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经济学导论.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5334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PPT 页数:41 大小:4.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经济学导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土地经济学导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土地经济学导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土地经济学导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土地经济学导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经济学导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经济学导论.ppt(4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土地经济学,授课教师:张 辉 副教授电话:Email:公共邮箱:密码:666666上课地点和时间:2教-525 10-12节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2011年9月,课程简介,土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及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科学,是经济科学的一个独立分支。其研究对象是人地关系中与土地利用有直接相关的生产力组织问题和土地所有、使用与管理中的生产关系及其调节。研究领域包括:土地利用经济、土地制度、土地价值等三个方面。土地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要用土地经济学的科学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和阐明一定生产方式下地域空间内的人地关系及由此而引起的人与人的关系,找出客观规律,并遵循协调人地关系的规律,制定科学的正确

2、的政策,为指导土地合理利用与分配的具体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推荐教材,毕宝德主编,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黄贤金、张安录主编,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周诚,土地经济学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刘书楷,土地经济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评分标准,平时成绩:40%(出勤率、课堂表现10%,课下作业30%);期末考试60%。出勤率和课堂表现:不定期点名,一次2分。平时作业:三次,一次10分。,教学内容,第一部分 导论(第一章)第二部分 土地资源利用(第二至七章)第三部分 土地财产制度(第八至十三章)第四部分 土地资产流转(第十四至十九

3、章)第五部分 土地经济制度与政策(补充内容),第一章 导论,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第二节 土地的功能和分类第三节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 土地的概念和特性,一、土地的概念 土地是由地球陆地部分一定高度和深度范围内的岩石、矿藏、土壤、水文、大气和植被等要素构成并综合了人类正反面活动成果的自然经济综合体。,二、土地的特性,“成功的土地利用是以对土地特性的认识为基础的”伊利和莫尔豪斯等(1924)(一)土地的自然特性 1.位置固定性-因地制宜 2.面积有限性-集约利用 3.质量差异性-合理布局 4.功能永久性-保护利用,(二)土地的经济特性,1.供给的稀

4、缺性-总量与结构矛盾并存2.利用方向变更的困难性-抉择成本3.报酬递减的可能性-过度开发4.利用后果的社会性-正或负的外部性,第二节 土地的功能和分类,一、土地的功能(一)承载功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二)生产功能-自然繁衍基础(三)资源(非生物)功能-生产要素(矿产资源、地基、自然景观等),二、三次土地分类,土地分类标准有多种,不同分类标准满足不同的分类需要按照地貌特征: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按土壤质地:黏土、壤土、沙土等按土地农业生产能力: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按土地权属:国有、集体所有、私有等按土地的实际用途: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等,二、三次土地分类,1984年颁布的土

5、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中制定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及含义将土地利用现状分为8个一级类。8个一级类包括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地及独立工矿、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2001年颁布的全国土地分类(试行)将土地利用现状分为3个一级类:农用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15个二级类: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其他农用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公用设施用地、公共建筑用地、住宅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利设施用地、特殊用地(军事、使领馆等);未利用土地(荒草地、沼泽、裸土地等)和其他土地(河流、湖泊、滩涂、冰川等)。三级为71类。2007年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土地综合分类方法,根据土地的利用现状和覆盖

6、特征,对城乡用地进行统一分类。两级分类体系,一级12类,二级57类。一级包括耕地、林地、园地、草地、商服用地、工矿仓储用地、住宅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特殊用地、交通运输用地、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其它用地。二级类是依据自然属性、覆盖特征、用途和经营目的等方面的土地利用差异,对一级类进行具体细化。见下表。,2007年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耕地,1水田,2水浇地,3旱地,2园地,4果园,5茶园,6其他园地,3林地,7有林地,8灌木林,9其他林地,4草地,10天然牧草地,11人工牧草地,12其他草地,5商服用地,13批发零售用地,14住宿餐饮用地,15商务金融用地,16其他商服用地,6工矿

7、仓储用地,17工业用地,18采矿用地,19仓储用地,7住宅用地,20城镇住宅用地,21农村宅基地,8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22机关团体用地,23新闻出版用地,24科教用地,25医卫慈善用地,26文体娱乐用地,27公共服务设施,28公园与绿地,29风景名胜设施用地,9特殊用地,32监教场所用地,33宗教用地,30军事设施用地,31使领馆用地,34殡葬用地,10交通运输用地,35铁路用地,36公路用地,37街巷用地,38农村道路用地,39机场用地,40港口码头用地,41管道运输用地,11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42河流水面,43湖泊水面,44水库水面,45坑塘水面,46沿海滩涂,47内陆滩涂,48沟

8、渠,49水工建筑用地,50冰川及永久积雪,2007年颁布的土地利用现状分类,12其他用地,51空闲地,52设施农用地,53田坎,54盐碱地,55沼泽地,56沙地,57裸地,城市用地分类(GBJ13790)采用大类、中类和小类三个层次的分类体系,共分10大类,46中类,73小类(深圳11(政府社团用地GIC)、53、80)。R居住用地C公共设施用地M工业用地W仓储用地T对外交通用地S道路广场用地U市政公用设施用地G绿地D特殊用地B水域和其他用地,R1R3:一类居住到三类居住C1:行政办公用地C2:商业金融业用地C3:文化娱乐用地C4:体育用地C5:医疗卫生用地C6:教育科研设计用地C7:文物古迹

