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的外部形态定.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535714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PPT 页数:80 大小:5.9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虫的外部形态定.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昆虫的外部形态定.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昆虫的外部形态定.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昆虫的外部形态定.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昆虫的外部形态定.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昆虫的外部形态定.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昆虫的外部形态定.ppt(8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篇昆虫的外部形态,昆虫的外部形态是识别昆虫、分类鉴定昆虫的主要依据。由于形态决定了功能,因此形态学也是研究昆虫生理、生物学、生态学的基础。,第五章 昆虫的体躯一、昆虫的体躯和体节 昆虫的体躯由连续的环节构成组成,每一环节称一体节(Somite或segment)。昆虫的体躯可以分为明显的头(head)、胸(thorax)、腹(abdomen)三个体段。,体面:按附肢基部位置可划分:背面:附肢基部着生以上部分 侧面:两侧着生肢基的部分 腹面:肢基以下部分 骨化与骨板:大多数成虫羽化后体壁很快硬化这一过程称为称骨化(Sclerotization),骨化区因体面的不同分为:背板tergum:背面

2、的骨化区 腹板sternum:腹面的骨化区 侧板pleuron:侧面的骨化区 骨片:骨板常被膜质部分或本身的沟缝分成若干小片,即骨片(Sclerite)背片Tergite:背板分割成的小片 腹片Sternite:腹板分割成的小片 侧片Pleurite:侧板分割成的小片,沟Sulcus:骨板褶陷后在体表留下的狭槽。内脊Ridge:沟下成脊状或板状的陷入部分。内突Apodeme:沟下成片状或刺状或叉状的陷入较深的部分。内骨骼(Endoskeleton):内脊和内突构成昆虫的内 骨骼。供肌肉着生。缝(suture):是两骨片并接留下的界限。,沟,内突,缝,内脊,二、体躯的分节方式初生分节Primar

3、y segmentation 昆虫的幼期,相邻的体节间具环形的凹陷(即节间褶Intersegmental fold)为体节分界,故这种分节方式为初生分节,形成的体节称初生节(Primary segment)。次生分节(Secondary segmention)昆虫成虫因体壁骨化,相当于初生分节的节间褶骨化,各节原节间褶前面的膜质部分(节间膜Intersemental membrane)成为了体节的分界。这种因体壁骨化,以节间膜为相邻体节分界的分节方式称次生分节。节间褶因骨化,外面则留下沟-前脊沟。,在后生分节中,前脊沟将昆虫的每节分成两骨片。如为背板,这条沟称前脊沟,前脊沟的内脊称前内脊,前脊

4、沟前面的骨片称端背片(常为一狭窄的条),沟后为主背片。如为腹版,留下的沟也称前脊沟,沟前的骨片称端腹片,沟后为主腹片。,第六章昆虫的头部,触角眼口器头部的功能 感觉和取食中心,头,一、头部的基本构造1、头壳上的线与沟(1)蜕裂线:头部背面的一条呈倒“Y”形的沟。(2)额唇基沟:口器的上方一条较深的横沟。(3)额颊沟:从复眼下伸至上颚基部的纵沟,是额与颊的分界线。(4)颊下沟:从额唇基沟到次后头沟的斜沟。(5)后头沟:头后部环绕头孔的第2条环形沟。(6)次后头沟:头后部环绕头孔的第1条环形沟。,2、头壳分区(1).颅顶(或头顶):头壳的背面,额以上两复眼侧背方的区域。(2).额唇基区:额是蜕裂线

5、侧臂下、额唇基沟上方、额颊沟之间的区域;唇基是额与上唇之间的区域。(3).颊及颊下区:颊是头顶下、颊下沟上、额颊沟与后头沟之间的区域。颊下区为颊下沟下方的狭片。(4).后头区与次后头区(头壳的后面部分):后头区是后头沟与次后头沟间的拱形区域。次后头区是次后头沟之后的拱形区域。,触角,额唇基沟,额颊沟,脱裂线,唇基,上唇,额,颊,复眼,上颚,颊下区,颅 顶,中单眼,蝗虫头部正面图,颊下沟,额隆线,侧隆线,3、头部的内骨骼 昆虫头部的内骨骼统称为幕骨,是体壁内陷而成。主要由1对幕骨前臂和1对幕骨后臂组成,后者常左右相连成幕骨桥,再与幕骨前臂相连;有些昆虫的幕骨前臂上又各具一个突起,成为幕骨背臂。幕

