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6012881 上传时间:2023-09-14 格式:PPT 页数:269 大小:7.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69页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69页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69页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69页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课程《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全).ppt(2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文地理学(电子教案),第1章 绪论,内容摘要第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第节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第节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思考题,内容摘要,人文地理学是地理学科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日益成为地理学的研究重点。本章首先详细阐述了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的关系,指出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并进一步分析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特性,归纳出人文地理学是关于人类活动的空间差异和空间组织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得出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社会科学的结论,最后提出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认识人文地理学的应用及理论价值。,第1节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特性,

2、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一、地理学与人文地理学,地理学把地球表面作为人类活动的空间来研究,地球表面是人类生存活动最直接、最重要的场所,人类的生存、生产和生活都离不开地理环境,人与地理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一直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人文地理学以人文现象为研究主体,侧重于揭示人类活动的空间结构及其地域分布的规律性,人文现象的空间分布及其演变不仅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而且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因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二、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一)人地关系(二)区域研究(三)空间分析,人文地理学研究人文现象空间特征与人类活动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3、,揭示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活动、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作用的变化和规律,以及探讨如何适应环境和改造环境,以协调人地关系。,作为一门区域科学的地理学的学科,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观点去研究人文现象的区域差异、区域分布、区域特征及其形成过程、发展规律和演变趋向。,人文地理学关注地球表面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的区位和空间变化,强调地方和空间对过程与现象的重要性7,着重说明在什么地方有什么样的人文活动和人文特性,探讨其形成过程,揭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并预测其发展变化趋向。,三、人文地理学的学科特性,社会性区域性综合性,研究社会现象的地域结构是人文地理学的具体研究领域,不同地域人文现象分布的发展和变化,虽然受自

4、然环境、技术条件因素的影响,但是主要还是受制于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人文因素,其中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经济制度是最基本的因素。人文地理学的社会性还突出地反映在其历史性上。,研究地理区域就要剖析不同区域内部的结,区域之间的联系以及它们之间发展变化的制约关系。人文现象的地理位置的研究,它的分布范围、界限、类型、规律的研究,区域特征以及条件的研究,区域划分的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地图的编制等,都是区域性的体现。,综合性的特点来源于地理事物的多样性、整体性。人文地理学是从地域的角度去研究人文现象的。这些人文现象内容繁多,彼此之间以及它们与环境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联,只有对所有关联因素进行认真细致地综合

5、,从总体特性进行研究,注重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以及地表综合体的特征和时空变化规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第节 西方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过程,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一、人文地理学的产生,古希腊著名学者埃拉托色尼首创了“地理学”这一名词,并力图说明人类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我国古代的人文地理记述包括禹贡及各种地理志等。德国的洪堡和李特尔对古代地理学尤其是人文地理具有奠基意义 洪 堡:使地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李特尔:认为要确立一门以人与自然的有机统一为基础的新的科学地理学,要致力于探究自然环境对人类的因果关系。,二、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

6、古代:对人文地理物象的描述 近代 19世纪中叶:对人文地理物象的解释 德国流派:拉采尔、赫特纳、施吕特尔:近代地理学的发源地,注重学术思想的研究。法国流派:白兰士、白吕纳:注重小区域研究和实地考察。英国流派:麦金德的“大陆腹地学说”和罗士培的“适应”论思想。美国流派:森普尔的地理环境的影响、亨丁顿的气候与文明、苏尔的文化景观学思想、哈特向区域观点的代表作地理学的性质,三、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1)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 首的社会主义地理学两大流派2)现代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特征3)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第三节 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中国古代的人文地理学近代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建国后人文地理学的

7、发展,1)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资料2)利用和编制地图3)进行人文地理的野外考察工作,1)计量地理学的发展及其在人文地理学的应用2)遥感技术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3)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利用,1)新三论的基本概念:耗散结构论、突变论、协同论2)研究的方法论:经验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 人文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方法论,第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任务,一、人文地理学对科学认知的贡献及其学科建设任务 二、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提高其应用价值 三、文化教育功能为普及人文地理知识服务,思考题,1、人文地理学在地理学中的地位和作用。2、人文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内涵是什么?3、为什么说人文地理学是地理科学中的

