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56481 上传时间:2023-06-19 格式:PPT 页数:79 大小:7.5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婴幼儿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ppt(7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育婴师培训课程第四讲婴幼儿情绪情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教养指导及带教培训,主讲人:唐桂英,主要内容,一、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二、婴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三、良好情绪情感与社会性行为的培养四、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概述五、带教与培训,一、婴幼儿情绪情感的发展,概念 情绪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反应比较短暂的状态。情绪的构成:生理的唤醒 主观体验 认知评价 外显的行为(表情动作)情感是比较稳定和持续的状态。,最基本的积极情绪:快乐、兴趣最基本的消极情绪:痛苦、惧怕婴幼儿情绪发展的特点:易变性 易感性 冲动性,2.婴儿情绪发展的生理基础,(1)先天气质类型容易型气质:约40%,随和,脾气平和,情绪

2、较为积极,对新事物较为开放和适应,生活有规律、可以预测困难型气质:约10%,活跃、易怒、生活没有规律,对改变常规会有过度反应,对新事物和人适应较慢在入园适应上可能存在更多的问题,与同伴交往过程中更容易被激怒和表现出攻击性行为迟缓型气质:约15%,不怎么活跃,有点抑郁,对新异刺激的反应一般较温和,不会过激和消极,对新的人和环境适应较慢对新的挑战和活动反应迟钝,往往会被同伴忽视,(2)情绪中枢,杏仁核状神经核及额叶调节部位婴儿7-8个月起,额叶的情绪管理中枢逐渐成熟,才能慢慢的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3.婴儿情绪反应特点反应快而且缺乏控制力,4.不同情绪出现的时间表,5.某些基本情绪的发展,(1)快乐:

3、快乐表现为微笑和大声的发笑。笑是婴儿的第一个社会性行为。(笑他人的积极反应),婴儿的微笑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2)焦虑,焦虑是一种预料到威胁性刺激又无能为力去应付的痛苦反应,是处于失助状态下不能采取有效行为去对付时产生的情绪。婴幼儿在6-7个月后就开始害怕陌生人,当其与妈妈或主要养护者分开时,还会表现出明显的不高兴,这种反应就是婴幼儿的分离焦虑。分离焦虑一般出现在6-8个月(此时,婴幼儿正形成最初的社会性依恋),在14-18个月时达到顶峰,在整个婴幼儿期和学前期,其强度逐渐减弱。,依恋形成的阶段,依恋是两个人之间亲密、互惠、情感上的关系,以相互保持亲近的需求为特征。,依恋:罗湖米罗猴,发展心

4、理学家亨利哈罗曾做过一项关于恒河幼猴的依恋研究,他制作了两只代理母猴,一只用海绵和绒布把包裹木头做成,另外一只由铁丝网制成。两只人造母猴的胸前都安装了一个奶瓶,身体内还安装了一个提供温暖的灯泡。换句话说,这两个人造母猴除了在外部皮肤的触感方面存在差异之外,其他方面完全一样。,结果,在165天的实验过程中,幼猴同金属妈妈和绒布妈妈呆在一起的时间有显著差异。尽管两只母猴都能够提供奶,但几乎所有的幼猴偏爱的都是绒布妈妈,并且这种偏爱的程度趋向于极端:,幼猴在绒布妈妈身旁的时间平均每天达到16小时以上,它总是设法呆在绒布妈妈身旁,与其拥抱、亲昵或在绒布妈妈的怀里睡觉。相反,幼猴每天在金属妈妈身旁呆的时

5、间只有1.5个小时,而这期间还包括吃奶的时间在内。在恐惧和惊慌时,在绒布妈妈身边的幼猴情绪能迅速平静,而在金属妈妈身边的幼猴仍然不停大叫和走动。,四种类型的依恋关系,陌生人焦虑,随着依恋关系的建立和形成,婴幼儿开始出现了对陌生人警惕和戒备反应,惧怕生人,这又叫做陌生人焦虑,对陌生人警惕反应往往也夹杂着好奇,在8-10个月时达到顶峰,2岁时逐渐下降。,应对焦虑的对策:,育婴师仔细观察、分析并找出引起焦虑的原因,因而针对性的加以解除。(拥抱、摇动、离开前告知分离是暂时的,还会再回来,减轻焦虑),(3)恐惧,恐惧是人类天生活的一种正常的情绪表达,它来源于对陌生事物的一种本能的自卫,有助于躲避危险,有

