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要求.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要求.docx(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本内容主要来自:李克东新编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要求(市培训材料)步入21世纪,我们正面临着人类文明史上的又一次大飞跃-信息化社会的到来。在信息化 的社会里,信息成为政治、经济、军事以与社会一切领域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场新的革 命正在悄然兴起,在这场革命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迅猛发展,知识在生产和经济发展中起 到了决定性的推动作用。因此,我们要深刻认识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与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充分认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各级各 类学校的教师要紧跟科学技术发展的步伐,努力掌握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以
2、提高自身素质, 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要领:1、教育信息化的定义与主要特征是什么?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的各个领域中,积极充分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培 养适应信息社会需求的人才,以推动教育现代化进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征是: 教育信息处理数字化,使得教育信息处理简单、统一、可靠;教育信息多媒体化,并 实现信息载体具有集成性,信息应用具有互动性;信息传输网络化,可以实现教学资 源的高度共享,使学习不受时空限制,更便于进行远程异地的协商合作;教学过程智 能化,可以实现对学生学习进行智能指导、智能代理,更可以使界面智能化,如可以 语音输入、手写输入等;2、AECT的中文名称
3、是什么? AECT94年对教育技术作出的新定义是什么?定义 所指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是什么?每个研究领域的具体内容是什么?AECT盖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1994年曾对教育技术作出新定义,指出:“教育技术是关 于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该定义表 明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的过程和资源,基本研究内容是设计、开发、利用、管 理和评价等五个方面的理论和实践。每个研究领域的具体内容如下:(1)学习过程和学 习资源的设计,是指为达到给定的教学目标,首先要进行学习者的特征分析和教学策 略制定,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系统与教学信息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媒体 的选择、教学信
4、息与反馈信息的呈现内容与呈现方式设计等,以创造最优化的教学模 式,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成功的学习者。(2)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的开发,是指对音像技 术、电子出版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技术,以与多种技术综合集成应用于教育教学过 程的开发研究。也可以说,开发是对教学设计结果的“物化”或“产品化”是教学设 计的具体应用。开发领域的范围是一节课、一个新的改进措施,也可以是一个大系统 工程的具体规划和实施。(3)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利用,应强调对新兴技术、各相关 学科和最新研究成果,以与各种信息资源的利用和传播,并要设法加以制度化、法规 化,以支持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4)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管理,指对所有
5、学 习资源和学习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具体包括教学系统管理、教 育信息与资源管理、教学研究与开发管理等。“管理出效益”,科学管理是教育技术的 实施和教学过程、教学效果优化的保证。(5)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评价,是指在注 重对教育教学系统的总结性评价的同时,更要注重形成性评价,并以此作为质量监控 和不断优化教学系统与教学过程的主要措施。为此,应与时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 问题进行分析,并参照规范要求(标准)进行定量的测量与比较,向学习者提供有关 学习进步的情况,以便与时调整学习步伐,直到取得成功。3、如何结合我国实际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思想进行表述?这个表述强调了 什么?通过借鉴
6、美国AECT1994年定义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可以将现代教育技 术的基本思想表述如下: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 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必 须强调:(1)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须以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指导,树立应用教育技术推进 素质教育,重点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教育思想,重视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和人本主义 理论指导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的设计、开发与应用。(2)现代教育技术是以现代信息技术 为基础,其中在学校是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要充分利用和发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 的优势,形成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基础的信息
