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18090 上传时间:2023-06-25 格式:PPT 页数:37 大小:1.1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说明文阅读及答题技巧.ppt(3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要点,1.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2.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3.掌握说明方法,辨析具体作用。4.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5.联系生活实际,写出看法感受。,回忆说明文的相关知识,1、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说明事物特征 事理说明文:说明科学原理2、说明对象:说明内容:3、说明方法:4、说明顺序: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 逻辑顺序5、语言特点(1)准确性(2)形象生动性,一个词,一句话(被说明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举例子 列数据 作比较 打比方 分类别 作诠释 下定义 摹状貌 列图表 作引用,中考说明文考察能力及相应题型一览表,1.整体感知,概括内容

2、,概括说明对象、说明特征、文章内容,2.写法辨析,分析作用,辨析说明方法及分析作用,3.局部探究,品味语言,揣摩说明语言(准确性、生动性),开放性题目,4.表述感受,能力迁移,一.把握说明对象,概括说明内容。,1.说明文的类型:包括事物、事理说明文两类(可以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判断)。2.把握说明的对象,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看标题看首尾段看关键词句(如: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3.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标题中的修饰性词语。如雄伟的人民大会堂巍巍中山陵,标题中的修饰语就是说明对象的特征。文章的开头部分。如松鼠的开头“漂亮”“驯良”“乖巧”即为说明对象的特征。分散在各段中,要求学生

3、抓住最能揭示说明对象的本质的词语进行归纳提取。4.说明文内容的概括方法:说明内容=说明对象+特征。(对说明内容的概括,语言要简明扼要。),方法导航,(一)找说明对象、说明特征、概括 文章主要内容:1.看标题2.抓中心句(总括句、总结句、过渡句),筛选关键词3.划分层次,概括要点,说明中心=说明对象+特征,(二)说明方法及作用一览表,引资料的作用:A.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使说明更有权威性,更具说服力。B、引用神话传说、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明的趣味性。C.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掌握说明方法,辨析具体作用。,说明方法一般回答三

4、个字,常见的有:1.分类别:(即对说明事物分门别类的方法。例如:“如何获得食物?这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一种叫自养,另一种叫异养。”)作用:条理清晰地说明了。2 举例子:(即以具体事物为例的方法。例如:“这种书目专门记录其专题或学科的文献。如要查找中国古代文献,就要使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或中国古籍善本总目等。”)作用:具体形象的说明了的特点,便于读者理解。3.打比方:(即用比喻来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作用: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的特点,增强文章的趣味性。4.列数字:(即是运用数据说明事物的方法。例如:“哪里知道,这条天河淹没了一千万颗以上的星星啊!一千万,你一

5、口气数下去,得数一千多年。”)作用:科学准确具体的说明了的特点 5.作比较:(即用另一个事物与说明事物相比,以说明事物特点的方法。例如:“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作用:通过和的比较,突出了的特点(地位、影响等),区,6.下定义:(即指明某一名词概念的含义。例如:“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作用:完整、科学、准确地说明本质特点,使之与其他事物区别开来。7.画图表:作用:一目了然,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8.作诠释:作用: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下定义”一

6、般为判断句式,语言简洁,直接。形式常常是:某某是什么“作诠释”是用一句或几句话对某个概念或某种现象、某个事物作解释说明。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下定义:甲是乙乙是甲,作诠释:甲是乙乙是甲 9摹状貌:作用:明生动形象,使文章更具可读性。10引资料:作用: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辨析说明方法:,辨析说明方法:说明文 议论文 记叙文 作比较 对比论证 对比 打比方 比喻论证 比喻 举例子 举例论证 记叙 引资料 道理论证 引用 题型为:某段或某句用了哪种(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说明

7、了什么答题格式:本句用了_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具体直观/深入浅出/科学准确地说明了_(说明内容),使读者_。(析说明方法的作用一定要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切忌泛泛而谈。)另外,在说明文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这有何作用:答题格式:开头:引出说明的对象。段中:增强说明文的生动性。使说明的事物更准确。,作用分析:作用=方法本身的作用+说明对象及其特征,例如: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和天安门遥遥相对。,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判断下列

