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问题识别.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57508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2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心理问题识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学生心理问题识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学生心理问题识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学生心理问题识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学生心理问题识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生心理问题识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心理问题识别.ppt(7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生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分析,韶关学院 教育系 李君QQ 44266298,一 学生心理问题的判别标准,什么是心理健康?,没有心理上的疾病或变态 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上均能保持最高、最佳的状态,心理健康的标准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4,热爱生活,乐于学习和工作5,能协调与控制情绪,保持心境良好6,人格完整和谐7,智力正常8,心理年龄符合年龄特征,心理异常的判别依据,心理异常判别标准,经 验,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统计学标准,1,以经验作为标准一 当事人自己的主观经验,他们感到忧郁,不愉快,或自己不能自我控制某些行为,从而寻找帮助。但也有

2、某些患者则由于坚决否认自己是“不正常”而正好作为其行为异常的标准。二是指医生或咨询员根据自身的活动经验来判别正常和异常,2,社会常模和社会适应的标准正常或异常是与社会常态的比较而言的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协调一致的。人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根据社会要求和道德规范行事 这一标准随社会环境改变而改变,3,病因与症状存在与否的标准出现异常心理现象或致病因素,常态人身上是不存在的不少心理障碍并没有明显可查的生物学病因心理异常现象常常是多种因素导致的心身机能的障碍,4,统计学标准 这一标准来源于对正常心理特征的心理测量一般心理特征的人数频率多为常态分布,居中间的大多数人为正常,居两端者为异常。确定一个人

3、的行为为正常或异常就是以其心理特征是否偏离平均值为依据许多异常心理现象在常人身上也有多少表现,但不象病人身上那样增强,总之,在心理异常的判别上,实难找出一个十全十美的、客观而又一致的标准所以判断心理异常需要参照多个不同的标准,学生心理问题判别时的注意事项,1、中小学生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及发展变化规律例如,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自控能力低,是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不能简单地视好动为问题,认为好动就是多动甚至认为是多动症。,2、慎重区分和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切忌轻率下结论不可轻率判断学生是“弱智”、“变态”,或者断定是某种心理异常心理正常与异常没有明确的界线,3、全面了解学生状况才可做诊断

4、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身体情况,了解学生的需要、动机、兴趣、能力、气质及性格,还要了解学生的过去经历、家庭情况及人际交往情况运用观察、会谈、调查、心理测评、作品分析、家访等多种方法去收集资料,4、在判别时要防止几种偏差错误诊断心理障碍把心理问题当成生理问题把个性品质不良当成心理问题把心理障碍视为道德行为问题,二 学生问题行为的表现与类别,1、品德问题行为,2、心理问题行为,3、学习问题与障碍,1)一般适应性问题,2)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3)其他,(一)品德问题行为,品德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品德问题引起的不良行为,主要表现有:1、逃学2、离家3、偷窃4、施暴5、恐吓、勒索6、抽烟、吸毒7、参加

5、不良组织,品德不良和心理问题品行不良不一定完全由心理问题引起品行不良通常和心理状况有相关品行不良通常和人格结构、自尊水平互相影响上面三者通常和低成绩有相关,心理性问题行为主要指由心理原因导致的情绪或行为的异常,(二)心理问题行为,纯白,浅灰,深灰,纯黑,健康状态,一般适应不良,心理障碍,心理疾病,无需干预,心理咨询,心理医生,精神病医生,1 一般适应性问题,主要指学生在适应学校和家庭环境、或在适应自身身心变化的过程中出现的暂时性的情绪和行为的紊乱或失调。其主要表现包括:,(1)自我概念欠佳主要是低自尊学生没有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导致情绪的低落、消沉、自卑,以及行为

