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34130 上传时间:2023-06-16 格式:PPT 页数:129 大小: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ppt(1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世界地理,Shi jie di li,2,next,exit,第五章 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3,主要讲授内容,本章专门介绍人类活动的地理分布和发展。从人类自然特征的划分开始到人类文化的地域分异。其中,民族、宗教以及与宗教有密切关系的民族文化是掌握世界人口问题的重要内容,也是理解世界经济发展和世界政治地域分异的主要线索。人类生产活动的空间差异和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是本章的重点。前者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而后者是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经济空间组织,是人地相互作用在空间上的反映。此外,针对世界经济已经进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本章还对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发展方式及知识经济在世界的分布作了介绍。,4,第

2、一章,exit,第一节 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第二节 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第三节 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第四节 人类经济发展的地域格局,5,第一节 人类文化活动的地域格局,人类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人类的文明。人类文明包括物质的文明和精神的文明。经济或者说财富属于物质的文明,但是对于经济发展目的和方式的认识,对于财富的管理和分配的认识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是人类精神文明的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人口政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国际政治标准方面存在的差异,有许多方面来自于文化的差异。,6,一、种族,(一)种族的划分及其自然特征,通常种族划分为三种,即 黄种人、黑种人和

3、白种人。,种族划分反映的是人口在 自然特征上的差异,主要 表现在皮肤、毛发、眼睛、骨骼、五官和身材等方面。,皮肤的颜色由于最容易辨 认,所以常常成为人种鉴 别的根据。,7,黑色人种主要特征:,(1)黑种人的肤色是黑的,并且是最细腻的。(2)毛发呈黑色且明显卷曲、头颅圆滚、身材适中、手臂较长、瞳孔呈黑色、鼻翼较宽、嘴唇宽厚等。(3)黑种人肢体的灵活性和肌肉的爆发力是其他人种所无法比拟的,黑人的舞蹈、体育运动的成就都与他们的自然特征有关。,白色人种主要特征:,(1)白种人的肤色一般是白色的。他们的毛发可有多种颜色,从白、到黄、棕、黑和红等。第三期毛发相当发育,但是皮肤的表面比较粗糙。(2)瞳孔有黑

4、、黄、蓝和棕等的区别。眼睑普遍的为双层,眼窝深。(3)长头,长鼻且鼻梁高挺,身材一般高大。白种人以欧洲人最为典型。印度等南亚地区和西亚的阿拉伯人在其自然属性上都是白种人,尽管南亚人有着黑色的皮肤。,8,黄色人种主要特征:,棕色人种主要特征:,所谓棕种人在自然特征上界于白种人和黑种人之间,皮肤黑红,毛发卷曲、身材较高大,但在毛发和五官特征方面更近于黑种人。主要指大洋洲的原住居民。,(1)黄种人肤色发黄,毛发黑色,第三期毛发(成年以后)不发达,圆头,黑色瞳孔,眼睑普遍为单层(单眼皮),眼窝浅,身材适中。(2)黄种人以蒙古人最为典型。,9,(二)种族的分布与迁移,1.黑种人的分布与迁移,黑种人的聚集

5、地和发源地在非洲大陆 上,主要指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显然,热带非洲的自然条件与黑 种人肤色特征的形成是有关系的。,历史上罪恶的奴隶贸易使非洲黑人向 美洲和欧洲移动。,欧洲的黑种人是零星的,与殖民地体 制下宗主国与殖民地的关系有关。,10,2.黄种人的分布与迁移,分布集中在亚洲的东部和东南部。黄种人的数量是最多的,分布的 密度也是最大的。,黄种人最重要的迁移是往美洲的 迁移,可能是从石器时代开始,直到封建社会的初期。,黄种人的迁移是沿着白令海峡和 美洲西部海岸南下的。,11,3.白种人的分布与迁移,分布最广泛,欧洲和美洲是白种人的 集中分布地区,但欧洲是他们的源地。,白种人的迁移是“地理大发现

6、”、近代 殖民主义扩张和帝国主义战争的产物。,分布在西亚和南亚的白种人可能是古 代伯伯尔人或亚述、闪米特人的后代。,12,13,亚、非、欧三大洲分别是黄、黑、白种人的集聚地,而美洲和大洋洲的居民是这三大种族自其源地扩散的 结果。,关于人种分布格局的起源有着不同的说法。比较传统 的认识是人类起源于非洲,之后向世界各地迁徙。但 是近年来也有人种起源的多源格局的研究成果。,小结:,14,(三)世界的种族问题,种族是人口的自然属性。在生物圈,人作为最 高级动物其发育程度是处在统一水平的。不同 种族的人口可以有相同的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但是,由于人类具有社会属性,在人类社会的 发展过程中就出现了人口的种

