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学的哲学基础.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38812 上传时间:2023-06-17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3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生学的哲学基础.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养生学的哲学基础.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养生学的哲学基础.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养生学的哲学基础.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养生学的哲学基础.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养生学的哲学基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生学的哲学基础.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养生学的哲学基础,教学要求,掌握阴阳的概念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理解五行各自的特性和生克制化规律理解顺应四时、动静结合、避邪扶正含义了解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在养生学中的运用,概 述,养生学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研究养生的一门实用性学科。中医理论体系是构筑在中国古代哲学基础上的一门传统医学体系。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等贯穿于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始终,是养生学的哲学基础。,一、阴阳学说,1、阴阳的定义: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阴阳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2、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一般地说,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

2、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都属于阴。水火为阴阳属性的标志,故有“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之说。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称为本体阴阳将人体中具有外向、弥散、推动、温煦、兴奋、升举等特性的事物及现象统属于阳,而将具有内守、凝聚、宁静、凉润、抑制、沉降等特性的事物和现象统属于阴。,3、阴阳变化的规律,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交感 阴阳的相互依存 阴阳消长平衡 阴阳的相互转化,一方面指凡阴阳属性都是对立的,另一方面则是指在属性相对立的基础上,阴阳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对立着的双方,一方总是通过斗争对另一方起制约作用。在人体的正常生理状态下,阴阳

3、两个对立面,不是平静和互不相关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而是在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过程中完成着人的生长壮老的变化。,正是由于阴与阳之间的这种相互对立制约才维持了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因而促进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2)举例:自然界:春、夏、秋、冬四季有温、热、凉、寒的气候变化,春夏之所以温热,是因为春夏阳气上升抑制了秋冬的寒凉之气;秋冬之所以寒冷,是因为秋冬阴气上升抑制了春夏的温热之气的缘故。,医学: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是 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的结果。如人体中的阳气能推动和促进机体的生命活动,加快新陈代谢;而人体中的阴气能调控和抑制机体的代谢和各种生命活动,阴阳双方相互制约而达到协调平衡

4、,则人体生命活动健康有序。即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指阴阳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阴阳交感是万物花生和变化的根本条件,如果阴阳在运动中不能交合感应新事物和新个体就不能产生。阴阳交感在中医学中是指强调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各种功能活动之间,应始终发生作用。,天气下降,地气上升,天地阴阳二气相互作用,交感合和,产生云雨、雾露、雷电,滋生宇宙万物,并推动着它们的发展和变化。,阴阳是对立统一的,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的生化促进和助长对方。,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

5、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的生化促进和助长对方。,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阴依存于阳,阳依存于阴。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不断的生化促进和助长对方。,如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谓“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阴阳的相互对立始终处于“阳消阴长”和“阴消阳长”的运动变化中。始终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阳互根 互生互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阳生阴长,阴生阳长-重振生机,延年

6、益寿。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健康状态,二、五行学说,1、五行的定义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五行学说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构成。事物的变化发展是由这五种物质的的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木的特性:“木曰曲直”火的特性:“火曰炎上”土的特性:“土爱稼穑”金的特性:“金曰从革”水的特性;“水曰润下”,2、五行的各自特性,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具有生化、承载、受纳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归属于土。,具有收敛、肃杀、下降、清洁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具有寒凉、滋润、

7、下行性质或作用的事物皆归属于水,3、对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木-肝胆-目-怒火-心小肠-舌-喜土-脾胃-口-思金-肺大肠-鼻-悲水-肾膀胱-耳-恐,取象比类法:“取象”,即是从事物的形象(形态、作用、性质)中找出能反映本质的特有征象;“比类”,即是以五行各自的抽象属性(特性)为基准,与某种事物所特有的征象相比较,以确定其五行归属。,4、五行的生克,土,金,五行相生,五行相克,5、五行的制化,五行之间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克制的现象,维持和促进事物的协调和发展变化。,三、精气神学说,精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万物的生成是精气的聚合万物的消亡是精气的离散精气的聚散运动变化构成气化气化是机体生命活动的根

