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导论第五章.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86591 上传时间:2023-06-2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334.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导论第五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心理学导论第五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心理学导论第五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心理学导论第五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心理学导论第五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心理学导论第五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导论第五章.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需要、动机与价值观/ 一、什么是需要和动机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指有机体内部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他表现出有 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是有机体活动的 积极性源泉。需要的产生是有机体内部生理或心理上的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如血 液中血糖成分的下降会产生饥饿求食的需要;水分的缺乏会产生口渴想 喝水的需要;孤独会产生交往的需要等。当人需要某种东西时,便把缺少的东西视为必需的东西。为了个体和社 会的生存与发展,人对于外部环境必定有一定的需求。例如:食物、衣 服、婚配、育幼等是维持个体生存和延续种族发展所必需的。需要现出表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客观条件的依赖性。它总是指向于 能满足该需

2、要的对象或条件,并从中获得满足。没有对象的需要,不指 向于任何的需要是不存在的。需要是有机体活动的积极性源泉,是人类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的需要也是在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需要推动着人们去从事某种 运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得到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从而是人的活 一动不断的向前发展。第人类需要的对象和满足需要的方式,受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具一有社会性;人具有意识能动性,能调节和控制自己的需要。节动机及其功能需要和动机是紧密相联系的,但也有差异。需要在主观上常以意向和愿述I望被体验着。一意向:模糊意识到的、未分化的需要;愿望:明确意识到的并想要实现的需要。动机:就是激发和维持个体进行活动,

3、并导致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 理倾向或动力。动力的三种功能:激发功能,动机能激发机体产生某种活动。例如: 饥饿者对食物有关的刺激。指向功能,动机使机体的活动针对一定的 目标或对象。例如:在成就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以放弃舒适的生活条 件而到艰苦的地方去工作。维持和调节功能,当活动产生后,动机维 持着这种活动,并调节着活动的强度和持续时间。二、几个相关概本能指同一物体所有个体所共同表现的不学而能的行为反应如:蚕吐丝、 蜘蛛结网、蜂酿蜜等;(见图1)指某一物种生而具有的行为潜能和倾向,行为潜能或倾向所形成的内在 作用促发同一物种的个体表现出不学而能的同样的行为模式;指某一物种的个体在其生命中某阶段所

4、表现出的某种特殊行为模式,如 毛虫变为蛹,蛹再变为蝶(见图2)指促发人类某种行为但不为当事人所知的内在力量。内驱力驱力或内驱力是指驱使有机体产生行为的内部动力。需要是内驱力的基础。当机体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需要时机体内环境的相 对稳定(即内稳定)便遭到破坏。例如:需要食物时机体内细胞内外的水 的渗透压的一定水平遭到了破坏。诱因外部刺激也能激起有机体的活动。例如:饥饿会导致有机体去需找食物, 但并不饥饿者看见美味佳肴也会引起食欲,即使吃饱也会再次进食。诱因的性质:正诱因:有机体因趋向或获得它而获得满足时;负诱因:有机体因逃离或回避它而获得满足时。诱因强度还依赖于目标与有机体之间的距离。一般而言,时

5、间和空间的距 离愈近,引起趋向目标的力量就愈大。即是说,随着目标的接近,诱因强 度有增大的趋向。三、需要和动机的种类需要分类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原发性需要和继发性需要外部需要和内部需要物质需要和心理需要动机种类生物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主导动机和次要动机(如刚入学的小学生的主要动机就是当三好学生) 可意识到的动机和不能意识到的动机(定势:未被意识到的动机,如把 商人看作是唯利是图的人)。引起动机的原因:内在动机:是指活动动机出自于活动者本人并且活 动本身就能使活动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外在动机:是指 活动因素是由外在因素引起的,是追求活动之外的某种目标。例如有的 学生学习就是为了获得一枚奖章。四、动

6、机强度与工作效率(1)(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动机对于提高活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证明,各种活动都存在动机的最佳水平。动机过强或不足,都会使 工作或学习效率降低,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发挥最佳工作效率。研究还发现,动机的最佳水平随活动性质的不同而不同。在简单容易的 活动中,工作效率随动机的提高而上升;当活动难度加大时,动机强度 要降低。见下图3。低动机一 冲否罢、 而女进食需要感受器:胃肠、血糖水平、体温;中枢:下丘脑进食障碍: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原因:性格:追求完美、自我控制感受器:口腔、喉头 中枢:下丘脑家庭:情感纠葛、过度保护、过度控制第二节 生物性需要两种途径:增加饮水量和减少排