6、的退缩、自暴自弃等。,案例:马某,女,初一学生,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班干部。体型较丰满,总担心自己的体型不太好,曾私下反复问老师:“老师你说我很肥吗?同学都叫我肥妹,我真的很难看吗?我要减肥吗?”平时总感到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也比不上别人,情绪特别低落,总感到自己“事事不如人”。,(2)人际关系适应不良学生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往,出现人际关系的紧张或敏感,导致情绪的孤独、压抑和无助,并出现行为的离群、孤僻等。,案例1:E,女,17岁,高一学生。因为与同学产生误会,进而发生矛盾。后来主动想化解矛盾,但遭拒绝,心里很苦闷。以后发展到怕别人议论,怕别人说自己,有时总觉得别人都误解自己,在说自

7、己的坏话,很敏感。刚开始还与人争论,后来放弃了争论,变得很消沉、沉默寡言,上课也没有积极性。整个人由原来的开朗,变成现在的消极被动、自我封闭。前后判若两人。,案例2某初二男生,在一大城市寄住祖父母家上学。该生见人腼腆,遇生人或校领导更局促不安,如遇女性,会手足无措,面红心悸,交谈时口吃,惹同学嗤笑;性格内向,孤独,同班中无知心好友,严重时,心烦意乱,消沉苦闷,经常失眠,纳呆。他多次要求中止学业,回农村父母身边。,(3)性偏差行为广义的概念:学生不能很好地面对自身的性生理的发展与成熟,导致性心理和行为的偏差,如性别角色紊乱、性意识困惑、过度手淫,以及其他不良的性行为等。,侠义的概念:性偏差行为又

8、称性心理障碍或者性变态,是以异常行为作为满足个人性冲动,其共同特征是对常人不引起性兴奋的某些物体或情境,对患者都有强烈的性兴奋作用。当已歪曲的性冲动付诸行动时多导致违纪。,常见的性心理障碍有:性行为对象选择异常的:恋物癖、恋兽癖、恋童癖等性行为方式异常的:窥阴癖、露阴癖、电话秽语症等其他还有易性癖等,案例:张某,男,二十一岁。上高中时有一次无意间闯入女厕所并看到女生如厕的情景。当时他虽然连声抱歉地退了出来,可一种兴奋感却始终在脑中挥之不去。一段时间之后,他开始克制不住自己,接二连三地重复起“误闯女厕所”的“误会”。但时间一长他开始发现,这一次次的“误会”越来越难以满足自己了,于是他开始了在女厕

9、所内的“守株待兔”,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了大学。终于有一天,他的这种行为被人发现了,学校给了他严厉的处分并且声明再有类似的事情发生就要开除他。他本人也深知不应该这样做,但就是不能控制自己。,(4)性格和行为习惯不良学生在个性发展中出现的性格缺陷,例如偏执、攻击、依赖、孤僻、胆怯、嫉妒、多疑等;以及学生的某些不良行为习惯,如刻板行为,吸吮手指,习惯性抽动,遗尿等。,案例:小金,男,11岁,父母离异,父再婚。目前随父与祖父母,新妈妈同住。小金聪明,反应快,领悟力强。父母不和,老人娇纵,小金爱偷懒,总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幼儿园时就经常拿别人的东西,上小学后更加频繁。常常找各种借口不去做操,留在教室里翻别

10、人的书包,找到钱后自己喜欢的东西就藏在各种角落里,有时甚至拿老师的钱物。如果老师同学找不到足够的证据他决不认帐。,2 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主要指一些中度心理障碍,包括各种神经官能症、变态人格和心身疾病,(1)神经官能症,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惧症、抑郁症、癔病、神经衰弱等。,焦虑症的焦虑与一般性焦虑的区别:1、一般人的焦虑具有明显的原因,而且随着情景的离开,焦虑体现也随之消失。焦虑症的焦虑体验是弥散性的、持久的,没有确定的客观对象和具体而固定内容。2、一般人的焦虑程度和持续时间与焦虑情景或事件的性质、强度相符合。焦虑症的焦虑程度与诱发焦虑的事件极不相称。3、一般人的焦虑较少伴有神经功能障碍。而

