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质调查规范.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46202 上传时间:2023-06-18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2.2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地质调查规范.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区域地质调查规范.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区域地质调查规范.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区域地质调查规范.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区域地质调查规范.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区域地质调查规范.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地质调查规范.ppt(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区域地质区域矿产 调查技术要求,比例尺 1:50 000,主讲人:王全伟,目 录,1.范围 2.引用标准 3.总则 4.资料收集与利用 5.野外踏勘 6.设计编审 7.调查内容 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 9 地质路线调查方法与精度要求 10 地质调查中的测试鉴定工作 11 资料整理与野外验收 12 图件编制与报告编写 13 数据库建设要求 14 成果评审 15 资料归档,1 范围,1.1 本技术要求在明确了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性质、目的任务的基础上,对该项工作设计编写、工作内容、技术方法、工作程度与精度要求、综合整理、图件编制、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质量监控、成果验收

2、与出版等作出了规定。1.2 本技术要求是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工作设计编审、质量监控和成果验收的主要依据。,2 引用标准,DZ/T0001-91 区域地质调查总则(1:50000);DZ/T 0158-95 浅覆盖区区域地质调查细则(1:50000)ZB/T D10 004-89 城市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技术要求(1:50000);GB 958-99 区域地质图图式图例;DZ/T 0179-1997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DD2004-04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技术要求(试行);GB/T14158-93区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综合勘查规范(1:50000);DZ/T 0051-9

3、5 区域地质调查中遥感技术规定;区域地质调查工作要求(试行)1:50000(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3);一比五万区域地质调查中物探化探工作要求(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部,1986);DZ/T 0167-95 区域地球化学勘查规定;数字区域地质调查技术(中国地质调查局,2004);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中国地质调查局,2005)。,3 总则,3.1 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是国土调查中的一项基础地质调查工作。3.2 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工作一般包括组队、收集资料及野外踏勘、设计编审、野外调查、资料整理与原始资料数据库建设、野外验收、图件编制与最终成果数据

4、库(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建设、报告编写、成果验收、成果出版、资料归档与汇交等程序。上述程序之间是互为关联、密不可分的一个有机整体。,3 总则,3.3 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目的任务是以详实的地质观察研究为基础,通过填制1:50000地质图、1:50000矿产图等,为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和城市地质调查,为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为地学科学研究和教学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同时为社会公众提供公益性的地质信息。3.4 在优先考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针对调查区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等重大问题,结合考虑推动国家重大地学理论发展和改进地质调查

5、技术方法需要的基础上,按照构造单元完整性、国土资源分布条件的相似性和自然经济地理区划的统一性,进行总体部署,并采用1:50000国际分幅的单幅或多幅(一般24幅)测制,项目工作周期一般为34年。,3 总则,3.5 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必须以当代地球科学系统观和国内外先进的地质理论为指导,运用行之有效的新方法,以野外观察为主要手段,客观准确地观察记录野外地质现象,取全、取准野外的各项原始地质资料。通过野外室内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地质观察研究,查明区内地层、岩石(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混杂岩)、古生物、构造、矿产以及其他各种地质体的特征,并研究其属性、形成时代、形成环境和发展历史等地质问题

6、。3.6 除进行详实的基础地质调查外,对调查区存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和城市地质等重大问题,必须开展相应的专项调查内容,具体内容应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3 总则,3.7重要成矿区带所开展的区域矿产调查的图幅,应视工作区特点和研究程度开展必要的物、化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物、化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发布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执行。3.8 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要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针对地学领域的一些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开展研究工作。综合运用物、化、遥等多种技术方法,加强深部地质结构构造等隐伏地质信息的提取,多途径、多角度解决图幅内重大基础地质问题和成矿规律研

7、究,提高图幅整体调查和研究水平。,3 总则,3.9 地质复杂程度、工作条件和研究程度不同的地区,其工作重点和工作内容要有所侧重和区别,不平均使用工作量。结合区内地质、自然地理和气候特点,科学合理地部署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工作。3.10 根据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项目所涉及的专业内容、技术要求和工作量等,合理组队。一般一个单幅项目组应由45名地质技术骨干组成。多幅联测的项目组酌情增加地质技术人员数量。项目组要保持技术骨干人员的相对稳定。,4 资料收集与利用,4.1数字地形资料准备 1:50000地质图、矿产图的地理底图采用国家测绘局出版的1:50000地形图或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50000矢

