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章总需求理论.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章总需求理论.ppt(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六章 总需求理论,本章在宏观经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问题介绍的基础上,在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产品市场的均衡和国民收入的决定。考察货币市场的均衡和利率的决定。从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均衡推导和分析ISLM模型,考察均衡的利率和国民收入的决定。,第一节 金融市场及利率的决定,一、金融市场 1、金融市场及其结构 金融市场是指资金供给者和资金需求者双方通过金融工具进行交易而融通资金的市场,是实现货币借贷、各种 票据和有价证券交易活动的市场。金融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在金融市场中,资金从盈余者手中转移到资金赤字者手中。货币市场是融通短期资金的市场,通常为一年及一年以下;资本市场是融通长
2、期资金的市场,通常为一年以上。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又可以进一步分为若干不同的子市场。货币市场包括金融同业拆借市场、回购协议市场、商业票据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短期政府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包括中长期信贷市场和证券市场。中长期信贷市场是金融机构与工商企业之间的贷款市场;证券市场是通过证券的发行与交易进行融资的市场,包括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基金市场、保险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金融市场又可以看作为资金融通市场,一般分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两种。直接融资是资金供求双方直接进行资金融通的活动,也就是资金需求者直接通过金融市场向社会上有资金盈余的机构和个人筹资;间接融资则是指通过银行所进行的资金融通活动,也
3、就是资金需求者采取向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申请贷款的方式筹资。2、货币市场与利率 利率是借款的成本或为借款人资金支付的价格(通常表示为借入占100元的百分比)。在经济生活中有多种利率,图6-1给除了1991-2007年我国货币市场利率变动情况。,普通股代表持有者对公司的所有权。股票是对公司收益和资产的索取权。公司为其业务活动进行筹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行股票并将其出售给公众。股票市场常常是公众关注的焦点,是财经新闻的“重头戏”。股票市场的价格是变幻莫测的,它是一个可以让人们迅速发财或破产的场所。图6-2描绘了1993-2008年我国上海证交所股票价格变动的情况。,外汇市场是指从事外汇买卖的交易场所
4、,或者说是各种不同货币相互之间进行交换的场所。汇率用其他国家货币表示的一国货币的价格。图6-3表示1994年以来美元兑换人民币汇率的变动情况。,二、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是指在一定时点上经济中所拥有的货币存量,根据统计口径的不同,一般可将货币供给划分为M0、M1、M2等。货币对经济会产生广泛影响,它不仅影响经济的总体状况,而且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相关链接6-1:货币的基础知识 任何一种能执行交换媒介、价值尺度、延期支付标准 或完全流动的财富储藏手段等功能的物品,都可被看作是货币。货币职能的划分,古今学者虽然在划分标准上存在差异,但划分实质上并没有太大分歧。马克思从历史和逻辑角度将货币职能划分为价
5、值尺度、流通手段、货币贮藏、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现代经济学者倾向于将货币职能划 分为:(1)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2)购买和支付 手段;(3)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一般在中国将货币供给分为M0、M1、M2。M0=流通中现金 M1=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 M2=流通中现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证券公司客户客户保证金,1、中央银行与基础货币 中央银行作为银行体系的监督者,它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维护金融稳定,在中国主要指的是中国人民银行。中央银行一般可以控制基础货币的总量,基础货币指的是流通中的现金和准备金总额。流通中的现金就是公众手中所持有的货币,它可以用于人们的日常交易
