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基础知识课件.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71089 上传时间:2023-06-21 格式:PPT 页数:99 大小:1.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言文基础知识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9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9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9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9页
文言文基础知识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言文基础知识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文基础知识课件.ppt(9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文言实词,文言文学习的基础,文言虚词,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特殊句式,官职变动词语,官职变动词语,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调动官职的词语,兼职、代理的词语,降职、罢免的词语,其它,表示授予、提升的词语,征: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荐、举: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拜:授予官职,除:任命,授予官职,授:给予官职,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擢:在原官职上提拔,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调动官职的词语,迁:调动官职,一般是提升调用,转、调、徙:调动官职,补:补充缺职,改:改任官职,兼职、代理的词语,兼:同时掌管,兼任,

2、领:兼任,署:代理,暂时担任,权:暂代官职,降职、罢免的词语,贬:降职,谪:被罚流放或降职,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左迁:降职,罢、免:罢黜、免去官职,黜、废:废弃不用,其它,还有一些不表示官职的变动,但常常与官职结合在一起,可灵活翻译为执掌、主持的意思,知: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行:迁左丞,行徐州事,主:掌管。例如史记吕太后本纪:“太尉绛侯勃不得入军中主兵。”(勃:人名。),文言实词,了解实词的本义和引申义,词义引申的途径,用推演的方法引申,用比喻的方法引申,用借代的方法引申,用推演的方法引申,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看,将军宜枉驾

3、顾之,探望,但欲求死,不复顾利害,考虑,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顾念,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不如拼搏一笑,因合纳斗盆,但是,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反而,用比喻的方法引申,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鸟兽的爪和牙,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武臣,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之臣,而武人也,党羽,用借代的方法引申,干戈,古代的武器,辛苦遭逢起一经 干戈寥落四周星,战争,“朱门”代大户,“兵甲”代军队,“梨园”代戏园,“丝竹”代音乐,“口舌”代言语,“笔墨”代文字,寻找实词本义与引申义之间的关系想象,接近联想,用接近的事物来代替,找出意义联系,兵(本义“兵器”),士兵(拿兵器的人),军队

4、(拿兵器的一群人),军事战争(军队做的事),类似联想,采用类似的事物来比喻,形成一词多义,引(本义为“开弓”),延引(像弓那样射出去产),牵引(像拉弓那样往回拉),积累实词,引申联想法,借助成语法,本义引申义之间关系引申联想法,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冷,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寒冷的季节,女不织,或受之寒。,缺衣受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缺钱贫寒,大渡桥横铁锁寒。,心寒恐惧,连锁式,因其是竹中突出的部位,故有:竹节关健,关节节制节约,因其与竹有关,竹直且虚,故有:竹节气节贞节礼节规则。,因其连接两边,故有:竹节季节节日节拍。,“节”的本义是“竹节”,辐射式,本义引申义之间关系引

5、申联想法,借助成语法,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草木的根或茎干,无本之木,性本爱丘山,最初的,变本加厉,此之谓失其本心,本来的,原来的,本性难移,今存其本不忍废,底本,稿本,照本宣科,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做状语,动词的词性改变,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后面还有名词或者名词短语,这个名词或者名词短语就是活用动词的宾语,籍吏民,封府库,序八州而朝同列,舍相如广成传舍,“吏民、八州、相如”都是宾语,“籍、序、舍”这些词原本是名词,现在都活用成了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前面是不是有“已、乃”等状语,如果有状语,这个名词也就可能活用成了

6、动词。,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将、已、未、”都是状语,于是原本是名词的“鼓、后、果”都活用成了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前面有能愿动词,那么这个名词就可能活用成了动词。,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左右欲刃相如,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这些前面有“可以、能、欲(要)”的词,都由名词活用为动词了。,名词做状语,名词一般是不能做状语的,但在文言文当中,这是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常以身翼蔽沛公,“翼蔽”相当于“像鸟张开翅膀”,表状态。,道芷阳

