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十汉代儒学.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03729 上传时间:2023-06-24 格式:PPT 页数:78 大小:4.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十汉代儒学.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考点十汉代儒学.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考点十汉代儒学.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考点十汉代儒学.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8页
考点十汉代儒学.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考点十汉代儒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十汉代儒学.ppt(7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考点十 汉代儒学,2010年江苏省高考考试说明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考试说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历史背景:(1)经济:破坏严重休养生息发展繁荣(2)思想:儒学受抑无为而治积极有为(3)政治:汉氏初兴危机潜伏加强集权,事愈烦天下愈乱,法愈滋而奸愈炽,兵马愈设而敌人愈多。君子之为治也,快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闾里不讼于巷,老幼不愁于庭,近者无所议,远者无所听。邮无夜行之卒,乡无夜召之征。犬不夜吠,鸡不夜鸣。耆老甘味于堂,丁男耕耘于野。陆贾新语 民曰:“萧何为法,宛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缺。载其清净,民以宁一。”(

2、“萧规曹随”)以上材料反映了汉初的治国思想是A 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B 法家的“以法为教”思想C 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D 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D,广州中山纪念中学2011届高二级上期测验试题(2009.10.31)“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后,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这反映的汉代当时的主要政治统治思想是:A、儒家的“仁政”思想 B、法家的法治思想 C、墨家的“兼爱”思想 D、道家的黄老之学2010年4月上海市闸北区高三年级期中测试 西汉“萧规曹随”的历史佳话反映了A.曹参的一无所为 B.萧何的强大影响力 C.黄老思想符合民意 D.汉武时期积极作为,D,C,1973

3、年,十大经、经法、称、道原等帛书被考古发现,据考证,这些帛书属于“黄老之学”的范畴,可能出土于:A、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B、陕西西安秦始皇陵 C、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 D、四川广汉三星堆,C,山西省实验中学2010届高三第三次月考 20世纪70年代发现的湖南长沙马王零汉墓出土了大量文献,有老子黄帝书易经五经;有春秋事语战国纵横家书;也有五星占相马经导引图五十二病方天文气象杂占刑德;甚至还有灵异图城防图地形图等图形文书。下列判断不准确的是A这座汉墓应该是西汉中后期的墓葬B这些文献的书写材料应该是以布帛简牍为主C这些材料可用于研究当时的科技、历史地理、源流复杂D这些材料充分说明当时人们的阅读范围广泛

4、、源流复杂,A,2010年1月 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材料一:汉兴,接秦之敝,诸侯并起,民失作业而大饥馑。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过半。高祖乃令民得卖子,就食蜀、汉。天下既定,民亡盖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驷(同一颜色的四匹马),而将相或乘牛车。汉书食货志()材料一反映了西汉初年怎样的经济状况?由此统治者采纳了什么统治思想?,经济残破,百废待兴。“无为而治”,与民休养生息政策。,2010年1月 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材料二: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无)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边境)廪庾(粮仓)尽满,而府库余财。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计数)。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

5、外,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仟佰之间成群,乘牸牝(泛指雌性的牲畜)者摈而不得会聚。守闾阎者食粱肉,为吏者长子孙,居官者以为姓号。汉书食货志()材料二反映了汉武帝时期怎样的经济状况?,经济迅速恢复,国力增强。,2010年1月 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材料三:汉武帝即位时,西汉国库中积蓄了大量的粮食和钱财,国家势力相当雄厚,有条件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国家也存在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中国古代史()材料三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存在着哪些问题?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土地兼并、商贾膨胀、王国问题、边境不宁等问题。王国问题。,广东省梅州市曾宪梓中学0910学年10月月考 汉初

