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新闻评论的文风和语言.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新闻评论的文风和语言.ppt(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八章:新闻评论的文风和语言,内容提要:第一节: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第二节:评论语言的文体界线问题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第八章:新闻评论的文风和语言,本章要点提示:新闻评论文风和语言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与推动。新闻评论文风和语言应该体现新闻文体的传播效率。理性的文风和语言既是新闻评论传播效率的一种形式要求,也是提高全民理性素质的一种社会历史要求。,第一节: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在长期的党报实践中,媒体文风和语言一直得到政治层面的高度重视。中国共产党1942年的“延安整风”运动,其中一项就是整顿文风。建立新的文风,是整顿三风中的一件大事,同时又是报纸以及和报纸有关的一切工作者首先来倡
2、导的事情。1942年8月4日延安解放日报社论报纸和新的文风 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和党八股,这三种东西,都是反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央现在作了决定,一定要把党八股和教条主义等类彻底抛弃。毛泽东1942年反对党八股,第一节: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文风不好,不但读者不愿意看,而且还会造成有害的风气,不利于思想文化,也不利于政治经济。1957年人民日报改版社论致读者这些言论都反映了媒体文风与政治的重要关系。媒体的文风不仅是表现形式和传播效果问题,而且是媒体与受众的关系问题。文风与政治的关系,体现为党报体系中党的领导机关、干部工作作风、党报的新闻工作者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我国新闻媒体几十年来不断地整顿文风,主
3、要是纠正脱离人民群众、高高在上的不良文风。这种不良的文风之所以长期存在,不仅仅是新闻工作者的思想作风问题,还与,第一节: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我国的媒体体制有关。不良文风长期存在的原因:1,长期以来,我国的新闻媒体一直都是单向传播的模式,新闻评论的主要功能是引导舆论、教育群众。评论者的身份单一,很容易以居高临下的语气来写作评论。2,我国的媒体格局单一,基本上属于“机关报”的体制。在这种体制下的新闻评论,很容易把“机关作风”和“机关语言”移植过来。评论中较多使用祈使句,号召和命令的语语气比较浓重。中国当代新闻评论的文风和语言,正由“官话”转向“民话”,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政治民主在新闻媒体
4、上体现为言论写作的广泛参与度,第一节: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各大媒体开辟了更多的言论空间,各行各业的人民群众开始进入到新闻评论的写作当中,各抒己见,百家争鸣,打破了过去评论写作的封闭局面。2,单一化的媒体格局,发生了一些新变化。一些原有的机关报体制下的媒体集团,通过跨区域联合办报的形式,产生了一些“边缘体制”的媒体,打破了原有的体制和地狱的束缚。像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和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在北京联合创办的新京报,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社联合创办的第一份全国性的综合财经日报第一财经日报等。3,广播、电视评论和网络评论等参与性、交流性很强的评论平台,给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带来