7、间行,“间”小路,这里是“从小路”,表地点,内无应门五尺之童,“内”,在内,表范围。,躬亲抚养,“躬”,“亲自”,表方式,园日涉以成趣,“日”,每日,表时间,手巾掩口涕,“手巾”,用手巾,表工具。,大江东去,“东”,向东,表方向。,动词的词性改变,一个动词处在主语或者宾语的位置,这个动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援、蔽、伏”原本都是动词,这里不是处在主语,就是处在宾语的位置,所以都活用为名词了。,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一个形容词做了主语或者宾语,这个形容词就可能活用为名词了。,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

8、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三老、豪杰皆曰:“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贤”原本是形容词“德才优秀”,这里是“贤士、贤人”,“被坚执锐”,“尖”和“锐”是兵器,良实的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如果带上宾语,就活用为动词了或出现在能愿动词和副词后面又是也活用为动词,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且夫天下非小弱也,素善留侯张良,火尚足以明也,使动用法,一个动词或者形容词,产生了使宾语发生某个动作的意思,宾语成了动作的主题,这个动词或者形容词

9、便有了使动意义,活用为使动动词了。,会盟而谋弱秦,舞幽壑之潜蛟,宁许以负秦曲,坪崖转石万壑雷,意动用法,意动用法表示心理活动,意思是“认为怎么样”,侣鱼虾而友麋鹿,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秦武断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通假字结合语境,以音推字,声旁字和形声字可以通假。,“将军禽操,宜在今日。”,“禽”通“擒”,“禽”是“擒”的声旁字。,声旁相同的形声字可以通假,“距关,毋内诸 侯”,“距”通“拒”,都是以“巨”为声旁的形声字。,有时候,形声字还可以和它的声旁字通假,“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敝”是“弊”的声旁字。,同音字可以通假,旦日不

10、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同音字通假,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秦伯说,与郑人盟失其所与,不知,通“矣”,语气词,了。,通“供”,供给。,通“餍”,满足。,通“缺”,侵损,削减。,通“悦”,高兴。,通“智”,明智。,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通“只”,只是,不过,通“毋”,不要。,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莫春者,春服既成唯求则非邦也与鼓瑟希,舍瑟而作 虽有槁暴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通“斑”,花白。,通“途”,道路。,通“暮”,通“欤”,通“稀”。,通“又”,又,再。通“曝”,晒。,通“智”,才智。,通“性”

11、,资质,禀赋。,约从离衡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陈利兵而谁何始皇既没而倔起阡陌之中赢粮而景从距关毋内诸侯张良出,要项伯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纵”。合从,“衡”通“横”,通“敝”,困顿,失败。,通“呵”,呵问。,通“殁”,死。,通“崛”,崛起,兴起。,通“影”,影子。,通“拒”,把守。,通“纳”,接纳,使进来。,通“邀”,邀请。,通“背”,违背,背叛。,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令将军与臣有郤因击沛公于坐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虽趣舍万殊亦由今之视昔景翳翳以将入曷不委心任去留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或师焉,或不焉,通“早”。,通“隙”,嫌怨,隔阂。,通“座”,座位。,通“否”,如果不这样。,通“趋”,往,取。,通

12、“犹”,犹如,如同。,通“影”,日光。,通“何”,为什么。,通“授”,教授。,通“否”,指不从师学习。,振之以威怒早实以蕃 既然已,勿动勿虑 早缫而绪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淇则有岸,隰则有泮,通“震”,威吓。,通“繁”,通“矣”,通“尔”,通“吁”,通“脱”,同“畔”,来吾道夫先路也椎床便大怒 箱帘六七十终老不复取 合葬华山傍摧藏马悲哀 契阔谈列缺霹雳曲终收拨当心画,通“导”,通“捶”,通“奁”,通“娶”,通“旁”,通“脏”,通“宴”,通“裂”,通“划”,一尊还酹江月暴霜露,斩荆棘暴秦之欲无厌当与秦相较长乐王回深父 某所,而母立于兹,通“樽”,通“曝”,冒着。,通“餍”,满足。