6、,“自天子不能具醇驷,而将相或乘牛车。”至汉武帝时“非遇水旱,则民家给人足,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腐败而不可食”。上述经济状况的变化为下列哪种思想的实施创造了条件A.墨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黄老之学 D.大一统思想,D,上海市冠龙高级中学2010届高三年级10月份月考试 咬文嚼字中的一篇文章认为,于丹在一次讲座中所说汉武帝“早年他文韬武略、经天纬地,是儒家的进取;晚年迷恋黄老、烧香拜佛、是道家的无为”具有明显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判断,其错误在于A儒家进取 B迷恋黄老 C烧香拜佛 D道家无为,C,2006年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历史第二次诊断性测试卷下图揭

7、示的历史信息主要说明了汉武帝,张骞出使西域 匈奴反击战 A.好大喜功,征伐无度 B.目光远大,走向世界 C.开拓疆域,巩固统一 D.滥用民力,不得人心,c,考试说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董氏儒学:(1)著作:春秋繁露(2)目的:适应统治的需要,维护封建统治。(3)特点:以儒学为基础,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子百家 摈弃了“民贵君轻”思想,把儒学法学化和神圣化 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主流是唯心主义,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文综(全国 卷)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汉代被定为“火德”,通过“禅让”代汉的曹魏应为A金德B木德C水德D土

8、德,D,A,2010年高校招生考试文综(全国卷)中国古代常用五行相生相克解释朝代更替,称作“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次序。曹魏被定为“土德”,通过“禅让”代魏的西晋应为A金德 B木德 C水德 D火德,(2007年宁夏文综卷)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2009年海南卷)汉武帝倡导“独尊儒术”。后来,汉宣帝反对专任儒生时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此处所谓“周政”,主要是指周代的A分封制度 B井田制度 C宗法制度 D礼

9、乐制度,C,D,在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过程中,糅合道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的是()A 荀子 B 董仲舒 C 朱熹 D 王阳明,南京市2008届高三质量检测2007年9月,B,江苏省扬州市2006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调研试卷,汉代以来,儒家思想备受推崇,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主要是因为()A、儒家思想博大精深 B、以人为本,维护劳动人民利益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儒家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适应了封建统治的需要,D,B,儒家学说在汉代上升为国家的统治思想,与它自身的与时俱进有密切关系。与先秦儒学相比,经过董仲舒改造的汉代儒学 A 坚决排斥了阴阳五行之说 B 从批判时政转变

10、为维护现实统治为主 C 提出了“为政以德”的观点 D 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精华,考试说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董氏儒学:(4)内容:针对中央集权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适应了加强专制集权的政治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达到政治上的统一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学说既加强了君权,又倡导了仁政思想 针对土地兼并现实进一步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有利于抑制统治者的暴政,实现封建王朝的长治久安 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课堂练习,(2009年海南卷)董仲舒融合先秦以来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其思想基础源于对一部儒家

11、经典的新阐释,该经典是()A春秋 B论语 C孟子 D易经,A,河南省武陟一中2010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试题秦春秋繁露中写道:“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之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A春秋时,道家思想 B战国时,法家思想 C汉初时,黄老学说 D汉武帝时,儒家思想,D,(2009年安徽文综卷)儒家思想经过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以下言论最能体现其适应加强中央集权需要的是 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B“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C

12、“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D“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C,江苏省扬州市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模拟测试,江都(今扬州)王刘非是汉武帝的同父异母兄,骄横好胜。汉武帝为教育、引导刘非,任命董仲舒为江都相。根据所学知识,你认为董仲舒用以引导刘非的学说主要是()A“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C“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D“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C,有一说法是:“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董仲舒下列言论中,哪一说法比较完整地表

13、达了这一观点()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C“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D“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B,课堂练习2007届广州市天河区普通高中毕业班综合测试(一),平邑二中高三复习班2007年10月份月考历史试卷 广东省梅州揭阳两市四校2008届高三第三次联考 董仲舒说:“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A.宣扬“天人感应”学说 B要求君主遵循天道,施行仁政C反映了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 D君主的地位是可动摇的,D,(上海市浦东新区200