8、句子的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1)我国的建筑,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2)桥是什么?不过是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承担重量.(3)导弹按起飞位置和攻击对象可分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等,按飞行方式可分为弹道式和巡航式,按射程可分为近程、中程、远程和洲际等.(4)海南岛和廉江有野生的荔枝林,可为我国是原产地的明证.,作比较 突出苏州园林不讲究对称的艺术特色.,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桥的形状和结构.,分类别 有条理、更清楚地说明了导弹的种类.,举例子 生动、有力地说明了我国是荔枝的原产地.,(三)说明的顺序,时间顺

9、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具体次序:操作程序、发展变化等。标记词:表时间的词语。空间顺序。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具体次序: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远到近、从左到右、东西南北中等。标记词:表方位的名词。逻辑顺序。说明事理。具体次序:先主后次、先总后分、先因后果、从现象到本质、由性能到功用、由一般到特殊等。说明文的顺序,根据说明的目的和对象,可以以一种顺序为主,兼用其它顺序。,要 求:懂得判断,懂得分析,二.理清说明顺序,分析文章结构,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顺序:1.时间顺序。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按时间的先后来进行说明,多用于说明具体事物和历史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2.空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

10、(按事物的空间位置,即事物的表里、上下、前后、左右、位置和方位等来进行说明。这种顺序多用于说明相对静止的事物、建筑物的结构和介绍参观建筑物的过程之类的文章。),3.逻辑顺序。介绍高科技产品或说明事物间的联系的;(按事物的推理过程及人们对事物规律的认识和运用的顺序去说明事理、布局文章。)从现象到本质(或从本质到现象),从原因到结果(或从结果到原因);从特点到用途(或从用途到特点);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从概括到具体(或从具体到概括),从主要到次要(或从次要到主要),此外,还可以抓住一些在文中起关键作用的关联词语。如“首先其次再次”就是从主到次的顺序;“由于所以”是从原因到结果的顺序;见

11、到“总之”就要从具体到概括的顺序上去考虑。,(四)揣摩语言 考察语言准确性,要注意表示修饰限制的作用的词语,如:“基本上”、“大约”、“比较”、“一般”、“大多数”、“仅仅”、“主要”等词语。*举例:“X X”词能不能删掉?为什么?答题格式:不能,删掉“X X”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X X”词,符合实际情况,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绿色住宅的特点是充分利用一切空间栽种各种植物。”一句中的“一切”能否删去,为什么?(2)“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和小乔木。”“部分”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按要求完成下列题目:,不能删去。因为“一

12、切”是“所有”的意思,表明栽种各种 植物利用的空间之广.去掉了,就不能表达这样的意思.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性和严密性.,不能删去。“部分”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指的是局部,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红树林,删去不符合实际,说明文语言要求准确性、严密性。,常见题型及解答技巧:,1.文章的标题有什么作用?说明文标题的作用一般有:概括文章内容、交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生动形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等。(可根据题目的作用给文章拟写标题。)2.本文的说明内容是什么?用原文回答:(要理清文章或段落的层次)。找出全文的中心段或某段的中心句,(这往往就是问题的答案)。无适合的原文时,可用“点面结合”的方法

13、总结概括。“点”:各段的说明对象,“面”:整篇文章的主体说明对象,两者结合组成完整的句子便可。3.某一说明对象的特征是什么?抓住文段中的段落和层次,从每段(或每层)中抓住关键词语加以整理。一般情况下,文段的开头(或各段的第一句)和结尾(或各段最后一句)往往说明了对象的特点。4.概括某一段的说明内容?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出现的位置开头或结尾,有时在句中。多为概括性较强的判断句子。叙述句、描写句、阐释句、疑问句一般不宜作中心句。(其他文体文章也如此。)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说明文的结构:,(1)并列式:各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多用于

14、使用空间顺序的说明文。(2)连贯式:各层之间按照事物发展过程安排层次,(时间为线索)前后互相承接。多用于使用时间顺序的说明文。(3)递进式:各层之间的关系是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各层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多用于从现象到本质的事理说明文。(4)总分式:这种结构大致有三种情形:总分;分总;总分总。常见于用逻辑顺序从概括到具体或从整体到局部的说明文。题型:1.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答题方式: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2.根据文章的说明顺序划分结构层次,概括每部分内容。,练习:,例题1.阅读下面短文,按要求答题。蜡染是我国传统民族印染工艺之一,已有2000多年历