8、社会科学?人文地理学的社会特性体现在哪些方面?4、如何理解西方人文地理学发展的过程及其最新的研究趋向?5、认识建国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的发展历程,思考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的人文地理学。6、讨论人文地理学科在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价值。,第章 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与基本理论,内容摘要第节人文地理学的研究主题第节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思考题,内容摘要,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或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现象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本章首先详尽地介绍了Tery G乔丹在其所写的教材 Human mosaic一书阐述的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五大主题,具体包括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文化区、文化的时间现象文化

9、扩散、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文化生态学、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整合以及文化景观,使我们理解之间的有机联系;然后在充分认识人文地理学理论多元性基础上,明确提出人地关系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概括介绍了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和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与地位。,第节 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题,一、人文事象的空间表征 文化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三、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四、文化整合 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五、文化现象的综合体文化景观,一、人文的空间现象 文化区,形式文化区功能文化区乡土文化区,形式文化区是指某种文化现象,或某些具有相互联系的文化 现象,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集

10、中的核心区与模糊的边界文化区。其特征是具有一个文化特征表现典型的核心区,文化特征相对一致而又逐渐弱化的外围区及边界较为模糊的过渡带。,形 式 文 化 区,功能文化区是以该文化特征受政治、经济或社会某种功能影响,其内部彼此之间有一种相互联系从而确定其分布区范围的文化区。例如,一个国家、一个城市都是一个功能文化区。功能文化区都有中心,它是对该区内某种功能起着协调和指导作用的所在地。,功 能 文 化 区,乡土文化区是居住于某一地区的居民的思想感情上有一种共同的区域自我意识,这种自我意识除在感情上有所反映外,有的还有一种符号作标志,乡土文化区与功能文化区的差异性在于其既无功能中心,又无明确的边界线;与

11、形式文化区的区别在于其区内缺乏形式文化区那种文化特性上的一致性。,乡 土 文 化 区,二、文化的时间现象 文化扩散,扩展扩散迁移扩散,接触扩散 又称传染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易于为接触者所接受,几乎接触该文化现象的人,如同接触到易于传染的病菌一样,就自然地接受了这种文化现象,从而实现了其扩散。等级扩散 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刺激扩散 指该文化现象的传播,或接受该文化现象的人,在空间上或人群等方面,有一种等级现象。,迁移扩散是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遂将该文化传播到该地。由

12、于迁移扩散是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另外,由于是随人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使这种文化现象出现些孤立的点或小区,其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三、文化生态学 文化与环境的关系,核心观点:文化的发展与生物一样离不开其所在的环境。几种主要的人地关系论点 环境决定论:强调自然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决定性作用。可能论:注重于人对环境的适应与利用方面的选择能力。还有生态论、环境感知、文化决定论及 和谐论等观点。,四、文化整合文化各特质之间的协调,文化除了物质文化、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外,它们各又可文化特质。在一个文化系统内,各文化层次,各层次的文化特质在功能上形

13、成协调,这就是该文化系统实现了文化整合。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其文化系统实现整合,就可发挥文化上的正向功能作用。社会或国家的改革,实际是在文化系统中消除其不协调的部分,扭转其负向功能,使之实现新的整合。,五、文化景观,文化景观的概念文化景观的研究范围,今天在地球表面上的所有自然现象的综合体可以说都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一定的人为作用的影响,完全纯的自然现象综合体是不存在的。人文景观,亦称为文化景观(culture landscape),是居住于该地的某文化集团为满足其需要,利用自然界所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叠加上自己所创造的文化产品。,对文化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即聚落型

14、式、土地利用类型和建筑。研究聚落型式时,文化地理学者描述并解释当地居民建造的房屋、道路及其它建筑物布局的空间差异。土地利用类型反映了人们划分土地的方式,人们把土地划分成经济用地和社会用地等。从全球来看,土地利用类型的地区差异极大,包括从综合经营的大农场,到仅有成百上千块相互隔离、规模很小土地的家庭经营农场,也包括美国郊区私人拥有的、用篱笆围起来的一块块土地、到城市的公共广场。在文化景观中可以区分出两大类建筑,即民间建筑和职业建筑。,第节 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二、人地关系论三、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式,一、人文地理学理论的多元性,有关人文地

