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化管理(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52310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PPT 页数:134 大小:13.3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绿化管理(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4页
园林绿化管理(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4页
园林绿化管理(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4页
园林绿化管理(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4页
园林绿化管理(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园林绿化管理(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绿化管理(第三章-城市绿地系统).ppt(13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园林绿化管理,第三章 城市绿地系统,第一节 城市绿地系统概述第二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第三节 城市绿地系统与园林城市建设,城市绿地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系统中自然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合理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城市的生态环境、景观效果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城市绿地规划设计及建设管理的重要依据。,第一节 城市绿地系统概述,一、城市绿地的种类和特征二、城市绿地计算三、城市园林绿地指标,一、城市绿地的种类和特征,(一)园林绿地的分类1、按绿地位置分(1)城区绿地(2)郊野绿地2、按服务范围分(1)全市性绿地(2)区

2、域性绿地(3)局部性绿地3、按绿地性质分: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道路交通绿地、单位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和风景绿地6类。,2002年9月,为统一全国城市绿地分类,科学地编制、审批、实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规范绿地的保护、建设和管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建设部重新制定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2),将绿地分为5类,即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防护绿地和其他绿地。,(二)各类绿地的特征,1、公园绿地G1 是城市中向公众开放的、以游憩为主要功能,有一定的游憩设施和服务设施,同时兼有健全生态、美化景观、防灾减灾等综合作用的绿化用地,它包括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

3、、带状公园、街旁绿地等。,综合公园G11: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包括:全市性公园(G111)和区域性公园(G112)。,(1)综合公园G11,全市性公园(G111),全市性公园(G111):为全市居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特征:为全市居民服务,面积较大,活动内容和设施最完善。内容:休憩游乐,文化教育及科学普及 布局:均衡,居民使用时可以方便的到达。如北京玉渊潭公园、上海长风公园等。,区域性公园(G112),区域性公园(G112):为市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特征:为一个行政区内的居民服务,园内有较丰

4、富的内容和设施。内容、布局同 全市性公园(G111)。如北京海淀公园、北京朝阳公园等。,()社区公园(G12),社区公园(G12):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包括居住区公园和小区游园。居住区公园(G121):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5-1.0km。如方庄体育公园。小区游园(G122):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如育新小区中心绿地。,(3)专类公园(G13),专类公园(G13):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儿童公园(G131):单独设置,供少年儿童

5、游戏及开展科普、文体活动,有安全、完善的设施的绿地。动物园(G132):人工饲养条件下,异地保护野生动物供观赏、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动物繁育的绿地。植物园(G133):进行植物科学研究和引种驯化,并供观赏、游憩及开展科普活动的绿地。,历史名园(G134):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并被审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风景名胜公园(G135):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游乐公园(G136):具有大型游乐设施,单独设置,生态环境较好的场所。绿地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其他专类公园(G137):除以上各种专类公园外具有特定主题

6、内容的绿地,如雕塑园、盆景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等。绿地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4)带状公园(G14),带状公园(G14):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型绿地。除有公园一般功能外,还承担城市生态廊道的职能。宽度没有限定,但要保证最窄处可满足游人通行、绿化种植带延续,以及小型休憩设施的布置要求。如北京市黄城根明城墙遗址公园、元大都城墙遗址公园、南中轴路带状绿地、北京东便门城墙遗址公园等。,(5)街旁绿地(G15),街旁绿地(G15):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绿地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主要分布在居住区、商业区、行

7、政区等市民较集中的场所附近。可改善城市环境、弥补公园的不足,提供游憩环境,组织交通,装点街景、美化城市。面积可大可小,一些面积较大、内容丰富的大中型绿地也可包括在内。如上海的凯桥绿地、太平桥绿地。,2、生产绿地(G2)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木、种子的花圃、苗圃、草圃等圃地。3、防护绿地(G3)是指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4、附属绿地(G4):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包括:

8、居住绿地(G41)(注意小区游园的统计)公共设施绿地(G42)工业绿地(G43)仓储绿地(G44)对外交通绿地(G45)道路绿地(G46):(道路红线内的绿地)市政设施绿地(G47)特殊绿地(G48),5、其他绿地(G5)是指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恢复绿地等。,绿地,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对外交通用地,市政公用设施地,特殊用地,仓储用地,水域及其他用地,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其他绿地,

