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常识之官职.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270876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PPT 页数:13 大小:319.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常识之官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文学常识之官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文学常识之官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文学常识之官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文学常识之官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常识之官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常识之官职.ppt(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古人当官,有哪些途径,1夏、商、周时代:“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担任官员的大小贵族必须经国学教育,学习相关礼仪知识方可上任。即“三代以上出于学”。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它是历史的进步,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2秦国:按军功授爵,打破了奴隶主贵族世袭爵位的制度,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势力的增强。,3两汉:汉朝建立了一整套选举人才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察举即选

2、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

3、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

4、、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4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注重门第出身。,中正官的设置,既保留了汉代乡闾评议的传统,又改变了汉末名士请议左右乡议和地方大族操纵选举的局面,把品评与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这对杜绝朋党,破除门阀起了一定的作用。特别在实行初期,对加强曹魏政权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起初,这一制度是致力于解决朝廷选官和乡里清议的统一问题,是对汉代选官传统的延续,也是对曹操用人政策的继承。但到魏晋之交,因大小中正官均被各个州郡的“著姓士族”所垄断,他们在评定品级时,偏袒士族人物,九品的划分,已经背离了“不计门第”的原则。此后的三百年间,出现了“

5、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士族垄断政权的局面,而九品中正制一直是保护士族世袭政治特权的官僚选拔制度。因此当士族没落以后,九品中正制也被彻底废除了。,5科举制:隋炀帝以后至清末(唐朝时期是科举制的鼎盛时期)。明朝时候先童生考秀才,再秀才考举人,中了举人其实已经能当官了,到吏部登记下,然后坐等官员致仕或者挂了,没人顶替的情况下,就从很多举人中挑选去当官的,也就是说举人是候补的,当不当的还不知道。所以一般中了举人以后就去考进士,考中以后就是贡生,然后再去殿试,也就是皇帝面试,皇帝钦点一甲前三名就是状元榜眼探花了,二甲就是进士出身,三甲就是赐同进士出身。进士其实就能等着当官了,但是最厉害的几位也就

6、是一甲三人和二甲三甲中挑选精英录取为庶吉士。这个就很厉害了,相当于皇帝的秘书,不是庶吉士还当不了大学士。,古代科举,这一制度始于唐代,盛于明清,前后经历了大约1300多年。过去人们想进入仕途,唯一的途径是应举,即参加科举考试。通过科考,一旦进士及第,便是跳入龙门,有幸夺得状元的,那更是独占鳌头登峰造极了。所以金榜题名曾经是多少人的梦想,有人为功名血拼了一生,像儒林外史所描写的范进甚至还为此闹得疯疯癫癫。早期的科举,状元的录取分为文武两项,有的人凭武功同样可以获得功名,这就是所谓的“武状元”。后来渐渐地向文科靠拢,及至清末,已是单纯的“八股取仕”了,此时的科举考试已经形成了一套专门的运行机制和固

7、定的选拔模式,有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等几个环节。,童试,通俗地说就是考秀才。参加童试的人,按照过去的学历,大约相当于学龄前儿童,还算不上正式的学生。其实他们的文化水准已不亚于现在的完小,因为当年的童试是不限年龄的,几十岁参加童试的人比比皆是,他们参加考试时,已有多年的学习过程,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像曹雪芹、吴敬梓、蒲松龄等,他们参加科考屡屡不得志,按其科考功名,充其量也只能算个秀才,但他们的文学功底已经远远超出了当时的许多举人、进士。明清时代,童试每三年举行一次,时间是农历二月。童试要通过“县考”、“府考”和“院考”三次考试,前两次由“知县”“知府”等地方官主持,“院考”须由皇帝钦命的科甲出生

8、的“学政”分赴各地去监考。院考合格(科举名词叫“中式”)才取得秀才资格。秀才再通过“岁考”和“科考”,按成绩分为“附生”、“增生”、“廪生(廪膳生)”、“监生(太学生)”四个等级,分别进入县、府和朝廷官办的学堂读书。秀才称为“生员”,即正式的学生,由此看来,“学生”的概念过去和现在大不相同,过去是先学而后成为学生,现在是先做学生而后开始学习。,童试合格的生员,可以冠以“秀才”的名号,但没有当官的资格。他们进入“学堂”学习以后,国家免除他们的赋役,并给予一定的禄米待遇,成绩特别优异者,还可以通过“拔贡”考试成为“贡生”,贡生就有机会通过吏部考选,当个知县或者教谕之类的小官。这种待遇仅限于少数出类