6、。准备金指的是各商业银行在央行的存款以及商业银行实际持有的现金。2、存款与货币创造 商业银行的存款创造必须具备部分准备金和部分现金提取的条件。在部分准备金制度下,如果经济主体将现金存入银行后,为了防止商业银行面对的挤兑威胁,出于安全性的考虑,商业银行往往将部分现金存入央行,部分应付特殊需要,其余部分可用贷款或购买债券。存款准备金占存款的百分比一般称为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准备金比率称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如果商业银行实际持有的准备金率高于这一最低水平,超出部分称为超额准备金率。,假设支票存款的法定准备金率为20,为分析方便,做如下假定:(1)商业银行不持有超额准备金,所有超额准备金
7、都用于购买债券或发放贷款;(2)不存在支票存款向其他储蓄存款的转化;(3)不存在现金从银行的漏出,也就是说,公众会将现金支付后所收到的款项立即存入银行。假定某人将向央行出售的10000元债券所得款项,以支票形式存入银行,第一银行在提取20的法定准备金后,其余8000元全部用于贷款,按照假定借款者会将8000元款项全部存入第二银行,同理,假设第二银行根据20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取准备金后,将其余6400元全部用于贷款,借款者将6400元全部存入第三银行,以此类推,第三银行将会把多余的现金贷放出去,从而形成第四银行的支票存款。这一过程不断持续下去,从第一银行至第二银行、第三银行第n银行,持续地存款
8、贷款,贷款存款,直到银行体系超额准备金为0。,表6-2 存款创造,显然,各银行的支票存款增加额构成一个无穷级数递减数列,即10000,10000(120),10000(120)2,10000(120)3 我们可得下列支票存款增加额:=10000+10000(120)+10000(120)2+10000(120)3+=100001/1-(1-20%)=100001/20%=50000,一般地,假定支票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为r,银行的初始准备金为R,则我们可得整个银行体系的支票存款增加额为:D=R(6.1.1)其中,D为银行体系支票存款总额的变动;r为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为银行体系准备金的变动;
9、在上述模型的分析中,我们没有考虑银行对待超额准备金的政策、储户对持有现金的决定和借款人对借款数量的决策,而事实上这些因素都会引起货币供给的变动。三、货币需求 为分析利率的决定,在分析货币供给以后,我们有必要分析货币需求是如何决定的。关于货币需求的理论,经济学家一般从货币作为交易媒介和货币作为一种资产角度进行思考。,(一)传统的货币数量说 1、现金交易数量说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1911)首先提出了古典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人们持有货币的目的是为了购买产品和服务。交易方程式如下: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交易量 MV=PT(6.2)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反映了,在交易中货币的支付总额等于交易商品或劳
10、务的总价值。所有商品或劳务的交易次数衡量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用经济的总产出国民收入来代替交易次数。数量方程式变为:货币货币流通速度=物价产出 MV=PY(6.3)费雪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是由包括人们的支付习惯、信用的发达程度等制度性因素决定的,而这些制度性因素在短期内变化很小,基本可以视为常数。只要货币流通速度是固定的,也就意味着货币需求完全取决于名义国民收入。,2、现金余额数量论 马歇尔和庇古等人的剑桥学派提出了现金余额数量论,虽然它得出了现金交易说相同的结论,但是它开创了从个人资产选择角度分析货币需求的分析方法。剑桥学派认为影响人们持有货币额有如下几个因素:(1)个人的财富总额
11、,个人的财富总额限制了人们持有的货币量;(2)持有货币的机会成本,人们因持有货币而放弃的货币以外的各种资产收益;(3)人们对未来收入、支出和物价的预期。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剑桥学派在作结论时,只是简单地认为人们的货币需求同财富的名义值成比例。M=k P Y(6.4)其中k为人们愿意以货币这种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事实上,它就相当于现金交易数量论中的1/V,从而同样认为名义货币供应量决定了名义国民收入。,(二)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 凯恩斯从个人资产选择的角度分析了人们持有货币的动机,称为流动性偏好理论。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货币 的动机有三类:交易动机、预防性动机、投机性动机:(1)交易性