9、城市用地,城市绿地,G2,G1,G3,G4,G5,G,R,C,M,W,T,S,U,D,E,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小区游园,大 类,中 类,小 类,类 别 代 码,类 别名 称,内 容 与 范 围,公 园绿 地,向公众开放,以游憩为主要功能,兼具生态、美化、防灾等作用的绿地,内容丰富,有相应设施,适合于公众开展各类户外活动的规模较大的绿地,综 合公 园,全市性公园,区域性公园,为全市民服务,活动内容丰富、设施完善的绿地,为市区内一定区域的居民服务,具有较丰富的活动内容和设施完善的绿地,G11,G111,G112,G1,新版绿地分类表,G12,G1,社 区公 园,居住区公园,小 区游 园,

10、G121,G122,为一定居住用地范围内的居民服务,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的集中绿地,服务于一个居住区的居民,具有一定活动内容和设施,为居住区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0.51.0km,不包括居住组团绿地,为一个居住小区的居民服务、配套建设的集中绿地,服务半径:0.30.5km,G13,G131,专 类公 园,具有特定内容或形式,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绿地,儿 童公 园,动物园,植物园,单独设置,为少年儿童提供游戏及开展科普、文体活动,有安全、完善设施的绿地,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移地保护野生动物,供观赏、普及科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动物繁育,并具有良好设施的绿地,进行植物科学研究和引种驯化,并供观

11、赏、游憩及开展科普活动的绿地,历 史名 园,风景名胜公园,历史悠久,知名度高,体现传统造园艺术并被审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园林,位于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以文物古迹、风景名胜点(区)为主形成的具有城市公园功能的绿地,G132,G133,G134,G135,G13,G2,其他专类公园,生 产绿 地,G137,防 护绿 地,附 属绿 地,居 住绿 地,游 乐公 园,G136,具有大型游乐设施,单独设置,生态环境较好的绿地,除以上各种专类公园外具有特定主题内容的绿地。包括雕塑园、盆景园、体育公园、纪念性公园等,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为城市绿化提供苗木、花草、种子的苗圃

12、、花圃、草圃等圃地,G14,G15,带 状公 园,街 旁绿 地,沿城市道路、城墙、水滨等,有一定游憩设施的狭长形绿地,位于城市道路用地之外,相对独立成片的绿地,包括街道广场绿地、小型沿街绿化用地等,绿化占地比例应大于等于65%,G3,城市中具有卫生、隔离和安全防护功能的绿地。包括卫生隔离带、道路防护绿地、城市高压走廊绿带、防风林、城市组团隔离带等,城市建设用地中绿地之外各类用地中的附属绿化用地。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工业用地、仓储用地、对外交通用地、道路广场用地、市政设施用地和特殊用地中的绿地,G4,G41,城市居住用地内社区公园以外的绿地,包括组团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绿地、小区道路

13、绿地等,G43,工 业绿 地,道 路绿 地,特 殊绿 地,其 他绿 地,公共设施绿地,G44,G45,仓 储绿 地,对外交通绿地,G4,G46,G42,G47,G48,市政设施绿地,公共设施用地内的绿地,工业用地内的绿地,仓储用地内的绿地,对外交通用地内的绿地,道路广场用地内的绿地,包括行道树绿带、分车绿带、交通岛绿地、交通广场和停车场绿地等,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内的绿地,特殊用地内的绿地,G5,对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居民休闲生活、城市景观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直接影响的绿地。包括风景名胜区、水源保护区、郊野公园、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风景林地、城市绿化隔离带、野生动植物园、湿地、垃圾填埋场恢复绿地等,

14、二、城市绿地计算,(一)城市绿地计算原则 绿地作为城市用地的一种类型,绿地数量、质量和面积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和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计算城市现状绿地和规划绿地的指标时,应分别采用相应的城市人口数据和城市用地数据;规划年限、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规划人口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统一进行汇总计算。绿地应以绿化用地的平面投影面积为准,每块绿地只应计算一次。绿地计算的所用图纸比例、计算单位和统计数字精确度均应与城市规划相应阶段的要求一致。,(二)绿地的主要统计指标与计算,1、绿地的主要统计指标 为统一绿地主要指标的计算工作,便于绿地系统规划的编制与审批,有利于开展城市间的比较研究,绿地的主要统计指标有:人均公

