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养老制度及养老产业现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日本养老制度及养老产业现状.docx(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日本养老制度及养老产业现状作者:暂无来源:上海经济2015年第7期日本老龄化状况在日本,我们发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出租车司机大多数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有些百 货商店、甚至电器店的营业员也竟然是老年人。据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截至2014年10月1 日,日本总人口 1亿2708万,其中,65岁以上老龄人口 3300万,占总人口的26%,换言之, 四个人之中就有一位是老年人,老年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日本在1950年 时,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比率尚不到5%,1970年时才开始高于7%,1994年便开始超 过14%,没想到20年之后的2014年竟然达到了惊人的26%。与此同时,日
2、本的生育人口(1564岁)在1995年达到8728万的峰值,之后一路下滑, 2013年时降为7901万,时隔32年之后首次下滑到8000万以下。日本厚生劳动省预测,生 育人口在2027年将下滑至7000万以下,2060年更是会下滑到4418万。在生育人口不断下降 的情况下,老龄化率反而会不断创造新纪录,2035年将达到33.4%,2060年更是达到39.9%, 日本的“老龄少子化”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日本的养老制度日本很早就意识到养老问题,并且不断致力于改进和完善养老制度。1959年就颁布了国 民年金法,以保证年老之后有一定的年金(退休金)收入,1963年颁布老人福利法,开 始推行社会化养老,1
3、982年颁布老人保健法,为老人减免一定额度的医疗费用,1989年 制定“黄金计划”,即推进老年人保健福利10年战略,紧急建设了一大批养老设施, 1994年又制定了 “新黄金计划”,即新推进老年人保健福利10年战略,进一步丰富居家 介护的服务内容,1997年在参考德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基础上,出台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介护 保险法,2000年正式开始施行,每3年修订一次。1. 介护保险制度概要“介护”是一个日文词汇,日本新明解国语辞典解释为:“对于极度衰弱的病人、伤者、 重度身体残障人士或长期卧床不起的老人,经常在其身旁看护,照料其日常生活”,但通过我 们大量的调研和接触,认为“介护”的范围在不断扩大,
4、应该理解为对于老年人、病人、残障 人士等的照顾和护理。日本于2000年开始实施的介护保险法,就是通过保险运作的方式, 将介护这项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法律化、规范化,正式确立起了自身的介护保险制度。介护保险法规定4O岁以上人员必须缴纳介护保险,根据年龄将缴纳对象分为了第一 类参保人和第二类参保人,65岁及以上为第一类参保人,4O -64岁为第二类参保人。第一类 参保人在需要介护服务的时候,经过介护认定之后都可以享受介护保险服务,但对于第二参保 人,在患有晚期癌症、关节风湿病、闭塞性动脉硬化等16种疾病的时候,才可以享受介护保 险服务。介护服务机构既有公立也有私立,这样既能减轻财政负担,又能满足老人
5、需求,养老 市场也逐步健全,形成了竞争机制,服务质量也不断得以提升。2. 介护保险的资金来源介护保险的资金筹措采取“税收+保费”的形式,以此来保证介护保险财源的长期性和稳定 性。具体而言,50%来自国家税收,50%来自个人缴纳保费。国家税收部分,一般为中央财政承 担25%,地方财政承担25%,其中都道府2015.07 Shanghai Economy Cover Story |封面文章 县(东京都、北海道、京都府、大阪府及43个县,相当于我国的省级行政区划)承担12.5%, 市町村(相当于我国的市、县、镇行政区划,但没有隶属关系,均是自治的基层政权)承担 12.5% ;至于个人缴纳部分,65岁
6、以上的第一类参保人承担保费的21%,直接从退休金中扣除, 并且根据居民的纳税和收入情况将介护保险的费用确定了不同的系数,40岁至64岁的第二类 参保人则承担保费的29%,同医保(1961年日本实现全民医保)捆绑在一起缴纳。3. 介护保险的等级划分介护保险服务根据身体状况的不同分为两大类和7个等级,两大类为“需要援助”类与 “需要介护”类。“需要援助”的对象指今后有可能发展为需要介护状态的老人,其开展日常 生活需要帮助,而“需要介护”的对象指长期卧床不起、老年痴呆等需要介护的老人。7个级 别是根据程度的不同,又将以上两大类进行了细分。“需要援助”又分为需要援助1和需要援 助2,“需要介护”又分为
7、需要介护1、需要介护2、需要介护3、需要介护4和需要介护5。 65岁以上需要护理的老人及40岁以上未满65岁的特定疾病需要护理者,根据不同等级可以 享受不同的保险金支持。4. 介护保险服务的申请程序参保人想要接受介护保险服务,需向所在区域政府内的福祉健康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福祉 健康部门首先要查看老人的主治医生给出的意见书,并且还要派专人前往老人家中开展74项 健康状况调查。之后,由电脑综合以上情况进行第一次认定,然后再由保健、医疗等方面专家 组成的介护认定审查委员会最终敲定介护保险服务的等级。最终认定结束后,还有一位介护管 理员(c a r emanager,通过介护方面相关考试,取得资格证书
