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56478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8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第六章 婴幼儿期认知功能发育,目录,第一节 认知功能发育规律 一、认知功能概述 二、认知功能的发育 三、婴幼儿上肢功能与认知发育的关系 四、游戏与婴幼儿认知功能发育 五、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第二节 认知功能发育评定 一、新生儿认知功能发育评定 二、婴幼儿认知功能发育评定,第六章 目录,第一节 认知功能发育规律,第六章 第一节,认识过程建立在感知觉基础上,通过记忆、思维、概括、推理、想象而完成对外界事物本质的把握及其规律性的了解。1感觉(sensation)2知觉(perception)3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4记忆(memory)5注意(a

2、ttention)6思维(thinking),一、认知功能概述,(一)基本概念,第六章 第一节,感觉(sensation)是一定的物质运动作用于感觉器官并经过外界或身体内部的神经通路传入脑的相应部位引起的意识现象,是整个认识过程的起点。,第六章 第一节,知觉(perception)是视觉、听觉、皮肤感 觉、动觉等协同活动的结果,具有整体性、恒常性、选择性和理解性等基本特征。,(1)时间知觉:是对客观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感知。(2)空间知觉:是对物体距离、形状、大小、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3)运动知觉(movement perception)即动觉,是个体对自己身体的运动和位置状态的感觉。,第

3、六章 第一节,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是人对客体的认知和认识过程。社会知觉中有关对他人知觉的内容又称为人际知觉,即个体对他人的感知、理解与评价。包括对他人表情、性格的认知,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知和对行为原因的认知等。,社会知觉,第六章 第一节,记忆(memory)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再现4个基本过程。识记是记忆的开始阶段,是信息的输入和编码。保持是记忆过去的信息在头脑中得以巩固的过程。再现也称回忆,是对已存储的信息进行提取,使之恢复活动。已存储的信息由于某种原因不能被提取,但当被刺激重新出现时却仍能加以确认,这种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记 忆,第六

4、章 第一节,注意(attention)是认知活动对一定对象有选择的集中。注意能使人的感受性提高,知觉清晰,思维敏锐从而使行动及时、准确,是获得知识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前提。注意的方向和强度受客观刺激物特点的影响,也受个人知识经验以及个性特征的制约。,注 意,第六章 第一节,思维(thinking)是内在知识活动的历程,在此历程中个人运用贮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信息,重新予以组织整合,从纵横交错的复杂关系中,获得新的理解与意义。思维是认识过程的高级阶段,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性联系。间接性和概括性两个最基本的特征。,思 维,第六章 第一节,(二)认知功能的特点,第六章 第一节,(三)认知功能

5、与相对应的脑功能,第六章 第一节,1.皮亚杰认知发育的阶段理论 2.同化和调节 3.游戏、模仿,二、认知功能的发育,(一)认知功能发育理论及概念,第六章 第一节,第六章 第一节,同化:将自身行为或思考方法构成图式(scheme),并能够理解和适应图式的过程;调节:原有的图式无法实现时,必须根据现实情况对图式进行修正以适应目前变化了的情况。3岁的孩子和小学高年级的儿童对事物的理解是不同的,必须要根据各年龄段的特点分别做出解释。,同化和调节,第六章 第一节,相反,“模仿”则是属于“调节”占优势状态;在游戏和模仿的过程中,“同化”和“调节“达到平衡状态,这种均衡状态皮亚杰称之为“智能”儿童发育过程的

6、各个时期就像这种“搞清楚、继续玩”的探索过程,即“智能”的发育过程。,智能“游戏”可以说是“同化”占优势的状态,在游戏中儿童不论怎样都能按照自己的方式去进行玩耍;,游戏、模仿,第六章 第一节,智能的产生 在触摸物体和在运动中逐步从低级的感觉刺激阶段(感觉运动阶段)向高级的印象、符号阶段(表象思考阶段)发展成熟的。事物的认识过程 动作表象(enactive representation)映像表象(iconic representation)符号表象(symbolic representation),操作、理解,理性认知、语言形式,(二)认知功能发育的顺序,第六章 第一节,1认知功能发育的神经基础