7、尿量三、睡眠和觉醒需要(见图5)睡眠和觉醒需要是生命活动所必需的的两个相互转化的生理过程,也是人类最 基本的生理需要。巴浦洛夫认为睡眠是抑制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广泛扩散并扩步到皮质下中枢的结 果。当代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睡眠与中枢神经系统内某些特定结构和递质作用密 切相关。睡眠需要:中枢:脑干尾端5-羟色胺中枢神经介质去甲肾上腺例如:为什么睡得过多会头很沉、混身无力?四、性需要性需要:(种族延续、消耗能量)性激素的功能:促使性行为、促进第二性征发育性腺:男性为睾丸 女性为卵巢中枢:脊髓、下丘脑例证:哈洛对猴子的实验、成就需要1. 含义:是指个人对于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事,力求达成的欲望。2.

8、默瑞:认为人格的中心是由一系列需要构成的,其中之一就是成就需要,即人们都有追求较高的目标,完成较为困难的任务,参与竞争而超过别 人的动力。3. 激发人们成就需要的条件:能让个人独立负起责任来解决问题的那种环境 气氛;能制订出中等成就目标并接受“可预测风险”的倾向;有关他们 工作进展的详细而具体的及时反馈。4. 麦克利兰:认为从追求成功的目标来看,个体主要设定两种追求目标:即学习 目标和表现目标。5. 阿特金森:认为个人成就动机的强弱与个体对成功概率的估计有着密切的的 关系。二、交往需要1定义:交往需要指个体愿意与他人接近、合作、互惠,并发展友谊的需要。 当人们满足了交往需要时,就会感到安全,有

9、依靠和归属感;反之,就会感 到孤独、寂寞、无助、痛苦和焦虑(实验:与“我行我素”者不同)2. 交往需要的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第三节社会性需要先天论:交往倾向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一种遗传的本能行为。在远古时 代,与其他食肉动物相比,人类是十分弱小的物种,需要大家集合 在一起维护彼此的生命安全,保证种族的繁衍,因而具有交往倾向 的个体便存活下来。这种倾向演化为一种可遗传的特性保留了下 来。习得论:交往行为是一种后天习得的行为。交往行为的学习有多种方式,条 件反射及奖赏有可能加强交往倾向。例如,对交往行为持一种赞赏 的态度,交往时的良好体验,就会强化个体的交往行为。恐惧论:人类的交往活动与恐惧有关。

10、人们可能是为了排除自己的恐惧才选 择了与别人交往的行为。恐惧感愈高者交往动机愈强(沙赫特的实 验)。比较论:人们之所以喜欢交往,是因为人们想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价自 己,同时也通过与别人的比较,来评定在某些情景中自己的感受与 情绪体验是否合适,正是这种社会比较过程,加强了人们的交往动 机。3. 交往需要的影响因素:焦虑、文化、归属感、职业等等。三、权力需要1. 含义:即个体要在某些方面取得一定的支配地位的需要。 从狭义上讲,它表现为政治上或组织上的权力欲望; 从广义上讲,则从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专业人员对非专业人员、 教师对学生等方面的人际关系中表现出来。2. 麦克利兰的研究发现个人化权力

11、动机和社会化权力动机具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个人化权力动机的行为表现的三种类型:乐于参与社会活动,善于利用机 会表现自己;热衷于权力追逐,甚至为达到目的不惜采用卑劣手段;极 其看重物质条件,并将其视为最高价值。社会化权力动机的行为表现的三种类型:关心社会,但并不实际参与社会 事务,而是凭借传播知识观念的方式用个人的专长影响他人、造福社会;(如教师、作家、编辑、记者、画家、音乐家等都属于这一类型。)关心社会,也实际参与社会事务,以己之长服务社会大众,社会上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人员均属于这种类型;如志愿者。以服务为目的的团体领袖,他们对社会公益和人民福祉怀有很深的使命感, 热爱人类和社会,力图以其

12、才能领导大众,从事改革,以此达到影响他人和 造福社会的目的。热点为题讨论5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爱和归宿感H我实现尊重和H尊安全和安全感生理需要:空气、食物、 水、睡眠、性需要等发展需要日我实现表现为对完整、完美、 圆满、公正、丰富、质朴、活 跃、美、善良、独特、幽默、 真实、n主、人生意义的追求基本需要尊重和自尊 爱和归宿感 安全和安全感 生理需要生理与安全需要属于低级需要,自我实现与尊重需要属于高级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属于中间过渡。在同一时期内,一个人的需要不只一个,而是多个,在不同具体条件下, 必定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成为推动某行为活动的优势动力。生理安全爱与归属尊重需要相对强度自我实