12、需求,指的是企业或个人为了应付日常的交易需要而愿意持有的一部分货币,凯恩斯认为交易性需求 主要取决于国民收入的大小;(2)预防性需求,指的是企业或个人为应付意外支出而持有的一部分货币,凯恩斯 认为预防性需求是同收入成正比的;(3)投机性需求,是指人们为了在未来某一适当时机进行投机活动而愿意 持有的一部分货币,凯恩斯认为人们持有资产的形式有货 币或生息资产两种,并且认为投机性需求主要取决于率。凯恩斯认为货币的投机性需求同利率成方向变化,在 极端低利率条件下,还会引起流动性陷阱。“流动性陷阱”指的是当利率水平低到所有人都认为它肯定将上升时,货 币的投机性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任何新增的货币供给都 被
13、人们所持有,而不会增加对债券的需求,结果使利率进 一步下降。,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可以表述如下:M/P=L1(Y)+L2(i)(6.1.5)该式描述了货币需求同实际收入成正向关系,与利率成反向关系。将利率引入货币需求函数是凯恩斯的一大理论贡献,不过凯恩斯认为 率仅对货币的投机性需求产生影响。后来的凯恩斯主义的学者也证明 了,利率也影响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三)鲍莫尔的货币交易性需求理论 凯恩斯主义者鲍莫尔和托宾在20世纪50年代分别论证了利率对货 币交易性需求的影响。假设经济主体每隔一段时间就获得一定量的收 入(Y),并且在均匀地将它花费出去,则他的平均货币持有额为 Y/2,进而持有货币的机会成
14、本为该经济主体失去 的债券利息收入 经济主体为获得债券的利息收入也可以将暂时不用的部分收入用于购 买债券,但是鉴于交易需要,经济主体必须为出售债券耗费时间与精 力,即交易费用。假设每次出售债券的交易费用为b,经济主体在期初 全部以债券的形式持有收入,然后定期出售债券K以获得货币,从而 出售债券总的交易成本为,平均货币持有额即为K/2。这样经济主体的总成本为:(6.1.6)对上式关于求一阶导数,并令其等于0。得:,可求得:相应的交易性需求平均持有额为 该式即为“平方根”公式,表明货币的交易性需求与收入和债券的交易性费用成正向变化,同利率成反向变化。循着鲍莫尔和托宾的思路,惠伦证明了预防性需求也和
15、利率成反向变化,一般把它称之为“立方根”公式。(四)现代货币数量论 弗里德曼将货币是资产的观点引入货币数量论,将资产的范围扩大到债券、股票以及各种实物资产,它们都可以作为货币的可替代资产。弗里德曼在该理论中提出了“持久性收入”的理论,并且将财富分为人力财富和非人力财富,现代货币数量论的另一特点是认为货币与其它资产都有报酬,并且预期报酬率同向变化,这在西方国家20世纪60年代,因金融创新而导致的支票存款也同样支付利息,比较符合现实。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f(Yb,w,rm,rb,re,u)该式中,代表实际货币需求;代表实际持久收入;代表非人力财富占总财富的比率;rm代表货币的预期名义报
16、酬率;rb代表债券的名义报酬率;re代表股票的预期名义报酬率;代表实物资产的预期名义报酬率;代表其它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因为弗里德曼认为货币与其它资产的预期报酬率是同向变化的,所以认为影响货币需求的主要因素是“持久性收入”。四、利率的决定 1、古典利率决定理论 古典学派的代表人物庞巴维克、马歇尔、费雪等人认 为利率是由资本供求决定的,如图6-4所示,资本的供给来源于储蓄,资本的需求来源于投资。储蓄流量会因为利 率的提高而增加,随利率的降低而降低;而投资会因为利率的提高而减少,随利率的降低而增加。均衡利率取决于储蓄、投资流量的均衡(S(i)=I(i))。,古典的利率理论具有如下特点:(1)储蓄和
17、投资决定利率,与收入无关;(2)利率调节储蓄和投资,使之趋于均衡。,2、凯恩斯利率决定论 凯恩斯认为储蓄的决定因素是收入而不是利率,是收入调节储蓄和投资,认为货币是一种特殊的资产,最具流动性,利息是放弃这种流动性的报酬,而不是储蓄或等待的报酬。凯恩斯认为货币供给由货币当局决定,货币需求是交易、预防和投机动机决定,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取决于收入,投机性需求取决于利率。因为在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中只包含货币和债券两种资产,所以当利率过低时,人们将在市场上出售债券,以持有更多的货币,进而债券价格的下跌,这也意味着利率的上升,直到利率达到均衡了利率;当利率高于均衡利率时,人们持有较多的货币量,将在市