15、园绿地面积、人均绿地面积、绿地率3项。,2、城市绿地主要统计指标的计算公式,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Ag1m=Ag1/Np 式中 Ag1m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人);Ag1公园绿地面积();Np城市人口数量(人)。,2)人均绿地面积(/人):,Agm=(Ag1Ag2Ag3Ag4)/Np 式中Agm人均绿地面积(/人);Ag1公园绿地面积();Ag2生产绿地面积();Ag3防护绿地面积();Ag4附属绿地面积();Np城市人口数量(人)。,3)绿地率(%),g=(Ag1Ag2Ag3Ag4)/Ac100 式中g绿地率();Ag1公园绿地面积();Ag2生产绿地面积();Ag3防护绿地面积();

16、Ag4附属绿地面积();Ac城市的用地面积()。,两个说明:,可以用于不同的城市用地统计范围,如城市中心区、城市建设用地、城市总体规划用地等,一般在绿地系统规划中和无特指的情况下,均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为用地统计范围,即:计算公式中的Ac一般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三项指标的计算公式既可以用于现状绿地的统计,也可以用于规划指标的计算,但用于现状绿地统计时,采用城市现状人口和城市现状建设用地数据;用于规划指标计算时,采用城市规划人口和城市规划建设用地数据,这些数据均应与城市总体规划一致。,3、城市绿地建设其他指标的计算公式,1)城市绿化覆盖率:,城市各类绿地覆盖面积总和(公顷)/市区面积(公顷)100

17、,注意:城市绿化覆盖率应作为城市绿地建设的考核指标。与绿地率的异同。,2)公园绿地人均需求量,F=p f/e,式中:F人均需求量,m2/人,P游览季节周末居民的出游率,%,f每个游人占有公园面积,m2/人,e公园游人周转系数,大型公园:P12%,e1.5,60 m2/人f100 m2/人,小 型公园:P20%,e3,f=60 m2/人,城市居民所需公园绿地总面积=居民人数F,3)绿地的环境容量,C=Al e/f式中:C绿地容量,人Al绿地总面积e公园游人周转系数f每个游人占有绿地面积(/人)合理的环境容量可以防止游人过多,造成使用过度,破坏严重,养护管理也很困难。,(三)绿地的数据统计,备注:

18、-年现状城市建设用地-hm2,现状人口-万人,-年规划城市建设用地-hm2,规划人口-万人,-年城市总体规划用地-hm2。,三、城市园林绿地指标,城市园林绿地指标可用来反映城市园林数量和质量的好坏,是一个时期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标志,也是评价城市环境质量和两个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一)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作用,1、反映城市绿地的质量和绿化效果;,2、作为城市总体规划各阶段调整用地的依据;,3、指导城市各类绿地规模的制订;,4、统一计算口径,为科学研究积累经验数据。,(二)影响城市园林绿地指标的主要因素,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自然条件与现状,(三)城市园林绿

19、地指标的确定,1、我国城市绿化现状水平,现状:,我国人均公共绿地每人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20%。,要求:,从卫生、环保、防灾防震要求看:,从疗养学要求看:,绿化覆盖率30%。,绿化覆盖率50%。,目标:,近期目标,新建城市:绿化覆盖率30%,,人均公共绿地7-11平方米;,改建城市:绿化覆盖率25%。,远期目标:,绿化覆盖率50%,,人均公共绿地占用量 11平方米。,2、先进国家绿地水平及发展,德国:20世纪60年代德国专家首先研究得出:每个居民需要40m2质量很高的绿地,才能使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之间达到平衡,满足人类生存所需的生态平衡的结论。德国也因此制定了城市中公园绿地面积应达到人均4