7、族问题。,种族问题的表现是种族之间的歧视和矛盾。,15,种族问题的表现是种族之间的歧视和矛盾,表现最突出的时期始于西方殖民主义。欧洲白人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领先条件下,把这种阶段性的领先与种族的区别结合了起来。对相对落后的黑种人和黄种人的掠夺、压迫和歧视在白人殖民的非洲、亚洲、美洲和大洋洲广泛地流散开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种族主义赖以存在的基础,只要这种不平衡存在,总会有人把它归结为种族的差异。因此,种族问题,以及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问题将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经常发生。,16,二、民族,民族是人口的文化属性。各个民族的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财富,一般而言,共同的地域是民族得以形成的最

8、先条件。所以种族发源的地域集中性决定了民族基本是在种族地域的内部分化形成的。,17,(一)世界的民族与民族区域,随着各地区间的交往的不断发展,独立的和封闭的 地域已经不复存在,所以今天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传 统意义上新的民族产生的条件。,民族是地域文化的产物(包括语言、宗教、经济 活动方式等),是在相对封闭的地域条件下形成的,也是一个长期发展的结果。,目前世界公认的民族有2000多个,人口超过10万人 的民族有550多个。其中,汉族的人口近10亿,是 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人口最少的民族只有几百甚至 几十人,如生活在印度安达曼群岛上的明克皮人。,18,1、民族:,2、民族的划分,3、民族的分布:,人类

9、在历史上形成的一个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口共同体。,大分散、小聚居。,基本的标准:语言、宗教、社会制度、生活习惯、物质文化等社会因素。,19,按照民族构成所具有的特征,可以把世界划分为以下几个区域:东亚地区、东南亚地区、南亚地区、中亚地区;西亚北 非地区;西部欧洲(包括西、北和南欧)、东欧地区;撒哈拉以南的北部地区、西南部地区;北美洲、中南美洲;大洋洲。,受地理环境、政治与文化历史等的影响,世界各民族普遍形成了自己的语言和语言习惯。,20,表5.1.1 世界的主要语言(操该种语言的民族和人口数量,100万,1990年),21,民族迁徙不是

10、单指某些民族的季节性的和有一定地理范围限定的移动,还包括民族地域的扩大和民族人口向其他民族地域的迁移。,我国汉民族因北方的战乱向长江以南地区的迁徙;古代犹太民族因受到迫害从中东向全世界的迁徙;蒙古民族在国家扩张中向欧洲和亚洲的迁徙;斯拉夫民族近代以来随着沙皇俄国的扩张向亚洲的迁徙;西欧的许多民族随殖民主义扩张向非洲和美洲的迁徙;古代波斯人在对东部的战争中向南亚的迁徙,等等。,历史上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大都与战争有关,较著名的有:,近100年来,大规模的民族迁徙被民族人口的迁移所取代。人口移动在全世界范围的不断发展使许多地区出现明显的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现象。,(二)世界民族的迁徙、同化和融合,22,

11、民族同化,民族融和,民族同化是部分民族的消失,即被同化的那些民族消失了,具体说来,就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有些民族的民族特性消失了。民族同化又分为自然同化和强迫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多个民族同居于一定的地域,通过互相交往、互相联系、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的东西日益增多,各个民族原有的特征越来越少,形成了一个新的有别于任何一个民族地域的综合民族特征地域。,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不仅仅是人口迁移的产物。在世界经济经历了300多年的全球化过程后,面对信息化社会里国际经济贸易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和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民族地域的封闭状态将彻底打破,世界民族同化和民族融合进程将越来越快。,但世

12、界民族的同化和融合将导致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减少。由此可见民族同化和融合既是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的动力,也是世界文明得以继续发展的结构性障碍。,23,(一)三大宗教,三、世界宗教与文化,世界三大宗教指以欧洲为核心的基督教,以西亚、北非为中心的伊斯兰教和以亚洲为中心的佛教。,24,1.基督教,现在的基督教(人口)的分布格局是:,基督教从公元初年就开始了分化,这是宗教 传播和人口地域差异相结合的必然。,以南欧及其南美洲移民为主体的天主教,其 宗教的核心地是梵蒂冈;以东欧为主体的东正教,历史上的中心是君 士坦丁堡,即现在的土耳其的伊斯坦布尔;以及分布在西欧、北欧和北美洲、大洋洲的 各个新教的流派。,25,2

