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总信息、周期、位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总信息、周期、位移.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结构设计总信息 / / | 公司名称: | | | | 建筑结构的总信息 | | SATWE 中文版 | | 2013年12月17日14时11分 | | 文件名: WMASS.OUT | | | |工程名称 : 设计人 : | |工程代号 : 校核人 : 日期:2014/ 8/16 | / 总信息 . 结构材料信息: 钢砼结构 混凝土容重 (kN/m3): Gc = 26.00 钢材容重 (kN/m3): Gs = 78.00 水平力的夹角(Degree) ARF = 0.00 地下室层数: MBASE= 1 竖向荷载计算信息: 按模拟施工3加荷计算 风荷载计算信息: 计算X,Y两个方向的风荷
2、载 地震力计算信息: 计算X,Y两个方向的地震力 “规定水平力”计算方法: 楼层剪力差方法(规范方法) 结构类别: 框架结构 裙房层数: MANNEX= 0 转换层所在层号: MCHANGE= 0 嵌固端所在层号: MQIANGU= 2 墙元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DMAX= 1.00 弹性板细分最大控制长度(m) DMAX_S= 1.00 弹性板与梁变形是否协调 是 墙元网格: 侧向出口结点 是否对全楼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否 地下室是否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 否 墙梁跨中节点作为刚性楼板的从节点 是 计算墙倾覆力矩时只考虑腹板和有效翼缘 否 采用的楼层刚度算法 层间剪力比层间位移算法 结构
3、所在地区 全国 风荷载信息 . 修正后的基本风压 (kN/m2): WO = 0.35 风荷载作用下舒适度验算风压(kN/m2): WOC= 0.35 地面粗糙程度: B 类 结构X向基本周期(秒): Tx = 0.57 结构Y向基本周期(秒): Ty = 0.51 是否考虑顺风向风振: 是 风荷载作用下结构的阻尼比(%): WDAMP= 5.00 风荷载作用下舒适度验算阻尼比(%): WDAMPC= 2.00 是否计算横风向风振: 否 是否计算扭转风振: 否 承载力设计时风荷载效应放大系数: WENL= 1.00 体形变化分段数: MPART= 1 各段最高层号: NSTI= 3 各段体形系
4、数(X): USIX= 1.30 各段体形系数(Y): USIY= 1.30 地震信息 . 振型组合方法(CQC耦联;SRSS非耦联) CQC 计算振型数: NMODE= 9 地震烈度: NAF = 7.00 场地类别: KD =II 设计地震分组: 一组 特征周期 TG = 0.35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Rmax1 = 0.08 用于12层以下规则砼框架结构薄弱层验算的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 Rmax2 = 0.50 框架的抗震等级: NF = 2 剪力墙的抗震等级: NW = 2 钢框架的抗震等级: NS = 2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 NGZDJ =不改变 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活载组合值系数
5、: RMC = 0.50 周期折减系数: TC = 0.65 结构的阻尼比 (%): DAMP = 5.00 中震(或大震)设计: MID =不考虑 是否考虑偶然偏心: 是 是否考虑双向地震扭转效应: 是 是否考虑最不利方向水平地震作用: 否 按主振型确定地震内力符号: 否 斜交抗侧力构件方向的附加地震数 = 0 活荷载信息 . 考虑活荷不利布置的层数 从第 1 到3层 柱、墙活荷载是否折减 不折算 传到基础的活荷载是否折减 折算 考虑结构使用年限的活荷载调整系数 1.00 -柱,墙,基础活荷载折减系数- 计算截面以上的层数-折减系数 1 1.00 2-3 0.85 4-5 0.70 6-8
6、0.65 9-20 0.60 20 0.55 调整信息 . 梁刚度放大系数是否按2010规范取值: 是 托墙梁刚度增大系数: BK_TQL = 1.00 梁端弯矩调幅系数: BT = 0.85 梁活荷载内力增大系数: BM = 1.00 连梁刚度折减系数: BLZ = 0.60 梁扭矩折减系数: TB = 0.40 全楼地震力放大系数: RSF = 1.00 0.2Vo 调整分段数: VSEG = 0 0.2Vo 调整上限: KQ_L = 2.00 框支柱调整上限: KZZ_L = 5.00 顶塔楼内力放大起算层号: NTL = 0 顶塔楼内力放大: RTL = 1.00 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
