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章节区域经济分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章节区域经济分析.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区域经济分析,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第三节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第一节 区域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的分析,一、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二、区域发展阶段的分析,一、区域发展水平的量度,(一)国民生产总值 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总规模。在实际统计中,又分为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从价值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所生产的全部货物和服务价值超过同期投入的全部非固定资产货物和服务价值的差额;从收入形态看,它是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所创造并
2、分配给该区域常驻单位和非常驻单位的初次分配收入之和;从产品形态看,它是最终使用的货物和服务减去进口的货物和服务。,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区域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一个区域的常驻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价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位,但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非常驻单位;同时,外区域的单位所创造的增加价值也有一部分以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区域的常驻单位。考虑到这种区际间收人的流动,便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即国民生产总值等于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减去支付给外区域的劳动者报酬和资产收入。,国民生产
3、总值的统计没有包括非市场或非货币化的经济活动,或地下经济活动,故其统计数字有时并不能完全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如一个区域的国防产品,家庭劳动,有些福利事业(如我国过去的公费医疗等)等,是不计人国民生产总值的,工厂生产所产生的环境污染也是不会从国民生产总值中扣除掉的。这是国民生产总值作为衡量区域发展水平指标时所暴露的第二个缺陷。,国民生产总值可以作为区域经济福利或居民生活水平的量度,但也是不完全的。一般来说,当国民生产总值增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提高,区域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国民生产总值与区域经济福利水平或居民生活水平呈正相关。然而,区域经济福利水平或居民生活水平是一个更为广泛的概念,它包
4、括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国民生产总值只能反映物质方面的一部分(如果能查清非市届性和非货币的地下经济活动的话,也许能反应物质方面的全部,但这几乎是不可能的)。社会制度、法律治安、分配制度、文化教育、卫生保健、闲暇时间、环境质量、家务劳动等都有可能改变生活质量,但国民生产总值却不能反映这些。而且还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在一定生产水平下,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下降可能使人们工作时间缩短,自由支配时间延长,从而使人们过上更惬意的生活。可见,如果要将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区域经济福利或居民生活水平的量度,必须进行一定的修正。,国民生产总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区分,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而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在
5、区域分析中,这两个指标一般无较大差异,可视需要与可能任取一个。,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二)综合性指标体系,1UNRISD的指标体系。,UNRISD是联合国社会发展研究所的英文缩写(United N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 Development),该机构在1970年出版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和衡量标准一书中,提出了包括15个指标在内的区域发展衡量指标体系。其中包括9项社会指标,6项经济指标。这些指标包括:出生时的预期寿命;人口中在2万人以上居民点居住的人口所占的比例;人均每天动物蛋白消费;中小学入学人数总和;职业教育入学人数;每千人中报纸发行