6、生存价值。婴幼儿惧怕情绪的发展跟认知、记忆能力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恐惧发展经历的阶段:,本能的恐惧:出生就有的本能的、反射性的反应与知觉和经验相联系的恐惧:约从4个月开始怕生:6-8个月起预测性恐惧:1.5-2岁起当婴幼儿表现出害怕时,育婴师不可讥笑或吓唬,而应该亲近或安慰。育婴师可以预先告诉婴幼儿可能出现的变化,让其对可能性的危害性刺激有相应的准备,并有做出相应选择的机会。,岁的宝宝怕什么?,新生儿至1岁 宝宝心里话:“我的爸爸妈妈和我熟悉的人都到哪儿去了?”“天啊,周围怎么这么大的声音?这样的吵闹声会伤害到我吗?”“是什么东西在我眼前一闪一闪的呢?我真的不知道。”典型恐惧:环境因素的突然改

7、变。当宝宝发现熟悉的照料者更换时,当他听到声音突然变大时,当他感觉自己的身体猛然下坠时,当他看到了刺眼的光线(如闪光灯的)时,这些都会令宝宝感到害怕,直到他18个月大后,这种情况才会得到缓解。恐惧解析:01岁是亲子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里,孩子所依恋的对象将成为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在更换照料者的时候,需要特别小心。很多的干扰,如噪音、闪光灯的光,都是小宝宝无法躲避的,他能作出的反应,只能是因为害怕而哭闹。,妈妈对策:,丰富孩子的各种生活体验,以便有效地刺激他大脑的发育。在改变环境因素之前,尽可能有一个过渡。比如,增加新照料者在宝宝面前出现的频率,或让原照料者再跟随一段时间。

8、避免或减少周围环境的不良刺激。如,尽量保持居室的安静,拍照时不用闪光灯。适应身体下坠。家长可以在宝宝七八个月大的时候跟他玩一些相关的运动游戏,如在宝宝精神状态较好的情况下,伴着柔和的音乐,妈妈手撑在他的腋下,慢慢地将他举过头顶,接着快速下降到妈妈的胸前。开始时幅度不宜太大,慢慢地,可以适当加大幅度。这个游戏不仅可以缓解孩子内心的恐惧,还可以促进他感觉统合能力的协调发展。,岁半左右,宝宝心里话:“我没有见过你,你不要靠近我。”“你是谁啊?你不会把我给抢走吧?”“我的妈妈到哪儿去了,她是不是不要我了?”典型恐惧:与父母分离以及与陌生人相处。如“我们带你妈妈走喽”“你妈妈不要你了,今天跟我回去吧”“

9、陌生人来了”之类的话,会令1岁多的宝宝惊慌失措,十分害怕。34岁时,这种恐惧感会逐渐减弱和消失。恐惧解析:生活中,母亲往往是孩子最强烈和最早依恋的对象。如果硬将母子分开,或让陌生人介入,孩子会产生极强的负面情绪,行为也会反常,甚至造成无法弥合的情感创伤。一般而言,岁半至2岁是宝宝产生分离焦虑的高峰期。,妈妈对策:,事先尝试与父母分离,是帮助宝宝克服分离焦虑的最佳方法。在时间安排上,宜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慢慢增加分离的时间。在离开的时候,您需要明白无误地告诉孩子离开的原因、之后的安排以及什么时候会回来。请选择宝宝比较熟悉的成人来照顾宝宝,如爷爷、奶奶等。重复玩一些有趣的游戏,比如“藏猫猫”,通过

10、游戏告诉宝宝:妈妈不见了,妈妈又回来了。当他相信“不见的妈妈还会出现”时,分离焦虑这一关也就过得差不多了。,岁时,宝宝心里话:“天黑了,有很多怪物会出来的。”“这是什么东西?它会吃掉我吗?”典型恐惧:害怕某些动物、怪物和黑夜。天黑后,宝宝可能会对阳台上的一盆花、窗帘上的装饰或图案表现出毫无理由的恐惧,这种恐惧感45岁时减弱。恐惧解析:2岁左右的宝宝会特别害怕独自面对黑暗,这并不是没出息、怯懦的表现,而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逃避危险和求得生存的本能。此时,如果成人采取强硬措施或者过度保护,都会使宝宝无法迈过这道坎儿。,妈妈对策:,温柔地坚持。一旦决定让孩子独自面对黑暗,家长就要温柔地坚持。“温柔”表现