20、0m2以上的标准,近些年又提出新建城镇人均公园绿地应达到68m2的新标准。美国、规划要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40m2;英国25m2;日本为10m2;在70年代后期,联合国生物圈生态与环境组织提出城市的最佳居住环一境标准是达到每人拥有60m2的公园绿地。,3、城市环境保护科学提出的要求(避灾公园),日本法律规定,1公顷以上的城市公园,都要具备一定的防灾和避难能力。大地震、火灾等时,大公园里的各种防灾设施马上显神通:博物馆成临时指挥中心;公园中公共大楼可架设电信通讯设施;广场下面有蓄水槽和储备仓库,上面可降落直升机;绿化带中间有水池,可阻止火势蔓延;草坪是居民的避难带;广场可存放物资。一些公园下面有紧

21、急水管,深埋地下,灾难时开始运行。假如紧急水道毁坏还有临时净水装置,净化蓄水槽和水池的水可供避难居民使用。临时厕所设在公园道路边和空地上,配备了雨水收集和循环系统。另外防灾公园内还备有小型发电机、食品和日用品仓库等等。,成都外环建4个大型避灾公园,两侧形成5080 m森林生态带,在外环路内侧200米生态带内建东南西北,上府河湿地、北湖公园、“五朵金花”野郊公园、江安河生态公园;在外环内200米建有防灾避难通道,配有完善的市政基础设施,包括给排水、电力、燃气等。,广州首个地震应急避险场所 晓港公园,2006年,海珠区晓港公园完成了广州市地震应急避险场所建设的试点,安装了13种100多块蓝、绿两色

22、的应急避险场所园外指引和园内指示标志,具备8种应急避险基本功能,应急避险指挥中心、应急避险疏散区、应急供水系统、供电系统、厕所、物资储备用房、卫生防疫用房、消防设施;应急广播系统。,第二节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及其发展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内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是随着城市规划理论的产生而产生,通过不断发展充实最后形成了一个比较独立的理论体系。从世界范围来看,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理论及其发展,(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发展阶段,1、“城市公园”运动及“公园体系”(18431898年),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开始

23、后,资本主义迅猛发展,工业盲目建设,破坏了自然生态。城市人口急剧增加,用地不断扩大,使人们越来越远离了自然环境,特别是居住在城市中的工人阶级,生活环境更为恶化。在这样的社会条件下,资产阶级对城市环境进行了某些改善,把若干私人或专用的园林绿地划作公共使用,或新辟一些公共绿地,称之为公共花园和公园。这样就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城市中,首先出现了“公园”。,城市公园的产生和发展为当时由于工业化大生产所导致的人口拥挤、卫生环境严重恶化、城市各种污染不断加剧等城市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当时,各国普遍认同城市公园所具有的价值,即保障公众健康、滋养道德精神、体现浪漫主义(社会思潮)、提高劳动者的工作效率

24、、促使城市地价增值等。,城市公园兴起于英国。1843年,英国利物浦市动用税收建筑了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伯肯海德公园(BirkinheadPark,125英亩,约50公顷),它标志着第一个城市公园的正式诞生。,公园运动在美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1858年在设计师唐宁(AJDowning)和奥姆斯特德(F.LOlmsted)的竭力倡导下,美国的第一个城市公园纽约中央公园在曼哈顿岛诞生。1858年,政府通过了由奥姆斯特德和他的助手沃克斯合作设计的公园设计方案,并根据法律在市中心划定了一块约340hm2的土地作为公园用地。,在市中心保留这样大的一块公园用地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即将来城市不断发展扩大后,公

25、园会被许多高大的城市建筑所包围。为了使市民能够享受到大自然和乡村景色的气息,在这块面积较大的公园用地上,可创作出乡村景色的片断,并可把预想中的建筑实体隐蔽在园界之外。在这种规划思想的指导下,整个公园的规划布局以自然式为主,只有中央林荫道是规则式的。,公园建成后,利用率很高。据统计,1871年的游人量高达1000万人次(当时全市居民尚不足百万)。纽约中央公园的建设成就受到了社会的注目和赞赏,从而影响了世界各国,推动了城市公园的发展。,城市公园运动为城市居民带来了清新安全的一片绿洲,然而,由于这些公园多由密集的建筑群所包围,形成了一个个“孤岛”,因此也就显得十分的脆弱。1880年美国设计师奥姆斯特