13、.伊斯兰教,土尔其(奥斯曼帝国)历史上 对欧洲的征服把伊斯兰教传播 到了西班牙南部、巴尔干半岛。,分布广泛,分布集中的地区有 西亚、北非和东南亚。,我国的回教即是经过演变了的 伊斯兰教。,26,3.佛教,佛教起源于印度。,留存在印度的佛教演变为印度教。,小乘佛教进入了中国、蒙古、朝鲜半岛 和日本,在西藏和蒙古演变为喇嘛教。,大乘佛教则流传到了东南亚地区,主要 是中南半岛。,小知识:,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也是基督教的前身。后者信奉的圣经就是由犹太教所创立的。但是今天信奉犹太教的人口已不足以使它成为世界性宗教。,印度鹿野苑佛塔和寺院遗址,27,(二)世界文化分布,总体来看,世界文化区主要划

14、分为东、西方文化两个区域。,1.东方文化,2.西方文化,以佛教和伊斯兰教为基础。,以基督教为基础。,在我国更多地表现为以儒教和道教教义为世界观;伊斯兰文 化是扩张的、强制性的,政教合一是伊斯兰文化的一个特点。,在科学上追求的是哲理和思辩,在美学上追求的是意境。,表现出扩张的特征。,随着西方在近代经济上的兴起,西方文化成为工业文明乃至 信息文明的代表;但其并不是惟一的文化标准,也不可能永 远代表最先进的文明。,28,四、世界的国家,国家的分布:,4、国土地跨两大洲的国家,1、面积差异,2、海陆差异,3、种族差异,5、地势差异,29,30,(1)单一民族的国家,指某一个民族占据了这个国家人口 的绝

15、大多数,而其他民族的人口几 乎可以忽略不计的国家。,这样的国家有亚洲的日本、朝鲜和 韩国、蒙古,欧洲的德国、法国、波兰、芬兰、冰岛等。,日本(上)德国(下),31,(2)多民族的国家,包括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国家,欧洲的俄罗斯、英国、西班牙和巴尔干半岛上的各个国家,美国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也都是多民族的国家。,对于多民族的国家来说,解决民族之 间的平等与共同发展成为国家政治的 重要课题。,中国(上)英国(下),32,(3)跨国家分布的民族,最典型的是阿拉伯民族。阿拉伯民族在北非和西亚分化出近20个国家,构成了“阿拉伯世界”。,世界政治地图的演变,即国家疆域的改变,使

16、一些原来拥有完整民族地域的民族被分属于几个国家,如欧洲的德意志人、马其顿人、阿尔巴尼亚人,亚洲的泰米尔人、哈萨克人,非洲的班图人、祖鲁人、刚果人等。,跨国家的民族在各自国家如果与主体民族或其他民族发生矛盾,往往会导致这些国家的政治动荡,即提出建立独立国家的要求和与政府的对立。,33,(4)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世界国家划分,按经济发展阶段划分,可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按经济或政治体系划分,可分为市场经济国家、经济转型国家和计划经济国家;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但带有政治倾向的划分,第一世界国家、第二世界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

17、return,34,小知识: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最重要的国际组织,应该说是国家间国际关系发展的一个积极结果。它最初的主要职能是为各国解决国际政治关系提供了一个协商和发表见解的舞台,力求以和平的方式协调国家间的冲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性的资源、贫困、人口与发展问题使它越来越多地讨论和介入国际经济发展问题。,35,一、世界人口的增长,人口规模(数量)是世界经济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人口的自然属性(繁衍)和它的社会经济属性(发展)均促使人口的数量在总体上必然不断增长。,人口的增长与人类经济活动所产生的供养能力相联系,也是人地关系不断发展的产物。,1999年世界人口数量为59.78亿

18、,而1820年为10亿,1930年达到20亿,1975年为40亿,预计到2010年可以增至80亿。,第二节 人口发展的地域格局与城市化,36,有人对人口增长的速度与人口数量翻倍所需要的时间做过分析,提出下列数据:,表5.2.1 人口增长率与人口数量翻倍所需时间,从1990年到1995年,世界总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5%,而1990年世界人口总数为53.2亿,1995年为57.1亿,按上述经验推算,50年以后世界人口规模应该达到110亿。但是,实际上在90年代以后人口增长的速度却在下降。这是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人类在供养能力提高的同时,对数量的控制能力也在加强。这在人口统计学上称为“人

19、口增长的过渡”,从下图中可以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出生和人口死亡率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37,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38,1、人口的增长 世界人口增长具有时间上的不均衡性 空间上的不均衡性,2、人口问题 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39,二、世界人口的分布,人口分布遵循的是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分异规律,其中主要受制于社会经济规律。自然条件方面主要是热量、水分和地形。当人口分布在克服恶劣自然条件下必须付出很高的成本(用于克服严寒气候和干旱,用于平整土地等)的地方,人口分布稀少,反之密集。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悠久,或者地区具有很强的克服不利自然条件的能力,也会形成密集的人口。,

