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5292971 上传时间:2023-06-23 格式:PPT 页数:129 大小:808.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9页
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9页
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9页
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9页
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溶液与电离平衡.ppt(1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溶液与电离平衡,一、溶液(Solutions)(一)定义由两种以上为物质混和而成的均相、稳定的稀释体系(二)组成(三)溶液的形成溶解过程,溶液,气体溶液 例:空气(21%O2,78 N2,1 CO2,CO,NOx,SOx,H2O(g)),液体溶液 例:氨水,NaCl 水溶液,乙酸水溶液,固体溶液(合金),钢(Fe,C,Mn,Ni,Co),黄铜 Cu,Zn,Nd-Fe-B合金,组 成,液体溶液可以分为:气体、固体(溶质)溶解于液体(溶剂)液体溶解于另一液体:量少 溶质 量多 溶剂溶液中还含有“溶剂化物”即溶质与溶剂互相作用的产物。,溶剂溶液 溶质,溶解过程,溶解过程是物理-化学过程,不是

2、单纯物理过程,常有能量、体积、颜色变化。例如:H2SO4(l)+H2O(l)=H2SO4(aq)H 0NH4HCO3(l)+H2O(l)=NH4HCO3(aq)H 0,溶解过程2个步骤:1.溶质分子或离子的离解(H 0,V0);2.溶剂化作用(H 0,V 0),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的稀溶液的依数性(Colligative properties of dilute noneleetrolyte solutions),依数性只与溶液的浓度(即单位体积内质点的数目)有关,而与溶质本身无关的性质。,难挥发的非电解质稀溶液的依数性,1.蒸气压下降 即溶液的蒸气压比纯溶剂低,而且溶液浓度越大,蒸气压下降越多:

3、p pA*X A(A溶剂)2.沸点升高 溶液的沸点总是高于纯溶剂的沸点:Tbkb m 3.凝固点下降 溶液凝固点总是低于纯溶剂凝固点:Tfkf m 4.渗透压=ckT(k=8.388 J.mol-1.K-1),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导电性,“依数性”偏离Raoult定律和Vant Hoff公式。见下表:,表4.1 几种溶液的凝固点(K),*计算值按Raoult定律,偏离Raoult定律原因由于电离,质点数,电解质溶液的依数性导电性(续),(一)Arrhenius电离学说(二)活度(Activity,a)(三)Ddbye和Hiickel的“离子氛”观点,Arrhenius电离学说,1.电解质在溶液中

4、因溶剂的作用而离解为带正、负电荷的质点正、负离子,称为“电离”(ionization)。2.溶液中电解质只是部分电离:电解质分子=阳离子+阴离子电离的百分率称为“电离度”,Arrhenius电离学说(续),3.电离是在电解质溶解的过程发生的;溶液中离子浓度,则溶液的导电能力 Arrhenius用“依数性法”和“电导法”测定了一些电解质的电离度,结果令人信服。,活度(Activity,a),1907年由美国物理化学家Lewis提出。他认为“非理想溶液”(实际溶液)不符合Raoult定律,是由于溶剂分子与溶质分子之间存在复杂的作用,在认清这种作用之前,可以用实验数据对溶液的实际浓度(c、x、b)作

5、修正。,活度(Activity,a),活度即被校正过的溶液的有效浓度。符号a,量纲 1。,a=c 称为活度系数,且 0 1,当溶液无限稀时,1,a c,活度系数可以用凝固点法、蒸气度法、溶解度法、电动势法等测定。,Ddbye和Hckel的“离子氛”观点,1.电解质在水溶液中完全电离;2.但异性离子之间互相吸引,形成“离子氛”,故其行动不完全自由,迁移速率,表观需要用正、负离子的平均活度系数 来校正。,式中,0.509是理论,计算的常数值,,是正、负离子电荷的绝对值,I,称“离子强度”,例:求BaCl2水溶液的平均离子活度系数。,解:,*强电解质的活度a与正、负离子的活度a+、a-的关系为:,酸