14、8年4月高考模拟试题)“美事召美类,恶事召恶类帝王之将兴也,其美祥亦先见,其将亡也,妖孽亦先见。”主张此说的是()孔子孙子孟子董仲舒 以上言论反映的思想是()A 君权神授B 天人感应C 独尊儒术D 大一统,D,B,(2006年江苏武进前黄高级中学卷)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据此西汉的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A.神化封建统治 B.宣扬仁政C.为统治者服务 D.反对苛政刑杀(马鞍山中学历史教学网)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新儒学,不同于孔孟,具有鲜明的西汉时代特征的是()A重视总结成败存亡的历史经验 B摒弃“民贵君轻”论,把儒家法学化和神学化 C学术文化由“王府官学”向“私家文学”的转移 D尊儒是中国

15、知识阶层崛起的重要标志,A,B,上海市金山中学2007届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A 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B 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C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 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D,江苏省靖江市第二中学2009年高考历史冲刺预测卷(一)(董)仲舒说上曰:“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汉兴,循而未改。古井田法虽难猝行,宜少近古,限民名田,以赡不足,塞并兼之路,然后可善治也。”材料中反映的信息正确的是 商鞅变法,承

16、认土地私有 商鞅变法后出现了土地兼并 董仲舒对商鞅变法不完全赞同 材料中体现了儒家“仁”的思想A、B、C、D、,A,江苏省姜堰中学2010届高三年级自测题(四)电视剧走西口中田耀祖将田家大院赌输给夏三之后,淑贞将家中祖传的乾隆御赐的“仁义礼智信”牌匾摘下来带走。历史上最早将“仁义礼智信”作为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的是A.孔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C,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清代)李毓秀弟子规。以上文字强调的是伦理道德中的 A孝 B节 C悌 D信,D,课堂练习,使儒家思想成为我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物是()

17、,D,A 孔子 B 孟子 C 汉武帝D 董仲舒,2008年1月上海市松江区期末质量监控高三历史试卷从秦朝到西汉中期,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几经变化才最终确定下来。这种变化的顺序是()儒家 道家 法家A B C D上海市南汇区2008年四月模拟试题 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在上世纪30年代初出版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把中国哲学史分为“子学时代”和“经学时代”。“经学时代”盛行的是()A 道家传统 B 儒家学说 C 法家思想 D 墨家理论,B,B,考试说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董氏儒学:(5)实质:外儒内法,是维护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统治的思想文化专制。(6)作用:思想上:把儒学法学化和神圣化,形成了新的

18、儒学体系,使之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政治上:神化并加强了君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巩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课堂练习(广西梧州市高三第二次测试),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反映出的历史趋势是()A封建制代替了奴隶制 B儒法之争激烈C仁政代替了法治 D封建统治思想成熟汉宣帝说:“吾家自有制度,霸王道杂之。”这反映了西汉统治者自汉武帝以来统治思想的特点是()A、实行仁政 B、严刑峻法 C、清净无为 D、外儒内法,D,D,2009届广东省五校高三第二次联考试卷 200810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

19、应”,认为“道之大原于天”,主张“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由此可见,下列论述中错误的一项是A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与政治思想应该是统一的 B融合道家、法家主张和迷信思想丰富发展儒学 C强化君主专制的同时也主张限制君权过度膨胀D新儒学从根本上放弃了“为政以德”仁政思想,D,考试说明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1、汉武帝尊儒的原因(1)三大社会问题(王国、经济、匈奴)的解决,道家思想已经不再适应变化了的政治形势(2)董仲舒的思想主张,有利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有利于实现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3)儒学吸取教训,自我调节,其嬗变、复兴与发展,迎合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要求(根本原因),课堂练

20、习,(2004年上海卷)汉武帝问策贤良文学,董仲舒对曰:“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引自汉书董仲舒传董的对策()A 指出了汉武帝弱点B 违背了汉武帝初衷C 触犯了汉武帝忌讳D 迎合了汉武帝意愿,D,南京市2010届高三学情分析历史学科样题 2009.9.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顺命中说:“天子受命于天,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虽谓受命于天亦可。”汉武帝对此言论十分欣赏,主要是其有利于A光大儒家 B恢复礼乐秩序 C加强中央集权 D建立教育体系,C,(2002年天津文综卷),汉武帝“独尊儒术”,主要是利用儒家的()A“己所

