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上课用).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292786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PPT 页数:66 大小:5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上课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6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上课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6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上课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6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上课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6页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上课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上课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知其不可而为之(公开课上课用).ppt(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课时,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一部分,讨伐弑君者,【1421】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曰:“陈恒弑其君,请讨之。”公曰:“告夫三子。”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君曰告夫三子者。”之三子告,不可。孔子曰:“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弑:杀夫三子:那以:因为之三子告:到,往可:同意,孔子循礼卫道,不敢不告。,14.21,【分析】春秋末期,由于公室衰微而私室强大,在权利的斗争中弑君的行为时有发生,这其中有公室成员篡位而弑君,卿大夫或国君近侍等与国君有仇而弑君。弑君活动最频繁的诸侯国当属晋、齐,而齐国的弑君事件则相对集中于齐桓公诸子争立时期和陈氏最后夺权的时期。,探究:孔子

2、去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表明孔子对此事的重视。,探究:为何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一方面说明孔子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原本就没有抱有多大希望,是明知其不可而为之。反复申说,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鲁哀公为什么说“告夫三子”?,哀公说“告夫三子”,实属无奈,因为当时的鲁国也是公室衰微,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决断权。,这种情况孔子理应知晓,但他首先禀告国君而没有直接找三桓这种实权人物,为什么?,体现了孔子遵守礼制的思想。,【评析】这是因为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该有自己的本分,应该依礼行事,臣子僭越诸

3、侯的礼节都已经使得他很愤怒了,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此种行径当然应该天下共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秩序。这是孔子“礼”的思想的体现,所以他才会如此隆重地提出这种要求。,【过渡】,孔子可谓是执着,在明知希望不大的情况下,依然坚持自己的做法。即便是遭到拒绝,仍然坚持不放弃。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不仅是对事情的坚持,更是一种自我的心理暗示,是一种问心无愧的顽强,其实这种精神除了表现在对于弑君者的讨伐问题上,还表现在对待当时的社会问题上,即“仕”与“隐”的问题上。,第二部分,“仕”与“隐”的论争,接舆,春秋时代楚国著名的隐士。姓陆,名通,字

4、接舆。平时“躬耕以食”,因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佯狂不仕,所以也被人们称为称楚狂接舆。,楚辞中屈原的涉江篇有“接舆髡(kn)首兮,桑扈(h)臝(lu)行。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185】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歌:名作动,唱歌,谏:制止。,追:补救,挽回。,殆:危险。,辟(b):躲开,避开。,而:连词,表修饰,下:名作动,下车。,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真是德行衰微啊!,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

5、内心?,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讨论:,孔子在听了接舆委婉的劝说之后,为什么“欲与之言”?发挥你的想象,你觉得孔子会以什么态度对待接舆?又会说什么呢?,孔子听完接舆的话后,应该能够明白接舆的意思图,即认为从政岌岌可危了,应避祸为是,别去救治,要孔子及时悔改。但孔子的一贯追求和主张,他必定不会放弃自己的坚持。,【186】长沮(j)、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孔丘之徒与?”对曰:“然

6、。”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yu)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问津:本意是询问渡口,现比喻探问或尝试。,焉:兼词,相当于“于之”。,与:同“欤”,疑问词。,问于桀溺:于桀溺问,“于”,向。介词结构后置。,辟:通“避”,逃避。,子路行以告:省略句。子路行以(之)告(孔子)。,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评析】这是孔子自楚返蔡,叫子路去问路,却遭到一顿奚落,长沮、桀溺甚至想瓦解孔子的队伍,叫子路跟他们去避世。而师徒却始终恭敬有加,双方态度很不

7、平等。一则儒家守礼,隐居避世者则在礼法之外,不妨傲慢放肆些。二则长沮、桀溺乃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帝力何有”之辈,自食其力于天地之间,他们对不自食其力而辩口舌的文化人,天生有种拒斥感。,第一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嘲讽孔子周游列国,忙于求仕,应该很熟悉道路情况。,第二位隐士的回答是什么意思?,现在世道动乱,政治黑暗,是不会有所作为的,你不应该再追随孔子,而应该追随那些隐士。,在听了子路的报告之后,孔子为什么会“怃然”呢?,这是因为虽然长沮、桀溺刁难孔子之徒问津,孔子却很尊重隐士的清净不扰、洁身不辱的拒污染的品德。而当时的社会现状也确实如二人所说,纷乱不堪,“而谁以易之”一语,不由得让孔子感