15、理学的理论有:区位论、行为论、文化景观论、人地关系论等。人地关系论应是人文地理学的重要理论,可包含该学科的各个分支,影响到人文地理学的各个要素和方面。,二、人地关系论,(一)环境决定论(二)可能论(三)适应论(四)生态论(五)环境感知论(六)文化决定论(七)和谐论,三、其它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一)汤因比的“挑战与应战”学说(二)马克斯韦伯的宗教思想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三)年鉴学派中的地理观,四、文化地理学的人地关系图示,人口,自然生物环境,技术,社会组织,思考题,分析文化区研究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意义文化扩散有那几种类型?结合实例分析文化扩散的特征地理环境如何影响地域文化,试举例说明讨论为

16、什么人地关系理论是人文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并探讨人在人地关系中的作用其他学科对人地关系的探讨有什么实践意义?试述文化区、文化扩散、文化生态、文化景观和文化整合之间的有机联系,第章人文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内容摘要第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第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第节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思考题,内容摘要,现代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方法论体系。本章规范了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然后从哲学角度介绍了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影响最大的四个哲学流派:即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和结构主义哲学流派;最后全面分析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统计分析、计量方法等;另外还强

17、调了研究技术和手段在在人文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价值。,第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确定研究课题制定研究计划收集、整理资料调查研究与实地考察分析研究研究总结,成果评审,第节人文地理学研究的方法论,一、经验主义方法论二、实证主义方法论 三、人本主义方法论 四、结构主义方法论,一、经验主义方法论,法则和理论的建立,二、实证主义方法论,三、人本主义方法论,历史地理学领域文化地理学领域社会地理学领域,在人本主义地理学者看来,在历史地理学领域,实证主义方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历史结论已存在,无需再通过分析归纳得出,故在这个领域只能依靠唯心主义方法,为了理解一个历史上特殊区域背景下的人文景观或事件,人文地理学家

18、必须思考位于人类活动背后的动机。这种思考是完全主观的,主要根据自身或他人感应的环境来推知历史上在多种因素下产生的机制。,重点是地方观念的研究,即人与地点之间的联系。在人本主义地理学看来,人与其生活和经历的地点之间可以建立心理和情感联系,即人对地方的看法,如归属感,地方赋予人的安全感、地位等。人本主义地理学研究地方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居住区研究等工作中有重大意义。,研究主体的人和客体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受制于主体的感知环境,而不是客观环境,为了解释人的行为,就要研究环境对于行为者的主观意义。只有从个人所形成的环境感应以及由这种感应产生的映象和意境地图出发,人们才能作出在空间中进行活

19、动的选择。,四、结构主义方法论,结构主义对人文地理学最有影响的有两点:从结构的整体性去认识事物,这从地理学家强调研究区域的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系统中可以看出。试图超越地理因素寻求深层结构来解释地理现象。,第节人文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调查研究方法,地理社会调查科技文献资料地理调查和信息获取的新技术与新方法 区域地理方法:描述、比较和归纳,二、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空间模型方法,(一)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数学模型(二)数学方法在人文地理学中的应用,统计分析模型

20、规划与管理模型系统分析模型,分布型分析相互关系分析 类型研究 网络分析 趋势面分析 空间相互作用分析 系统仿真研究 过程模拟与预测研究 空间扩散研究 空间行为研究 地理系统优化调控研究,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学方法,(一)人文地理学中的现象学方法(二)时间地理学方法(三)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社会生态方法,四、人文地理学研究的系统分析方法,(一)系统分析方法评价(二)系统分析方法在区域规划中的应用,1.系统问题的形成2.系统分析3.系统评价,系统分析是对系统要素的性质、功能、相互关系进行分析,对系统的各种不确定因素、系统的组织、结构、状态和可能的变化,通过综合处理,建立模型,反复验证,以作出判断,

21、并提出抉择方案。,1、简述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一般程序。如果你要写一篇论文,你准备如何着手拟订研究步骤和计划。2、不同哲学方法论对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产生的影响。3、人文地理学研究中,获取和搜集地理信息和资料有哪些途径和方法?4、在相关的国外网站上检索1990年以来社会地理学进展的文献,并做一个综合评述。,思考题,第章 人口、人种和民族,内容摘要第一节人口与发展 第二节人口分布与迁移第三节人种第四节民族第五节民俗与流行文化思考题,内容摘要,本章首先总结了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及发展趋势并介绍了人口转变的主要理论及不同国家的人口转变模式,深入分析了地理环境、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影响,引用适度人口的概念探讨