11、焦虑症常有。,案例:考试焦虑患者,女,16岁,中学生。患焦虑症两年。她父母说,孩子常常感到疲劳、焦虑,进入重点中学后,变得更加严重,甚至孤僻,并伴有记忆力下降的现象,学习成绩也退步了。最怕考试,最怕将成绩给别人看。大凡考前食欲不振,睡眠不足,坐卧不安,内心慌乱,不能集中注意,记忆效果不佳,缺乏克服困难的信心,智力活动效果下降。随着焦虑反应的持续往往引起生理的心悸,多汗,呼吸急促,肌肉紧张,头昏,恶心,食欲不振,手脚发冷等症状。而生理上的症状又可导致健忘,失去学习兴趣和生活情趣,进而更加焦虑起来。,强迫症,强迫观念,强迫动作,强迫表象,强迫意向,强迫恐惧,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回忆,对立观念,屈从

12、性强迫动作,对抗性强迫动作,案例:小兰,高三女生,自述得了一种怪病,常要洗手。一下课就迫不及待地跑去洗手,而且总是担心洗不干净,必须反反复复地洗。若是由于什么原因没有洗手,就会坐立不安,神情恍惚。为此母亲也很苦恼,但没有办法制止她。在心理老师的仔细追问后得知,小兰的洗手行为特别指向一位女生A。她很厌恶A,当与A有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接触时,她都会觉得很脏,必须马上洗干净。A走过时碰到小兰的桌子,小兰马上用布反复擦拭桌子。,抑郁症抑郁症(depression)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以抑郁为主要症状的一组心境障碍(mood disorders)或情感性障碍(affective disorders),是一组

13、以抑郁心境自我体验为中心的临床症状群或状态。以心境低落为主,与处境不相称,可以从闷闷不乐到悲痛欲绝,甚至发生木僵。严重者可出现幻觉、妄想等精神病性症状。某些病例的焦虑与运动性激越很显著。其特征是悲伤自尊心低下、注意力不集中和其他相关的症状。,案例:徐男,19岁,某中学高二学生。解放后的历次政治运动中,亲人中大部分受过冲击,受迫害致死3人,父亲在“文革”中因受冲击患精神分裂症。自己从小觉得受歧视,小学时听邻居说:“这孩子可怜,爸爸是精神病”,即产生见不得人的想法,觉得“世上哪有我这样不幸的人”。进入初中,认为父亲有病是“家丑”,不让他参加家长会,由于徐学习不好,一老师经常罚他,并封他为班上“第2

14、号呆子”,他非常恨该老师,同时更感到自卑。初二时,他得了慢性肾炎,休学一年;回校后成绩仍差身体一直不好,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样生龙活虎,渐渐觉得自己离班级、同学越远。随着年龄增长,看到同学各有所乐,更觉自己无用,周围的人都看不起他,又认为周围的同学、老师等都是小市民,无法理解自己。身体状况也无改善,腰酸、背痛、头晕、头痛及乏力,但不愿去医院检查治疗。,恐怖症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相的一种神经症。患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伴有回避行为。恐惧的对象可能是单一的或多种的,如动物、广场、闭室、登高或社交活动等。患者明知其反应不合理,却难以控制而反复出现。,社交恐怖症案例:李吉从小就是乖孩子

15、,大学毕业后有了一份不错的工作。他28岁的一天,一位老友受父母之托为他约了一位条件不错的姑娘见面,他在百般推辞后终于拗不过去赴了约。一见到姑娘,李吉突然产生了一种莫名的恐怖感,并且心慌,头晕,发抖,他失去了往日风趣的谈吐,还没有说上几句话就借口有事仓皇逃走了。事后,李吉对自己的反应也是百思不得其解。反思自己,他回忆起在十几岁时发生过的类似事件:初中一年级,当一位女同学向他请教问题时,他也是同样地感到心慌气促而红着脸跑掉了,并且从那以后他总是有意无意地和女性保持距离,避免单独接触,癔病又称歇斯底里,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由明显的精神因素,如生活事件、内心冲突或情绪激动、暗示或自我暗示等而引起的一组