6、份数;每一居室平均居住人数;职业人口中有电、水、煤气的人的比例;工薪收入者在整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每个男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产量;人均电力消费;人均钢材消费;人均能源消费;制造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人均外贸额。在上述指标中,有些指标反映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同的国家,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的不同程度,加人均动物蛋白消费量、教育、住房、报纸发行量等;有些则直接反映了经济发展水平,如从第10项到第15项指标。按这个指标体系计算的发展指数,用来反映的社会发展水平,比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更为确切。在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方面,用该指标体系计算的发展指数,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反映与人均国民生产
7、总值的反映相当接近。,PQLI是物质生活质量指数的英文缩写。该指标体系由莫里斯(MDMorris)于1977年提出。PQLI是由一些容易获得并能够反映大多数人的不同基本需要的一系列指标组成的较为简便的综合指数。这些指标包括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识字率等。每个指标都由1100之间的一个数字表示其好坏程度得分,1表示最坏,100表示最好。预期寿命的最高分100对应的是77岁(为瑞典1973年的水平),最低分1对应的是28岁(几内亚比绍1950年的水平),中间分50分对应的是52岁。用同样的方法对婴儿死亡率也作了评判。婴儿死亡率的最高分100定为9(瑞典1973年的水平),最低分1定为299(加蓬1
8、950年的水平)。识字率用1100的百分比直接划分等级。当所有指标的得分都按1100等级定分出来后,计算出各指标的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便可计算出一个国家或区域的PQLI。,2PQLI指标体系,3刘再兴的9指标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刘再兴教授选择了由9个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一个衡量全国各省市区(不包括台湾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综合指标。该指标体系包括以下内容:,区域经济总规模:用区域国民生产总值指数表示;经济增长活力:以一定时期内(如19531989年)社会总产值的年递增率表示;区域自我发展能力(=地区实际积累率地区资金占用系数);工业化结构比重数:由下列公式算出 工业化结构比重数=结构
9、转换条件:以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为主导指标,并兼顾人口规模、资源丰度和现有结构层次,,人口文化素质(百人中大学文化程度以上人口数/百人中文盲半文盲人口数)技术水平指数:技术水平指数由下列公式算出:技术水平指数=城市化水平:由下列公式算出 城市化水平=居民生活质量:以居民消费水平指数表示。居民消费水平指数=区域居民消费水平/全国居民消费水平。上述9个指标全部计算出来以后,再计算其几何平均数m,该几何平均数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指数。,二、区域发展的阶段分析,(一)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美国经济学家兼经济史学家罗斯托(wwRostow)在1960年出版的经济成长的阶段:非共产党宣言一书中,将人类
10、社会的发展分为六个“经济成长阶段”:1.传统社会阶段。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3起飞阶段。4向成熟推进阶段。5高额群众消费阶段。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二)我国学者关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我国关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划分研究开展的较晚,但这方面也不乏见解。如有的学者就曾将经济发展的阶段划分为四个,即:1.发展阶段,或称为不发育阶段;2.成长阶段;3.成熟阶段;4.衰退阶段。还有的学者根据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从区域发展战略的角度,把我国划分成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三个地区:1.处于待开发(或不发育)阶段的地区。2.处于成长阶段的地区。3.处于成熟或发达阶段的地区。,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分析,一、产业