7、化环境和数字化的教学资源。(3)现代教 育技术是以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研究对象,并以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为目标,因此, 教育技术既要重视优化“教”,更要重视优化“学”;既要重视“资源”,更要重视“过程” 的研究和开发。通过优化教与学的资源,建设信息化的教学环境,开发信息化教学软件, 探索并建构信息化环境下新型的教学模式。(4)现代教育技术是要应用系统科学方法对教 与学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应用、评价和管理来实现教学的优化。4、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化必备的基本条件是什么?学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育信息化程度,必须具有如下基本要素:(1)教师: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理
8、论和技能的师资队伍;(2)环境:建立多媒体和网络化的信息化教学环境;(3)资源:建设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库并使之能高度共享;(4)设计:对多媒体与网络教学资源和教学应用过程的策划;(5)过程:把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应用于课程教学过程,通过实践探索并构建新的教 学模式;5、对教育技术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理论有哪些?影响教育技术发展的主要理论有:(1)视听教学理论:它指出了各种视听教学媒体在 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也是教育技术必须遵循的重要规律与所依据的基础理论。(2)学习 理论。它是阐明人们的行为变化如何产生,提示学习是依据什么机制而形成的理论。它是 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也是研究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
9、依据的基础理论。(3)传播理 论。它是全面研究人类进行信息传送、交换、加工的科学。它建立起来的传播过程与模式 的理论和传者、受者与传播媒体的理论,对教育过程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它是解释现代 教育技术应用过程的主要基础理论。(4)系统科学理论,它包括了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 论。它作为一门综合性的横向科学,并具有浓厚的方法论特性,提供了适合于现代科学研 究与管理的新方法。它也是研究和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必须依据的基础理论之一。6、经验之塔理论的提出者是谁?他把经验之塔理论分为几个大类?几个层 次?这些层次的内容分别是什么?经验之塔理论的基本观点和重要意义是 什么?视听教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戴尔
10、。他提出了 “经验之塔”为核心的视听教 学理论。“经验之塔”分为三大类十个层次:第一类:做的经验,位于塔基的三个层次中, 都含有亲自的“活动”,所以说获得的是直接做的经验。包括以下几个层次:(1)有目的的 直接经验。是指从看见的、听到的、尝到的、摸到的具体事物中获得的知识,是教育的基 础。(2)设计的经验。指通过模型、标本等间接学习材料获得的经验。模型、标本等是通 过人工设计、仿造出来的事物,多与原来的事物大小和复杂程度有所不同,但形象类似。 在教学中应用,比真实事物易于领会,因而有相当的价值。(3)参与活动的经验。指通过 演戏、表演等,尽量逼近真实和参与重现的经验。这虽然不是原来面目,却具有
11、典型性。 人生有许多事情或知识不能靠直接经验体会到(例如历史事件),但可以通过参与演戏、表 演等活动,尽量做到接近真实,即能使人类获得接近于直接经验的有关经验。而参与演戏 或表演的活动者与观看戏剧或表演的人体会也不一样,前者比后者获得的经验、知识要深 刻得多。第二类:观察的经验,位于塔中间的5层,均含有“观察”的成分,故称为“观 察的经验”,依次排列时越往上抽象的程度越高。包括以下层次:(4)观摩示范。它是先看 别人怎样做之后,自己再动手模仿去做,在教学上用得很广泛。(5)见习旅行。它是指到 一定的地方去看真实事物和情景,从而进行学习,增长知识。(6)参观展览。展览布置的 东西都具有一定的典型
12、性,参观展览看到的事物要比自然界的真实事物更突出、更集中, 但其真实性差一些,不一定具有普遍性。(7)电影与电视。看电影、电视所获得的经验不 是直接经验,而是间接经验。电影、电视不受时空限制,将运动的或遥远的事物呈现在眼 前,把原来变化太快或太慢的现象,用适当的速度去呈现,使人看得真切,理解深刻,有 身临其境之感,因而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8)无线电、录音、照片、幻灯。它们可分 别提供听觉与视觉经验。有人称它们是“一种感觉”的经验,与声画同步的电视、电视提 供的经验相比,真实性差一些,抽象程度较高,学习经验的收获也就差一些。第三类:抽 象的经验,位于塔的顶部2层,其抽象的层次最高,是抽象化了
13、的东西。包括以下层次:(9)视觉符号。主要指表格、挂图等抽象的视觉符号。如地图上用曲线条代表河流,短线 条代表铁路,圆圈代表城市,细点代表沙漠等。这些视觉符号比文字语言要直观些。(10) 语言符号。语言是交际和思维活动的工具。它分口头语言、书面语言(文字)和内部语言(无声语言)。语言的表示是最抽象的东西,放在宝塔的项层,在这一层里已把具体事物抽 象成为与它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不相同的东西。如口头语言符号的声音,书面语言符号的 文字,内部语言符号的无声活动,可代表某种事物、观念、概念、原理、公式等,都为人 们所公认,是抽象化了东西。戴尔把“经验之塔”理论的要点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1)宝塔最底层的
14、经验最具体,越往上升,则越趋抽象。但不是说,求取任何经验,都必 须经过从底层到项层的阶梯,也不是说,下一层的经验比上一层的经验更有用。划分 阶层,只是为了有利于说明各种经验的具体或抽象的程度。(2)教育、教学应从具体经验入手,逐步进到抽象。有效的学习之路,应该充满具体经验, 教育、教学最大的失败,在于使学生记住许多普通法则和概念时,没有具体经验作它 们的支柱。(3)教育、教学不能止于具体经验,而要向抽象和普遍发展,要形成概念。概念可以供推 理之用,是最经济的思维工具,它把人们探求知识的过程大为简单化、经济化。(4)在学校中,应用各种教学媒体,可以使得学习更为具体,从而造成更好的抽象。(5)位于
15、宝塔中层的视听媒体,较言语、视觉符号更能为学生提供较具体和易于理解的经 验,并能冲破时空的限制,弥补其他直接经验方式之不足。(6)应该不应该过分看重直接经验?需要不需要在直接经验上花很多功夫?陷足在具体经 验中,其危险和埋头在抽象的云雾中是一样的吗?戴尔说,危险固然存在,但不会那 样大。如果教学太过于具体化,那就是没有达到更普遍的充分的了解,但在今日这种 危险只是理论的,因为人们还没有做到教学应有的具体程度。“经验之塔”的意义:经验之塔理论所阐述的经验抽象程度的关系,是符合由具体到抽象, 由感性到理性,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规律的,它不仅是视听教育的心理学基础,也是现代 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