6、骨不仅增强头壳的坚硬度,同时也为口器和前胸的部分肌肉提供了着生之处,还是消化道、神经索上下穿插而过的支架桥。,二、头部的感觉器官1、触角 Antenna(1)触角的基本构造 柄节(Scape),是最基部的一节,常粗短。梗节(Pedisel):是第二节,较小,除弹尾目和双尾目外,大部分昆虫的梗节内又江氏器(Johnstons organ)鞭节(Flagellum):常分成若干亚节,变异大。(2)触角的功能 嗅觉、触觉与听觉。,触角基部一节称为柄节;第二节为梗节;梗节以后的各小节统称鞭节。,(3)触角的类型 线状Filiform:细长如丝,各节呈圆筒形,除基部几节外各节 大小相似。蝗虫。刚毛状Se

7、taceous:短小如刚毛,基部1、2节粗短,越到末端越短。蜻蜓、蝉、。锤状Capitate:基部若干节细长,近端部数节突然膨大。瓢虫。棒状Clavate:基部若干节细长,近端部数节逐渐膨大。蝶类。锯齿状Serrate:鞭节各节端部的一角向外突出,各节近似三角形,形如锯条。叩头虫。栉齿状Pectinate:除基部2节外,其余各节向一边伸出很长,如细枝。羽毛状Plumose:除基部2节外,其余各节向一边伸出2根细枝状物,渐向端部渐短,形同羽毛。,念珠状Moniliform:鞭节各节呈球形,状如串珠。如白蚁。鳃叶状Lammellate:末端数节扁平如片状,并折叠在一起,可以开闭,状如鱼腮。金龟子。

8、膝状(肘状)Geniculate:触角柄节特别长大,梗节小,鞭节各节大小相似,鞭节鱼梗节间成膝状弯曲。如蜜蜂、胡蜂等。环毛状Whorled:除基部两节外,其余各节环生细毛。如蚊类雄虫。具芒状Oristate:触角短,一般3节,末端膨大,上有1纲毛,称触角芒。蝇类特有。,1.刚毛状;2.丝状;3.念珠状;4.锯齿状;5.栉齿状;6.羽毛状;7.膝状;8.具芒状;9.环毛状;10.球杆状;11.锤状;12.鳃片状;,昆虫触角的形状因昆虫的种类和雌雄不同而多种多样。,触 角 的 类 型,羽毛状,2、眼,复眼,单眼,1对,位于头的两侧,是由1至多个小眼集合形成,主要视觉器官。,0-3个。分辨光线强弱和

9、方向,不能分辨物体和颜色。,眼,复眼 compoud eyes 位置及形状:为成虫和不全变态的若虫或稚虫所具有,1对。多位于头部侧上方,常为圆形或卵圆形,由若干大小一致的小眼构成。复眼的大小与种类及性别有关:接眼式:双翅目和膜翅目中,雄性复眼较雌性复眼发达,甚至在背面相接。离眼式:复眼相离。功能:复眼是昆虫最重要的一类视觉器官,能辨别近距离特别是运动着的物体。在昆虫的取食、栖息、繁殖、避敌、决定行动方向等各种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单眼ocellus(1)背单眼 成虫、若虫或稚虫所具有,常为3个(呈倒品字形排列)或2个,极少1个。其数目及位置等是分科或分亚科的特征。(2)侧单眼 全变态幼虫所具有