22、了人口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意义;在归纳总结人口分布与迁移规律基础上分析人口分布与迁移的影响机制;其次在阐述人种划分的基础上诠释了人种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再次系统分析民族的形成与特征,全面总结世界民族分布、迁移与集聚规律及民族的变化与整合特征;最后对民俗与环境、流行音乐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详尽解释。,第一节 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三、人口与发展,一、世界人口增长过程,10万年以来的世界人口规模,世界人口的增长过程图,二人口转变理论与模式,(一)人口转变理论(二)人口转变模式,1.西北欧模式2.日本模式3.中国的人口转变模式 4.印度模式,三、人口与发展,(一)

23、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一)地理环境与人口增长,人类生存在自然环境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具有依赖性。自然环境的优劣对人口发展、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会产生重大影响。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状况及其开发利用程度,对人口的增长、规模以及分布等都会起到相当大的影响。,(二)人口与经济发展,从作为生产者来看,人口是“全部社会生产行为的基础和主体”(马克思语)。从作为消费者来看,经过生产领域所生产的物质资料最终要经过分配领域进入消费领域,从而使再生产流动过程的终点落在人口生活和生产的消费上。,(三)适度人口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意义,人口容量即

24、人口承载量,是指地球及其各个部分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所可能容纳和抚养的最多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它实际上是一种理想人口数量。适度人口有经济适度人口和实力适度人口之别 探求适度人口数量和适度增长率对社会经济发展战略有着重要的意义,第节人口分布与迁移,一、人口分布二、人口迁移,一、人口分布,(一)人口分布的测度(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三)世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一)人口分布的测度,人口密度一般被看作是衡量人口分布的主要指标,它反映一定地区的人口密集程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居住的人口数。通常用每平方公里常住的平均居民数量来表示,称为人口算术密度。为了更真

25、实地反映人口分布与自然、资源、经济分布的空间关系,又有农业人口密度、营养密度、比较密度等指标。,(二)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及一般规律,世界人口的洲际分布(200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世界人口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趋向性:即趋向暖湿地区(中低纬指向)、趋向低平地区、趋向岸边(海岸、河岸)。,(三)世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一般来说,生产力水平愈低,自然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愈重要、愈明显,有时甚至起着决定性的影响。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这种影响才会变小。把自然环境分解为各种要素,分别探讨它们对人口分布的不同影响和作用。,政治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也较大,有时短时间内便

26、可改变人口分布状况。文化因素对人口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故土难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不同,人口分布具有明显不同的特点。,二、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二)人口迁移的机制,(一)人口迁移的空间规律,美国人口统计学家拉文斯坦(E.G.Ravenstein,1834-1913):(1)大部分的移民只是短距离的迁移,长距离的移民一般倾向于迁移到大的工商业中心(2)乡村人口向城市或其它地区的迁移具有阶段性(3)两地间的净迁移量在总迁移量中所占比重不大(4)乡村居民比城镇居民更富迁移性。(5)短距离的迁移以女性居多,在较富冒险性且距离遥远的迁移中男性居多。(6)大部分

27、移民是年轻人,由祖国携家带眷全家移出是很少见的。(7)迁移的主要方向是从农业地区迁移至工商业中心,迁移的主要动机以经济为主。拉氏的迁移法则:迁移发生率与源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成反比。,(二)人口迁移的机制,经济方面 政治因素 文化因素 生态环境,第节人种,一、人种的划分二、人种与地理环境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一、人种的划分,(一)划分种族的标志(二)世界种族的划分(三)地理人种,人种的划分是以保有共同的遗传的自然特征为依据。划分种族的标志很多,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头形、鼻形、面部轮廓、身高等人体表面的一些性状,近年来又增加了血型、指纹弓等一些生理特征。,白色种族群黄色种族群 黑色种族群 棕