20、云贵高原肥沃土地,撒哈拉贫瘠土地,40,世界人口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旧大陆”的亚洲、欧洲和非洲,其中又 以亚洲的人口密度最大。这与亚洲作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其自然 条件相对较好有关。美洲的自然条件也是较好的,但是作为移民的 地区,人口的数量不是很多,只是在加勒比地区形成了密集的分布。,表8世界人口的分布(1996)资料来源:朱之鑫。国际统计年鉴2000。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41,1、世界人口分布的差异,全球差异半球差异大洲差异国家差异,42,2、世界人口密集区,美国东北部,西欧,东亚、南亚,3、世界人烟稀少地区,43,44,(1)高出生与高死亡并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较低;(2)高出生

21、但是低死亡,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很高;(3)低出生、低死亡,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1)历史上全世界人口增长的共同阶段现象,原因是人类的供养能力和克服灾害与疾病的能力低下;(2)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即人类的供养能力明显提高,同时也对劳动力产生巨大需求;(3)出现在发达国家,表明人们在控制自己的增长。,可以用人口构成的金字塔来表现人口增长的不同类型(见下图)。,从1990年到1995年间,人口年自然增长率超过2%的均为发展中国家,其中非洲有36个,亚洲20个,拉丁美洲有十几个。人口出现负增长的国家除德国以外都是近几年来经济衰退的东欧国家,还有俄罗斯。其他欧洲国家一般在0.2%以下。我国在0.8%左右

22、。,三、世界人口增长的区域类型,45,图中的肯尼亚代表着发展中国家,即它们在独立以后,生产力的水平得到发展,供养能力提高,使得人口出现高速增长,但是老龄人口很少,儿童占很大比重,对教育、卫生和就业等的压力是很大的。,法国代表着发达国家类型。在其人口构成中,老龄人口的比重很大,儿童的数量不多,说明增长率低下,但是众多的老龄人口成为社会问题。,中国处于两者之间,人口构成和增长速都有向发达国家过渡的表现。,46,四、世界人口迁移和城市化,47,(一)人口的迁移,国际迁移,二战之前:旧大陆已开发国家移向新大陆未开发国家,二战以后:由发展中国家移向发达国家,政治性移民比以前规模大、情况复杂。,外籍劳工人

23、数大增。,世界人口迁移的流向发生很大变化,当代人口迁移的规模比以前小,但技术水平高。,48,国内迁移,迁移的意义,是人口分布形成的重要原因,促进种族、民族的融合和经济文化的交流,缓解人口压力,对迁出国来说会形成人才外流,对迁入国来 说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49,(二)世界人口的城市化概述,城市是人类最适宜的居住地。城市的工业和服务业可以为各国的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收入,城市在住宅、公共设施(道路、电力、供水、通讯等)、信息传播、卫生、教育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先发展可以为居民提供更好的人局环境,城市居民在人际交流和避免自然灾害等方面的条件也要大大优于农村。无论是传统的工业经济还是知识经济,都以

24、在城市的集中发展为基本的发展方式。因此,城市是先进文明的代表,城市化是经济地域发展的高级产物。,50,世界人口的城市化表现为:,1.城市人口的迅速增长 据统计,1900年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3.6%,1980年上升到39.7%,1995年45.3%,2000年世界上已有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51,2.大城市的发展 19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有11个,1975年有181个,1995年达到200个。目前,世界上人口超过500万的特大型城市已经有17个。我国的上海、北京,韩国的首尔,印度的加尔各答和孟买,墨西哥的墨西哥城,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和圣保罗,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

25、美国的纽约,日本的东京和法国的“大巴黎”等是人口超过1 000万的巨大型城市。(见下图:世界城市化进程及大城市分布图),纽约,52,第五章全球人类活动的基本地域格局,53,表5.2.3 世界大城市区域的人口变化位次,54,3.大型的都市地带的发展 包括美国东北部的波士华城市地带、美国中部的五大湖沿岸城市地带、西南部城市地带,南美洲东南沿海的城市地带,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地带,我国长江三角洲城市地带和珠江三角洲城市地带,印度东北部城市地带,西欧的城市地带,等等。(见下图:世界六大城市群区位图),55,56,(三)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地理过程,欧洲从工业革命时期便开始了这个过程。著名的发生在英国的“羊吃

