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持续利用政策.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4173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PPT 页数:130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持续利用政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0页
土地持续利用政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0页
土地持续利用政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0页
土地持续利用政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0页
土地持续利用政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土地持续利用政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持续利用政策.ppt(1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一、土地持续利用的基本概念 土地持续利用的思想,是1990年2月在新德里由印度农业生态研究会(ICAR)、美国农业部(USDA)和美国Rodale研究中心共同组织的首次土地持续利用研讨会上正式确认的。,第一节 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及应用,土地持续利用:就是协调人类当代与后代在经济、社会与环境方面的需求、同时维持和提高土地资源质量。,1、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含义 土地可持续利用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土地资源本身的高效持续利用;二是土地资源与社会其他资源相配合共同支撑经济、社会持久发展。,2、土地可持续利用的主要内容:,(1)在资源数量配置上与资源的总量稀缺性高度一致。土地具有稀

2、缺性 要求对有限的资源必须分配到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高的项目上,并要安排好组合比例关系。,(2)在资源的质量组合上与资源禀赋相适应。不同生产项目对土地资源的品质要求不同,而丰度高、品位高的土地资源极其有限,因而应把优质的土地资源安排到对资源品质要求高的生产项目上。,(3)在资源的时间安排上与资源的时序性完全相当。土地资源虽然不可再生,但后备资源的开发可以适当增加延续性,避免资源集中过量消耗,导致资源供给断档。,(4)土地资源配置应当考虑各地区差异,反映各地区特点,激发各地区发展活力。要考虑构造有序的区域配置机制,建立区际间资源流动的规则。,生产性安全性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性经济可行性社会

3、接受性,土地持续利用是技术、政策与行动的综合,目的在于把社会经济与环境问题统一起来,以便同时满足下述5个目标:,1.中国人地关系面临的重大问题,庞大的人口压力,1/4的新增产值用来养活新增加的人口,7%的耕地养活21%的人口,1份的世界平均财富养活6倍的人口,二、走土地可持续利用道路的必然性,人口数量庞大,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较低,新增人口绝对数较多,用较少的财富养活较多人,部分新增产值被新增人口消耗,人口成为发展障碍,资源短缺,环境危机,人口压力,资源短缺令人担忧,种类多,总量大、类型全,利用率低,长期存在相对短缺,水,案例:香港的土地资源与开发利用现状、问题和对策,1 香港海湾、岬角、半岛和离

4、岛众多,具有良好的港湾条件。2 城市土地集约开发利用程度高;工商业占地比例都不大,交通用地面积多。3 大力填海造地以弥补土地资源的短缺。4 筑塘蓄水以弥补淡水资源的紧张。5 农业用地大量减少,并严重荒弃。,当前和今后香港地区土地利用问题的一些基本措施:1、城市土地利用仍将是香港地区土地利用的主导因素。2、填海造地不仅耗资巨大,而且还会对香港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3、应当非常重视保护农用土地和解决荒弃土地的问题。,土地可持续利用应用,香港黄金海岸大酒店内外环境,香港紫荆广场,香港岛凤凰山顶看维多利亚湾,中银大厦,星光大道,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以人口对食物的持续供需平衡为目标。既能保证人口对

5、食物的持续需求,又能保证经济社会的健康、稳步和有序发展。(2)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应建立在区域平衡的基上。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强调自我平衡,即以中国的耕地养活中国人。在政策实施过程中,又主要是通过省内平衡来实现的。,三、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政策目标,(3)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有长远性。耕地总量动态 平衡是可持续发展 的客观要求,应在争取保证每年平衡的基础上,考虑较长远的时间,即使在人口高峰期,也可以保证粮食的需求。(4)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要考虑环境的适宜性。在现有农业生产技术条件下,要保证人口不断增长对食物的刚性需求,开发利用后备资源,增加耕地面积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但后备资源的开发,要统筹规划,充分考虑

6、生态环境的适宜性,以增加符合生态建设要求的新耕地。,第二节 可持续土地生态管理政策,一、生态化管理程序:生态评价 生态规划 生态设计 生态建设和生态影响的预控,end,土地资源的生态设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能力,保持良好的环境保护效益。,按照压力-状态-响应(P-S-R)框架,土地质量指标可分三组:,压力指标: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施加的压力。状态指标:土地资源的现状及其时间变化。响应指标:各级层次的管理者、决策者和政策制订者对土地压力、土地质量状态及其变化所做出的响应。,针对土地侵蚀的土地质量指标,针对森林退化的土地质