11、在睡前妈妈会陪伴宝宝一小会儿,并告诉他,父母屋的门始终是敞开的,没有条件分房的家庭至少要做到分床;“坚持”表现在当孩子半夜爬到您身边的时候,您一定要温柔而坚定地把他送回到小床上。丰富黑暗的概念。在孩子心中,黑暗代表的就是潜在的危险,那么我们平时可以和他玩一些黑暗中的小游戏,如吹灭生日蜡烛屋里黑了但会得到礼物,在黑暗中玩手电筒、荧光棒等,让孩子觉得黑暗除了令人恐惧之外,还有惊喜、奇妙、探索等丰富的意义。,岁时,宝宝心里话:“我害怕,不要把我扔到水里。”“我不敢过去,我害怕后面有个大妖怪!”“窗帘后面有个魔兽吧。”典型恐惧:怕水、妖怪等。对宝宝来说,水和想象中害怕的对象,往往有着成人不可思议的力量

12、。恐惧解析: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对他们来说,那些想象中的恐惧的对象是真实存在的。如果大人表现出完全不信,甚至训斥孩子,会把孩子推向更孤独、更恐惧的境地。,妈妈对策:,接纳宝宝的恐惧。需要父母注意的,不是宝宝描述的怪物,而是他当时的情绪。成人应仔细倾听,引导孩子用语言或者用画笔详细地描述恐惧的对象。描述得越仔细、越明白,心里的恐惧就会越少,因为人害怕的大多是未知的东西。和恐惧的对象打招呼。成人要引导宝宝和恐惧的对象简单交流,哪怕只是打个招呼。如,可以让他和“躲在床底下的大灰狼”喊话:“大灰狼,你好啊,这么晚你怎么还不回家啊?你的宝宝在等你呢,快回去吧!”然后您可以

13、问他:“大灰狼说什么了?”通常,宝宝的反应是“大灰狼回家了”,而他心里大部分的恐惧感也随之消失了。,(4)受挫,婴幼儿正处于一个有自主性、有个人爱好、会玩耍的独立个体,但由于生理、心理上的限制以及父母对他们不成熟的独立意识的要求的阻止,孩子不可避免地要受挫,从而感受到不愉快的负面情绪。受挫的原因有多种,如限制、玩具的操作或使用不熟练、同伴的粗暴对待或拒绝、身体或体能发育的局限等等。受挫是不可避免的,在挫折中也能增长婴幼儿的知识和经验,但2岁以前的孩子不要进行专门的挫折教育,应尽可能地让他们感觉到自己可以应对生活中的事情。,(5)爱哭,哭在生理上代表饥饿、病痛、欲求不满、身体不舒服等等,在心理上

14、代表委屈、挫折、害怕、悲伤、不满、后悔、发泄、要求、需要关心及注意等等。,哭发展的三个阶段,造成婴儿哭泣的可能性原因,过分溺爱(哭,要挟);婴幼儿本身缺乏信心、依赖性重。对策:了解孩子的气质类型,再因材施教。找出大多在什么情况下哭,哭的原因是什么,再指导如何应付这些情况,训练孩子自己解决困难的能力。多注意婴幼儿的健康,培养积极、开朗的个性。,(6)痛苦,痛苦是持续的、超水平的刺激的结果。引起婴幼儿痛苦的刺激有疼痛、噪音、寒冷、饥饿、身体不适和与亲人分离等。痛苦有适应价值:引起同情和帮助;激起婴幼儿为减轻痛苦而改善自己处境的愿望。,(7)兴趣,兴趣是一种先天性情绪,是婴幼儿好奇心、求知欲的内在来

15、源,在其认知和智力发展中有很重要的作用。婴幼儿兴趣的主要表现:扬起额眉、睁大或眯起双眼、常常嘴巴张开,注意力高度集中地观看或倾听。,婴幼儿兴趣的早期发展阶段:,先天反射性反应阶段(1-3个月):由视、听觉和运动刺激所吸引持续维持着反应性;相似性再认知觉阶段(4-9个月):适宜的声光刺激重复出现或婴幼儿有意作出活动使有趣的情境得以保持并伴有快乐感;新异性探索阶段(9个月以后):开始对新异事物感兴趣。,二、婴幼儿社会性发展,1.婴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主要表现(1)自我意识:居于社会性发展的中心地位,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关于自己及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识。“第一反抗期”,婴幼儿自我意识发展阶段:,第一年:没