6、碱理论,一、S.Arrhenius 酸碱理论(经典酸碱理论)28岁的瑞典科学家S.Arrhenius于1887年提出。二、酸、碱质子理论(Proton Theory of Acid and Base)1923年由丹麦化学家Brnsred(布朗斯特)和英国化学家Lowry(劳莱)提出。三、酸碱电子理论1923年,由美国物理化学家Lewis提出,又称“Lewis”酸碱理论。,经典酸碱理论,(一)酸碱定义 电离时产生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称为“酸”;电离时产生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称为“碱”。,经典酸碱理论的优点,1.从组成上揭示了酸碱的本质,指出H+是酸的特征,OH-是碱的特征。2.解释

7、了“中和热”的值:,(放热),3.找出了衡量酸、碱强度的标度(Ka、Kb、pH)。,经典酸碱理论的局限性,1.酸碱被限于水溶液,非水体系不适用例1:液氨中,KNH2(氨基化钾)使酚酞变红碱?液氨中,Ca与NH4Cl反应,断出H2:,酸?,碱?,酸?,局限性(续),例2:水溶液中 HSO4-酸?碱?Na2CO3 碱?2.碱被限制为氢氧化物:过去认为:NH4+半径143pm,K+半径139pm,NH4OH应为强碱,但实际上氨水是弱碱,而且从未分离出NH4OH。,酸、碱质子理论,(一)酸碱定义 凡能给出H+(质子)的分子或离子均是酸,凡能得到H+(质子)的分子或离子均是碱。酸 H+给予体(Proto

8、n donor)碱 H+接受体(Proton acceptor)。两性电解质既能给出质子,又能接受质子的分子或离子,称为“两性电解质”(ampholyte)简称“两性物”。,酸碱举例,酸 分子 HCl,H2SO4,H3PO4,H2O,NH3 离子 NH4+,HSO4-,H2PO4-,HPO42-,碱 分子 H2O,NH3 离子 OH-,HSO4-,H2PO4-,HPO42-,两性物 分子 H2O,NH3 离子 OH-,HSO4-,H2PO4-,HPO42-NH3+H+=NH4+NH3(l)=NH2-(l)+H+(l),(二)酸碱共轭关系,酸强度,其共轭碱(conjugate base)强度。在

9、水溶液中,共轭酸碱对的强度还可以定量表示。,酸碱共轭关系(续),例:,在溶液中:,HAc电离:,酸常数,碱常数,酸碱共轭关系(续),Ac-电离:,碱常数,其中,对应于,(水的自偶电离)Kw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简称“离子积”。,酸碱共轭关系(续),普遍地,对于共轭酸碱对:,或,显然:Ka,则Kb;Ka,Kb,(三)酸碱反应的实质质子传递,例:,(下标1、2表示不同的共轭酸碱对)在水溶液、液氨溶液、苯溶液、气相反应均如此。,酸碱反应的实质(续),根据”酸碱质子理论”,”阿仑尼乌斯电离学说”的酸碱电离,酸碱中和,盐的水解,都可以归结为”质子传递反应”.H+HAc+H2O=H3O+Ac-H3O+OH-

10、=H2O+H2O Ac-+H2O=HAc+OH-NH4+2H2O=NH3H2O+H3O+酸1 碱2 碱1 酸2,(四)“区分效应”和“拉平效应”,1、同一溶剂中,酸碱的强弱由其本质决定,在左边2个“质子转移”反应中,H2O均是弱碱,它把HCl、HAc酸性强弱区分开来。因此,H2O是HCl、HAc酸性的“区分试剂”。这种现象,称为“区分效应”。,“区分效应”和“拉平效应”(续),2、同一酸(或碱),在不同溶剂中可表现出不同的酸性(或碱性),例1,液氨中,HAc变为强酸:HAc+NH3(l)=Ac-+NH4+强酸 强碱,而HCl也是强酸:HCl+NH3(l)=Cl-+NH4+强酸 强碱,结果,NH

11、3(l)把HAc和HCl的酸性“拉平”。原因是NH3(l)碱性强,它是HAc和HCl酸性的“拉平试剂”。这种现象称为“拉平效应”。,“区分效应”和“拉平效应”(续),例二、H2O是HCl、HBr、HI的拉平试剂。,而CH3OH是HCl、HBr、HI的区分试剂,原因,“区分效应”和“拉平效应”(续),,原因是CH3OH碱性较弱(难接受H+),,故把HCl、HBr、HI酸性强弱区分开来。,例3:HAc碱性也较弱,,它是下列酸碱性,的区分试剂。,(五)酸碱质子理论的优点和局限性,1、优点:(1)扩大了酸、碱范围,不局限于水溶液体系(2)把阿仑尼鸟斯理论中的电离、中和、盐的水解统一为“质子传递反应”。