8、受到了自己力量的渺小。因此,从自己所尊重的隐士口中听到这种话语,使得孔子内心的悲凉更为浓重,不禁“怃然”。,在“怃然”之后,孔子又道出一番话来,对这些话语应该作何理解?,在“怃然”之后,孔子并未就此放弃,而是以此为契机,对子路等人表露了自己澄清天下、矢志不渝的心迹。,仲由(前542前480),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仲由除学六艺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他敢于对孔子提出批评,勇于改正错误,深得孔子器重。孔子称赞说:“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又说:“我的主张如果行不通,就乘木伐子到海外去。那时跟随我的怕只有仲由了

9、。”仲由后做卫国大夫孔悝之蒲邑宰,卫国贵族发生内讧,因参与斗争而被杀害。,第二课时,知其不可而为之,第二部分,“仕”与“隐”的论争,【187】子路从而后,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后:名作动,落在后面,拱:拱手,两手相合以示敬意。,止:使停止,留下。,食:使吃。,见:使见。,明日:第二天。,反:通“返”,返回。,至,则行矣:省略句。,洁:使清洁。,之:主谓之间,取独。,【评析】子路寻师,路遇丈人,丈人却说“孰为夫子”,态度甚倨,然而子路却是以礼相待,最终丈人留宿子路。接下来子路的

10、一番言语实际上体现了孔子的意图。依孔子之见,无论长沮、桀溺的避世还是丈人的隐居都是不合于义,且乱大伦。所谓大伦就是君臣之义。而丈人使二子见子路,也是明知长幼之节不可废,子路由此导出长幼之节尚不可废,更何况于君臣之义呢!而孔子出仕就是为了行君臣之义,虽其道不行也不可废其义,尽到一个士大夫的职责,也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如何理解“四肢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句话?,是对孔子一味周游求仕,不事生产的讽刺。,子路是如何评价这位丈人的行为的?,对他重视长幼之节表示肯定,但又对其废弃君臣大义,独善其身的作为表示反对,认为应该从政济世,知其不可而为之。,1、荷蓧丈人为什么要用丰盛的饭菜招待子路?,1、荷

11、蓧丈人为什么要用丰盛的饭菜招待子路?显示其自食其力的田园生活的乐趣和家庭团聚的温馨,希望孔子和子路放弃徒劳无功的奔走求仕之举。,2: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2、楚狂接舆、长沮桀溺、荷蓧丈人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们对待孔子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敬佩其为人,反对其做法。为他惋惜故意刁难,试图瓦解其队伍。批评他看不清形势挖苦鄙视,善待其弟子。批评他不务实。,3、你是怎样看待“隐”与“仕”的?,赞成仕的观点。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人人明哲保身,

12、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5、如何理解荷蒉老人的话?不必过于执著,学会变通。既然济世之道行不通,不如洁身自好算了。,赞成隐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必须正视的现实,不能自欺欺人。修身养性、保存实力,这在乱世之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仕,隐,孔子,子路,长沮,桀溺,儒家,道家,知其不可而为之,积极入世,消极避世,丈人,【1438】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

13、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宿于石门:于石门宿。于,在。介词结构后置。,奚自:自奚。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何处,什么地方。宾语前置句,与:同“欤”,疑问语气词,吗。,【评析】“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是做人的大道理。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出他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从这位看门人的话中,我们也可以见出当时普通人对孔子的评论。此节点出了本文的主题。,【1439】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子击磬

14、于卫:子于卫击磬,介词结构后置。,既而:不久,过了一会儿。,莫己知也:莫知己也。莫,没有人。宾语前置句,【分析】,孔子曾学琴于师襄,而师襄又称为“击磬襄”,所以,孔子应该也从师襄那里学过击磬。而“歌永言”,既然孔子能够根据音乐而知人之志,知其为人,由此可知孔子也可以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音乐之中;荷蒉之人亦能听其音而察其意,亦可谓知音之人。因此荷蒉之人也是一个通晓音律的隐士高人。,孔子在听了荷蒉之人的点评之后,为什么说“果哉!未之难矣”?,荷蒉之人在某种意义上是孔子的知音,孔子击磬,将自己的心声寄托于磬声,而荷蒉之人能听其声而察其意,虽有指责之意,却是中肯之言,不虚妄,不嫉妒,以一种平和中正的态度

