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二).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535554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291.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二).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二).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二).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二).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二).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二).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二).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作品的解读与方法,张卫中,第二节、作品解读一、鲁迅:祝福,(一)作家、作品的相关背景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据统计,新时期以来,已经发表祝福研究文章近400篇。,(二)祝福叙事策略解读如果从素材与主题的划分来看,祥林嫂的故事最容易写成一个命运悲剧。,无论是穷困被卖,还是丧夫失子等痛苦都没有导致祥林嫂精神与生命力量的真正崩溃。而真正导致她精神崩溃的是她捐了门槛,幻想获得了拿祭品的权利而四婶“你放着,祥林嫂”的一声断喝。,在祝福中,作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把祥林嫂的故

2、事写成一个纯粹的命运悲剧,他最大的追求则是压抑读者对人物遭遇的纯粹厄运的兴趣,而要把读者的注意引导到礼教杀人这样一个主题上来。,在祝福中一个真正有意思的问题是,作者通过什么样的叙事策略转移了来自素材的主题,他是如何通过叙事将启蒙主题植入一个本来或许只能赚取读者几滴眼泪的悲惨的故事中。,1、以“我”为视点,将作为封建礼教代表的鲁四老爷与受害者祥林嫂联系起来,从而凸现了小说反礼教的主题。,祝福中作者所作的最大的叙事干预,其实就是加上了一个“我”的故事,即将祥林嫂的故事,置于“我”的视野之中,在有“我”参与的框架中,重新演绎与讲述了祥林嫂的故事。,有人指出:“在长达万余字的篇幅中,祥林嫂的故事占了三

3、分之二,而我的叙述竟然占了三分之一。如果小说文本的用意仅仅在于再现祥林嫂的人生悲剧的话,叙述者我的篇幅实在太过冗长了。”“祝福分别写了我和祥林嫂的两个不同而又紧密相连的故事祥林嫂的人生悲剧与我的心路历程。我”的故事在意蕴深度上超过了祥林嫂的故事。”,但事实上,“我”的故事附属于祥林嫂的故事,它是作者为了凸显主题,进行叙事干预的一种手段,其意义主要在于某种叙事功能,而不是旁出的思想与社会意义。,鲁迅从“我”的角度来写祥林嫂的故事最重要的目的是在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也就是在作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与被害者之间建立某种联系,主要用这种方式将祥林嫂的命运悲剧转换成对礼教杀人的控诉。,小说以“

4、我”住进鲁四老爷家作为叙事的起点,其目的是在于将祥林嫂的悲剧置入一个礼教氛围浓郁的环境之中。作者在讲述四叔和其家庭的时候有着明显的目的性,就是凸显其理学、道学的背景。,所谓礼教就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套价值观念,它以儒学为基础,其核心是所谓“纲常伦理”,也就是一套规约制度,它是封建社会中一种普遍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不仅属于鲁四老爷,同时也属于祥林嫂和柳妈,事实上也属于所有鲁镇的人,这是一套共同的规约制度;正是这个制度扼杀了祥林嫂。,从这个意义上看,鲁四老爷也并非扼杀祥林嫂的凶手。他并非着意和祥林嫂过不去,他执行的是一套礼教的规则,这个规则已经内化成一种社会行为规则,或者成为一种潜意识规则。其实

5、,祥林嫂也是这个规则的遵循者她如果根本不在乎这个规则,她就不会受到如此严重的伤害。,“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个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鲁四老爷也确实扮演了一个封建礼教维护者和执行者的角色。他下令四婶不让祥林嫂触碰祭品,直接导致了祥林嫂的精神崩溃。,2、小说使用“套叠式”结构,将鲁四老爷设为背景,进一步凸现了礼教杀人的主题。,祝福的叙事可以简单地分出“现在时”和“过去时”两个层面。“现在时”基本上就是3天:第一天夜里“我”到了鲁镇,虽然是故乡,但是已经没有家,只得暂

6、寓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第二天“我”去看了几个本家和朋友,下午碰到了祥林嫂(距上次看到她已经过了5年)。第三天,还是去看朋友,傍晚听到了祥林嫂的死讯,开始回忆(进入过去时)。,“过去时”主要有3个部分:祥林嫂第一次到鲁镇的经历;第二年正月里,卫老婆子向大家讲述了祥林嫂被抢走了以后的经历,即被迫嫁给贺老六,生了一个儿子;祥林嫂第二次到鲁镇,准备祝福祭品时第一次被拒绝,捐门槛后再一次被拒绝,精神陷于崩溃。小说最后有回到“现在时”。,使用这种结构框架,在时间上可以把祥林嫂十年的生活比较集中地讲述出来,使小说显得比较紧凑。在空间上,鲁四老爷的宅子既是“我”现在的落脚之处,也是祥林嫂长期生活过的地方,二者

7、有很高的关联度。而且这个宅子上上下下,从鲁四老爷、四婶到鲁家的短工都是祥林嫂故事的当事人,“我”在鲁四老爷的宅子里回忆和讲述祥林嫂的故事看上去非常自然。,关于正文中祥林嫂一生悲剧的叙事方式,即作者使用第一人称叙事还是第三人称叙事,以往是很有争议的。争议的根源其实在于作品本身的模糊性。即这段叙事既可以看做“我”对祥林嫂故事的转述(我听来的故事,由“我”的嘴里讲出),也可以看做小说转换了视角,即采用了第三人称叙事。,从“套叠式”的结构出发,作者更容易控制叙事的节奏,即灵活使用倒叙和插叙、概述和场景描写。,在小说中,作者较详细地描写或讲述的地方主要有4处:“我”在河边与祥林嫂相遇,祥林嫂问“我”人在

8、死后是否有灵魂的问题。卫老婆子转述祥林嫂被卖给贺老六,婚礼上激烈反抗的过程。祥林嫂真正地以死相拼。柳妈对地狱恐怖的描述以及祥林嫂的反应。祥林嫂捐门槛以后,四婶的不信任及祥林嫂的反应。,这4处都与祥林嫂的精神之死有着直接关系。换言之,这几个情节连接起来就能勾勒出祥林嫂被礼教扼杀的完整过程。,在祝福的叙事策略中,能够明显地找到一组对应关系:祥林嫂精神上的受虐和自虐与场景描写的对应,祥林嫂一般的命运悲剧与概述和省略的对应。,从这个意义上说,礼教杀人是作者在祥林嫂纷杂的生活中“提取”出来的一个故事,是作者通过特殊的叙事手法精心“讲”出来的一个故事。作者通过引入“我”这个叙事人,通过设置“套叠式”的结构压抑了素材本身可能具有的多种主题,将旧中国一个普通妇女“悲惨的”生活改写成一个具有时代意义“悲剧性”的故事。而这种“改写”正是祝福叙事策略的要点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