11、结构的概念及产业划分,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产业划分是研究产业结构的基础,它是按一定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标准不同,所划分的产业类别也不同。常见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2.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3.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4.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5.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从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按传统分类进行统计的同时,也采用三次产业分类,以便国际比较。按国家统计局1985年10月制定的标准,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如下:第一产业: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
12、渔业等);第二产业: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等)和建筑业;第三产业:除上述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它各业。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第三产业可分为两大部门:一是流通部门,二是服务部门,具体又可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推销和仓储业。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咨询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13、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一)从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各部门的相互依存关系划分,1.生产资料生产部类;农业部门,轻工业部门,重工业部门;农业部门,工业部门,建筑业部门,交通部门,商业部门;2.消费资料生产部类。,(二)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的划分,(三)按各生产活动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划分,主导产业又叫支柱产业;辅助产业又称配套产业,或关联产业;基础性产业。,(四)按经济活动的各部门中资源密集程度的划分,自然资源密集型(简称资源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联合国工业组织分类:1农业、狩猎
14、业、林业和渔业;2矿业和采矿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供水业;5建筑业;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7运输、仓储业和邮电业;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和商业性服务业;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业;10不能分类的其它活动。,我国现行国民经济部门划分:1农、林、牧、渔业;2采掘业;3制造业;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建筑业;6地质勘探业、水利管理业;7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8批发和零售贸易、饮食业;9金融保险业;10房地产业;11社会服务业;12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3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14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5国家机关、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16其它行
15、业。,(五)按社会部门的性质划分,1.社会消费;2.资源状况;3.科技水平;4.基础与传统;5.区际联系与区域分工。,二、产业结构分析的内容,(一)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二)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1是否充分利用了区域资源;2区域产业的技术结构是否合理;3区域内各产业部门之间的关联协调如何;4区域产业结构是否有较强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5现状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是高还是低。,(三)区域产业结构深化的趋势,如果用A、B、C分别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产业部门,大体上有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又可分为两个类型,即:,第二阶段,B占首位,包括:BACBCA,具体地分析一个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化趋势,不但要考