16、。7、教育技术为什么要研究学习理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什 么?建构主义对学习过程的解释是怎样的?学习理论是阐述关于人类如何学习的理论,包括学习是怎样产生的,它经历怎样的过 程,它有哪些规律,如何才能进行有效的学习等问题。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学习理论的目的 是让人们凭借有关理论的基础观点,用某种方式和信息化学习环境联系起来,探讨如何增 进学习者利用自身的能力与信息化环境的特点相结合进行有效的学习,改进学习方法,提 高自身素质的能力,从而提高教育和教学的质量。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把学习看作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
17、就一般而言,他们 都把环境看作是刺激,把伴随的有机体行为看作是反应。因而,他们关注的是环境在个体 学习中的重要性,学习者学到些什么,是受环境控制的,而不是由个体决定的。因此,几 乎所有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都强调邻近和强化在学习中的价值。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认知结构和内部心理表象,即学习的内部因素,这与行为主义学习 理论只关注学习者的外显行为,无视其内部心理过程有很大不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 调学习并非是盲目的,而是有意识的,是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的。建构主义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思想是:学习是学习者主动 建构内部心理结构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大量的非
18、结构性的经验背景。 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并力图在更接近、更符合实际情况的情境性 学习活动中,以个人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个 人理解的意义。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生成过程是: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已经储存在 长是记忆中的事件和脑的信息加工,与从环境中接受的感觉信息(新知识)相互作用,主 动选择信息和注意信息,以与主动地建构信息的意义。这个过程的进行,不是先从感觉经 验本身开始的,它是从对该感觉经验的选择性注意开始的。8、什么是教育传播?当前技术环境下教育传播的新特点有哪些?几种教育传 播模型是什么?教育传播是人类社会的一种传播现象,是按预定的
19、教育目的,向确定的教育对象,传 递知识、技能、思想意识等信息内容的一种传播现象。教育传播现象在古代社会早已存在, 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发达,现代的教育传播过程和传统的教育过程相比较,具 有新的特点:(1)传递信息手段的先进性。传递教育信息的手段,不再局限于书本、粉笔、 黑板和挂图,而是广泛地使用电子媒体,包括幻灯、投影、广播、录音、电影、录像、电 视、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和通讯卫星等,使教育信息存贮、传递形式更加多样化,大大 提高了信息容量和传输的效率。(2)传播范围的开放性。现代教育传播不再局限在学校的 范围之内进行,借助传播媒体可以超越学校的范围,把教育信息传送到社会、家庭。利用
20、远距离教学,可以将教育信息传送到边远的地区、乡村,从而打破了学校对教育的垄断地 位。(3)传播方式的多样性。现代教育传播不再是只依靠教师在课堂的讲授来传送教育信 息,而是可以借助大众媒介如广播、电视和因特网传送学科知识,借助录音带、录像带、 光盘(CD、VCD、CD-ROM、DVD等)在家庭中传送教育信息,也可以通过计算机和网 络系统与学习者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来传递程序化、结构化的信息。(4)传播对象的多 层性。由于现代教育媒体的发展,教育传播超越了学校的范围,使传播对象不再局限于学 校的学生,而是包括社会上各阶层的成员,即包括有对在职人员的正规课程教育,也有对不同专业人员的继续教育等。传播
21、过程模型有:1、拉斯韦尔模型:他提出了一个用文字形式表述的线性传播过程模型:“Who,says what,in which channel,to whom,with what effects” 意思是:谁,说了些什么,通过哪 一种通道,对谁说,产生了什么效果。拉斯韦尔传播模型提示了传播理论为基础 的现代教育技术研究和应用分析的五个领域。(1)控制分析。即对传播者(谁) 的研究,分析传播者(包括个人和社会组织)对传播过程的控制作用。(2)内容 分析。即对信息内容的研究,研究传播过程中说什么和怎么说的问题。(3)媒体 分析。即对通道的研究,研究各种媒介的性能、特点、选择、传送方式等问题。(4) 受
22、众分析。即对传播对象的研究,研究传播对象的兴趣、需要、接收行为与影响 的因素。(5)效果分析。即对受播者在接收信息后所产生的意见、态度、思想与 行为的变化的研究。2、香农-韦弗模型:香农-韦弗模型原是用于研究电报通信过程的,起初是单向直线式 模型,后来,他们在原来基础上,加入了反馈因素,并引申其含义,用来解释人 类的传播过程。包括7个组成部分。(1)信源。即传播者。可以是个人或社会组 织,传播者从许多不确定的信息中,经过把关的作用,按某种目的选择具有确定 意义的信息(即讯息或消息),并准备将其传送出去。(2)编码。就是把具有确定 意义的讯息转换成不同类型的符号和信号。(3)通道。即把符号或信号
23、依附、存 贮在物质性的载体(即媒介)上,进行传送的通道或途径。(4)译码。把信号还 原为符号并解析其意义。(5)信宿。接受讯息的受播者。(6)反馈。受播者在接 受讯息后产生心理上、生理上和行为上的反应,这些反应反过来影响到传播者, 使传播者调节控制传播过程。(7)干扰。指来自系统之外,影响到传播过程的各 个环节。3、贝罗模型。分为四个基本部分:信源、讯息、通道和受播者。9、什么是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组成?系统科学主张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进行整体研究,研究它的要素、结构和功能 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实现系统之间的联系来达到有目的地控制系统的发展, 获得最优化的效果。系统科学的思想观点