26、德等人设计的波士顿公园体系,突破了这一格局。该公园体系以河流、泥滩、荒草地所限定的自然空间为定界依据,利用2001500英尺(约60450m)宽的带状绿化,将数个公园连成一体,在波士顿中心地区形成了景观优美、环境宜人的公园体系(图0-1)。,波士顿公园体系,该体系对城市绿地系统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种以城市中的河谷、台地、山脊为依托形成城市绿地的自然框架体系的思想,也是当今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一大原则。应用该城市绿地系统理论进行规划的城市有华盛顿、西雅图、堪萨斯城(图0-2)、辛辛那提等。,这一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特征是:由以单个的城市公园绿地来缓解城市出现的种种环境问题,发展到

27、以带状绿地联系数个公园,形成公园体系来更有效地解决城市危机。,2、“田园城市”运动(18981945年),这一阶段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理论的是:从局部的城市调整转向对整个城市结构的重新规划。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理论是“田园城市”理论。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社会活动家霍华德提出(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其基本构思是立足于建设城乡结合、环境优美的新型城市(兼有城市和乡村特点)。,规划用宽阔的农业地带环抱城市,每个城市的人口限制在3.2万人左右,城市的大小直径不超过2km,这样便于人们步行到达外围绿化带。城市中心为大面积的公共绿地,中心公园外环绕着商店等公共建筑,其外围是宽阔的林荫大道(内

28、设学校、餐厅等),最外圈建设各类工厂、仓库、市场,加上放射状的林间小径、住宅、庭院、菜园等,形成一种城市与乡村田园相融的健康环境(图03)。,在霍华德的倡导下,在英国相继建设了两个田园城市,即1904年建成的离伦敦35英里(约56km)的莱奇沃斯(Letchworth)和1919年建成的离伦敦很近的韦林(Wellwyn)。“田园城市”理论和实践给20世纪全球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也为城市绿地系统融入城市规划的总体布局拓展了新的思路。,在欧洲大陆,受进化的城市的影响,芬兰建筑师沙里宁(ESaarinen)的“有机疏散”(Organic Decentralization)理论认为,城

29、市只能发展到一定的限度。老城周围会生长出独立的新城,老城则会衰落并需要彻底改造。他在大赫尔辛基(图2-4)规划方案中表达了这一思想。,这是一种城区联合体,城市一改集中布局而变为既分散又联系的城市有机体。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条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至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与城镇连体、改善

30、大城市环境质量。,3、战后大发展(19451970年),20世纪初,与现代建筑运动同步兴起了现代主义思潮。这种否定传统、追求现代工业文明形式与内容的潮流,同样影响着现代城市规划。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法国建筑师勒柯布西耶的“现代城市”设想(1922年)。1930年,柯市西耶在布鲁塞尔展出的“光明城”规划里设计了一个有高层建筑的“绿色城市”:房屋底层透空,屋顶设花园,地下通地铁,距地面5m高的空间布置汽车运输干道和停车场。柯西耶主张“城市应该修建成垂直的花园城市,能在房屋之间看到树木、天空和太阳”。,他的规划思想,在二战后“马赛公寓”的设计和建造中部分地得到体现。这种以巨大的尺度(包括高度)、现代的工

31、程技术、多层次的空间结构、现代风格的艺术形式等为主要特征的现代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在20世纪风靡了全球很多国家。总体而言,现代主义在国家工业化和处在工业社会时期的城市,有其相当的合理性。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也日益显出其局限性。主要表现为重功能、重技术,忽视人文与历史与传统。工业化时期城市单调、枯燥、形式趋同,缺乏特色、过度依赖汽车交通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土地不合理使用等,都是现代主义所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后果。,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工业化国家发生新的社会经济变化,进入所谓“后工业”社会。一些学者开始对工业化时期的现代城市进行反思,出现“后现代主义”思潮。主张在城市规划中要重视人的心理、行为特