16、察产业结构演化的历史趋势,更重要的还要从宏观和微观角度考察下列导致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1、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2、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3、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4、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第一阶段,A占首位,包括:ACBABC,第三阶段,C占首位,包括:CABCBA,三、产业结构分析的方法,(一)偏离-份额分析法(二)结构效益分析法(三)专业化与综合发展分析,(一)偏离-份额分析法,偏离-份额分析法是把区域经济的变化看作为一个动态的过程,以其所在或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为参照系,将区域自身经济总量在某一时期的变动分解为三个分量,即份额分量(the nationa1 gr
17、owth effect),结构偏离分量(the industria1 nix effect)和竞争力偏离分量(the shift share effect),以此说明区域经济发展和衰退的原因,评价区域经济结构优劣和自身竞争力的强弱,找出区域具有相对竞争优势的产业部门,进而可以确定区域未来经济发展的合理方向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1基本原理,假定区域i在经历了时间0,t之后,经济总量和结构均已发生变化。设初始期(基年)区域i经济总规模为bi,0(可用总产值或就业人数表示),末期(截止年t)经济总规模为bi,t。同时,依照一定的规则,把区域经济划分为n个产业部门,分别以bij,0,bij,t(j=
18、1,2,n)表示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初始期与末期的规模。并以B0,Bt表示区域所在大区或全国在相应时期初期与末期经济总规模,以Bj,0与Bj,t所示在大区或全国初期与末期第i个产业部门的规模。区域i第j个产业部门在0,t时间段的变化率为:rij=(bij,tbij,0)/bij,0(j=1,2,n)所在大区或全国j产业部门在0,t内的变化率为:Rj=(Bj,tBj,0)bj,0(j=1,2,n)以所在大区或全国各产业部门所占的份额按下式将区域各产业部门规模标准化得到:bij0=bij,0Bj,0B0(j=1,2,n),2数学模型,由式(3-2)各项的含义可知,它是指j部门的全国(或所在大区)
19、总量按比例分配,区域i的j部门规模发生的变化,也就是区域标准化的产业部门如按全国或所在大区的平均增长率发展所产生的变化量。,由式(3-3)可以看出,它是指区域部门比重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比重的差异引起的区域i第j部门增长相对于全国或所在大区标准所产生的偏差,它是排除了区域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区域的平均速度差异,假定两者等同,而单独分析部门结构对增长的影响和贡献。所以,此值愈大,说明部门结构对经济总量增长的贡献愈大。,这样,在0,t时段内区域i第j产业部门的增长量Gij可以分解为Nij,Pij,Dij,三个分量,表达为:GijNij十Pij十Dij(3-1)Nijbij,0Rj(3-2)
20、P ij(bij,0bij,0)*Rj(3-3)Dijbij,0(rijRj)(3-4)Gijbij,tbij,0(3-5),Nij称为份额分量(或全国平均增长效应),Pij称为结构偏离分量(或产业结构效应),Dij被称之为区域竞争力偏离分量(或区域份额效果),是指区域i第j部门增长速度与全国或所在大区相应部门增长速度的差别引起的偏差,反映区域、部门相对竞争能力,此值越大,则说明区域j部门竞争力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大。,最后计算结果可分解如下:,W,u分别为结果效果指数和区域竞争效果指数,0L1。由以上各式可知,如若Gi愈大,L大于1,贝区域增长快于全国或所在区域。若Pi愈大,W大于1,这说明区
21、域经济中朝阳的、增长快的产业部门比重大,区域总体经济结构比较好,结构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倘若Di,较大,u大于1,则说明区域各产业部门总的增长势头大,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3计算过程和结果分析,(1)明确时间范围以及参照的区域。Shift-share方法在应用之前,首先要确定在哪一个时间段上考虑区域经济的变化,也就是要决定t值。一般,t值取为5年或10年,即考察区域在近五年或十年内的变化。同时还须明确哪一级区域为背景和参照系来分析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一般地需要考察研究区域的规模及地位,并据此来选择背景区域。研究区域在那一级较大区域有重要地位,就选择哪一级区域为背景区域。所选背景区域可以是省,
22、亦可以是经济协作区(大区)或全国。(2)划分部门结构,构造Shift-share分析表。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深度要求,考虑统计资料的可能性,按照某种分类体系,把区域经济划分为若干个(n个)完备的部门,然后收集数据,建造Shift-share分析表(或分析矩阵),分析(表3-5)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原始数据:bij,t,bij,0,Bj,t,Bj,0 中间结果:rij,Rj,bij,bij,0bij,rijRj最终分析结果:Gij,Nij,Pij,Dij,PDij,(3)计算总体效果,对区域总的结构效果和竞争能力作出分析判断。依式(3-8)、(3-12)计算Pi,W由此判断区域总体结构效果,如