21、不欲,勿施于人”的主张 B“民贵君轻”的思想C“性善论”D“大一统”的思想,D,课堂练习,(2004年全国文综卷1)汉武帝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目的是()A 彻底抛弃法家思想 B 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C 向西域传播儒家思想 D 使儒生成为官僚队伍主体,B,(2009.1 江苏省泰州市高三期末卷)“汉武帝所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将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A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它学说 C儒家思

22、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D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剔除出去,D,上海南汇中学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在汉武帝统治时期儒家思想之所以能够取代“黄老之术”,其主要因素不包括()A儒家思想经过整合成为服务于专制的新理论B黄老思想已经不适合新形势下专制统治需要C汉武帝内处政策重大变化需要新的统治理论D黄老思想玄妙精深不利于教化普通的老百姓,D,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北京卷)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2000年全国

23、、天津、江西卷)从战国“百家争鸣”到西汉“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 中央集权的强化 思想控制的加强 大一统局面的形成 儒家以外各学派的消亡 A B C D,D,D,2010年1月 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材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地“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春秋繁露深察民号 材料二:“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与天同者,大治”,天降祥瑞;“与天异者,大乱”,天降灾祸。“屈民而伸君,屈君而伸天,春秋之大义也。”(1)据材料一、二、三,

24、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2010年1月 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材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1)据材料一、二、三,董仲舒提出了什么观点?,“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大一统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010年1月 江苏省扬中市第二高级中学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主张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与孔孟儒家思想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5、,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是在孔孟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法家思想而成;孔孟儒家思想批判时政,而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维护专制集权政治。,考试说明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2、措施(1)思想方面: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接受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2)政治方面:起用很多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3)教育方面:兴办太学,使天下文士都学儒家经典,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文科综合 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C

26、.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D,北京市东城区2008200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目标检测右图是汉代授业图,这里的“业”应该指A.道家学说 B.法家学说 C.儒家学说 D.墨家学说,C,2009.9.宝丰一高高二年级历史第一次月考 后汉书记载,汉明帝曾亲自到太学讲学,和儒生们讨论儒学经典,前来太学门前围观听讲的人不可胜数。汉明帝这样做的目的()A树立皇帝的权威 B推行教化 C显示皇帝的学问 D实行仁政,B,山东省济宁市20062007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末考试 春秋时期,鲁国的孔子创立了儒家学派,提出了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能够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并且保持了长久的生

27、命力,主要得益于()其思想体系根据时代的需要在不断丰富和完善 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提倡 宗教思想始终没有得到广泛传播 封建官办教育对儒家思想的大力传播AB C D,D,儒家“五经”是指(),B.C.D.,C,考试说明 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3、影响(1)儒学地位大大提高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2)儒学取得独尊地位,不利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并且带有神学迷信色彩,2009.10.山东省淄博市高三摸底考试试题 西汉宣帝年间发生一次日食,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哪种主张?A罢黜百

28、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无为而治,C,湖南省澧县二中2010届高三年级11月份月考 汉书宣帝传记载:“五凤四年四月辛丑晦,日有食之。诏曰: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不逮,吏之不称也。以前使使者问民所疾苦,复遣丞相、御史掾二十四人循行天下,举冤狱,察擅为苛禁深刻不改者。”由此可知:A 司马迁的历史撰述受到天人感应思想的影响B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限制暴政功能C汉书当中关于日食记载没有任何科研价值D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对东汉统治影响巨大,B,2009年下学期慈利一中期中考试高二文科历史试卷 西汉时期灾异频发。每当灾害发生,皇帝常常下罪己诏。据黄仁宇先生统计,汉书中记载皇帝颁布“