18、场购买债券,债券价格将上升,从而意味着利率下降,实现均衡。Ms=Ms(i),Md=PL(Y,i),(6.8)其中Ms代表货币供给,Md代表货币需求。该理论中,利率的变动使货币供求而不是使储蓄投资趋于均衡,储蓄投资的均衡主要是由收入而不是利率调节实现的。,3、可贷资金供求均衡利率论 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罗伯逊和俄林等人。在他们看来,古典的利率理论仅仅考虑了实际因素对利率的影响,没有考虑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仅仅考虑货币因素对利率的影响,而排除了实际因素对利率的影响。可贷资金利率理论认为应把实际因素与货币因素、流量分析与存量分析结合起来说明利率决定。可贷资金供给包括总
19、储蓄和新增货币量,新增货币供给主要由央行决定。LS=S(i)+Ms(i),(6.9)其中LS代表可贷资金供给,Ms(i)表示新增的货币供给。可贷资金需求包括总投资和人们因投机而产生的储存货币的需求,即:Ld=I(i)+Md(i),(6.10)其中 Ld代表可贷资金需求,Md(i)表示一定时期新增的货币需求。,如图6-6所示,横轴为可借贷资金需求L,纵轴为利率i。均衡利率取决于可贷资金的供求的平衡关系,可贷资金利率理论相比流动性偏好理论是一个长期利率理论,更关注长期的利率变动。,五、利率传导机制 1、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机制 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有两大前提下:(1)经济中 只存在货币与债券两种资
20、产;(2)金融市场以利率出清。在此前提下,封闭经济中的利率传导机制被总结为:(6.11)假设央行减少准备金以紧缩银根,商业银行必然减少对社会的货币供给,从而意味着社会货币存量下降(M),居民货币持有额减少、债券持有额增加。这将 导致名义利率上升,如果价格水平没有变化,则真实利率(i)随之上升,最终将导致投资及消费(IC)降低,国民收入减少。凯恩斯的利率传导机制中的两个前提限定了利率传导的 范围,忽视了其它金融市场传导作用,托宾和莫迪利亚尼 等人提出了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引入财富效应和多种资 产的不完全替代的资产结构效应。,托宾提出理论,托宾是企业市值对重置成本的比值。如果高,则企业市值高于企业
21、的重置成本,从而企业发行新股进行投资将有利可途,投资将增加,经济呈现景气态势;相反如果低,企业新增投资欲望将降低,进而投资萎缩,产出下降。传导机制如下:在货币紧缩政策下,将会导致利率上升,股票和债券的相对收益将随之变动,最终将导致股价下降(Pe),Q下降。莫迪利亚尼主张利率通过影响股价,引起财富效应变化,进而对居民消费产生影响。(6.13)货币扩张将导致股价上升,因为股票通常构成金融财 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股价上升,居民财富(W)随之增加,其消费需求和产出上升。,2、信用传导机制 利率传导机制以信息对称市场下金融资产的完全替代以及价格出清为前提。现代经济学的信息不对称理论使上述假设前提受
22、到挑战,信用配额理论得到发展。斯蒂格利滋认为信用配额行为是银行利润最大化要求的体现,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银行信贷渠道与资产负债表渠道,两个信用传导机制的理论。银行信贷渠道 银行信贷渠道认为银行贷款与其它金融资产不可完全替代,特定类型的借款人只能依靠银行贷款融资,所以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贷款规模的变化,进一步影响经济产出的变化。传导机制如下:货币扩张以后,银行活期存款D相应增加,从而银行贷款L的供给将增加,在银行利率下降而刺激投资的基础上,这将进一步刺激那些依赖银行贷款融资的特定借款人,国民收入上升。,资产负债表渠道 伯南克和布林德从不同货币政策态势对特定借款人资产负债状况的影响角度解释信用在传
23、导过程中的独特作用,资产传导机制如下:(6.15)货币政策紧缩以后利率将上扬,将对借款人的资产状况产生影响:(1)利率的上升将导致利息等费用开支增加,从而直接减少净现金流(NCF);(2)利率的上升导致股价下跌,从而借款人的资本品的价值减少,资产状况恶化。这些都会导致借款人担保品价值下降,获得银行贷款可能性将下降,最终影响投资和产出。值得注意的是,迄今为止,中国的货币政策的重要手段仍然是控制可贷资金总量,所以信用传导机制在中国有特殊的意义,第二节 ISLM 曲线一、产品市场均衡与IS曲线1、IS曲线的推导 IS曲线表达的是产品市场与服务市场上产生的利率与收入之间的关系。在封闭条件下总产出可以表
24、示为:Y=C(Y-T)+I(i)+G(6.16)上式反映了总产出等于消费、投资、政府支出之和。消费主要由消费者的可支配收入决定的,收入越高消费的意愿越强;投资是由利率决定的,产出越高投资的能力越强,利率越高将提高投资主体的成本支出,这将降低经济主体投资的积极性;政府购买是由政府的预算、财政政策决定的。式6.16代表了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总供给(左边)必须等于总需求(右边),我们通过分析该式中利率的变化来推导IS曲线。,在图6-7中,图a的纵轴为总需求Y,横轴为总供给E。45线为均衡条件,当利率从i1上升为i2,将导致投资下降,从而意味着总需求曲线从C+I1+G变为C+I2+G时,均衡点从A1变
