汰病株病薯 马铃薯通过种薯带病毒传染,进行田间拔除病株,淘汰病薯,选留无病毒种薯等,对防止病毒病害的传播侵染有显著效果。,(六)调节播种期和收获期 通过播种期和收获期的改变,使种薯形成期处于较冷凉的季节,躲过蚜虫大量繁殖和迁飞期,减少昆虫传毒机会。一季作区可采用夏播留种,二季作区可采用秋播留种,并根据当地具体条件,适当早收,以避免或减少病毒的传染。,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