15、史,现今在贵州的布依族、苗族中仍很流行。蜡染以经过退浆的帆布、绒线等为原料。蜡染制作的第一步是绘画。绘画工人根据设计的图案,用铅笔在布上勾画出 第二步上蜡。选用的蜡有三种第一种是蜂蜡,熔点6266,用来描绘线条最佳。第二种是石蜡,熔点5058,用以做裂纹多的图案为最佳。第三种是木蜡和白蜡。在上蜡前,先要熔蜡。蜡熔后,就可以上蜡了。上蜡就用刀蘸蜡液,在白布上依图描画。上蜡之后是染色,就是根据设计图案,在布上涂上相应的颜色。染色后,就该裂纹又叫水纹,就是将涂好的蜡的布浸入水中或用直尺压折涂蜡部分,使布上的蜡产生断裂,形成裂纹,富有无穷的自然趣味。蜡染的主体工序完成后,就轮到脱蜡了。将染好色的布投入

16、沸水中煮,脱去蜡质即可。最后是烘干。就这样就制成了各种色彩各种花纹的蜡染布。1填空:本文主要介绍了蜡染的-2对本文说明顺序解说正确一项是()。A空间顺序 B工艺流程顺序 C由主到次的顺序3短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4简答本文在写作上的两个主要特点。5短文可分两部分,划分正确的选项是()。A|B|C|D|参考答案1制作过程 2B 3分类别列数字 4说明的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语言平实准确 5D,例题2.,目前,为了根除白色污染,国外科学家研制出各种类型可以自行分解的自毁塑料,即无公害塑料。这种塑料是“白色污染”的替代物。科学家预言,它将在下个世纪风靡全球。在新兴的无公害塑料家族中,最有发

17、展前途的是生物自毁塑料。目前,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的20多家公司推出了生物自毁塑料。美国密茨根大学的生物学家提出了“种植”可分解塑料的设想。他们计划用土和玉米为原料,植入“塑料”的遗传基因,使它们能在人工控制下生长出不含有害成分的生物塑料。德国哥丁根大学的微生物专家最近通过对一种细菌的特定基因隔离,使植物的细胞内部生成聚酯。这类聚酯可制成物型生物塑料。这种塑料在细菌的作用下,可以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因此,这种塑料垃圾可以作为植物肥料而回归大自然。日本工业技术研究院的科技人员正在用农林作物的下脚料,如豆秸等,制成农用薄膜。这种农用薄膜不仅抗拉强度大,而且降低了成本。除了生物自毁塑料外,科学

18、家还研制成功化学自毁塑料和光学自毁塑料。所谓化学自毁塑料是在塑料制品上喷洒一种特制配方的溶液,使其与塑料成分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使塑料逐渐溶解,成为可以被水冲洗掉的无害物质。光学自毁塑料是美国一家公司不久前研制成的一种新型的自毁塑料。这种塑料内含一种遇光会慢慢自动分解的物质,在太阳下曝晒60天后,便成为泥尘。1“无公害塑料”的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语句回答)答:_2第二段共10句,分别标记为一。这10句可分为两层,请用“|”在下面的标记符号中划分开。3第三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4,“生物自毁塑料”不同于其他两种自毁塑料的一点是()A可以自行分解 B不污染环境C是“白色污染”的替代物 D以植物为主

19、要制造原料5文中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和 _。参考答案:1可以自行分解(或自毁)。2|3承上启下(或过渡,或承上启下过渡)4D 5。分类别 举例子,四.体味说明语言,概括语言特点。,说明文语言特点是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浅显/易懂,其中准确是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语言风格可以是平实的,也可以是生动活泼的。体现说明文准确性常用的一些词有:1、表限定时间:已经、一直、早已、一向、渐渐等。2、表限定程度;最、比较、几乎、相当、很、尤其、稍微、更加等。3、表估计或推测:大约、可能、左右等。4、表限定数量:多、有余、很少等 5、表限定范围;全、都、大部分、总共、少数等。6、表频率的词语:屡次、往往、常常