25、为A2,相应的产出从Y1减少到Y2。所以在产品市场上,利率和产出之间是反向关系,图b中反映利率和产出之间关系的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就是IS曲线。,2、IS曲线的斜率和移动 IS曲线的经济学含义表达的是,由于利率的上升导致投资下降,进而作为总需求的产出也将下降,这意味着IS曲线的斜率为负。斜率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投资对利率的敏感度;二是投资引起产出变化的乘数的大小。当投资对利率的变化很敏感时,利率很小程度的降低将引起投资的大幅度增加并引起收入的相应增加,此时IS曲线较为平坦;反之,则陡峭。较大的投资乘数意味着投资的增加将通过投资乘数的影响引起产出的大幅增加,这也意味着IS曲线较为平坦;反之,
26、则陡峭。IS曲线移动还受利率之外的因素影响,财政政策的因素T的变化将引起可支配收入的变化,进而影响消费,G的变化直接影响总需求,从而带来IS曲线的位移。当政府实施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将会减少税收,扩大政府支出,这些导致在同样的利率水平下,总需求向外移动,进而导致IS曲线向外移动。,3、IS曲线的数学推导 式6.16表达了国民收入恒等式中总需求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我们假设消费函数为:C=a+b(Y-T)(6.17)上式中a和b都大于0,b代表边际消费倾向。投资函数为:I=c-di(6.18)上式中c和d都大于0,d代表投资对利率的反应。将6.17和6.18代入6.16式,可得 Y=a+b(
27、Y-T)+(c-di)+G(6.19)我们可对上式移项化简可得:(6.20)上式就是表示了产出和利率之间关系的IS曲线,我们可以得出如 下结论:(1)因为利率的系数是负的,所以IS曲线向右下方倾斜;(2)政府购买的系数是正的,从而政府购买的减少将引起IS曲线向 左移动;(3)因为税收的系数是负的,从而税收的增加将引起IS曲 线向左移动。利率的系数为说明决定IS曲线倾斜大小的影响因素。,二、货币市场均衡与LM曲线 1、LM曲线的推导 LM曲线描述了货币市场上利率与收入之间关系,它是在货币供给给定条件下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相等时利率和收入之间的组合。根据我们上一节所分析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函数为:(
28、6.21)我们假定货币供给不变,通过改变收入水平,来考虑对货币需求的影响,进而要恢复货币供求均衡所需的利率变化。,如图6-8所示,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利率i,当收入从Y1增加到Y2时,货币需求曲线将向右移动,因实际货币余额保持不变,所以要保持供求均衡,必须提高利率以实现均衡,利率将从i1上升到i12。这种收入水平和利率之间的正向关系反映的就是LM曲线。LM曲线的斜率为正:当实际货币余额保持不变,收入水平上升引起的货币需求增加必须由利率上升引起的货币需求下降来抵消,才能使货币市场保持均衡。2、LM曲线的数学推导 式.21描述了货币市场均衡的收入和利率组合的关系:假设货币需求函数为:L(Y,i)=
29、kY-fi(6.22)该式中e和f都是大于的数。e表示了收入变化引起的货币需求的变化;f表示利率变化引起的货币需求的变化水平。进而货币市场的均衡条件为:M/P=k Y f i(6.23),对上式整理可得:(6.24)我们由该式可得出LM曲线的如下结论:(1)收入的系数为正,LM曲线向右上方倾斜;(2)实际货币余额的系数为负,实际货币余额的增加将引起LM曲线的向下移动,反之,当实际货币余额降低时,LM曲线向上移动。三、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IS-LM曲线 将ISLM 曲线放在一起考虑,可以得到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点。IS曲线:Y=C(Y-T)+I(i)+G LM曲线:M/P=L(Y,
30、i)下面我们将ISLM 曲线画在一张图上,可得均衡点A(图6-9)。,在图6-9中,横轴为收入Y,纵轴为利率i.图6-9反映了ISLM 曲线的均衡,包含了消费、投资、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等因素的影响,是分析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工具。,财政政策的影响 政府的财政政策主要包含政府购买与税收,这两个因素主要对IS曲线产生影响。1、政府购买的变化 当政府购买增加时,这将引起IS曲线向右移动,与LM曲线形成新的均衡。此时产出增加,利率上升。利率的上升将通过影响投资进一步降低总产出,这一般看作为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2、税收的变动 当经济过热时,政府可以通过增税的手段来稳定经济,增加税收将会引起居民可支配收