13、,通“倘”,如果。,通“甫”,名字下加的美称。,通“尔”,你,你的。,古今异义,区别古今意义的异同,了解一些文言复音词的特定用法,文言文中出现的“双音节”与现代汉语的双音词的四种对应情况,古今意义的异同,古今意义相同的复音词,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今意义既同,又不相同的复音词,“学不可以已。”,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古今意义都不同的复音词,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文言复音词的特定用法,同义复词(同义词复用)。,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偏义复词,复词词义相反相对,取其中一个音节的意义,此诚危急

14、存亡之秋也,复词词义相关相连,取其中一个音节的意义。,今有一人,入人园圃,窃其桃李。,固定意义的复音词,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四种对应情况,词词但词义、色彩已有不同,亲戚,古代指直系亲属,泛指与母系一方有亲缘关系的人,词组一词,地方,土地方圆,指某个地方,布衣,平民,布做的衣服,偏义复词并列合成词,“昼夜勤作息”(孔雀东南飞)中的“作息”,只有“作”的意思,而无“休息”的意思,工作和休息,伪双音节词双音节词,昨日入城市,到城里做买卖,城市,文言虚词,兼词,虚词连用,双音节虚词,常见文言虚词,18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及其举例,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15、【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可是”。,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6表示因果关系,,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7表示目的关系,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8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某所,而母

16、立于兹,【而后】才,方才,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既而】不久,一会儿,既而得其尸于井,因而化怒为悲,抢呼欲绝,【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大王来何操?,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徐公何能及君也?,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

17、下沾襟,何其衰也!,(三)何:通“呵”,喝问。,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不然,籍何以至此?,【何乃】译为“怎能”,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何其】多么,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何-为】还(做某事)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如-何】将-怎么办呢?,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乎】,(一)用在句子末尾,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

18、儿寒乎?欲食乎?,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危乎高哉!,(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今其智乃反不能及。,3用

19、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今君乃亡赵走燕,(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乃尔】译为“这样”,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其闻道也固先乎吾,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

20、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6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

21、关系,相当于“是还是”,呜呼!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3让步关系,尚且,还,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示赵弱且怯也。,(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2暂且,姑且,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22、况且”,“再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若】,(一)动词,像,好像,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二)用作代词,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今若遣此妇 终老不复娶,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3至,至于,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指挥若定,【所】,(一)名

23、词,处所,地方,某所,而母立于兹,(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3放在介词前面,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合起来做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方法手段、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关的人物,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为仲卿母所遣,【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臣所以去亲戚

24、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所谓】所说的,此所谓战胜于朝廷,【所在】,1.到处,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2.所在之处,处所,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为】,(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为(治理)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晒之,2以为,认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3判断词,是,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4对,向,如姬为公子泣,5表示动作

25、、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积土成山,风雨兴焉,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且焉置土石?,(二)代词,1相当于“之”,犹且从师而问焉,2哪里,怎么,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也】,(一)句末

26、语气词,表示判断语气,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修禊事也,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古之人不余欺也,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何为其然也,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吾其还也,(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其闻道也亦先乎吾,【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愿以十五城请易璧,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3表示所处

27、置的对象。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汝殁以六月二日,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策之不以其道,(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樊哙侧其盾以撞,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译为“因为”,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5表示修饰关系,可译为“而”,或

28、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逆以煎我怀,(四)动词,皆以美于徐公。,(五)通假,1通“已”,止,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2、把作为或制成,铸以为金人十二,【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因】,(一)介词,1依照,根据,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2依靠,凭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3趁着

29、,趁此,不如因而厚遇之,4通过,经由,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5因为,由于,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项王即日因留沛公饮,2原因,缘由,机缘,于今无会因,(三)动词,1沿袭,继续,蒙故业,因遗策,【于】,(一)介词,1在,从,到,乃设九宾礼于庭,2“在方面”“从中”,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3由于,业精于勤、荒于嬉,4向,对,对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5被,君幸于赵王,6与,跟,同,燕王欲结于君,7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于是向如前进缶,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