12、,2、局限性,仍局限于有H+的体系,无H体系不适用,例如:BF3,AlF63-,Fe(CN)63-,Ni(CO)4,酸碱电子理论(Lewis酸碱电子理论),(一)酸碱定义 凡是可给出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碱”。;凡是可接受电子对的分子、离子或原子团称为“酸”。酸电子接受体(Electron acceptor)碱电子给予体(Electron donor),(二)酸碱反应的实质,通过电子对的授-受形成配位键,产生成酸碱配合物。,例:H+OH-HOH H+Cl-H Cl,(三)优、缺点,优点:酸碱范围几乎无所不包,既不局限于某元素,也不受溶剂限制。,凡“缺电子”的分子或离子都是酸例如金属阳

13、离子Mn+,H+,BF3.,凡可给出“电子对”的分子或离子都是碱。,大多数无机和有机化合物可视为酸碱加合物(配合物)。,例如,乙醇C2H5OH可视为:,缺点:太笼统,酸碱特征不易掌握。,酸碱理论小结:,3种酸碱理论各有所长、所短,侧重的应用范围不同:1、Arrhenius酸碱理论 无机化学,尤其是 水溶液体 系酸碱问题2、酸碱质子理论 水溶液体系和非水溶液体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3、Lewis酸碱理论(电子论)配位化学,有机化学,水溶液的酸碱性,一、水的自偶电离(self-ionization of water)纯水有微弱的导电性,表明它有微弱的自偶电离.按酸碱质子理论讨论:H2O+H2O=O

14、H-+H3O+酸1 碱2 碱1 酸2 简写为:H2O=H+OH-,水的自偶电离,相应的浓度平衡常数为:,纯水浓度H2O为一常数,298 K为 1000 g.dm-3/18 g.mol-1=55.56 mol.dm-3,水的自偶电离(续),令,,称为水的“离子积常数”,得:,经测定:298K,纯水中:,Kw=(1.004 10-7)2=1.008 10-14,水的自偶电离(续)温度T,则Kw,H2O电离是一个吸热过程:,R.T.:Kw=1.010-14,二、溶液的酸碱性及pH标度,由于水溶液中存在H2O的自偶电离平衡:H2O+H2O=OH-+H3O+酸1 碱2 碱1 酸2 简写为:H2O=H+O

15、H-,室温下:H+r 110-7 溶液酸性 H+r=110-7 溶液中性 H+r 110-7 溶液碱性,pH标度,为了方便指示水溶液的酸碱性,丹麦科学家S.P.L.Srensen在1909年提出pH标度。定义:pH=-lg H+r(SI规定:物理量的符号用斜体字书写,但pH 和pOH 例外,用正体字母书写),溶液的酸碱性及pH标度(续),例:某水溶液中H+=3.010-10moldm-3,求其pH值。,解:,2位有效数字.对数值整数位不是有效数字!,溶液的酸碱性及pH标度(续)pH=7.0 溶液呈中性 pH 7.0 溶液呈碱性 同样,定义 pOH=-lg OH-由于水溶液中:两边取负对数:,溶

16、液的酸碱性及pH标度(续),下面是一些“溶液”的pH值,人血液 pH 超出0.4将有生命危险。pH 标度适用范围:1 H+r 1 10-14,三、酸碱指示剂,借助颜色变化指示溶液酸碱性的物质,称为“酸碱指示剂”。,例:甲基橙(HIn)是一种弱酸,在水溶液中存在电离平衡:,红色,黄色,相应的电离常数(酸常数)为:,酸碱指示剂(续),在一定温度下,Ka为常数,指示剂变色范围,指示剂变色范围:指肉眼能观察到的指示剂变色的范围。,设,,或,,肉眼可观察到指示剂变色,,由H+=(Ka HIn)/In-两边取负对数,得指示剂变色范围为:pH=pKi 1 用指示剂指示变色范围是粗略的,还可以使用pH广泛试纸