31、入减少,进而降低消费,这将引起总收入减少,使IS曲线向左移动。IS曲线和LM曲线形成新的均衡,此时产生下降,利率降低,但是利率降低将会引 起投资上升,增加总产出。,货币政策的影响 当央行判断经济形势过热时,往往通过减少货币供给,进而提高利率和降低产出。假设央行减少货币供给,在价格水平不变的情形下,实际货币余额降低。货币供给的减少将使LM曲线从LM1向上移动到LM2,LM曲线和IS曲线的均衡点从A1变为A2,此时利率从i1提高到i2,利率的上升使投资下降,进一步使产出降低。,货币和财政政策的共同作用 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分别出自于经济的不同部门,不同经济部门的协调配合对于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意义非凡,
32、所以我们有必要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共同作用的影响。假设政府由于预算的限制不得不降低政府购买,这一政策对经济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据ISLM模型,除了考虑对IS曲线的影响还需考虑央行对这一政府购买减少所作出的反应。(1)假设央行不作反应,也就是说货币供给保持不变。根据前面分析,我们可知这将使IS曲线向左移动,与LM曲线形成新的均衡,均衡时利率降低,产出减少。(2)假设央行为稳定经济,防止降低政府购买引起的产出下降。此时央行只有增加货币供给,使LM曲线向下移动,均衡时利率降低,使投资上升,来抵消政府购买下降对产出的影响,保持产出不变,(3)假设央行目标是保持利率不变,以利于控制通货膨胀。此时央行会
33、减少货币供给,LM曲线向上移动,均衡时使利率上升,与原先保持一致,这将引起投资下降,从而进一步降低产出。专栏6-1:中国的ISLM 模型及其政策分析 1、中国ISLM 模型设定 根据ISLM模型,我们选取如下变量:总产出、消费、政府购买、投资、利率和净出口。总消费:由居民消费和政府消费两部分组成,前者是指居民在核算期内对物质产品和服务的最终消费,与IS中的C相对应;后者主要由政府财政负担,是IS中G的一部分。总投资:在核算期内固定资产投资和库存投资的合计。目前,我国投资按照所需资金来源分为:(1)国家预算内投资、(2)国内贷款、(3)利用外资、(4)自筹资金。,总产出,我们选取国内生产总值数据
34、;利率,我们选取央行公布的一年期贷款利率数据根据本节对模型假定,我们仍然采用线性函数估计中国的ISLM模型,使用中国的19902006 间相应数据估计消费函数、投资和货币需求函数。结果如下:表6-3 模型估计结果,(1),t统计值(7.4933)(-4.1340)p值(0.0000)(0.0009),由表1可知中国的消费、投资和货币需求函数。我们发现有两个投 资函数,其中(1)式值很低,说明利率对投资的解释力不足;我们 在(2)式中在包含货币供给以后,值高达0.9920,但是利率的p值高 达0.3592,进一步说明利率对投资的解释力不足,这主要是在中国特 殊的经济体制下,政府对货币供给量与贷款
35、规模的控制对投资的影响 更为显著,利率投资的解释性不足。结合表1及本节所学知识,我们可得中国的ISLM模型为:IS:Y=1.53(8399.24+G+NX)-139.74i+0.32M LM:Y=-2714.36+745.21i+1.68M/P2、政策含义 根据中国的ISLM 模型我们得出如下结论:(1)IS曲线较陡,而LM曲线较平坦,说明在中国财政政策比货币政策更有效,因为中国采用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货币政策自主性不足,所以财政政策在稳定产出方面具更大的作用。(2)在IS模型中引入货币供给量,这与一般条件下的IS模型不符。货币供给包含在IS模型中在经济转型期有特殊的经济学含义,政府在近些年
36、虽然力推利率市场化改革,但是步履维艰,央行在实施货币政策时仍然主要是依靠控制可贷资金规模来影响投资和产出。(3)政府购买支出与贸易因素对产出的影响具有同样的含义,所以在经济面临不利的外部经济冲击时,可以应用财政支出来影响产出,扩大内需。,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开始恶化。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和美国 的“次贷”危机对中国贸易出口的不利影响日益显现;同时,因为国际 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使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增大;经过多年的投 资快速扩张,2007年下半年以来投资增速在减缓。在如此经济背景下,应用ISLM 模型理论,我们认为应采取如下政策:(1)继续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当前全球高企的通货膨胀对经济 产生的不
