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4-北大才子卖猪肉之思考.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45881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PPT 页数:17 大小:3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劳动经济学4-北大才子卖猪肉之思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劳动经济学4-北大才子卖猪肉之思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劳动经济学4-北大才子卖猪肉之思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劳动经济学4-北大才子卖猪肉之思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劳动经济学4-北大才子卖猪肉之思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劳动经济学4-北大才子卖猪肉之思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劳动经济学4-北大才子卖猪肉之思考.ppt(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大才子卖猪肉之思考,(用人力资本投资相关理论分析),目录,案例重温,现象分析,问题思考,提出建议,四、,一、,二、,三、,一、案例重温,陆步轩,长安人,1966年出生。1985年以陕西省长安县(今为西安市长安区)文科状元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至“长安县柴油机厂”工作,后来下海经商,做过多种职业。1999年,在长安开了“眼镜肉店”。2003年,因本报报道“北大才子街头卖肉”而出名,一时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人物。2004年,调入长安区档案局工作。2005年,陆步轩自述人生的20万字纪实文学屠夫看世界,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2008年5月,在广州他认识了同为北大校友、同是“卖肉佬”的

2、陈生。2009年8月,陈生邀他赴广州相商,提出开办“屠夫学校”,两个“卖肉佬”一拍即合。2011年12月,陆走进广州“屠夫学校”当公益老师。,人才浪费?!,支持派:席嘉瞳:只要肯干,大学生为什么不能卖猪肉!总比啃老好吧!yang_levi:中国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大学生,大学生毕业卖猪肉有啥稀奇。雷涛同学:还是不一样的,书肯定没白念,找到自己喜欢的,找到自己位置是关键,卖猪肉没什么不好。关键有多少人找工作是托关系,找门路?如果还没有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就赶紧摆脱世人眼光去寻找吧。Goodnight_Eva:北大毕业生卖猪肉就可以卖出品牌。不读书的人卖猪肉,也许只能一辈子卖猪肉了。这就是区别。反对

3、派:崔熟熟:中国式教育的怪圈:花了高价钱,培养不出有创新能力的人,最后他们挤占了卖猪肉的工作岗位!山海两茫茫:想卖就让他们一直卖下去吧,噱头。勤劳勇敢的大熊喵:不说白领和卖猪肉谁比较高贵。单纯想说如果真的切猪肉的话,真的没必要读大学啊,浪费社会的资源。就业形势严峻,供需不匹配行业有贵贱,二、现象分析,1、相关概念资本:如今,国外经济学领域普遍认为:凡是能够运用到生产之中,并能够提高劳动生产效率的物质资料都能称之为资本,其不光包含物质形式的资本如设施、工厂等,还包含人力资本,如知识等。投资:人们一般所说的“投资”,是指经济主体为取得预期收益而垫付货币或其他资本来形成资产的经济行为。人力资本:指劳

4、动者受到教育、培训、实践经验、迁移、保健等方面的投资而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亦称“非物力资本”。人力资本投资:指投资者通过对人进行一定的资本投入(货币资本或实物),增加或提高人的智能和体能,这种劳动能力的提高最终反映在劳动产出增加上的一种投资行为。,哪里有投资,哪里就有风险,风险:通俗地讲,风险就是发生不幸事件的概率。换句话说,风险是指一个事件产生我们所不希望的后果的可能性。投资风险:指对未来投资收益的不确定性,在投资中可能会遭受收益损失甚至本金损失的风险。为获得不确定的预期效益,而承担的风险。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理论:源于人力资本理论,是家庭对高等教育投入一定成本,形成家庭成员的专业性人力资本

5、,提高家庭人力资本存量和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以获得更多的投资收益。教育投资实质上是把人作为巨大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而进行的投资。教育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教育投资也是有风险的!,教育投资风险分析,投资成本收益风险: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既是一种消费行为,也是一种投资行为,必然由成本和收益两部分构成。家庭应该对学生是否应该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接受何种高等教育进行科学的预估,最简单的应该对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值和收益值进行比对,收益现值高于成本现值时,原则上是值得投资的。教育服务风险:指高校提供给家庭和学生个人的教育服务和教育产品未能达到教育投资者的满意程度,而给投资者带来的一定程度的风险。这方面的风险体现在:比如

