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15605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PT 页数:114 大小:5.8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14页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14页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14页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14页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ppt(1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凡以知,人之性也;可以知之,物之理也。荀子求知是人的本性。亚里士多德,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B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C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D 真理观,E 价值观,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A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实践结构和认识结构,主、客体的认识关系,认识主体的能力结构,认识主体的动机结构,主体与客体的三层关系,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主要环节,(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来源,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拿起梨子,亲口吃一吃。”,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认识对实践的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而错误的认识对实践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B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德谟克里特的“影像说”,古希腊最大的唯物主义哲

3、学家德谟克里特认为,事物都在空间中投出各自由原子所构成的影像,这些流射出来的影像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才产生了感觉。他认为:从事物流射出来的影像与流射影像的事物是一致的、相似的,这样人的感觉与事物本身也是一致的。,亚里士多德的“蜡块说”,古希腊最大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感官就像蜡块,外物在蜡块上印下的痕迹就是感觉,它是以是否同外界物相符合为标准的。亚里士多德虽然认为感官有认识能力,但这只是潜在的感觉,只有当现实的感觉对象作用于感官时,才可能产生现实的感觉。因此,人的认识过程中是被动的。,约翰洛克的“白板说”,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约翰 洛克提出了“白板说”,他认为:人的心灵原就好像一块白板,上面

4、没有任何记号、任何观念,外界事物把它们的标记、形象和名称刻在人脑这块白板上,就形成了我们的各种感觉和经验。“白板说”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完全被动的过程。,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主张,在现实世界之外,有一个超越经验、超越时空、永恒存在的理念世界;人们的经验是无法认识理念世界的;人们关于理念世界的知识是先天地存在于人的心灵之中的,通过后天的学习,可以把它们回忆起来。孟轲认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而知者,其良知也。”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我也,我固有之也”。,休谟的“不可知论”,英国哲学家大卫 休谟认为,感觉是我们唯一知道的东西,他同时认为没有理由断定感觉是对外界物质对象的反映。他说:人

5、心中从来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只有感觉,而且人心也不能经验到这些感觉与物象之间的联系。因此,外界物是否存在?外界物又是怎样的?这些问题我们都是不知道的。,康德的“不可知论”,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要形成认识必须具备二个条件:自在之物刺激我们的感官引起感觉;用先验的认识形式来整理这些材料。时空和十二范畴就是这样的认识形式。他认为用时空和十二范畴整理后的现象界就远离了自在之物本身。因此,我们的认识只能停留于现象界,自在之物本身是不可能被我们认识的。,唯心主义认识论(先验论),坚持一条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先验论认为,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先于实践的东西,先天就有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6、(反映论),反映论:是指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认识论原则,坚持一条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旧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机械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能动、革命的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它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其次,它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认为认识是一个由不知到知、由片面到全面、由浅入深的充满矛盾的能动反映过程。,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能动、革命的反映论),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

7、的创造过程。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基础的。,旧唯物主义反映论,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主体,客体,主体,实践,客体,认识是反映性与选择性的统一认识是选择、建构与创造的统一,(一)从实践到认识,(二)从认识到实践,(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C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一)从实践到认识,在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中,既要注重理性因素的作用,同时也不可忽视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它是认识的初级阶段。,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

8、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特点: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具体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1.感性认识及其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是认识的高级阶段。,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F=GM1M2/R2,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

9、思维形式。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它是思维的“细胞”,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特点: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2.理性认识及其形式,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区别,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依赖,F=GM1M2/R2,感性认识,理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

10、为,依赖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唯理论和经验论的错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4.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材料上升为理性认识!,5.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作用,非理性因素包括情绪、情感、直觉、灵感、潜意识、精神气质、洞察力、兴趣、意志力等,是人的心理活动中非条理化、非程序化、非秩序化的方面。1)激发作用;2)动力作用;3)诱导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都具有非凡

11、的坚强意志,才能克服各种困难为人类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的理论贡献。,意志认识过程的悟性核心,王国维认为:成就大事业和大学问必须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经过了“独苦悟”才能成就事业和学问。意志在这个过程中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简单而又无比强烈的三种激情主宰了我的一生:爱的渴望、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极度同情。罗素,古往今来作出重要贡献的科学家,无一不是对人类和社会的发展前途极度关切和深切同情。正是有了科学家的社会良知和道义的强烈的激情,使他们超越了名利的桎

12、梏为人类作出重大贡献,也让后人对他们肃然起敬。,情感认识过程的特性成分,(二)从认识到实践,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毛泽东,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亚里斯多德: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不同。,伽利略:不同重量的物体下落速度相同。,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论要同具体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化为指导实践的具体观念;,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论付诸实践,要有

13、一定的物质条件;,2.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条件,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认识运动总过程图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毛泽东,认识运动总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第一,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某一具体认识过程,经过多次反复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人类的整个认识过程来说,认识永远不会完结,是无限发展的过程。,主观和客观、

14、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D 真理观,(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二)真理的检验标准,(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客观性,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2,真理与谬误,3,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1,真理的本质规定性是客观性,真理一元论,真理的客观性,真理具有客观性,凡真理都是客观真理。真理的客观性的两层含义:一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是不以主体的意识和意志为转移的;二是指检验真理的标准即社会实践是客观的。坚持真理客观性就是真理观上的唯物主义。,真理观辨析,真理观:对真理的根本观点和

15、总的看法。真理是不是客观的,即是否承认客观真理,这是真理观中的首要问题。由于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不同,形成两种基本的真理观:即唯物主义真理观和唯心主义真理观。,符合论实用论融贯论,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1)真理一元性:对同一个客观对象(既包括客观事物,也包括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只有一个。(2)认知真理的一元性:对同一个客观对象的真理性认知只有一个。(3)评价真理一元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对同一个价值关系的真理性评价只有一个。(注:评价是多样性的,但真理性评价只能是一个。),真理的客观性和一元性引出的结论,(1)真理没有阶级性;