16、疾病,表现为急起的短暂的精神障碍、身体障碍(包括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这些障碍没有器质性基础。病因主要是心理因素及遗传,情感丰富、暗示性强、自我中心、富于幻想等具有癔病性格特点的人是癔病的易患因素。,群体性癔病案例:2005年4月14日,某中学发生疑似学生食物中毒事件。首发病例于12日在学校食堂就餐后,自觉身体不适,于当日22:00左右,同宿舍有3名学生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头痛。次日上体育课时,上述学生请假。体育老师向学校领导报告后,学校怀疑食物中毒,遂对全校各班级进行调查统计,共有54名学生出现腹痛、恶心、头痛症状(其中部分学生未在食堂进餐),由教师带至卫生院就诊。经对可疑食物和

17、水源进行检验,无异常发现。病例经对症处理和心理疏导后,除2名学生病情较重,需继续诊治外,其余学生当日已全部恢复健康,无新发病例。,神经衰弱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了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其主要临床特点是易于兴奋又易于疲劳。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不少患者病前具有某种易感素质或不良个性。,案例:黄某,男,20岁,某工科大学大一学生。自进入大学以来,情绪经常不稳定。开学以来常忧郁、苦闷、孤独。学习注意力很难集中,记忆力下降,成绩不理想。近半年来,夜间盗汗,难入睡,易惊醒。白天头昏,四肢无力,常感胸闷、心悸。,(2)变态人格,又称人格变态或者人格障碍。人格在发

18、展和结构上的明显偏离正常,以致不能适应正常社会生活。变态人格主要表现为情感和意志行为方面的障碍,而其思维活动属正常范围,因而可能有与现实状况不相协调的情绪爆发,导致行为粗野,违反社会行为规范,变态人格是一种从童年或少年开始的,人格发育上的畸形;以反常的性格、很不稳定的情绪、与社会不相适应的行为和给周围的人带来一定痛苦为其特征。变态人格一旦形成,就比较恒定不变,变态人格的三个特征变态人格与正常人在情感反应、行为表现以及人际关系诸方面有显著差异变态人格不是精神病,没有发病的具体日期、疾病的演变和临床症状表现 变态人格与正常人的犯罪行为不同,变态人格包括偏执型、分裂型、戏剧型、反社会型、回避型、自恋

19、型、被动攻击型等变态人格。,偏执型变态人格表现为极端固执,敏感多疑,情感不稳,暴躁易怒,心胸狭隘,好嫉妒,自我评价低,敌意性强,残忍狠毒,记仇报复。,案例:偏执型人格障碍有个17岁的姑娘由母亲带到心理咨询门诊部。母亲告诉医生说她女儿一向清高,做事认真,不好交往,学习专注,好胜心强。近两年她女儿变得神情恍惚,经常胡思乱想,脾气变得很坏,常跟父母顶嘴怄气;把同学对她的帮助看成是瞧不起她、小看她;有几次老师批评她不该那么固执、自以为是,她竞在课堂上跟那位平时很宠她的老师争吵得面红耳赤;回家常诉说老师故意整她,或同学串通起来跟她作对;与老师、同学和家人的关系越来越糟,多次提出要转学,要到外婆家去住等等

20、。这类想法与烦恼每天搅得姑娘心烦意乱,干什么都定不下心来,学习成绩急剧下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一类持续的行为方式,其特征是总体上与主流的社会规范相悖。反社会人格障碍的特点包括:漠视他人的感受。不负责任,漠视规章制度。不能够较长时间地维持同别人的关系,但在与人建立关系方面没有特别的困难。忍耐力水平低下,容易由于挫折而产生攻击或暴力行为。缺乏自责或懊悔。不能从经验、尤其是惩罚中吸取教训。有指责他人或经常对其反社会行为作合理化解释的倾向。,轻度反社会人格案例骊某,女,十五岁。初中二年级学生。由父母带来咨询所咨询。叙述如下:“女儿本来是个惹人喜爱的孩子,在家排行老二,小哥哥二岁。平时性格虽较倔犟,但成