7、强区剪力墙抗震等级自动提高一级:是 柱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CPCOEF91 = 1.15 墙实配钢筋超配系数 CPCOEF91_W = 1.15 是否按抗震规范5.2.5调整楼层地震力IAUTO525 = 1 弱轴方向的动位移比例因子 XI1 = 0.00 强轴方向的动位移比例因子 XI2 = 0.00 是否调整与框支柱相连的梁内力 IREGU_KZZB = 0 薄弱层判断方式: 按高规和抗规从严判断 强制指定的薄弱层个数 NWEAK = 0 薄弱层地震内力放大系数 WEAKCOEF = 1.25 强制指定的加强层个数 NSTREN = 0 配筋信息 . 梁箍筋强度 (N/mm2): JB =
8、210 柱箍筋强度 (N/mm2): JC = 210 墙水平分布筋强度 (N/mm2): FYH = 210 墙竖向分布筋强度 (N/mm2): FYW = 300 边缘构件箍筋强度 (N/mm2): JWB = 210 梁箍筋最大间距 (mm): SB = 100.00 柱箍筋最大间距 (mm): SC = 100.00 墙水平分布筋最大间距 (mm): SWH = 200.00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 (%): RWV = 0.30 结构底部单独指定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的层数: NSW = 0 结构底部NSW层的墙竖向分布配筋率(%): RWV1 = 0.60 梁抗剪配筋采用交叉斜筋时 箍筋与
9、对角斜筋的配筋强度比: RGX = 1.00 设计信息 . 结构重要性系数: RWO = 1.00 钢柱计算长度计算原则(X向/Y向): 有侧移/有侧移 梁端在梁柱重叠部分简化: 不作为刚域 柱端在梁柱重叠部分简化: 不作为刚域 是否考虑 P-Delt 效应: 否 柱配筋计算原则: 按单偏压计算 按高规或高钢规进行构件设计: 否 钢构件截面净毛面积比: RN = 0.50 梁保护层厚度 (mm): BCB = 20.00 柱保护层厚度 (mm): ACA = 20.00 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设计执行高规7.2.16-4: 是 框架梁端配筋考虑受压钢筋: 是 结构中的框架部分轴压比限值按纯框架结
10、构的规定采用:否 当边缘构件轴压比小于抗规6.4.5条规定的限值时一律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是 是否按混凝土规范B.0.4考虑柱二阶效应: 否 支撑按柱设计临界角度: 20.00 荷载组合信息 . 恒载分项系数: CDEAD= 1.20 活载分项系数: CLIVE= 1.40 风荷载分项系数: CWIND= 1.40 水平地震力分项系数: CEA_H= 1.30 竖向地震力分项系数: CEA_V= 0.50 温度荷载分项系数: CTEMP = 1.40 吊车荷载分项系数: CCRAN = 1.40 特殊风荷载分项系数: CSPW = 1.40 活荷载的组合值系数: CD_L = 0.70 风荷载
11、的组合值系数: CD_W = 0.60 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活荷组合值系数: CEA_L = 0.50 重力荷载代表值效应的吊车荷载组合值系数:CEA_C = 0.50 吊车荷载组合值系数: CD_C = 0.70 温度作用的组合值系数: 仅考虑恒载、活载参与组合: CD_TDL = 0.60 考虑风荷载参与组合: CD_TW = 0.00 考虑地震作用参与组合: CD_TE = 0.00 砼构件温度效应折减系数: CC_T = 0.30 地下信息 . 土的水平抗力系数的比例系数(MN/m4): MI = 10.00 扣除地面以下几层的回填土约束: MMSOIL = 0 回填土容重 (kN/m
12、3): Gsol = 18.00 回填土侧压力系数: Rsol = 0.50 外墙分布筋保护厚度 (mm): WCW = 35.00 室外地平标高 (m): Hout = -0.35 地下水位标高 (m): Hwat = -20.00 室外地面附加荷载 (kN/m2): Qgrd = 0.00 剪力墙底部加强区的层和塔信息. 层号 塔号 1 1 2 1 用户指定薄弱层的层和塔信息. 层号 塔号 用户指定加强层的层和塔信息. 层号 塔号 约束边缘构件与过渡层的层和塔信息. 层号 塔号 类别 1 1 约束边缘构件层 2 1 约束边缘构件层 3 1 约束边缘构件层 * * 各层的质量、质心坐标信息
13、* * 层号 塔号 质心 X 质心 Y 质心 Z 恒载质量 活载质量 附加质量 质量比 (m) (m) (t) (t) 3 1 38.482 -20.061 9.100 623.3 21.1 0.0 1.51(1.5不满足高规3.5.6条) 2 1 38.040 -19.698 6.300 405.4 21.8 0.0 0.93 1 1 38.717 -19.672 2.700 459.0 0.0 0.0 1.00 活载产生的总质量 (t): 42.946 恒载产生的总质量 (t): 1487.609 附加总质量 (t): 0.000 结构的总质量 (t): 1530.555 恒载产生的总质量