5、了新的冲击。,第一节: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个人化的选题、个人化的视角、个人化的判断和个人化的语言增多了,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评论选题开阔了,思想解放、言路开放和表达形式的多样化促成了评论文风的变化。报纸评论板块的创新形式对话栏目新华社浙江分社主办的现代金报(2003年10月22日创刊)在其言论版金评天下中,每期都会有编辑以“版主”的名义与其他参与者针对当前新闻事件的讨论对话,打破了报纸言论“一言堂”的局面。编辑时寒冰总结该栏目的优势有以下几点:1,相对于那些生硬的说理,它更加生活化、口语化,容易被人们接受。,第一节: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2,对话可以通过几个人的讨论从多个角度把一个问题说得更
6、清楚、更透彻,能够给读者提供单一时评所不能提供的更为丰富的信息。3,对话是观点的高度浓缩和集中,直截了当,开门见山,观点明确,旗帜鲜明,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4,对话可以同时包含正反不同的观点,这个优势是一般的评论文章所不具备的。对话栏目不仅是新闻评论形式的创新,更是当代新闻评论文风和语言的民主精神的体现。举例:打击胎儿性别鉴定(2005年1月8日现代金报第二版)马少华新闻评论 145147页,第一节: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不过对话这种言论的形式在报纸上确实很少见,要形成对话,不仅要确定选题,还要约访谈对象,然后进行访谈,对于电视谈话节目而言,这就是工作的流程。但是对于报纸而言,既没有这样的必
7、要,也不切实际。就拿现代金报而言,现在已经看不到对话形式的言论了,2009年10月12日的金评天下栏目,今日金评必须正视“我不相信”的怀疑情绪、新华时评反腐败须重视“第一信号”、热点纵论“航空式服务”的承诺何在?、不平则鸣官员财产申报难,低保财产申报易?、街头巷议且看“此地无银三百两”、新闻点睛、漫画天下共七个板块,都是评论员文章,没有所谓的对话式言论,有的是“天下事,大家谈”的言论空间。,第一节: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除了形式上的多样化以外,评论语言产生了一些变化,说教的色彩淡化了,生活的气息变得日益浓重了。举例:恭喜发财红包拿来(2005年2月9日南方都市报社论)今晨一觉醒来,有没有听见
8、喜鹊叫,感到左眼跳,发现窗外明媚,屋内别样地亮堂别说那只是因为家里刚刚搞过大扫除。又或者,是不是借着初醒的情绪,还没理顺思路,却已涌出了无理由的高兴、生出来无目的的期待别说昨夜熬夜看节目、逛花市,现在只想再睡个回笼觉。不行,那可不行,严格地说,一年几百几十几天都可以,就今天不行。告诉你,今天大年初一!“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请酝酿好笑脸,抖擞出精神,穿上红彤彤的新装,揣好红艳艳的红包有人要来拜年啦!恭喜发财!我们的报纸在这里给你拜年贺喜。,第一节: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喜从何来?既然恭喜发财,自然喜从财中来。一年辛劳,勤劳致富,智慧致富,是为发财可喜;喜还从希望中来,新年伊始,机会在后,
9、能者智者,取之有道,所以恭喜发财。这传统的春节,已逝去了农忙农闲的原始背景,现代生活的方式与节奏,也淡薄了全家团圆的仪式与氛围,只有这一句听似市侩的“恭喜发财”,历久弥新,永远动听。想想吧,如果每个人都有发财的冲动、发财的环境、发财的才能,那世界不仅达至小康,而且趋向大同。这样的大乌托邦憧憬有些荒唐危险,但过年嘛,又何必太认真?而且事实应当是如此只有每一个人依照自己内心的冲动施展才华,整个社会才会步步为营地积累财富,脚踏实地地改善进步。亚当斯密这样说过,卡尔马克思,也没否定。历史早已证明,发财精神,是社会永进的驱动器,是民富而后国也富的保证。所幸我们已经身处一个不再讳言发财,而且鼓励发财的时代
10、,所以春节才不再是大人小孩早早盼望能够吃上白面或者鱼肉的特殊时日。赏花购物,一夜鱼龙舞,旅游远足,千里共婵娟,如此种种,时移世转。但时移犹有空间,世转亦未尽全功,我们在这里道一声“恭喜发财”,也正希望能够恭贺出一点与时俱进的新意,正如发财不能不择手段地发财,所以恭喜也不能无原则地恭喜。这其中首当其冲者,是合法发财才能被恭喜。那些近期纷纷落马的商界名家与成功人士,令人印象深刻而扼腕叹息。逆法而行,虽发大财而不能久长。从另一面讲,一个清晰稳定连贯的法律体系,却又是多数人能够从容合法致富的前提。这样的体系值得期待。,第一节: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懂得回馈社会的发财,才尤其值得恭喜。我们当然乐见民间