26、人”现象,就是因纺织工业的迅速崛起,将大量的耕地转为放牧的草场以及工厂需要大批的劳动力,从而导致农民破产、进入城市的过程。,在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初期,城市对农村的剥夺是使农村人口进入城市的重要原因。,在拉丁美洲形成的较高的城市化水平,则是因为城市加工工业对大农场的需求和大农场挤压小农户破产,进而引起破产农民进城进入加工工业。,1.农村人口向城市的移动,57,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条件,较好的教育、医疗条件,农村人口迁往到城市的原因示意图,58,这个时期进入城市的农村人口,是城市的绝对贫困人口,他们的生活水平并没有提高。随着工业的进步,发生在城市的绝对贫困现象从19世纪末期开始好转,城市工业的

27、收入开始超过农业的收入,因此世界人口的城市化逐渐转变为城市对农村的吸引,农民陆续放弃农业而进入城市寻找收入相对较高的工业职业,以及工业的发展需要大量增加的简单劳动力,成为该时期人口城市化的基本原因。这种过程在发达国家已经停止了,因为那里的城乡收入水平比较接近,并且发生了“逆城市化”现象。但是在发展中国家却正在进行,最典型的是中国。,59,城市景观的扩散包括具有“城市”特征的城市建成区(城市基础设施)的扩散和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城市化除了农村人口机械移动引起城市人口增长外,它自己人口的自然增长也会引起对住宅、交通、各种服务和各种公共设施的要求,城市的建设用地因此不断向周围的农村发展。,发生在发

28、达国家的所谓“逆城市化”现象,是城市的生活方式因城市人口把他们的住宅移往农村而在农村地域扩散,这些城市人口沿袭的是上下班、休息日、工资收入和频繁的社会交往,因此“逆城市化”实际上仍然是城市化的发展。,2.城市景观的扩散,新城区,60,弊端:城市建成区的扩散势必占用大量农用地,城市规模的控制几乎成为不可能。,建成新城区,61,在欧洲、美国等发达国家,利用原来小城镇发展同大城市有联系(居民的就业、上学和就医等)的卫星城,成为城市景观扩散的又一种形式。,上海市主要卫星城镇,62,(1)铁路、公路和内河运输的发展使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间的交通距离不断缩小,城市建成区沿交通通道不断扩展,以至于城市和乡

29、村连为一体,城市和城市连为一体。美国、欧洲、日本的大城市地带的交通网络基本上属于城市交通的一部分。中国铁路在京津唐地区、沪宁杭地区和穗深港地区的城间运输,就是大城市带形成的必然要求。(2)通讯、电力、管道等网络的发展也会促进城市化的发展。(3)企业的跨城市的组织系统,如它们的营销、生产、交通(物流)和技术联系大大促进了城市之间的联系加强,使城市连绵成片。,3.各种形式网络的扩散,63,驶过富士山的新干线,南京管道运输,民航,宁夏公路建设,64,(四)世界城市化问题,1.城市贫民,2.城市犯罪,3.城市交通问题,伴随世界人口城市化的发展也会带来一些城市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4.城市环境问题,

30、return,65,66,67,68,69,世界十大典型城市带:,城市数目增加,城市规模扩大,城市聚集区增加,波华带、芝匹带、圣圣带、鲁尔带、京滨带、阪神带、贝里圣群、沪宁杭带、沈大群、珠江群。,70,地球之夜,71,72,第三节 人类生产活动的纬向空间差异,一、陆地高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陆地高纬度地带主要指北半球50N 以北的亚寒带和北极圈内的陆地寒带以及南半球的南极大陆地区。,73,(一)陆地寒带(含南极大陆)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陆地寒带自然条件严酷,大多数地区并不具备人类生存的条件,目前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生活在北极圈内的寒带。包括美国的阿拉斯加北部,俄罗斯的西伯利亚

31、和远东山地北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北部,格陵兰岛和加拿大北部等地。南极大陆则是目前惟一没有定居人口的陆地(科学考察营地除外)。因此,陆地寒带是世界上人口最为 稀疏的地区。,陆地寒带的当地人类活动主要以初始的渔猎、游牧为主,种植业在该地带几乎绝迹。,当地居民多年来形成的生产、生活方式已同北极地区的生态环境相融合。但这里的矿业开发则对环境构成了威胁,如巴芬岛的铁矿开发(加拿大),格陵兰岛的铅矿开发(丹麦),通古斯、勒拿、泰梅尔的煤田开发(俄罗斯),以及瑞典北部的铁矿开发和挪威斯瓦巴德岛的煤田开发等。,74,(二)陆地亚寒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陆地亚寒带主要分布在加拿大、北欧和俄罗斯的中北部