21、绩一向不错。父母也没操多少心。前些时,她哥生病住院,我和她父亲的心思便大多放在她哥哥身上。一天,我和她父亲都去了医院,她放学回家见家里没有煮饭,就大发脾气,把碗摔了,冰箱里的东西被她搞的乌七八糟。我们回来后批评她,她却置之不理,还说我们不喜欢她,当初就不该把她生下来。这是那里的话,自己的孩子怎么不喜欢呢?只是她哥哥病了,她父亲又病倒在床,我本来就够劳累的了,白天还要上班,自然心情烦躁。她却对家里人莫不关心,有事无事还故意给家里天麻烦,我多次骂她不懂事,她却说我还不是因为不喜欢她。上周二突然没见回家,只道是去了同学家,岂料第二天某同学捎来一信,信的内容只有两句话:你们从来就不喜欢我。我是一个多余

22、的人,我已服了毒药。真急人。我只好动员所有熟人去找,岂知当找到她时,她却正在同学家有限自得地看电视,不愿意和我们回家,还说我们找她是多事。”,(3)心身疾病,指那些心理因素在疾病起因中起重要作用的疾病,如偏头痛、支气管哮喘、心脏病、溃疡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局限性肠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原发性高血压,3 其他,属于重度心理障碍或严重的行为问题,主要有:(1)精神病(精神分裂)(2)自闭症(孤独症)(3)自杀,自闭症又称为孤独症儿童孤独症主要表现为,孩子不愿和人交流,整天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多数孩子不开口说话,生活自理能力差,学习有明显障碍,接触新鲜事物的欲望和能力较弱等等,严重的还会有自残或暴力的倾

23、向。,儿童自闭症(孤独症)的三个特点社会性交往能力的缺乏沟通能力的欠缺以及仪式化的刻板行为,案例1Paul是一个4岁的孩子,他时常感到害怕和焦虑。从词汇和句子复杂程度来看,他的语言还是顺着正常的进程在发展。从学步的时候开始,他就对字母和数字非常迷恋。他冲到电视机前面看所有的广告。他收集和携带玩具永远是蓝颜色的,并且总是三个一组。他喜欢独自玩耍,对结构性的玩具和拼图非常精通。他会观察伙伴们玩耍,但是很少和他们交互。他的父母说,很难把他吸引到一个话题中来。他总是喜欢谈论字母、数字和他害怕的东西,而且持续着这些行为。,案例2Adrew是一个四岁的孩子,非常地自我陶醉。他不会说话,他仅有的词汇就是反抗

24、和哭闹。当他有要求的时候,他通过推拉大人,或者自己来拿到东西。他的时间都花在了玩耍带子、绳子和任何能够旋转捻动的东西。他很难睡到天亮,而且抓起什么就吃。当其他孩子在场的时候,他会捂着耳朵跑开。,(三)学习问题与障碍,指与学习有关的心理问题和障碍,主要有:1、一般性学业不良2、注意缺陷障碍3、学习不能4、智力障碍,儿童多动症儿童多动症又称注意缺陷障碍(ADHD),或脑功能轻微失调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疾病.这类患儿的智力正常或基本正常,但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有缺陷,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注意短暂,活动过多,情绪易冲动,学习成绩普遍较差,在家庭及学校均难与人相处,注意力缺失障碍(多动症

25、)案例刘某,男,9岁。因自幼好动,上课不认真,管教困难,于2002年7月来儿童精神卫生专科门诊求治。患儿自幼顽皮多动,1岁多能走之后,喜欢到处攀爬,不怕危险,经常摔得皮破血流,依然如故。任何一件玩具到手之后就要拆开弄坏。从不怕生人,到亲友家作客。随便开别人的屉子、柜子,到处乱翻。7岁入学,上课、做作业从不专心,总是不停地做小动作,撩逗同学,搞恶作剧,经常与同学发生冲突。上课发言不守纪律,经常插话,扰乱课堂秩序。常常惹麻烦而有老师或同学来告状。在家做作业时很不专心,边做边玩,外面一点小动静就要跑去看一看,经常要父母坐在旁边监督,作业脏、乱、潦草,粗心大意,经常做错或不能按时完成。自己的东西杂乱无