7、量指标,针对地下水位下降的土地质量指标,土地持续利用生态评价的指标体系,(1)生态指标体系,(2)经济指标体系,(3)社会指标体系,(4)环境效应指标体系,(5)景观指标体系,(1)生态指标体系,生态持续性:土地持续利用的基础,通常包括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水资源、立地条件、生物资源。,土地持续利用的生态指标,指标分类 气候条件:太阳辐射 温度 降水量 气候灾害土壤条件:土壤肥力 土壤结构 土壤污染 土壤侵蚀 土壤退化水资源:水资源量 水质立地条件:地貌特征生物资源:动物 植物 生物组成 生物多样性,(2)经济指标体系 经济指标主要包括:经济资源、经济环境、经济态度和综合效益。,经济资源:土地生

8、产所需要的原料,考虑这些资源的变化性、可利用性、经济效果与利用。如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智力资源、效率。,经济环境:是土地利用的外因。如生产成本、产品价格、市场状况,(3)社会指标体系,社会指标主要包括:社会政治环境、社会承受能力、社会保障水平和公众参与程度等。,环境效应指标体系包括:主动环境效应和被动环境效应两种类型。主动环境效应:指评价区内的土地利用活动所引起的,对评价区以外的环境产生作用。施肥,灌溉和排水被动环境效应:指由于评价区外的活动获条件的变化,引起评价区内土地利用持续性的改变。建立水坝,采伐森林,城镇和公路建设,(4)环境效应指标体系,(5)景观指标体系,景观生态指标包括:结构、

9、功能、变化与稳定性指标四大类。,end,是一种新型的人地关系思想,它是由众多科学家的提倡而逐步深化和被公认的。它主张将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速度同自然环境和资源的保护协调起来。,我国的主要土地生态政策,一、人与土地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标,二、环境保护政策,三大政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结合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强化环境管理。,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材料显示,在全球“大气中的总悬浮物、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完全污染物含量”领先的前十个城市里,贵阳、重庆、太原、兰州、北京、广州等8个中国城市榜上有名。,深刻的环境危机,上海市每天

10、产生出7300吨粪便和500多万吨污水一起排入黄浦江,每天又从江里抽出市民饮用的自来水。1988年初使几十万人遭殃的甲肝大流行,是水污染的结果,深刻的环境危机,乡镇企业废水排放量达43亿吨,工业粉尘的排放量达580万吨。,土法上马开采石棉矿,深刻的环境危机,我国沙尘暴频起和荒漠化扩展的步伐是一致的,20世纪50至6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1560平方千米;70至8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扩展2100平方千米;90年代沙化土地每年以2460平方千米的速度扩展,尤以西北地区为甚。沙尘暴就是土地荒漠化的警报,沙尘暴发生的频度和速度的增大则是敲响了生态危机的警钟。,深刻的环境危机,城市:大气、水体、固体废弃

11、物、噪声污染,农村:水土流失、荒漠化、森林和草地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三、农业生产的合理布局政策,发展农林牧副渔产业,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和相对稳定的农业生态系统,因地制宜的建立商品粮、棉基地和牧业、林业、渔业生产基地。,四、发展生态农业的政策,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生态农业,1.生态农业:,一种社会、经济与生态效益密切结合的现代农业模式,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于中国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2.生态农业主要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2)开展综合利用,净化环境,保护土地,(3)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不同时空、多层次、多形式的新能源利用网

12、络。,3.生态农业模式:,综合利用,改变了农田施肥结构、保护了土地资源,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生态效益,综合效益,促进了粮食、牲畜生产发展,降低了污染、净化了环境,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4.生态农业取得的成就:,丝厂,养蚕业,植桑业,桑基,糖厂,种甘蔗,蔗基,养鱼业,鱼塘,塘泥,蔗叶,蚕沙,塘泥,滤泥,蚕蛹、废水,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连环图,丝厂,养蚕业,植桑业,养鱼业,人口压力,资源短缺,环境危机,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中国21世纪议程,生态农业,战略措施,农业模式,第三节 土地用途管制政策,土地用途管制,是指国家为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通过编制土地

13、利用规划划定土地利用区,确定土地使用限制条件,土地的所有者、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确定的用途利用土地,违者将受到严厉处罚的制度。,土地法规定: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即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实行土地用途管制的基础土地用途分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关键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预先审批;目的保护农用地;保障强化土地执法监督严肃法律责任。,耕地保护的法律规定:保护耕地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1、耕地占用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审批