16、有自我意识第一年末:自我意识萌芽,认识了自己与客体的关系第二年:开始认识自己的身体,能对着镜子观看自己的身体器官,尤其是脸部2-3岁:由称呼自己的名字变为称呼我,这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2)社会交往,母婴交往母婴交往在婴幼儿认知、情感、语言、社会性发展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不可替代的作用;母婴关系是婴幼儿诸多良好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父婴交往 性格培养 性别角色认同,爸爸带宝宝的艺术,长期以来,人们受传统“男主外、女主内”思想的影口向,在婴幼儿的抚养和亲子沟通过程中,更多地关注母婴关系,却往往忽视了父亲在婴幼儿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父亲自己往往也认为,母亲是婴幼儿教育的主力,自己的强大教育

17、作用要等到孩子上学之后才能得以有效的发挥。其实,父亲的作用同等重要,甚至有时其价值超过母亲的教导。父亲与母亲在教养风格上有明显不同。每个母亲都有自己独特的抱孩子方式,并且10次有9次都会以相同的方式抱起孩子,而父亲则10次有9次以不同的方式抱孩子,甚至会将婴儿头朝下抱起来,母亲在与孩子玩耍时较喜欢使用玩具,而父亲则喜爱用自己的身体当作孩子的爬杆或摇马,父亲的教导方式更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与母亲相比,他们可以让孩子爬得更远,然后再把他们抱回来;当孩子面对新事物,如一只狗,一个陌生人或一个新玩具时,母亲会本能地靠近孩子,让孩子感觉到可以得到保护,父亲则倾向于站在一边,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这两种抚

18、养方法保护和挑战,都有助于孩子的情绪发展。,当个好老爸并不难,付出时间相处每天至少拿出2030分钟的时间来关注和参与孩子的活动,哪怕是给孩子讲个故事,陪孩子搭一会儿积木,或者帮孩子洗个澡,甚至不能按时回家时,打个电话和孩子说上几句话。不要小看这几分钟的相处时间,这会让孩子感受到父爱的存在。此外,父亲还应成为孩子重要的游戏伙伴。孩子的记忆深处贮存着父亲与他在一起的时光,他们不仅从父亲那里感受到爱,而且能从父亲的气质、情感、智力等方面潜移默化的影响中,为自身的心智发育汲取养分。,爱要让孩子知道衣食无忧后,如何才能让孩子得到最适当的教养,如何让孩子在父母亲的爱中快乐成长,才是每一位父母更应该花费心思

19、和精力去关心的问题。要让孩子知道你对他的爱,要让他体会到你无时无刻不在惦念着他,父亲平时也应多亲吻、拥抱、抚摸孩子,让孩子时时体验到父爱的温暖。分享孩子的感受尽管小宝宝还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但他们能用姿态和声音表示自己的感受和要求。孩子和成人一样,他们也会有压抑不良的感受,当他们持续地处于不良情景刺激时,不良情绪也会渗透到幼小的心灵中,并还可能表现为生理上的不适以至疾病。因而父亲要同母亲一起努力去了解,体会、分享孩子的需要和感受,避免孩子觉得孤独无助。,耐心和细心这是好爸爸最基本的条件,也是宝宝最需要的,耐心和细心其实包含着爱心,爸爸对宝宝的爱从中显露无疑。同时,细心认真的爸爸,会让宝宝更加舒

20、适放松,而且还能让宝宝在潜移默化中学到这些优点。拥有健康体魄与宝宝玩耍、带宝宝出游、抱着睡熟或者生病的宝宝这些都依赖于爸爸强健的体魄和宽厚的臂膀,所以好爸爸应该珍惜身体,经常锻炼,时刻准备着履行父亲的职责。,同伴交往,发展社会交往技能,唉!没人陪我玩呐!,(*_*)嘻嘻,有人陪我啦!,婴幼儿社会交往的发展过程,出生-6个月早期单纯社会化反应阶段:哭、笑7-24个月社会性感情联结建立阶段,在各种不同场合区分母亲与其他人,产生依恋行为24-36个月伙伴关系发展阶段,能忍受与依恋对象短暂分离,逐渐习惯与伙伴交往,生活自理,体现个体驾驭生活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完善自我的能力。行走吃饭穿衣入厕梳洗,2.社会