29、罪己诏”多达三十三次。这反映了A、“天人感应”学说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C、“大一统”的主张 D、“三纲五常”学说,A,湖南省永顺民族实验学校2009届高三第一次统考,史记记载“诸吕作乱,日蚀、昼晦。吴楚七国叛逆,天狗过梁野。”这段史料()反映了汉代儒家的思想观念 留下了后人研究天文学的宝贵资料 表现了封建史家的历史局限性 古代对天象的记载缺乏科学研究价值A、B、C、D、,A,上海市2007/2008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期中七校联考资料一:法律规定,夫妻口角后,妻上吊自杀,丈夫不受处分。如果是夫因此上吊自杀,妻要被判处“绞刑”。资料二:一对夫妻争吵互殴,丈夫气不过上吊自杀。地方官

30、原来判处妻子“绞刑”。但后来皇帝指示:“妇之于夫,犹臣之于君,子之于父,同列三纲,所关綦重。”便改判“斩立决”(实时执行斩首)。从这两则数据判断,下列哪一项叙述是正确的?A中国传统社会具有法律之前人人平等的特色B皇帝尊重官员的判决,也遵照法律规定判刑C皇帝改判更严厉的处分,是为了维护纲常名教D皇帝任意破坏法律,使法律丧失维护纲常名教的功能,C,广东省汕头市金砂中学0910年度第一学期高二期中测试 西汉武帝时期,某人父亲与他人斗殴,其子帮忙用木棍去打他人,不料却误伤其父。按照当时法律,殴伤父亲是应处枭首的死罪。廷尉张汤请教董仲舒应如何处理。董仲舒认为:父子是最亲近的,听说父亲与人斗殴,儿子自然紧

31、张,要拿木棍去救护父亲,至于误中父亲并非本意,应该无罪释放。该段材料反映了西汉 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影响到到法律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B,2009-2010学年度上海南汇中学第一学期高三10月月考 西汉时,一大夫随汉武帝外出打猎。汉武帝猎得一头小鹿,交大夫带回。路遇母鹿,两鹿互相哀鸣引起大夫的侧隐之心,便放了小鹿。董伸舒断案时认为:大夫胸怀母爱之情,虽然有违君命,但也应减轻处罚。董仲舒的断案反映了西汉时期()A已经废除了严刑峻法 B儒家伦理思想渗透到法律之中 C开始推行判例审判制 D废除了原始社会同态复仇原则,B,(2008.4.上海市徐汇区高三年

32、级学习能力诊断卷)斯塔夫里阿诺斯在他的全球通史中提出:“促成中国文明的内聚性的最重要因素,也许是通称为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和文学、思想方面的文化遗产。”这里谈到的“儒家学说的道德准则”最有可能涉及到()A天人感应 B仁爱尚贤 C三纲五常 D民贵君轻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后世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这一理论应用的是:A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 B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 D“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C,B,(山西省平遥中学2010届高三9月份摸底考试)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

33、气象”是因为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C,2009.8.浙江省嘉兴一中2010届高三年级摸底考试试题广东省国华纪念中学2010届高三年级测试题(一)在分析中国历史某一时期的历史地位时,某位学者指出了“有极关要者四事”:一是中国版图的确立,二是中华民族的形成,三是中国政治制度的创建,四是中国学术思想的奠定,这一时期应该是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明清时期,B,思考问题(2001年江西卷),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社会变革,百家争鸣,儒家主张仁政,反对苛政,为当时诸家学派之一。秦灭六国,以法为教,徭役繁重,刑罚严酷,儒家学派为统治者不容

34、,秦始皇焚书坑儒。汉武帝改变无为政策,推行大一统,董仲舒为适应政治需要,改造儒家学说,提出“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汉武帝采纳,儒学从此成为西汉的统治思想。,试述从春秋战国到西汉时期儒家学派的地位和思想内容所经历的变化,并说明原因。,理解问题(1),史学界认为:“自汉武帝至清末,中国政治的趋势不外乎外儒内法,而剂之以道。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这是由儒、法、道三家的不同特征和作用造成的。多元思想的兼容并蓄,能够利用它来为政治服务。唐朝的统治者更加注意把儒、法、道三家结合起来,表现在:儒家文饰政治:皇帝宣称“受命于天”,以“天子”自