32、。这里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自然资源为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资料来源:根据“Geography of the World,s Major Regions”和世界农业地理总论(张同铸主编)整理而来。表中森林面积为郁闭森林面积,下同。,表9 陆地亚寒带所在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情况表(单位:108hm2),75,由于森林资源丰富,森林采伐业成为陆地严寒带国家的传统产业部门之一。,由于矿产资源丰富,因此采掘业是陆地亚寒带又一传统产业部门。,陆地亚寒带虽然有比较大规模的人类资源开发活动,但由于热量条件不足,季节性冻土和永久性冻土带广为分布,相对低温使蒸发不旺,又使地表水 积留形成大面积湿地,加之北冰洋水系

33、在此带形成广阔的河口低地,与冰 期遗留下的水面一起形成大面积湖泽,从而大大限制了人类的农牧业开发。,除森林采伐工业和采掘业外,陆地亚寒带的主要国家还积极发展资源加工 型工业。,低温虽然会使资源环境下的生态系统相当脆弱,但水分条件好和有限的人 类开发能力则是这里可以维持较好的生态环境。发达国家足够的经济自给、强大的技术开发能力和较早形成的保护环境的传统,也对严寒带的生态环 境产生积极影响。,小结:,76,二、陆地中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陆地中纬度地带主要指陆地温带和亚热带地区,该地带是地球人口上密度最高的地带。陆地的东、西沿岸地区是最适合人类生存之地。在人类历史上,这里不仅有着四大

34、文明发祥地的古埃及尼罗河流域、阿拉伯半岛上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南亚次大陆上的印度河恒河和我国的黄河流域,而且也是世界工业革命的发源地。今天世界上主要的工业发达国家都集中于该地。应该说,陆地中纬度地带是全球人地关系程度最深,也是最为复杂的地带。,77,(一)陆地中纬度地带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地域差异,1.陆地温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地域差异,陆地温带的农业生产活动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水热土条件及其组合适宜的地区,原始植被基本被破坏殆尽,为人工栽培植被所代替,仅在局部地段或深远山区,尚有原始植被保存。由于陆地温带的自然环境主要呈东西向变化,所以在陆地温带形成了主要依水分状况变化的农业生产类型

35、。,78,东亚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包括中国华北、东北,朝鲜北部和日本北部广大地区),人们利用季风这种自然的特殊恩惠,在高温多雨的夏季,把高产的水稻、玉米等农作物推向较高纬度。形成了以谷物经营制和块根作物栽培制为主的耕作业系统。,79,北美和欧洲的陆地中纬度温带由于农业文明的历史不长,且人口密度较小和气候相对湿润,人地关系状况要好得多。在北美的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区(包括美国35N以北、100W以东的地区和加拿大东南部的五大湖沿岸省区),农业生产仅有400年左右的时间。19 世纪以后,这里先后建成了许多家庭农场和大型种植园。20 世纪以后,随着工业的发展,人口的集中,城市的绵延,逐步形成了以乳

36、酪、蔬菜为主的乳用畜牧业带和玉米与肉用畜牧业带,以就近供应消费市场。,80,在欧洲西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湿润气候区,由于冬季温和,夏季凉爽。对饲草 的生长有利,因而畜牧业较发达。同时,这里秋季漫长的特点又适应于谷物的种植和粮草作物的栽培,种植的作物以甜草、马铃薯等块茎作物和谷类作物为主。从占优势的农业经营类型看,本区属于耕作业系统的谷物经营制、块根作物栽培制和草田轮作制。,81,广泛分布于亚欧大陆中部、北美中西部(100W以西、35N以北)及南美洲南部的温 带大陆性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气温年较差较大,降水偏少,干旱已成为农业分布的限制因素。在一些水源较有保证的 地区,可以经营旱作农业或灌

37、溉农业(包括绿洲农业),但大部分地区更适合于畜牧业经营。占优势的农业经营类型看,主要有草地系统的牧场放牧制(欧亚大 陆中部和南美洲南部)、大农场经营制(北美洲中西部)、耕作业系统的谷物业经营制(北美洲中部地区)等。在亚洲大陆中西部的中国西北地区只有绿洲农业才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条件。,82,2.陆地亚热带农业生产活动及其地区差异,陆地亚热带也是人类农业生产活动的集中地区。原始自然植被基本被人工栽培植被所代替。农业生产活动同样存在着与水分条件的矛盾和依水分条件的地域分异而导致的地域性特点。,83,大陆西岸的亚热带夏干气候(地中海式气候)区,农业生产主要受到 温暖湿润的冬季和炎热干燥的夏季气候的影响。