10、,常1-7对不等。其数目与排列方式是幼虫分类的特征。(3)单眼的功能 感受光线的强弱与方向,而无成像功能。,三、昆虫的口器,口器的类型,咀嚼式,吸收式,嚼吸式,取食固体食物,如蝗虫。,取食液体食物。,兼食固体和液体食物,如蜜蜂。,刺吸式:蚜虫锉吸式:蓟马虹吸式:蛾蝶舐吸式:蝇类,1、咀嚼式口器 chewing mouthparts 主要特点:由上唇、上颚、下颚、下唇和舌5部分组成,具坚硬发达上颚。代表类群:无翅亚纲、襀翅目、直翅目、大部分脉翅目、部分鞘翅目和膜翅目成虫及很多类群的幼虫或稚虫的口器。以直翅目的口器最为典型。,蝗虫咀嚼式口器整体图,咀嚼式口器解剖图,最基本、最原始的口器类型。,悬接

11、于唇基下缘的一个双层薄片,能前后活动,有固定、推进食物的作用。,上唇之后,一对坚硬的锥状结构。切断、撕裂、磨碎食物。,上颚之后,左右成对分节构造,协助取食。下颚须用来感触食物。,位于下鄂之后,与下颚构造相似,但左右合并为一,构成口器底板。,口腔中央一块柔软的袋状构造。搅拌和运送食物,具有味觉作用。,构造特点:上唇 上颚:切齿叶、臼齿叶 下颚:轴节、基节、外颚叶、内颚叶、下颚须 下唇:后颏、前颏、侧唇舌、中唇舌、下唇舌 舌 1、上唇正面 2、上唇腹面 3、上颚正面 4、上颚腹面 5、下颚正面 6、下颚腹面 7、下唇外面 8、舌的正面 9、舌的侧面,咀嚼口器解剖图,切区,磨区,下唇须,下颚须,后颏

12、,轴节,茎节,外颚叶,内颚 叶,前颏,中唇舌,侧唇舌,感觉毛,为害特点:机械损伤(缺刻、孔洞、潜叶、卷叶、蛀干(茎)等),咀嚼式口器害虫为害状,A.食叶性:开天窗、缺刻、孔洞,或将叶肉吃去,仅留网状叶脉,或全部吃光。B.卷叶性:将叶片卷起,然后藏匿其中危害。C.潜叶性:潜叶食叶肉留表皮,形成灰白色虫道。D.钻蛀性:蛀根、茎、果等。,2、刺吸式口器 piercing-sucking mouthparts 取食植物汁液或动物血液的昆虫所具有的既能刺入寄主体又能吸食寄主体液的口器。如蝉、蚊、蚤类等的口器。以蝉为例。(1)上唇为1三角形的骨片。(2)上颚及下颚的内颚叶各特化为2根细长的口针。上下颚口针

13、嵌合时组成2条细管,粗为食物道,细为唾道。(3)下唇延长成包被与保护口针的喙。(4)舌退化,变成了与唧筒有关的特殊构造。不同种类的具有刺吸式口器昆虫的口器构造有一定的差异,如蚊类的口器有6根口针(两对上、下颚口针,上唇和舌也变成口针)。,为害特征:生理或病理伤害,如卷曲、色斑、虫瘿等;传播植物病害。,危害状:1).失绿斑点:在叶面上形成各种失绿褪色斑点,严重时黄化。2).畸形:叶片卷曲、皱缩等。3).虫瘿:如榆瘿蚜与桃瘤蚜的危害状。4).传播病毒病:如引起黄化、斑驳、卷曲、皱缩、萎缩等。常见昆虫:蚜、螨、蚧、粉虱、叶蝉、网蝽、木虱、蝉、蜡蝉等。使用药剂类型:内吸剂、触杀剂、熏蒸剂和生物制剂。,

