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68602 上传时间:2023-06-20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39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控制系统的数学描述.ppt(3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2.1 微分方程的建立及线性化2.2 传递函数 定义、性质、典型元件的传递函数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及其等效变换 组成、等效变换、简化、Mason公式2.4 自动控制系统例题 液位、位置伺服、速度、液压调速,2,要对自动控制系统进行定量(精确)地分析和设计,首先要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数学模型: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物理量:高度、速度、温度、压力、流量、电压、电流。数学表达式:代数方程、微分方程 静态数学模型:系统变量之间与时间无关的静态关系 动态数学模型:系统变量对时间的变化率,反映系统的动态特性,3,建模方法:分析法

2、、实验法,实验法(黑箱法、辨识法、灰箱法):人为施加某种测试信号,记录基本输出响应,根据输入输出响应辨识出数学模型。方法:频率特性法 最小二乘法(曲线拟合)神经元网络法 模糊模型法 模型验证:将实际输出与模型的计算输出进行比较,系统模型需保证两个输出之间在选定意义上的接近。,黑匣子,输入(充分激励),输出(测量结果),2.1 微分方程的建立及线性化,4,分析法根据系统运动规律(定律、经验公式)和结构参数,推导系统输入输出之间数学关系。建模(微分方程)步骤,第二步:联立各环节的数学表达式,消去中间变量,得到描 述系统输出、输入关系的微分方程。,第一步:将系统分成若干个环节,列写各环节的输出输入的

3、数学表达式。,利用适当的物理定律如牛顿定律、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5,例2.2 图2.2是具有转动惯量为J的转子,与弹性系数为K的弹性轴和阻尼 系数为 的阻尼器连接。假设 施加的外扭矩为,则系统产生偏离平衡位置的角位移。试写出角位移 与扭矩 的微分方程。,例2.1 如右图所示,写出RC电路的微分方程。解:明确输入量,输出量 第一步:环节数学表达式 第二步:消去中间变量,6,解:,(2.2.1),式中,M1惯性体所产生的阻力矩,为,M2阻尼器所产生的阻尼力矩,为,M3弹性轴所产生的弹性阻力矩,为,将M1、M2、M3代入式(),得到描述系统输出输入关系的运动方程式为,(2.2.

4、2),牛顿定律,7,数学工具拉普拉斯变换与反变换,拉氏变换定义 设函数f(t)满足 t0时,f(t)分段连续 则f(t)的拉氏变换存在,其表达式记作 控制工程上函数都满足拉氏变换要求:能量有限拉氏变换基本定理线性定理 位移定理 延迟定理,8,初值定理,微分定理,积分定理,终值定理,9,工程上典型函数的拉氏变换,时域上函数:f(t)脉冲(t)单位阶跃 速度 加速度 指数 正弦 二阶响应(01),复数(S)域:F(s)1,10,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3)对输出量的拉式变换式进行拉式反变换,得到系统微 分方程的解。,线性微分方程的求解方法:,解析法、拉普拉斯变换法、计算机辅助求解,拉普拉斯变换法求解

5、微分方程基本步骤:,(1)考虑初始条件,对微分方程中的各项进行拉式变换,变成变量s的代数方程。,(2)由变量s的代数方程求出系统输出输入量的拉式变换式。,11,例2.3 设线性微分方程为,式中,为单位阶跃函数,初始条件为,试求该微分方程的解。,解:,(1)对微分方程中的各项进行拉式变换得,(2.1.3),(2)将初始条件代入式(),得,12,(3)对式()进行分解:,式中,对Y(S)进行拉式反变换,13,2.2 传递函数,2.2.1 传递函数的定义和主要性质,传递函数是在用拉氏变换求解线性常微分方程的过程中引申 出来的概念。,微分方程是在时域中描述系统动态性能的数学模型,在给定 外作用和初始条

6、件下,解微分方程可以得到系统的输出响应。系统结构和参数变化时分析较麻烦。不解方程进行系统分析?,定义: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零初始条件下,系 统输出量的拉氏变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14,设r(t)和c(t)及其各阶系数在t=0是的值均为零,即零初始条件,则对上式中各项分别求拉氏变换,并令R(s)Lc(t),R(s)=Lr(t),可得s的代数方程为:,15,性质1 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真分式函数,mn,且所具有复变量函数的所有性质。(物理可实现),性质2 G(s)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与输入量 的形式(幅度与大小)无关。,性质3 G(s)虽然描述了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关系,

7、但它不提 供任何该系统的物理结构。因为许多不同的物理 系统具有完全相同的传递函数。,性质4 如果G(s)已知,那么可以研究系统在各种输入信号 作用下的输出响应。,性质5 如果系统的G(s)未知,可以给系统加上已知的输入,研究其输出,从而得出传递函数,一旦建立G(s)就可 获得该系统动态特性的完整描述,与其它物理系统 描述不同。,16,性质6 传递函数与微分方程之间有关系。,如果将 置换,17,2.2.2 典型元件的传递函数任何一个复杂系统都是由有限个典型环节组合而成的。,典型环节通常分为以下六种:,1 比例环节,特点:输入输出量成比例,无失真和时间延迟。实例:电子放大器,齿轮,电阻(电位器),