21、性行为发展的主要问题,(1)依赖根据年龄来培养婴幼儿的良好都会婴幼儿做事的方法耐心,(2)退缩,婴幼儿退缩的原因过分照顾和溺爱,使婴幼儿变得脆弱封闭式教养,与外界接触少驯服式教育,一贯要求顺从,听话家庭教养环境过于沉闷、冷清家长的性情内向、退缩改变婴幼儿退缩性格的方法实行开放式教育尽快让婴幼儿过集体生活,鼓励其在集体中表现自己为退缩的婴幼儿创设同伴积极接纳的环境气氛培养婴幼儿勇气,(3)任性,第一反抗期,(4)霸道,造成婴幼儿行为霸道的原因父母过分溺爱年龄关系,自我意识增强的反抗期排行:独生子女或棑行较大者会发生霸道的现象模仿:受环境中人影响改变霸道的方法对于无理取闹,不予理睬让婴幼儿从事体力

22、活动,发泄过剩精力事先共同商定原则,坚持执行,犯规受处后不轻易安抚给予婴幼儿安全感引发婴幼儿良好的行为,积极强化带婴幼儿多参加属于他们的社交场合,帮助其建立人际关系,三、良好情绪情感与社会性行为的培养,1.培养总原则满足情感需要,给予母亲般的关爱细心体察婴幼儿的认知倾向,启发兴趣妥善处理婴幼儿的消极情绪积极创设机会,鼓励婴幼儿与人交往提出明确要求,并进行及时、客观、正确的评价,2.良好情绪情感培养原则,(1)要针对婴幼儿的情绪特点进行教育;(2)要特别注意让婴幼儿的情绪获得适当表现的机会;(3)鼓励而不是限制婴幼儿的活动;(4)细心体察婴幼儿的认知倾向,启发兴趣。,3.良好社会性行为培养原则,

23、(1)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以生理成熟为前提;(2)耐心对待婴幼儿的尝试,并给予充分的时间;(3)通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培养婴幼儿掌握生活技能;(4)选用多种多样的游戏发展婴幼儿的社会适应性。,4.活动、游戏及其操作方法,(1)寻找快乐、克服害怕摇啊摇(318个月)通过听觉、触觉感受基本节奏、体验节奏带来的愉悦,在水里嬉戏(310个月),(2)培养兴趣,自制响桶(8-24个月)易拉罐、小石子、胶布天然手镯(18-3岁)单面胶带、一把剪刀,(3)自我意识,滚枕头(6-12个月)镜子游戏(12-24个月),(4)与人交往、行为习惯,送妈妈上班(4个月2.5岁)送玩具回家(1岁以上),(5)独立

24、性、控制能力,悄悄话(23岁)我要自己走小燕小燕飞得高,小狗小狗跑得快,妈妈,妈妈快快来,我要妈妈抱!小鸡小鸡自己走,小鸭小鸭自己游,妈妈,妈妈快撒手,我要自己走!,熊与木头人,小鸟喳喳叫,小兔蹦蹦跳,我们小朋友,也往树木跑,采上几朵花,再把舞来跳。要是大熊走过来,千万别乱跑(赶快装成“木头人”)不许说话不许动,还有一个不许笑。,四、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概述,家庭教养指导:指有育儿资质的人员或社会专业托幼教养机构或儿保部门,根据家庭婴幼儿教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婴幼儿家长的困惑和家长自身的需要,像家长提供帮助的过程。,在我国,对婴幼儿家长的指导主要集中在医疗保健领域:,如对孕妇的产前培训、讲座;向

25、怀孕妇女及其丈夫介绍孕期孩子发展的过程、特点,如何注意孕期的饮食、健康,如何调整自己的情绪,如何给孩子进行卫生护理,丈夫如何帮助妻子缓解孕期不适等等。,儿童保健机构(如妇幼保健医院、医院的新生儿科等)采取指导家长对婴幼儿训练的方式,演示课程内容(包括做婴儿体操、指导三浴锻炼、喂养、辅食添加、常见病预防等)给家长看,并布置家庭作业,以促进其在家庭中的巩固复习等。如今,在教育领域也涉及对婴幼儿家长的指导,主要是探讨家长对婴幼儿在早期教育领域的需求,如何利用早教活动的开展增强家长的育儿指导能力,幼儿园、社区等如何利用各种资源对散居家庭中的婴幼儿家长进行指导等。,2.家庭教养指导工作的目的,(1)提高

26、家长的教养素质;(2)改善家长的教养行为;(3)通过提高家长教养的质量,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包括身体的发育和心理的发展。,3.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工作的原则,方向性原则家长主体原则双向互动原则分层分类指导原则整体性原则,4.婴幼儿家长指导工作的原则,指导家长优化家庭教养环境指导家长提高喂养水平指导家长提高家庭教养水平宣传指导家园合作教养增强家长法制意识,5.家庭教养指导的对象,指导对象:家长(父母、祖辈老人、非亲监护等)婴幼儿指导中的问题:“隔代教养”,6.家庭教养的指导内容,(1)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内容应体现时代性(2)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内容应具有阶段性(以确定重点指导的内容)(3)婴幼儿