8、量化地形图(数据)。野外工作底图(野外数据采集手图)采用符合精度要求的1:25000的(矢量化)地形图。如调查区没有1:25000比例尺地形图,可报请上级主管单位审批后,采用1:50000地形图按有关规定放大编制成1:25000(矢量化)地形图(数据),并补充有关现势性资料,作为野外工作底图。,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收集资料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和掌握前人对调查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调查和研究现状,总结前人的工作成果,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本次工作主攻方向。收集调查区已有资料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环境地质、物化遥等调查成果和所有的综

9、合或专项调查的科研报告、专著(如“地质志”,“地层典”等)、研究论文等,特别是最新的、总结性的资料以及各种实物资料,如岩石标本,矿物标本,化石标本,钻孔岩芯,各类岩石薄片等。,资料收集与利用,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4.2.3 对不同时期形成的地质资料,要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及对比处理,要准确把握前人划分填图单位的含义,在地质填图中正确运用,必要时可进行合理的修定。4.2.4 系统收集前人的样品测试成果,在对其测试方法、测试精度、测试单位全面了解和对其质量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合理利用。,资料收集与利用,4.2 前人地质、矿产等资料收集与分析,应以地质成矿观点为指导,在收集各省成矿预

10、测和规划图等资料的基础上,按区域成矿单元处理以往物、化探数据,综合分析1:20万(或1:50万)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异常特征、分布范围及检查情况,圈定有利异常及重点工作区,作为部署野外区域矿产调查工作的依据。查阅调查区有关人文、地理、气候、交通等方面资料,详细了解调查区野外工作条件,为野外工作开展提供必要的地形、道路、物资供应、居住等背景资料。,资料收集与利用,4.3 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的目的是为解决图幅地质填图中基础地质问题提供空间信息。遥感影像图是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的重要野外工作图件,应在野外工作开展之前完成数据处理和制图。43.2尽可能收集多时相、多波段分辨率高的

11、遥感数据。选择其中现势性强、各种干扰小、特征信息量(色调、形态等)丰富的数据作为基础遥感图像数据。,资料收集与利用,4.3 遥感数据收集和利用,应分别采用预处理、基础图像处理和专题图像处理等多种类型的遥感数据处理方法,以获取满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各个阶段所需要的遥感数据图像。在重要成矿区带必须系统提取与成矿关系密切的遥感异常,为编制成矿规律图和进行矿产预测提供资料。,资料收集与利用,4.4 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4.4.1 地球物理资料收集利用的目的,是配合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挖掘有关浅覆盖或深部地质体物质组成、结构构造等特征,提取隐伏地质体(如隐伏岩体、隐伏矿床等)的物理信息。详细收集

12、调查区内有关地球物理资料,如区域重力、航磁、航放以及电磁测深、地震剖面和物探测井等资料。要尽量收集使用最新资料和高精度资料。4.4.3 对收集到的资料为使其统一,应按现行有关“规范”要求进行整理。对以往工作进行评述,明确该资料能够解决该地区的区域地质区域矿产问题。,资料收集与利用,4.4 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4.4.4 对重要成矿区带取得的1:5万高精度磁测、重力资料及激发极化法测量资料应进行系统的数据处理和分析解释。对高精度重力和高精度磁测数据一般要进行滤波、位场转换、解析延拓、局部异常的求取等数据处理。通过大比例尺物探数据的各类常规处理和对场源空间特征的分析,结合区域地质矿产特征,系

13、统地推断控矿构造、岩体、地层或标志层。综合研究成矿环境和地球物理找矿标志。,资料收集与利用,4.4 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应充分利用收集到的钻孔资料,测定岩芯物性参数,也可利用物性测井资料反演物性参数,了解岩石的垂向变化规律,为综合利用地球物理场资料进行地质矿产解释奠定基础。根据各种地质体(包括矿体)之间的物性差异、规模和分布情况,确定地球物理场进行地质和矿产解释的解译标志;利用解译标志,并和野外实际调查紧密配合,达到合理解译区域地质区域矿产问题的目的。,资料收集与利用,4.4 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4.4.7 在对不同比例尺、不同精度的地球物理资料分析整理的基础上,根据需要编制各种1

14、:50000地球物理基础图件:布格重力异常图、航磁异常图、航空放射性异常图等。在综合研究和解释推断的基础上,在覆盖区,结合钻孔等地质资料编制推断解释成果图:如推断地质构造格架图、控制剖面地质断面图以及局部典型地段的立体(三维)地质(构造)图。,资料收集与利用,4.4 地球物理资料的收集和利用,4.4.8 在物探工作程度较低的重要成矿区带,为配合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应视情况开展必要的高精度物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高精度物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公布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执行。,资料收集与利用,4.5 地球化学资料的收集和利用,应全面收集区内的区域地球化学、矿区(床)地球