24、和方法对教育技术学科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和 深远的影响,成为现代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它包括:1、控制论。教育控制论是以 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控制目标,以信息流为主要传输形式的系统;2、信息论。教育 信息论是研究教学过程中教学信息如何传递、变换和反馈的理论;3、系统论。教育系统论 把教育视为一个系统,组成系统的要素是教师、学生、媒体等;10学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目标是什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将引起人类 学习方式的重大转变表现在哪些方面?教师除了要掌握专业知识,还要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尤 其是要真正理解素质教育的思想,真正理解现代教育技术的内涵,以一种积极的态度
25、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探索并构建新型的教育教学模式。学校应 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具体目标是: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有力手段;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成为主动性强、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学习者;应用现代教育 技术培养学生具有广阔的世界观,让学生有机会利用网络认识世界,利用网上资源探索并 获得广阔的知识基础,通过网络加强学校跟外界的联系;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具有 有效、迅速地处理信息的能力;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系统中建立卓越的行政与管理体系;通过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 把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
26、;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引起人类学习方式的 重大变革,表现在以下方面:以多媒体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将引起人类学习方式的 重大变革,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习资源的变化。学习资源载体多样化,教学信息显示方式多媒体化,学习内容的 组织结构以非线性方式,形成超媒体结构,学习信息的传输网络化并实现资源高度共享, 使教学过程智能化。第二:学习方式的变化。学生学习感知对象具有多样性和生动性,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 学生知识的建构具有个性化;第三:学习空间的转变。把传统学校教育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为全社会、开放性的教育 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全球教
27、学资源可以高度共享,信息的传递不受时空限制,异地之间 的师生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讨论、咨询。学校与家长可以保持密切联系。第四:教育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教材(内容)和媒体 四个基本要素,应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可以实现教学过程要素关系的转变。一是教师角 色的转变。由以教师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组织者。二是学生地 位的转变。从被动接受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发现、探究和知识建构的主体地位。应用 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把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式的教学过程,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在 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索性的学习过程,通过对网络的“访问”和“表达”本身就是一个发 现问
28、题、思考问题、积极探求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创造意识、平 等意识、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三是学习内容的转变。教学过程不仅仅传授课本知识,还 要重视能力的训练和情操的培养,尤其要重视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四是媒体作用 的转变。由教师讲解的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五是教学进程结构的转变。 教学进程结构由逻辑型讲解式进程向探究、发现、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二、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1、教学设计定义和基本原理是什么?教学设计是一种以认知学习理论为基础,以教育传播过程为对象,应用系统科学的方 法分析研究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对教学结果作出评
29、价的一种 计划过程和操作程序。根据认知学习理论、教育传播过程的特点和系统科学的原理,我们 把教学设计过程中的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的基本原理归纳为 目标控制原理、要素分析原理、优先选择原理和反馈评价原理。2、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基本内容是:第一:分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目标。即明确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教学 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依据社会需要、学生特征与具体学科学习内容三方面因素决定,对不同 的具体学科、不同的学习阶段、不同的社会环境和学习对象,其教学目标是有差异的,因 此必须认真分析教学的需求,确定切实可行、符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要求。第二:设计教学 策略。即为达到预期目标,打算