27、家庭教养指导的内容应具有差异性(4)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应具有全面性(5)正确教养观念、教养态度;家庭教养环境创设;科学育儿、科学喂养;教养内容和教养方法等。*婴幼儿家庭教养指导的具体内容首先,转变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养方法;其次,重视实际问题的可操作性指导,还需加强婴幼儿时期的教养重点内容指导。如:人工喂养与母乳喂养,夜间哭闹与睡眠,母婴依恋,游戏活动,早期阅读等方面。,7.家庭教养指导工作的渠道,(1)卫生部门的妇婴保健院或儿保所的指导(2)早教中心、托幼教养机构的指导(3)社区的指导(4)企事业机关的指导(5)大众传播媒介的指导 育婴师可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推荐和介绍相关的媒体,从中获取有关信息

28、和帮助。(6)育婴师的指导:“入户指导”,8.家庭教养指导形式,(1)个别指导形式:家庭访问、专家咨询、电话联系、书信便条、联系册、电子信箱(2)集体性指导形式:包括:家长会、讲座与报告会、经验交流会、专题讨论辨析会、教育开放活动、亲子同乐活动、亲子营地活动等(3)文字音像资料的介绍、推荐和提供(4)家庭中的指导形式:交谈、操作示范、经验分享、育儿阅读资料、玩具的推荐等。,9.婴幼儿家长指导中的注意事项,(1)指导过程要以家长为本;(2)不仅要“读懂婴幼儿这本书”,还要“读懂婴幼儿家长这本书”;(3)介绍育儿理论知识时,要注意根据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4)在帮助选择育儿读物上,要选择有针对

29、性、适应性、操作性以及权威性的读物。,10.与不同类型婴幼儿家长沟通技巧,(1)指导家长的内容发现家长在养育婴幼儿中的盲点,并对家长提出指导性的建议;对家长提出的一般养育问题,能给与解答;早期发现异常和偏移,向家长提出建议。(2)指导家长的方法操作示范、示范讲解、耐心解答、及时反馈(3)与家长交流前的知识准备掌握和熟悉婴幼儿的一般身心发育规律掌握和熟悉幼儿家庭教养中的一般常识(婴幼儿喂养、护理、保健),11.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和方法谈话的技巧:选择与婴幼儿成长、个性特征、兴趣、生活相关的话题聆听的技巧:耐心听,有礼貌的提问和回答非语言沟通的技巧:服饰、目光、距离,12.与不同类型家长沟通的技巧,

30、“挑剔型”家庭“溺爱型”家长“传统型”家长“比较型家长”“照本宣科型”家长“过度焦虑型”家长“隔代教养”家庭“民主型”家庭育婴师在指导中要多积累典型类型的家庭个案,以介绍和推荐给其他家长,五、带教与培训,1.带教与培训的原则规范操作的原则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互动的原则,2.带教与培训的内容,熟悉育婴师的工作内容、技能要求及专业知识要求;上门育儿与家长指导的礼仪和要求;与婴幼儿沟通的技巧;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具有科学的教养观念。,3.育婴师如何做好入户指导工作,衣着举止文明大方,语言规范个人卫生,4.掌握与婴幼儿沟通的技巧:面部表情抚触应答5.与家长沟通的艺术:区别对待,因人而异简明扼要,内容充实积

31、极引导,摸清问题提出建议,具体帮助,6.带教与培训的方法,(1)实践指导法:即育婴师深入带教现场家庭,带教人员示范讲解,学员实践操作。(分析讨论法、经验分享法)(2)带教与培训的模式:集中培训、专题讲座、现场指导、个别指导、现场指导等;(3)制定培训计划:制定好培训与带教计划;根据培训学员的需求和工作要求来确定 培训班的筹备与工作流程;发放招生简章,学员在指定地点报名,提供课程表、学员注册、发放听课证和教材、参加培训、体验评估、发放证书 制定培训课程及日程安排:时间、地点、内容、目标、结业、组织管理、总结等;,(4)选择带教人员和培训地点:既有讲课教室,又有实习操作场所的地方;(5)课程表的制定与班级管理;(6)抓好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7)进行带教培训的流程与评估撰写。,祝大家顺利通过考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