23、若Pi较大,W1,则说明区域包含有较大比重的朝阳增长部门,经济结构较好,不必进行大规模调整。反之,倘若Pi较大,W1,则说明区域衰退,夕阳部门比重过大,经济结构需要进行调整。由式(3-9)、(3-13)还可以计算Di,u,由此判断区域自身竞争能力,假若Di较大,u大于1,则说明区域有较多的部门发展迅速,竞争能力强,地位在不断上升,反之,则说明竞争能力较弱,地位有下降趋势。(4)绘制Shift-share分析图。对产业部门进行比较分类,根据分析表计算数据,绘制Shifi-share分析图,可以使结论更加清晰直观,明确各产业部门属于何种类型。分析图由两条倾斜度为45的等分线,把坐标系分为八个扇面,
24、然后,标出区域各部门以及总体在坐标系中所处的位置,根据所在扇面,可将其划分为几种类型,判断区域总体结构及竞争力的优劣强弱,确定哪些是具有竞争力的优势部门。同时,还可以用分析图对各区域进行比较,识别各区域结构的优劣与竞争力的高低。,(二)结构效益分析法,结构效益分析法主要是通过计算一些反映经济效果的指标并运用这些指标对经济效益好坏的比较来分析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劣。,1产业结构效益,式中:Se为结构效益指标;Li 为第i个产业部门的产值;E为区域产业的总产值;Pi为第i个产业部门的资金利税率;P为区域或各产业部门的平均资金利税率。当Se小于零,表示结构恶化;Se大于零,表示结构超优。如与前一个时期的
25、而 表示结构效益提高,反之降低。,假定以资金利税率作为计算经济效益的基础指标,则结构影响指数G为:GPjq0i/Pjiq0i式中:Pjiq0i表示第j区域各产业部门的资金利税率分别乘以各相应产业部门的资金占j区域产业资金总额的比重之和;Pjq0i表示j区域产业部门的资金利税率分别乘以对比区域(如全国)各相应产业部门的资金占对比区域产业资金总额比重之和。G大于1,说明j区域产业结构素质高,使其整体效益高于对比区域;指数小于1,说明j区域产业结构素质差,影响到区域总体效益不如对比区域。,2结构影响指数。,3效益超越系数,此系数主要用来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素质,用下列公式计算:F=r/R式中:F为效益超
26、越系数;r和R分别表示区域净产值的增长率和区域总产值的增长率。若F1说明结构素质好,结构效益较大;小于1,则相反。,4弹性系数,产业国民经济弹性系数是指产业的相对变化量与国民经济相对变化量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产业的发展和萎缩过程。如果该产业的增长速度大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即弹性系数大于1),说明该产业处于增长阶段;如果该产业的增长速度等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即弹性系数等于1),说明该产业与国民经济处于同步增长阶段;如果该产业的增长速度低于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即弹性系数小于1),说明该产业呈萎缩趋势。如果给研究区域找一个参照区域,则可通过区域整个产业或各个产业部门的国民经济弹性系数的比较,分析区
27、域产业结构的合理性与否。,5投资产出效果系数,式中:Ej为j部门投资产出效果系数;bij为j产业部门全面开工增加生产一个单位的产品所需部门 的投 资,即投资产出系数;b1ij为j部门增加一个单位的产出,所需要购买i部门的原料、材 料、半成品的资金额,它是流动资金投资产出系数;b2ij为j部门增加一个单位产出,需要用更新改造资金购买之部门 的产品作为固定资产的资金额,它是更新改造投资产出系数;b3ij为j部门增加一个单位产出,用基建资金购买,部门的产品作 为固 定资金的资金额。,(三)专业化与综合发展分析,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所谓熵,就是比率的比率。它由哈盖特(PHaggett)首先提出并运用于
28、区位分析中。区位熵在衡量某一区域要素的空间分布情况,反映某一产业部门的专业化程度,以及某一区域在高层次区域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指标。在产业结构研究中,运用区位熵指标主要是分析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的状况。,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为:,式中:Q为某区域i部门对于高层次区域的区位熵;di为某区域i部门的有关指标(通常可用产值、产量、生产能力、就业 人数等指标);Di为高层次区域i部门的有关指标;N为某类产业的部门数量。,1区位熵,C=,式中:C为集中系数 a为所计算区域某经济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m为所计算区域的人口数量;A为全国或高层次区域该经济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M为全国或全区人口。,集中
29、系数是指某一地区的某一产业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较高层次区域该经济部门相对应指标的比值。即,2集中系数,结构多样化指数通常用来研究国家、地区或城市的产业综合发展程度。它有原始多样化指数和精确多样化指数两大类。,原始多样化指数与产业综合发展程度成反比。其计算公式为:X原=y1+(y1+y2)+(y1+y2+y3)+(y1+y2+yn)式中:X原为原始多样化指数;y1,y2,y3为各产业部门的产值比重,且y1 y2y3yn,y1+y2+yn=100。,精确多样化指数与区域或城市产业的综合发展程度成正比。其计算公式为:X精=式中:X精为精确多样化指数;X0为实际最小原始多样化指