30、如何进行教学?也就是在具体条件下,选择要达到预期目 标所需要的资源、程序和方法。因此,教学策略主要体现在媒体、信息资源的选择和教学 过程结构的策划上。第三:进行学习评价。即与时获取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的目 标。学习评价依据教学目标,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学习过程中的学生反应资料,通过量 化分析,以获得反馈信息,检查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便与时调整教学目标或修正教学策 略。3、认知领域中教学目标可分为哪六个等级?布卢姆等美国学者将教育目标分成三个领域,即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其中认知领域按智能特性的复杂程度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等级。4、教学设计中应怎样选择教学
31、媒体?媒体的选择,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存贮和传递相应教学信息, 并能直接介入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载体。通常包括传统媒体(如模型、挂图、电声媒体、光 学投影媒体、电视媒体与各类数字化媒体。5、基于“学”的教学设计的步骤与方法是什么?何克抗教授认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并提出了 以学为主教学设计方法和步骤。基于“学”教学设计操作模型如图所示:1、什么是教学模式?信息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应教学模式有哪些不同特点?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有哪些基本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在某种教学环境和资 源的支持下,教与学活动中各要素(
32、教师、学生、内容、媒体)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 行结构形式。教学模式具有直观性、假设性、近似性和完整性。教学模式的发展是同信息 技术的进步联系在一起的。当视听广播技术开始应用于教育时,众体教学是教学模式研究 的重点;个人计算机发展起来之后,广泛应用于个别化学习;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特 别是局域网应用于教学后,为小组协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方便;随着因特网环境的不断完 善,交互性远程教学方式逐渐兴起,教学模式则转向对虚拟教育的研究,出现了虚拟社区、 网上学校、数字博物馆等新名词,学生将面对各种虚拟的事物,其认知体验与知识的获取 方式都会发生很大变化。对于21世纪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向,专家从生态学的角
33、度预测,将 是以超微计算机和无线通讯网为基础的“泛在计算机技术”,那时每个人可以拥有许多的超 微型计算机,他们通过无线联网,无时无刻地为人们服务,人们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 间获取所需的所有信息,真正的信息化社会得以实现,真正的学习型社会也随之到来。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最基本的模式包括课堂讲授型教学、个别化自主学习、小组协作 学习、远程课程学习。第一:课堂讲授型教学。课堂讲授型教学主要指以教师的讲授为主。 由教师控制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的要素包括教师、学生、媒体、资源四个部分。其优点是 教师与学生可以面对面交流,师生之间的交互、交流是实时的。传统的课堂教学由于受传 统教学思想的束缚,长久以来形成了
34、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 受者、媒体成为辅助教师灌输知识的播放和演示工具的格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是经逻辑 演绎的,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必须根据教学需要,对组成教学 过程的四个要素进行科学的研究与探讨,以形成新的教学进程结构,从而为创造新的教学 模式打下基础。第二:个别化自主学习。个别化教学是指以个体各自特点为出发点,以发 展个性为目标,以服务社会为归宿,以适应个人需要为原则,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主学习 为活动方式的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认 知工具,信息技术环境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如教学目标的多样
35、性,有 利于学习者的探索与发现、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等等,学习者面对的学习信息资 源异常丰富,有利于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学习需要、学习风格等获取、加工、储 存、应用学习信息。个别化自主学习可以由教师设计个别化自主学习的形式与过程,在学 校班组教学中作为一种辅助形式,有利于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与其特点相一 致的公平对待。第三:小组协作学习。小组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小组或团队的形式组织学 生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小组成员的协同工作是实现班级学习目标的有机组成部分。 小组协作活动中的个体(学生)可以将其在学习过程中探索、发现的信息和学习材料与小 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
36、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在小组协作学习过程中,为了 达到小组学习目标,个体之间可以采用对话、商讨、争论等形式对问题进行充分论证,以 期获得达到学习目标的最佳途径。学生学习中的协作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 增加学生个体间的沟通能力和对个体间差异的包容能力。此外,协作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 学习业绩,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性思维与乐观的学习态度等方面都有明显的积极 作用。适应协作学习的信息网络环境的种类包括局域网、校园网、城域网、因特网等。良 好的网络协作学习环境需要为合作者提供协作学习工具,如聊天室、电子、电子公告板、 信息传送工具(FTP)、论坛、展示集成工具、主页制作工具等。支持合作学