11、财富的增长与富人群体的扩大,但同时我们还羞愧于慈善捐赠统计数据上内地慈善家的弱小与吝啬。不必谈到宗教信仰,中国自古有乐善好施的传承美德,也不必分析税收鼓励,中国自然也要在这方面学习先进,在新春佳节,我们不妨将善款比作红包期待前者也成为我们能够拥有的一种民情风俗。而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能够兼顾公平、消弭对立的发财,才是最最值得恭喜的。当零点公司得出穷人安全感最大这样愚蠢的结论时,客观上是重复了一遍贫富差距导致社会对立的警告。我们不能不切实际地期待人人发财、社会均富,但可以期待在民富导致国也富之后,政府能够以政策之智、制度之力,给予弱势群体在整个社会发财之后的“红包”照顾,给予每一个底层个体至少通过
12、接受教育,第一节: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而向上移动的公平机会。有智者说,好日子诳得人们期待它来,期待它留,期待它再来。春节无疑就是这样的一个好日子,孩子们期待它来、留、再来,是因为道一声“恭喜发财”,自然有人“红包拿来”。我们其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老去又逢新岁月,春来更有好花枝”,恭喜指向发财,期待来自开始。这篇文章作为社论,却完全没有高调的宣传和指示,而是像一篇委婉含蓄的说理散文。但是,读过文章之后,我们会发现作者的观点论述得非常清楚,让人能够一目了然,题为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在文中作者论述的观点总的说来就是四个字“生财有道”,具体包含了三个分论点:“合法发财才能被”、“懂得回馈社会的发财
13、尤其值得恭喜”、“能够兼顾公平的发财最值得恭喜”。,第一节: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第一节:文风和语言的体制性问题,大众传媒作为社会的稀缺资源,本来就很容易形成话语权的垄断,加之传统的单一的传播模式,使得这种稀缺性更为突出,养成了新闻传播文风的“官话”特征。要改变这种不良的文风,一是需要传播者对于文风改革的必要性有清醒的认识,自觉使评论的语言向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方向发展;二是要开放媒体,给予公众更多的发言空间和参与机会。在一个民主平等、生动活泼的言谈空间当中,“民话”必然取代“官话”。,第二节:评论语言的文体界线问题,新闻评论文体使用的语言与其他文体有什么不同的要求吗?新闻评论的语言与它的结
14、构一样,都是以传播效率为首要的原则。新闻评论语言的总体要求是平白易读、讲求“直笔”,多用概念和判断。杂文等其他的议论文体,讲求语言的美感和韵致,结构的起伏跌宕,不避讳旁逸斜出。文体是指相对独立的篇章和体裁,是篇章构成的一种规格和模式。不同的篇章,由于内容和目的的不同,其表现形式也必然产生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的存在,是文体形成的根基。文体虽然总体上属于篇章的形式范畴,但是,第二节:评论语言的文体界线问题,实际上,它却体现了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整体特征。文体是对篇章的内容、结构、语体、形态、表现手法等方面特征的总体概括。齐元涛 等 篇章应用通则 仆意谓:辨白是非,定其宗旨,正当明目张胆而言,使其词说
15、沉著痛快,深切著明、显然易见。所谓不直则道不见,虽得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宋严羽沧浪诗话答出继叔临安吴景仙书“不直则道不见”,新闻评论的文风宜直不宜曲,这是新闻传播效率的要求。“直言不讳”的文风需要由写作者的勇气、宽松民主的,第二节:评论语言的文体界线问题,舆论环境和相应的法治环境为保障,否则,“直笔”难免会演化为“曲笔”。对于新闻评论而言,一语中的、不绕弯子的语言风格,具有更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举例:事实上之行贿(邵飘萍 1922年7月14日京报)传闻国务院已通过以若干万元豢养八年议员及新议员诸君,尽聘为顾问咨议,使若辈出售议席,不再滋闹。诚哉,其有不得已之苦衷!但吾人不欲加以批评则已,倘令吾
16、人言其当否,惟有下一级明了之判语曰:事实上之行贿耳!邵飘萍一语道破天机,指出政府以重金豢养议员是“事实,第二节:评论语言的文体界线问题,上之行贿”。如果用委婉讽刺的手法,评论的力度就会大大减弱。,新闻评论应当尽可能使用确定性的概念,并以此为判断和推理的基础,少用或不用形容或转喻的词汇。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论证的力度,提高评论的传播效率。,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语言具有情感和理智的两重性,有些语言富于情感,有些语言富于理智。评论语言的情感性和形象性在某种程度上是达到传播效果的一种手段,因为受众都是有情感的人。但是,情感性和形象性在意见传播过程中是一个大忌。这是因为:1,情感化和形象化的语言越