20、、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7、表质地的词语:软、硬、常见题型:第一种题型:句子中加点词有何作用?答题模式讲解:1先配合实际语境说说加点词意思和所要表达的内容;2这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题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符合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题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 理由。答:(1)不可以。(2)原词在文中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不符合实际。原词更准确/生动。,题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分析词语的文中义,如“约、左右”表示

21、不确定;“仅、只”为程度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或少数范围;“几乎”表示将近于、接近于;“大概”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大体”表示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可能、也许”表示猜测、推测、估计的情况;“一般”指通常情况,不包括特殊情况等等。:(3)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相符合。若删掉“X X”一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4)原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题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答:找出语言准确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找准确词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找有概数的句子;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题

22、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答: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例题解析。(试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1)自从鹭鸟在这片林子栖息后,林子里的毒蛇、飞虫几近绝迹,村里六畜兴旺。答:“几近”是几乎接近的意思,说明毒蛇、飞虫差不多被吃光,但没有绝迹,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村干部还告诉记者可能是现在环境的恶化以及一些人为的捕杀,这两年来鹭鸟越来越少了。答:“可能”表示估计、推测,说明了鹭鸟数量减少的原因,但不是绝对肯定,这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第二种题型:句中的加点词能否删去?

23、为什么?1、答题模式讲解:不能,用了“”词,生动地说明了,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去掉就没有这种效果。不能,删掉“”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显得太绝对化;用了“”词,准确地说明了,符合实际情况,留有余地,具有科学性。2.例题:(1)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答:1不能;2因为“可能”是估计、推测的意思,“最早”在时间上加以限制,它们是对旅人桥的最早出现的情况进行推测,但并不是绝对的,若删去,就肯定旅人桥是第一个出现的,不符合实际,“可能”和“最早”,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第三种题型: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词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 答题方法讲解。1先找出体现说明语言准确

24、性的词句,然后说明其作用。2可从几个方面入手找句子:找有确数或概数的句子;找有限制性词语的句子。答题模式讲解。(1)举例句;(2)分析。(方法和上面的第一种相同。)第四种题型:能否将句中加点词替换为另外一个词语?请说明理由。答题模式讲解:1不可以;(2)因为原词表达意思,换了就变成意思,与不符合实际,“”(加点词)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2、例题展示。“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中的“略”能否换成“很”,为什么?答:(1)不能;(2)因为“略”是稍微的意思,表明中部只不过是比两端狭窄些,换成“很”,就表明这两者在宽度上相差很大,与实际不符合,“略”体现

25、了语言的准确性,赏析平实和生动的说明语言。,(一)两者的概念。1、所谓“平实”,就是抓住事物的特点,用准确、简明、平实的语言,对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能等加以解说,不必加修饰或描写,只需明白如话地写出来即可。(其语言特点是:准确、简明、平实。)2、所谓“生动”,就是借助描写、记叙等表达方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对事物进行具体形象的描写。(其语言特点是:准确、形象、生动。,(二)两者在考试中的题型。1、试举例比较分析第段和第段(或某一段中哪几句话)的语言特点。2、从修辞、表达方式、表现手法、句式等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以全文(第段)为例,分析该段的语言特点。(此类题目是赏析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

26、,富有感染力。)(1)修辞: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使说明语言的形象生动性,有气势,富有感染力。(2)表达方式:记叙、描写(准确、形象生动的动词、形容词)使说明更具体形象生动;议论抒情则可以准确地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描写、议论、叙述经常配合使用。)答题模式:这篇文章(某段)综合运用(从“记叙、描写、抒情、议论”选择)的表达方式,如(具体的例子),使说明更准确、形象生动,突出全文(某段)的中心,加深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加强文章的感染力。(3)表现(写作)手法:动静结合法、虚实结合法、衬托法、多觉感受法(视觉、听觉、嗅觉

