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与发展的热点(教科所,10,21)).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29819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PPT 页数:44 大小:33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与发展的热点(教科所,10,21)).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与发展的热点(教科所,10,21)).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与发展的热点(教科所,10,21)).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与发展的热点(教科所,10,21)).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与发展的热点(教科所,10,21)).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与发展的热点(教科所,10,2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与发展的热点(教科所,10,21)).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华 东 师 范 大 学 张 际 平 Email:上海教科所,10月21日,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与发展的热点,主要内容:,一、现代社会中的教育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发展概况、与教育应用的主要类型三、计算机文化与教育四、发展的主要热点五、研究的主要问题,一、现代社会中的教育 教育将体现以下几个主要特征:*普及义务教育,重视素质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形成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拓展和丰富教育内容;*普遍重视教育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地在教育中应 用。(现代教育的特征还决定了教育必须要有超前发展意识),超前发展意识,教育超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教育投资的增长速度应超过经济增长速度;

2、教育为未来经济发展的需要培养各类人才,培养目标应当超前;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方法应该尽早地用于教育水平整体的提高。(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已经可以将信息资源视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现代社会里,人们已经可以将信息资源视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当然,知识也属信息范畴,社会的知识量增长快,知识内容的更新更快,呈现“信息或知识爆炸”现象,这也促使了社会的发展进程加快。信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将不是看你已经拥有多少知识,而是取决于你是否具有不断获取和更新知识的能力。,基于现代和未来社会的这些要求,它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是:*高水平和高效率*多学制和多学科*能力培养是目标*个别化和终身化 即:未来社会要普及高水平教育;要提高

3、教育效率;要实现多种形式的教学;要适应个性化的因材施教;要不断更新知识而实施终身教育;要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这就是现代社会对教育的需要,也是教育对社会的适应),二、基本概念、发展简况、应用类型(1)基本概念*是以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 通信技术为主的一个领域。(高科技,硬)*对信息进行采集、存储、加工处理、发布、传输、管理等各类技术的总称。(功能与应用,软),(2)教育应用发展概况1)50年代末,IBM的沃斯顿研究中 心设计了第一个计算机教学系统。(斯金纳,Skiner,提出了“教学机 器”和“程序教学”概念)2)60至70年代末,分时教学系统(基于大、中、小型计算机)*我国70年代末

4、,开始了计算机辅助教育 研究工作(北师大和华师大),3)80年代,个人PC机诞生,(个别化辅助教学和教学管理应用)*中期,我国CBE学会和全国中小学 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成立4)90年代,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应用 于教育(虚拟现实和远程教育应用)*中期,我国中小学开设计算机课程;末期,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校校通工程,(3)教育应用的主要类型,三种类型:1)教学上的应用*作为教学目标-教计算机的专业知识(软硬件、信息获取、加工处理等)和计算机文化*作为教与学工具-支持各类教学活动(课堂教学和个别化学习)、备课、作业、资料查询、实验等),*辅助教学-课堂教学、个别化学习 个别指导 类似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

5、指导的教学行为。这种模式通常通过一种固定的交互方式,由计算机提问,学生作出反应。(学生只能答不能问,形成一种单向式的对话指导。因而,这种指导是完全程序化的)。,智能导师系统 是针对个别指导型的不足,借助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的一种新型模式。它克服了单向式对话的不足,形成学生与计算机双向对话的方式。学生可以向计算机提出问题,计算机可以根据问题进行判断,决定作出回答或提出反问。模拟与游戏 通过模拟已知事物变化,探究未知事物的变化。教学模拟是利用多媒体来建模与仿真,来表现现实世界已知事物的变化结构与动态关系。游戏型则是有意识地将趣味性、竞争性、参与性等因素加入教学过程中,激发学习的兴趣。,操练与练习 是一

6、种利用计算机强大处理能力与“超强记忆”功能,提供可重现的学习资源来增强与刺激人类的记忆。重复显示已经学过的知识,应用选择、判断、匹配等形式,来操练和练习。这类模式,是一种解题能力训练与技能练习的系统。问题求解 是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功能,用于解决学科领域相关问题。学习者只要输入有关参数、条件、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或运算公式,由计算机给出所求问题的参考结果。,电子书 是一种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可视化学习材料。通常使用一种结构化的组织方式,按章、节、段、批注、解说等,形成快速检索连接(超文本与超媒体)。常见的电子书有:电子词典、电子百科、人物传记、历史资料等。个案调研 是一种个人能力训练型的软件,提供了大