8、的人)帮助申请人制定一份符 合其介护等级的介护服务计划。5. 介护服务的种类介护服务主要分两大类,居家介护和养老机构介护。居家介护的项目为上门帮助老人洗浴、 上门帮助进行康复训练、上门进行疗养指导等,2005年修订介护保险法后,又加入了社区 型介护内容,即以老年人生活的社区为中心,提供夜间上门介护、定期巡回上门介护、老年痴 呆对应型短期入住服务等;而养老机构介护,又可分为特别养护老人院(面向长期卧床不起等 的重度要介护老人)、康复型养老院(提供康复训练帮助老人尽快回归家庭)、疗养型养老院 (由医院运营,老人身体状况改善后搬离)、日托服务中心(专车接送老人入托,提供洗浴、 饮食等服务)、有料老年
9、公寓(有料,中文是收费的意思。纯商业性养老院,面向收入较高人 士)等,服务机构覆盖面广、形式多样,凸显出了日本养老的精细化和专业化。6. 介护服务的费用承担比例介护保险法出台之前,提供介护服务的主要是当地政府兴建的社会福利机构,属于纯 公立机构。出台之后,大量的医疗机构和民间企业看到其中的商机不断参与进来。商机在于, 介护服务机构向老年人提供介护保险法规定的介护服务项目,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服务费 用中的90%,而接受介护服务的老人只需支付全部费用的10%即可。换言之,政府承担费用的 9成,个人承担费用的1成(2015年8月1日起,65岁以上老人中,年收入160万日元以 上人员需承担20%)。日
10、本的养老产业日本在建设和运营养老设施时,非常注重换位思考,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上考虑问题,所以 想方设法研究如何更好的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比如,居室的设计、卫浴的设计、座椅的设计、餐饮的配备等都交由专业的公司来操作。于是,在养老设施社会化建设和运营的过程之中,一 步一步形成了链条完整的养老产业。1.建材公司打造舒心居住环境。NODA株式会社是一家专门从事空间设计、建材销售及具体施工的公司,其设计的产品让我 们感到很温暖。对于我国养老发展的启发老龄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2013年至 2021年的“中国老年人口第一个成长高峰”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由2.02亿增长到2.58亿, 占
11、全国人口的比例将由14.9%提高到17.9%。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老年人口增长迅猛,且数 量巨大。因此,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远远解决不了养老问题,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养老才是根 本路径。1. 国家立法,确立养老制度。近年来,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 意见和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养老服务业的“十三五“规划编制也已经 启动。但笔者认为,出台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固然重要,但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多,以及人 均寿命的延长,今后长期被照顾、被护理的需求会爆发式增长,老年人相应承担的费用也会越 来越多,只有通过国家立法,建立类似日本、德国的普惠性介护保险制度,才能真正保障养老 的长期
12、性和稳定性。因此,如何立足中国养老现状,借鉴他国成功经验,顶层设计切实可行的 养老制度是时不我待的重要工作。2. 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养老是公益事业,所以政府要承担主导作用,兴建标准养老 设施,树立服务标杆,引领养老服务健康发展。但同时要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一则减轻政 府的财政负担,二则满足更广大老年人的养老需求。日本就是在明确养老服务费用的承担比例 之后,社会力量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所以主动参与到养老服务中来,兴建了大量形式多样 的养老院,以满足不同老年人的个性化需求。此外,日本政府对于社会力量兴建养老设施,在 建设费用和设备购买费用方面给予补贴,并且有事中和事后的监管,这一点非常值
13、得借鉴。但 另一方面,政府要规范和科学引导社会资本投入到养老产业,将打着养老旗号,拿着政府优惠, 大行圈地建房的“伪养老”拒之门外。3. 社区养老,提供综合服务。我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巨大,养老院根本无法满足养老需求。 所以,应该大力提倡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并且应该尤其重视社区养老的作用。日本推行的“小规模多功能型社区养老”值得借鉴,在老人的日常生活圈里(30分钟以内),建设能够提 供日托服务、上门看护、短期入住、夜间探视等全年全天候护理服务的综合平台,一则在家里 就可以接受来自社区的各种护理,二则可以接受日托服务、一起开展康复训练、一起开展娱乐 活动,老人们安心、放心、开心,更重要的是能够体会到人生的乐趣,三则儿女前来探望也非 常方便。我国民政部也指出,到2015年,日托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半数以上的农村社区。 至于机构养老,则应重点针对护理程度较高的人群,开展更为复杂、更为细化的护理,在政府 兴建标准养老设施、引领养老发展的同时,大力鼓励商业性养老机构开展短期居住型、长期居 住型、疗养保健型等富有特色的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