28、色种族群,亚洲地理人种 欧洲地理人种 非洲地理人种 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 印度地理人种 澳大利亚地理人种,二、人种与地理环境,(一)人种的起源与地理环境(二)人种演变与地理环境,最初人类形态差异很小,此后由于扩散迁徙,各自生活在条件极不相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在长期的对地理环境的适应过程中,逐渐在其体质形态等方面产生了一些具有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类群体。,起源于同一地区的种族,经过迁移,由于环境不同,在自然形态遗传基因上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才形成了不同的种族。在种族分化的早期阶段,自然条件起着重要作用。,三、种族主义与种族冲突,(一)种族的划分是一个纯自然的特征划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只有相对的意义。

29、(二)种族主义以人在自然形态方面的外在表现的差异来解释世界各种族之间的文化差异,认为白种人是高等种族,有权统治其它种族。,第节民族,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二、世界民族的分布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一、民族的形成与特征,(一)民族的形成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部族)和民族等五个发展阶段。民族是个历史范畴,民族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条件下产生,也会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下趋于消亡。(二)民族的特征1.共同语言2.共同的地域 3.共同的经济生活4.共同心理素质,二、世界民族的分布,汉族:主要分布于中国,占汉族的97.8%,其次分布于东南亚各国、美国等。印度斯坦人:

30、主要分布于印度,占99.7%,其次分布在尼泊尔、巴基斯坦、新加坡等。美利坚人:主要分布于美国,占99.3%,其次在加拿大、墨西哥、英国等。孟加拉人:主要分布于孟加拉国(占58.7%)和印度(41.2%),其次在尼泊尔、英国等。俄罗斯人:主要分布于俄罗斯,其余多分布于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巴西人:99.7%分布虞巴西,少数分布于巴拉圭和阿根廷。日本人(大和民族):主要分布于日本,占98.7%,其次为美国、秘鲁、加拿大、巴西。德意志人:主要分布于德国,占90%,其次在美国、前苏联、加拿大、巴西。比哈尔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占94.8%,其次在尼泊尔、巴基斯坦、孟加拉、瓦怒阿图。旁遮普人:主要分布于巴基

31、斯坦(75.3%)和印度。墨西哥人:主要分布于墨西哥(86.2%),其次在美国(占13.7%)。爪哇人:主要分布于印度尼西亚,占99.3%,少数分布于马来西亚、新加坡、荷兰等。意大利族:意大利占82.5%,其次是美国7.8%,再是阿根廷、法国、加拿大等。朝鲜族:主要分布于朝鲜和韩国,二国合占94.5%,其次在中国、日本和俄罗斯。,三、民族的迁移与集聚,(一)印第安人由亚洲向美洲的迁移(二)非洲黑人的被迫迁移(三)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向拉丁美洲迁移(四)英国人和法国人在北美洲的集聚(五)美国城乡中的其它民族聚居区,四、民族的变化与整合,(一)北美印第安人的文化变化(二)西班牙人在拉丁美洲与印第安人

32、的整合(三)欧洲多个民族在美国的整合(四)移民与民族整合,第5节 民俗与流行文化,一、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二、民俗与环境三、流行文化,一、民间文化与流行文化,(一)民间文化又称民俗,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简单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是各族人民历代相沿积久而形成的风尚、习俗。(二)具体反映在各民族的服饰、饮食、居住、生产、婚姻、丧葬、文娱活动、节庆、礼仪、禁忌等方面。与之相对应的是流行文化,它代表当今风行的、大众的、时尚的文化。(三)任何一个民族的民俗形成都是一定地域内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并具有很深的社会根源

33、、历史根源和地理根源。,二、民俗与环境,(一)民居(二)饮食民俗(三)服饰民俗,.建筑材料2.建筑布局3.建筑外形与内部特征,三、流行文化,(一)足球及其普及(二)服装与快餐的扩散(三)流行音乐的流行,思考题,1、查阅中国统计年鉴或中国人口统计年鉴,根据建国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变化的数据,绘制中国人口转变过程图,并分析不同阶段的成因。2、分析人口自然变动和机械变动(即人口迁移)的成因,思考人口变动对一个地方未来发展的影响。3、中国人口分布的规律及其成因,论证中国人口分布的合理性。4、民族对地理景观有什么影响。,第章 农业的起源与发展,内容提要第1节 农业的起源第2节农业的发展