14、占用耕地的,需做到;占多少。垦多少;或教你耕地开垦费;或异地复垦。2、基本农田保护制度,3、禁止闲置、荒芜耕地 1年内未用的耕种或缴纳闲置费;2年未用的无偿收回4、鼓励开发未利用的土地的规定 国家鼓励单位和个人开发未利用地土地,农用地优先开发。,特点:,1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本依据用途管制是落实总体规划的手段和措施2农用地转用审批是实现用途管制的关键3征地审批权适当集中是实施土地用途管制的必要条件4土地登记制度是土地用途管制的权利保障5以严格的土地监督检查制度为实现措施强化土地法律责任,土地用途管制内容,1农业用地管制农地非农化管制和农地农用内部的管制,农用地,耕地区,非耕地区,基本农田,一

15、般农田,2非农用地区管制非农建设用地的用途管制,城市建设用地,建成区:,城市规划区:,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功能定位,合理确定建设规划区内的界限和用地数量,乡(镇)村建设用地,3未利用土地管制,土地的供给与需求,第二节 土地的需求,第一节 土地的供给,第三节 土地的供求平衡,土地供给就是指可利用土地的供给,即地球所能提供给社会利用的各种生产和生活用地的数量。土地的供给通常分为自然供给和经济供给。,第一节 土地的供给,一、土地的自然供给及其制约因素,土地天生的可供人类利用的部分就叫土地的自然供给,包括已利用的土地资源和未来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即后备土地资源。土地的自然供给是相对稳定的,不受任何人为因

16、素或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因此它是无弹性的。,土地的自然供给受下列因素的制约:(1)适宜于人类生产生活的气候条件;(2)适宜于植物生长的土壤质地和气候条件;(3)具有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4)具有可供人类利用的生产资源;(5)具有一定的交通条件。,(一)世界土地的自然供给 土地自然供给在世界各国的分布存在很大的差异。,(二)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中国土地的人口承载力使中国土地的自然供给极其有限。从热量条件看,大部分地区属中纬度地带,热量条件优越。除占土地面积1.2%的寒温带,以及占26.7%的青藏高寒气候带外,其余70%以上的地区农作物生长期的热量条件都较好。,全年日平均气温注 10稳定期的累积气

17、温,由北到南自 2000-9500,无霜期自120天到全年无霜,从一年一熟到一年三熟。从雨水条件看:中国东南部受季风影响强烈,气候温暖湿润。,其中,湿润区占32.3%,半湿润区占173%,年降水量在400-2000 毫米以上,干燥度不超过1.5,全年降水量的 80%以上集中在作物生长期内,有利于作物生长。中国西北部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分别占 30.8%和19.2%,年降水量在 400 毫米以下,干燥度在13以上。,西北部干早、半干旱地区和青藏高原区占全国总面积的53.8%,但年生物产量仅占全国的9.5%,承载能力为全国的4.3%。这一地区也属于临界地区和越载区。,二、土地的经济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18、(一)土地经济供给的含义 土地的经济供给,是指在土地自然供给的基础上,投入劳动进行开发以后,成为人类可直接用于生产、生活各种用途土地的供给。,土地经济供给是有效供给。土地的经济供给是变化的,有弹性的,并且不同用途土地的供给弹性是不同的。例如,用于农作物生产的土地,因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多,其供给弹性较小,而建筑用地的经济供给弹性则较大。,(二)土地经济供给的影响因素 1.各类土地的自然供给 2.利用土地的知识和技能 3.社会需求 4.产品价格 5.土地利用计划 6.土地供给者的行为,(三)增加土地经济供给的措施 1.扩大土地利用面积 2.提高集约经营水平 3.建立合理的土地制度 4.调节悄费结构

19、 5.利用新技术 6.保护土地资源,1.延长土地开发利用的历史,增加开发手段,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垦殖指数,间接增加土地经济供给。2.技术发展能提供替代品,从而增加对某些土地资源的需求,相对减少土地的经济供给。3.发达地区的土地的经济适宜性好,间接增加土地的经济供给。4.发展新型建材工业用煤渣和工业废料制砖,这些措施都可直接扩大土地的经济供给。5.把建设用地的表层熟土、肥土运到贫脊的岗地上,保护土地资源可以提高了耕地的经济供给。,判断,1.对 2.错 3.对 4.错 5.对,第二节 土地的需求,土地需求是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利用土地进行各种生产和消费活动的需求。人类对农地的需求主要是获取食物。人类从