14、包括结构自重和外加恒载 结构的总质量包括恒载产生的质量和活载产生的质量和附加质量 活载产生的总质量和结构的总质量是活载折减后的结果 (1t = 1000kg) * * 各层构件数量、构件材料和层高 * * 层号(标准层号) 塔号 梁元数 柱元数 墙元数 层高 累计高度 (混凝土/主筋) (混凝土/主筋) (混凝土/主筋) (m) (m) 1( 1) 1 157(25/ 360) 30(25/ 360) 0(30/ 360) 2.700 2.700 2( 2) 1 157(25/ 360) 30(25/ 360) 0(30/ 360) 3.600 6.300 3( 3) 1 90(25/ 360
15、) 30(25/ 360) 0(30/ 360) 2.800 9.100 * * 风荷载信息 * * 层号 塔号 风荷载X 剪力X 倾覆弯矩X 风荷载Y 剪力Y 倾覆弯矩Y 3 1 40.18 40.2 112.5 80.06 80.1 224.2 2 1 48.04 88.2 430.1 85.51 165.6 820.2 1 1 0.00 88.2 668.3 0.00 165.6 1267.3 = 各楼层偶然偏心信息= 层号 塔号 X向偏心 Y向偏心 1 1 0.05 0.05 2 1 0.05 0.05 3 1 0.05 0.05= 各楼层等效尺寸(单位:m,m*2)= 层号 塔号 面
16、积 形心X 形心Y 等效宽B 等效高H 最大宽BMAX 最小宽BMIN 1 1 643.80 38.48 -20.32 34.94 18.64 34.94 18.64 2 1 622.80 38.21 -19.92 35.03 17.81 35.04 17.78 3 1 604.20 38.48 -20.18 35.14 17.28 35.14 17.28 = 计算信息 = 计算日期 : 2014. 8.16 开始时间 : 18:26:50 可用内存 : 1834.0MB 第一步: 数据预处理 第二步: 计算每层刚度中心、自由度、质量等信息 第三步: 地震作用分析 第四步: 风及竖向荷载分析
17、第五步: 计算杆件内力 结束日期 : 2014. 8.16 时间 : 18:27: 6 总用时 : 0: 0:16 = 各层刚心、偏心率、相邻层侧移刚度比等计算信息 Floor No : 层号 Tower No : 塔号 Xstif,Ystif : 刚心的 X,Y 坐标值 Alf : 层刚性主轴的方向 Xmass,Ymass : 质心的 X,Y 坐标值 Gmass : 总质量 Eex,Eey : X,Y 方向的偏心率 Ratx,Raty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下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的比值(剪切刚度) Ratx1,Raty1 : X,Y 方向本层塔侧移刚度与上一层相应塔侧移刚度70%的比
18、值 或上三层平均侧移刚度80%的比值中之较小者 RJX1,RJY1,RJZ1: 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剪切刚度) RJX3,RJY3,RJZ3: 结构总体坐标系中塔的侧移刚度和扭转刚度(地震剪力与地震层间位移的比) = Floor No. 1 Tower No. 1 Xstif= 38.4822(m) Ystif= -19.3877(m) Alf = 45.0000(Degree) Xmass= 38.7175(m) Ymass= -19.6723(m) Gmass(活荷折减)= 458.9535( 458.9535)(t) Eex = 0.0181 Eey = 0.0219
19、 Ratx = 1.0000 Raty = 1.0000 Ratx1= 7.0884 Raty1= 9.6546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00 RJX1 = 6.8562E+05(kN/m) RJY1 = 6.8562E+05(kN/m) RJZ1 = 0.0000E+00(kN/m) RJX3 = 8.9810E+05(kN/m) RJY3 = 1.2719E+06(kN/m) RJZ3 = 0.0000E+00(kN/m) - Floor No. 2 Tower No. 1 Xstif= 38.4822(m) Ystif= -19.4631(m) Alf = 45.0000(Degr
20、ee) Xmass= 38.0396(m) Ymass= -19.6975(m) Gmass(活荷折减)= 448.9762( 427.1773)(t) Eex = 0.0335 Eey = 0.0177 Ratx = 0.3941 Raty = 0.3941 Ratx1= 0.8015 Raty1= 0.8168 薄弱层地震剪力放大系数= 1.25 RJX1 = 2.7017E+05(kN/m) RJY1 = 2.7017E+05(kN/m) RJZ1 = 0.0000E+00(kN/m) RJX3 = 1.8100E+05(kN/m) RJY3 = 1.8821E+05(kN/m) RJZ3 = 0.0000E+00(kN/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