17、过受众头脑中的“理性审查机制”去进行劝服活动,违反了理性说服的规则;2,情感化和形象化的语言会干扰作者的理性观点,人们可能赞同文章的观点,但不赞同这种思考的方法。,新闻评论不仅要促进社会的理性选择,还要促进受众的理性素质的提高。,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对于大多数文章而言,“情理兼备”是一种理想的平衡状态,但是这种状态不易把握,对于新闻评论而言,理性胜于情感,情感应该得到控制而不是被张扬。举例:读雅尔塔秘密协定有感(王芸生 1946年2月13日大公报社评)马少华新闻评论150152页该文批判的新闻事件是雅尔塔秘密协定对于中国领土和主权的侵犯。像这样的事件,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在评论
18、的时候很容易义愤填膺、热血沸腾以至于唇枪舌剑。过激的言论很容易引起中国人民的反苏情绪,不利于一致抗日的国际局势。这篇评论对于激愤的感情进行了合理的控制,以客观中立的立场把是非曲直讲得很清楚,,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既体现了一个大报负责任的态度,又体现了中国在处理对外关系中有礼有节又不屈于强势的大国风范。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反映着社会心理的倾向,随着时代的发展,评论的语言和文风也会发生变化。近代著名报刊评论家梁启超自身文风的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变化。梁启超最能运用各种字句语调来做应用的文章。他不避排偶,不避长比,不避佛书的名词,不避诗词的典故,不
19、避日本输入的新名词。因此,他的文章最不合“古文义法”,但他的应用的魔力也最大。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也有学者指出梁启超的文章过于铺张、繁缛,过于情感化,不注重评论的传播效率。无谓的堆砌,繁缛的铺张,复沓的排比,充斥篇幅。本来,出于内容的需要,当作者感情激动的时候,在行文中偶尔使用一点铺叙排比辞藻华丽的句子,还未始不可。但是堆砌得如七宝楼台,铺张得如镶金嵌玉,排比得如涂花饰草,用得多了,就不免成为恶趣,惹人生厌。同时,感叹、惊叹式的句子也用得太滥,动不动就是“呜呼哀哉”!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史145146页 梁氏之所以成功,乃在诉之于情感;所以读他的文字,觉得十分痛
20、快,可是经不起仔细的检讨,一检讨就,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发现其矛盾百出了。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例如梁启超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所写的少年中国说少年中国说(节选)日本人之称我中国也,一则曰老大帝国,再则曰老大帝国。是语也,盖袭译欧西人之言也。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梁启超曰:恶是何言,是何言,吾心目中有一少年中国在!欲言国之老少,请先言人之老少。老年人常思既往,少年人常思将来。惟思既往也,故生留恋心;惟思将来也,故生希望心。惟留恋也,故保守;惟希望也,故,进取。惟保守也,故永旧;惟进取也,故日新。惟思既往也,事事皆其所已经者,故惟知照例;惟思将来也,事事皆其所未经者,故常敢破格。老
21、年人常多忧虑,少年人常好行乐。惟多忧也,故灰心;惟行乐也,故盛气。惟灰心也,故怯懦;惟盛气也,故豪壮。惟怯懦也,故苟且;惟豪壮也,故冒险。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惟冒险也,故能造世界。老年人常厌事,少年人常喜事。惟厌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可为者;惟好事也,故常觉一切事无不可为者。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瘠牛,少年人如乳虎;老年人如僧,少年人如侠;老年人如字典,少年人如戏文;老年人如鸦片烟,少年人如泼兰地酒;老年人如别行星之陨石,少年人如大洋海之珊瑚岛;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老年人如死海之潴为泽,,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