15、化学及异常查证等资料,依据不同性质、不同方法的地球化学资料,正确地利用与研究。区域化探、矿区(床)化探及异常查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资料为基础地质、矿产地质及环境地质等提供了多方面、多层次地学应用与研究信息。其应用范围大体为:(1)基础地质:(a)主要地质体的地球化学组份特征;(b)区域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资料收集与利用,4.5 地球化学资料的收集和利用,(2)矿产地质:(a)区域地球化学背景与异常分布特征;(b)成矿区带、矿田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c)局部地球化学异常组合特征,异常解释、推断、追踪评价及找矿地球化学标志;(d)系统整理化探异常的面积、强度、规模、浓度分带、组分分带、各种比

16、值等数据,研究分析化探异常分布规律、元素组合规律及与物探异常关联对比等,结合异常地质背景和成矿条件,以及地表矿(化)点、蚀变带分布,对化探异常进行定性解释和分类排序,提出矿产检查工作安排建议。,资料收集与利用,4.5 地球化学资料的收集和利用,(3)环境地质:(a)城市及重要经济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b)重要农业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c)地方病发生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d)重要自然景观区元素地球化学分布特征等。,资料收集与利用,4.5 地球化学资料的收集和利用,有关数据处理、推断解释、图件编制及异常查证等具体方法技术,见相关规范和技术要求等。对于化探资料利用,特别是西部景观复杂地区

17、化探资料,应进行方法技术质量评估,以便正确利用该项资料。4.5.5 在化探工作程度较低的重要成矿区带,为配合区域矿产地质调查,应视情况开展必要的高精度化探工作,具体内容要在任务书和设计书中加以明确。高精度化探的具体工作内容和精度,参照已公布的相关技术标准、规范执行。,资料收集与利用,4.6 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钻孔资料是浅覆盖区、大型盆地区、海岸带(区)和平原区获取第四系、基岩地质和区域矿产地质资料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要全面系统地收集调查区已有的各类钻孔资料,包括钻孔岩心编录资料和岩心实物资料。4.6.2 用于揭露重要地质界线、重要含矿层位、蚀变带、矿(化)带、矿(化)体而施工的钻孔资料均应按

18、有关规范要求进行详细的地质编录。对岩心编录资料的收集要注重其原始性,包括岩心描述、各种照片、素描或影像资料、各种样品测试分析数据等。,资料收集与利用,4.6 钻孔资料的收集和利用,尽可能收集岩心实物资料,如岩心岩相、矿化、化石标本等。结合研究内容,补充编录资料和补采测试样品,以便建立调查区第四纪地层格架,并了解第四系覆盖层之下基岩和矿产地质的基本特征。对收集到的钻孔资料应进行质量综合评价,通过评价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为第四系分布区部署地质调查工作提供思路。,资料收集与利用,5 野外踏勘,5.1.1 野外踏勘必须在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填图设计书编写前完成,为设计书的编写提供第一手实际资料。应选择不同

19、类型地质体分布区并结合自然地理区进行路线踏勘。踏勘路线应选择以穿越地质体最多、地质构造复杂的路线为主。每幅图必须有一条贯穿全图幅的踏勘路线,同时应适当采集一些必要的岩矿样品,进行鉴定和测试分析。,5 野外踏勘,在重要成矿区带,野外踏勘以能最多穿越不同类型的代表性矿化带、典型地质体的路线地质踏勘为主。应对重点地段进行全面踏勘,适当采集关键地段有代表性矿化现象的岩矿标本,进行必要的岩矿鉴定或快速分析测试,以了解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化特征。,5 野外踏勘,要在路线踏勘的基础上,选择代表性强、出露齐全、层序清楚的地区进行地层剖面测制,在剖面测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填图单位。踏勘过程中,对区内有关人文、地理、气

20、候、交通等方面进行适当了解,为野外工作条件(如营地设置、用电、交通、物质供应、安全保障等)提供必要的背景资料。通过踏勘,结合对现有资料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初步建立测区的区域构造格架、各类地质体的填图单位和遥感解译标志。,6 设计编审,6.1 设计编写根据项目主管单位下达的任务书要求,针对调查区的区域地质区域矿产和自然地理条件,通过对前人资料综合分析研究、物化遥数据处理与解译和野外踏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设计。,6.1 设计编写,设计书内容主要包括:目的任务;研究现状;存在的主要基础地质、矿产和环境地质等问题;地质地理概貌;填图单位初步划分;基础地质、矿产和环境地质调查内容;精度要求;填图方法;技术