37、习的网络环境 还可以借助多用户元环境、基于对象的多用户环境、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网络电子绩 效支持系统等技术实现。第四:远程课程教学。远程课程教学是远程教育的一种形式,是 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间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广播、电视、网络系统等)向学生 传递教学信息的教学组织形式。我国现有的广播电视大学、函授教育、自学考试等教学组 织形式,都属于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现代远程教育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 种新型教育方式,集视听教育(广播、录像、电视、卫星、计算机、通讯网络于一体,具 有教育教学资源共享、信息交流、网上教学等多种功能,打破了传统教育时间和空间的限 制,使得人们可以不在学校、
38、教室里学习,使最好的老师、最好的学校、最好的课程能为 校外的学习者的享用,使更多的社会成员获得受教育的机会。因此它是现代信息技术与远 距离教育相结合的产物。其实两者除了应用的技术不完全相同外,在本质上是一样的。2、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必须满足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利用信息技术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必须满足如下几个基本要求:第一:转变教师角色。信息技术环境中,教师处于学生学习的主导地位,教师的角色 将由教学的灌输者、演讲者、讲解者、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帮 助者和促进者。第二:转变学生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学生应由知识学习的被动 接受者转变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在对知识的探索发现过程
39、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第 三:转变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不令仅传授书本知识,还要重视能力训练和情操培养,尤其 重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第四:转变媒体功能。由单纯辅助教师课堂讲授的 播放工具、演示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第五:转变过程结构。使教学过程结构 由逻辑型讲解式向探究、发现、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过程转变。3、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是 什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核心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 的大趋势,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
40、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 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探索实践中,人们 认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第一: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 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这是指学与教的活动要在信息化环境中进行,包 括多媒体体计算机、多媒体教室网络、校园网络和因特网等,学与教活动包括中网上实施 讲授、演示、自主学习、讨论学习、协商学习、虚拟实验、创作实践等环节。第二:对课 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它包含三个意思:(1)是指提供教 师开发和学生创作的机会。把课程学习内容转化为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不仅仅是教师用
41、来 课堂演示,更重要的是提供给学习者共享,即可以把课程内容编制成电子文稿、多媒体课 件、网络课程等,教师用它们进行讲授或作为学生学习资源。(2)是充分利用全球性的、 可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作为课程教学的素材资源。如将数字处理的视频资料、图像资料、 文本资料等作为教师开发或学习创作的素材,整合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电子文稿、课件之 中,整合到学习者的课程学习中。(3)是将共享的信息化资源与课程内容融合在一起直接 作为学习对象,供学生进行评议、分析、讨论。第三: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 重构。利用文字处理、图像处理、信息集成的数字化工具,对课程知识内容进行重组、创 作,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仅能通
42、过向学生传授使之获得知识,而且还要能够使学生进 行知识重构和创造。4、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目标是什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学习资源的全球共享,虚拟课堂、虚拟 学校的出现,现代远程教育的兴起,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因特网进行学习,使学习空间 变得无围墙界限了,教育信息化还为人们从接受一次性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提供了机遇和 条件。终身学习就是要求学习者能根据社会和工作的需求,确定继续学习的目标,并有意 识地进行自我计划、自我管理、自主努力,通过多种途径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要实现终 身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必须进行深刻的变革,要使教学个性化、学
43、习自主化、作业协同 化,要把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作为学习的培养目标。 第二: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教育信息化为终身学习带来了机遇,但只有学生具 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才能把终身学习看成是自己的责任,才能够理解信息所带来的知识并 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培养学生形成所有这些必备技能和素养的 有效途径。5、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要求和策略是什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一种信息化的学习方式,其根本宗旨是要培养学习者能够在信息化 的环境中,利用信息技术完成课程学习的目标并学会进行终身学习的本领。因此,学校信 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组织教学模式和策略的研究十