22、迹,少年人如长江之初发源。此老年与少年性格不同之大略也。梁启超曰:人固有之,国亦宜然。梁启超曰:伤哉老大也。浔阳江头琵琶妇,当明月绕船,枫叶瑟瑟,衾寒于铁,似梦非梦之时,追想洛阳尘中春花秋月之佳趣。西宫南内,白发宫娥,一灯如穗,三五对坐,谈开元、天宝间遗事,谱霓裳羽衣曲。青门种瓜人,左对孺人,顾弄孺子,忆候门似海珠履杂遝之盛事。拿破仑之流于厄蔑,阿剌飞之幽于锡兰,与三两监守吏或过访之好事者,道当年短刀匹马,驰骋中原,席卷欧洲,血战海楼,一声叱咤,万国震恐之丰功伟烈,初而拍案,继而抚髀,终而揽镜。呜呼,面皴齿尽,白头盈把,颓然老矣!若是者,舍幽郁之外无心事,舍悲惨之外无天地,舍颓唐之外无日月,舍
23、叹息之外无音声,舍待死之外无事业。美人豪杰且然,而况于寻常碌碌者耶!生平亲友,皆,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在墟墓,起居饮食,待命于人,今日且过,遑知他日,今年且过,遑恤明年。普天下灰心短气之事,未有甚于老大者。于此人也,而欲望以拏云之手段,回天之事功,挟山超海之意气,能乎不能?呜呼,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立乎今日,以指畴昔,唐虞三代,若何之郅治;秦皇汉武,若何之雄杰;汉唐来之文学,若何之隆盛;康乾间之武功。若何之烜赫!历史家所铺叙,词章家所讴歌,何一非我国民少年时代良辰美景、赏心乐事之陈迹哉!而今颓然老矣,昨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处处雀鼠尽,夜夜鸡犬惊;十八省之土地财产,已为人怀中之肉;四
24、百兆之父兄子弟,已为人注籍之奴。岂所谓老大嫁作商人妇者耶?呜呼!凭君莫话当年事,憔悴韶光不忍看。楚囚相对,岌岌顾影;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国为待死之国,一国之民为待死之民,万事付,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之奈何,一切凭人作弄,亦何足怪!梁启超曰: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是今日全地球之一大问题也。如其老大也,则是中国为过去之国,即地球上昔本有此国,而今渐渐灭,他日之命运殆将尽也。如其非老大也,则是中国为未来之国,即地球上昔未现此国,而今渐发达,他日之前程且方长也。欲断今日之中国为老大耶,为少年耶?则不可不先明“国”字之意义。夫国也者,何物也?有土地,有人民,以居于其土地之人民,而治其所居之土地之
25、事,自制法律而自守之;有主权,有服从,人人皆主权者,人人皆服从者。夫如是,斯谓之完全成立之国。地球上之有完全成立之国也,自百年以来也。完全成立者,壮年之事也;未能完全成立而渐进于完全成立者,少年之事也。故吾得一言以断之曰: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夫古昔之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或为家族之国,或为酋长之国,或为诸侯封建之国,或为一王专制之国。虽种类不一,要之,其于国家之体质也,有其一部而缺其一部,正如婴儿自胚胎以迄成童,其身体之一二官支,先行长成,此外则全体虽粗具,然未能得其用也。故唐虞以前为胚胎时
26、代,殷周之际为乳哺时代,由孔子而来至于今为童子时代,逐渐发达,而今乃始将入成童以上少年之界焉。其长成所以若是之迟者,则历代之民贼有窒其生机者也。譬犹童年多病,转类老态,或且疑其死期之将至焉,而不知皆由未完全、未成立也,非过去之谓,而未来之谓也。少年中国说原载于1900年1月10日第35册清议报,属于典型的“报章文学”,有的学者称之为“,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新体古文的一个变种”。从逻辑上看,“国之老少”与“人之老少”并没有可比性,但梁启超不仅在论述“人之老少”上铺陈了大量的笔墨,而且在论述“国之老少”的时候,也按照人的生命周期,推断出“欧洲列邦在今日为壮年国,而我中国在今日为少年国”这
27、样一个不切实际又毫无意义的结论。虽有炽烈的感情,让人热血沸腾,却没有理性的逻辑和判断。对于自己评论文章中观点的偏激,梁启超有着自己的看法:某以为业报馆者既认定一目的,则宜以极端之义论出之,虽稍偏稍激焉而不为病,何也?吾偏激于此端,则同时必有人焉偏激于彼端以矫我者,又必有人焉执两端之中以折衷我者,互相倚,互相纠,互相折衷,而真理必出,焉;若相率为从容模棱之言,则举国之脑筋皆静,而群治必以沉滞矣。夫人之安于所习而骇于所罕闻,性也,故必变其所骇者而使之习焉,然后智力乃可以渐进。某说部尝言:有宿逆旅者,夜见一妇人,摘其头置案上而梳掠之,则大惊。走至他所,见数人聚饮者,语其事,述其异,彼数人者,则曰:是