21、路线;队伍组织;实施步骤;质量管理;预期成果和经费预算等。并附调查区地质草图、矿产地质草图、工作程度图及工作部署图等图件。设计书内容要齐全,文字应简明扼要。设计书编写提纲见附录A。,设计编审,6.1 设计编写,6.1.3 设计书要求在任务书下达后的46个月内完成,报项目主管部门审查批准后实施。经批准的设计书是进行150000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质量监控及其成果评审验收的主要依据。6.1.4 设计书编写要从实际出发、留有余地。工作过程中,因情况有较大变化时,应及时编写补充设计,报请原审批单位批准。,设计编审,6.2 设计审查,6.2.1 设计审查一般在任务书下达后6个月内进行。在设计审查前项目

22、工作单位应进行初审。6.2.2 由中国地质调查局聘请评审员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审查,亦可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委托有关单位组织进行审查。6.2.3 设计书、设计所附的地质草图、物化遥解译草图、矿产地质草图、工作程度图和工作部署图等资料至少在设计评审会的前10天送达评审员,设计编审,7 调查内容,7.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7.1.1.1 沉积岩区采用岩石地层单位填图,进行多重地层划分、对比。7.1.1.2 沉积岩岩石地层的正式填图单位要划分到组。若组的厚度过大,可进一步细分为段或岩性段。7.1.1.3 调查区地层区划归属以相关省地质志的划分为依据,岩石地层序列以相关省岩石地层清理成果和全国各纪地

23、层典为基础,可在区调填图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优化。,7.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除了填绘正式岩石地层单位外,还可将重要的标志层、特殊岩性层、透镜体、岩舌、岩楔、滑塌沉积、外来岩块、礁滩沉积、含矿层、某些化石富集层等,作为非正式单位填绘在图上。详细观察记录各个岩石地层单位的岩性特征、产状、厚度、接触关系、基本层序、叠覆特征及空间变化、沉积构造、化石组合等资料,划分沉积相、沉积体系,研究盆地类型。,调查内容,7.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7.1.1.6 对所有正式命名的岩石地层单位(群、组、段)要进行地质时代(年代地层)归属确定。对地质时代(年代地层)的确定须有充足的依据(古生物、

24、同位素测年或古地磁证据)。凡是新命名的地层单位,要按全国地层委员会有关规定的程序,提供相关资料,报请批准。在岩石、生物、年代地层单位划分、对比的基础上,视情况可进行层序、事件、化学、磁性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建立区域地层格架,研究盆地充填序列及形成演化规律。,调查内容,7.1.1.8 对赋存沉积矿产的岩石地层单位,除初步查明有关矿种的赋存层位及大致产状规模以外,还应注意收集有关沉积成矿作用的资料,为研究有关矿产的分布规律提供依据。对具特殊意义,或对地质生态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近代或现代沉积,应视需要开展以专项内容为重点的调查。,调查内容,7.1 各岩类区填图单位划分和调查,7.1.2 火

25、山岩,火山岩区调查采用岩石地层火山岩相双重填图法。7.1.2.2 火山岩区的岩石地层单位划分,参照中的有关要求,根据沉积或喷发叠覆或横向变化关系、喷发旋回、喷发韵律、岩浆演化等综合因素,合理划分正式与非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正确建立岩石地层序列。7.1.2.3 查明火山岩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原生和次生构造)、矿化蚀变特征。,调查内容,7.1.2 火山岩,7.1.2.4 查明火山岩厚度、产状、各种接触关系和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重要的地质现象要在图上夸大表示。7.1.2.5 注意在火山岩中的沉积岩夹层中寻找化石,为地层时代划分对比提供依据,在无化石的情况下,应采集同位素年龄样品确定其喷发时

26、代。7.1.2.6 根据火山岩岩石特征及产出分布特点,详细划分火山岩相及其组合类型;查明火山构造和与火山活动有关的地质构造特征;研究恢复火山机构和火山盆地类型;探讨火山作用规律和活动历史。,调查内容,7.1.2 火山岩,调查研究火山岩相、火山机构、断裂、裂隙对矿液运移和富集的控制作用及与火山作用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蚀变、矿化特征。研究探讨火山作用与区域构造及成矿的关系,确定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喷发时代。7.1.2.9 火山岩区应编制火山岩相构造图,图面应表示:岩性、岩相、岩层产状、面理线理、火山机构、火山断裂、潜火山岩、蚀变矿化、火山沉积夹层中古生物化石、同位素年龄值等。,调查内容,7.1.3 侵入