30、代汉语“于是”相同,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见于】表示被动,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2、给,替,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3比,和比较,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三)动词,1给予,授予,则与一生彘肩,2结交,亲附,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3赞许,同意,吾与点也,(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然则废衅钟与,【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

31、,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小则获邑,大则得城,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非死则徙尔,(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2、,副词“就”“立即”,沛公则置车骑,(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以身作则,(四)通假。同“辄”,总是,常常,居则曰:“不吾知也!”,【则是】只当是,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言之,貌若甚戚者,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5放在主语后面,“者”也引出判断,不必译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

33、也,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今者,有小人之言,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2指示代词,这,此,之二虫又何知,(二)动词,到去,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三)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古之人不余欺也,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

34、,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补语的标志,可译为“得”,以起求思之深,而不在也,兼词,诸”放在句中时等于“之于”放在句末时等于“之乎”,取诸怀抱,焉”放在句中是等于“于此,在这里,在那里”。,风雨兴焉,投诸渤海之尾,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盍”放在句中是等于“何不”。,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虚词连用,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有时是两个词连用(较多),有时是三个词连用(较少)。有用在句首的,也有用在句末的。用在句末

35、的语气助词连用不论是两个或三个,重点总是最后一个。,常见的虚词连用有“者也”“也欤”“也已矣”“焉耳矣”“也乎哉”等,双音节虚词,文言中有些原为两个单音词(有的两个都是虚词,有的一个是虚词,另一个是实词),发展到白话中变为一个双音虚词。,这样以后,虽然这样(如此),不然就,不作翻译,“多么”“怎么”,“莫非”“是不是”,“差不多”,“恐怕-吧”“岂不是-吗”,“等到了”,“总之”“总而言之”,“这样,那么(就)”,“足够用来”,“不止”“不仅仅是”,特殊句式,判断句式“删”表判断助词,“补”判断词“是”,被动句式于、见、为、被“换”标志词为“被”,“调”受动方于前。,倒装句式(主谓倒装、宾语前

36、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重在“调”,省略句式判断省略类型,“补”出省略内容,疑问句式“换”现代汉语疑问词,否定句式“换”成现代汉语否定词,判断句式,“者,也。”,“陈涉者,阳城人也。”,“,也。”,“项脊轩,旧南阁子也”,“者,。”,“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无标志判断句。,“刘备天下枭雄。”,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被动句式,动词后用介词“于”表被动,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用“见”表被动。,“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用“为”或“为所”表被动。,不者,若属皆且为 所虏!,用“被”表被动。,“予犹记

37、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主谓倒装,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宾语前置,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沛公安在?”,介词“以”的宾语,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之人不余欺也,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亚父南向坐,宾语前置,公式1疑问句:主语+宾语(疑问代词)+谓语(介词)=主语+谓语+宾语。,子何恃而往?

38、=子恃何而往?=您凭什么而前往?,公式2:主语+否定词+宾语+谓语=主语+否定词+谓语+宾语。,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当时人没有谁赞同他这种说法。,定语后置,中心词+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寻找可以出使通报秦国的人。,“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定语+之+中心词。,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以事具告,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翻

39、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省略句式,省略主珸,承前省,廉颇为赵将,(廉颇)伐齐,大破之。,承后省,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入军中,公乃入。,对话省,(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独乐乐)不若与人乐乐。”,省略谓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省略宾语,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省略介词,赐之彘肩。,疑问句式,疑问代词,何为何、曷为何、故所以啊、安怎么、焉怎能怎么、孰哪一个,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根据语境译为“吗、吧、呢、啊,等,疑问副词,岂难道、独独独、其大概,否定句式,否定副词(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词(莫)以及否定性动词(无),以上,可根据语境译为现代汉语的否定词“不,没有、从不”等,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