14、3、锉吸式口器rasping-mouthparts 为缨翅目昆虫蓟马所特有。口器呈短喙状,喙由上唇、下颚部分及下唇组成,右上颚退化,下颚的内颚叶变成口针并组成食物道。,4、虹吸式口器 siphoning mouthparts 为鳞翅目成虫所特有。具有一条能卷曲和伸展的喙。由左、右下颚的外颚叶嵌合而成,每个外颚叶的横切面为新月状,2叶中间为食物道。下唇须发达。其它部分退化或不发达。,5、舐吸式口器 sponging mouthparts 双翅目蝇类所特有:上下颚退化,下唇变为粗短的喙。家蝇的喙组成:基喙是头壳的一部分,包括唇基和1对棒状的下颚须,上颚与下颚的大部分消失;中喙是真正的喙,主要是下唇

15、的前劾形成,呈筒状。刀片状的舌紧贴在上唇下面以闭合食物道,唾道自舌内通过。端喙即唇瓣是喙端部2个大椭圆形海面状吸盘构造。,6、嚼吸式口器 chewing-lapping mouthparts 具有咀嚼与吸收2种功能的口器。如蜜蜂口器:上唇与上颚与咀嚼式口器相似;下颚的外颚叶发达,呈刀片状,下颚须和内颚叶较退化;下唇须与中唇舌延长,侧唇舌较小。吸食液体食物时,下颚的外颚叶包被在中唇舌的背、侧两面形成食物道,1对下唇须合贴在中唇舌的腹面形成唾液道。,7、刮吸式口器 scratching mouthparts 见于蝇类幼虫。此类口器十分退化,外观仅见1对口钩。取食时,先用口钩刮食物,然后吸食汁液及固

16、体碎屑。头部全部缩入胸部。,8、捕吸式口器 grasping-sucking mouthparts 为脉翅目昆虫的幼虫所特有。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对的上、下颚分别组成1对刺吸构造,因而又称双刺吸式口器。捕食时,幼虫将成对的捕吸器刺入猎物的体内,注入消化液,进行肠外消化后在八消化好的物质吸入。,了解昆虫口器在实践上的意义1)、辨别昆虫类群2)、根据植物被害状,了解害虫类别3)、根据口器类型选用杀虫剂,四、头部的变化与适应1、口器着生位置与功能的适应 头式:口器在头部的着生位置与方向。有3种:(1)下口式Hypognathous(2)前口式Prognathous(3)后口式Opisthognatho

17、us,下口式,后口式,前口式,第七章 昆虫的胸部 胸部thorax 是昆虫的第二个体段。由前胸(prothorax)、中胸(mesothorax)和后胸(metathorax)3个体节构成。各节具有一对足,分别称为前足(fore legs)、中足(middle legs)和后足(hind legs)。大多数有翅亚纲昆虫的中后胸上有1对翅,分别称为前翅(fore wings)和后翅(hind wings),因此称为具翅胸节。,一、胸部的基本构造1、前胸 构造较具翅胸节简单。(1)前胸背板 多数昆虫的前胸背板结构简单,常为一狭片。有些昆虫前胸背板较发达。如蝗虫的马鞍状、蜚蠊的扩大盖住头部。有的昆虫

18、前胸背板常非常发达,如角蝉科。(2)前胸侧板 昆虫的前胸侧板简单,常具侧沟。有些昆虫无真正的侧板。(3)前胸腹板 前胸腹板多不发达,但有些类群有特别的构造。,2、具翅胸节(1)背板 具翅胸节的背板有3条沟,前脊沟、前盾沟和盾间沟,把背板分为4个片:端背片、前盾片、盾片和小盾片。(2)侧板 有1条侧沟把侧板分为前侧片与后侧片,有的还具横沟。侧沟下形成侧基突,沟上突起为侧翅突,侧翅突前方与后方还分别有1-2块骨片(分别称前上侧片和后上侧片)。(3)腹板 有2条明显的沟(前腹沟和腹脊沟)和膜或缝,把腹板分为前腹片、基腹片、小腹片和间腹片。,二、胸足的构造与类型1、胸足的基本构造 成虫的足由6节构成。