27、岩,7.1.3.1 侵入岩按侵入体为基本的填图单位,对不同类型的侵入岩,均按“岩性+时代”或“岩性+时代+典型命名地”的方法进行填图单元的划分和填绘。对花岗岩多样性进行调查,通过详实的野外、室内工作,区分同源、岩浆混合(magma mixing)(可简称浆混或混浆)等类型。7.1.3.3 查明不同类型侵入体的形态与规模、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组构特征(流动构造和变形构造)、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龄。尤其要注意对与成矿有利的侵入体的划分和时代确定,并在图上详细标绘岩相带、蚀变和矿化点(带)等。,调查内容,7.1.3 侵入岩,7.1.3.4 查明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与产状;查明复

28、式岩基侵入体间以及不同单元间接触关系性质和产状。7.1.3.5 查明岩体中捕虏体、残留体及深源岩石包体(成分、形态、分布、含量等)和脉岩(派生脉岩和区域性脉岩)特征。7.1.3.6 查明不同类型侵入岩体形成的先后顺序和时代。侵入岩的各个填图单元必须有较确切的定年依据。,调查内容,7.1.3 侵入岩,调查不同类型侵入岩体与区域构造的关系。对有条件的岩体要进行组构测量。在研究侵入岩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等资料的基础上,探讨其就位机制。调查侵入岩体的同化混染和分异作用、内外接触带的变质、蚀变及变形作用,岩体相带划分及其成矿作用特点。探讨侵入体的演化与围岩和矿产的关系及时空分布、控矿特征

29、。,调查内容,7.1.3 侵入岩,在综合研究不同类型侵入体资料的基础上,研究各类侵入岩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建立区域岩浆演化旋回或序列,探讨岩浆活动演化历史。对于基性和超基性岩(镁铁超镁铁岩)的调查研究,除按上述侵入岩调查的有关内容外,还应对岩体外围的沉积岩特征和时代进行调查,以便获取岩体形成环境和形成时代的某些证据;要注意在基性和超基性岩中区分蛇绿岩。,调查内容,7.1.4 变质岩,7.1.4.1 变质岩区应采用构造地(岩)层事件或构造岩石事件法填图。在系统建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元的基础上,查明不同变质岩系单元间界面性质、叠置关系及空间分布特征,建立序次关系。中高级变质地层的

30、填图单元按岩组、岩群表示。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区原则上按本要求的和进行工作,低级变质的侵入岩可参照进行。但要注意调查变质变形作用的相互关系及其特征,观察和总结变质带与地层、岩层界线、构造走向线的关系。,调查内容,7.1.4 变质岩,注意区分经强烈变质变形改造的古老侵入体,区分正片麻岩和负片麻岩,切忌将古老侵入体与变质地层相混淆。对中高级变质岩系,要查明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岩石类型、矿物组合、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7.1.4.6 查明变质作用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

31、、发展的地质环境。,调查内容,7.1.4 变质岩,7.1.4.7 在中高级变质岩区要注意对混合岩化作用的调查。查明混合岩化范围、基体与脉体之间的比例关系、混合岩化结构构造特征,划分不同类型的混合岩化岩石。收集有关变质地质体的变质变形特点以及脉体流变特征,确定混合岩化范围所处的构造环境、构造层次、条件及形成的温压条件。查明不同变质岩系的后期变形变质叠加改造的特点,建立变质岩层构造叠置序列,研究其新老关系和岩石单位的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以及与岩浆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等。,调查内容,7.1.4 变质岩,调查研究各类变质岩内的含矿层、含矿建造及矿产在变质岩中的分布规律,变质岩石、变质带、变质相对矿床、矿

32、化的控制作用。7.1.4.10 构造变形调查与变质调查紧密结合,查明各种构造基本类型、各种构造要素的形态,产状、性质、生成序次和组合特征,并对其运动学、动力学特征作出分析。建立区域变质、变形事件演化序列。,调查内容,7.1.4 变质岩,7.1.4.11 查明变质地体中脉岩的矿物组合、组构、地球化学特点、变形特征及其与围岩的关系。作为野外划分变质、变形期次、阶段的重要依据。注意采集不同幕次、同幕次不同阶段变质岩石样品,进行变质作用矿物对温压计研究。确定变质、变形序列及其相应的变质带形成的时空变化关系。,调查内容,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在造山带进行区域地质调查,要特别注意对混杂岩(Melan