17、(pH114)或精密pH试纸;精密测量水溶液的pH值,可使用各种pH计。,常见指示剂的变色范围(表5-5),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一、一元弱酸(弱碱)的电离平衡(一)电离平衡常数(二)电离度()(三)有关电离的计算(四)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 二、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例:,(Acetic Acid),Ki 称为“电离平衡常数”(i-ionization),HAc+H2O=H3O+Ac-可简为:HAc=H+Ac-,Ka 10-2 强酸 Kb 10-2 强碱=10-2-10-5 中强酸=10-2-10-5 中强碱 10-5 弱酸 10-5 弱碱对于指定的酸(碱),Ki 只与温度有关,而与酸(碱)溶液的起

18、始浓度无关。,(二)电离度(),1.定义:即电离平衡时电解质已电离部分占总量的百分比。,表示电解质在指定条件下电离的程度(类似于“化学平衡”讨论中的“转化率”),它不但与Ki 有关,而且与电解质的起始浓度有关。,2.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关系,例:HAc=H+Ac-起始相对浓度 c 0 0平衡相对浓度 c-c c c,2.电离度与电离平衡常数的关系(续)当 5%,或 c/Ki 400 时,1-1 上式简化为:Ki=c 2(4.23.1)或=(Ki/c)(4.23.2)(4.23.2)式称“稀释定律”对于弱酸(弱碱),在指定温度下,与 c 成反比,比例常数即 Ki.,例:298K,Ka(HAc)

19、=1.7610-5,按(4.23.2)式计算,可见:Ki 比更反映弱酸(弱碱)的本质。,(三)有关电离的计算,Ki 关系即K r与转化率的关系例1:求0.10moldm-3 HAc溶液的pH和电离度(298 K,Ka=1.8 10-5)。解:HAc=H+Ac-起始相对浓度 0.10 0 0平衡相对浓度 0.10 x x x,(1)精确解上述方程,得:,(2)用近似公式:c/Ki=5682 400 Ka=X2/0.10 得:,与精确解(1.3410-3)相对误差1%,(或写为%=1.3),例2:0.010moldm-3,NH3(aq)在298K的电离度为4.2%,求其K b。,解:,,可用近似公

20、式:,(四)影响电离平衡的因素,1.温度,2.同离子效应(Common Ion Effect),3.盐效应(Salt Effect),Ki 随T 的变化电离过程 H 0(吸热)T,K i ln(Ki2/Ki1)=(H/R)(T 2-T 1)/(T 2T 1),例:,在R.T.范围,Ki 随T 的变化小,可忽略。,例 HAc+NaAc溶液,强电解质,弱电解质,根据浓度改变使平衡移动的规律,,将使电离度,,但K b不变(因T 不变)。,例:把NaAc(s)加到,溶液中,使,(忽略溶液体积的变化),求H+和,(已知298K,HAc Ka=1.76 10-5)。解:HAc+H2O=H3O+Ac-简为:

21、HAc=H+Ac-起始相对浓度 0.10 0 0 平衡相对浓度 0.10-x x 1.0,H+(Kac酸)/c共轭碱,Ka=(H+c共轭碱)/c酸=1.76 10-5X=H+=1.76 10-6=X/c酸 100%=1.76 10-6/0.10 100%=0.00176%对比未外加NaAc:H+=1.3 10-3=1.3%,可见,NaAc的加入,使,但K b不变。“同离子效应”在一定温度下,向弱电解质溶液加入含有相同离子的强电解压,使前者的电离平衡的电离度减小的方向移动,称为“同离子效应”“同离子效应”应用配制“缓冲溶液”(Buffer solutions).例:HAc NaAc 弱酸与其共轭

22、碱 NH3 NH4Cl 弱碱与其共轭酸,可见,加入少量强酸(或强碱)溶液后,对No.1溶液的pH影响很小。No.1溶液是“缓冲溶液”。,缓冲溶液能够抵抗外加的少量强酸、强碱或稀释的影响,本身的pH不显著变化的溶液。,缓冲作用原理(1)定性解释,例:,HAcNaAc缓冲溶液,c HAc、c NaAc较大,而H+较小。,外加少量HCl(aq):,HAc的电离平衡左移,重新平衡时H+增加不移。,外加少NaOH(aq):,HAc电离平衡右移,重新平衡时H+减少不多。,加少量水稀释:c HAc,据稀释律:,,,,使达到新平衡时H+减少不多。,缓冲作用原理(2)定量计算:,HAcNaAc缓冲溶液:NaAc