34、与类型第3节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第节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思考题,本章首先详尽论述了农业的起源,包括农业起源的理论和农业起源的地点;明确总结了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及类型,以此为基础分析农业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机制以及农业对人类文明出现的重要意义;其次本章系统分析了世界粮食生产、主要经济作物生产与畜牧业生产的布局规律,并对农业景观,即农田景观、农村聚落景观和观光农业景观作了比较条理的介绍,最后引用了杜能的农业区位论,提供农业生产布局区位差别的理论依据。,内容提要,第1节 农业的起源,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国内:中国农业百科全书农业经济卷(农业出版社)西方:鲁姆配利罗恩的“

35、天才理论”、柴尔德(Childe)的“绿洲说(接近论)”、布雷德伍德(Braid Wood)的“核心地带(原生地)说”、宾福德(Binford)的“边缘区域理论”贝廷杰()的“最佳觅食模式”论以及海登(B.Hayden)的“新气候变化说”、博赛洛普(E.Boserllp)的“人口压力论”等等。,一、关于农业起源的理论,二、关于农业起源的地点,(一)C.O.索尔的推论(二)考古学目前资料的证据(三)世界动、植物的驯化,第2节 农业的发展与类型,一、原始农业迁移农业二、传统农业三、现代农业四、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二、传统农业(一)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传统农业是传统社会的农业,是一种生

36、计农业。(二)东、西方传统农业的形成 1 中国的传统农业的形成 2 欧洲的中世纪的农业 3 美国的殖民农业(三)传统农业的类型:传统农业有旱作农业、水稻农业、地中海农业和游牧四种类型。1 旱作农业:它包括中国的东北、北方和西北地区,中南半岛的山地、丘陵、印度的南部 德干高原及西北地区,巴基斯坦、阿富汗和西亚的一些地区,非洲的埃塞俄比亚高原,俄罗斯泰加林南缘一些地方。2 水稻农业:它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于中国的南方、东南亚、南亚的河流两岸平原与沿海地区。此外,还零星分布于、非洲的埃及、尼日利亚、美洲的古巴、委内瑞拉和美国的密西西比河下游。3 地中海农业:地中海气候主要集中在地中海周围地区,此外,还

37、零星分布于美国的西海岸、智利中部、南亚与澳大利亚南部沿海。这里农作物主要是小麦、大麦。4 游牧业:目前,在欧、亚、非三洲,条件比较好的草原多已开垦为农田种植谷物,不利的草原和进行耕作风险大的地方,则用于放牧。,三、现代农业,(一)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分布(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三)现代农业的类型,(一)现代农业的概念与分布,现代农业与传统的自给自足的生计农业不同,它的产品不是以供给自己消费为主要目的,而是作为商品进入市场以获得利润为目的,所以,现代农业亦称为商业农业。商业农业是工业社会中工业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产物,它主要分布于工业发达的国家与地区。其中包括美国、加拿大和欧洲一些国家与阿根廷、澳大利

38、亚、新西兰等国,以及南非、俄罗斯、巴西等国的一些地区。,1)现代农业的产品是提供给非农业人口所消费的。2)从事农业活动的人口在该国或地区总人口中所 占比例比传统农业低的多。3)现代农业的单位面积产量大大超过传统农业。4)现代农业的农场规模,比一家一户为农业生产 单位的规模大的多,且这种趋势仍在增加。5)现代农业的生产往往与其他农业企业形成联合体,联合经营,农业社会化程度高。,(二)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现代农业的类型有:种植园、谷物农业、牲畜育肥农业、乳品业、市场园艺农业和大牧场六种。,(三)现代农业的类型,四、农业形成与发展对自然和社会的影响,(一)农业的形成对自然的影响(二)农业的形成对社会

39、的影响(三)人类文明的出现,一、世界粮食生产布局二、主要经济作物生产布局,第 3 节 世界农业生产布局(自学),第 4 节 农业景观和农业区位论,一、农业景观二、农业区位论,一、农业景观,(一)农田景观(二)农村聚落景观 1.密集型农村聚落 2.分散型农村聚落 3.半聚集型农村聚落 4.其它形式的农村聚落(三)观光农业景观,二、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是指以城市为中心,由内向外呈同心圆状分布的农业地带,因其与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引起生产基础和利润收入的地区差异。这是现代农业商品经济条件下有关农业生产体系空间布局的理论,由德国农业经济学家冯杜能首先创立。假设以中心城市为中心,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分