19、(1)基节:是最基部的一节,常粗短。(2)转节:一般较小。(3)腿节(股节):常是各节中最发达的一节。(4)胫节:一般细长,可以折贴在腿节下。(5)跗节:由1-5个亚节组成,有些种类的跗节特化。(6)前跗节:是胸足最末端的构造,一般为两个侧爪取代。有的种类还有爪间突、爪垫、中垫。,跗节,基节,转节,腿节,胫节,前跗节,跗节,2、胸足的主要类型(1).步行足(Walking legs)步甲、虎甲、蜚蠊等(2).跳跃足(Jumping legs)蝗虫、跳甲、跳蚤等的后足。(3).捕捉足(Grasoing legs)螳螂、猎蝽的前足。(4).游泳足(Swimming legs)水生昆虫的足。(5).

20、携粉足(Pollen legs)蜜蜂总科的后足。(6).开掘足(Digging legs)蝼蛄、金龟甲若虫等前足。(7).抱握足(Clasping legs)如龙虱雄虫的前足。(8).攀缘足(Clinging legs)各节较短粗,胫节具1指状突起,与跗节及呈弯爪状的前跗节构成1钳状构造。能牢牢抓住毛发,虱类的足。,三、昆虫的翅 1、翅起源的3种学说 气管腮学说tracheal gill theory Gegenbaur(1870):昆虫祖先为水生,最初用气管鳃呼吸,到昆虫陆生时,气管鳃就变成了翅。侧板翅源说 pleuron theory Kukalova-Peck(1983)提出:原始昆虫跗

21、肢的上基节与体壁结合并与亚基节一起形成昆虫体壁的侧板,起呼吸作用的上肢节的外颚叶扩大形成了具有滑翔作用的原翅,以后原翅基部分化出相应的关节,变成能动的翅。侧背叶学说 paranotal theory Packard 1898年在Muller(1875)和Woodward(1876)发现的基础上提出后经Crampton(1916)完善并命名,是近几十年来,被广为接受的一种学说。认为昆虫的翅由胸部侧背叶形成。,2、翅的基本结构与类型(1)翅的基本结构 3边前缘、外缘和内缘 3角肩角、顶角和臀角 4区-臀区、臀前区、轭区、腋区 双翅目蝇类前翅后缘基部具有一两片膜质瓣,即翅瓣。一些昆虫翅前缘具深色斑,

22、称翅痣(pterostigma)。,前缘,缘外,后缘,顶角,肩角,臀角,臀前区,臀区,腋区,轭区,臀褶,轭褶,基褶,翅的基本构造,(2)翅的类型1)膜翅 membranous wing 膜质,薄而透明,翅脉明显。如蜻蜓、草蛉、蜂的前后翅。2)毛翅 piliferous wing 膜质,翅面被毛,多不透明或半透明。如毛翅目昆虫的翅。3)鳞翅 lepidotic wing 膜质,翅面被鳞片,多不透明。蝶和蛾的翅。4)缨翅 fringed wing 膜质透明,翅脉退化,翅源具缨状长毛。如蓟马的翅。,5)半覆翅 hemitegmen 臀前区革质,其余部分膜质。6)覆翅 tegmen 革质,多不透明或半

23、透明,如蝗虫前翅。7)半鞘翅 hemielytron 基部革质,端部膜质,如大多数蝽类的前翅。8)鞘翅 elytron 全部骨化前或角质,坚硬,如鞘翅目昆虫的前翅。9)棒翅(平衡棒)halter 呈棍棒状,感觉和平衡体躯的作用。如双翅目昆虫与雄蚧的后翅。,翅类,3、翅脉、脉序及翅室(1)翅脉及其类型翅脉的概念 翅脉(vein):翅的两层薄壁间纵横分布的条纹,由气管部位加厚而成,对翅表面起着支架作用。翅脉的类型1)纵脉(longitudinal vein)与横脉(cross vein)纵脉:是从翅基部伸到翅边缘的脉,横脉是横列在纵脉间的短脉,起加固翅面的作用。2)凸脉(convex vein)与