6、,学校设置的专业、培养计划不符合市场的实际发展需要,致使学生毕业时无法学以致用,不能顺利实现就业的目的;学校的学术氛围弱、教育质量水平下降,致使学生毕业时知识水平和自身能力不能真正实现达标,对学生自身的能力培养产生不利的影响等等。,教育过度风险:在就业的影响因素中,教育一直被视为是有利因素。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相继从美国、欧洲出现教育过度现象:过度教育与失业其实是存在着关联的,教育水平的提升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非技能型人才的失业风险;同时,技能型人才在保证自身技术水平的前提下增加了知识量和文化素养,工资水平却并没与随之增长,也就是所谓的工资率并未增长。教育过度的出现根源在于社会和家庭对高等教育投资

7、收益率的过高期望。随着教育过度现象的逐渐扩大,在同等的工资水平或用人单位能够接受的用人成本差中,用人单位会优先选择高学历的求职者,越来越多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屈居于较低层次的职位上,造成学历水平与岗位需求的错位。而较低学历的求职者,本着规避就业风险和对高学历高报酬率的思想态度,继续追加接受更高层次的学历,也就给家庭造成了较高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而这种投资也远远超过了实际需要。,就业风险:教育作为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相比之下,有着低投入、高收益的特点。但是,教育经济学在做这个判断时,前提条件是在接受高等教育之后,保证了合理的就业。但是一旦假设不成立,高等教育投资对家庭来说也是存在就业风险的。从就业的

8、机会获得方面来看,家庭投资者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大。劳动力市场对用人单位和求职者存在信息不对称,用人单位无法在招聘时及时全面的了解求职者的能力,只能看重求职者的学历和证书的发证机关。用人单位根据求职者的毕业院校等级,如国内的评级作为能力的评判标准,而一般院校的农林专业在首轮应聘标准中便处于劣势。另一方面,中国是注重人际关系网这个社会资本的国家,社会资本作为就业重要的资源所带来的预期效益是无可估量的。从就业市场的大环境方面看,就业市场的平稳健康的发展,对求职者来说,就业机会多,负担小,就业风险也较小;反之,经济市场动荡,经济危机周期性发生或意外事件的偶然发生,都会导致就业风险的加大。就如2008年的

9、全球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受到重创,大批毕业生失业。若就业市场竞争过度,容易导致教育过度或失业的后果,迫使家庭投资者降低就业预期收入;若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容易使家庭和学生个人无法找到与自身能力相匹配的工作岗位,导致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三、问题思考人才浪费?!,人力资本投资具有以下几点特征投资主体、获益人及所有者存在分离。一般意义上的物质资本投资投资主体与获益者、所有者是同一主体。而对于人力资本投资从教育方面来看,学生个人在接受教育时段,自身没有经济收入,教育投资决策都是由家庭中的家长所决定,是为投资主体;学生个人作为接受投资的主体,直接获得知识、素养,对个人的人力资本具有绝对支配权和使用权,

10、是为所有者;学生个人、家庭、社会、国家都可以为人力资本投资的获益人。人力资本投资需要积累和认知的时间过程。物质资本投资通常可能在短时间内就能获得收益,但是人力资本投资更多的表现为预期收益知识的积累、认知的提升以及预期工资报酬的收益都是需要一个长时间段,即通过当期的金钱、精力、时间上的投入来换取将来更多的回报,是一个不断积累、升华的过程。投资收益的多样化。对于物质资本投资,一般投资收益同样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物质实体等,而由于人力资本投资主体的多样性,投资的目的、收益也是多样化的,如家庭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不单单为了今后获得好的工作、高的报酬,还为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上的满足和生命的延续;国家

11、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为的是经济持续不断的发展,培养人才,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国家的富强等等。投资收益的长期收益性和外部性。人力资本投资可以增加个人知识和技能,还可以陶冶情操,增强个人的精神力量,对个人终生有益。个人健康的投资可以延长寿命,也就意味着因为身体的健康和生命的延续,投资收益期延长,有了更多的时间和更健康的身体去劳动,获得长期的投资收益。另外,个人修养素质的提高,能够更好的为周围的人、环境营造良好的氛围,外部性凸显。,仅从经济利益方面看,只要收益大于成本或该投资内部收益率较其他投资收益率高,就说明投资可行。教育投资有其特殊性,收益期限长,几乎横跨整个生命周期内,心理收益大小也因人而异。虽然

12、没有从事对口的行业,但教育的也使受教育者有了更高的知识与技能,在工作中往往也具有更高的效率与创造性。一旦存在机会,就能很好的抓住与利用。人力资本投资风险与收益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需要做的是如何规避风险,提高收益。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很严峻的就业形势。在这种就业困境下,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抱着高资历、高文凭,毕业后却无法实现就业。低就业率使得大学生难以获得预期收益致使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遭受损失。虽然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有很多影响因素,但是主要体现在就业的不确定性上。所以,就业困境下就更加凸显了高等教育投资风险所在。,四、提出建议政府,完善就业政策及制度 近年来,高校扩招政策愈演愈烈,高等教育的发展应由