38、该气候区的土地利用的主要模式有:一是雨田耕作业,主要在秋、冬、春三季实行;二为灌溉农业,在有水源灌溉等条件下,各月都可实行;三为种植夏季耐干旱的作物,如葡萄、橄榄、扁桃等。,84,大陆东岸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降水量多且集中于夏季,加之夏季气温较高,因而可种植水稻、花生、大豆、棉花、甘薯和一些蔬菜类作物。在农业经营类型上,中国的华中地区、日本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及南美东南部部分地区属耕作业系统的谷物业经营制,美国东南部属多年生作物栽培系统的园地类型,南美洲东南部 有相当大面积则属草地系统的大农场经营制类型。,85,大陆内部的亚热带干旱和半干旱气候区,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控 制,气候十分干旱,水分条

39、件很差,植物贫乏。一般在干旱无植被 地区不能农耕,在某些水分条件较好的地带可以发展固定的放牧业。其余地区偶尔可进行游牧、狩猎和食物采集。从农业经营类型上看,主要为绿洲农业经营类型和畜牧业。但人类密集活动导致的草原过牧,使得原本很脆弱的区域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86,(二)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的空间格局,1.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集中的主要基础条件,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并不像农业生产活动那样具有较强的地带性特征(纬度的或经度的)。这主要与工业生产活动的集中性有关。工业生产的集中性具体表现为向原料地集中、燃料与动力地集中、消费地集中、人力资本聚集地(劳动力数量多或素质高)集中、

40、交通与区位优势地集中等。由于陆地中纬度地带具备了工业生产集中性的基础条件,所以该地区也就成为世界上工业生产活动最聚集的地区。,87,第一.从原料地来看,这里矿产资源丰富。世界的主要铁矿有大部分分布在该地带的俄罗斯、加拿大、澳大利亚、印度、美国和中国。世界的主要铜矿有大部分分布在该地带的智利、美国和中国。世界的主要铝矿集中分布在该地带的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和南非等。世界的主要铅锌矿也聚集在该地带的美国、澳大利亚、俄罗斯和加拿大等。此外,这里农业发达,不仅四大文明古国诞生在这里的亚热带(中国黄河流域为暖温带,但当时的气温要高于现在23)。而且这里的温带农业也相当发达,所以以农副产品为原料

41、的轻工业在这里也较发达。产业革命初期英国以其羊毛资源为基础发展的羊毛加工业、德国以麻资源为基础发展的麻加工业、法国以丝和麻资源为基础发展的丝麻加工业、东印度以棉花资源为基础发展的棉花加工业等就说明这一点。,88,第二,从燃料与动力来源地来看,全球煤炭地质储量目前已知约为148 110108t,北半球拥有煤炭总地质储量的92%以上,其中3070N的中纬度地区是主要含煤带,占有世界70%以上的煤炭地质储量。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如俄罗斯、美国、中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德国、南非、乌克兰、波兰和印度等均分布在这一地带。从石油资源来看,2442N之间,占世界石油资源的56.5%,中东一些国家更成为

42、世界石油生产中心。另外,由于这一地带的陆地为大西洋、太平洋所分割,加之长期的地壳运动,使该地带的陆地隆起和海平面之间形成巨大的高度差,因此不仅使得水资源丰富,潮汐能、风能也十分丰富。所以,从总体上看,该地带的燃料、动力资源已成为工业布局的优势条件。,89,第三,从消费地来看,世界人口的大多数集中在占地球面积不到1/3的陆地上,其中亚洲大部、欧洲大部和非洲南部就占世界人口的75%以上。世界的发达国家也主要位于本地带的温带地区,如北美、西欧、东亚的日本等。世界的主要城市也位于该地带。人口的众多、经济的发达、城市的繁荣等使这里成为工业品的主要消费地。,第四,从人力资本集中地来看,这里既有科技实力相当

43、雄厚的发达国家,也有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该地带不仅成为世界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源地,使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持续领先于世界,同时,这里也是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主要地区。因此,世界工业的发展格局在这里体现得最为充分,既有发达的工业化国家(美国、德国等已开始进入信息化社会),也有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更有刚步入工业化的广大发展中国家。,90,第五,从交通与区位条件来看,这里扼据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临近海洋的国家先后在沿海地带发展了现代工业和现代城市,使沿海地带成为世界生产力布局的重心地带。其主要原因是临海地带的交通与区位条件优越。,总之,陆地中纬度地带具备了工业生产活动集中的基础,虽这