28、何足怪,吾人皆能焉,乃各摘其头置案上以示之。而客遂不惊。此吾所谓变骇为习之说也。不宁惟是,彼始焉骇甲也,吾则示之以倍可骇之乙,则能移其骇甲之心以骇乙,而甲反为习矣;及其骇乙也,吾又示之以数倍可骇之丙,则又移其骇乙之心以骇丙,而乙又为习矣。如是相引,以至无穷,所骇者进一级,则所习者亦进一级,驯至举天下非常异义可怪之论,无足以相骇,而人智之程度乃达于极点。(节选自 梁启超1902年敬告我同业诸君),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梁启超认为偏激的观点总比模棱两可的观点要好,偏激的一端即使是错误的,也会有另一端的观点来纠正,还会有中间的观点来折衷。偏激的观点能够激励人们觉
29、醒,能够启迪人的智慧。,人人都偏激,一个社会就只有偏激,没有平和与理性了。,谁是谁非?,观点鲜明不等于观点偏激,新闻评论还是要以理服人,情感化的语言固然能够打动人,但是不能够说服人,尤其经不起推敲和检验。因此,新闻评论还是要在确切的论据和严密的推理的基础上树立起鲜明的立场,而不是用满腔的热情来倾吐一己之言。这种“偏激效应”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依据当时的政治动向,和新民丛报对立的复报、民报的言论,比君宪派激进得多。民报那一群执笔的人,如章炳麟、汪精卫、胡汉民,也都能写煽动性的文字,其时,人心在反动时期,所受的压迫很大,人人有打破现状的意欲,也只有感情激越的文字,才配合大家的胃口。曹聚仁
30、文坛五十年,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梁启超到了中年以后,文风和语言逐渐发生了转变,理性的判断在评论当中逐渐取代了感情的宣扬。到了中年的梁启超,已渐渐脱去了少年的浮夸、叫嚣、堆砌。到了1912年间,章士钊的独立周报、甲寅杂志出来,他们这一群人中,有李大钊、陈独秀、黄远庸、李剑农、高一涵、张东荪这些政论家,撇开了古拙的学术文和放纵的梁体时务文,建立起谨严的争论文体。这才是报章文体的正规。曹聚仁文坛五十年中年的梁启超运用他掌握的近代法学、经济学、财政学等方面的知识来判断当时的新闻事件,写出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时评,例如评一万万元之新外债、亘古未闻之预算案、米禁危言、北
31、京户口调查之报告等。,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1910年梁启超在国风报叙例一文中对于评论语言和风格进行了深刻反思,认为用感情代替理性来挑拨民众的狂热心理,这是“舆论的病症”。感情化的语言有害于观点的传播,应该得到节制,“嬉笑怒骂之言,徒使人怨毒,而不能使人劝,使人惩,而吾言之功用损其十八九矣。”马少华新闻评论156157页梁启超在该文中还提出了办报的“五本”、“八德”,这既是一套比较完备的办报理念,也是全面的舆论引导方针。国风报叙例(节选)夫立宪政治者,质言之则舆论政治而已。先帝知其然也,故大诰曰:“大权统于朝廷,庶政公诸舆论。”盖,地方自治诸机关以及谘议局、资政院,乃至将来完全独立之国
32、会,凡其所讨论设施,无一非舆论之返照。此事理之至易睹者,无待赘论。即政府大臣以至一切官吏,现已奉职于今日预备立宪政体之下,则无论若何强干,若何腐败,终不能显违祖训,而故与舆论相抗,此又事势所必至者也。夫舆论之足以为重于天下,固若是矣,然又非以其名为舆论而遂足贵也。盖以瞽相瞽,无补于颠仆;以狂监狂,只益其号呶;俗论妄论之误国人,中外古今,数见不鲜矣。故非舆论之可贵,而其健全之为可贵。健全之舆论,无论何种政体,皆所不可缺。而立宪政体相需尤殷者,则以专制时代之舆论,不过立于辅助之地位,虽稍庞杂而不为害;立宪时代之舆论,常立于主动之地位,一有不当而影响直波及于国家耳。然则健全之舆论,果以何因缘而始能发
33、生乎?窃尝论,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之,盖有五本:一曰常识。常识者,谓普通学识人人所必当知者也。夫非谓一物不知而引以为耻也,又非谓穷学理之邃奥、析同异于毫芒也。然而自然界社会界之重要现象,其原理原则,已经前人发挥尽致,为各国中流社会以上之人所尽道者,皆须略知之。又本国及世界历史上之重大事实,与夫目前陆续发生之大问题,其因果相属之大概,皆须略知之。然后其持论乃有所凭借,自为不可胜以待敢之可胜。而不然者,则其质至脆而易破。苟利害之数,本已皎然甚明,无复辩难之余地,而欲陈无根之义以自张其军,则人或折以共信之学理,或驳以反对之事例,斯顷刻成齑粉矣。此坐常识之不足也。二曰真诚。传日:“至诚而不动