13、迅速扩张转变为平稳发展,从而保持高校人才培养量与劳动力市场供需的基本平衡关系,控制因高校人才的过度供给导致的学历高消费、教育过度等现象。在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的进程中,高学历人才不再是稀缺资源,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不应是单纯的加大直接投资,而应该是优化就业市场,完善就业信息,搭建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交流平台。我国就业形势严峻,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但是劳动力市场二级分化、求职者与用人单位信息不对称,双方信息交流不顺畅是关键因素。因此,国家应建立相关政策,消除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分割,建立劳动力市场预警系统、建立灵活机动的中介结构,搭建好互动平台,为减轻甚至是消除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风险创设有

14、利条件。另外,国家应该积极开拓就业市场,发现就业岗位,通过政策引导就业流向,减轻过分集中的求职岗位压力。,成立高等教育评价机构 政府有必要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制度,成立高等教育评价机构,保持其与政府、高校的独立性。加大对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调研工作,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获知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具体数据,再根据相关收益、成本计算方法,计算出投资收益率以及各项风险数值,将其最终结果汇总分析,编制出家庭高等教育投资的相关状况报告,以文字、图表的形式标示出每年的家庭教育投资情况及发展趋势,作为家庭个体的投资选择的参考资料,从而帮助做出合理的决定。例如:英国:英国高校保持着自治的传统,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署是独立的

15、法人实体,主要负责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主要机构,对高等教育的质量进行统一的审核和认证。美国:美国高等教育认证协会(是惟一的从事高等教育认证机构的非官方组织,是对全美高等教育认证机构进行认可,美国所有的评估机构一般都是非官方性质的。,家庭,培养投资风险意识,理性投资 家庭高等教育投资需要家庭投入与所选择相对应货币支出,即成本支出;学生接受高等教育必须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即时间成本;经过高等教育投资,学生个人的人力资本存量增加,提高学生个人的理论水平和能力,有资本获取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增加个人收入,从而获取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由此看出,家庭高等教育获取投资收益是有前提的:学生需要完成学业,获得真才

16、实学,顺利找到理想的工作。进入市场经济之后,实行教育分担体制,教育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必然存在种种不确定因素,人才资源急剧膨胀,必然导致风险加大。因此,家庭和学生个人应该适时调整心态,对高等教育投资保持正确的认识,既要看到高等教育投资的高收益性,也要正视教育投资存在的高风险性;既不能过分乐观,不顾家庭和学生个人的经济、心理方面的承受能力,也不能因就业回报无法达到自身的预计而抗拒合理的投资。,受教育者,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合理处理期望与现实的冲突 所谓就业期望是指毕业生希望获得的就业岗位、就业地区以及薪水标准等的综合体现。而就业期望值是指理想的职位对自己物质、精神需求的满足程度,如工资收入、福利待遇

17、、工作环境和条件,是否能受到同事的尊重和领导的器重,自己的能力和特长能否得以施展等等。由此可见,就业期望本身并不存在高或低的问题,过高或过低是相对于就业期望值而言的。正确而合理的就业期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不断调整和分步骤实现就业期望值。也就是说,一个恰当的就业期望值首先要制定一个最终的期望值,然后将其分解为几个小的阶段性的期望值,在一步步实现就业期望值时,若发现起初自己制定的期望值过高,一方面及时调整为下一阶段的期望值,另一方面通过自我调整,根据自身现阶段的实际情况结合客观条件进行调整,从而最终达成自身个人期望与社会需求二者相合。,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及时搜集就业市场信息 就业对于家庭和学

18、生个人来说都是一个关键的选择,对于家长来说,首先应该有一个榜样,不要过分将期望放于学生身上,过高的要求往往适得其反,无法让学生个人自行根据自身的实际进行合理的选择。因此首先在观念上,家长要抛弃虚荣心,看到社会转型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对繁荣就业市场起到的推动作用,打破单一追求稳定职业的心态,切实根据学生个人的实际能力,适当调整就业期望值,为学生实现个人发展营造宽松的发展氛围。对于学生个人来说,作为人力资本的载体,就业心理的自我调适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学生个人客观分析自己,对自己做出综合评价,合理定位自身的职业规划,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其次,了解社会需求,不要将自身的追求放置在经济利益、权利等,而应该考虑社会需求和社会价值,将对社会贡献放在首位,为国家利益服务,才能最终实现个人利益。,感谢您的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