35、居;唐初统治者注意吸取隋亡教训,任用贤臣,减轻农民负担;完备科举制度,笼络读书人,稳定社会秩序;,以法家支持政治:进一步完善了中央集权制度,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利用封建国家机器巩固封建统治;以道家调剂政治:唐太宗认识到君与民之间的辩证关系,注意调整统治政策;李氏皇帝崇道抑佛,以道家思想的创始人李耳的后代自居,因此,道家在当时有特殊的地位。由此可见封建统治者之所以将多元思想兼容并包,其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它们来为巩固自己的统治服务。,上海市南汇中学2009届高三年级月考 汉末,“六艺”之学有130家,3123篇。至于诸子,共有189家,4324篇。各家的情况分别为:儒学,53家,836篇。37家,9

36、93篇。阴阳家,21家,369篇。法家,10家,217篇。名家,家,36篇。墨家,6家,86篇。纵横家,12家,107篇。杂家,20家,403篇。农家,9家,114篇。小说家,15家,1380篇。其他还有赋、杂赋、诗、兵、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医经方、房中、神仙、方技等门类的大量著作。(资料依据东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这说明西汉时A百家已融合为一家 B百家并没有被真正地罢黜C百家争鸣的局面有了进一步发展D汉武帝并没有实行罢黜百家,B,上海市同济附中高三历史期中考试卷(2006-10-23)政治统一与文化整合国家的统一,使多元文化整合的速度加快,而整合后的一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

37、心力,又反过来推动政治统一。两汉学术思想的变迁,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见右图)回答:(1)请结合所学知识,就图中所表达的两汉学术思想变迁的路径加以简要梳理.,上海市同济附中高三历史期中考试卷(2006-10-23)(1)请结合所学知识,就图中所表达的两汉学术思想变迁的路径加以简要梳理.,自汉高祖到汉景帝(或汉初),黄老之术占上风;从汉武帝后,儒家独尊,但已混杂了法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东汉末年后,道教和佛教盛行,儒家思想面临危机,上海市同济附中高三历史期中考试卷(2006-10-23)政治统一与文化整合(2)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余年后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

38、名百家之言”。这种文化政策变化的路径实际上反映了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交锋此削彼长的残酷性 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存在明显缺陷而新儒学博大精深 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B,上海市同济附中高三历史期中考试卷(2006-10-23)(3)有学者认为:汉代以后所尊“儒术”与先秦原始儒家已大不相同,他兼涉诸说,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政治张力。对此你是怎样理解并评价这一文化现象的?,董仲舒为了适应汉武帝时期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对于儒家思想加以丰富和改造,以儒家思想为骨干,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思想而形成的新的思想体系。,这种对儒家学说的调试与再造,

39、有利于文化的丰富性和适应性。新儒学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巩固中央集权有积极意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专制政策,不利于文化的繁荣.,河南省济源一中2010届高三年级9月月考试题 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所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祗 C.神化君主统治 D.报答天地之恩,C,材料一:山东泰山在五岳中名声最著,其原因与秦汉之际开始的封禅活动有关。史料记载:“此泰山顶上筑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北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攻,故曰禅。”“天高

40、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翼近神灵也。”(1)封建统治者举行封禅活动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借此宣扬皇帝受命天,神化皇权;巩固政治统一和专制统治。,(2)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出历代帝王封禅活动选择在泰山自然和社会历史原因。,泰山相对较高,古人认为山之巅能接近上天,领会神的旨意。,材料二:曲阜“三孔”因其在中国历史和东方文化中的显赫地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近年来,“孔子学院”相继在韩国、法国和非洲开办,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3)结合国际国内形势分析当今儒学得到宏扬的原因。,当今世界并不太平,儒家的“仁”“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和为贵”“和而不同”等主张为化解各种矛盾提供了思想依据;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随着中国国际影响的扩大,国外研究中国文化的兴趣日益浓厚。,本考点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