34、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夫舆论者,非能以一二人而成立者也,,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必赖多人;而多人又非威劫势胁以结集者也,而各凭其良知之所信者而发表之。必多数人诚见其如是,诚欲其如是,然后舆论乃生。故虚伪之舆论,未有能存在者也。今世诸立宪国,其国中之舆论,大率有数派,常相水火,然倡之者罔不以诚。诚者何?日:以国家利害为鹄,而不以私人利害为鹄是已。盖国家之利,本有多端,而利又恒必与害相缘,故见智见仁,权轻权重,感觉差别,异论遂生,而莫不持之有故,言之成理。若夫怀挟私计,而欲构煽舆论,利用之以供少数人之刍狗,则未有能久者也。三曰直道。国之所贵乎舆论者,谓其能为国家求多福而捍御其患
35、也。是故有不利于国民者,则去之当如鹰鹳之逐鸟雀也。然凡能为不利于国民者,则必一国中强有力之分子也,故必有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鳏寡、不畏强御之精神,然后舆论得以发生。若平居虽有所主张,一遇威,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怵,则噤如寒蝉,是腹诽也,非舆论也。甚或依草附木,变其所主张者以迎合之,是妖言也,非舆论也。四曰公心。凡人类之智德,非能完全者也。虽甚美,其中必有恶者存;虽甚恶,其中必有美者存。故必无辟于其所好恶,然后天下之真是非乃可见。若怀挟党派思想,而于党以外之言论举动,一切深文以排挤之,或自命为袒护国民,而于政府之所设施,不问是非曲直,顾前因后果,而一惟反对之为务,此皆非以沽名,即以
36、快意,而于舆论之性质,举无当也。五日节制。近儒之研究群众心理学者,谓其所积之分量愈大,则其狂热之度愈增。百犬吠声,聚蚁成雷,其涌起也若潮,其飙散也若雾。而当其热度最高之际,则其所演之幻象噩梦,往往出于提倡者意计之外,甚或与之相反,此舆论之病征也。而所以致病之由,则实由提倡者职其咎。,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盖不导之以真理,而惟务拨之以感情,迎合佻浅之性,故作偏至之论,作始虽简,将毕乃巨,其发之而不能收,固其所也,故节制尚焉。以上五者,实为健全舆论所不可缺之要素,故命之日本。而前三者则其成全之要素,后二者则其保健之要素也。夫健全舆论云者,多数人之意思结合,而有统一性、继续性者也。非多数意思
37、结合,不足以名舆论;非统一、继续,不足以名健全。苟缺前三者,则无所恃以为结合意思之具,即稍有所结合,而断不能统一,不能有力,其究也等于无有。如是其舆论则永不能发生。舆论永不能发生,则宪政将何赖矣?苟缺后二者,则舆论未始不可以发生也;非惟可以发生,或且一时极盛大焉。然用偏心与恃客气,为道皆不可以持久,故其性质不能继续,不转瞬而灰飞烟灭。而当其盛大之时,则往往破坏秩序,横生枝,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节,以贻目前或他日之忧。如是,则舆论不为国家之福而反为病。舆论不为国家之福而反为病,则宪政益将何赖矣?然则今日欲求宪政之有成,亦日务造成健全之舆论而已矣!欲造成健全之舆论,亦曰使舆论之性质具此五
38、者而已矣!欲使舆论之性质具此五者,亦曰造舆论之人先以此五者自勉,而更以之勉国人而已矣!夫舆论之所自出,虽不一途,而报馆则其造之之机关之最有力者也。吾于是谓欲尽报馆之天职者,当具八德:一曰忠告。忠告云者,兼对于政府、对于国民言之。无论政府或国民,苟其举动有不轨于正道、不适于时势者,皆当竭吾才以规正之,而不可有所瞻徇容默,不可有所袒庇假借。而又非嬉笑怒骂之谓也。嬉笑怒骂之言,徒使人怨毒,而不能使人劝、使人惩。且夫天下虽至正之理,至重之事,而一以诙谐出之,则闻者亦仅资以为谈柄,而吾言,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之功用,损其什八九矣,所谓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以勤恳恻怛之意将之,法语巽言,间迭并用,非
39、极聋嚣,固当一寤。如终不寤,非吾罪也。二日向导。向导亦兼政府、国民言之。今兹之改革政体,实迫于世界大势,有不得已者存。政府、国民,虽涂饰敷衍者居大多数,然谓其绝无一毫向上欲善之心,亦太刻论也。顾虽日有之,而不识何途之从。掖而进之,先觉之责也。斯所谓向导也。虽然,为向导者,必先自识途至熟,择途至精,然后有以导人,否则若农父告项王以左,左乃陷大泽矣。又必审所导之人现时筋力之所能逮,循渐以进,使积跬步以致千里,否则若屈子梦登天魂,中道而无杭矣。故向导之职,为报馆诸职之干,而举之也亦最难。三日浸润。浸润与煽动相反对,此二者皆为鼓吹舆论最有力之具。煽动之收效速,浸润之收效缓。顾收效速者,如,第三节:文风
40、与语言的演变轨迹,华严楼台,弹指旋灭;收效缓者,如积壤泰华,阅世愈坚。且煽动所得为横溢之势力,故其弊之蔓延变幻,每为煽动之人所不及防;浸润所得为深造之势力,故其效之锡类溥施,亦每为浸润之人始愿不及。此二者之短长也。四日强聒。所贵乎立言者,贵其能匡俗于久敝,而虑事于未然也。夫久敝之俗,则民庶所习而安之者也;未然之事,则庸愚所惊而疑之者也。惩其所习安,而劝其所惊疑,其自始格格不相入,宜也。是故立言之君子,不能以一言而遂足也,不能以人之不吾信而废然返也。反覆以谏,若孝子之事父母;再三以渎,若良师之诱童蒙。久之而熟于其耳,又久之而餍于其心矣。“黾勉同心,不宜有怒”,风人之旨也;“宁适不来,靡我不顾”,