7、量事件的信息环境。能让用户身入其境地面对发生的事件,根据各种事件诱发因素,参考或收集已有案例和信息,建立解决问题的方案与方法,或者找到事件发生的原因与结论。,2)研究应用*作为研究目标-对信息技术进行 研究(软硬件技术、开发应用)*用作研究不同学科的工具-教育 的各个学科(生物、化学、物理、电 子、教育等),3)教育管理上的应用*学校的管理-师生信息、学校资产、课程编排、图书资料等,*教学过程的信息采集-按照教学目标的要求,跟踪整个教学过程,采集记录教学过程中的信息*统计和处理-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教学评价-R-S反应曲线,S-P表等,三.计算机文化与教育,(1)计算机文化 计算机文化的基本含

8、意: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收集、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同时还要熟悉计算机的价值和它对社会各个领域(包括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的作用和影响。*“计算机是人类第二文化”(苏联学者伊尔肖夫1981年提出),*“计算机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环境,它将引起传统学校和传统教育体系的根本改造”(麻省理工学院西蒙.佩伯特博士1992年提出),*计算机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树立起牢固的计算机文化意识”(教育部副部长周远清年1997年提出),归纳起来:当今和未来社会(信息社会),信息的获取、分析和加工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能力和文化水平的标志。,(2)计算机教育应用 如上所述,计算机教育不仅仅是学科教育,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

9、教育.(它将给人以反作用,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观念、智力、能力和思维方式等,如同石器时代的石器和工业时代的蒸汽机出现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一样),*计算机教育和计算机教育应用是二个概念。前者是文化教育范畴,而后者是一种工具和技术的应用。,计算机教育应用的益处(世界银行分析,1998)*辅助教学(Computer-Assisted Instruction,CAI)具有生动、形象、个别化、自定步调、交互等特点,CAI给学生带来的益处*学的知识更多和更广*节省学习时间,节省30%左右*学习兴趣明显提高,*模拟和探究(Simulation and Exploration)可以对现实系统(事物)进行模拟,

10、直接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能力,*教与学的工具(Tools)能有效帮助教师和学生处理日常事务(备课、计算、作业、交流等),*通讯网络(Communication networks)可以广泛地获取最新教学信息和进行学术交流,*教学行政管理(Pedagogical administration)能全面提高学校管理的水平和效率(学校资源、图书资料、教师和学生 信息等),四、发展的主要热点(Hot Points of Development),(1)课件开发方面(Courseware)*基于教学策略的课件(Teaching Strategy-Based Courseware)运用相应的教学模式或策略于课件(

11、课 堂教学或个别化学习)之中。*群 件(Groupware)支持群体或小组进行合作学习的课件。,电子作业支持系统(EPSS)具有“及时学习”或“即求即应”学习功能。(主要由知识库、交互学习/训练支持、专家系统、在线帮助以及用户界面等部分组成),积 件(Integrated Ware)基于多媒体的教学素材库(半成品课件)。,(2)多媒体应用方面(Multimedia),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通过各种输入和输出设备,尤其是一些能实现三维图形和三维音效的设备来模拟人和环境之间的交互。(虚拟学习环境和虚拟学校)超媒体(Hypermedia)超文本与多媒体技术的结合,是一种非线性的多

12、媒体信息网络结构和信息管理技术。(超媒体技术方法也是多媒体教学课件设计必需的核心 技术之一),电子读物(E-Books)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出版物,包括书本、报刊、杂志、图片、百科全书、字典等。(北京伯通科技公司,易学宝电子书包),(3)网络应用方面(Network),远程教育(Distance Education)从严格意义来讲,网络远程教育是指:通过因特网(Internet)或局域网实现全球范围或区域范围的课程传送和教学,其显著特点是这种教学必须体现双向性、实时性和交互性。还包括共享性、开放性和可控性等特点。,研究的重点是放在:(Key Points of the Research)课件平台的