23、 Na+Ac-HAc=H+Ac-Ka=(H+Ac-)/HAc Ka=(H+c共轭碱)/(c酸-H+)c酸-H+c酸 H+Ka c酸/c共轭碱,缓冲作用原理(2)定量计算(续):,对酸共轭碱组成的酸性缓冲液:,(4.2.4.1),对碱共轭酸组成的碱性缓冲液:,(4.2.5.1),取负对数:,(4.2.4.2),(4.2.5.2),可见,缓冲液pH(或pOH)值取决于共轭酸碱对的浓度比。,若C酸/C共轭碱(或C碱/C共轭酸)=1:1,此时“缓冲能力”最大。,通常 c酸c共轭碱(或c碱c共轭酸)浓度各为0.1-1 mol.dm-3,而c酸/c共轭碱(或c碱/c共轭酸)=1/10-10/1,代入(4.

24、2.4.2)和(4.2.5.2),得:pH=pKa 1 pOH=pKb 1 共轭酸碱对作缓冲溶液时,它们不应与在该缓冲溶液中的反应物或产物发生化学反应。,缓冲溶液应用:工业、农业、生物、医学、化学,例1:人血,,人生命有危险。,人血中含缓冲对:,,,例2:分析化学,NH3 NH4Cl pH=9.0 缓冲液中:,完全,而,不沉淀。,例3:土壤中,硅酸,磷酸,腐植酸与其盐组成“缓冲对”,pH=5.08.0的土壤适合农作物生长。,盐效应(Salt Effect),例1:把NaCl(s)加入到HAc溶液中,盐效应,盐效应在弱电解溶液中,加入不含有共同离子的强电解质溶液,使其电离度稍有增加的现象。发生盐

25、效应原因:离子强度I,导致正、负离子的平均活度系数,而离子活度a,不易重新结合成为弱酸(弱碱)分子。,lg=-0.509 Z+Z-I(298 K)ai=(ci/ci)显然,前述“同离子效应”发生的同时,也有“盐效应”,但前者影响大得多。“盐效应”不要求定量计算。,盐效应(续),二、多元弱酸的电离平衡,例:H3PO4+H2O=H3O+H2PO4-Ka1=7.5 10-3 H2PO4-+H2O=H3O+HPO42-Ka2=6.23 10-8 HPO42-+H2O=H3O+PO43-Ka3=2.2 10-13(一)特点 1.分步电离;2.Ka1 Ka2 Ka3原因:(1)从负离子H2PO4-和HPO

26、42-电离出H+比从H3PO4电离出H+困难得多;(2)第一步电离生成的 H+抑制第二步电离和第三步电离.,(二)定量计算:,例1.求 0.10mol.dm-3 H2S 水溶液中H3O+、HS-、H2S和H2S的电离度。(已知,H2S(aq)的Ka1=1.310-7,Ka2=7.110-15)分析 Ka1Ka2,H3O+只需按第一步电离计算。,解:,平衡浓度 0.10-x x x,c H2S/Ka1 400,可用近似公式,(或视为相对浓度 3.6 10-4),S2-由第二步电离计算:,平衡时:,x-y=x,x+y=x,y,可见,二元弱酸水溶液中,二元弱酸根 Ka2,对比:,(或:,),记忆:室

27、温下,H2S饱和水溶液浓度 0.10 mol.dm-3,H2S(aq)中S2-与H+的关系,H2S(aq)=H+HS-Ka1=(H+HS-)/H2SHS-=H+S2-Ka2=(H+S2-)/HS-Ka1 Ka2=(H+2 S2-)/H2S S2-=(Ka1 Ka2 H2S)/H+2 即 S2-与H+2成反比,受H+控制。,例2,按”酸碱质子论”,H2PO4-既是酸,又是碱,但NaH2PO4水溶液却显酸性(pH 7.0).为什么?,解:H2PO4-+H2O=H3O+HPO42-Ka2=6.23 10-8 H2PO4-+H2O=H3PO4+OH-Kb3=?,Ka2 Kb3 NaH2PO4水溶液呈酸