20、土地上获得的食物主要分为两大类:农作物产品和畜产品。,一、农业用地需求 在食物链中,能量每流转一次,就要损失90%。首先是农作物和蔬菜,其次是水果,最后才是畜产品。对中国来说,现在第一位的就是耕地,保护耕地,控制耕地占用速度是当务之急。,人类对林地的需求:一是对木材的需求。二是林木的生态功能。生态表现在:降低风速,涵养水源,消除空气污染,调节大气环流,减少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越是人类生活起作用的生态林,距人类的居住地就越近,因此,就越容易占用耕地。可见,林地与耕地也存在一定矛盾。,草地在人类的生活中也不可忽视。人类对草地的需求,不只因为它能提供畜产品,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保护土地资源,维护生态

21、平衡。草地在城市及耕地周围主要起着维护生态平衡的作用。,二、非农业用地需求 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人们用于生产生活必需品的劳动所占比重减少,而相应增加了对发展、奢侈、娱乐等方面的劳动。在土地总量一定的条件下,各类用地之间又存在互竞问题,此消彼长,即农用地增加了,非农用地就相应地减少了。,三、经济发展对土地需求的影晌 经济发展必须以一定的投入为基础,把投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土地资源;另一部分是非土地资源,如资金、物资、劳动与技术等。在一定的经济水平下,两部分投入要通过一定的组合。当一部分投入减少时,必须增加另一部分投入,才能保持产出不变。,中国要实现人均 450公斤粮食目标,只有两个途

22、径:要么继续扩大耕地面积;要么在耕地面积继续减少的情况下,增加农业的非土地资源投入,如资金、劳动力等,以提高单位耕地面积的粮食产量。,城市建设要获得一定面积 的住宅和工商业用房,也有两条途径:要么走低层建筑、多占土地的道路:要么走高层建筑,少占土地的道路。,等产量曲线由L移动到L,生产A 单位产品的非土地资源去生产D单位产品时,土地资源则需由E单位增加到F单位。,非土地资源投入的增长幅度往往大于土地资源投入增长的幅度。正因为这样,近代生产都趋向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第三节 土地的供求平衡,一、土地供求平衡的特殊性 土地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既受一般商品供求规律的制约,又有其与一般

23、商品不同的特殊供求形式。土地供求平衡是相对的、暂时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从实践看,土地供不应求是绝对的、普遍的,而供过于求是暂时的、个别的。正因为这样,地价总的趋势是上升的。,SS 是供给曲线,DD 是需求曲线,E 点是供需均衡点。op表示商品价格,oq表示商品数量。EF=OG 表示价格均衡,EG=OF表示数量均衡。数量小于OF 表示供不应求。供不应求就会导致价格上升,供给增加数量向 OF靠拢;数量大于 OF则表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供给量减少,也会向 OF 移动。商品的供求就是这样围绕着均衡点左右摇摆。,二、土地供求平衡(一)耕地的供求关系,(1)人均占有粮食数量的影响,(3)自然灾害使供给

24、减少,(2)城市化的发展用地剧增,(4)人们对土地投资的偏好,(5)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1.影响耕地的供求变化的因素,(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是农村人口的生活保障;是城市居民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2.保护耕地的重要性,(2)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还会进一步减少。(3)严格保护耕地,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关系到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1)要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措施,切实把住土地供给闸门,防止乱占耕地。(2)合理确定用地规模,严格控制建设用地标准,不得盲目扩大规模,搞不切实际的“大规划”。(3)要充分挖掘现有建设用地潜力,控制农

25、村地区工业项目占地过多,促进土地的集约化使用。,3.保护耕地的基本措施,(4)城市建设要依据规划依法征用农村土地,对失地农民合理安置和补偿,切实保护失地农民的利益。(5)村镇建设用地也要注意保护农民权益,防止以集体组织名义随意占用集体土地和基本农田,以及盲目分散扩建建设用地。,(1)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总量。(2)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非农业建设经批准占用耕地的,按照“占多少,垦多少”的原则,由占用耕地的单位负责开垦与所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相当的耕地。,4.我国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采取的措施,(3)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闲置、荒芜耕地。禁止在基本农田中挖

26、塘养鱼或发展林果业。(4)非农业建设占用基本农田应当报国务院审批。,一是不准占用基本农田进行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和搞林粮间作以及超标准建设农田林网。二是不准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建设用于畜禽养殖的建筑物等严重破坏耕作层的生产经营活动。,5.保护基本农田的“五个不准”:,三是不准违法占用基本农田进行绿色通道和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四是不准以退耕还林为名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基本农田纳入退耕范围。五是除法律规定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以外,不准非农建设项目占用基本农田。,中国耕地面积中,中低产田占70%以上,增产潜力很大。由于中产田投资效果最高。因此,首先,在近期应集中力量主攻中产田