32、点,重视人的需要和交往,强调大城市的多样性与多功能的混合,重新唤起人们对传统城市、街道、街坊邻里的怀念,包括城市设计中对人的尺度和人情味的注意;重视对城市的历史保护和旧城区原貌恢复,限制中心区的汽车交通。这种人文主义的“后现代”思潮影响世界。,4、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在20世纪70年代初,全球兴起了保护生态环境运动。联合国在1971年11月召开了人类与生物圈计划(MAB)国际协调会,并于1972年6月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第一次世界环境会议,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城市森林法。而在欧洲,1970年被定为欧洲环境保护年。,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与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密切相关的城

33、市规划领域也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及动向,即以生态的理论指导城市规划,使城市成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其中以美国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1LMcharg)所著的设计结合自然为代表,该书提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建造与人共享的人造生态系统的思想。,在这些理论的影响下,这一阶段的城市绿地的规划和建设体现了生态园林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的特点,这主要表现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更重视将城市中的绿地与城市的自然地形、河流、湿地等相结合,并把各种类型的绿地连成网络,同时考虑城市绿地与城市范围以外广阔的自然地段的联系,使城市完全融入绿色环境,充分发挥城市绿地的生态功能。,以澳大利亚为例,规划并建成了“自然中的城市”,城

34、市绿地系统规划以河流、湿地为骨架,形成了“楔向网状”的布局结构,使整个城市处于绿色环抱的自然环境之中,城市的生态环境十分优良。,目前,这些城市在培育生物多样性、保护本地物种、维持城市生态平衡方面均成为世界各国城市学习的样本。,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图07),以河流、湿地为骨架的“楔向网状”结构,开展了各种以生态保护为重点的绿地整治工作,建成人与生物共荣的“自然中的城市”。,(二)西方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三种模式,从19世纪开始,西方先后产生了三种不同导向的绿地系统模式:第一,以城市结构优化为导向的理想绿地模式;第二,以环境和生物保护为导向的生态绿地模式;第三,以人类利用和功能区分为导向的功能绿地模式

35、:,1、理想绿地模式,理想绿地模式是在西方工业化浪潮中作为解决城乡结构的规划手段提出来的,其发源地为19世纪的英国。以霍华德的“田园城市理论”为代表。,2、生态绿地模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地球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环境保护逐渐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影响下,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趋向于根据生态学和生物保护理论进行绿地配置的生态绿地模式,更加注重与生态系统的协调。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提出运用叠加法分析评价环境状况,是较早系统地运用生态手法进行规划的思想。1986年Forman和Godron在景观生态学一书中提出“斑块廊道基底”景观结构的基本模式,为城市绿地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

36、持。以生态保护为目的的绿地规划至少包括现存生物空间、恢复受到破坏的生物空间、创造和完善生物空间系统等三方面内容。,3、功能绿地模式,功能绿地模式着眼于不同功能、规模和不同服务半径绿地之间的整合。美国的城市绿地系统是该模式的早期代表。绿地系统由不同功能的公园绿地和林荫道、公园路组成,是美国城市公园运动的产物。1876年第一个绿地系统总体规划波士顿绿地系统总体规划出台,1895年基本建成现在的绿地格局。20世纪20年代制定的东京公园计划书将公园绿地按照功能进行分类,并针对不同功能的绿地制定了面积规模标准、服务半径标准和配置标准,提出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功能绿地模式。此后,功能绿地模式经过不断修正和检

37、验,成为城市绿地规划中最普遍采用的规划方法,并且成为绿地法规的主要内容。,(三)国内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1、新中国成立后到20世纪70年代 我国的园林学科于20世纪50年代开始关注城市绿化层面的问题,由于政治、经济的原因,这一阶段的发展曲折而坎坷。受到苏联绿化建设思想的影响,我国园林绿地建设重视植树造林而轻视系统布局。“大跃进”时提出“三年不搞城市规划”,到“文化大革命”时园林被打成“封、资、修”,城市园林绿地规划陷于停顿。,2、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国家把城市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中心,城市园林绿地规划的理论和实践都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各地园林科研院所及大专院校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作为