33、ge)和“蛇绿岩”(Ophiolite)的调查和研究,除采用岩石地层方法建立正式和非正式地层单位外,对蛇绿混杂岩中不同类型的岩块或岩片均需详细填绘。蛇绿岩发育保存完好的地区,应查明蛇绿岩岩石类型、结构、矿物成分、规模、产状、原生和变形构造、岩石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等,尽可能建立系统、完整的“蛇绿岩”序列。注意区分蛇绿岩与一般的镁铁超镁铁岩。,调查内容,7.1.5 蛇绿岩和混杂岩,调查蛇绿岩上覆沉积单元的沉积岩相特征,注意采集古生物化石,并结合蛇绿岩同位素年龄资料,确定蛇绿岩形成时代。7.1.5.4 调查和研究蛇绿岩与区域内其它相关岩石(如蓝片岩、榴辉岩等)的关系、时代、性质,探讨其成

34、因和演化过程。在查明“混杂岩”或“蛇绿混杂岩”空间分布的基础上,重点对其内部构成进行观察记录与填绘,特别要注意查明混杂岩的岩片(块)和基质各自的岩性、岩相、时代和变质变形特征以及它们之间接触关系特征与性质。,调查内容,7.1.6 第四纪地质,.1以岩石地层单位或成因单位为第四系的基本填图单位,在系统建立调查区第四纪地层层序的基础上,开展第四纪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2查明第四纪不同成因类型或岩石地层单位的沉积物岩性、物质成分、沉积构造、厚度、接触关系、岩相纵横变化及空间分布。,调查内容,7.1.6 第四纪地质,.3 对第四纪地质体中的特殊夹层(如生物层、古土壤层、地球化学异常层、磁性异常层、

35、风化层、含矿层、砾石层、古文化层、古地震层等)要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采集必要的测试样品。查明区内各种地貌形态特征和成因类型,探讨其形成时代与发展演化过程。调查不同河段河流阶地级次、高程、形成时代,研究河流的侵蚀过程与构造隆升的关系。,调查内容,7.1.6 第四纪地质,应查明夷平面存在的证据、级次、海拔高度、保存状况和堆积物的厚度、结构、物质成分与胶结程度等,确定夷平面形成时代。调查收集滑坡、崩塌堆积、泥石流等灾害地质的资料。调查区内的古人类活动特点,加强古文化层的综合研究。,调查内容,7.2 地质构造调查,与变质岩有关构造的调查,按本要求开展工作。应用构造解析方法,查明各种构造变形形迹(褶皱、

36、断裂、韧性剪切带、各种面理、线理等)的形态、规模、性质、产状、形成序次和组合特征,配合定向薄片组构分析,研究其运动学和动力学特征。,调查内容,7.2 地质构造调查,系统收集与中、大型褶皱有成因联系的从属小构造资料。观察分析褶皱的类型及其组合型式。查明中、大型断裂(含韧性剪切带)的空间展布特征及其两侧的地层序列及其产状变化、断裂面产状、断裂带宽度、断层岩类型、断裂带内各种面理和线理类型、断裂的组合型式及其运动学特征。,调查内容,7.2 地质构造调查,观察褶皱、断裂构造或韧性剪切带、构造活动等及新构造运动对沉积作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矿化蚀变、成矿的控制作用、对矿体的破坏作用以及矿体在各类构造中

37、的赋存位置和分布规律。建立区域构造变形序列和构造格架,研究不同期次构造叠加关系及演化序列。,调查内容,7.2 地质构造调查,调查控盆构造的性质及特征,分析盆山的构造组合样式,探讨盆山耦合的动力学特征与机制。调查区内的活动构造,查明其延伸、规模、性质、产状及运动学特征,分析活动构造运动类型和期次。,调查内容,7.2 地质构造调查,7.2.9 在滑坡、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要查明引起灾害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具体构造特征,探讨其形成、分布规律。7.2.10 地震发育地区,应收集有关地震方面的资料,为分析研究区域地震活动规律和环境工程评价提供依据。,调查内容,7.3 区域矿产调查,区域矿产调查的目的是

38、提高调查区内矿产地质研究程度,查明地质及矿化特征,发现新矿(化)点,为物化探异常解释、成矿规律研究和找矿靶区圈定提供基础地质资料。,调查内容,7.3 区域矿产调查,区域矿产调查的主要任务是调查区内矿产和与成矿有关的含矿层、标志层、控矿构造、矿化带、蚀变带、物化探异常区和与成矿有关的其它地质体。查明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矿体的分布范围、形态、产状、矿化类型、分布特点及其控制因素、矿石特征。,调查内容,7.3 区域矿产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应充分收集、分析、应用区内已有的地、物、化、遥、矿产资料。并要充分考虑区内地形、地貌、地质的综合特征及已知矿产展布特征。在系统分析区域矿产资料基础上,优选具有扩大