27、,有计划地改造低产田。采取综合农业增产措施粮食单产可以提高4-7倍,等于增加相应倍数的耕地面积。其次,增加复种指数,提高耕地利用率。中国目前的复种指数只有153%左右,根据中国的热量、光照条件,复种指数可以达到170%-180%。据有关部门测算,复种指数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相当于增加 100 万公顷耕地。如将复种指数由目前的 153%提高到 170%,增加17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加耕地1700 万公顷;若能提高到180%,增加27个百分点,就相当于增加耕地2700 万公顷。,提问:下列表述是针对那一条的阐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不断增长的条件下,

28、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我国从1996年提出“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了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应采取的对策有:,讨论:严格的土地保护政策与下列的政策矛盾吗?,(1)通过退林还地,退渔还田等措施恢复一部分耕地,今后的生态林、经济林不再占用好耕地。(2)鼓励农民和其他社会力量开垦荒山、荒地、海涂、河滩以及工矿废弃地的复垦以增加耕地面积。(3)提高耕地利用率和生产能力,间接增加耕地面积。(4)加强用地的行政管理,消除“空心村、空心镇,把村庄和城镇中国而未用、占而未用的土地利用起来,以减少对耕地的占用量。(5)政府制定地价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投资者多用城市建成区土地,少占用耕地。(6)进行土

29、地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惰的、有利于控制耕地占用速度的土地管理体制。,两个平衡,公民法定义务,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耕地占一补一平衡,怎样解决失地农民的公平的补偿问题 现在我们国家城市和工业发展每年大约要占用农民的两到三百万亩耕地。这些地大部分分布在城市郊区,按一个人一亩算,一年大约有两三百万农民失去土地。现在失地农民的总数估计在四五千万人。国家统计局作过一个典型调查,失地农民有42生活水平下降。有人说这些农民“种田无地,就业无岗,创业无钱,社保无份,告状无门”,失地农民问题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比下岗工人还要大。地方政府低价征用农民的土地,也获得了巨大的利益。现在大家都比较关注低价征农

30、民的地,高价获利的问题。其实根据调查,土地政策方面更大的一个问题是,低价征得农民的土地,用很低的价格,甚至是零地价(现在已经不允许)出让给企业,这造成了大量的土地浪费,也造成了严重的腐败。高价出让的土地目前大约占20左右,这块对农民确实不公平。,案例讨论,根据调查,在土地出让价格当中,给农民的补偿大约占6,各种税费大约占7左右,把地由生地造成熟地的造地费大约占13,其余的全是净收益。所以说当前三农问题矛盾最突出的是土地问题,尤其是非农占地,现在政策应该说目标是比较明确的,要公平的补偿农民,由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部分是一个平等的产权交易过程。集体土地确实是一种不完整的,一种产权主体缺位的产权制度

31、。有很大的弊端。建议是要给农民真正的土地物权。要让农民感觉到自己是土地的主人。只有土地定权,农民才能真正定心。,(二)工业、商业和住宅用地的供求关系 1 供求关系(1)土地的供求都有一定的弹性。遵循一般商品的供求规律,尤其是在新开发的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在一定范围内,土地的供求都有一定的弹性,其供求平衡如图,(2)常出现价无市现象。土地供求关系的另一特殊形式就是有价无市,即只有土地供给及价格,没有需求者;或只有对土地的需求及地价,但没有土地供给。,哪个正确?,2.实现非农用地的供求平衡应采取的主要措施:(1)搞好城市规划,实现城市土地合理功能分区,提高城市土地利用规模效益。(2)实行城市综

32、合开发建设,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3)抓紧进行旧城区拆迁改造,充分利用城区闲置土地和利用率低下的土地.(4)向城市土地空间发展,实行城市土地的立体利用。,案例: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北京城市新规划有什么重大调整?在土地利用上有何考虑?,新规划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按照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要求,对北京空间布局做了重大调整,改变过去“单中心”的发展格局,构建起城市空间结构。即完善“两轴”,包括继承和发展北京传统城市中轴线,完善长安街及其延长线建设,保障首都职能和文化职能的发挥;沿通州、顺义、亦庄等地强化“东部发展带”,疏导首都经济的产业发展方向;沿大兴、昌平、延庆等地整合“西部生态