15、揭开了孔子心中的殷忧。所以无论从态度上还是从语言的切中度上都无法驳斥,是故孔子才发出此言。,第三部分,孔子的自我总结,【99】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 图,吾已矣夫!”,(1)凤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神鸟。传说 凤鸟在舜和周文王时代都出现过,它 的出现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2)河不出图:传说在上古伏羲氏时代,黄河中有龙马背负八卦图而出。它的 出现也象征着“圣王”将要出世。(3)已矣:“已”,动词,止,完结。“矣”为语 气词“了”。“已矣”可译成“完了”,“算了”,【评析】孔子为了恢复礼制而辛苦奔波了一生。到了晚年,他看到周礼的恢复似乎已经成为泡影,于是发出了以上的哀叹。,那最后这两句话是不是

16、意味着孔子放弃了呢?请谈谈你的理解。,【明确】,没有放弃。古人认为凤鸟至、河出图为圣人受命的祥瑞,孔子借这两句话抒发了对当时纷乱的社会没有重归清明的希望的慨叹。因此,这两句话的确反映了孔子内心的茫然与苦楚,但孔子并未放弃自己的思想主张,也不可能放弃。,思考,如何看待“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对于“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精神要一分为二地分析和批判地继承。“知其不可而为之”反映了追求理想的执著精神和牺牲精神。但对于这种精神要具体分析。,首先,行为的目的是什么,是逆潮流而动,还是为了正义事业和崇高理想。为了正义事业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在精神境界上达到常人罕至的高度,其理想主义的光芒照耀着人类

17、精神的大道,对于群众的动员作用和榜样作用也不可低估。其次,就斗争策略而言,要重视保存和积蓄力量,不应做无谓的牺牲。,小结:,孔子是一个充满悲剧精神的理想主义者。吕氏春秋中记载“孔子周游海内,再干世主,所见八十余君”,在没有赞助,没有补贴,仅带着一帮矢志不渝的穷学生,靠一辆木轱辘破车,怀揣一个叫做“仁”的理想,一国一国地去叩见国君,竭尽全力去修复已经”礼崩乐坏”的周王遗风。这是一种只有“傻子”和“神仙”能够做的事情。困于陈,囚于匡,被驱逐,遭暗算,从没有留下任何绝望的记载,反而是不厌其烦地用近乎常识的深刻哲理去游说劝解那些社会大变动中的既得利益者。试想,在这样的君主面前大谈“上仁”、“下礼”能行

18、吗?简直就是与虎谋皮,岂不愚乎?然而我们的孔老师却是无怨无悔,而且用了一句话为我们这个民族注入了一剂至今仍具疗效的钙质,这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由此出发,才有了我们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百折不饶的铿锵有力的表述;才有了我们“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车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潮头自然直”的自信。,课堂活动:,请同学们列举古今中外的有关“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事例,相互交流。,一代名相诸葛亮因刘玄德三顾茅庐而入世平天下,以隆中对为刘备谋划江山、运筹帷幄,出师表劝后主情真意切、感人肺腑,更有舌战群儒、借东风、智算华容、三气周瑜,辅佐刘备于赤壁之战大败曹操,后取

19、荆州之基。奉命率军入川,夺取汉中,大败曹操。毕生“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明知蜀国不可兴而为先帝知遇之恩托孤白帝城,辅佐后主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最终虽然没有实现三国归蜀的理想乌托邦,但却成就了一个为知己者死的忠义大儒。,文天祥仅是一介书生,但他同样拥有铮铮铁骨,“故不自量力,而以身殉之”言辞同样掷地有声!文天祥宝祐四年(1256)奉进士第一。恭帝德祐元年(1275),元兵大举进攻,文天祥在家乡聚兵抗元。次年临安被围,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奉命往敌营议和,因坚持抗争被拘,后得以脱逃,转战于赣、闽地区,兵败被俘,坚贞不屈,英勇就义。时年四十有七。临刑前,监斩官告诉文天祥,此时反悔还可以当丞

20、相,文天祥答,“吾事毕矣。”南向拜而死。数日后,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前来收尸。其衣带中有字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面对厄运,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林则徐没有惊慌,没有绝望,他镇静坦然,慷慨悲歌。这一著名诗句,正是林则徐以“罪臣”之身,在西安登程伊犁前,告别妻子家人所作。林则徐的精彩之处,不仅在于他能在国难当头时,挺身而出,力挽狂澜;不仅在于他能在仕途通达、身居高位时,倾心尽力地为国效力;也不仅在于他广东禁烟、虎门销烟等的惊世之举。还在于,或者说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即便在被革职流放的极端逆境中,即便在个