40、布的6个农业圈,思考题,1 结合农业发展的阶段,探讨农业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影响并分析四大文明古国出现的必要条件。2 结合某一农业景观,分析其形成 地理环境原因,理解农业景观与地理环境的关系。3 对你所在城市进行实地考察,结合杜能的农业区位论,论述影响农业布局的机制。,第6章 工业的出现与发展,内容摘要第1节 工业的出现和发展第2节产业类型及其分布第3节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变化思考题,内容提要,本章从人文地理学科角度,阐述了工业产生的环境,发展与扩散过程,并对工业产业类型的区域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进行探讨,分析了工业景观的确立以及工业生产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和变化等,分析工业社会的特定人地关系,

41、使我们能用正确的观点分析当今全球化经济形势下工业生产中出现的问题和部分国家面临的困境并提出正确的解决途径;引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为工业布局的区位差别提供理论依据。,第1节 工业的出现和发展,一、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二、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一、工业的出现和初期发展,(一)科学前提与基础(二)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三)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一)科学前提与基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要求建造更大更快速的船只,海上航行要求有准确的定方向、定位置的仪器和适合航海需要的地图。贸易的发展,产品的交流,就要求在各种产品的生产技术上有所改进,以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从而获得

42、更大的利润。这种社会上的需求都要求在生产技术上有所突破。正是这种前提和基础条件,促使在英国出现了工业革命。,(二)在英国出现工业革命的条件,英国于18世纪的后半期出现工业革命。当时,英国在海外贸易方面,不但取代了老牌殖民主义西班牙、葡萄牙,而且压倒了曾在17世纪垄断当时欧洲海外航运业与商业的荷兰,走上了欧洲对外贸易的霸主地位。经过“光荣革命”(1689),英国摆脱了专制王权,走上了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主权机构,逐步演变为由议会中多数执政,组织责任内阁。这对英国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促进工业革命起着重要作用。,(三)工业革命的产生与初期发展,1)纺织工业2)钢铁工业3)采煤工业4)运输业5)机械工

43、业6)化学工业7)食品工业,二 工业生产的扩散和继续发展,(一)工业生产的扩散(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一)工业生产的扩散,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垄断中,英国煤产量占世界的三分之二,棉布占二分之一以上,铁产量占二分之一。在此之后,工业技术与工厂化生产才向世界各地扩散,开始时,其主要方向是欧洲与北美。1 向欧洲的扩散:在欧洲大陆,首先接受英国工业生产的是比利时,其次是法国。2 向北美的扩散:北美,主要是美国,其工业化稍晚于西欧,但是,其发展速度快。3 向其他地区的扩散:在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工业生产才扩散到东欧、日本、加拿大、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二战后,工业生产又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地

44、区扩散。,(二)工业生产的继续发展,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期,工业生产出现了第二次革命。发生在德国和美国,这次革命是技术的重大变革,第一次革命的发明家多是经验丰富的工人,而第二次工业生产革命的发明家多是专家学者,他们将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的成果应用到工业生产中去,将工业生产推倒一个新的阶段,突出表现为工业生产的规模越来越大,产量急剧提高,并以比第一次产业革命更快的速度向各国扩散。,第2节 产业类型及其分布,第一产业中的工业第二产业及其分布其它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1 伐木业2 捕捞业3 采矿业,第二产业及其分布,北美工业区欧洲工业带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日本工业区其它国家的工业区,1 新英格兰区