8、感应式变送器等。,式中:K-增益,18,2 惯性环节,式中:T-时间常数,特点:含一个储能元件,对突变的输入,其输出不 能立即复现,输出无振荡。实例:RC网络,一阶水槽(流水),直流伺服电动机 的传递函数也包含这一环节。,3 积分环节,特点:输出量与输入量的积分成正比例,当输入 消失,输出具有记忆功能。实例:一阶水槽,电动机角速度与角度间的传递 函数,模拟计算机中的积分器等。,19,特点:输出量正比输入量变化的速度,能预示输 入信号的变化趋势。实例:测速发电机输出电压与输入角度间的传递 函数即为理想微分环节或一阶微分环节。二阶微分环节是构成物理系统的伴随产物,一般不单独存在。,4 微分环节,理

9、想微分,二阶微分,一阶微分,20,特点:环节中有两个独立的储能元件,并可进 行能量交换,其输出出现振荡。实例:RLC电路的输出与输入电压间的传递函数。可控硅直流闭环调速系统也是一个二阶振荡环节。,5 振荡环节,式中 阻尼比,自然振荡角频率(无阻尼振荡角频率),21,6 延时(滞后)环节,特点:输出量能准确复现输入量,但须延迟一固 定的时间间隔。实例:管道压力、流量、皮带运输等物理量的 控制,其数学模型就包含有延迟环节。,式中,延迟时间常数,实际控制系统都含有滞后环节,只是延迟时间常数大小问题(小忽略不计)。,22,K1是单个电位器的传递系统,,是两个电位器电刷角位移之差,称误差角。,电位器的负

10、载效应,一般要求,1.电位器,实例:,23,直,转子角速度(rad/s),输出斜率(v/rad/s),),(,s,),U,(,s,U,(,s,),图,2,.8,直流测速发电机交流测速发电机,2.测速发电机测量角速度并将它转换成电压量的装置,传递函数,24,G,(,s,),R,(,s,),C,(,s,),图,2,-,1,1,方,框,图,中,的,方,框,信,号,线,方,框,r,(,t,),c,(,t,),信号线:带有箭头的直线,箭头表示信号的流向,在直线旁标记信号的时间函数或象函数。,(2)比较点(汇合点、综合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输入信号进行加减比较的元件。“+”表示相加,“-”表示相减。“+”号

11、可省略不写。,2.3 控制系统结构(方框)图,控制系统的结构图是描述系统各组成元件之间信号传递关系的数学图形原理图元件数学模型。特点:直观。,(1)方框(方块):表示输入到输出单向传输间 的函数关系。,2.3.1 控制系统结构图的组成,25,+,X,1,X,1,+,X,2,X,2,+,X,1,X,1,X,2,+,X,2,-,X,3,图,2,-,1,2,比,较,点,示,意,图,注意:进行相加减的量,必须具有相同的量纲。(3)引出线(分支点、测量点)表示信号测量或引出的位置,图,2,-,1,3,分,支,点,示,意,图,),注意: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大小和性质完全一样。,X,3,-,26,几个基本概念

12、及术语,+,+,H,(,s,),+,R,(,s,),E,(,s,),B,(,s,),N,(,s,),C,(,s,),图,2,-,1,4,反,馈,控,制,系,统,方,块,图,(1)前向通路传递函数-假设N(s)=0 C(s)与误差E(s)之比(打开反馈后,输出C(s)与R(s)之比),(2)反馈回路传递函数 假设N(s)=0 主反馈信号B(s)与输出信号C(s)之比。,反馈信号,控制对象,控制器,C,(,s,),27,(3)开环传递函数 Open-loop Transfer Function 假设N(s)=0 主反馈信号B(s)与误差信号E(s)之比。,(4)闭环传递函数 Closed-loop

13、 Transfer Function 假设N(s)=0 输出信号C(s)与输入信号R(s)之比。,推导:因为,右边移过来整理得,28,(5)误差传递函数 假设N(s)=0 误差信号E(s)与输入信号R(s)之比。,代入上式,消去G(s)即得:,将,+,+,H,(,s,),+,R,(,s,),E,(,s,),B,(,s,),N,(,s,),C,(,s,),29,图2-15 输出对扰动的结构图,利用公式*,直接可得:,(6)输出对扰动的传递函数 假设R(s)=0,*,30,(7)误差对扰动的传递函数 假设R(s)=0,图2-16误差对扰动的结构图,利用公式*,直接可得:,*,31,图2-17一阶RC网络,解:由图2-17,利用基尔霍夫电压定律及电容元件特性可得:,对其进行拉氏变换得:,例1,画出下列RC电路的方框(结构)图。,32,将图(b)和(c)组合起来即得到图(d),图(d)为该一阶RC网络的方块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