21、人命运遭遇空前苦难和厄运时,人格和灵魂中依旧保持固有的那份伟大和高贵。,鉴湖女侠秋瑾因策划武装起义而被捕、遇难,实践了其生前“即不获成功而死,亦吾所不悔也”的诺言,并以自己的鲜血,洗雪了女子未闻有“死于谋光复者”的羞耻,可说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当钱玄同劝先生为可能出现的希望摇旗呐喊时,先生最终是答应了,然而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却是:“是的,我虽然自有我的确信,然而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因为希望是在于将来,决不能以我之必无(希望)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可能有希望)。”,“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追日”、“后羿射日”等经典故事,均体现了知其

22、不可而为之精神。天可以补吗?大海可以填吗?烈焰可以追赶吗?太阳可以射落吗?似乎都不可能。但中国远古的英雄却偏偏说:能!偏偏把不可能的事当作可能去争取,去奋斗。这就形成一种精神,精卫是一只小鸟,衔西山之木石填于东海,木石虽瞬间即被浪涛冲走亦不气馁罢休,它嘴上所含的木石是那么渺小,而沧海却那么浩瀚无比,这是何等巨大的反差,但是坚韧的生命不在乎这种反差,因为他们有一种原始的天真,不计较成败,不计较得失,只知一往无前地进取。进取的过程是最重要的,结果倒在其次。生命的精彩在于争取另一种可能性的过程之中。,练习,知其不可而为之题一 阅读论语中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桀溺)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

23、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桀溺和孔子的言论表现了他们对现实截然不同的观点态度。(1)你认为楚狂接舆会赞成谁的观点?颜回会赞成谁的观点?(2)你赞成谁的观点?为什么?,(1)楚狂接舆会赞成桀溺的观点,颜回会赞成孔子的观点。(2)赞成孔子的观点。孔子的言论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儒家不倡导消极避世,正因为社会动乱、天下无道,才更需要有志之士为改革社会现状而努力,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

24、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赞成桀溺的观点。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题二 阅读论语中的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

25、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未之难矣。”丈人与荷蒉者的言论表达了他们对孔子的看法。(1)丈人与荷赘者都不赞同孔子的哪一种处世态度?(2)丈人与荷蒉者批评孔子的态度和角度有什么不同?请简要评价孔子言行的意义。,(1)知其不可而为之。(2)丈人挖苦鄙视孔子,以不屑的态度批评孔子不务实;荷蒉者规劝孔子要学会变通。,题三 阅读论语中的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题。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 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

26、也。”(1)“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与孟子的孟子尽心上的名言“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含意基本相同,着重体现了儒家的什么思想?(2)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却又提出“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两者之间是否矛盾?请你谈谈你的看法。,1、儒学通权达变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气度。2、不矛盾,这两者所表达的内容不一样。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是说的儒家出世入世的矛盾和对于世事的豁达变通。知其不可而为之,是要恢复周礼,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指孔子的一种执着的精神,因为人世间的很多事都是契而不舍努力奋斗得到的。,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

27、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2)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1)荷蓧丈人留子路住在他家,杀鸡做饭给子路吃,又叫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有何用意?,荷蓧丈人开始对子路很气愤,很骄傲,见子路对他恭恭敬敬,又热情地接待他。这是有用意的,是向子路展示田园生活的

28、宁静、安闲、团聚。实际上也向子路表明自己的政治主张,即清静无为,隐居避安。,(2)如何理解子路的“不仕无义”的一番言论?,在儒家看来,君臣之间是恩义关系:君对臣有恩(赐其奉禄),臣对君就应有义(守其大义)。所以,荷蓧丈人这样有才能、有学识的人就应该出来做官,帮助君主平定天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说:“不仕无义”。他们认为:连长幼之间的礼节都不可废除,君臣之间的大义怎么可废除呢?荷蓧丈人为了在乱世之中保持自己洁白之身,却忘记了君臣之间的大伦,是错误的。这是因为君子出仕,不过是为了践行这种君臣的大义,即使自己的学说不被当政者采纳,也应该出仕,继续做出不懈的努力。孔子认为,不逃避现实,积极行道,是人臣应尽的职责。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态度,比起隐士来是积极的。,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1)“深则厉,浅则揭”是什么意思?“荷蒉者”这样说的用意是什么?(2)孔子是如何看待“荷蒉者”的观点的?,(1)“深则厉,浅则揭”的意思是说水深就穿着衣裳过河,水浅就提起衣裳过河。“荷蒉者”是在说孔子就是一个不知水深水浅、不顾水深水浅的人,批评孔子过于执著,不会变通。,(2)孔子认为挑筐人的评说干脆利落,很难辩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