38、研究的重要课题,大多重视景观、园林和园艺,强调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和绿化覆盖率等定额指标,着眼于城市公园、居住区、单位附属绿地、道路及防护绿地的分类设计。但由于出于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转型期,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建设过程中出现了极端利益性、局部性和短期性的现象,加之资金缺口较大,使不少城市的绿地空间建设面临很大的挑战,绿地建设在一次次的冲突、磨合、调整中不断发展。,3、20世纪90年代初,1990年,我国城市规划领域第一部国家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颁布实施,从法律上保证了城市绿色空间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占有一席之地。同年,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概念,强调用中国园林手法和山水诗

39、画的意境来处理城市山水,将生态环境、历史背景和文化脉络综合起来,具有深刻的生态学哲理。1992年,国务院颁布城市绿化条例,对城市的规划建设、保护管理及罚则做了明文规定。在国家政策法规的引导下,在规划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中,我国城市绿地建设开始逐渐步入一个新的时期。,4、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趋于成熟,城市生态环境整治、城市形象塑造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的重点,引发了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和建设的高潮。(1)绿地系统规划的学科和理论框架探索。(2)基于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绿地规划成果。(3)方兴未艾的实践活动。,(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的新趋势,从20世纪末到2

40、1世纪初,随着全球性生态运动的不断发展以及由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带来的城市格局的变化,城市绿地系统的发展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也将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广度上的拓展,随着对城市绿地系统生态功能认识的深入,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中发挥的生态效益越来越受到重视。单纯地进行城市建成区的绿地系统规划并不能充分发挥绿地的生态效益,因此,当今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从广度上已由城市建成区拓展至整个城市规划区,甚至进入区域规划的范围。一些专家学者甚或提出“大地景观规划”和“大地园林化”的规划尺度,随着城市规划从较小尺度的城镇物质环境的建设规划,走向宏观尺度

41、的区域性“社会一经济一生态”综合发展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尺度由微观到宏观的发展也将成为新的趋势。,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深度上的拓展,21世纪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对象将从土地、植物两大要素拓展到水文、大气、动物、微生物、能源、城市废弃物等多要素,研究深度也将由单纯地对绿地系统本身进行分类、布局、定量等工作拓展到对绿地与城市生态环境、绿地与城市经济以及绿地与城市社会学等诸多方面的相互关系上的研究,力求发挥城市绿地系统的综合效益,保证城市健康持续地发展。,3、新技术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工作,无论是绿地现状情况的调查分析,还是各类绿地的定位、定量以及功能

42、的确立等均需要借助一定的技术手段才能完成。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计算机学科的不断发展,许多新技术得到运用:利用红外遥感(RS)技术监测绿地状况,对绿地的分布、规模、三维绿量、绿化覆盖率等情况可以进行准确的测定,为后期的绿地系统规划准备充分翔实的第一手资料;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中的运用,也有助于使绿地系统规划更为合理科学,同时也更容易协调城市绿地与城市其他用地之间的关系。,(五)城市园林绿地的发展趋势,1、组成城市绿地系统的要素趋于多元化;2、城市绿地系统结构趋向网络化;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区域化;4、绿地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5、将森林引进城市;6、高新技术的应用

43、。,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及其基本内容,(一)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对各种城市绿地进行定性、定位、定量的统筹安排,形成具有合理结构的绿色空间系统,以实现绿地所具有的生态保护、游憩休闲和社会文化等功能的活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园林绿化建设的依据。,(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任务和层次,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目的,1)明确园林绿地建设的任务和要求。,2)保障城市各项绿化建设措施得以顺利实施。,3)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4)塑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任务,1.选择和合理布局城市各项园林绿地,确定其位置、性质、范围、面积及内容。2.根据城市性质及城市经济发

44、展规模,研究城市园林绿地建设的发展速度与水平,拟定城市绿地的各项指标。3.对总体规划中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进行调整、充实、改造、提高的意见,并提出园林绿地分期建设及重要修建项目的实施计划,以及划出需要控制和保留的绿地的红线。4.编制城市绿地系统的图纸和文件。5.对于重点地、大型的公园绿地,还需提出意向图和规划方案。6.城市园林绿地树种规划。,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层次,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绿地系统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绿地系统分区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城市各类绿地详细规划,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分区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施工设计,1、规划依据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规划依据由相关法