7、2.感知觉发育3注意的发育4记忆的发育5想象的发育6思维的发育7智力发育,(三)婴幼儿认知功能的发育,第六章 第一节,1认知功能发育的神经基础(1)大脑皮质(2)大脑机能的发育特点,第六章 第一节,大脑皮质,大脑皮质出生时脑细胞数量已接近成人2岁时,脑内各个部位大小的比例已经基本类似于成人。神经髓鞘的形成和发育约在4岁左右完成。,第六章 第一节,大脑机能发育特点,1)脑电图:5个月的胎儿出现了脑电活动;8个月以后的胎儿脑电图与新生儿的相同;出生后5个月是婴儿脑电活动发展的重要阶段;1236个月,婴儿脑电活动渐渐成熟。2)皮质中枢:婴儿大脑皮质中枢发育遵循着头尾原则与近远原则 动作发育总是从上到

8、下,即从头到脚逐步发展。婴儿出生时,皮质处于弥漫状态,3岁左右皮质才完全与小脑相连,才能实现对精细动作的控制。3)大脑单侧化:就是在其大脑某个半球建立特定功能的过程,如对于右利手的婴儿来说,在左半球建立特定言语功能的过程就是大脑单侧化的过程。,第六章 第一节,2.感知觉发育(1)婴儿感觉的发育(2)婴幼儿知觉的发育,第六章 第一节,婴儿感觉,婴儿感觉的发育,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和味觉、皮肤感觉(触压觉、痛觉、温度觉)。新生儿一出生就能觉察亮光;新生儿甚至胎儿就已经有了一定程的声音感受能力,新生儿出生不到12小时嗅觉就有表现;味觉是新生儿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新生儿的触觉已经很发达,刺激身体的不同

9、部位会有不同的反应,对维持个体生命有直接的生物学意义。,第六章 第一节,婴幼儿知觉,婴幼儿知觉的发育,包括空间知觉与时间知觉的发育。空间知觉由形状知觉、深度知觉和方位知觉构成:3个月左右的婴儿已有分辨简单形状的能力;6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有深度知觉;一般来说,3岁左右能辨别上下,4岁左右辨别前后,5岁左右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78岁辨别以客体为中心的左右。时间知觉是个体对时间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第六章 第一节,认知起源于动作,思维是动作的内化和自动化。因此,在教育中,让儿童多动手,多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三、婴幼儿上肢功能与认知发育的关系,第六章 第一节,1.婴儿精细动作的发育:主

10、要指婴儿手的动作发育。采用可以促进大脑和手指功能相互发育的动作,既能提高大脑功能,又能增加手的灵活性和协调性的发育。2.动作发育对婴儿认知功能发育的意义:早期的动作发育水平标志着认知功能发育展的水平,动作发育始于新生儿的无条件反射和随之发展起来的条件反射活动。3.婴儿动作发育训练:早期、有计划的、符合年龄发育规律循序渐进进行。,(一)婴儿上肢功能与认知功能的发育,第六章 第一节,包括:双手动作、躯体动作、幼儿的游戏与模仿。幼儿期的认知发育建立在婴儿的认知发育基础上,又受到身体的继续发育、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改变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为进入学龄期儿童的认知发育及进入学校开始正规的学习活动奠定了充分的

11、基础。,(二)幼儿的动作发育与认知功能发育,第六章 第一节,游戏是儿童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游戏是一种具有多种心理成分组成的综合性的活动,具有虚构性、兴趣性、愉悦性和具体性。,四、游戏与婴幼儿认知功能发育,第六章 第一节,1.皮亚杰从儿童认知发育的角度,把游戏分为练习性游戏(以抓、摸、拿等动作为主)、象征性游戏(以模仿和想象扮演角色,反映周围生活)和规则游戏(以规则为游戏中心,摆脱具体情节,用规则来组织游戏)三种。2.我国按游戏的教育作用分类,把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和娱乐游戏等。3.其它分类,(二)游戏的种类,第六章 第一节,游戏的

12、发展阶段,第六章 第一节,(四)游戏在儿童认知发育中的作用,加深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记忆;发展了有意记忆能力;促进了幼儿思维能力的发育;促进了语言能力的发育;促进了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育;此外,游戏还对幼儿情感发育和幼儿个性的形成有促进作用。,第六章 第一节,影响因素,包括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又包括家庭因素和集体环境以及儿童自身生理环境等。遗传因素,如 染色体畸变,如21-三体综合征、18-三体综合征以及多种单基因遗传病都伴有认知功能障碍及智能障碍。,五、影响因素及异常发育,第六章 第一节,家庭环境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状况、父母状况、父母对子女的态度、父母的榜样作用、父母与子女的矛盾冲突、