27、、触觉、味觉)、形色结合法等,既使说明语言形象生动,又可引发读者的丰富联想,充满了情趣和诗情画意。(4)句式:长短和短句、整句和散句、口语句式和书面语句式。,五.联系生活实际,写出看法感受。,说明文开放性题目有以下几大考点:对高新科技知识进行阐释;对文中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对答题的理由进行个性化解说;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根据文章内容设计表格等;对文章中的某种表达技巧、表达特点进行品味;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或生活经验解说问题阐发意义。这种题目最能检验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在回答这类题目时一定要结合文本材料的具体内容,要调动我们的生活积累,充分打开思路,尽力做到要有一定创新性。

28、总之,只要大家勤于练习,摸索规律,掌握技巧,就一定能取得不错的成绩。,语文中考试题:1.速冻食品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的出现解决了食物的保鲜问题,它以与新鲜食物相差无几的营养和口感走进了千家万户。2.通常人们把没有经过加工和未做过储存处理的食物都叫做新鲜食物,但是收割或者宰杀时闻比较长的“新鲜食物”,在营养和安全方面都会变差。因为在后续的保存过程中,植物体内的生化反应还会继续进行,缺少了水和养分的供给,这些生化反应的结果往往会使食物腐败;对于肉类来说,它们特有的香味物质不很稳定,容易挥发或者氧化。更严重的是,在这一过程中,食物很容易成为致病细菌生长的“乐园”。3.怎样才能控制这些生化反应和细

29、菌生长呢?人们想到了低温保存。4.把食物体存在低温下,上述的反应就会减慢,细菌的生长也会变缓。但是在一般的低温(比如冰箱的“保鲜”温度4)下,这些反应和细菌的生长并不能停止。在冷冻的温度(比如冰箱的“冷冻”温度-l8至-20)下,这些反应就基本停止了,细菌也不会生长。从理论上说,食物在这样的温度下可以长期保存,这样我们就得到了冷冻食品。5.后来人们发现冷冻食品的口感不太好。实验表明,在一般的冷冻过程中,温度是慢慢降到0的,食物中会出现一部分水的“晶核”,随着温度继续降低,“晶核”逐新增大,因为冰的密度比水小,所以这样的”冰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从而导致食物的口感变差。6.于是速冻食品应

30、运而生。速冻的过程比较独特。在这一过程中,食物的温度快速降低,远远低于水的凝固点。由于降温速度很快,水在零度的时候并没有结冰,从而出现了一种被称为”过冷”的状态。等到温度远远低于零度的时候,大量的水同时结冰,这样形成的冰没有”冰晶”,对细胞的破坏比较小,从而可以保持食物速冻前的状态,真正达到保鲜的目的。,7.不过,速冻保存只是基本停止食物中的生化反应和细菌生长,并没有杀死其中的细菌。食物一解冻,细菌就会恢复生长,如果把食物反复化冻,就会积累越来越多的细菌。另外,解冻之后再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食品了,口感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8.速冻食品是”冻透”的,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从外到内地完全化冻。应该如何

31、解冻呢?常用的方法有三种。一是用热凉水。如果用很热的水,温水则会使食物成为细菌生长的温床。二是用冰箱,把食物放在冰箱的保鲜层中,。在保鲜的温度下,既能能慢慢解冻,又能大大减缓细菌的生长。还可以使用微波炉,因为微波炉的加热方式跟传统的加热方式不一样,能快速有效的解冻。9.总的来说,真正新鲜食物是最好的选择。如果食物不得不经过一段时间的周转才能到消费者手里,那么速冻食品是更好的方式相比于放了好多天的”未加工”未冷冻”食物,速冻食物最大限度地保留了新鲜食物的营养,而且更加安全。,12给本文拟写一个能显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的标题。(3分)13第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3分)1

32、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这样的“水晶”可能会破坏食物的细胞结构15.根据第段内容,写出下面说法的依据。(3分)买来的速冻食品最好是吃多少解冻多少,一旦解冻就最好不要再冻回去了。答案:12示例:速冻食品也新鲜(指出说明对象,l分,写出其特征,1分;语言简明,1 分。共3分)13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速冻食品的解冻方法(若答“作诠释“,分析合理也可。指出说明方法,1分;分析作用,2分。共3分)14不能删去。“可能”一词表推测,准确地说明了这种“破坏”不是一定会发生 若删去就绝对了,表意就不准确、不严密了。(分析合理即可。3分)15速冻并不能杀死食物中的细菌,只要解冻,细