45、2 中大西洋工业区3 摩霍克河谷区4 匹兹堡伊利湖南岸区5 大湖西岸工业区6 圣劳伦斯河谷 安大略工业区7 东南工业区8 海湾工业区9 佛罗里达中部工业区10 西海岸工业区,欧洲工业带主要集中于英国和欧洲西部,从苏格兰向南,经南英格兰,从莱茵河进入西欧,由荷兰和法、德接壤处到意大利北部,主要包括:1 英国工业区 2 莱茵 鲁尔工业区 3 莱茵中部工业区 4 意大利北部工业区,俄罗斯与乌克兰工业区,过去为苏联工业区,现俄、乌虽各自独立,但仍有较密切联系。1 中央工业区 2 伏尔加工业区 3 乌克兰工业区 4 乌拉尔工业区 5 库兹涅茨克工业区,日本二战后,它却利用劳动力的低工资,通过技术培训提高

46、其水平,加上合理的组织,吸收清化他国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出口为导向,面向世界取得显著成绩。由于需要进口原料,输出产品,其工业区都面向太平洋一边。1 京滨工业区 2 阪神工业区 3 中京工业区 4 北九洲工业区,1 拉美工业区2 亚洲工业区3 非洲工业区4 澳大利亚与新西兰工业区,其它产业及其与工业的关系,原来的产业的划分,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外,只有第三产业,称为服务业。由于服务业业务发展较快,行业太多,遂有进一步的划分。在国外,有人从第三产业中分出第四产业和第五产业。1 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电讯业、公用事业等。2 第四产业:指生产者服务的商业、保险业、法律服务、银 行、广告、批发

47、、零售、房地产等。3 第五产业:指那些向消费者或家庭提供服务的服务业,例如教育、行政管理、旅游娱乐、医疗卫 生等。,第3节 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及其新变化,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二、工业区位论三、工业分布的新变化四、当前经济空间格局,一、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1 自然条件2 资源条件3 能源条件4 市场条件5 劳动力条件6 工业发展的环境条件,二、工业区位论,(一)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二)其他工业区位理论,三、工业分布的新变化,1 纺织业与成衣业的变化2 汽车制造业的变化3 微电子工业4 英、美产业的转移与变化,四、当前经济空间格局,需求不旺生产能力过剩发达国家遇到的问题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20世

48、纪70年代中期以来,工业发展速度有所下降,其主要原因是世界消费水平高的发达国家需求不旺,这些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缓慢,有的甚至零增长或负增长,从而影响需求的提高;另外,需求不旺,生产也就不会上升,从而影响工资总量的增长与消费的提高。此外,技术的提高也会导致某些产品的需求下降。,工业化国家与地区越来越多,其生产能力也越来越大,而且生产者都希望自己的产品占据更大市场,获得更多利润,竞争的结果,使生产能力过剩,产品难以销售,最终必然会导致部分企业停产、破产。,发达国家科学技术先进,资金充足,管理经验丰富,生产能力强大,可是市场有限,遇到市场激烈的竞争,为了推销其产品、占领更大市场,往往一些国家组成一个经

49、济集团,彼此减少或取消贸易的障碍,增加彼此的供需,使商品、资金、劳动力在范围内自由流动,形成强大经济集体,不仅促进自身繁荣,而且加强与对手的竞争。,发展中国家的优势往往在于资源与劳动力,而短于机器、资金、技术、基础设施与管理经验。,思考题,1 试述工业的发展和扩散过程2 世界上主要工业地带的分布情况3 工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有什么意义?4 结合实例分析影响工业分布的因素5韦伯工业区位理论与克里斯塔勒工业区位理论有什么异同?6 分析当前全球经济空间格局及其发展趋势,第章 聚落与城市化,内容摘要第节聚落的起源与发展第节城市化及其动力机制第节城市与城市地域结构第节城市体系与城市景观思考题,内容摘要,本

50、章从介绍聚落的各种存在形式及其演变规律开始,介绍了城镇标准,对城市化及其逆城市化作了深入的机制探讨,认为逆城市化是城市化的一种表现形式和发展阶段;重点对城市及其城市地域结构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与分析,包括城市区位与环境的关系、城市与自然环境和城市地域结构发展动力及其模式分析。最后分析了城市体系等级规律并介绍城市景观的重要构成因素。,第节 聚落的起源与发展,一、城市与乡村 二、起源与发展 三、城镇标准,一、城市与乡村,(一)城市(二)集镇(三)乡村,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性聚落。1 具有工业生产活动的乡村 2 集市 在农村聚落研究中,集市具有非常重要的位置。,1 一般类型的乡村:按形态对乡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