24、凹脉(concave vein)有些昆虫的翅面凹凸不平,纵脉凹凸相间,从背面观,处于褶顶的脉称凸脉(+),处于褶底的脉称凹脉(-)。,3)副脉(accessry vein)、闰脉(interclary vein)和系脉(serial dvein)副脉:纵脉的分支,如Cu1a,Cu1b;闰脉:是在相邻的2条纵脉之间加插的一些较细的纵脉,命名时是在其前1纵脉的简写字母前加大写的英文字母“I”,如“IR1”即R1脉后的一条闰脉。常见于蜉蝣的翅;系脉:2条以上的脉分段相连成的一条脉,如分横脉(s)与第2径脉(R2,)组成的系脉命名为s+R2。,(2)脉序、假想原始脉序、脉的变化脉序(venation)

25、又叫脉相:指翅脉在翅面上的分布形式。脉序是研究昆虫系统发育的重要特征。假想原始脉序 hypothetical primitive pattern of wing venation Comstock&Needham(1898)的假想原始脉序,其翅脉命名系统称康尼系统(Comstock Needham system)。与该假想脉序最近的是,7条主纵脉 6条横脉前缘脉C 肩横脉 h(在近肩角处连接C 和Sc)亚前缘脉Sc 径横脉 r(R1和 R2)径脉 R 分横脉s(R5和R4,或R2+3和R4+5)中脉M 径中横脉r-m(R4+5和M1+2)肘脉 Cu 中横脉m(M2和M3)臀脉 A 中肘横脉m-

26、cu(M3+4和Cu1)轭脉 J,较通用假想 模式脉序,翅脉的变化翅脉的增多 副脉的出现:直翅目、等翅目、襀翅目、脉翅目。闰脉的产生:蜉蝣目。翅脉的减少 翅脉的合并和消失。双翅目和膜翅目中常见。(3)翅室(cells)翅室:翅脉把翅面划分成的小区。分为闭室和开室。,3、翅的关节和连锁(1)翅的关节 昆虫的翅关节(articulation)包括翅基部膜质区的几组小骨片,统称为翅基片,用于控制翅的运动。1).肩片 翅前缘基部的小骨片。2).腋片 位于腋区的一组骨片。3).中片 两块骨化程度较弱的骨片。内中片与第2腋片相联;外中片内侧与内中片相接,外侧与中脉及肘脉相接。,(2)翅的连锁 常见4类:1

27、)翅抱型(amplexi form):后翅肩角部分扩大,突伸于前 翅后缘之下。2)翅轭型(jugate form):鳞翅目轭翅亚目的昆虫具有.3)翅缰型(frenate form)缰毛型 大多数蛾类具有 缰钩型 鳞翅目部分类群雄性昆虫具有 4)翅褶型(fold form)褶钩型 一些膜翅目昆虫及蚜虫具有 褶褶型 一些啮虫目和同翅目昆虫具有,翅轭型 2.缰毛型 3.褶钩型 4.褶褶型,第八章 昆虫的腹部 一、腹部的基本构造1、腹部的外部形状 大多近纺锤形或圆筒形。也有一些奇特形状的,如杆樇的腹部细长如杆,叶樇的扁平如叶。,2、腹部的节数及分区 一般9-11节,无侧板。1-8节常具气门。雌性第8、

28、9节着生产卵器,雄性第9腹节有交配器。原始种类末腹节侧面常着生尾须。腹节的分区:脏节(1-7):节内含大部分内脏器官生殖节(8、9节):着生有昆虫交配和产卵的器官生殖后节(10-11节):,肛上板,肛侧板,(1).脏节(生殖前节)雌节中有大部分的内脏器官。成虫的第17节,雄成虫的第18节。(2).生殖节 着生昆虫的交配及产卵器官。多数昆虫雌成虫的第8、9节,雄成虫的第9节。(3).生殖后节 第10和第11节。第10节的大小与尾须的大小成正相关。第11节又叫臀节,肛门位于该节的末端,其背板称肛上板(epiproct)、侧腹面的2个骨片称肛侧板(paraprocts)。,雌虫的外生殖器着生于第、腹