44、些基础并不一定完全与陆地中纬度地带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有关,但这里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确实起到了相当作用。,91,2、陆地中纬度地带工业生产活动空间格局的演变,自从工业革命在英国兴起以来,世界工业生产活动的中心始终在陆地中纬度地带,它大体经历了以英国一极为主导的工业革命时期,再到西欧和北美的共同发展时期,西欧、北美与日本的三足鼎立以至后来的多极化发展时期。,(1)英国一极为主导的世界工业发展时期(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70年代以前产业革命时期,或称第一次技术革命时期。这一时期世界工业体系是一国支配下的“世界帝国型”的世界工业体系。产业革命也使英国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生产的地域体系,形成了一批

45、工业城市和资本主义的工业区。,92,(2)为西欧和北美的共同发展时期(从19世纪7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二次技术革命时期。这次革命以电力技术为主导,以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及其他技术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革命起源于德、美两国,并迅速向欧洲和北美扩散,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化学化时代”。这期间世界的工业生产活动的分布也表现出新的趋势:一是随着人类利用自然和开发资源能力的提高,工业生产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进一步向城市集中,在原料地和交通、区位优越的地方形成一批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二是形成了西欧和北美两大资本主义工业地带和资本主义发达的工业区,如美国的东北工业区、英国

46、的中部区和东南部区、德国的鲁尔区等;三是随着西欧和北美帝国主义势力的增强,为了最大限度的掠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工业原料和农产品,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国家开矿设厂和开辟大的种植园等,使这些国家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地和工业产品的倾销地。,93,(3)二战后的西欧、北美与日本三足鼎立及后来的多极化发展时期。第三次技术革命时期。世界经济的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工业格局的多极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战后初期,美、欧在世界工业生产中占有绝对优势。以1950年为例,该年美国的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7.3%,西欧国家占32.3%,二者加起来约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70%。当时日本工业产值仅占世界的1.9%。但

47、60年代以后,日本在技术革命的引领下,工业迅速发展,年增长率远远高于欧美国家,北美和西欧在世界工业中所占的比重逐渐下降,世界工业遂形成了西欧、北美与日本三足鼎立的局面,工业格局的多极化开始出现。,94,(4)70年代中期以来,伴随着发达国家因技术革命所导致的产业结构升级,世界又出现了一股新兴工业经济力量,即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出现,其中最突出的是亚洲“四小龙”和巴西、墨西哥等国。中国是中纬度温带地区,也是全球最重要的发展中国家。,95,三、陆地低纬度地带的人类生产活动及其空间格局,陆地低纬度地带主要指赤道带和热带,该地带由于气候过热,并不十分有利于人类的生活和健康。无论是湿热的雨林环境,还是

48、干燥的热带气候环境,都会使人类必须付出高昂的开发成本才能获得适宜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与中纬度地带人类开发活动所获得的回报相比较,这里的高昂成本构成开发的地理障碍。这种地理环境障碍即使对于近代以来的工业文明来说也是难以克服的。,96,(一)原始热带湿润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原始热带湿润地区主要指环布于赤道及其附近低纬地区的热带雨林分布区。这个地区农业开发利用程度极低,仍然停留在原始的渔猎、采集、放牧、种植状态。总之,尽管原始部落的生产技术极端落后,但他们的生产方式和有限的农牧业活动与具有较强大的恢复能力的热带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是和谐的。这部分热带湿润地区的自然环境仍然可以保持原始性的平衡,成为与高纬

49、度地带成因类型相近的又一个人地关系和谐地区。,97,(二)开发中的热带湿润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开发中的热带湿润地区同原始热带湿润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相比,最大的区别是前者的土地私有化促进的游耕农业、小农农业的发展和中世纪以后殖民主义的扩张所催化的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游耕农业、小农农业和种植园经济遍布于东南亚、非洲、拉丁美洲的热带湿润森林地区。,98,由于发展的需求,现在热带湿润地区的雨林被大面积砍伐而作为耕地。这样不仅导致地球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也破坏了热带雨林地区生态系统的结构,及至引起区域性气候的变化。学者做过推算,如果按现在热带雨林消失的速度(每年递减约7%),将有上百万个物种(即地球上所有物

50、种的10%20%),在很短时间内消失,这种损失的资源价值是无法估算的。所以,这一地区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全球环境的一个最严重的隐患。,99,(三)热带干湿季地区的人类生产活动,由于热带干湿季地区的人类生存条件较热带湿润地区要好一些,所以人类生产活动也相对广泛和深刻。该地区热量资源丰富,但水分条件则随着距赤道的远近而发生变化:靠近赤道的地区年降水量可达1 500mm,远离赤道的地区降水量一般在300600 mm左右,最低可至100mm。因此,在热带干湿季地区便分异出热带稀树草原、热带干旱稀树草原和热带灌丛稀数草原等三种景观类型。,100,(四)热带干旱与半干旱地区的绿洲农业,热带干旱与半干旱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