30、数;,3结构多样化指数,(1)原始多样化指数,(2)精确多样化指数,第三节 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析,一、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二、经济活动的空间运动三、增长极效应分析四、空间成本分析,(一)空间结构的概念,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表现为一个经济地域内的经济核心,受经济核心吸引、影响的外围地区和由交通运输网络组成的网络型地域。,一、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二)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地域空间核心。地域空间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2空间网络系统。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经济地域内各种交通运
31、输线路与通讯信息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网络在空间结构中发挥着联接区域核心与外围地域及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与其它经济地域进行联系的纽带。3外围空间。外围空间是指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二、经济活动的空间运动,(一)空间运动的内涵,原因:经济在各区域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方向:可以是多向、双向和单向;时间:是连续不断的。内容:主要是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转移和扩散。其中资金和劳动力的流动比较复杂,可以从发达区域流向不发达区域、中等发达区域流向发达区域,从城市流向城市等;而技术的流动则比较单纯,它主要是从具有该技术的地区流
32、向不具备该技术的地区。,(二)空间运动的方式,1扩散方式:扩张扩散2转移方式:重新区位转移、等级转移,(三)空间运动的影响因素,1科学技术;2聚集与分散;3政策;4资源和环境。,三、增长极效应分析,(一)增长极的含义(二)主导部门的意义(三)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四)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一)增长极的含义,又称增长核或增长极核,1955年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Perroux)提出。佩鲁认为,区域和工业发展的基本情况是,经济增长首先出现于一些点或极核上,而不是各区域同时增长,而且,增长的过程亦各不相同。布德维尔给增长极下了一个简要的定义,他认为,增长极是指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配置在城市区,并在
33、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从增长极的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几层含义:首先,增长极包括存在于经济区域内的一个实体;其次,它有一个自身成长壮大的过程;第三,它在上述过程中可以不断向其周围经济空间施加影响。,增长极(growth Pole),由增长极的含义,得出以下几个特定的概念,主导部门 指在 经济发展的每一不同阶段中,与之相适应并起主导作用的经济部门。其中,隶属于主导部门的推动型企业是位于增长极区位的大型企业,它是增长极发挥作用的实体。极 化 指在主导部门迅速成长,引起区域内其它经济活动趋向于增长极的过程。增长极通过这一过程得以成长壮大。扩 散 指在一 段时间内,随着增长极的成长,
34、增长极所产生的对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起重要影响的带动作用不断在空间上传递和波及的过程。,(二)主导部门的意义,A.主导部门的条件,1能有效地吸收新技术;2具有高度的增长率;3与其它部门有广泛而强烈的生产联系。,B.主导部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那些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 的影响;前瞻影响:导部门对新工业、新技术、新原料、新能源出现的诱导作用;旁侧影响: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如对基础设施建设、服务行 服务行业发展的推动作用。,主导部门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是通过隶属于它的推动型企业的成长具体发挥作用的。这种推动型企业往往处于中心地体系中有优良区位的节点位置,拥有较大的生产规模和经济
35、实力,它必定是一座大型工厂,或是某些企业的核心机构组成的工业综合体。,(三)增长极的极化效应,A.什么是极化效应,主导部门中的推动型企及其综合体,一旦配置在区域内具有优越条件的某一节点,这一节点将作为增长极,吸引着周围其它经济活动向其集中,并产生聚集经济,这一过程及其影响称为增长极的极化效应,增长极就是利用聚集经济优势,通过极化效应,而不断成长壮大的。,B.极化效应产生的机制,1.规模经济,在一定区域条件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某一设施或企业的经营规模的扩大,可产生单位产品生产成本的降低,从而获得经济利益,此即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是随着该企业本身产出量增长而获得。一般而言,