13、现评价I积 本理论强调了人内在的需要是激励行为活动的主要诱因和动力,所以, 否定和批判了人的行榴 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成不同的层次,比较接近现实,对搞好教育教学有 一定参考价值。极方面单纯U激反应的行为主义外因决定最低层次的生理需要最为强烈,也最易满足,而层次越高的需要,越难完 全满足(见下图)II局限性本理论只强调个人的需要、个人的意志自由和自我实现,而没提出社 会现实对人需要的制约作用。、精神分析的动机理论1. 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两大本能。一种是生的本能(力比多)如饮食、性 自爱、他爱等等;另一种是死的本能(塔纳托斯)如仇恨、侵犯和自杀2.认为人最基本的动机是潜意识的,人们有意识的压抑自己的本

14、能冲动 (特别是性冲动),但绝不能消除,也不能完全加以控制,常以梦、失言、 笔误等以及许多神经症状显现出来,也会以升华或其它文饰方式表现出 来。、内驱力降低理论(赫尔)1. 赫尔认为,机体的需要产生内驱力,内驱力激起有机体行为。2. 赫尔认为内驱力主要有两种:原始性内驱力:同生物性需要状态相伴 随,并与有机体的生存有密切联系。这些内驱力产生于机体组织的需要 状态,如饥、渴、空气、体温调节、大小便、睡眠、活动、性交等等。 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它刺激)而言,这种情境伴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降低,结果就成了一种内驱力。3. 赫尔认为:要形成学习行为,必须降低需要或需要而产生的内驱力;为

15、了使被强化的习惯产生行动,必须要有与之相适应的诱因,而且必须引起内驱力。用下列公式表示为:第 四 节 动 机 理 论反应潜能Ser = K x D x H 习惯强度诱因动力内驱力这个公式表明,反应潜能是由内驱力、诱因、习惯强度的多元乘积决定。 三、期望理论1.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是由北 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Victor H. Vroom)于1964 年在工作与激励中提出来的激励理论。2. 期望理论(Expectancy Theory),又称作“效价-手段-期望理论”, 期望理论用公式表示即:激励力=期望值X效价(M

16、 = V X E) M表示激发力量,是指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激发人内部潜力的强度。 V表示效价,是指达到目标对于满足个人需要的价值。E是期望值,是人们根据过去经验判断自己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需要的 可能性是大还是小,即能够达到目标的主观概率。 这种需要与目标之间的关系用过程模式表示即:“个人努力一一个人成 绩(绩效)一-组织奖励(报酬)一-个人需要” 期望公式可解释与表示为:激励力(工作动力)=期望值(工作信心) X效价(工作态度)。厂 3.期望模式(见下图)/ 一、价值观及其特征1. 含义:是人们用来区分好坏标准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2.特征:主观性。指用以区分好与坏的标准。选择性。价值观

17、是在个体出生后随着社会生活实践的扩展而逐渐 萌发和形成的。稳定性。个人的价值观形成之后往往不易改变,具有相当的稳定 性,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表现,如兴趣,愿望、目标、理想、信 念和行为等等。社会历史性。在不同历史时代、不同社会生活环境中形成的价值 观是不同的。二、价值观的结构1. 佩里把价值观分为六类:认知价值观、道德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政治价 值观、审美价值观和宗教价值观。第五节价值观2. 斯普兰格:经济价值观、理论价值观、审美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政治价 值观、宗教价值观。3. 莫里斯:中庸型、达观型、慈爱型、享乐型、协作型、努力型、安乐型、 多彩型、接受型、克己型、冥想型、行动型、服务型。4

18、. 罗克奇:终极性价值观和工具性价值观。5. 波森:个人取向价值观、集体取向价值观和社会取向价值观。6. 克拉克洪:关于人类本性天赋特征的概念,关于人和自然及超自然关系的 概念,关于人类生命的时间取向,关于自我性质的观念,对他人关系的观 点。三、价值观的表现形式兴趣1. 含义:是人的认识需要的心理表现,它使人对某些事物优先予以注意,并带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如对音乐感兴趣的人总是对乐谱或乐器优先 加以注意。2. 差异:兴趣的指向性,是指人对什么事物感兴趣。兴趣的广度,是指数量范围。兴趣的稳定性,指对事物感兴趣持续时间的长短。 兴趣的效能,是指兴趣在推动认识深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信念含义:是人对于生活准则的某些观念抱有坚信的确定感和深刻的责任感的意 识倾向。例如人们对“人定胜天”观念的坚定确信和信任。理想:是符合客观规律并同奋斗目标相联系的想象。图1图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