39、找矿远景的物、化探异常区进行地面踏勘检查,对成矿有利地段要有所侧重,查清异常形成的原因和地质条件。,调查内容,7.3 区域矿产调查,对有找矿意义的已知矿点和地质填图中新发现的含矿层、矿化带、蚀变带进行概略检查。通过踏勘和追索,合理采集分析岩矿和化学样品,了解矿化(体)的地表分布范围和地质背景条件,提供进一步工作的依据和意见。,调查内容,7.3 区域矿产调查,重点调查的矿产分布区,必要时应进行更大比例尺的填图,路线以追索路线与穿越路线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地质路线布置应以成矿有利地段为主。路线间距视实际情况确定,成矿有利地段调查路线应视需要适当加密。对重要含矿地质体应进行详细的追索。重要的矿化蚀变带

40、和地质体应有足够的观察点控制。重要含矿层、矿化蚀变带、矿体(点)应有必要的素描图或照片,并在图上详细填绘有关矿产内容。,调查内容,7.3 区域矿产调查,对国家急缺矿种的矿点要择优进行重点检查或评价。重点检查的矿点,适量采用轻型山地工程(槽探、浅井、露头剥土)揭露矿体,了解其延展情况,圈定出露范围。系统采集和测试各类样品,了解矿石质量;矿化体露头采集化学样应尽可能采用刻槽法。,调查内容,7.3 区域矿产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应提供下列资料:(1)概略检查应提交野外记录本、实际材料图、样品分析鉴定报告、物化探异常图、概略检查地质简报等。(2)重点检查应提交野外记录本、大比例尺实际材料图、工程编录原始资

41、料和工程素描图、样品分析鉴定报告、物化探异常图、矿化体采样平面图、大比例尺重要地质剖面图、重点检查地质报告等。,调查内容,7.3 区域矿产调查,(3)搜集、整理的区内己有和正在普查、详查、勘探、开采的矿床(点)资料,并建立登记卡片和简表。(4)收集、整理的各类物探、化探、遥感异常资料,并建立登记卡片和简表。(5)在成果报告中系统总结区内矿产概况、成矿地质背景条件和找矿标志,分析成矿规律,初步圈定成矿有利地段或找矿远景区,指出进一步找矿方向。提交区域矿产地质图或区域矿产资源预测图。,调查内容,7.4 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7.4.1 环境地质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地质灾害调查、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城市地

42、质与工程地质环境调查和生态环境调查。7.4.2 地质灾害调查可以成因分类为基础划分区域地质灾害组合类型,重点研究区域内产生地质灾害的关键性环境因素,探讨地质灾害的产生和发育规律及其危害性质。调查区内的各类地质灾害现象。,调查内容,7.4 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7.4.3 重点进行物理性地质作用引发和控制的环境地质问题的调查,包括内营力地质灾害和外营力地质灾害。(1)内营力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主要有:由构造运动引发的活动断裂、地震、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壳形变、区域稳定性评价等。(2)外营力地质灾害调查内容主要有:河岸侵蚀、河道淤塞、水土流失、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调查内容,7.4 环境地

43、质一般调查内容,7.4.4 在地方病发生区,在收集和综合分析地方病发生现状资料的基础上,重点选择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异常区和水体、土壤重度污染区进行检查;研究地方病区域性分布特征和诱发因子,为区域性防治提供依据。7.4.5 在农业区如开展农业地质环境调查,其主要调查内容是:农业地质体背景、土壤类型及分布特征以及与地质体风化成壤关系;农业地质灾害类型,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农田引水灌溉引起的农田沼泽化、盐渍化等。了解农田水文地质、土壤元素全量和元素有效态地球化学等,进行农业地质环境综合评述。,调查内容,7.4 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7.4.6 在城镇密集区、水电站密集区、重要铁路干线等地区要重点开展

44、区域地壳稳定性调查与评价。其调查内容除参见本要求的、外,还应参照城市地质与工程地质调查的相关规范和要求。,调查内容,7.4 环境地质一般调查内容,7.4.7 在生态环境方面,除按本要求的中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外,还应调查如下内容:(1)沙漠、戈壁、基岩山地、冰川冻土、湿地、河流、湖泊、水库等的分布范围和规模数量。(2)大型矿山设施、工业设施区和人类活动密集区的污染物诱发的地质灾害。(3)因开采地下水、石油、天然气、固体矿产等地下资源而导致的地面沉降、塌陷、水污染、植被破坏等现象的分布、规模。7.4.8 在上述环境地质综合调查的基础上,提交区域环境地质图和相关文字报告。,调查内容,7.5 旅游地质