36、随着科学进步,规模经济呈不断扩大的趋势。生产技术因素、企业区位条件(所在区位的具体社会经济条件和自然条件等)以及生产管理技能都会影响规模经济。,2.区位经济,3.城市经济,某一部门或行业的全部企业都可从由于配置在某一共同区位而获得经济利益,这就是区位经济。区位经济来源于企业外部、部门或行业内部的经济合理性,这种经济合理性是随着该区位的该部门或行业的总产出量增长而产生的。,由于把各类经济活动配置在一起,从而使某一处于一定级别的中心地区位的总体规模扩大,随之而出现的综合经济利益,谓之城市化经济。城市化经济来源于部门或行业外部、城市内部的经济合理性,它与一群工业部门或行业的总体规模而不只与一个部门或
37、行业的总产出量有关。,极化效应并非永远起作用,增长极的极化影响到一定程度可能开始衰退。其原因在于聚集经济是有限度的。例如,从图3-4中的成本-规模曲线可以看到、当生产规模超过一定范围时,单位产品生产成本开始上升,经济利益即开始下降;一个区位集中了某部门或行业的一定数量的企业后,会产生排斥其它企业的力;城市扩大到一定程度,产生城市化经济的各种有利条件将会消失,并会因诸如交通阻塞、环境污染、地价上升、公共费用增加、生活质量下降等而出现强大的城市化不经济。这样,就产生了明显的反聚集经济。反聚集经济为增长极的极化强度设置了界限,终于出现与指向极核中心的吸引力相抗衡的向外分散的力。增长极的规模和结构就是
38、由这些集中的聚集力和分散的反聚集力共同作用的动态均衡的结果。,(四)增长极的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1扩散效应的机制,我们知道,主导部门是增长极的构成部分,主导部门的有关企业对区域经济的带动作用,可具体从区域的产出状况变化来分析。如果用Mj表示主导部门的推动型企业j的建立和扩大在其所在区域所产生的产出总量(用货币单位计算)变化,Ed表示直接来自这个推动型企业本身的产出量的变化,Eid表示因推动型企业的建立和扩大间接引起的区域相关部门和行业产出量的变化,那么,MjEd十Eid(3-14)主导部门从三方面影响区域的相关部门和行业,如果用Eidb、Eidf和Eidr分别表示受到回顾影响、前瞻影响和旁侧影
39、响的各类相关部门或行业b、f和r(b=1,l;f1,m;r1,n)的产出量,那么,(3-15),于是式(3-14)可以写作假定将所论区域划分为K个亚区,那么,式(3-17)中,任何一个亚区x受到这个推动型企业的间接影响所发生的产出量变化Eidx,又可以由配置在该亚区的各类相关部门或行业产出量的相应变化之和而得到。比方说,x亚区的各类受到回顾影响、前瞻影响和旁侧影响的相关部门或行业数分别为4、5和6,那么,x亚区所发生的产出量变化可参照式(3-15)求出,即,利用式(3-18),也可以计算区域内处于各级节点区位的城镇所发生的产出量的相关变化。显然,上述一系列变化,既反映出区域经济总量的变化,也反
40、映出区域经济部门结构的变化,还反映出区域经济空间格局的变化,这就是增长极的扩散效应机制。,2扩散效应的作用过程,扩散效应可以对周围亚区域(地区)或次级节点的经济发展产生推动作用,从而经历使增长极与周围空间的经济不平衡性减少的过程,这一过程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增长极的成长,形成对其投入原料的新需求(2)增长极的成长,创造和扩大了有关部门的产出量(3)增长极及周围有关部门或行业的发展,必将进一步创造新的原料、能源、基础设施需求,创造新的与工资收入增长同步的消费品需求(4)增长极将会推动创造发明或有效地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技术,并迅速将这些发明和技术向有关部门或行业推广,从而使之在空间上得以
41、在区域内逐渐扩散(5)区域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促进进口替代品的生产(6)随着经济发展从增长极向周围空间的辐射,同步地将在空间上形成或扩大不同层次的节点城镇(7)增长极有关企业及相关部门或行业的全面发展,会产生对周围地区劳动力的有效需求,会形成向周围地区的投资扩散,在区域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增长极性质或区域条件的原因,增长极的成长也可能产生对区域发展的不利影响反波效应,反波效应将抑制周围地区的经济发展,从而扩大区域内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和不平衡性。,3反波效应,反波效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起作用:(1)增长极成长所形成的有效需求,会抢先占用区域内稀缺资源(如能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等),从而加剧这些
42、资源的限制性作用,不利于周围地区有关经济活动的发展;(2)增长极极化效应所产生的聚集力,会吸引某些产业活动向增长极区位集中配置并扩大其经营规模,从而使原先分布在周围地区村、镇或小城市的这些产业发生空间转移或因失去地方市场而被挤垮;(3)增长极极化过程,会使周围受教育程度较高或有一技之长的人口,从落后地区向增长极区位迁移,造成这些地区的人才外流,进一步降低这些地区的人口素质;(4)由于增长极生产的高效率,形成良好的投资环境,这会强烈吸引周围资金,或造成周围地区的资金外流,或降低这些地区对外来投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减少这些地区的投资来源。,4.影响扩散效应(或反波效应)的因素,(1)增长极的推动型企