41、小雅之意也。五日见大。社会之事至赜也,其应于时势之迁移,而当,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有事于因革损益者,不可胜举也。今之政俗,其殃国病民者,比比然也。豺狼当道而问狐狸,放饭流歃而责齿决,蔑克济矣。故君子务其大者远者,必纲举而目始张,非谓目之可以已,而先后主从则有别矣。六曰主一。锲而舍之,朽木不折;狐埋狐掘,效适相消。今之作者,其知悔矣。故必择术至慎,持义至坚,一以贯之,彻于终始。凡所论述,百变而不离其宗,然后入人者深,而相孚者笃也。若乃阌闲杂报,专务射利,并无宗旨;或敷衍陈言,读至终篇,不知所指;或前后数日,持论矛盾,迷于适从。此则等诸自刽,可无讥焉。七曰旁通。吾言舆论之本,首举常识。夫
42、常识者,非独吾有之而可以自足也。舆论之成,全恃多数人良知之判断。常识缺乏,则判断力何自生焉?必集种种资料以馈之粮,使人人得所凭借以广其益而眇其思,则进可以获攻错,而退,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可以助张目矣。而所馈之粮,能否乐饥,是又在别择之识,非刻舟所能语也。八曰下逮。下逮云者,非必求牧竖传诵,而灶婢能解也。吾国文字奥衍,教育未普,欲收兹效,谈何易焉。若惟此之务,必将流于猥亵,劝百讽一而已。虽然,即以士大夫论,其普通智识程度,亦有限界。善牖民者,其所称道之学识,不可不加时流一等,而又不可太与之相远。如相瞽然,常先彼一跬步间,斯可矣;吾超距而前,则彼将仆于后矣。恒谨于此,斯曰下逮。若夫侈谈
43、学理,广列异闻,自炫其博,而不顾读者之惟恐卧,此则操术最拙者也。吾窃尝怀此理想,谓国中苟有多数报馆,能谨彼五本而修此八德者,则必能造成一国健全之舆论,使上而政府大臣及一切官吏,下而有参政权之国民,皆得所相助,得所指导,而立宪政体乃有所托命,而我德宗景皇帝凭几末,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命所以属望于我国民者为不虚,而国家乃可以措诸长治久安,而外之有所恃以与各国争齐盟。吾念此久矣!国中先进诸报馆,其果已悉与此理想相应与否,吾所不敢知。然而声期相应,德欲有邻;驽骀十驾,不敢不勉;爰与同志,共宏斯愿。自抒劳者之歌,冀备辅轩之采。十日一度,名曰国风。,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梁启超办报理念的
44、“五本”、“八德”“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八德”:忠告、向导、浸润、强聒、见大、主一、旁通、下逮,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结束语:以梁启超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新闻评论的语言和文风,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由感性转为理性,走上了新闻评论的正规。但是情感激越的语言和文风,仍然时时不断,有媒体追逐语言新奇尖刻的“酷评”风潮,以吸引受众的眼球。然而对于整个社会的和平发展和建设而言,我们更需要的是理性的思考和判断。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评论者可以用感性的笔唤起民众的觉醒和团结;在国家的和平稳定的建设时期,评论者必须用理性的笔,促进公民理性素质的提高,促进社会的民主和法制建设,这是新闻评
45、论工作者应有的责任。,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思考题:1,在你阅读的文章当中,有哪些是“情理兼备”的新闻评论?它们是如何实现“情理兼备”的?2,你认为在新闻评论当中应当侧重理性分析,还是侧重感情的共鸣,并说出你的理由。3,讨论下文的文风和语言的特点:万牲园的新牲口 颜惠庆在万牲园大宴北京议员,表面是联络议员,其实是在挖苦议员。现在的北京议员是猪仔,谁不知道,而万牲园又专为罗致牲口之地,颜惠庆在万牲园大宴人面兽心的议员,不是明明的拿他们当猪仔吗?颜惠庆现在算是,第三节:文风与语言的演变轨迹,农商总长,万牲园牧猪,似乎与农业也很有关系,那么颜氏此举,也正是尽他的责任了。(1924年民国日报)4,孔子说“辞达而已”,又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两种关于文章语言风格的看法有矛盾吗?对于新闻评论而言,“达”的含义是什么?有哪些标准?它与文章语言的文采有关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