33、带”,创建宜居城市的生态屏障。同时,建设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等多个城市职能中心。以此为基础,规划引导形成“中心城新城镇”的市域城镇结构。目前规划了通州、顺义、亦庄等11个新城,将承担疏解中心城人口和功能、带动区域发展的功能。本次规划的修订体现了“政府组织、专家领衔、部门合作、公众参与、科学决策”的工作机制。,“两轴两带多中心”,天安门广场,思考题:,土地可持续利用思想的核心是什么?制定土地可持续利用管理的原则是什么?可持续土地生态管理政策的内涵是什么?我国制定土地用途管制的依据、意义和政策内涵是什么?我国确定耕地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政策的依据和主要内容是什么?,世界主

34、要资本主义国家 的土地政策,一、英国,从15世纪末开始进行长达3个多世纪的圈地运动;在资产阶级革命中,通过立法使新贵族廉价购买或通过赠予得到土地。英国通过上述措施形成了新贵族或资产阶级的大土地所有制,经营方式主要是资本主义的规模较大的农牧场。,评价:英国的圈地运动1、实现了英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和经营方式的根本性变化,导致了农村阶级关系的变化,其实质是英国农业的资本主义改造运动。,2、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圈地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新贵族和资产阶级一起充当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大量失去土地的农民为工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场和大牧场有利于革新技术和改良推广新品种等,有

35、利于工业革命条件的成熟。3、圈地运动对农民而言是一场灾难。,二、法国,君主立宪派宣布废除封建制度,取消教会和贵族的封建特权等,实质是在法律上否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吉伦特派宣布在农村中按户分配公有土地,无偿废除“没有领主的土地”上的一切封建权利;,雅各宾派颁布法令,宣布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地价在10年内付清,农村公有土地可按当地人口分配,无条件地废除贵族、地主的一切封建权利。这就最终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法国的封建制度得以废除。拿破仑公布民法典,新建立的小农土地所有制得到法律的保障,经营方式上是小农式资本主义经济。,法国小农经济的确立及大量长期存在的影响,1、确立: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

36、宾派把逃亡贵族的土地分成小块出售给农民,形成法国农村的小农经济。2、影响: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赢得了农民对雅各宾派政权的支持,是法国大革命相对彻底的表现之一。,给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农业中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优势,影响了雇佣劳动力的来源,限制了国内市场的扩大(阻碍了两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法国大革命期间的下列措施中,哪一项保证了当时革命的法国战胜反法同盟,但后来又制约了法国经济的发展。A取消农奴制度,废除教会和贵族特权 B颁布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 C雅各宾派执政时期的土地政策 D严禁囤积居奇,对日用生活品实行最高限价政策,C,英国通过圈地运动,一方面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金、

37、劳动力和市场,另一方面形成了资本主义性质的大农牧场,便于工业革命中农业机械和技术的推广,从而推动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革命的进行;,英法两国在处理土地问题上的不同,对两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不同的影响:,而法国大革命使农民小土地所有制形成,使法国农民贫困和农业经营落后,造成农业生产技术发展的滞后和国内市场狭窄,从而不利于法国经济的发展。,1862年,美国政府颁布宅地法,规定美国公民只要交付10美元的手续费,就可以在西部获得一块相当于64公顷的土地;连续耕种5年以上,这块土地就成为私有财产。这样就形成了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三、美国的土地政策,影响:使北方获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很快扭转了战局,

38、为北方战胜南方提供了基础 西进运动加速了这一体制的形成,其积极作用在于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原料。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开发,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明治维新,改革土地制度,废除了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承认土地私有征收统一的地税,允许土地买卖。,四、日本的土地政策,影响:从法律上保障了新兴地主的土地所有权,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但新兴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造成国内市场狭窄,农业落后。,1861年改革规定,废除农奴制,农民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以高于实际地价许多的价钱来赎买;同时,贵族地主仍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五、俄国的土地政策,因此,土地问题的解决,一方面为俄国资本主义提供了市场和劳动力,加快了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步伐;另一方面,贵族地主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使国内资金缺乏,农业长期落后。,俄日两国由于通过改革的途径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因而保留大量的封建残余,这对两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需要的国内市场、资金等产生了不利影响;而美国的宅地法使西进运动大规模地推进,广阔的西部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了原料和市场。,苏俄土地政策:1、没收地主、皇室、寺院的土地,分配给农民耕种2、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粮食税3、新经济政策:余粮收集制4、苏联时期的农业集体化:1927年,牺牲农民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