45、一般调查内容,7.5.1 旅游地质调查主要涉及三个方面:一是详细收集各类有关资料,对现有的地质旅游资源进行普查;二是尽可能对已开发利用的旅游景区的内涵及外延部分进行补充调查;三是对区域地质调查中发现的新景点进行重点调查,对景点进行全面摄像和拍照,并进行初步评价。,调查内容,7.5 旅游地质一般调查内容,具体调查内容为:(1)具重大科学价值、可供科普和地质考察旅游的典型地层剖面、化石产地、火山遗迹、地震遗迹等。(2)构成奇特山体的岩石、地层、节理、断层、褶皱等。(3)构成奇特地貌的山势、冰川、名山峡谷、岩溶洞穴、丹霞地貌、雅丹地貌等。(4)构成美妙水景的湖泊、温泉、溪、瀑布等。(5)有观赏价值的

46、各种人文地质景观,如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人类遗迹、古采矿冶炼遗迹等;(6)对旅游产生积极或消极作用的气象、气候因素及地质环境因素。,调查内容,8 地质剖面测制方法与精度要求,8.1 测制目的通过实测地质剖面,建立各类地质体空间几何关系以及地质体组合顺序,合理确定区域地质填图中各类地质体的基本填图单位,有效地把握区域地质构造框架,为解决区域地质区域矿产调查需要解决的基础地质问题奠定基础。,地质剖面测制,8.2 布设原则,每幅图每个填图单位至少有1-2条实测剖面控制;多图幅联则时每个填图单位应有2-3条实测剖面。一个图幅范围内一般至少应有一条以上贯穿全区的控制性地质构造剖面,系统全面地反映区域地质

47、构造特征。,地质剖面测制,8.3 类型及测制内容,8.3.1 沉积岩剖面 测制沉积岩地层剖面的目的是了解沉积序列的岩石组成和结构,正确建立工作区的岩石地层层序,合理划分正式和非正式岩石地层填图单位。在剖面上要详细分层,逐层进行岩性描述,系统采取岩矿、岩相、岩石地球化学样品,逐层寻找和采集大化石和微体化石样品,必要时采集人工重砂、粒度分析、古地磁等样品,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地层中的各种地质特征,视具体情况进行生物地层、年代地层、事件地层、层序地层、化学地层和磁性地层等多重地层划分对比研究,为路线地质调查打下基础。,地质剖面测制,火山岩剖面 测制火山岩剖面的目的是划分火山地层,在研究划分火

48、山岩和沉积夹层的基础上,结合火山地层的结构类型,划分岩石地层单位和火山喷发旋回、火山喷发韵律,建立地层层序,确定火山喷发时代。查明火山岩岩石的矿物成分、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结构构造、产状、厚度、接触关系、空间分布及其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划分火山岩相类别。查明与火山活动有关的构造特征,研究古火山机构,重点研究的火山机构必须测制岩性岩相剖面。在剖面上应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样品,在沉积夹层中要注意寻找大化石或采集有关微体化石样品,有选择地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地质剖面测制,8.3 类型及测制内容,8.3.3 侵入岩剖面 测制侵入岩剖面的目的是对岩体(岩基)进行解体,划分

49、侵入体,确定侵入体间相互关系、侵位顺序、侵入时代及其演化关系,研究就位机制;对同源岩浆演化系列的侵入体,可进一步归并单元,超单元;对岩浆混合作用(简称浆混)演化的侵入体,要在岩浆混合、分异、演化、就位机制研究基础上,合理的划分填图单元。在侵入岩剖面上应详细研究侵入体的各种基本特征并系统采集岩矿、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样品,有选择的采集同位素年龄测试样品。,地质剖面测制,8.3 类型及测制内容,变质岩剖面 测制变质岩剖面的目的是确立变质岩构造地(岩)层或构造岩石填图单元,划分变质相系、变质带和区分不同的构造变形域。低级变质的沉积岩和火山沉积岩原则上分别按本要求的和进行,但应注意研究变质变形作用的特征

50、及其相互关系。对中高级变质岩,要在查明岩层构造叠置序列,并研究其新老关系基础上测制剖面确定变质岩石(包括变质构造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岩石类型及主要变质岩的岩石化学、地球化学以及变形特征,恢复原岩;研究变质岩的原岩建造类型、探讨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变质作用和成矿作用的关系;查明不同变质岩石类型的空间分布以及它们之间的接触关系并建立序次关系;查明变质变形作用特征类型、划分变质相带和相系,研究其期次、时代及其相互关系,探讨变质作用发生、发展的地质环境;建立地(岩)层序列和热动力事件演化序列。,地质剖面测制,8.3 类型及测制内容,第四纪地质体剖面 测制第四纪地质体剖面的目的是查明第四纪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