45、律、法规;技术标准规范;相关各类规划和当地现状基础条件等四个方面的内容组成。,(三)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和原则,1)相关法律、法规:a.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c.城市绿化规划建设指标的规定城建 1993784号 d.城市绿化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100号 e.当地的城市绿化管理条例等 f.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纲要(试行),2)标准规范:a.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 家标准GBJ137-90 b.城市绿地分类标准3)已获批准的与绿地系统相关的规划(多指上一层次规划)专门编制的绿地系统规划作为有一定深度的专项规划,既把相关规划作为规划依

46、据,又要根据绿地系统规划内容的深化,对相应的规划提出修改或调整意见,以使相关规划更加完善。4)当地现状基本条件,是绿地系统规划的基础依据,贯穿整个规划的全过程,一般情况下,不作为基本规划依据写入文字说明书中。,2、规划原则,1)服从整体、综合考虑、统筹安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城市其他组成部分的规划,综合考虑,全面安排。,耕地不多,城市用地紧张,投资有限,树木生长慢长,分布很广,结合城市总规,2)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应结合当地特点,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地区性强,自然条件差异大,现状条件有差别,切忌生搬硬套,参照国家指标,比较自身条件,重视自然条件优势,挖掘历史文

47、化内涵,3)多方兼顾、均衡发布、比例合理:城市绿地应均衡分布,比例合理,满足全市居民休息游览要求。,参照人口密度,计算服务半径,4个结合:点、线、面;大中小;集中与分散;重点与一般,4)长远规划、近期安排、远近结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既要有远景目标,又要有近期安排,远近结合。,考虑城市建设规模和人口规模的扩大,苗圃植物园;革命遗址名胜公园;林带森林公园,5)结合生产、增加收入、一举多得:城市绿地的规划建设、经营管理,要在发挥其综合功能的前提下,注意结合生产,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分清功能主次,以防喧宾夺主,以园养园,实现双赢,因地制宜:果树、芳香、药用、用材、油料,6)生态优先、系统整合,与时俱

48、进:在其他各类绿地合理布局的前提下,为满足生态环境和卫生防护的要求,需增加生态防护绿地面积时,可以不受规定指标的限制。,1、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步骤,(四)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步骤和要求,现场调查,规划草案,规划方案或纲要,规划成果,中期汇报,评审,布局合理:按照合理的服务半径,均匀分布各级公园绿地和居住绿地,使全市居民具有同样到达的条件。结合城市道路及水系规划,开辟纵横分布于全市的带状绿地,把各级各类绿地联系起来,组成连绵不断的绿地网。,2、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要求,指标先进:城市的绿地指标不仅要分近期与远期,还要分出各类绿地的指标,避免某些虚假现象。,质量良好:城市绿地种类不仅要多样化,以满足城

49、市生活与生产活动的需求,还要有丰富的植物配置、较高的造园水平、充实的文化内容、完善的服务设施。,环境改善:充分利用城郊各类生态绿地,合理确定生态绿地布局。在居住区和工业区之间设置卫生隔离带,设置改善城市气候的通风林带及防风林带,以保护和改善环境。,(五)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主要内容,1、城市概况及现状分析2、规划总则3、规划目标和规划指标4、市域绿地系统规划5、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结构布局与分区规划6、城市绿地分类规划7、树种规划8、生物(重点是植物)多样性保护与建设规划9、分期建设规划10、实施规划的措施建议,第三节 城市绿地系统与园林城市建设,一、园林城市二、国家园林城市标准,一、园林城市,当代

50、世界,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城市,都在千方百计地寻求摆脱城市环境带给人们的危害,保护好城市居民赖以生存的环境。全世界有两个国家的首都是按照园林城市的理想进行规划,以后又按照规划建设而建成的。第一座就是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特区;第二座就是澳大利亚的首都堪培拉。随后又出现了德国的波恩、波兰的华沙等花园城市,他们采取建设高比重、高质量的绿地,消除城市的污染,让城市掩映在绿色之中。,我国许多城市提出建设“生态城”、“森林城”、“田园都市”、“花园城市”;钱学森先生提出了“山水城市”思想;还有人提出“风景城市”、“园林城市”;“风景园林城市”等等,都表明了各地政府对现代城市发展模式的深入探索和实践。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