26、章,丢三落四,经常丢失文具、雨伞等用品,或上学忘了要带的东西。家长曾经想培养他一些业余爱好,但不论学什么都是有始无终,缺乏耐心,不能坚持。脾气急躁,有什么要求马上就要满足,否则纠缠不休。学习成绩近一年来有下降趋势,无说谎、偷窃等不良行为。自幼睡眠较少,似乎精力过剩。偏食。,智力障碍智力障碍(mental retardation,MR)是发生在发育时期内,一般智力功能明显低于同龄水平,同量伴有适应性行为缺陷的一组疾病。智商(IQ)低于人群均值2.0标准差(人群的IQ均值定为100,一个标准差的IQ值为15),一般IQ在70(或75)以下即为智力明显低于平均水平。适应性行为包括个人生活能力和履行社

27、会职责两方面。发育时期一般指18岁以下。智力落后有各种名称。精神病学称为“精神发育迟缓”、“精神发育不全”、“精神缺陷”。教育、心理学称为“智力落后”、“智力缺陷”。儿科学称为“智力低下”、“智能迟缓”、“智力发育障碍”。特殊教育学校称为“弱智”、“智力残疾”。,三、学生问题行为的原因与分析,(一)家庭的不良影响与教育,1、易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家庭类型 包括对社会不信任的家庭、只图眼前快乐的家庭、为达目的不惜冒险的家庭、爱动武的家庭、缺损家庭。,2、易导致问题行为的家教态度与方式溺爱娇惯,造成孩子独立性差,性格胆小、退缩,或以我为中心,好强任性;专制粗暴,使孩子对家庭冷淡、疏远、不满、抗拒,甚

28、至敌意、憎恨,形成粗暴、虚伪的性格;歧视虐待,养成怀疑、孤僻或憎恨、粗暴的性格;忽视放纵,易使孩子形成懒惰、任性、不安的性格。,(二)社会的不良影响,1、社会的不良风气、各种文化生活中的消极不健康的、有害因素的不良影响。2、社会上具有各种恶习的人的影响,尤其是坏人的教唆。3、学生的伙伴的不良影响 这是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来源之一。,(三)学校教育不当,学校教育不当,(2)教师的个性和情绪问题。,(3)过重的精神压力。,(1)教师的教育态度和方式问题。,(1)把学生某一阶段的正常行为 误认为问题行为。(2)无鉴别地接受外界所传的关于 学生行为的信息,便贸然下结论。(3)发现学生的一次过失行为便

29、作普 遍推论,而不分析其背景及起因。(4)以情绪代替理智处理事件。,教师处理学生 问题行为的过失,(四)学生个体的内因,除了遗传和生理因素以外,主要有:1、个性社会化过程迟缓,社会成熟度低。这类学生在低年级中比较多见。因为社会化程度较低,因此容易出现对学校的适应不良。,2、早期的创伤性经验和个性的影响。早期经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如果孩子遭受过创伤性打击,可能构成其将来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另外,早期的亲子关系也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孩子的个性发展和情绪的稳定与否,如果孩子遭受不良的亲子关系,可能导致孩子的焦虑和不良性格。,3 心理冲突或挫折,以及不良的应付方式。心理冲突或挫折,常常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尤其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学会良好的应付方式,不能较好的处理各种心理冲突或挫折,则容易导致其心理问题的发生,所以,应付方式被称为生活事件和心理健康之间的重要的中介因素。积极的应付方式如问题的指向和解决、找人倾诉、适当的合理化、情感的升华等,有助于心理健康;消极的应付方式,如退避、幻想、压抑、抽烟吸毒、酗酒等,不利于心理健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