43、业所隶属的主导部门的类型及其性质;(2)增长极的推动型企业为核心的工业综合体的规模大小;(3)增长极区位所在区域的区域条件(自然条件,经济、技术等社会条);(4)区域决策系统的效率及各级管理部门的相应政策、措施的实施效果等。,5扩散效应与反波效应的叠加作用,理查德(HRichardson)详细研究了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和反波效应的叠加影响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首先,扩散效应的动态过程如图3-5(a)所示,大体可分三个阶段:(1)初始准备阶段;(2)动量积聚阶段;(3)持续稳定阶段。另一方面,反波效应也有一动态变化过程,如图3-5(b)。尽管上述增长极的扩散效应和反波效应在时间序列上的动态变化很难
44、具体把握,但大体其叠加的时间效应曲线形态如图3-5(c)所示,即也对应着三个阶段:起动阶段:图中Ot段,反波效应占主导地位,净扩散效应对应着很高的负值,区域经济受到增长极成长的巨大冲击;增长阶段:扩散效应发挥重要作用,区域经济逐渐克服反波效应的消极影响,增长极为整个区域所兼容,并带动区域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这一阶段又可以分为两个时期,tt属区域经济恢复时期,tt为区域经济起飞时期;持续阶段:图中t右侧段,增长极效应已全面发挥,区域生产综合体进入稳定运转,区域经济水平达到较高层次。,四、空间成本分析,(一)空间成本比较方法(二)最低成本区位与赢利空间(三)空间成本动态分析(四)空间要素替代原理
45、,(一)空间成本比较方法,1.成本,2、空间成本,3空间成本比较方法,指生产中使用各种生产要素的支出(包括生产中已消耗的原料、燃料等,以及厂房、设施、工具等磨损部分、劳动者领取的工资以及土地占用费等)。即生产费用。,指生产中使用的区域空间上有差别的生产要素的支出。这种在区域空间上有差别的生产要素叫做空间要素。,首先,进行成本构成分析,找出影响生产成本的所有要素,并进而从所有要素中确定若干在成本构成里占有较大比重的主要生产要素。其次,生产过程分析,找出另外一些虽然不一定反映在成本构成里但可能对生产过程起着重要影响,如区位的气候、水文状况等,故不能忽略而必须视之为生产的空间要素的某些必要条件。再次
46、,区位间成本比较分析,剔除那些虽然在成本构成里占有较大比重,但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变化不大,故在这个空间范围内的诸区位成本分析中可以无须考虑的非空间要素成本门(如广告费等)。,4比较分析举例,(1)尼龙制口厂区位的成本比较表(表3-5);(2)电解铝工业区位的成本比较表(表3-6);(3)供应某市场的肉制品加工厂区位的成本比较表(表3-7);(4)供应N城市的钢铁企业区位的成本比较表(表3-8)。,表3-5 尼龙制口厂区位的成本比较表 单位:美元/百磅,表3-6 电解铝工业区位的成本比较表 单位:美元/百磅,表3-7 供应某市场的肉制品加工厂区位的成本比较表单位:美元10公斤,表3-8 供应N城市
47、的钢铁企业区位的成本比较表单位:美元吨,(二)最低成本区位与赢利空间,如前所述,任何一个企业,因其必要投入的生产要素成本有差异,从而获得的经济效益也就不相同。显然,能获得最大经济效益(最大利润)的企业区位,乃是收入总额与成本总额之差达最大值的区位,如果企业规模一定时,假定企业产品价格在空间上保持不变(各点的单位产品收入相同),任何一点的单位产品成本各不相等,那么可以如图3-6(a)所示。,工业区位的优选原理,成本和收入总额的空间差异把以获取利润为目标的工业限制在一定范围(赢利空间)内,在这个范围内,赢利大小也存在着空间差异,其中收入与成本总额之差最大的地点,则为最优工业工位。,利于上述简单空间
48、成本模型,我们可以进行其它方面的深入分析。例如企业管理技能(反映科学文化水平)差异可能对区位决策产生重要影响。,(三)空间成本动态分析,1空间成本总额的动态变化,2个别空间成本的动态变化,(1)假定价格在空间上保持不变,空间成本随时间均匀变化;(2)假定成本在空间上保持不变,价格随时间均匀变化,假定某一企业需要投入两种空间要素进行生产,这两种要素的来源地或低成本点分别为A和B,见图3-9,那么它们的空间成本曲线CA和CB分别从A和B向两端翘起。表示空间成本,总额的曲线C可CA和CB合成得出,当价格线一定时,显示出此企业的赢利空间范围为MaMb,最低空间成本区位在O点。利用图3-9,可以进行有关
49、空间成本的简单动态分析。,(四)空间要素替代原理,1等产量线分析,如图3-10所示的一条凸向原点的等产量线,等产量线的形态意味着,要维持生产某一定量产品,所需要投入的一种要素减少,则另一要素必须增加;还意味着,在等产量线上的某些部位,要维持等量的生产,一种要素投入量相对增加一点儿,另一要素的使用却可大量减少。例如图中,在等产量线上的V点所示的一种组合点上,水平线段AB所表示的少量固定资本的增加,可代替垂直线段AC表示的大量劳动力的减少,并且维持住产量不变,从而获得较好的替代效果。从V点开始,沿等产量线向下移动,可以看到,相等数量的固定资本所能替代的劳动力数量越来越少。反之,在等产量线上的G点所
50、示的一种组合点上,少量劳动力的增加,却可代替固定资本的大量减少。从G点开始,沿等产量线向上移动,则相等数量的劳动力所能替代的固定资本数量越来越少。,2等成本线分析,等成本线表示总成本相同的劳动力和固定资本组合的点的轨迹。不难看出,只要劳动力(人工时)价格和固定资本(机器时)价格不发生变化,仍分别为2.0和2.5美元,那么这些等成本线是一系列斜率相同(均为-)的平行线,它们直线方程为:2.5x2yc(3-19)式中:x为机器时数;y为人工时数;c为各不同的成本总额。,显然,随着劳动力价格的继续降低,相应的等成本线会越来越陡,这样,我们可以找到在最廉价劳动力区位的最佳劳动力和固定资本组合方式,于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