37、利影响已日益显现,对央行来说控制通货膨胀已成为货币政 策的首要目标。但是此次通货膨胀很大程度上是成本推动型通胀,如 果实施过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将可能引起经济衰退。(2)虽然当前中国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加,在2008年上半年爆发了“雪灾”、“大地震”这样的不利经济冲击。但据世界银行估计,中国在 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将达9.8%,仍然高于政府所定8%的目标,所以仍 应实施审慎的财政政策,防止宽松的财政政策助推通胀。,四、由ISLM曲线推导总需求曲线1、总需求曲线 在我们用ISLM模型解释经济波动时,实际上我们是假设价格是固定不变的,这在描述短期时是较符合现实的。我们在第五章简要介绍了总需求曲线,现在
38、我们在价格发生变动时,从ISLM 模型推导出总需求曲线。,在图6-16(a)中,横轴为产出Y,纵轴为利率i。在图(b)中,横轴为产出Y,纵轴为价格P。当价格水平由P1上升到P2时,实际货币余额(M/P)降 低,因货币需求不变,我们可知LM曲线将向上移动,这将引起产出下降,利率上升(图6-16(a)),此处,价格水平由P1上升P2到,而产出则由Y1下降到Y2,图6-16b)表示产出与价格水平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得到总需求曲线AD。2、总需求曲线的数学推导 将式6.24代入6.25,可得:(6.25)对上式进行整理,得出收入和价格之间关系的方程式:(6.26)此式中,。式6.26就是表述总需求曲线的
39、方程,由该式可知:(1)政府购买同总产出正相关,税收与总产出负相关,货币供给与总产出正相关;(2)因为价格的上升,将引起实际货币余额的减少,进而总产出降低,可以认为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第三节 外部冲击与总需求 一、外部经济冲击 经济冲击会引起实际GDP偏离潜在GDP水平,一般我们可将外部冲击分为对引起总需求曲线移动的冲击和对价格水平的冲击引起总需求的变动。1、总需求的冲击 总需求冲击一般可定义为除政策之外的因素变化引起的总需求曲线移动的事件。下面我们考察因消费习惯的改变,人们更乐于使用网络支付的手段,这将造成人们使用更少的现金,货币需求下降,我们由上一节可知,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条件下,
40、这将使利率下降,刺激投资,产出上升,总需求曲线向外移动。在总供给不变的情形下,将引起价格水平逐步上升,经济逐步回到均衡水平。,在图6-17中,横轴为产出Y,纵轴为价格水平P。由于外部冲击,总需求由AD1提高到AD2,价格由P1提高到P2,此时均衡水平由E1提高到 E2。,2、价格水平的冲击 除货币需求的变动产生的总需求冲击以外,原材料价格的上升、工资的提高和经济主体价格上涨预期的形成价格冲击也会对总需求产生影响。如图6-18所示,在政策不变的条件下,当经济面临价格冲击以后,产出由Y*下降到Y1,此时经济发生衰退。因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没有变化,所以为增加销售生产者会降低产品价格水平,这样价格总水
41、平也将下降,对应着价格水平的逐步下降,总产出水平将逐步上升,最终回到潜在产出水平。,二、对外部冲击的反应 在前面的分析中,假定当经济面临外部冲击时,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保持不变,但是很少有政府在面临外部冲击时不作反应,下面我们分析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对外部冲击的反应。1、总需求冲击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股市下跌,出口减少和投资需求下降,消费不振,这些都可以描述为不利需求冲击,这些将导致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我们看到中国政府随后采取了,增加政府购买的财政政策,降低利率的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上述政策都可以增加总需求,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2、价格水平的冲击 当经济面临不利价格水平冲击时,政策反应比较困难,因为价格冲击会影响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如果政策保持不变时,不利价格冲击会引起价格上升和产出下降,但是作出反应可能会进一步提高价格,引起通货膨胀。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以应对价格冲击。当经济面临不利供给冲击时,产出水平下降,价格水平上升。在央行采取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之后,总需求曲线向外移动,此时总需求曲线在价格水平下,产出上升,经济逐渐恢复均衡状态,但是价格水平无法回到初始水平。所以当经济面临不利价格冲击时,政策当局往往是对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