13、开发(WebCT,BB)界面的设计 新教学模式的探索 课件的内容和形式 教学的评价方式、以及 通讯交互方式等方面。,网上学校(E-SCHOOL)网上学校与网络远程教学是完全不同的二个概念,虽然通过网上学校可以实施一定的远程教学。真正意义上的网上学校应该是:将一所学校所具有的全部功能搬上网络.(而不是仅有几门网上课程和部分教学资源就可称网上学校)。在网上学校,学生应该可以在网上直接进行 入学报名和注册、付费、学习和实践、查找所需的学习资料、进行考试、获学分和学位等。(一般来说,网上学校即可以在国际互联网上实现,也可在局域网上实现),校园网(School Net)校园网与网上学校也是二个完全不同的

14、概念,当然校园网建设是创建网上学校的基础。校园网是指:基于局域网(LAN)技术的校园网络.(目前,校园网的硬件技术已非常成熟)校园网建设的重点是放在教育教学功能的开发:学校的有效管理教学与学习教学资源的共享交流和通讯等,计算机支持的合作学习(CSCL)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是指:基于网络来进行群体或小组形式的学习(这种学习形式不仅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在教学应用中的效益和提高学习的效果,而且也有助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研究热点是:群件(Groupware)的开发研究,其中主要涉及群件的结构、通讯交流方式和学习过程的管理等主要方面。,*我国中小学网络 教育应用的现状,目前,我国所有的中小学基本上还没有开展

15、和实施网络远程教学方面的应用研究。我国中小学的网络教育应用也只能说是局限于校园网的建设和网上学校(网校)方面的起步阶段。(1)校园网方面 在中小学校园网的建设方面,初步统计目前全国大约已有一万多所中小学建立了校园网。大多数校园网的教育应用主要有以三个方面:,校内教育资源的共享-通过电子图书馆和电子阅览室等方式 信息的管理-师生档案、学校资产和后勤服务等方面 网上的浏览-基于虚拟网技术或通过专线出口浏览互联网上 的有关信息。,中小学校园网建设和应用所存在主要问题 校园网建设缺乏规范和标准(大多数方案是有网络集成商制定),基本没有或很少直接应用于学科 或课堂教学 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培训、教育资源库的

16、 开发往往滞后网络建设 教育信息资源缺乏(一方面资源缺乏,另一方面低水平重复开发),(2)网上学校方面 在网上学校(网校)建设方面,可以这样说,真正意义上的网校还没有。目前全国只有极少的中小学(在本地区有一定知名度的)在校园网建设的基础上进行了网校部分功能的尝试。这些尝试也仅局限于以下几个方面:,基于校园网的网页向社会介绍和 宣传自己的学校,包括办学特色、师资队伍、课程设置等(这一功能作为一个网校也是必须的);开发和制作了少部分学校特色课的课件,通过校园网向本校周边地区的学校或家 庭提供(作为一个真正的网校,必须要能在网上提 供学校所开设的全部课程)。,向学生提供课外(通常是在家里)的辅 导和

17、练习(也包括有限的相关学习参考资料),当 然这些辅导和练习基本上还没能达到实时交互的要求。,(4)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陈至立部长在去年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了“加强信息技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是当前和今后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对整合目的和意义的研究 为什么要进行整合?整合的内涵?如何进行整合?整合的最终成果?,整合的实质分析研究 整合的不同层次?(学习目标、工具、学科内容)整合的条件分析?(环境、教师队伍、资源等)不同学科的整合度?(文理科)新型教材的研究与开发教材结构和形式、课程设置等,五、研究的主要问题(Key Issues of the Res

18、earch),众所周知,现代教育与信息技术已经无法分开(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必然),技术(包括视音频设备、计算机、多媒体、网络等)对支持和提高教与学效果是肯定无疑的。当前需要探索和研究的主要问题有:问题 1:在新的教学环境(技术支持的)下,需采用何种新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基于理论与实践),问题 2:技术对改善学校的哪些工作所起的作用最显著?(学校管理、教学应用、校园网建设等)(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和比较),问题 3:技术对哪类学科(科目)和对象更为有效?(哪类科目、年龄、性别、水平等)(调查研究和实验比较),问题 4:技术在教育中有效应用的主要条件是什么?(教师素质、学生方面、社会或家庭方面、国家政策(包括升学率因素)等)(选择不同的地区和学校,实地考察和比较,包括社会调查等),问题5:成本效益如何?(教学质量的提高程度、教学和管理效率的提高、培养数量的增加和时间的减少等。从宏观或微观,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量化标准,调查研究、比较),谢谢,再见!emai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