28、性,沉淀溶解平衡,1 溶度积原理2 沉淀的生成3 沉淀的溶解4 沉淀的转化5 分步沉淀,一、沉淀溶解平衡常数溶度积,例:Ag2CrO4(s)=2 Ag+(aq)+CrO42-(aq),Ksp 称为“溶度积常数”,简称为“溶度积”(Solubility Product),符号:K rsp,简为Ksp.Ksp(Ag2CrO4)=1.1310-12 普遍地,对于难溶强电解质:AmBn(s)=m An+(aq)+n Bm-(aq)平衡时:m s n s Ksp(AmBn)=An+m Bm-n,精确地,用活度代替浓度:,对于稀溶液:,二、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的关系,对于难溶强电解质:AmBn(s)=m A

29、n+(aq)+n Bm-(aq)平衡时:m s n s(设难溶强电解质AmBn(s)的相对溶解度为s)Ksp(AmBn)=An+m Bm-n=m s m n sn=m m n ns m+n,二、溶度与溶解度的关系(续)对于难溶强电解质:AmBn(s),例:已知298K,,,求其溶解度s。,解:,平衡时 s 2s,注意:,1.同一组成类型的难溶电解质Ksp,则s;反之亦然.,例:298K,组成类型1:1,例:AgCl(1:1)和Ag2CrO4(2:1),可见:Ksp:AgCl Ag2CrO4 s:AgCl Ag2CrO4,原因是溶度积表达式中的幂次方数不相同。,但组成类型不同时,不一定“Ksp,

30、s”:,2.若电离出的阳、阴离子发生“副反应”(水解、聚合),则与上述无副反应的计算误差较大。,三、溶度积规则,Vant Hoff化学反应等温式:G=G+RT lnQ r=RT ln(Q r/K r)(封闭体系、等温、不做非体积功)G Q r 与K r关系 反应自发性=0 Q r=K r 平衡状态 0 Qr K r 正反应自发 0 Qr K r 逆反应自发,三、溶度积规则(续),对于沉淀溶解平衡:K r Ksp,Q r Q i对于难溶强电解质:AmBn(s)=m An+(aq)+n Bm-(aq)Qi(AmBn)=(An+)m(Bm-)n(任意状态),“溶度积规则”:,1.Qi Ksp:逆反应

31、自发,沉淀生成。根据“溶度积规则”可以讨论沉淀的生成与溶解问题。,5.2 沉淀的生成,根据“溶度积规则”,必要而充分的条件:Qi Ksp,例1:把,溶液与,溶液等体积混合,,是否产生BaSO4沉淀?,(已知,),解:等体积混合,浓度为原来的1/2。,0.10 0.10,生成。,例2:在,溶液中通入CO2气体至饱和,,是否生成CaCO3?,(已知CaCO3的,,H2CO3的,,,),解:CO2饱和溶液中:,起始:,不会生成,例3:计算298K,Ag2CrO4(s)在纯水中和在 0.10 mol.dm-3 AgNO3溶液中的溶解度(已知298K,Ag2CrO4的Ksp=1.12 10-12),解:

32、(1)纯水中 Ag2CrO4(s)=2 Ag+(aq)+CrO42-(aq)平衡时:2s s Ksp=Ag+2 CrO42-=(2s)2 s=4 s3=1.12 10-12 s=1.04 10-4,(2)0.1mol.dm-1 AgNO3溶液中 Ag2CrO4(s)=2 Ag+(aq)+CrO42-(aq)平衡时:0.10+2 s s 0.10 Ksp=Ag+2CrO42-=0.0102 s=0.010 s=1.1210-12 s=1.1210-10 s=1.0410-4可见“同名离子”Ag+的加入,使Ag2CrO4的溶解度显著,这 称为沉淀溶解平衡中的“同离子效应”.“同离子效应”:电离平衡

33、 沉淀溶解平衡 S 均可从增大“产物”浓度,使平衡左移解释。,例4:Ag2CrO4(s)在纯水与在0.10 mol.dm-3 NaNO3溶液中的溶解度哪一个较大?定性说明。,解:在0.10 mol.dm-3 NaNO3溶液中的溶解度较大.原因:“盐效应”“离子氛”更浓,I,a,Qar Kar,使平衡右移,溶解度s(不要求定量计算)盐效应:电离平衡 沉淀溶解平衡 s,沉淀完全的标准,例5:往10.0 cm3 的0.020 mol.dm-3 BaCl2溶液,加入10.0 cm3 的0.040 mol.dm-3 Na2SO4溶液,可否使Ba 2+沉淀完全?,298K,BaSO4 Ksp=1.07 1