29、节上,为产卵的工具,故称产卵器。产卵器包括一对腹产卵瓣,一对内产卵瓣,一对背产卵瓣。如蝗虫、螽斯、蝉、蔷薇叶蜂、叶蝉等雌性外生殖器发达。,二、腹部的外生殖器1、雌性外生殖器,第二节 外生殖器昆虫的外生殖器(genitalia)是昆虫用以交配和产卵的器官,雌性外生殖器称产卵器(ovipositor),雄性外生殖器称交配器(intromitent)一、产卵器(1)基本构造 为管状构造,由3对产卵瓣构成:腹产卵瓣(第1产卵瓣,位于第8腹节上,着生在第1载瓣片上),内产卵瓣(第2产卵瓣,位于第9腹节上,着生在第2载瓣片上),背产卵瓣(是第2载瓣片向后伸出的瓣状外长物)。生殖孔就开口于第8和第9腹板间。

30、,产卵器的变异与适应 不同类群的昆虫具有不同形状的产卵器。低等昆虫(如原尾目和蜉蝣目)无特化的产卵器,由2条输卵管分别开口于第7腹节腹板后缘,具有1对产卵孔;高等昆虫仅具1个产卵孔,其产卵器的形态与产卵方式、习性相适应。蝗虫锥状;叶蝉锯状;蝶、蛾不具有特化的产卵器;蜜蜂、胡蜂的产卵器则特化为自卫或进攻的器官。,交配器主要由阳茎和抱握器2部分组成。阳茎是第9腹节腹板后节间膜的外长物,是锥状或管状的构造,包括阳茎基和阳茎体2部分。阳茎基一般为环形或三角形,两侧常具有称为阳基侧叶的突起。阳茎体的构造复杂,其端部有可翻缩的阳茎端。,2、雄性外生殖器(交配器),交配时,阳茎可伸缩的部分载肌肉与血液压力的

31、作用下,逐渐膨胀,使阳茎伸出体外。抱握器是着生载第9腹节上的棒状、叶状或其它形状的突出物,其起源说法不一。除蜉蝣目昆虫的抱握器外,一般不分节,常为1对对称的结构,有时仅1个,个别种类抱握器消失。其作用为交配是抱握雌虫的作用,也有认为是控制阳茎的运动。,三、昆虫腹节的非生殖性附肢1、尾须cerci 尾须是第11腹节的附肢,存在于部分广义无翅亚纲及低等有翅亚纲(蜉蝣目、蜻蜓目、直翅目、革翅目等)昆虫中。尾须形态变化较大,蝗虫的呈短锥状,革翅目的呈铗状,蜉蝣的细长如丝;尾须上多具感觉毛,主要功能为感觉。有的昆虫的尾须则硬化,作为防御器官。,多样的尾须,2、无翅亚纲昆虫腹部的附肢 广义无翅亚纲的昆虫除

32、了部分种类生殖后节上具尾须外,成虫脏节上也有成对的附肢,这是无翅亚纲区别于有翅亚纲的重要特征之一。如弹尾目腹部第1、3、45节上有3对附肢;缨尾目、和双尾目昆虫的第2至第9腹节上各有1对附肢。原尾目在第1至3腹节上各有1对短小的圆柱形附肢。,3、有翅亚纲昆虫幼期腹部的附肢有翅亚纲昆虫幼期其腹部有与行动有关的附肢。(1)水生有翅亚纲昆虫幼期腹部的附肢 蜉蝣目和部分广翅目昆虫的幼期生活在水中,其腹部的附肢多与呼吸或水中运动有关,如蜉蝣稚虫腹部前7节的背板与腹板间的骨片上分别有1对气管腮。(2)陆生有翅亚纲昆虫幼期腹部的附肢 鳞翅目、长翅目、部分膜翅目昆虫的腹部具有可以用于行走的附肢,称腹足proleg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