33、菌就会恢复生长,反复解冻,会影响食品安全。解冻后再冻回去,就不再是“速冻”了,会影响食物的口感。(意思对即可。3分),08年河南语文中考 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 1.1960年罗马奥运会上,埃塞俄比亚运动员阿贝贝比基拉光着脚夺得了马拉松冠军,创造了奥运田径史上的奇迹,成为奥运历史上最著名的赤脚大仙。今天,奥运会赛场上再也难觅赤脚大仙们的踪影,高科技跑鞋成为运动员们的必备武器。2.高科技跑鞋是利用高科技结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研究出来的新一代跑鞋。它们采用各种特殊的材料,重量轻,避震效果好。同时,它们附着力强,易于运动员控制身体,保持正确姿势,避免滑倒。此外,它们还具有回输功能,利用鞋跟中央位置的气垫吸

34、震并同时吸收能量产生反弹力,使运动员轻松省力。穿上它们,运动员如虎添翼,佳绩连连。3.早在1991年东京田径世锦赛上,美国运动员刘易斯以9秒86的成绩打破当时的百米世界纪录,他脚上的跑鞋轰动了全世界:那双鞋只有115克!它采用轻盈而坚固的陶瓷作为鞋钉材料,陶瓷耐磨并且钉子附近无需任何附粘物,这使鞋的重量得以减轻20。4.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美国百米女飞人玛丽安琼斯的“水晶鞋”一露面,就吸引了全世界运动员的目光。这双跑鞋是科研人员花费了3年时间研究的成果,它由极其特殊的透明塑料制成,像是一件来自童话世界的艺术品。它总重量只有99克,是有史以来最轻的运动鞋设计前,设计师们特意拍下琼斯比赛的英姿

35、在到达终点线前琼斯的脚后跟从不着地。针对琼斯的这一技术特征,设计师大胆启用了无后跟设计,“水晶鞋”穿到琼斯的脚上可谓天衣无缝,鞋子几乎成为琼斯双脚的一部分。5.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一道红色闪电震惊世界,年轻的中国选手刘翔在男子110米栏决赛中跑出12秒91的惊人成绩。刘翔也有着自己的秘密武器“红色魔鞋”。这双鞋用皮革制成,鞋帮采用了特殊的穿孔设计,足尖处运用了锁定系统。在它绚丽的鞋底里面更是藏着许多高科技秘密:鞋底柔韧的尼龙承拖盘、链接式前掌为运动中的转动提供保护;5根可拆卸式鞋钉,提供更强的抓地力这双鞋使刘翔的技能得到了最好的发挥。6.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又有谁脚蹬新的追风战靴挑战

36、人类的运动极限呢?我们将拭目以待。,12本文以“奥运飞人的追风战靴”为标题,有什么作用?(3分)13利用高科技结合人体运动力学原理研究出来的跑鞋有哪些特点?(4分)14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说明方法?请结合文意分析其作用。(3分)15阅读下面材料,结合上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材料一 1994年,俄罗斯撑杆跳高选手布勃卡在玻璃纤维、合成树脂及超柔软、超强度纤维等材料制成的高科技撑杆的帮助下,将世界记录提高到6.14米。这相当于跳过了一只长颈鹿。材料二 2000年,奥运会的游泳赛场上,澳大利亚“飞鱼”索普身着一身联体的、模拟鲨鱼皮肤的高科技泳衣,劈波斩浪,一人卷走3枚金牌和2枚银牌。答案:121点出说明对象 2点明高科技跑鞋的作用 3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点1分,共3分)131材料特殊 2重量轻 3避震效果好 4附着力强 5有回输功能。(答出4点即可。一点1分,共4分)14举例子。以刘易斯、玛丽安琼斯和刘翔的跑鞋为例,具体说明高科技跑鞋的特点和作用。(指出说明方法,1分;结合文意分析作用,2分。共3分)15示例:高科技能够帮助运动员赛出好成绩。(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