8、本形式,四、邪正理论,邪气是一切致病的因素正气是指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顺应四时,法于阴阳,调养正气,生化精气,强化生命的基石,五、顺应四时,五、顺应四时,顺应四时,是指人们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必须要遵循一年四季的气候及一日四时天气的变化规律。要达到身体的健康,必须要使人体的内环境与外环境相统一,只有内外环境的平衡协调,才能保持生理功能的正常,如果自然界气候发生异常变化,而人体的功能又不能调节适应时,人体的内外环境的统一性遭到破坏,便会产生疾病,有病之人,更因此而不能康复。,六、动静适度,动静结合,相生相克,制化有节,气化无穷,生命不息。,动与静,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两种形式。动是绝对的,静是

9、相对的。人体的生理功能也有动与静的运动形式。形体宜动,生命需要运动。心神与形体的动静,心神宜静,形体宜动,动静有常,人体的功能活动正,就能保持身心的健康。,七、六淫特点,六气的内容六气的特点六淫的定义六淫的内容和特性,小 结,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精气神学说邪正理论恒动观念与相对静止,八、七情致病,七情的定义七情的内容七情的致病特点七情对人体气机的影响,谢 谢,事物的阴阳属性举例,人体的阴阳属性举例,自然界与人体五行归类示例,气,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宗气,元气,营气,卫气,神,神(广义)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包括表现于外的各种生理或病理性征象神(狭义)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

10、包括情绪、思想、性格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形是神的物质基础,神是形的机能表现;神主宰形,“形乃神之体,神乃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张景岳“有者因无而生,形者须神而立,故有为无之宫,形乃神之府。莫不全宅以安主,保形以养神。”修真经,“三宝”养生论,精、气、神(三宝)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三大要素精是基础,气是动力,神为主宰精充、气足、神旺,是人体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疲,是人体衰老的原因益气、保精、养神,是抗老养生的大法,“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本神“气乃神之祖”“气者,精神之根蒂也”脾胃论“气充乎体,赖神以宰之”图书篇,“主身者神,养神者精,益精者气,资气者食”医门法律

11、“盖精能生气,气能生神。故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张景岳,The end,祝愿同学们:身体好、精神好、学习好!,Thanks,1、阴阳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在一定条件下,阴阳属性可以互相转化:即阴可转化为阳,阳也可转化为阴。(2)事物的无限可分性(即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即属阴或阳的事物还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夜分阴阳。(3)比较对象不同: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若比较的对象发生了改变,那么事物的阴阳属性也可以发生改变。,阴阳的特性,昼夜阴阳图,午 卯 酉 子,上午,下

12、午,前半夜,后半夜,2、阴阳的相关性 相关性是指用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同一范畴、同一层次的。即这些事物之间必须有内在的联系。如正与邪、敌与我,天与女即无法用阴阳划分。3、阴阳的普遍性 普遍性是指阴阳理论被广泛地应用于阐释宇宙间各种客观事物的形成、发展和相互关系。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言:“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4、阴阳与矛盾 共同点:均为哲学概念;均表述对立统一涵义。不同点:(1)产生时代时代不同:阴阳属于古典朴素唯物论;矛盾隶属与辩证唯物论。(2)适用范围的差异:阴阳仅适用于阐释客观事物与现象,适用范围较窄;而矛盾既可用于客观世界,亦可用于主观世界。(3)规定性的差异:阴阳有规定性;矛盾无规定性。,阴阳失调病理图,五 行 乘 侮 关 系 图,金,木,土,木强,木弱,气,有余,金克木,木克土,其,不及,制 己 所 胜,侮 所 不 胜,(所不胜),(所 胜),(木旺侮金),(木强乘土),(木弱金乘),己所不胜,侮而乘之,(木弱土侮),己所胜,轻而侮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