34、0-10.解:Ba2+(aq)+SO42-(aq)=BaSO4(s)起始浓度 0.010 0.020 平衡浓度?0.010 K=1/Ksp=9.35 109 很大,而SO42-过量,Ba2+几乎全部与SO42-反应.,Ba2+已被沉淀完全。这是利用“同离子效应”加入过量沉淀剂,使某种离子沉淀完全的例子。,5.3 沉淀的溶解,根据“溶度积规则”,必要而充分的条件是:Qi Ksp 减少溶液中离子浓度的方法:1.生成弱电解质;2.生成配合物;3.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例1:,总反应:,例2:,总反应:,例3:CuS(s)不溶于HCl,但溶于HNO3:,总反应:,本章重点讲生成弱电解质沉淀溶解。,例4

35、:MnS(s)和CuS(s)可否溶解于盐酸?通过计算注明(298K,MnS的Ksp=4.6510-14,CuS(s)的Ksp=1.2710-36),解:酸溶反应包括下列“多重平衡”,多重平衡,+,得出反应(酸溶反应):MS(s)+2H+=M2+H2S(aq),酸溶反应:MS(s)+2H+=M2+H2S(aq)K=Ksp/K a1 K a2(H2S)对MnS:K=4.65 10-14/(1.3 10-7 7.1 10-15)=5.0 107 1 107 MnS被HCl完全溶解对CuS:K=1.27 10-36/(1.3 10-7 7.1 10-15)=1.4 10-15 1 10-7 CuS不能

36、被HCl溶解。Ksp,酸溶平衡常数 K,该化合物就越难溶解。,例5:欲使MnS(s)、CuS(s)溶于强酸,所需H+浓度是多少?,解:,酸溶平衡常数:,对于MnS(s):(设完全溶解后M2+=0.10),pH=4.85.MnS(s)易溶于HCl.,对于CuS(s):H+=(0.10 0.10/1.4 10-15)1/2=7.1 106(太大,不可能做到)CuS(s)不溶于HCl(浓HCl 12 mol.dm-3).可见,MS(s)的Ksp,越难用酸溶解。根据MS(s)的Ksp差异,用稀盐酸(例如 0.3 mol.dm-3 HCl)可把MnS和CuS分离。,例6:CaCO3和CaC2O4可否溶解

37、于HAc?已知(298K,CaCO3的Ksp=4.9610-9,CaC2O4的Ksp=2.3410-9),解:写出总反应式:,增大HAc浓度并过量,可使CaCO3(s)溶解.,同理:CaC2O4(s)+HAc=Ca2+HC2O4-+Ac-K,(增大HCl浓度并加热使H2C2O4分解,可使CaC2O4(s)溶解)。,CaC2O4 不溶于HAc.但可溶于HCl:CaC2O4(s)+2 H+=Ca2+H2C2O4,5.4 沉淀的转化,例1:PbCrO4(s)+S2-(aq)=PbS(s)+CrO4 2-黄色 黑色 沉淀转化由1种沉淀转化为另一种沉淀的过程。K=Ksp(PbCrO4)/Ksp(PbS)

38、=1.77 10-14/9.04 10-29=1.96 1014上述转化反应 完全。,例2:有0.20 mol BaSO4沉淀,每次用饱和Na2CO3(1.6 mol.dm-3)溶液处理,若要把BaSO4沉淀完全转化到溶液中,需要处理几次?,(298 K,BaSO4 Ksp=1.07 10-10,BaCO3 Ksp=2.58 10-9)解:BaSO4(s)+CO32-(aq)=BaCO3(s)+SO42-(aq)平衡浓度:1.6 x x,(次),5.5分步沉淀,分步沉淀在一定条件下,使混合溶液中的某种离子生生沉淀,在另一些条件下,使其他离子先后沉淀的过程。又称“选择性沉淀”(elective