13、家庭破裂。集体环境:托儿所、幼儿园、学校,如同家庭一样。在一个和谐、友爱、团结、快乐、积极向上的环境中生活 学习,可使小儿的情绪行为得到良好的发育!儿童自身生理环境:残疾与慢性躯体性疾病、成熟度与智能、其他如儿童气质的类型、气质的稳定性及可变性,第六章 第一节,异常发育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Rett综合征,第六章 第一节,精神发育迟滞(mental retardation,MR),主要临床症状是精神发育迟滞与社会适应能力缺陷。分为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四个等级。极重度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又称白痴),智商20以下,约占总体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的1%5%;重

14、度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又称痴愚),智商2034,约占总体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的8%;中度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又称愚鲁),智商3549,约占总体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的12%;轻度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又称愚笨),智商5070,占总体智力低下精神发育迟滞的75%80%。治疗的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查明原因,早期干预,做好三级预防工作是极为关键和十分重要的工作。,第六章 第一节,Rett综合征,儿童在618个月表现正常,随后患儿会有快速退化及发育迟缓的现象,比如失去语言能力和运动技巧,手部重复运动(如反复搓手)、阵发喘气、动作控制失常。诊断标准如下:出生前及围生期正常;出生6个月(可以到18

15、个月)精神运动发育正常;出生时头围正常;5个月到4岁头围增长减慢;62.5岁丧失已获得的有目的的手的技能,社会交往能力下降;语言的表达与理解能力严重受损,出现严重的精神运动发育迟滞;手的刻板动作,如书写、洗手、拍手、拍打、咬手,绞手,搓手等,在有目的手的运动消失后出现;14岁出现共济失调步态及躯体的失用;直至25岁,才能作出尝试性的诊断。无特异性治疗,主要靠加强护理及对症处理。,第六章 第一节,第二节 认知功能发育评定,第六章 第二节,(一)新生儿的反射行为(二)新生儿行为评定量表,一、新生儿认知功能发育评定,第六章 第二节,新生儿的反射行为包括无条件反射与条件反射,常见的无条件反射有:食物反

16、射、巴宾斯基反射、瞳孔反射、吸吮反射、握持反射、觅食反射、游泳反射等。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是建立在无条件反射基础上对刺激的规律性反应活动。新生儿出现条件反射的时间约在出生后1020天,最初的条件反射是在被抱起吃奶时表现的寻找、张嘴和吮吸等一系列食物性反应,初期的条件反射是由触觉-平衡觉复合刺激引起的。随听觉、视觉等各种感觉系统的刺激都能组成复合刺激引起条件反射。明确的条件反射的出现被认为是认知发生的标志。,第六章 第二节,新生儿评定量表(行为记分表),该量表由美国著名儿科医师TBBrazelton制定,适用于出生030天的新生儿,有6大类,27个子项目,每个项目均按9个等级评分,中间的等级为

17、正常反应,两端的都偏离正常,每次测试时间约30分钟。(见教材表6-4),第六章 第二节,(一)我国常用婴幼儿认知发育筛查与测评量表(二)格塞尔的发育量表(三)丹佛发育展筛选测验(Denver developmental screening test,DDST)(四)贝利婴儿发育展量表(五)西南儿童智能体格测定表(六)我国“03岁小儿精神发育检查表”,二、婴幼儿认知功能发育评定,第六章 第二节,我国常用婴幼儿认知发育筛查与测评量表,发育量表:丹佛发育筛查测验(DDST)格塞尔发展诊断量表(GDDS)贝利婴儿发展量表(BSID)智力测验:韦氏学前儿童智力量表(WPPSI)适应行为量表:婴儿初中学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第六章 第二节,格塞尔的发育量表,此量表用来判断小儿神经系统的完善和功能的成熟,不是测量其智商。测试内容包括适应性行为、大运动、精细动作、语言和个人-社会性行为五个方面(参见教材表6-6),适用于4周3岁婴幼儿。,第六章 第二节,贝利婴儿发育量表,适用于230个月的儿童,包括三个分量表:智能量表(mental scale)智能发育指数 运动量表(motor scale)心理运动发育指数 婴儿行为记录表(infant behavior record),第六章 第二节,贝利婴儿发育量表,第六章 第二节,我国“03岁小儿精神发育检查表”,第六章 第二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