9、用地C9:其他公共设施用地M1-M3:一类到三类工业用地T1:铁路用地T2:公路用地T3:管道运输用地T4:港口用地T5:机场用地S1:道路用地S2:广场用地S3:社会停车场库用地,U1:供应设施用地U2:交通设施用地U3:邮电设施用地U4:环境卫生设施用地U5:施工与维修设施用地U6:殡葬设施用地U9:其他市政公用设施用地G1:公共绿地;G2:生产防护绿地D1:军事用地;D2:外事用地;D3:保安用地;B1:水域B2:耕地B3:园地B4:林地B5:牧草地B6:村镇建设用地B7:弃置地B8:露天矿用地,“权属名称”属于“A村”的地块,如图中阴影所示,图斑个数为171个,面积为232.869ha

10、,三级地类代码(或地类名称)共有16种,见表1-2。工具:mapinfo即桌面地图信息系统。,全图所示共有301个图斑,总面积933.55ha,地类代码(或地类名称)共有22种,见表1-1,表1-1:全图地类统计,全图的权属名称共有15个,如下表,表1-2:权属名称为“A村”的地类统计,“农村土地”=“集体土地”?,旱地1140,有林地1310,农村居民点2030,独立工矿用地2040,思考:旅游用地的划分、归类和管理问题?,上述三个不同时期的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划分地类的标准,但是明显可以看出,旅游用地不在其中。事实上,由于旅游业存在于城市和乡村,江河、海湖、森林,草原,

11、所以,旅游业用地非常复杂,按照权属分既有国有土地,也有农村集体所有土地;按照用地性质分既有农用地,也有建设用地,甚至包括未利用地。,既有居住,也有商业服务业,还存在大量的水域和林地、园地等,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增加了风景名胜区用地和旅游用地,没有将旅游用地单独划出来,课下思考,比较三次土地分类差异、趋势?评析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第三节 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和研究方法,一、土地经济学的对象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包括三个方面,即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分配和使用,土地资源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规划等)、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土地所有制、使用制等)、土地资产

12、流转(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交易和利益分配等)。土地经济学的对象可归结为两个方面,即土地利用中人与土地的关系和土地利用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关系问题。,(一)土地资源利用,土地资源利用:是指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勘察、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资源利用的规划与计划、土地集约利用、土地区位利用、土地规模经济及土地可持续利用等方面的经济问题。所研究的是人与土地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二)土地财产制度,土地财产制度:是指土地财产的权属制度,具体包括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国家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所研究的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13、三)土地资产流转,土地资产流转:是指土地作为资产其权属的市场流转和随之产生的土地收益分配问题,具体包括土地市场的建立及其供求关系、土地使用权流转中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土地作为商品买卖形成的价格、以土地资产作为担保标的物形成的债务抵押关系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土地资产流转所研究的也是土地利用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但它所涉及的仅是土地资产流转和土地收益分配中产生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二、土地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抽象思维方法(二)系统分析方法(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四)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五)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相结合

14、的方法,第四节 土地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土地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20世纪20年代。但在此之前,一些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就对土地经济的若干问题进行了研究。17世纪末,西方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第一次提出级差地租的概念,并对级差地租、土地价格等作了初步的阐述。,尔后,杜尔阁()、亚当斯密(A.Smith)、大卫李嘉图(D.Ricardo)等相继对若干土地经济问题进行了探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人口理论和土地肥力理论及地租地价理论,这实际上成为马克思主义土地经济理论的核心部分。列宁的土地国有化理论等,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土地经济理论。,直到1924年,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经济学家伊

15、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出版,标志着土地经济学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此,土地经济学的研究不断深入和完善,一些大学也陆续开设了土地经济学课程。,中国对土地经济问题系统和专门的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这一时期,主要是在介绍国外土地经济学理论的基础上逐步创立中国的土地经济学,处于启蒙和初创阶段。,新中国成立后,逐步消灭了土地私有制,建立起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对此,当时不少人产生误解,以为土地公有制一建立,土地经济问题就全部解决,因而长期以来忽视对土地经济问题的研究。直到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土地经济科学才重新受到重视。,1981年成立了国土经济研究会,陆续出版了国土经济研究(1982

16、)、国土经济学(1986)等专著。1982年出版了伊利和莫尔豪斯合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中译本。自1986年起土地经济学的研究工作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逐步恢复。近年来,在国内陆续出版了一批土地经济学著作。如,周诚主编的土地经济学初编(1986),张薰华、俞健合著的土地经济学(1987),刘书楷、张月蓉主编的土地经济学原理(1988),曹振良主编的土地经济学概论(1989),周诚著的土地经济学原理(2003)、黄贤金、张安录主编的土地经济学(2008)等。,在中国台湾地区,对土地经济问题和地政管理一向比较重视,在大学开设有地政专业和土地管理学系。不少专家学者对土地制度、土地政策、地租地价和土地金融

17、与税收等土地经济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近年来出版了不少专著,如:张德粹著的土地经济学(1981)、萧铮著的土地经济学论文集(1984)、黄通著的土地政策原理(1961)、苏志超著的土地行政学纲要(1994)、林英彦著的土地经济学通论(五版)(1999)等。,自土地经济学从一般经济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以来,经过8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学科体系,对本学科的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各国学者已有大体一致的认识。在这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中存在着若干引人注目的特点,其中主要有以下三点:,第一,国度和地域的差异性-应用科学需要结合本国或地区国情和区情;第二,发展阶段的差异性-不同发展阶段决定最核心的土地经济问题也不尽相同;第三,土地经济学术研究日益深化和细化-分化出城市土地经济学、农村土地经济学、土地资源经济学、土地生态经济学、土地市场学、土地资产估价学、土地金融学等学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