16、(2)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要服从真理;(3)究竟谁能掌握真理?与权力、地位无关,取决于他有没有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取决于他对事物规律和价值关系的正确把握。(4)坚持真理客观性和真理价值性的高度统一(5)坚持真理的一元论,反对真理的多元论。,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对客体对象的属性、规律以及价值关系的正确反映,其内容是客观的,绝对的。(2)真理性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现实世界的接近,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是承认真理绝对性。,2,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的含义,真理的绝对性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具有确定性、

17、无条件性。,真理的绝对性,从内容上看,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包含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绝对性,从认识的发展趋势和人类的认识能力上看,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对一定层次、一定范围内的对象世界的正确反映,人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受条件制约。(2)任何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现实世界的一个部分、一个片段的正确认识,人类的实践状况制约着人类的认识状况。承认认识有待发展,也就是承认真理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从认识的广度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只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某一领域、某一部分、某一方面、某一片断的

18、正确认识,而不是对全部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的相对性,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近似正确的反映。,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对立: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任何一个真理的两个不同的属性,绝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客观性,相对性主要是指真理的条件性。(2)统一: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相对真理不断向绝对真理转化。(3)意义:坚持真理观上的辩证法,反对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确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真理,确定性无条件性,绝对性,近似性有条件性,相对性,从内容和认识能力上看,从广度和深度上看,同一真理的两种属性,真

19、理与谬误,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首先,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与谬误有本质区别,不能混淆。其次,真理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二)真理的检验标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之所以能够作为真理的检验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首先,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与客观相符合。.其次,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权威标准?,第一次鉴定,陕西师范大学退休教授王廷正(田鼠研究)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退休教授刘诗峰(金丝猴研究)西北大学生命科学院副院长李保国(金丝猴研究)陕西省动物研究

20、所退休教授许涛清(鱼类研究)研究员吴晓明(藏羚羊研究)陕西省林业厅林业勘察设计院院长党景中动物管理站高级工程师曹永汉,网易鉴定专家,中国摄影家协会数码影像鉴定中心华夏物证鉴定中心野生动物学家胡慧建“神探”李昌钰中国刑科协指纹检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刘持平广东省图像图形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教授赖剑煌以及他的5人博士团队,众人意见标准?,胡适,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它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它们以真理的美名的。,实用标准?,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马克思,实践标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实践标准的

21、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一)价值及其特性,(二)价值评价及其特性,4,E 价值观,(一)价值及其特性,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的哲学上的“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和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应关系。,价值的特性,第一,具有客观性第二,具有主体性第三,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具有多维性,价值的基本类型,1.从价值关系的主体承担者人

22、的需要的角度来看2.从价值关系的客体承担者角度来看3.从价值关系的成果角度来看,“真”、“善”、“美”的实现,价值选择的基本原则,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原则2.兼顾互利原则3.适当原则4.义利统一原则,(二)价值评价及其特性,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其特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评价是以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的。第二,一般说来,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有直接联系,是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的。第三,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相关知识性认识。,价值评价的功能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价值评价在实践中起着激励、制约和导向作用。首先,价值评价作为对主体的客观需要和要求的认同,是推动实践实

23、现价值追求的精神力量。其次,价值评价作为实践的主体尺度,它要求实践活动要努力消除盲目性和随意性,即服从于满足人们客观需要这一根本目的。最后,价值评价作为实践活动目标对实践的发展起导向作用。,价值和真理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真理的尺度和价值的尺度是制约人们实践活动的两个根本尺度。所谓真理的尺度,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追求“真实”。所谓价值的尺度,就是在实践活动中包含主体的目标,追求“满足主体的需求”。,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成功的实践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其次,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实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最后,真理和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

24、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真理和价值相互制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有赖于对相关真理的把握,真理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价值实现的程度;另一方面,真理在实践中被验证的过程,则有赖于价值在实践中被实现的状况。,真理和价值相互引导,一方面,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满足人们需要的价值追求引导着人们去探索相关真理,所以认识活动的指向是价值追求的指向规定的;另一方面,真理的不断发展也引导着人们进一步提出新的价值追求,人们在哪个领域中获得的真理越多,人们就会在哪个领域提出更多的价值目标。,真理和价值相互促进,一方面,真理的发展促进价值的实现,也就说,真理的发展可以促使人们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生活条件,

25、使人们的价值追求更加合理;另一方面,价值的实现又推动真理的发展。人们对价值的追求越自觉、越合理,也就表明人们对真理的把握越全面、越深刻。,坚持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就要求我们在实践中必须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高度的统一起来。,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一、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实际出发,就是要从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出发,从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出发,按照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从根本上说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从实际出发,关键是要注重事实,说到底,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实事求

26、是,深刻体现了彻底的唯物论和彻底的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辩证方法的统一,体现了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高度统一,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做到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的统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党永保生机的源泉。理论创新是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形成新的认识的过程。重视理论创新,是我们党的一个根本特点,也是党的一条重要政治经验。,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方面。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辩证统一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又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课堂讨论,蚂蚁具有和我们不同的眼睛,它们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但是,在认识我们所看不见的这些光线方面,我们的成就比蚂蚁大的多。我们能够证明蚂蚁看得见我们所看不见的东西,而且这种证明只是以我们的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就说明人的眼睛的特殊构造并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结合以上事实讨论一下:人对世界的认识与动物对世界的感知的本质区别是什么?,Thank You!,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