44、分重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符合 以下基本要求:(1)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的2)学习 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3)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的,学习者之间是协商的、合作的 (4)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生产性的。为了达到上述要求,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本策略 包括:第一: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设情境(包括自然、社会、文化、各种问题情 境以与虚拟实验环境),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能力。第二: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 助其内容丰富、多媒体呈现、具有联想结构的特点,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能力。 第三: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借助人机交互技术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
45、环 境,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研究的方法。第四: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 和资源,组织协商活动,培养合作学习精神。第五: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创造机 会让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表述观点思想,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第六:利用信息化学习 环境和资源,借助信息工具平台,尝试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信息加工处理和表达交流能 力。第七:利用信息化学习环境和资源,为学习者提供自我评价反馈的机会,通过形成性 练习、作品评价方式获得学习反馈,调整学习的起点和路径。6、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几种模式是什么?L-from IT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学辅助工具。“情境-探究”模式。基于课堂的“情境-探究”教育模式
46、包括创设问题情境(思考讨论、形成创意X实践探索、 意义建构、自我评价几个基本环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的认知 发展水平,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以引起学习者对问题的思考。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借 助一定的学习资料,形成创新性问题解决的思路,并在实践中探索问题解决的具体方法,最终实现问题解决。可用关系图表示如下:“情境-探究”模式适用环境:课堂多媒体教学环境课程教学过程信息技术应用创设不同类型的学习情境:(1)社会、文化、自然情境(2)问题 情境(3)虚拟实验环境,供学生观察、 操作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教学资源创设情境教师指导学生观察事物的特征、
47、关系、 运动规律并进行思考和发表意见利用NetMeetingICQ或BBS作为意见表达工具进行思想交流,表达意见学生对呈现的情境进行操作实践、验 证与原来思考的意见是否一致利用信息技术的播放演示功能,重新展示学习情境指导学生进行知识重构,把思考和实践的 结果进行归纳总结利用文字处理工具、电子文稿编辑工具和 网页制作工具进行知识重构指导学生进行自测评价,了解学习效果利用数据库建立形成性练习题库,和利用 SPSS统计分析或学习反应信息分析系统 和方法进行自我评价。基于课堂的“情境-探究”模式的特点是教师指导、网络支持、学生参与。由于该模式兼具 传统教学师生面对面交流、信息反馈与时和信息技术环境下学
48、生主体参与、学习方式灵活、学 习资源丰富等特点,对于革新传统课堂教学,实现在课堂教学中以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推动素质 教育进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信息技术与学科 整合的良好场所,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适应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一代。L-with IT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资源利用-主题探究-合作学习”模式主题探究型学习模式又称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学习者面对教学资源丰富的学习 环境,由教师根据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生活或学习中的热点问题,要求学生自己确立论点。 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资源目录和网址,指导学生阅读资源和相关网页。学生根据
49、论点搜集 支持论点的相关资料(论据),最终完成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展示论文。论文展示可以利用 PowerPoint制作,也可制成网页。最后由学生介绍报告内容,其他同学对研究报告进行评 议。主题探究型学习模式的关键是由教师提出好的问题,该问题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索, 而且从不同问题侧面所观察到的结论均不相同,只要言之有据,结论无所谓对错。该模式 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问题的观察能力、求异思维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思维与 实践能力、科研能力等。这种模式是通过社会调查、确定主题、分组合作、收集资料、完 成作品、评价作品、意义建构等环节完成课程学习,其教学过程可用图表示如下。在这个模式中采用了合作学习的形式,旨在通过更加明确的任务小组组织方式促进学生学 习,因此是小组学习的一种特殊类型,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