39、precipitation)。相反的过程称为“分步溶解”(选择性溶解)。,例1:混合溶液中含Cl-、I-各,,问逐滴加入AgNO3,溶液,Cl-、I-哪一种,离子先沉淀?可否用分别沉淀分离Cl-和I-(,,,。不考虑溶液体积的变化),解:AgX(s)=Ag+(aq)+X-(aq)开始出现AgCl所需Ag+为:Ag+=Ksp(AgCl)/Cl-=1.77 10-10/0.010=1.77 10-8 mol.dm-3开始出现AgI所需Ag+为:Ag+=Ksp(AgI)/I-=8.51 10-17/0.010=8.51 10-15 mol.dm-3AgI 先沉淀分析出,小结:对于同一组成类型的化合物

40、,在相同或相近条件下,Ksp 小的先成为沉淀析出,Ksp大的后成为沉淀析出。,当AgCl开始析出时,Ag+同时满足下列2个沉-溶平衡的Ksp表达式:,此时,残存的I-浓度为:,当AgCl开始时,I-已沉淀完全,可通过分步沉淀分离Cl-和I-。,在分析化学中,“分步沉淀原理”使用较多的是硫化物和氢氧化物的分离。,例2:金属硫化物的分步沉淀,混合溶液含Zn2+和Mn2+各化0.10 mol.dm-3,通入H2S气体,哪一种离子先生成硫化物沉淀?如何控制溶液pH使这两种离子分离?,,,(已知:,),解:H2S溶液中S2-受H+控制:,可见,,,则,,通过控制溶液pH(例如使用,适当的缓冲溶液,有可能

41、使,Ksp小的ZnS先沉淀完全,而Mn2+,则留在溶液中而实现分离。,ZnS刚析出,S2-同时参与下列两种平衡,+-,得总反应:,此反应为ZnS酸溶反应的逆反应。,1.刚出现ZnS时所需S2-:,此时相应的H+为:,2.当Zn 2+定量,沉淀完全时:,此时H+:,3.同法计算Mn2+刚生成MnS所需S2-、H+及pH:s2-=Ksp(MnS)/Mn2+=4.65 10-14/0.10=4.65 10-13,4.同法计算Mn2-完全沉淀为MnS时的S2-、H+和pH:,计算结果小结如下:,结论:控制溶液pH 为:,可使Zn 2+完全沉淀为,ZnS,而Mn 2+不生成,留在溶液中,从而实现分离。实

42、际采用,的缓冲溶液。,本章小结:,一.酸碱理论:1、Arrhenius酸碱理论:阳离子全部是H+为“酸”;阴离子全部是OH-为“碱”;有”盐”的概念。2、酸碱质子理论:给出H+(质子)是”酸”,得到H+(质子)是”碱”;酸-碱共轭(水溶液:Kw=KaKb);酸碱反应的实质质子传递;没有”盐”的概念。3、Lewis酸碱电子理论:给出电子对的为“碱”。;接受电子对的为“酸”;酸碱反应的实质通过电子对的授-受形成配位键,生成酸碱配合物。,本章小结(续):,一.酸碱理论(续):3种酸碱理论各有所长、所短,侧重的应用范围不同:1、Arrhenius酸碱理论 无机化学,尤其是 水溶液体 系酸碱问题2、酸碱

43、质子理论 水溶液体系和非水溶液体系;无机化学,分析化学3、Lewis酸碱电子理论 配位化学,有机化学,本章小结(续):,二.多元弱酸、弱碱电离:1.分步电离2.Ka1 Ka2 Ka3 3.二元弱酸根 Ka24.多元弱碱计算仅以Kb代Ka,OH-代H3O+。5.两性电解质(H2PO4-、HPO42-、HS-、HCO3-等)的酸碱性取决于相应Ka、Kb的相对大小,其pH定是计算将在分析化学课程学习。,本章小结(续):,三.沉淀-溶解平衡:1.溶度积规则vant Hoff等温式应用于沉-溶平衡:Qi=Ksp 平衡(饱和溶液)Qi Ksp 沉淀生成 Qi Ksp 溶液未饱和,若有未饱固态化合物,将继续溶解。2.分步沉淀:多重平衡原理应用(着重计算)3.沉淀转化:多重平衡原理应用(着重计算),本章作业,教材P.104 106:1,2,6,8,9,10,17,19,21,23,25,27,28,34,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