9、拔萃者,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因为背景特殊而暗度陈仓的。乡试也是三年一次,时间在农历八月,因为已近秋天,所以民间习惯称为“秋闱”。三年中如遇皇帝登基、帝后诞辰或国家的大型庆典,会临时增加一科考试,称之为“恩科”。乡试照例在各省的贡院举行,但主持考试的官员一律由皇帝直接指派。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乡试要考三场,每场连考三天,每场考试连续三天食宿考场,不能自由出入,三场考试的九天,就只有三进三出的机会,所以参加乡试的生员,除了文具之外,还需自带食物和卧具。古时的考场,每个考生设有一个三尺见方的单间,考生之间互相隔离,很像个雅座,只是小些。这种雅座叫做“号舍”,号舍外有“号军”监考,大约类似于监考老

10、师,整个考场的外面还有军警巡逻,考场的人性化管理可能古今是相似的。考生进入考场时须过搜身一关,以防有人携带作弊工具,尽管如此,历来的考场,都免不了有作弊者,作弊手法层出不穷,让人防不胜防。如今常有不少小巧玲珑的作弊工具作为收藏品晒出来,可见当时的考生为获取功名是如何地绞尽脑汁了。每次乡试,全国参加的生员成千上万,所以乡试是科举考试四个环节中最难的一次。乡试合格便是“举人”,可以尊为“老爷”了。成为举人,就可以进京赶考,参加“会试”和“殿试”,即使不参加“会试”,也有机会通过选拔“候缺”,成为省级或部级的下级官员。所以举人的身价已令人刮目相看了。,会试一律在京城举行,所以谓之“进京赶考”。会试由

11、礼部主持,也是每三年一次,农历三月举行,故又叫做“春闱”或“礼闱”。各省举子进京赶考,国家提供一定的车马费,史称“公车”。考试的规则和程序大体与乡试类同,只是录取更为严格。清代,每科会试的人数大约为六、七千人,就中录取三百名左右,录取比例在百分之四、五之间。会试中式(合格)即成为“贡士”,此时,担任各级官吏的机会就多了。但成为贡士并非人人都有机会参加“殿试”,贡士还要参加一次复试,取得三等以上成绩者才有资格参加殿试。会试第一名称为“会元”。,殿试就是常言所说的“考状元”,那是一个惊心动魄的过程。明清时殿试在三月举行,场地安排在太和殿,原则上由皇帝亲临现场遴选,有时也由皇帝钦定的人代理。参加殿试

12、的人都为“新科进士”,当官已然是十拿九稳了,他们不再担心被淘汰,而是想咫尺杆头,摘取“状元”那个桂冠,所以殿试只是确定名次而已。殿试时录取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名额最多,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的所有贡士统称进士。通俗的讲,凡进入一、二、三甲的都可以叫“进士及第”。殿试时,除了皇帝有御座之外,一律不设其他座位,考生都是席地而坐,陪考的官员也在一旁站立。参加殿试的“新科进士”着装整齐,按单双号分立太和殿丹墀之下,听候点名。皇帝驾到时,奏乐鸣炮,然后由内阁

13、大学士捧出钦定的“策试”题目,当众交给负责殿试的礼部官员,参加殿试的人向皇帝行礼后进殿考试。殿试规定只考一场,凌晨入场,日落交卷,概不提供照明设备。,殿试结束,由阅卷大臣(一般为八人)轮流读卷,就中选出公认的十份卷子交给皇帝用硃笔钦定名次,这十份即是一甲三名(状元、榜眼、探花)和二甲的前七名,二甲七名以后和三甲的则不必交给皇帝审阅了,这就是所谓的“点状元”。科举考试到这里基本结束,后续还有“小传胪”“传胪大典”“琼林宴”等繁琐的仪式,这对于获取功名的人来说,已不很重要了。限于篇幅,不予赘述。科举制度称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为解元、会元、状元,合称“三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中了第一名,称“连中三元”。文科15位:唐朝的张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若叟、冯京;金朝的孟宋献;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黄观、商辂;清朝的钱檠、陈 继昌和戴衢亨。三位“武三元”。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其二是明朝万历年间,浙江永嘉人王名世连中武科三元,官授锦衣卫千户。其三是清朝顺治年间,也是浙江人王玉璧,连中武科三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